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閃電雲是什麼

義大利閃電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5-02-13 06:46:57

1. 龍卷風怎麼形成的,常見的地方在哪形成

能產生龍卷風的積雨雲都是巨型積雨雲,在雲-天放電過程中,雲頂的正電量要比雲底的負電量大得多。經雲內閃電中和後則雲底的負電荷不足,攜帶大量正電荷的雲團跟地面形成強大電場。在靜電引力的作用下,攜帶正電荷雲團從雲底向下伸出,攜帶負電荷的空氣從四周匯聚而進行電中和。在積雨雲的底部首先出現一個漏斗雲,其周圍的空氣高速地旋轉。

如果雲中的正電量足夠大,漏斗雲會迅速地向地面或水面延伸,當它與地表相接後就形成了龍卷風。龍卷風的雲柱是向下運動的攜帶大量正電荷的雲團氣流,雲柱與地表之間存在著強大的電場,該電場雖然不足以引發閃電,但卻能夠使地面或水面產生很強的負離子流(電子流)。在負離子流的帶動下,空氣迅速上升而形成一個低氣壓區,在大氣壓的作用下四周空氣向低氣壓中心部位匯聚,匯聚來的空氣在負離子流的作用下加速上升,匯聚氣流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龍卷風發生在北半球則逆時針旋轉,發生在南半球則順時針旋轉。空氣的上述運動,使龍卷風底部的氣壓越來越低,風速也越來越強。

龍卷風通常在海面,湖面等水面或廣闊的沙漠中形成,也因此分為水龍卷,陸龍卷和塵龍卷等。具體地區則常見於美國中西部的龍卷風走廊,從落基山脈延伸到阿巴拉契山脈,和美國南部各州的許多地方。其中美國是發生龍卷風最多的國家。加拿大、墨西哥、英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和印度等國,發生龍卷風的機會也很多。中國龍卷風主要發生在華南和華東地區,它還經常出現在南海的西沙群島上。

2. 龍卷風是怎樣形成的 一般會在什麼地方形成

龍卷風通常在海面,湖面等水面或廣闊的沙漠中形成,也因此分為水龍卷,陸龍卷和塵龍卷等。具體地區則常見於美國中西部的龍卷風走廊,從落基山脈延伸到阿巴拉契山脈,和美國南部各州的許多地方。

3. 義大利的脊樑——亞平寧山在哪裡

一提起亞平寧山脈,我們會立刻聯想到歐洲地圖上的那隻「長靴」,亞平寧山脈就是從西北方的濱海阿爾卑斯山一直延伸到西南方義大利長靴的趾尖部分,隔墨西拿海峽又在西西里島突起,形成了一條弓形鏈條,縱貫整個義大利半島。亞平寧山脈全長1270千米,南北兩端相對狹窄,寬約30千米,中部稍寬,可達200千米。盡管它源自阿爾卑斯山脈,但是兩座山系之間的差異之處依然非常鮮明。亞平寧山脈的景觀比較單調,沒有阿爾卑斯如畫般壯觀的景色,許多山峰大都呈圓形,沒有太大的差異。

亞平寧山是義大利半島的分水嶺,西坡的水緩緩地流著,越過崇山峻嶺,奔向第勒尼安海;東坡的波河及其支流匆匆地繞過叢林,跨過綠色的平原,一頭扎進亞得里亞海和愛奧尼亞海。

細細考察起來,「亞平寧」一詞來源於塞爾特語,意思是「山之巔」。最初只用這個名字稱呼山脈的北段,後來經過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和地理學家斯特拉博的引用之後,這個稱呼才指整個山脈。然而亞平寧山脈的形成卻遠遠早於這個名稱的最終確立,它與阿爾卑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同齡,正處於青年時期。雖然山脈的中段和南段有一部分曾經發生過斷裂,但整座山脈大致是褶曲地形,岩層變化非常明顯。北段山脈多由脆弱的砂岩和黏士組成;中段山脈則由石灰岩組成;南段山脈則由石灰岩、砂岩和黏土組成,但到了山脈最老的部分,岩層又發生了劇烈變化,這部分山地多由結晶片岩、片麻岩和花崗岩組成,而拉丁姆和坎佩尼亞起伏的山巒則由火山岩組成。

