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歌劇為什麼發展到全世界

義大利歌劇為什麼發展到全世界

發布時間:2025-02-23 10:11:34

❶ 歌劇起源於哪個國家

歌劇起源於義大利

歌劇是一種融合了音樂、戲劇、美術和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起源於義大利,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以下是關於歌劇起源的

一、義大利的文化背景

歌劇的誕生與義大利的文化背景密切相關。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不僅經濟繁榮,而且是文化交流的中心。當時的佛羅倫薩更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這種文化氛圍為歌劇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早期歌劇的形式

早期的歌劇形式主要是以宗教題材為主,融合了音樂、戲劇和詩歌等元素。這些早期歌劇通常被稱為「牧歌劇」,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間風格。這些特點為後來的歌劇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義大利歌劇的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義大利歌劇逐漸發展成熟。17世紀至18世紀,義大利出現了許多傑出的歌劇作曲家,如蒙特威爾第、傑拉爾多和托斯卡尼尼等。他們的作品不僅推動了歌劇藝術的發展,還使義大利歌劇成為了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總之,歌劇誕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是多種藝術形式融合的產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義大利歌劇逐漸發展成熟,成為了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❷ 論述義大利歌劇發展的歷史

歌劇的興起,首先在義大利。

17世紀義大利在政治上無為、商業上低迷的狀態,並沒有湮滅它的藝術熱情和創作活力,也沒能削弱其保持己久的「音樂大國」的地位。這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義大利一直是盛產旋律的國度;第二,義大利是歐洲新穎的和多樣化音樂品種的實驗園;第三,義大利始終保持了一批以培育音樂新品種為天職的才華橫溢的作曲家與歌唱家;最後也是比較特別的原因是,還有一批出於各種理由但客觀上為音樂事業提供了支持的貴族庇護者與投資者。因此,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義大利有條件甚至有責任把歌劇作為世紀禮品,奉獻給整個歐洲,並使之為此激動不已。

義大利的歌劇,可以分為佛羅倫薩歌劇、羅馬歌劇、威尼斯歌劇和那不勒斯歌劇。這些不同區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歌劇,所產生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一、佛羅倫薩歌劇

16 世紀下半葉,在佛羅倫薩出現了一個稱之為「佛羅倫薩卡梅拉塔(即沙龍)會社」(也稱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非官方的音樂研究團體,其成員以貴族身份的青年詩人和作曲家為主。是他們第一次敲開了歌劇的大門。這個藝術集團由巴迪伯爵主持,研討的中心內容是,如何把音樂與戲劇更好地融合起來,以產生更大的藝術感染力。他們在認真研究了希臘音樂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希臘音樂之所以能產生極大的感染力和強烈的演出效果,是因為希臘音樂是單聲部的旋律,這種旋律開發了嗓音的音區、音高起伏、節奏變化等自然表現力,這就能決定性地影響與支配聽眾的感情。相反,以往那種用不同聲部演唱不同旋律和歌詞的方式,聽眾無論如何是難以聽清歌詞從而理解人物的,這種音樂充其量只能是器樂合奏。因此,他們選擇了為歌詞譜曲的正確方法:一種用音樂在「講話」的歌唱方式,即用獨唱旋律來強化和表現演員語言的抑揚頓挫。

佛羅倫薩藝術集團里對歌劇做出較大貢獻的有尤利奧· 卡奇尼(Caccini Giulio1551 一1618 年)、賈科波· 佩里(Peri Ja copo1561 一1633 年)、埃米利奧· 德· 卡瓦利埃利(Cavalieri Emilio De155O 一1602 年)等,他們是歌劇這塊處女地的拓荒者。

卡奇尼是職業歌唱家兼作曲家,甚至還是演奏家,這種多重身份對他從事歌劇事業起到了特殊而有利的作用。卡奇尼開創了一種新的依據歌詞音節的歌唱性風格,力求吐字清晰靈活,並用數字低音加以伴奏,從而成為宣敘調(朗誦調)的創始人之一。他還在旋律線的適當地方加上裝飾音,形成了16 世紀歌唱時的炫技方法。卡奇尼在(新音樂)這本歌集中,輯錄了大量有新風格、用數字低音伴奏的單聲部歌曲。對此,他闡述說:「為了更好地創作和演唱歌劇,最重要的在於懂得理念、語言,帶著情趣和感情去領悟它所表達的思想主題,還須了解復調音樂使用的對位法」。這些歌曲和作者的新理念,為歌劇的形成展示了一種可以效法的模式,激發了後來者的創作活力與靈感。卡奇尼對聲樂有著很高的造詣,他還是美聲唱法時期第一代有影響的聲樂教育家。關於他在聲樂教育方面的成就,我們在下面還將專門介紹。

佩里同卡奇尼一樣,也是歌唱家兼作曲家,他曾在一部幕間劇中成功地扮演了傳奇性的歌手阿里昂。不過,他在歌劇創作上的成績要更大些。佩里以在歌劇創作的實踐中確定了宣敘調的風格而聞名。他很成功地創造了一種介乎於一般的歌唱與說話之間的宣敘調,人聲在協和音程和不協和音程進行中,數字低音保持穩定不變,用以模仿說話的連續進行。這種宣敘調聽上去象音高不停變化中的自由朗誦。不論是宣敘調、詠嘆調,還是其他單聲部的獨唱歌曲,佩里都根據歌劇的需要,創造了具有戲劇性的樂匯。

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研究成果,不只是小范圍內的沙龍式的坐而論道,而且確實付諸了實踐。在一定意義上說,在他們的客廳里,誕生了義大利歌劇。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初衷是恢復希臘音樂,但實際上他們卻創造了一種既符合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又具有時代特徵的嶄新的藝術體裁。這種偉大的貢獻,也許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1597 年,在佛羅倫薩上演的《達芙內》,被認為是義大利也是歐洲的第一部歌劇。這是由同是佛羅倫薩藝術集團成員的奧塔維奧· 里努奇尼(作詞)和佩里(譜曲)聯袂創作的。《達芙內》取材於古希臘的愛情故事,內容中閃爍著人文主義的火花,劇中的歌曲都是單聲部的聲樂曲,多為節奏自由舒緩的宣敘調,也有歌唱性較強的歌曲,音樂風格新穎,很好地表現了歌詞的思想。

