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移民義大利不可不知的意麵歷史
有關面條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中國,有人說是波斯,也有人說是約旦河谷。但可以肯定,與流行說法不同的是,面條並不是被馬可波羅引入義大利的。我們現在吃的義大利乾麵條起源於阿拉伯,是早期阿拉伯商人穿越沙漠攜帶的干糧。在公元9世紀,阿拉伯菜譜中就出現了乾麵條;到了10世紀,阿拉伯文字記載了一種叫itriyah的在商店賣的長條型乾麵。這種乾麵條很快傳到了希臘,被稱作itria,後來又傳到了阿拉伯人控制的西西里島。一位阿拉伯地理學家在1150年留下了有關製作和出口乾麵條的記載。馬可波羅1292年才回到義大利,而這些證據都早於1292年,充分說明馬可波羅將面條引入義大利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早在中世紀,義大利面就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這種特色一直保持到今天。15世紀,製作面條的工藝傳到義大利其他地方。當時流傳下來的一種製作通心粉(macaroni)的方法就是在面團中加玫瑰水,這仍然反映出阿拉伯的影響,如果現在有哪家餐廳採用這種做法,他們一定會打出新世紀fusion菜的招牌。到了1574年,一個名叫面條生產商社團的行會成立了,1577年還制定了面條大師社團規章。顯然,幾個世紀來,義大利人一直把做義大利面當成一項嚴肅的事業。
直到17世紀,義大利面一直是富人們享用的佳餚。後來在那不勒斯出現了機械壓面機,生產成本降低了,普通人也能吃上意大橘談舉利面了。那不勒斯城的窮人們幾乎頓頓都要吃面,所以有人圓碧叫他們吃通心粉的民族。在19世紀晚期,大量生產面條的新機器出現了,面條的種類和形狀也越來越豐富。
當然,大家都知道,義大利面必須有沙司醬來配。最早的沙司醬是豬油和乳酪,富人們則用糖和肉桂。番茄沙司到19世紀才成為義大利面的佐餐佳料。別忘了,番茄是被西班牙人從美洲帶入歐洲的,幾年後,它才開始在意式美食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你打算去羅馬旅行,一定別忘了去那兒的麵食博物館看看,詳細了解一下義大利面的歷史。
現在的義大利面,包括在北京能吃到的義大利面,基本上都是乾麵。義大利法律規定,干侍灶面條只能用硬質小麥粉和水做,不能摻其他東西。乾麵條的形狀多得數不過來,大多數是根據形狀命名的,比如farfalle(蝴蝶形面);conchiglie(貝殼面);spaghetti(細面);penne(管形面);orrichiete(小耳朵面),很像中國的貓耳朵麵食。
與此相反,義大利北部常吃的新鮮面條是用雞蛋和一種特殊的小麥粉做的。這種小麥粉在北京的有些超市也能買到。在北京,有些義大利餐廳也有新鮮面條,而且總是打出自製的名頭,但大家不一定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東西。所以,如果你有任何疑問,一定要問個明白。
2. 義大利各個城市都有哪些特色美食
出國旅遊的人是越來越多,對於資金預算不是很多的朋友,最好的選擇就是去義大利走一圈,風景尚佳且費用不高。那麼各個城市都有哪些特色美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那不勒斯:茄汁義大利面
義大利有超過100種不同形狀的面條。單單通心粉,就可以有十幾種形狀:水管形的斜管面、像小貓耳朵的耳型面、像螺絲釘的螺旋面,還有蝴蝶結形狀的面條……不同形狀的義大利面再配上醬汁的組合變化,便可做出上千種義大利面料理。如下圖:
佛羅倫薩:丁骨牛排
號稱「舉世聞名的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美食代表」的佛羅倫薩丁骨牛排,肉必須選自世界上體型最大和最古老的牛——契安妮娜牛的腰脊部位;其次,一塊肉必須重達1公斤以上,一般在1~4公斤之間;最後,烹煮方式應該直接在炭火上烤,但絕對不能超過三分熟。
佛羅倫薩:丁骨牛排
米蘭:番紅花燉飯
煮燉飯可是無聊的一件事情了:米飯應該在火上待個十五分鍾,期間還要不停攪拌,每隔三分鍾還要倒入一大湯匙的高湯。不過,這個過程也可以有哲學思考的「味道」:單調、冗長的動作,會讓人更容易傾訴心聲。在這樣的黃金時刻,朋友之間能夠熱情地交換意見,詩人也更能譜出傑作。
威尼斯:攪打鱈魚
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連食物也不例拍洞祥外。沙丁魚,螃蟹,海螺……在水都威尼斯的廚顫帆房中,各式各樣的魚和海鮮是「常菜」。威尼斯人最喜歡的魚是什麼?北美洲或者歐洲冰島進口鱈魚干「巴卡拉」。在蒸煮「巴卡拉」之前,必須先用力敲打,然後在水裡浸泡變軟。而在敲打的這三天時間里,空氣中會彌漫著一股臭味,讓人難以忍受。
西西里島帕勒莫:卡薩塔蛋糕
綠色基調的卡薩塔蛋糕,很有「夏天」的襲搏感覺。在海綿蛋糕上加上利口酒、乳清乳酪、蜜餞和香草奶,再用蜜制過的水果點綴蛋糕,就成了這道西西里島帕勒莫人最喜歡的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