盡管亞平寧山脈的岩層種類多變,但是它卻缺少明顯的地理特徵,長期以來無法明確地給它劃分區域地理范圍,自19世紀以來,大多數地理學家傾向於分為北、中、南三段。亞平寧山的北段和大部分中段山區多是被山谷和盆地所分隔的縱向山地,只有少數山口穿越山區;南段和中段部分山區多為山塊和高原,其間雜有山谷、盆地和峽谷,為當地的交通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北段亞平寧山脈起於與阿爾卑斯山交界的卡迪波納隘口,一直延續到梅陶河發源地附近,又可以分為利久立亞平寧山和托斯科阿美梁亞平寧山。利久立群山濱臨大海,海岸線呈鋸狀,氣候溫暖濕潤,綠樹四季常青,鮮花遍地盛開,葡萄、無花果味美可口。托斯科阿美梁亞平寧群山逐漸向東朝亞得里亞海方向伸展,山脈北坡的丘陵地帶綠油油的小麥連成了一片,猶如一個綠色的大地毯覆蓋著地面,並且還不斷地向四周伸展,而面向第勒尼安海的丘陵地帶則盛產葡萄、橄欖和玉蜀黍。這里還是許多河流的發源地,波河支流雷諾河和梅陶羅河由此出發流入亞得里亞海,塞爾奇歐河、亞諾河及台伯河也發源於此地,最終注入第勒尼安海。

中段亞平寧山脈由包加塞瑞歐拉延伸到桑格洛河,又可以分為羅馬亞平寧山脈和阿布路吉亞平寧山脈。我們可以沿著福拉米尼亞古道向此處的最高峰進軍。山谷間一條條小河潺潺地流著,一簇簇叢林雜亂地生長著,岩石奇形怪狀,遍布叢林之間。阿布路吉山區是整個亞平寧山系中最高、最曲折的部分,這里冬季比較漫長,降雪量非常大,厚厚的積雪覆蓋著群山,綠樹也披上了銀裝,縷縷枝頭掛上了一層薄霜,太陽出來,此處變得金光閃閃,煞是耀眼。亞平寧山脈中段的西部有各式各樣的小丘,山丘上布滿了葡萄園,生長著橄欖;這里還蘊藏著銅、鐵、錫和汞等各種金屬。

桑格洛河向南,山脈又轉向了第勒尼安海,這就是南段亞平寧山脈,又可以細分為那波雷塔、路加諾及卡拉布里安亞平寧山脈。那波雷塔山區火山現象比較顯著,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就在這里。源於山脈的沃爾圖諾河和塞萊河成為本地的重要水源,澆灌著千里平原。狹窄的卡拉布里安半島山脈地質構造又有所不同。北部的西拉山是侵蝕高地,四周環繞著青山,河流由此經過峽谷注入海中,常常造成季節性的河水泛濫。

由於亞平寧山脈處於年輕的褶皺帶和古老的接觸地帶,這里地殼極不穩定,常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特別是火山的活動對地形的影響非常大。火山噴發常常發生在第勒尼安海東邊大陸塊邊緣,比較著名的有索爾法塔拉火山、維蘇威火山和埃特納火山。

「索爾法塔拉」在義大利語中的意思是「硫磺坑」,由此你的眼前或許會浮現這樣一幅景象:索爾法塔拉火山煙霧迷漫,硫磺味彌漫在空氣中,實際上這座火山的確就是這樣。遠遠望去。火山的上方升起了縷縷白煙,如雲似霧,又如炊煙,籠罩著火山的上空。

索爾法塔拉火山的人口處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拱門,門的兩側古樹參天,碧草鋪地,花香陣陣,彩蝶起舞,蜜蜂嗡嗡作響,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可是再往上,根本上見不到一絲綠意。只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不斷地升騰著白煙,像在一片生石灰上澆了水一樣。索爾法塔拉火山口呈橢圓形,長約800米,寬約600米,周長約為2千米,火山口周圍的灌木早已被烤焦了,地上一片黃白泥漿四處流淌,有的地方已經被烤得漆黑焦枯,空氣中煙塵飛濺,散發著嗆人的硫磺味。

