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中義大利打得最頑強的是哪場戰役
二戰中義大利打得最頑強的是衣索比亞那一場戰役
墨索里尼發表演說,叫囂「堅決懲罰衣索比亞」。義大利向衣索比亞的宣戰。10月3日清晨,義大利不宣而戰。
義大利軍隊30萬人從厄利垂亞和意屬索馬里出發,兵分3路向衣索比亞發動大規模進攻,企圖一舉占據整個衣索比亞。 總共65萬義大利軍隊在飛機、坦克、毒氣和法西斯德國的武裝幫助下用了一年時間才佔領衣索比亞。1941年,裝備極差的衣索比亞游擊隊趕走數十萬義大利軍隊,衣索比亞重新獨立。這是二戰中德意日法西斯第一次被徹底趕出一個國家。
戰爭的結果,義大利最終敗給衣索比亞武裝力量。出征的1.7萬義大利軍,死傷1.1萬人,被俘4000人。衣索比亞軍死亡在4000人-5000人之間,受傷6000-10000人。
② 義大利和衣索比亞的戰爭是怎麼樣的
1935年9月,意軍統帥部決心在意屬厄利垂亞和索馬里集中近38萬兵力,統由東北非意軍總司令德·博諾將軍指揮,分北、東、南三路,以北路為主攻方向,向埃腹地實施向心進攻,企圖在短期內打敗埃軍隊,佔領埃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一舉滅亡埃國。
北路由德·博諾任司令官指揮,在此方向上總兵力達25萬人。南路由R·格拉齊亞尼指揮,在此方向上集中了2個戰役集群,約11萬人。在東路方向上有1個戰役集群,約1.7萬人。
埃軍參戰兵力約為37~47萬人,除皇室禁衛軍(3萬人)和中央的軍隊外,多數為各省、各部族的民團。他們裝備落後,缺乏訓練,在力量對比如此懸殊之下,衣索比亞人並沒有被強大的敵人嚇倒,他們決心保衛自己的祖國,保衛自己的家園。
埃軍最高統帥是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埃軍統帥部的抗戰計劃是,實施山區機動防禦作戰,為爾後轉入反攻創造條件。在北部展開的是塞烏姆、古克薩、穆魯格塔等公爵的軍隊集群,約15~20萬人;在南部展開的是涅西布和德斯塔二位公爵的軍隊集群,約10~15萬人;在東部方向的埃軍有1萬人;預備隊由禁衛軍和一些地方部隊擔任,近11萬人。
1935年10月3日,意軍大舉入侵。德·博諾指揮的北路意軍在580輛坦克和120架飛機的配合下侵入埃境,向德塞和亞的斯亞貝巴方向實施主要突擊。格拉齊亞尼指揮的南路意軍在70輛坦克和38架飛機的配合下,由意屬索馬里入侵埃歐加登地區,向戈臘黑、哈拉爾方向進攻,試圖切斷吉(吉布地)亞(亞的斯亞貝巴)鐵路,牽制盡可能多的兵力。東路意軍則試圖從意屬厄利垂亞的阿薩布地域穿過納基爾沙漠進攻德西埃,並牽制埃軍的作戰行動。
北路意軍分左右兩路向阿杜瓦城進攻。因義大利不宣而戰,開始意軍未遭抵抗。10月4日,意軍憑借猛烈炮火攻陷達羅泰克爾山道後,進逼喀西亞爾西山道。此處地勢險要,距阿杜瓦城只有10公里,埃軍憑險據守,意埃兩軍遂在此處發生激戰。5日,意軍出動飛機狂轟濫炸,埃軍營房和諸多設施中彈被毀,埃軍勢漸不支。6日,意軍猛攻喀西亞爾西山道,埃軍頑強抵抗並與意軍展開肉搏,但終因勢單力薄,該山道於6日10時被意軍佔領。
左右兩翼意軍會合後直撲阿杜瓦。塞烏姆公爵率軍奮勇抵抗。但意軍上有飛機轟炸掃射,下有坦克配合步兵作戰,且援軍源源而至,埃軍雖浴血奮戰,但終因力不能支,不得不放棄該城,退守提格雷省首府馬卡累。
馬卡累城海拔3040米,形勢極為險要。為攻打該城,義大利竟動用了12萬大軍。11月6日,意軍一部曾一度闖入城區,但在埃軍的英勇反擊下,又被迫撤出。後來,由於皇帝姻親古薩克公爵叛變投敵,馬卡累才於11月8日被意軍佔領。
南路意軍遇到多路埃軍的頑強阻擊。在歐加登地區,埃軍屢屢以小股部隊出擊,出奇制勝,戰敗意軍強大的自動車隊。10月中旬,埃軍蓋勃勃萊里阿將軍率埃軍一部,在歐加登地區阿那拉城附近與意軍激戰,奪得意軍坦克4輛,鐵甲車6輛,俘獲意軍下級軍官6人。
戈臘黑是沃跡丹省交通樞紐,是意軍進攻的主要目標。意軍雖連日對該鎮進行瘋狂轟炸,但埃軍依然堅守不退。雖然該鎮於11月8日落入意軍之手,但意軍也為此付出了不小代價。
