① 義大利獨立戰爭是怎麼回事
義大利是古羅馬帝國的核心,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歐洲資本主義的搖籃。但是,自從中世紀以來,它曾長期陷入四分五裂、內亂不息的局面。從16世紀起,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先後入侵義大利。義大利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英勇斗爭。到19世紀中葉,席捲義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
第一次獨立戰爭(1848—1849)。這次戰爭是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1848年1—8月,革命形勢不斷高漲,各邦國在人民運動推動下被迫對奧地利宣戰。但是各邦國君主作戰不堅決,甚至千方百計阻撓和破壞,導致對奧戰爭失敗。1848年1月,西西里島首府首先爆發人民起義,揭開義大利獨立戰爭序幕。3月,米蘭人民發動起義,解放米蘭;威尼斯人民起義,宣布建立獨立的威尼斯共和國。在各地人民起義浪潮沖擊下,各邦君主被迫對奧作戰。但是,戰至4月底,羅馬教皇呼籲停止反奧戰爭,並從前線撤回軍隊。5月,西西里起義被鎮壓,各邦君主的叛變使奧地利獲得了喘息之機。6月,奧軍得到增援後轉入反攻。7月,奧軍重占米蘭並圍攻威尼斯城。8月9日,撒丁王國同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將倫巴底、威尼斯、帕爾馬和莫德納等地割讓給奧地利。反奧戰爭失敗,獨立戰爭進入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領導權的新階段。
1848年8月—1849年8月,對奧戰爭的失敗激起義大利人民的憤怒,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獨立運動領導權,將獨立戰爭推向高潮。威尼斯城人民堅守城池,托斯坎納人民發動起義,成立共和國。1849年初,羅馬共和國建立。1849年3月,撒丁王國國王決定重新對奧作戰,但奧軍7萬人重創撒丁軍隊,撒丁王國的對奧戰爭徹底失敗。奧軍乘勝長驅直入。羅馬教皇向歐洲天主教國家求援,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聚會加埃塔,制定聯合干涉羅馬共和國計劃。4月,法軍1萬人向羅馬進逼,奧軍侵佔博洛尼亞,西軍逼近羅馬以南,對羅馬形成圍殲態勢。加里波第率共和國軍多次挫敗敵軍進攻,遲滯敵軍推進。羅馬共和國暫時轉危為安。6月,法軍得到增援後,雙方在羅馬城外激戰。6月23日,法軍發起總攻,共和國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戰。7月1日,議會決定停止戰斗,撤出羅馬;3日,法軍開進羅馬城。1849年8月22日,威尼斯城被奧軍攻陷。至此,第一次獨立戰爭結束。
第二次獨立戰爭(1859—1860年)。第一次獨立戰爭的失利,資產階級民主派受到沉重打擊。19世紀50年代,民主派不斷分化、瓦解,資產階級自由派應運而生。1859年4月初,撒丁軍隊開始動員,月底,奧軍開始出擊,戰爭爆發。5月底,雙方進行首次交戰,聯軍獲勝,加里波第率志願軍深入敵後,連戰皆捷,解放大片地區,廣大群眾揭竿而起,紛紛加入志願軍,加里波第力量不斷壯大,有力地牽制奧軍作戰行動。6月戰事,聯軍損失慘重,其中奧軍被逐出倫巴底。對奧戰爭的勝利,推動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人民起義席捲義大利北部和中部。7月,加里波第解放西西里島全部,為進軍義大利本土做了准備。8月初,加里波第開始進軍那不勒斯;8月19日拂曉,在卡拉布里亞登陸;20日發起勒佐之戰;勒佐之戰後,加里波第揮師北上,直取那不勒斯;9月,進入那不勒斯城,王國守軍不戰而降;10月,加里波第與西西里島守軍展開激戰,由於敵軍兵力占絕對優勢,加里波第付出重大傷亡後重創守軍,守軍退卻,死守陣地;11月初,南部地區宣布並入撒丁省。戰至1861年3月,義大利基本實現統一。
第三次獨立戰爭(1866—1870年)。義大利王國成立後,企圖通過王朝戰爭,奪取威尼斯。1866年4月,時值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而發生尖銳矛盾。1866年4月,普意結成反奧軍事同盟,6月,普奧戰爭爆發,義大利乘機對奧宣戰,第三次獨立戰爭爆發。6月24日,奧意兩軍在庫斯托扎進行大規模會戰,意軍遭重創,被迫撤至明喬河。同時,奧軍主力撤回本土,意軍免遭打擊。加里波第協助政府軍作戰,深入敵後,連戰皆捷。但義大利政府迫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壓力,強令加里波第撤出奧軍戰略據點南提羅爾,致使該地重歸奧軍之手。同時,奧意海軍在亞得里亞海附近海域進行一場殊死海戰,意軍損失慘重,3艘裝甲艦沉沒,其餘艦只撤出戰斗。奧軍損失甚微。奧意戰爭結束後,加里波第為解放羅馬奔走呼號。1866年10月,加里波第率軍打敗一支教皇部隊,攻佔蒙特羅頓多要塞。法國拿破崙三世為阻止加里波第進攻羅馬,派遠征軍經海路在奇維塔維基亞登陸,於10月26日進駐羅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部進至門塔納,遭法軍和教皇軍隊阻擊。由於法軍裝備新式步槍,火力密集,加里波第部遭重創,進軍羅馬行動再次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迫撤回駐羅馬法軍。