火山口三面怪石林立,只有正面比較平坦、松軟,通向火山口的小徑兩側,到處布滿了小洞,每個洞口都冒出了一股股白煙,並發出嗞嗞的叫聲。有的洞口直徑甚至達十幾米,洞內深不可測,還時時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像沸水升騰,又似洪水咆哮,隨著斷斷續續的響聲,冒出的煙氣也逐漸增多。有一個名為「大口」的洞口,響聲較為沉悶,溫度高達160℃,細小的沙粒在濃濃的蒸氣中跳動,猶如沸水一般。由於火山作用,地下的蒸氣和瓦斯氣不斷地侵蝕岩層,形成了許多空洞,如若往火山隨意扔一塊石頭,石塊落地的響聲順著縫隙傳人地下的空洞,就會發出悶雷一般的回聲。

索爾法塔拉火山北側的山坡下,有一座名為「火爐」的小建築,是依著火山爆發後形成的洞穴修建的,裡面溫度極高,一個人進去幾分鍾之後就會產生一身大汗,可以醫治關節炎等疾病。索爾法塔拉火山口是1198年火山噴發之後形成的,從此之後,它一直在噴發著,但是噴出來的不再是火山熔岩,而是岩漿,以後每次噴發時還伴有輕微的地震,因而許多人稱它為「地獄之門」。

索爾法塔拉火山位於那不勒斯市的西面,而維蘇威山則位於那不勒斯市的東南,海拔1277米,是世界上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歐洲大陸惟一的活火山。維蘇威火山原是那不勒斯灣中的一座島嶼,由於火山爆發,噴出來的物質不斷地堆積,最終與陸地連成一片,形成了現在陸地上的活火山。後來維蘇威火山沉寂了近千年,整個山體已被茂密的綠樹覆蓋,景色非常優美,赫庫蘭尼姆和龐貝城就坐落在維蘇威火山腳下。龐貝城建於公元前8世紀,曾是古羅馬帝國重要的行政中心,當時龐貝城的居民已達2萬人,是一個熱鬧非凡的城市。

然而,公元79年8月24日上午7時,火山上空出現了一片雲團,像一棵虯干四射、枝權怒張的巨松,接著閃電般的火光劃過天空,然後,整個天空暗下來,如同黑夜一般。據記載,當時四周空氣的溫度急劇上升,高達300℃,火山噴出了大量的有毒氣體,造成空氣中嚴重缺氧,城裡的居民在短時間內窒息而死,隨後涌來的大量熔岩迅速地吞沒了古城,從此,一座名城在地面上消失了,長達1700年。

在很長時間里,人們只能通過一個叫小勃里尼的兩封信來了解當年龐貝城被淹沒的情形,但沒有人能找到這座古城的遺址。直到1713年,一個農民在挖井的時候發現了地下的龐貝城,但是真正的發掘工程是1748年開始的,當時發現了龐貝大劇場的幾座房屋,到1960年基本完成了這項發掘工程。

從出土的古跡中,我們會發現當時龐貝的文化水平很高,這可以從它的建築、雕刻和壁畫中推測出來。但是有許多是從希臘運來的,羅馬自己的作品很少。當時羅馬的將領打了許多勝仗,閑著沒事,也開始變得高雅起來,他們搜集希臘的藝術品裝飾自己的屋子,這些藝術品或是搶來的或是買來的。這種風氣逐漸盛行開來,有些大戶人家陳列的藝術品已經如博物館一般。雖然古羅馬征服了希臘,但是在文化上卻是古希臘征服了古羅馬,古希臘文化以古羅馬為中介延續了下來,這一點我們從龐貝城遺址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

保存最完整的住宅是兩個姓魏提的男子居住的。院子設計非常講究,房屋高大,房間眾多,一個寬敞的大院子,周圍是一條條幽深的走廊,走廊下檐邊懸著石雕的面具,院子里放著各種各樣的雕像,中間是噴泉和魚池,而且噴泉和魚池往往是分開的,水從山上的鉛管里流了出來,設計得非常巧妙。魏提家的壁畫也非常多,牆壁多用紅色,非常光滑,飯廳里畫著帶翅的小愛神忙著做各種藝術品。紅牆周圍還畫了一道黑邊,這與畫面上的黃顏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藍色中還夾雜著粉色,用來畫衣服和小愛神的翅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這幅畫明顯模仿了希臘的石雕畫。