1600 年,他們又繼續合作,在佛羅倫薩上演了為王室婚禮創作的《尤麗狄茜》 。這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歌頌奧菲歐和尤麗狄茜愛情的神話故事,為了喜慶場合的需要,結尾改成了大團圓。佩里在《尤麗狄茜的音樂》一書中,解釋了該劇多種風格的單聲部歌曲,如達芙內的一首典型的新宣敘調,開始感情平穩,旋律舒緩協調,當唱到尤麗狄茜被蛇咬時,旋律變得激動,不協和音程增多,和聲也有了突然的變化;詠嘆調《蒂爾西之歌》安排在一首交響性的音樂之中,節奏鮮明,旋律優美,終止式的和聲性較強。卡奇尼也為《尤麗狄茜》寫過部分音樂,與佩里的戲劇性音樂相比,卡奇尼的《尤》 劇音樂更富於旋律性和抒情性。佛羅倫薩的歌劇,具有了義大利最初歌劇的一般特徵,並形成了有佛羅倫薩特色的田園式的優美清雅的藝術風格。在《達》劇和《尤》劇之後的近30 年內,佛羅倫薩只上演了為數不多的幾部歌劇。歌劇的中心開始向羅馬轉移。

二、羅馬歌劇

羅馬歌劇的題材偏重於神話寓言故事,具有較濃厚的宗教色彩,舞台美術追求奢華富麗的效果。

前期羅馬歌劇的主要作者是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卡瓦利埃利。他是佛羅倫薩的貴族,在公爵宮廷負責藝術事務,他既是文化官員,也通曉業務。他作為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成員,曾在佛羅倫薩上演過幾部篇幅短小的歌劇。早在1600 年,他就創作了(靈魂與肉體的表現)一劇,並在羅馬上演。這是一部道德劇,以寓言故事的手法,宣揚了宗教的理念。在卡瓦利埃利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作曲家由於自己的官方身份,而有意識地去表達與迎合統治者的思想,但(靈)劇的音樂創作仍體現了卡瓦利埃利在佛羅倫薩藝術集團中的追求。

1623 年,喜愛和提倡歌劇藝術的教皇烏爾班八世在羅馬即位,他的上台對奠定羅馬歌劇在義大利的領袖地位具有很大的影響。烏爾班家族在支持歌劇發展上,確實做了不少實事,包括主持修建了能容納3000 名觀眾的歌劇院,研製了供歌劇舞台使用的機關布景等。由於羅馬是教廷和王室的所在地,因此羅馬歌劇崇尚奢侈浮華的場面,更能迎合貴族的情趣,滿足他們的虛榮心,這與佛羅倫薩歌劇的風格大相徑庭。

這一時期的歌劇大多是根據史詩創作的神話劇和聖人劇。1634 年,由後來成為教皇克雷芒九世的尤里奧· 羅斯皮里奧西創作台本,斯特凡諾· 蘭迪譜曲的《聖阿萊西奧》 ,在新落成的羅馬歌劇院開幕典禮上演出。劇中描寫了中世紀一位羅馬「聖人」的故事,其主題仍是宗教道德的說教。1662 年,由多梅尼科· 馬佐基創作的《 阿多內的鎖鏈》 在羅馬上演,這是一部被普遍認為是典型的「羅馬式」風格的歌劇,它既逢迎了教會,又取悅了貴族,舞台效果十分豪華富麗。晚期羅馬歌劇的主要作曲家是路易吉· 羅西,他在1647 年創作了在當時被廣泛用作歌劇題材的《奧菲歐》 。在《奧》 劇中,古老的題材只不過是一個空筐,裡面裝的卻是時髦、怪誕等期望引起轟動效應的流行素材。

羅馬歌劇在音樂創作上,還有些值得稱道的優點。如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別更為明顯,宣敘調更加語言化,而詠嘆調則旋律性更強;《阿多內的鎖鏈》不僅棄了宣敘調中過於枯燥乏味的成分,而且它的歌劇前奏曲成為後來普遍採用的歌劇序曲的早期形式。但是,由於羅馬歌劇思想主題上的局限性和貴族化傾向,使它逐漸切斷了與廣大市民的聯系,在竭盡奢華中榨盡了自身的活力,終於慢慢淡出歌劇舞台,並沒有進一步地發展。而羅馬歌劇衰敗的直接原因是1644 年烏爾班八世的去世,他的政敵把烏爾班家族連同歌劇一起驅逐出羅馬。

三、蒙泰威爾第

此時的義大利,出現了一位對推動歌劇事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的偉大作曲家,這就是在牧歌創作中已聞名遐邇的蒙泰威爾第。蒙泰威爾第早期主要從事牧歌創作,並由此享有很高的聲譽。巧90 年至1612 年,出任曼圖亞公爵的樂師、樂長,此間,創作並上演了歌劇《奧菲歐》(1607 年)和《阿麗安娜》( 1608 年)。1612 年到威尼斯,翌年任聖馬可大教堂樂長。在威尼斯他生活了30 年,直至以76 歲高齡去世。在此期間,他為教堂和歌劇院創作了約10 部歌劇,其中包括《唐克雷蒂與克羅琳達之戰》 ( 1624 年)、《尤利西斯回鄉記》( 1641 年),他於75 歲高齡時創作的《波佩婭封後記》 堪稱經典之作,在人物性格的刻劃與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勝過他以前的任何作品,並成為17 世紀的歌劇傑作。

與這一時期義大利其他歌劇作曲家相比,蒙泰威爾第有兩大特點:

其一,蒙泰威爾第是一位感情豐富並把自己的感情投人到歌劇創作中去的激情型作曲家。蒙泰威爾第認為,音樂不是一種技巧性結構的藝術,它給人的不應只是感官上的愉悅,而更應該全面表現人的心靈和情感。以前的音樂只滿足於表達人的憂郁、悲傷、希望、寧靜等情緒是遠遠不夠的。音樂特別是歌劇音樂,還應該表達人的憤怒、恐懼、失望、仇恨等激烈復雜的內心世界,形成「興奮激動」的歌劇音樂。據此,蒙泰威爾第認為:「音樂不僅僅是用來指出歌詞原意的,它還應該表現得更深刻」。這種「深刻」體現在對人物活動變化的思想感情的細致刻畫上,體現在人物過去、現在與將來的思想感情的有機聯繫上。在歌劇創作的實踐中,蒙泰威爾第把這些原則訴諸於各種藝術形象,使這些形象富於色彩,動人心魄。特別是在他妻子病重和去世前後,他把自己親身體驗過的悲痛欲絕、令人心碎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融入作品中,而這種生離死別的心境與劇中的情節和人物正相吻合。當他的《奧菲歐》 和《 阿麗安娜》 。相繼問世後,那些活生生的、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使幾千名觀眾為之悲哀哭泣。蒙泰威爾第的這一藝術特性在《 奧菲歐>的宣敘調(你與世長辭>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奧菲歐是古代的詩人歌手,他的音樂使岩石、樹木與猛獸都為之感動。當他得知妻子尤麗狄茜的死訊後,決定隨她同去:

你與世長辭,我的愛妻,
我尚留在人間,你卻離我而去,永遠離我而去。
你決不會再回來,而我一息尚存。
不,不,假如詩句能動人心拄,
我將大膽地走進最深的地獄,
使冥王回心轉意,我將帶你重見天日。
要是殘酷的命運拒絕了我,
我將和你一起留在陰間!

在這首宣敘調中,蒙泰威爾第把歌詞譜成了極為悲傷的吟誦,調動許多音樂創作手法,表現情感的力量,發揮人聲的特長,使歌曲充滿了強烈的感情和凝重的悲劇氣氛,成為典型的「蒙泰威爾第式感情」的歌劇音樂。

其二,蒙泰威爾第的傑出貢獻還在於,他是第一個把戲劇性的歌劇音樂定型化的作曲家。在蒙泰威爾第的歌劇音樂中,所有的表現手法都是為戲劇服務、取決於戲劇需要的。這些戲劇性的表現手法包括:第一次在歌劇音樂中引人了類似「主導動機」的手法(如《奧菲歐》);採用戲劇性的歌詞,並堅持通過音樂形象透析人物的心靈,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徵;突出高音聲部,擴大和豐富獨唱聲部;強調宣敘調的表情性等。特別需要提到的是,蒙泰威爾第在他的歌劇中首次使用了由約40 件樂器組成的管弦樂隊,樂隊的編制也根據了劇情和角色的需要。而在此之前像佩里等人的歌劇,只用了琉特琴、羽管鍵琴等幾件樂器。蒙泰威爾第歌劇音樂的這些創作特色,成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被後人效法的原則,並使他不僅成為義大利歌劇的傑出作曲家,也是17 世紀整個歐洲的偉大作曲家。

四、威尼斯歌劇

威尼斯作為歐洲歌劇活動中心的地位,大約是在17 世紀三、四十年代形成的。威尼斯歌劇與羅馬歌劇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別,甚至與佛羅倫薩歌劇也在很大程度上不盡相同。這些區別首先與威尼斯傳統的商業氣息相關。

盡管威尼斯的商業活動在17 世紀已經萎縮,但是城市的商業意識並沒有因此而消亡。這種傳統的商業氛圍在這個城市的歌劇活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在義大利的其他城市,歌劇的演出場所一般設在宮廷或貴族府邸的小劇場,觀看歌劇演出一直是社會上層人士的專利。而在威尼斯,採取了更為民主的形式,歌劇院向公眾開放。歌劇院在一般情況下,不再接受貴族贊助,而採取自負盈虧的經營方式。在1637 年,威尼斯建成第一個名為「聖卡西亞諾」的歌劇院,在以後的3 年時間里共興建了三個大型的公共劇場,最多時這個只有14 萬人口的城市,竟然擁有8 家劇院。歌劇院是所有愛好者的「共同體」:貴族占據包廂,中產階級購票人場,人場券為4 里拉,雅座加付2 里拉,一般市民則可免票人場,不過大多數是「站票」。威尼斯的歌劇院從興建起,就帶有與這個商業化的城市相匹配的經濟性質。這就決定了威尼斯歌劇必須向廣大市民開放,它的內容與形式必須與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相適應,否則就無法生存。

從商業的角度看,歌劇院在較短時間里的接連興建,是因為有著大量的市場需求和良好的市場前景。事實也正是如此。17 世紀中葉威尼斯的歌劇演出,簡直到了萬人空巷、盛況空前的地步:包廂里是雍容華貴、附庸風雅的貴族與他們濃妝艷抹、花枝招展的妻女,池座里擠滿了船夫、小商販,不同身份的觀眾共居一堂;嘈雜的說笑聲、熱烈的鼓掌聲、放盪的口哨聲、嘖嘖的飛吻聲此起彼伏;包括神甫、貴族在內的狂熱的歌劇迷,時而呼喊著所崇拜的歌手的名字,時而跳上舞台扮演起劇中的角色。從積極的意義上說,威尼斯的歌劇,確實成了廣大市民的精神食糧。

由於歌劇院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這就大大刺激了歌劇事業的發展。歌劇作曲家、歌唱家和樂隊身價信增,歌劇作品大量產生,從17 世紀30 年代的世紀末的70 多年裡,竟上演了350 多個劇目。作為這一現象的副產品,接連不斷的演出造成了演員與樂隊的向外分流,劇中的人物被迫減少。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一般的劇院已雇不起較大型的樂隊。

這一切都形成了威尼斯歌劇的自身特色:民主化、市民化、商業化和娛樂性。
從威尼斯歌劇的藝術風格來看,它具有這樣一些特徵:歷史題材的劇目成為最成功的歌劇;抒情詠嘆調得到長足的發展;美聲唱法在歌唱中被普遍採用;劇情的發展趨向復雜;劇本的結構逐步嚴謹,一般為3 幕,每幕又分若干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舞台的布景裝置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可以模擬海戰、暴風雨、諸神、行進中的大象獅子,還可升降活動。威尼斯舞台美術的一些優秀成果,一直到19 世紀仍被沿用。

1637 年,由費拉里和馬內利創作的歌劇《安德羅梅達》 在新落成的聖卡西亞諾歌劇院公演,標志著威尼斯歌劇的開端。這部歌劇成本不高,費拉里兼演奏樂器,樂隊只有12 人;演員共6 名,其中包括馬內利和3 名閹人歌手。(安)劇和以後許多威尼斯歌劇(包括蒙泰威爾第的歌劇)一樣,演員和樂隊人數較少,部分原因與歌劇院考慮其經濟效益有關。