東路意軍也遭到埃軍的奮勇抵抗。埃士兵常常採取夜間活動的方式,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他們撤退時又將糧食運走,並將水井填死,或將食鹽投放在井內。意軍常因無糧吃,無水喝,而被迫撤出被他們佔領的地方。因此,東路意軍一直沒有什麼進展。
馬卡累和戈臘黑戰役後,英勇的衣索比亞人民很快就阻止了意軍的攻勢。11月23日,南路埃軍一舉收復戈臘黑,北路埃軍也在提格雷山區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此時,埃舉國上下鬥志昂揚,抗敵熱情空前高漲,全國軍民一致表示,堅決抗戰到底,把侵略者從自己的國土上趕出去。而侵略軍在埃人民的有力打擊下士氣低落,紀律鬆弛,給養不足,困難越來越大。
為擺脫戰場上的頹勢,1935年11月16日,墨索里尼決定以巴多里奧將軍代替德·博諾為侵埃意軍總司令。但這種戰時易帥的做法,也幫不了侵略者的忙。12月中旬,伊魯姆和埃尤厄魯二位公爵的軍隊集群在阿克蘇姆地域對佔領軍進行突然襲擊,擊毀坦克多輛。1936年1月下旬,意埃雙方在坦皮思地區展開激戰,經過10天惡戰,埃軍繳獲意軍坦克18輛、野炮33門、機槍720挺、來復槍3654支,斃傷意軍8000多人,解放了亞比亞邊城。在埃軍反擊過程中,意軍一些集團陷入合圍,損失嚴重。
1936年2月起,戰場形勢發生急劇變化。意軍憑借自己的空中優勢,對埃軍進行狂轟濫炸,殺傷大量埃軍,使成片的和平居民區變成廢墟。意軍還肆意踐踏國際公法;在戰爭中大量使用毒氣,使大批軍民中毒身亡,大大影響了埃軍的戰鬥力。
在意軍新的攻勢下,埃軍接連失利。3月31日,埃皇海爾·塞拉西一世,親率大軍在阿珊吉湖附近的梅丘阻擊向首都逼近的意軍。盡管埃軍官兵奮勇作戰,但畢竟頂不住敵機的俯沖轟炸和毒氣的襲擊,不幾天便全線崩潰。此役使埃主力部隊遭到致命打擊,而意軍卻由此打通了向埃首都前進的道路。
4月15日,首都的門戶德塞重鎮被迫放棄。4月26日,南路意軍攻破薩薩巴納一帶防線,直逼季拉爾。4月底,意軍逼近亞的斯亞貝巴。5月3日,埃皇海爾·塞拉西流亡國外;5日,意軍佔領亞的斯亞貝巴。9日,墨索里尼宣布吞並。意國王愛曼努爾自封為皇帝,巴多里奧被任命為全權總督。隨後,厄利垂亞和意屬索馬里合並為意屬東非。
③ 二戰義大利侵衣索比亞的目的以及衣索比亞失敗的原因
目的: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後,希望擴張領土,妄圖獨霸地中海,重新瓜分東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沖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並阿比西尼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英、法最終對義大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使義大利得以成功侵佔衣索比亞。法國當時急於拉攏義大利對抗德國,對侵略計劃採取縱容的態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簽署了《意法條約》。而英國則擔心義大利此舉可能動搖其在東非、埃及和蘇丹的統治,所以起初持反對態度。但最後,英國認為和義大利開戰的風險太大.並認為犧牲阿比西尼亞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國結盟,最終給義大利暗示,不會干預侵略行動。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對衣索比亞的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從國內來說:
1.經濟發展落後:仍然處於半原始半封建的社會發展階段,與現代社會脫節,尤其遠遠落後於現代化起來的義大利侵略者,國力不足以支持短期抵抗.