由於當時龐貝城商業發達,人們生活很富裕,他們也學會了享清福,他們的浴池設計得非常好,冷熱浴蒸氣浴都有,而且每個浴客還有一個存衣櫃。浴池寬闊高大,牆上和圓頂上壁畫琳琅滿目,浴客可以一邊洗澡,一邊欣賞藝術。屋頂的正中方有一個大圓窗,光從這里射入,雨也從這里下來,但是他們並不在乎雨,反正浴池裡面是潮濕的。浴池的對面就是飯店,洗完澡可以美美地喝點兒、吃點兒。龐貝城雖然不大,卻有三大劇場,最大的劇場能容納2萬人,保存得非常完好,大概不常用,另外兩個已經頹敗不堪了,一個據說有頂棚,晚上用的,一個沒有頂棚,是白天用的。

龐貝城的街道是用石塊鋪成的,平坦寬敞,中間還常有三兩塊橢圓的平石分開放著,據說是上下馬車用的。車有車輪,恰好從石頭的空處駛過。街道是用石塊鋪成的,街道筆直,一眼就能望到頭,可是襯著兩旁一排排距離相仿的斷垣殘壁,又好像是無窮無盡似的。從整齊劃一中見偉大,或許正是羅馬人的偉大。

我們從古城的遺跡中也發現維蘇威火山爆發時龐貝城絲毫沒有任何准備,甚至爐內烤好的麵包,櫥內的熟雞蛋,瓦缸內的蠶蟲和小麥都歷歷在目。驚慌逃竄的人們倒在街道邊,房門口還沒有反應過來的人們剎那間便失去了知覺,挖掘出來的被火山熔漿燒焦的人體約2000具,每具人體都顯露出人們頃刻間死於非命時用力掙扎的恐怖狀態。雖然維蘇威火山吞沒龐貝古城,使無數生靈葬身於火海之中,但它卻把1900年前的龐貝城完整無損地保留下來,為人們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完整的文物資料,龐貝古城已成為一座罕見的天然博物館,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200多萬遊客。

維蘇威火山在20世紀又噴發過4次,最後一次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盟軍已經在這一帶登陸,對戰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火山爆發前,這里先發生了幾天地震,隨後熔岩通過新的火山裂口開始向上涌動,最後溢出火山口沿坡而下,緊接著火山開始了大爆發,滾滾濃煙籠罩著龐貝古城,飄落的火山灰又一次把龐貝古城埋了30厘米。

現在,維蘇威火山沒有纜車,修有盤山公路。徒手攀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維蘇威火山多次噴發出來的狀似爐渣的火山灰覆蓋地面達半米,稍有振動,就會嘩嘩下滑,容易發生危險。因而,最好沿公路爬山遊玩。

如此匆匆地游覽一番,不知你會有什麼感覺,如果到了義大利,千萬別忘了到亞平寧山脈的維蘇威火山走一走,感受一下龐貝古城沉重的頹敗歷史,或許你會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

4. 地震光是怎麼形成的 地震前的前兆

閃電似乎只是高空雲層才會出現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地震前後的逆向閃電現象(從地表延伸向天空的閃電),它們可能是地質運動的結果。

神秘的發光現象

2009年4月6日清晨,義大利中部發生了6.3級地震,造成了至少294人死亡。在研究如何預防地震發生以減少災害的過程中,一件事情引起了科學家們的興趣。

科學家們發現,在這次地震前後的一個月里,有幾十人聲稱自己看到了神秘的發光現象,從目擊者的描述和現場視頻圖片中看得出來,這些光從地底下冒出來,伴隨著閃電雲和球形閃電,還有些彩虹色的火焰從地底冒出,照亮了半邊天空。與常見的不明飛行物一樣,有的球形發光體在以很快的速度移動。

這是又一件ufo事件嗎?還是說這只是人們在地震的恐慌後產生的錯覺?