9月2日,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大敗,拿破崙三世成為階下囚。義大利王國政府不再擔心法國的干涉,遂派6萬大軍日夜兼程,趕在加里波第部之前奪占羅馬。9月20日,政府軍和加里波第部同時開進羅馬城。羅馬教皇庇護九世下令停止抵抗,避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統一大業終於完成。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義大利的獨立和統一,經歷了長期、艱苦而又曲折的斗爭過程,喚起了義大利民族的覺醒。1848—1870年的獨立戰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使義大利擺脫長期受外族壓迫和分裂割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大大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在義大利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民主派和自由派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和斗爭。民主派主張「自下而上」的道路,自由派主張「自上而下」的道路。由於民主派勢單力薄,加之內部不團結,「自下而上」道路行不通。然而,自由派力量雄厚,政治上比較成熟,因而成為獨立戰爭的領導力量。
義大利獨立戰爭造就了傑出代表人物,其中首推加里波第。加里波第在戰前通過一系列軍事實踐活動,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在三次獨立戰爭中,他指揮若定,多次打敗兵力上占優勢的敵軍,取得輝煌戰績。他善於發揚革命軍隊的政治優勢,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積小勝為大勝,為義大利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人稱他為「現代游擊戰之父」是當之無愧的。他在軍事實踐中創立的一整套戰略戰術,是義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②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入侵義大利
義大利在1943年的夏天發生了政變,墨索里尼被逮捕,義大利決定退出戰爭。德國為了穩定其在南歐的防線就派兵佔領了義大利。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071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德國祖先為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德國各邦建立德意志帝國,曾先後參加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也是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很高的生活水平。其在基礎與應用研究、科學技術等方面十分發達,以理學、工程技術而出名的德國高校和發達的職業教育支撐了德國的經濟。近代以來,德國也誕生了大量改變世界的偉大科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
義大利,全稱義大利共和國,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
義大利古時稱過「艾諾利亞」「艾斯佩利亞」「威大利亞」,後因語言變化,稱「義大利亞」,意為「小牛生長的樂園」。義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G8、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 。
作為歐洲文化的搖籃,義大利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現在,義大利共擁有48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
③ 中世紀的諾曼底人征服義大利
維京人定居在諾曼底之後,在宗教信仰上大多皈依了基督教,被稱為諾曼底人。但是,這並沒有改變他們的擴張和搶掠。不久,他們以諾曼底為基地,入侵了英格蘭。後來他們又入侵南義大利以及西西里島。
(注:維京人:早在公元前6000年,維京人的祖先就已經乘著簡陋的小船,走遍斯堪的納維亞。他們說著同一種語言——古斯堪的納維亞語,信奉著同樣的神,在偏僻的農莊裡過著艱苦的生活。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維京人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後裔。他們在大約四千年前開始向北歐遷徙,在斯堪的納維亞定居下來。)
公元1016年底,改信基督教的諾曼底人前往耶路撒冷朝聖。這是他們第一次前去朝聖,但在途中發生的一起意外,改變了他們的目的地,也改變了他們此行的目的和性質,使他們的去向由耶路撒冷變為義大利,他們的行動由朝聖變成了侵略,由朝聖者變成了入侵者,後來又變成了統治者。