威尼斯歌劇的主要作曲家是兩位蒙泰威爾第的學生,比爾· 弗朗切斯科· 卡瓦利(Cavalli Pietro Francesco1602-1676 年)和安東尼奧,切斯蒂(Cesti Antonio1623-1669 年)。

卡瓦利共創作了42 部歌劇,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威尼斯對歌劇作品的需求。卡瓦利的代表作品有《泰蒂和佩雷奧的婚姻)( 1639 年)、(迪多女皇)( 1641 年)、(埃吉斯托)( 1643 年)、(情人埃爾科蒂)( 1662 年)等。1649 年,他創作了最著名的一部歌劇《 伊阿宋》 ,其中的詠嘆調和宣敘調開始形成明顯不同的兩種風格。卡瓦利的歌劇音樂注重戲劇性,擅長心理描繪,特別是詠嘆調富於旋律性、歌唱性,十分精彩,宣敘調雖缺乏蒙泰威爾第的變化與細致,但仍自然流暢。

與卡瓦利的風格不同,切斯蒂的歌劇更著意追求抒情性、裝飾性。他試圖恢復和發展義大利固有的純音樂因素,講究旋律的優美流暢,對作品精雕細刻。因此,歌劇中的詠嘆調得以發展,而戲劇性稍有減弱,作品缺乏氣勢和力度。切斯蒂的主要作品(奧隆泰阿》(1649 年),曾在威尼斯、羅馬、佛羅倫薩、米蘭、那不勒斯等地長期公演,是17 世紀演出場次最多的歌劇之一。1667 年創作的具有典型巴洛克風格的宮廷歌劇《 金蘋果》 ,是切斯蒂的代表性傑作。這部為王室婚禮專門創作的歌劇在上演時,甚至特地為此修建了一座能容納5000 名觀眾的大劇院。全劇共5 幕,有多達25 段的詠嘆調,充分發揮了歌唱家的技巧。演出陣容龐大,舞檯布景與裝置十分豪華。

威尼斯歌劇後期的主要作曲家是彼得羅· 西莫內· 阿戈斯蒂尼(約1635-1680 年)和安東尼奧· 薩爾托里奧(1630 - 1680 年)。他們力圖創立一種通俗風格的新詠嘆調,並採用了具有表情功能的花腔段落。前者的代表作是(塞賓族婦女受辱記),後者則有《阿代拉伊德》。

至17 世紀中葉,義大利歌劇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在以後的約200 年中,歌劇的形式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些體裁上的最主要的特點有:獨唱成為歌劇的主要歌唱形式;詠嘆調與宣敘調實現了分離,而詠嘆調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視及觀眾的歡迎;新的美聲唱法在歌劇演唱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音樂與歌詞的關系,由最初佛羅倫薩藝術集團堅持的音樂從屬於歌詞,逐漸發生了變化,開始出現音樂凌駕於歌詞之上的傾向。

五、那不勒斯歌劇

17 世紀約80 年代,義大利的歌劇中心移向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歌劇最初受到威尼斯歌劇的影響,卡瓦利、切斯蒂等人的作品曾在那不勒斯受到歡迎並引起轟動。以後,那不勒斯歌劇得到長足發展,逐步取代威尼斯成為義大利新的歌劇活動中心。那不勒斯歌劇直至18 世紀中後期,仍保持著旺盛的活力,一批批成果卓著的那不勒斯作曲家的足跡,遍布歐洲各地,對歌劇在全歐的推廣與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那不勒斯歌劇的總體風格是:具有幽默、明快和富於活力的喜歌劇特色;注重優美典雅的外在形式,戲劇性的力度相對減弱,但優美的音樂又足以補償一切的不足。

那不勒斯歌劇的創始人和最主要的代表作曲家是亞力山德羅· 斯卡拉蒂(Scarlati Alessandro1660-1725 年)。他出身音樂世家,1679 年在羅馬上演了第一部歌劇《無知的過錯》,並獲得成功。他由此擔任了正住在羅馬的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私人劇院的指揮,在此期間創作了《真誠的愛情》 (1680 年)、《龐貝大將》(1683 年)。1684 年抵達那不勒斯,任總督宮廷的樂長,創作了《皮羅和黛梅特寥》( 1694 年)、《十人團的垮台》( 1697 年)等40 多部歌劇。1702 年起任羅馬聖瑪利亞大教堂樂長。1709 年返回那不勒斯任原職,並兼任一所貧民音樂學院的院長直至去世,此間,他創作的重要作品有《蒂格拉內》( 1715 年)、《光榮的勝利》( 1718 年)等。

斯卡拉蒂是一位高產作曲家,共創作了115 部歌劇,列當時的歌劇作曲家之首,題材大多取自生活喜劇或歷史傳說。另外,還寫有700 余首康塔塔、清唱劇、彌撒曲等。斯卡拉蒂對歌劇的貢獻,一是強調歌劇是用音樂表現的戲劇,必須突出音樂在歌劇中的核心地位,人物的感情發展完全可以用音樂加以反映和概括,形成典型的音樂形象。與音樂相比,歌詞只是一種提示,並不起關鍵的作用。因此,聲樂在他的歌劇中占絕對優勢;二是創造了「清宣敘調」(也叫「白話宣敘調」)的歌唱形式,主要用於大段的獨白和對話,只用一兩件樂器作伴奏,使其起到劇情展開過程中的媒介作用;三是採用了A 一B 一A 式的返始詠嘆調,用以表現人物的矛盾心情,形成了一種確定的對稱程式;四是發展和固定了歌劇的序曲形式,他的歌劇序曲由快速、歌唱性的徐緩和舞蹈性的快節奏三部分組成,成為以後歌劇序曲的一種定式;五是建立了管弦樂完備、各有四個聲部的樂隊,並根據每件樂器的特色演奏不同情緒的音樂,這一樂隊編制及配器方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被應用。