事實上,不只是現代人目睹過這種奇怪的發光體。幾個世紀以來,在地震前幾分鍾或者後幾分鍾,都總有目擊者報告令人費解的現象:不同形狀和顏色的光圈會照亮天空,其中有橘紅色的灼熱光、藍白色的冷光、火球或閃光。

早在1755年,把遠在瑞典教堂里的鍾晃得叮當亂響的里斯本地震之後,哲學家康德就記載了這些警告性跡象:「在地震前8天,卡迪斯附近的地面上爬滿了大量從泥土中鑽出來的蚯蚓。地震來臨前,天空出現強烈的閃電。」

1966年蘇聯塔什干發生地震,一位工程師聽到左方傳來發動機般隆隆的響聲,同時閃現出耀眼的白光,晃得睜不開眼,持續了4.4秒鍾,接著地震來了,差點使他摔倒在地上。地震過後,光也就暗下來了。

1968年,在日本松代發生一系列地震期間,在垣岡地震觀察站的野水裕拍攝到第一批「地震光」照片。有些顯示天空出現紅色條紋,就像低懸的北極光;有些看上去像遠處低垂的藍色曙光。

1976年7月28日深夜,一位在中國唐山的加拿大地質學家突然看到窗外一團藍光沖破天際,還有一個火球從地下鑽出來,意識到情況危險,他迅速離開了自己的家。此後不久,毀滅性的唐山大地震發生了,造成24萬人死亡,而這位地質學家倖免於難。

對地震光的誤解

雖然目擊者見到的形狀不是一樣的,有的人看到了從地底下噴出的火焰和煙霧,有的人看到了發光雲,或者是從地表反向延伸到天空的雷電,但在地震前後看到詭異的發光體是相似的。

在現代歷史上,這些不明發光體的報告一度被認為是杜撰的。直到1965年地震期間,一系列的奇怪的發光物體照亮了日本長野,並留下了一組組清晰可見的「案發現場圖」,科學家們才開始承認這種現象的存在,並將這些在大地震前後用肉眼看到的沒法解釋的光學現象稱為地震光。

有些地震光常常被人們誤以為UFO,比如與UFO最為近似的是火球現象,這些橢圓狀發光物體會以很快的速度移動,與圓盤狀的UFO很像。一系列研究表明,實際上這些UFO出現時,往往也是這片區域發生了較大的地震前後,比如在義大利拉奎拉的地震前,UFO目擊事件徒然增加。這類不明飛行物只是人們在看到地震光產生後的一種誤認。

那麼,地震光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如果大地震前,自然界能用這種超自然的發光現象向我們預警,它能否成為我們預防地震的關鍵呢?

來自地底的運動

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意識到這些所謂的發光現象,只不過是像雷電一樣的放電現象,但沒人能解釋得清楚這些強大的電流來自哪裡。最初,科學家們將注意力集中到了天空,認為是大氣異常造成的,但除非有類似積雨雲的激烈運動產生大量電荷,否則晴空萬里的天空怎麼能夠產生足夠的電荷,又如何會產生那麼大的電流呢?

由於地震無法預測,實驗室里也沒法再現這些地震發生的條件,美國宇航局的首席科學家弗里德曼·弗羅恩德決定從歷史上記載的地震光現象去找答案。他搜集了1600年以來官方記載的可靠的65個地區的地震光,分析了這些地區的地質特徵,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幾百年來所記錄的65次地震光中,有63次是垂直斷層導致的地震,幾乎所有的地震光目擊事件發生的地區都有豐富的岩漿岩。地震光會不會是來自地下岩石大規模運動而產生的電流呢?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弗羅恩德研究在高溫和高壓下地殼運動時,就注意到了深處岩漿到達地面冷卻過程中,岩漿中的原子會產生電離運動,形成大量等離子體。當等離子體到達地表後,它會電離空氣而引起光的爆發,這就是人們常常看到地底下的五光十色的火焰的來源。這種放電現象也可能出現在空中,為其他粒子充電,造成雪崩式電離效應,在這個時候,會產生一些球狀閃電和閃電雲現象。

在一次實驗中,弗羅恩德在實驗室里用液壓機將數噸重的力量施加到一個四米高的岩石的一面時,他測量到了岩石的另一側的大量電荷,這也證實了他最初的想法。

在爭議中不斷被證實

然而,弗羅恩德的說法並不是沒有爭議,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馬爾科姆·約翰斯頓就無法復制弗羅恩德在實驗室里的實驗。美國波士頓學院的地震學家約翰·埃貝爾則認為,地球地殼劇烈運動可產生電荷,但沒有研究表明這些電荷可以產生電流。

面對這些質疑,弗羅恩德一直在找證據做支撐。2008年5月初,就在汶川地震發生前的幾天,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從地球紅外監測圖像上發現,中國西南部地區出現異常的紅外線效應,研究人員斷定,這是從地下爆發出的等離子電離空氣後出現的。幾天後,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