當諾曼底人途經義大利時,義大利半島正在一場內戰之中,佔有義大利北方的倫巴第人與統治義大利南方的東羅馬人的戰爭正處於僵持狀態。自從西羅馬帝國滅亡以來,義大利本土統治者與意欲恢復統一的羅馬帝國的東羅馬人已經打了多年的仗。這次倫巴第人覺得是一個打擊東羅馬人的機會,於是他們便邀請諾曼底人加入他們一方作戰,並答應如果取得勝利,可將東羅馬佔領的義大利南部交給諾曼底人。早在公元859年,維京人的船隊就曾繞過了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並一度威脅羅馬。維京人的領袖們早有覬覦義大利半島之心。作為維京人的後裔,生性好戰的諾曼底人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良機,他們立即答應了倫巴第人的請求,拿起武器投入到對東羅馬人的戰爭。
羅伯特·吉斯卡爾(?~1085年)是諾曼冒險家中的英雄人物,自從他率領兄弟十人及部屬來到義大利後,就開始了和拜占庭帝國軍隊的作戰,諾曼底人確實是打仗的行家,經過幾次激戰,便將東羅馬軍隊打敗。諾曼底人乘勝進軍南義大利,將所有在南義大利的東羅馬人趕走,征服了東羅馬帝國佔領的卡拉布里亞和阿普利亞,隨後他們就在那裡定居了下來。根據事先與倫巴第人的協定,他們成了南義大利的統治者。吉斯卡爾成為南義大利諾曼底人的領袖。
羅伯特·吉斯卡爾對卡拉布里亞的佔領得到教廷的認可,並和教廷建立了封主和封臣的關系。公元1059年,教皇封吉斯卡爾為公爵,承認他對南義大利的統治,領土包括阿普利亞及加拉巴尼亞。他在梅爾菲向教皇作了封臣宣誓,除了接受阿普利亞、卡拉布里亞和即將佔領的西西里為封地,這位諸侯還答應交納封地租金,而且有義務支持每一位合法選舉的教皇。
戰爭使諾曼底人與東羅馬帝國結下了冤讎,雙方常常互相攻擊爭斗。1081年,羅伯特·吉斯卡爾再度向拜占庭開戰,進軍希臘,途中遭遇風暴,損失慘重,而威尼斯艦隊也開來增援拜占庭,雙方相持於都拉索城。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親率數萬大軍前來,向1.5萬的諾曼軍隊發起總攻。羅伯特·吉斯卡爾是個有名的戰略家,他面對三面夾擊,處驚不變,機智地率領八百騎兵從拜軍側翼縫隙殺入,拜軍潰敗,並攻陷了都拉索城。
與一般的北歐海盜不同的是,吉斯卡爾是個偉大的軍事家和戰略家,而不是一般的維京頭領。他曾率領大軍進兵當時是東羅馬領土的巴爾干半島,並試圖從海上進攻並征服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但沒有成功。1084年,羅伯特·吉斯卡爾與威尼斯、拜占庭聯合艦隊進行了三次海戰,均大獲全勝,重創威尼斯和拜占庭,共傷亡1.3萬人。羅伯特·吉斯卡爾處在諾曼底人在歐洲全面侵襲的時代,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諾曼底人的勇猛剽悍和粗暴頑強,他們正是靠著這種素質在歐洲各地不斷取得成功。不久,諾曼底人攻入希臘,但在1085年,羅伯特·吉斯卡爾未能完成他的心願,就離開了人世。
吉斯卡爾死後,他的弟弟羅奇繼承了他的地位。
自中世紀以來,距離義大利最近的西西里島可謂三易其主。原來,西西里島先是由拜占庭帝國統治,後來又被阿拉伯人統治,羅奇帶領軍隊渡過墨西拿海峽,進軍西西里島,趕走了阿拉伯人。1060年至1090年間,他們從穆斯林人手中奪去了西西里島,使西西里島也處於諾曼底人的統治之下。
從此,這些諾曼底人在阿普利亞和西西里建立了第一批國家。公元1130年,就在諾曼底人征服者威廉成為英國國王之時,在歐洲南部,另一個諾曼底人——羅奇的兒子羅奇二世也在這一年聖誕節,於巴勒摩的大教堂加冕為「西西里、阿普利亞、加拉巴尼亞之王」,也被稱為羅奇大帝。他定都巴勒摩,成為西西里島及南義大利的主人。
1139年,教皇英諾森二世接受了這個事實,正式冊封羅奇二世為西西里國王、阿普里亞公爵以及卡普亞親王。不久之後,羅奇二世佔領了那不勒斯並遷都於此,那不勒斯王國就此誕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12世紀的歐洲,盡管諾曼人不論和任何帝國交戰都所向無敵,顯赫一時,但他們與一般的征服者還是有所區別的。一般來說,歷史上的征服者往往都要求被征服的人採用征服者的語言、宗教、法律以及生活方式,但是諾曼底人卻允許回教徒、希臘人、義大利人保留他們自己的宗教及風俗習慣。這樣的明智之舉,在以後的歲月中,使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充滿了繁榮和富庶,而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也使得這些地方的建築、藝術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風格。
④ 義大利是二戰的戰勝國還是戰敗國
戰敗國。因為43年盟軍西西里登陸後,義大利宣布投降。沒錯,是投降。也就是說1943年義大利就已經算戰敗國了。而且隨後的新政府只控制了義大利少部分地區,大部分都在德國和墨索里尼的掌控中。所以不管存哪個角度看,它都是戰敗國。
過程
二戰開始前,義大利就急不可待的在北非擴張勢力了,1935年,它入侵並佔領了衣索比亞。
二戰開始後,義大利與德國組成聯軍,一直在北非打擊英國殖民勢力。由於德國將主要精力和兵力放在歐洲戰場上,北非戰場便以義大利為主,由義大利指揮。
遺憾的是,意軍戰力太弱,屢屢拖德國後腿,在北非與英國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拉據戰」後,還是讓北非戰場的主動權落入英國手中。1943年7月9日,英、美、加盟軍發起西西里島的登陸戰,成功進入義大利,義大利潰敗並投降,是軸心國集團里最先投降的一個。
⑤ 19世紀的時候去哪個國家侵略義大利最嚴重.