斯卡拉蒂是一位勤奮嚴謹且有才智的作曲家,表現出對嚴肅戲劇理想的執著追求,因此被稱為「嚴肅的斯卡拉蒂」。曾有一段時間,他的作品並不受公眾歡迎,但他在圈內卻備受推崇,並對包括亨德爾在內的一批作曲家產生過重要影響。雖然斯卡拉蒂和後期的那不勒斯歌劇作曲家所創作的歌劇中,有的成為「集錦歌劇」,在某種程度上屬於音樂會的性質,歌劇的戲劇性因素已逐漸淡化,但這並不妨礙斯卡拉蒂在義大利歌劇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傳承作用。18 世紀上半葉,那不勒斯歌劇和義大利其他地方的歌劇一樣,發展了歌劇音樂抒情的一方面,並更多地依靠歌唱家的獨唱技巧和豪華的舞台裝飾。歌劇逐漸背離了佛羅倫薩藝術家刻畫心理、表現性格的初衷,滑向了愉悅感官的質量低谷。

歌劇繼17 世紀中後期在體裁形式上大致定型後,那不勒斯時期又對宣敘調和詠嘆調做了進一步分化。宣敘調分為:一、清宣敘調,即「白話宣敘調」,演唱時接近於說話,只用簡單的和弦式伴奏;二是有助奏的宣敘調,也稱「有伴奏的宣敘調」、「樂器宣敘調」,多用於緊張的戲劇性場面,獨白或對白時的感情變化,由樂隊奏出。詠嘆調的分類較為繁雜,從伴奏形式上分,有無伴奏詠嘆調和有伴奏詠嘆調;從感情色彩上分,有激情詠嘆調、哀怨詠嘆調、詼諧詠嘆調等;從音樂風格上分,有田園舞曲詠嘆調、朗誦口語詠嘆調等。另外,在斯卡拉蒂的作品中,還出現了一種介於宣敘調和詠嘆調之間的「詠敘調」,意思是像詠嘆調那樣的宣敘調。這一形式到瓦格納時,發展為自由詠嘆調。至18 世紀中葉,這些大體上定型了的形式,成為以後歌劇創作的基本要素。具有以上特徵,並以神話和英雄傳奇故事為題材的17 世紀、18 世紀義大利歌劇,在音樂史上稱之為「正歌劇」。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
具體請點擊:http://www.chinaticket.com ^_^

❸ 為什麼義大利歌劇出名

義大利歌劇(OPERA)的起源,並不是一種突然而來的偶然現象,而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藝術在各個領域發展的結果,正如人們所說:義大利歌劇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物。文藝 義大利歌劇《鄉村騎士》復興運動始於義大利,後波及整個歐洲,自十四世紀末至整個十六世紀。這一運動是資產階級以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與封建神權統治在文化和思想領域中的一場革命,它表現在科學、文化藝術的普遍振興與繁榮,在自然科學方面,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上的新發現,伽利略對數學物理的新發明,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在文學創作方面,使中世紀曾遭到摧殘和遺忘的古代文化復活了,文學家們紛紛學習古希臘文、拉丁文,努力發掘、整理古典作品,學習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化,就是為了反對封建意識形態和宗教神學,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為自身的發展製造輿論。這時期的幾大文豪如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亞等文學家的作品,都對神權政治、教會至上作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並大力宣揚了人的聰明、智慧和力量,使人們重新評價自然和人類。在同一時期,義大利語從拉丁語、托斯卡那方言逐步發展為義大利官方語言和文學語言。正由於義大利語十分易於歌唱,這為義大利後來成為歌劇的搖籃、美聲的故鄉創造了條件。在繪畫、雕塑、建築方面,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藝術家、建築師,他們的藝術之精湛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如:米開朗基羅、達芬奇、拉斐爾、貝爾尼尼等人及他們的門徒,給羅馬、佛羅倫薩增添了數百個宮殿和教堂,給城市勝景綴滿了新穎壯觀的屋頂、鍾樓,建築了聖彼得大教堂及前面的廊柱,給羅馬、佛羅倫薩勾畫出了今天所具有的面貌,還有很多藝術家雲游四海,尤其是在歐洲一帶建築皇宮、教堂;規劃城市、街道、園林、游廊和噴泉。他們所完成的每一件作品都表現出喜愛戲劇性的迷人的藝術效果,這種效果隨著歲月的不斷流逝而越來越引人入勝,成為人間見所未見的最古藝術效果。
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科學和文學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的繁榮和發展,音樂藝術領域也同樣十分活躍,充滿了生氣。十五、十六世紀,尤其是十六世紀,音樂家們創作了許多無伴奏的多聲部聲樂作品,特別是三、四個聲部或五個聲部的作品。這時期在宗教的經文歌和世俗的歌曲中,復調音樂家們得到了充分自由的發揮,創造了他們自己的主題,並竭力使這些主題與他們配以音樂的詩文相交融。雖然它們並無戲劇的特點,僅適合於敘事或抒情的需要,但就這方面而言,以此推進了聲樂藝術的運用,並在一定程度上為有伴奏的單聲部音樂和戲劇音樂的創造者們開拓了道路。而且,音樂家們不僅在音樂美學、節奏、調式、對位組合以及樂器等各個領域的建立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尤其還創作了許多配入音樂的田園劇、牧歌劇、狂歡節的演唱、幕間表演劇,還有悲劇、喜劇等戲劇表演形式.來自網路詞條《義大利歌劇》