現在,弗羅恩德的理論已經是解釋地震光的主流理論,也為地震光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科學基礎,雖然仍有爭議,但這個理論將會使得人們更關注地球的地磁運動過程,這些研究將有助於地震學家更好地預測地震。

5. 二戰中義大利的戰鬥力真的像傳說中很渣嗎

總體很渣,但也有亮點

很多人覺得意軍鬥志低下,比國軍還能跑啊,但貌似是因為被黑的太離譜了。。

1,也有打的很爺們的。
義大利第185閃電傘兵師,雲雨師。閃電師在阿拉曼戰役後拚死阻擊英軍,彈盡糧絕之後師長帶領最後300人破壞武器之後投降。嘖嘖,這個不是吹的。

2,至於為什麼意軍絕大多數軍隊戰斗意識薄弱,我們首先看幾個時間點:
1943年7月10日盟軍登錄西西里島
7月24日墨索里尼下台
8月17日西西里島戰役結束
9月3日義大利投降。

意注意,24號,領導倒台了,1個多月後,才投降,在這期間,意軍還有在西西里島戰役繼續和美軍開仗,這怎麼打。。。
國內政權不穩,軍心動盪,甚至24號後,南部大部分意軍就地反水,轉向擁護國王和德國人打開了,加上士兵本來對墨索里尼都沒好感,打毛線。。

我查了下,大部分說意軍鬥志低下,投降很兇,都是在這個時間段。。。這,時局就是這樣:走,投降去,領導不在了,什麼,盟軍叔叔號召打德國人,行,走~

3,也有人舉出阿拉曼戰役的事。
阿拉曼戰役失利後,隆元帥撤退時,奪走義大利了淡水和油料補給,意軍只能步行,後面又有英軍機械化部隊,於是投降。
主要是淡水,木有淡水啊,親,利比亞沙漠,親,波斯王子貌似在這兒渴死過3萬士兵。

4,有人在知乎同名帖吐槽,意軍被衣索比亞「怒艹回去」。。。
開戰前,德國曾向埃塞爾比亞提供了一萬條步槍,一千萬發子彈,60門以上的火炮,3架飛機,其中還不包括德國的後續援助。開戰前,德國曾向埃塞爾比亞提供了一萬條步槍,一千萬發子彈,60門以上的火炮,3架飛機,其中還不包括德國的後續援助。
而埃軍主要有:阿比西尼亞帝國禁衛軍,阿比西尼亞「內閣」軍以及非正規軍。
而虐意軍很慘的帝國禁衛軍是從陸軍里特別精選出來的身高1.8米以上的共約三萬五千名戰士所構成。他們所受的是衣索比亞特有的、不過是非常有效的職業訓練,制服、裝備都與一戰時英軍的裝備相仿,只是不戴鋼盔,戰斗時脫去鞋靴而已。但到1941年後帝國禁衛軍都配置了英式鋼盔和野戰靴,部份還有美式裝備。

說埃軍用長矛,只是一些非正規軍習慣於把子彈打光後,而操起長矛盾牌還有板刀進行白刃格鬥。

終於反吐槽完了,總的說,義大利軍隊在二戰中的戰斗表現確實非常渣,但究其本質,也是戰爭准備不足,裝備落後,領導人過分干預軍事指揮,政局不穩,這些原因所造成。
算不算情有可原呢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閃電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為什麼高核武器 瀏覽:534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瀏覽:220
英國的雞怎麼畫 瀏覽:504
遨遊中國中如何休息 瀏覽:798
英國留學公章怎麼寫 瀏覽:381
為什麼印度電影比較好 瀏覽:241
印度大選花費多少 瀏覽:24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為什麼舉重 瀏覽:782
印度銀行有多少家 瀏覽:734
義大利現代輕奢傢具有些什麼品牌 瀏覽:278
為什麼印度人咬腳 瀏覽:854
中國西電歷史最高股價是多少 瀏覽:682
養印尼虎魚用什麼背景 瀏覽:624
伊朗可以用什麼做象徵 瀏覽:596
義大利到底哪裡好 瀏覽:151
中國滿洲里巴達廣場在哪裡 瀏覽:349
越南招聘信息在哪裡看 瀏覽:429
一兆越南幣能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815
伊朗警察抓捕了多少人 瀏覽:869
越南什麼地方有金錢龜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