威脅過以義大利為統治中心的政權先後有
位於今天保加利亞的色雷斯的斯巴達克斯
位於今天突尼西亞的迦太基帝國的漢尼拔
位於今天匈牙利的有部分血統存留於該國的匈奴王阿提拉,匈奴帝國
來自於德國境內的日耳曼人,東哥特人和倫巴第人,東哥特王國倫巴第王國
來自比利時境內的日耳曼法蘭克人,法蘭克-查理曼帝國
德國的多個皇帝都入侵義大利北部城市聯盟以及羅馬城,甚至南端
二戰後期德國軍事管制北半個亞平寧半島
啊啦啵帝國對義大利南部島嶼的入侵
來自北歐丹麥的諾曼人對半島南部的佔領和立國
法國入侵義大利15世紀的義大利戰爭,法國佔領薩伏依,尼斯等,拿破崙全占等
西班牙據有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島,撒丁島等
奧地利佔領威尼斯和托斯卡納佛羅倫薩等
瑞士侵佔義大利米蘭公國北方等
英美二戰晚期逐步軍事管制整個半島
日耳曼的入侵
和德國發生沖突的有
法國,在於兩國立國之初都想恢復前查理曼帝國的一統
義大利教皇國,在於教皇權力和皇帝權力的角逐,今天是梵蒂岡國
丹麥,德國希望使他稱臣並曾把它分為三部分,後來丹麥強大三十年戰爭入侵德國但最終被擊敗,宣布不再干涉德國內政
瑞典,1618-1648德國三十年戰爭入侵德國後據有德國的博美拉尼亞海岸
波蘭,經常遭到德國和德國的騎士團的入侵
捷克,因為幫助國德國皇帝征討米蘭公國爾成為王國後來發生兩次把皇帝特使扔出窗外事件爾遭到德國十字軍入侵
荷蘭,被哈布斯堡家族主導的德國攻伐
西班牙,德皇查理六世曾想身兼德國和西班牙兩國但被西人民及軍隊所拒
俄國,七年戰爭中普魯士的敗北
土耳其,兩次圍攻德國首都維也納
立陶宛,對抗德國的騎士團
以及一戰二戰等等
⑥ 二戰時期德國有沒有侵略過義大利
侵略過。
二戰前期德國與義大利是緊密的盟友,德軍可以合理合法的駐扎在義大利,不存在入侵一說。
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隊在西西里島登陸。7月24日,法西斯議會多數票通過要求墨索里尼辭職。次日墨索里尼在應國王召見時被捕。同時任命巴多格里奧陸軍元帥為總理,組成了一個無黨派政府,並向全世界宣布了這個消息。而墨索里尼則被軟禁。
墨索里尼垮台後,希特勒擔心意投降盟國和盟軍在意南部登陸,於是以減輕意北部防務負擔為借口,派遣隆美爾元帥率8個師的德軍越過邊境占據阿爾卑斯山各山口,並在意北部建立比薩一里米尼防線,以支援駐守在該防線以南意本土上的另8個師德軍。並派遣特種部隊營救墨索里尼,在德軍控制下的義大利北部地區建立了傀儡政權。
首先毫無疑問巴多格里奧政權得到了義大利國王的任命,是毫無異議的義大利合法政府。德軍在未徵得其同意的情況下派遣武裝部隊越過國界佔領義大利土地;並且扶持墨索里尼為代言人建立傀儡政權與盟軍對抗。以上各種行為完全符合侵略的定義,屬於確鑿無疑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