❹ 19世紀義大利歌劇的發展

「19世紀的義大利歌劇出自於一個健康地紮根於義大利民族生活的原有傳統。」這種傳統是兩方面的。其一,傳統的民族意識。19世紀初的義大利正面臨著民族復興運動的高潮,世紀初的藝術活動中滲透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其二,傳統的音樂優勢。這種傳統實際上是義大利的歌劇傳統,浪漫主義因素對義大利歌劇的影響是有限的,義大利人對新的音樂風格和新的器樂體裁並不熱心,這使得全國上下都醉心於歌劇的創作中。
羅西尼無疑是19世紀義大利歌劇創作中的旗手。他的近40部歌劇為義大利歌劇注入了新的活力,繼承和發揚了佩格萊西的喜歌劇以及原有的正歌劇。他的《威廉?退爾》是屬於法國大歌劇式的,甚至獲得了他的對手柏遼茲的贊許;他的正歌劇《唐克雷笛》被譽為「義大利第一布英雄性的歌劇」,但如同格勞特《西方音樂史》一書中所說「喜歌劇與羅西尼性情相近」,他的歌劇藝術成就主要還是在喜歌劇上。
喜歌劇《義大利少女在阿爾及爾》中愛情與輕松嬉笑間透漏的是深厚的民族情結;《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使人們領略了作曲家輕松,睿智和調皮的風格。他的歌劇重視觀眾欣賞口味以及劇院的不同,在此基礎上,還能創作出藝術氣質獨特的作品。他擅長發揮傳統的義大利抒情風格,對花腔以及旋律的華麗上也盡量滿足義大利的觀眾的需求,但又能在抒情和嬉笑中刻畫出人物的個性;雖然相比其後的威爾第,樂隊的效果仍顯得稍微單薄一些,但較以往義大利歌劇輕視樂隊的習氣,已經大有改善。對重唱的使用,「羅西尼式漸強」的樂段處理方式,潑辣的節奏,優美的旋律造型,干凈清晰的配器以及平易近人的氣質都使得羅西尼成為19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的代表,這是一種鮮明的區別於法國和德國歌劇所不同的一種義大利風格。
羅西尼之後,繼承義大利歌劇創作的是唐尼采蒂和貝里尼。但這兩位歌劇作曲家的風格卻又是不盡相同的。唐尼采蒂的歌劇創作涉及正歌劇和喜歌劇兩個方面。如正歌劇《拉美莫爾的露西亞》、《寵姬》等等追求戲劇音樂與人物心理刻畫一致的效果,尤其是前者,在某種程度上說,已經超過了羅西尼正歌劇的高度,它直接為後來的威爾第提供了借鑒。相比正歌劇創作,喜歌劇是唐尼采蒂更為人們喜歡的一面。他的《軍中女郎》、《唐帕斯誇爾》以及《愛的甘醇》都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水準,以其粗獷的風格,有力的和聲以及歡快的節奏獲得了與眾不同的風格。而貝里尼的歌劇創作走的又是另一條路,他的歌劇代表作品中雖然有著很多的喜歌劇因素,但還是屬於正歌劇風格。他以深情憂郁的浪漫情調不僅區別於羅西尼,也區別於同時期的唐尼采蒂。其歌劇細膩而柔美,莊重而又典雅。對旋律的重視超過任何因素,與肖邦的抒情風格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在《諾爾瑪》,《夢游女》還是在《清教徒》中,這種既有著義大利抒情傳統又有著自身柔美風格的氣質隨處可見。
雖然唐尼采蒂音樂風格的粗糙和貝里尼樂隊的蒼白仍為眾多人所詬病,但從羅西尼,到唐尼采蒂和貝里尼的義大利歌劇創作還是為威爾第帶來的義大利歌劇藝術高峰做好了最充分的鋪墊和准備。從某種角度說,威爾第的歌劇創作史等同於義大利19世紀下半葉的音樂發展史。威爾第與前輩們最顯著一個區別是,他的歌劇作品顯現著更為深刻的民族主義和愛國熱情。既區別與法國歌劇輝煌宏大的氣質,又不同於德國歌劇的重視理念和浪漫精神。他強調歌劇應該是體現人性的戲劇,哪怕這種人性是不以事實為依據的。他的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游吟詩人》、《茶花女》和《弄臣》為代表,第二階段以《阿依達》為高峰,在這兩個階段中,他的風格宏大,旋律靈活、創造出一種新的敘詠調風格,獨唱、合唱以及重唱使用更加自由,和聲大膽,樂隊聲部豐滿,作品中到處充滿了激情、感人的旋律以及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畫。最後階段是以《奧塞羅》和喜歌劇《法爾斯塔夫》為代表。「《奧塞羅》是義大利悲劇性歌劇的最高造詣」。同樣最後一部喜歌劇《法爾斯塔夫》也以其藝術高度也站到喜歌劇的最前端。尤其是前者,這部作品中將人性的弱點的刻畫,自然界力量的描繪和整場劇情的過渡和配合發揮到了極至,既簡潔又富有動力和史詩英雄氣概。
威爾第作為一個義大利作曲家,始終遵循著義大利人創作歌劇的傳統。對美妙旋律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對他國音樂風格的接納與改造也是富於個性化的,無論是在詠嘆調與宣敘調的連接,作為整體設計場景和重視合唱和樂隊等細節問題上的處理,還是對劇本選擇所體現出來的戲劇觀念,都顯示出作曲家對19世紀義大利歌劇深刻的思索和探索精神,以及天才般的才能,當之無愧成為義大利歌劇創作之集大成者。
19世紀晚期,義大利的統一實際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勢力相妥協的產物,這註定義大利人民會陷入更悲慘的社會現實中。動盪的社會引發了藝術中的「真實主義」,這種思潮以暴露社會的黑暗面為主。於是「真實主義歌劇」便再現了生活中普通人的貧窮,苦難和某些社會不安定因素,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甚至不惜出現血腥和暴力的場面。其代表有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和列昂卡瓦羅《丑角》。同時期的歌劇作曲家還有普契尼,但實際上他的作品很難歸到這一類,哪怕其中有某些真實主義的因素,但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要高於他們。准確的說,他是一位折中主義的歌劇作曲家,既有晚期浪漫色彩的愛好傷感的《瑪儂?列斯科》,又有現實主義因素的《藝術家的生涯》以及追求異國情調的《蝴蝶夫人》和《圖蘭多》。他歌劇中的多樣色彩既有義大利歌劇的傳統影響,又有世紀之交對社會人物貼近生活的個性解讀,尤其是對被壓迫的女性人物的刻畫無人能出其右。是義大利歌劇創作在19世紀的又一個閃光點。


中票在線為您解答,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_^


❺ 敘述義大利早期歌劇創作

17世紀的義大利歌劇
由於最初幾部歌劇的成功,歌劇很快由佛羅倫薩流傳到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及義大利各地並逐漸流入到歐洲各國。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成了王公貴族們的寵物,很快得到了發展,到了17世紀幾乎所有的音樂家都十分注重歌劇創作。處於黎明時期的歌劇,大多為單旋律說白式的歌劇,演出也基本上只是局限在宮廷中,成了王公貴族們在文化娛樂和享受方式上的一種特權。

羅馬歌劇:

在《達芙尼》和《尤里狄茜》以後的30年內佛羅倫薩只上演了為數不多的幾部歌劇。歌劇的中心開始向羅馬轉移。

羅馬歌劇的題材偏重於神話寓言故事,具有較濃厚的宗教色彩,舞台美術追求奢華富麗的效果。前期羅馬歌劇的主要作曲家是佛羅倫薩藝術集團的奧·德·卡瓦里埃利(1550-1602)

他本是卡梅拉塔會社成員,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舞蹈設計師、外交家、也執著於歌劇創作,在1600年,他創作了歌劇《靈魂與肉體的表現》,並在羅馬上演。》這是一部道德劇,以寓言故事的手法,宣揚了宗教的理念。以抽象的「靈魂」與「肉體」之間的斗爭,用寓言宣傳宗教道德觀,此劇篇幅最長,配樂最完整,是適合歌唱特點的朗誦式音調,這種介於說白朗誦和歌唱之間的曲調顯示出羅馬早期新型單聲音樂的特有風格。

1623年,教皇烏爾班八世在羅馬即位,他的上台對奠定羅馬歌劇在義大利的領袖地位具有很大的影響。烏爾班家族支持歌劇發展。烏爾班八世的侄子巴貝里尼王子於1633年前後在王宮修建了能容納3000名觀眾的歌劇院,研製了供歌劇舞台使用的機關布景等。由於羅馬是教廷和王室的所在地,因此羅馬歌劇崇尚奢侈浮華的場面,並以此來能迎合貴族的情趣,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這一時期的歌劇大多是根據史詩創作的神話劇和聖人劇。 1634年,由克雷芒九世的尤里奧·羅斯皮里奧西(後來的羅馬教皇)創作劇本,斯特凡諾·蘭迪譜曲的《聖·阿萊西奧》,在新落成的羅馬歌劇院開幕典禮上演出。劇中描寫了中世紀一位羅馬「聖人」的故事,主題有是宗教道德的說教。

1662年,由多梅尼科·馬佐基創作的《阿多內的鎖鏈》在羅馬上演,這是一部典型的「羅馬式」風格的歌劇,它不僅棄了宣敘調中過於枯燥乏味的成分,而且它的歌劇前奏曲成為後來普遍採用的歌劇序曲的早期形式。這樣既迎合了教會,又取悅了貴族,舞台效果豪華富麗。晚期羅馬歌劇的主要作曲家是路易吉·羅西, 1647年他把古老的題材《奧菲歐》裝滿時髦、怪誕的流行素材。引起羅馬歌劇舞台的轟動。但是,由於羅馬歌劇思想主題上的局限性和貴族化傾向,使它逐漸切斷了與廣大市民的聯系,在竭盡奢華中榨盡了自身的活力,終於慢慢淡出歌劇舞台,到了教皇伊諾桑十世時期,羅馬歌劇日趨敗落,而威尼斯樂派卻大顯威風。

威尼斯歌劇熱:

在1637年以前,歌劇仍然只是貴族的私有品,直到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向公眾開放的歌劇院--聖·卡西亞諾劇院。劇院裡面向公眾出售余票,公開演出的形式才在歷史上首次被確定了下來。隨著貴族們的紛紛仿效,到十七世紀末,只有十二萬五千人口的威尼斯已經擁有了十多個專門演出歌劇的劇院,上演歌劇近四百台,演出季也由狂歡節期間的一個演出季增加為三個。

從此,歌劇不再僅僅是屬於宮廷的歌劇,而且也成為大眾的歌劇。每當歌劇演出的時候,一邊是劇場大廳的主人、歌劇院經理、音樂詩人、音樂大師、歌手、樂器師、舞蹈演員、布景師、服裝設計師、不少的勤雜工,另一邊則是觀眾:一些付過錢的人和要去付錢的人,熱鬧非凡。據說,歌劇的現代劇場就是這樣誕生的。劇場成為一個公眾的、企業化的場所,它不再被設想為一種罕見的、巨額的獎賞場所,而是一種商業經營或者消遣場所,一種可以獲利的商業場所,一種自身樂趣可以得到滿足的場所。

歌劇的成熟:

17世紀在歌劇史上,威尼斯樂派的傑出代表蒙特威爾第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蒙特威爾第生於1567年,比莎士比亞晚三年,父親是小提琴製造城克雷莫納的醫生。他很小就開始寫牧歌,然後前往曼都瓦的貢札加宮廷,1601年成為當地的教堂樂師。蒙特威爾第早期主要從事牧歌創作,並由此享有很高的聲譽。1590年至1612年,出任曼圖亞公爵的樂師、樂長,此間他分別創作了兩部歌劇《奧菲歐》(1607)與《阿麗安娜》(1608),堪稱早期歌劇的典範之作。尤其是《奧菲歐》,他用音樂渲染了氣氛和人物的情感,獨唱富於技巧性,重唱寫作帶有牧歌遺風。劇中還有大量的合唱,聽上去十分引人入勝。而《阿麗安娜》中那些活生生的、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也使幾千名觀眾為之流下感動的淚珠。1612年,蒙特威爾第開始了在威尼斯的藝術生涯.在威尼斯他生活了30年,直至以76歲高齡去世。在此期間,如《阿多涅》、《埃涅阿斯與拉維尼亞的婚姻》、《尤里西斯回鄉記》、《波佩阿的加冕》等均是他創新作品,他最後的兩部歌劇《尤里西斯回鄉記》(1641年)和《波佩阿的加冕》(1643)在聖·卡西亞諾劇院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波佩阿的加冕》是最早的歷史歌劇之一,敘述一位妓女嫁給羅馬皇帝尼洛的故事,劇中充滿心理洞察力與諷刺的意味。在他的歌劇里,獨唱(宣敘調、詠嘆調)、重唱、管弦隊和舞蹈綜合在一起為劇情服務。蒙特威爾第認為歌劇的音樂要表達人類深刻情感,並且要與歌詞意義相吻合。鑒於他對歌劇這種體裁起的奠基性作用,蒙特威爾第被譽為「近代歌劇之父」。

威尼斯歌劇的主要作曲家還有蒙特威爾第的學生,彼爾·弗朗切斯科·卡瓦利(1602-1676)和安東尼奧·切斯蒂(1623-1669年)。

卡瓦利共創作了42部歌劇,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威尼斯對歌劇作品的需求。卡瓦利的代表作品有《泰蒂和佩雷奧的婚姻》(1639年)、《迪多女皇》(1641年)、《埃吉斯托》(1643年)、《情人埃爾科蒂》(1662年)等。1649年,他創作了最著名的一部歌劇是《吉阿索內》,劇中

詠嘆調和宣敘調在各場交替出現,富於戲劇性感染力。

與卡瓦利的風格不同,切斯蒂的歌劇更著意追求抒情性和裝飾性。他試圖恢復和發展義大利原有的純音樂因素,講究旋律的優美流暢,對作品精雕細刻。因此,歌劇中的詠嘆調得到發展。切斯蒂的主要作品《奧隆泰阿》(1649年),曾在威尼斯、羅馬、佛羅倫薩、米蘭、那不勒斯等地長期公演,是17世紀演出場次最多的歌劇之一。他在1667年創作了具有典型巴洛克風格的宮廷歌劇《金蘋果》,這部是為王室婚禮專門創作的,以場景豪華和抒情詠嘆調、二重唱見長,精雕細琢的筆觸、規模龐大的樂隊和合唱隊等方面也獨展其貌。是切斯蒂的代表性傑作。

威尼斯歌劇後期的主要作曲家是彼得羅·西莫內·阿戈斯蒂尼(約1635-1680年)和安東尼奧·薩爾托里奧(1630-1680年)。他們力圖創立一種通俗風格的新詠嘆調,並採用了具有表情功能的花腔段落。前者的代表作是《塞賓族婦女受辱記》,後者則有《阿代拉伊德》。

17世紀威尼斯歌劇的特徵:

蒙特威爾第等人在歌劇創作上的發展和創新,使歌劇從簡單的敘述形式改變為戲劇性形式,題材也逐漸從以田園生活為故事背景,改變為悲喜劇相間,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情景。他們推動著歌劇大大向前跨進了一步。

17世紀中葉,義大利歌劇在威尼斯基本上定了型,上述這些歌劇作品代表了威尼斯歌劇的藝術風格,它們具有這樣一些特徵:歷史題材的劇目成為最成功的歌劇;獨唱成為歌劇的主要歌唱形式;詠嘆調與宣敘調實現了分離,而詠嘆調日益受到作者的重視及觀眾的歡迎;新的美聲唱法在歌劇演唱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劇情的發展趨向復雜;劇本的結構逐步嚴謹,一般為3幕,每幕又分若干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舞台的布景裝置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可以模擬海戰、暴風雨、諸神、行進中的大象獅子,還可升降活動。威尼斯舞台美術的一些優秀成果,一直到19世紀仍被沿用。

那不勒斯歌劇(正歌劇):

17世紀80年代義大利歌劇的中心才從威尼斯轉到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樂派代表人物叫做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他對所謂「返始詠嘆調」的推廣無人可比。「返始詠嘆調」指的是一首歌曲唱完前面兩部分後再回到開頭將第一部分再唱一遍--就好象第一次沒唱好又重來一遍似的。歌手們很喜歡這個套路,因為這等於是一種固定下來的返場機會。有些觀眾也樂於接受,以便再聽一遍歌詞,加深理解。

斯卡拉蒂(1660-1725)在卡瓦利聲樂抒情調的基礎上創作自由發展的詠嘆調,給美聲演唱以廣闊施展的天地。使聲樂獨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強了歌劇的主調風格(即與復調多旋律特點性對的單旋律風格)。當時的詠嘆調已固定採用A-B-A的反復三段體形式,在第三段重復第一段音樂材料時, 歌唱者可以隨意添加裝飾和花腔,以顯示自己的歌喉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劇旋律優美親切,選擇不同的詠嘆調表現不同的情緒。在重視人聲的同時,他重視器樂的獨立表現,採用高度程序化的作曲手法,劇情相似的劇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樂;首創了歌劇啟幕前的器樂合奏-序曲(又稱辛孚尼亞 Sinfornia),由快-慢-快三部分組成。他樹立的這種歌劇典範形式,被稱為義大利正歌劇。正歌劇注重人聲的特色導致了閹人歌手(即在童年被閹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華麗而具有彈性)在歐洲的廣泛運用,但後來由於觀眾並沒有把它當作嚴肅的東西來對待。貴族們在包廂里下棋、打撲克,或者不懂裝懂地作模作樣。演員們也一味通過技巧來炫耀歌喉,出現了單純追求「美聲 」的形式而忽略內容的傾向,因此正歌劇已經失去了作為一種藝術向前發展的價值,最終走向了衰敗。(後來因為劇情雷同、單調,聽眾只聽炫耀技巧的詠嘆調,宣敘調一概不聽)。

他的早期作品有寫於羅馬的《無知的過錯》(1679),為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所寫《真誠的愛情》(1680)、《龐貝大將》(1683)。自1684年至1702年,斯卡拉蒂擔任了那不勒斯總督卡皮奧宮廷樂長,創作了40多部歌劇,以《皮羅和黛梅特廖》(1694)和《十人團的垮台》(1697)以及後來由羅馬、威尼斯返回那不勒斯後的《蒂格拉納》(1715)等最為著名。他一生寫了115部歌劇,歌劇多取材於歷史傳說和世俗喜劇。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歌劇為什麼發展到全世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中國摩樓盤怎麼樣 瀏覽:414
美國為什麼制裁伊朗真實原因 瀏覽:631
為什麼伊朗新冠死亡率較高 瀏覽:718
印尼什麼行業掙錢 瀏覽:58
如果中國發現了現金怎麼辦 瀏覽:240
英國鴉片走私造成了什麼 瀏覽:212
印度菜的靈魂有哪些 瀏覽:193
義大利人為什麼喜歡和父母住一起 瀏覽:191
伊朗免簽注意什麼 瀏覽:539
在越南的華人怎麼打疫苗 瀏覽:100
印尼檀香木包漿什麼樣 瀏覽:683
怎麼開拓越南市場 瀏覽:210
印度生產力為什麼這么大 瀏覽:932
伊朗被炸死的是用的什麼武器 瀏覽:556
巴基斯坦和伊朗哪個女人漂亮 瀏覽:982
印尼一年產多少燕窩 瀏覽:309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火 瀏覽:507
特選印尼黑酸枝木是什麼 瀏覽:292
到伊朗打工有多少人 瀏覽:941
40hq能裝多少噸英國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