2.武器裝備落後:甚至還有大刀長矛.
3.國民素質不高:不能有效的組織抵抗隊伍,缺乏有力的領導思想.
從國際來說:
1.被歐洲的綏靖政策所害.英國為了削弱法國在非洲的勢力,縱容義大利的入侵行徑.而同時還答應海爾塞拉西皇帝的出兵請求,導致貽誤了抵抗戰機.
2.衣索比亞的國際地位不高,沒有大國會重視他.
④ 什麼是衣索比亞抗意戰爭
1935~1941年的衣索比亞抗意戰爭衣索比亞抗意戰爭是衣索比亞人民抗擊法西斯義大利侵略的戰爭,它始於1935年10月,迄於1941年11月。戰爭起因是義大利妄圖吞並衣索比亞,不願承認其獨立。衣索比亞人民在堅持了6年抗戰後以勝利告終。這場戰爭的勝利給義大利法西斯以沉重打擊,鼓舞了其他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
義大利曾在1895~1896年不宣而戰,侵入衣索比亞,但遭到衣索比亞軍民的頑強抵抗,義大利遭到慘敗,並於1896年被迫簽訂《亞的斯亞貝巴和約》,規定義大利無條件承認衣索比亞獨立,廢除《烏查利條約》,賠款1000萬里拉,但義大利始終沒有放棄吞並衣索比亞的野心。20世紀30年代初期,義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為了擺脫國內嚴重的經濟危機,極力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加緊擴軍備戰,企圖通過武力進行擴張,掠奪市場和原料產地,進一步同英、法抗衡。義大利為了重新分割東非與北非的殖民地,獨霸地中海,控制紅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與亞洲殖民地的聯系,制定了侵佔衣索比亞的計劃,並加緊侵埃准備。1934年12月5日,義大利在衣索比亞毗鄰意屬索馬里的邊界附近瓦爾瓦爾蓄意製造邊境事端,並侵佔瓦爾瓦爾,導致衣索比亞死傷百餘人。衣索比亞向國際聯盟求援,但沒有得到西方大國的支持。1935年9月,國際聯盟做出偏袒義大利侵略者的裁決,更助長了義大利的侵略氣焰。
隨後,義大利在意屬厄利垂亞和索馬里邊界地域擴建港口,修築鐵路、公路、機場,架設通信線路,加速備戰。義大利統帥部的侵略計劃是:在北、南戰役方向及中部部分戰役方向上向衣索比亞腹地實施向心進攻,主攻放在北部(厄利垂亞)方向,企圖在短期內打敗衣索比亞軍隊,佔領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按照這個計劃,義大利軍隊的主力由厄利垂亞第一、二、三軍組成,後又有厄利垂亞第四軍及馬里奧蒂和庫圖雷將軍的各5000人的兩個縱隊,總數達25萬人。在北戰場展開,由東北非意軍總司令德博諾將軍指揮(1935年11月由馬多利奧元帥接任);在南戰場(索馬里),有兩個戰役集群,約11萬人,由格拉喬亞尼將軍指揮;在中央方向有一個戰役集群,約1.7萬人。衣索比亞軍隊由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的1萬人的禁衛軍和總數達35—45萬人的各省、各部族地方新編軍隊組成。埃軍雖然武器裝備落後,訓練很差,但士氣高昂。埃軍統帥部的抗戰計劃是:軍隊先從邊境後撤30公里,扼守險要地段,實施山區機動防禦作戰,為爾後轉入反攻創造條件。埃軍的展開計劃是:在北戰場,部署塞烏姆、古克薩、穆魯格塔等拉斯(公爵)的軍隊集群,約15—20萬人;在南戰場配置涅西布和德斯塔二拉斯的軍隊集群,約10—15萬人;在中央方向約有1萬人;禁衛軍和其他一些新編部隊留作預備隊,近11萬人。
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不宣而戰,30萬大軍從北、東、南三面侵入衣索比亞,衣索比亞軍民奮起抵抗。從戰爭爆發到1936年5月埃首都淪陷為正規戰爭階段,埃軍主要以陣地防禦抗擊敵軍。剛開始,擔任掩護的衣索比亞軍隊開始撤退,避免與敵優勢兵力決戰。他們設伏和突襲侵略者的後方,戰斗中表現得英勇頑強。而主力部隊則在海爾·塞拉西皇帝領導下與入侵者展開正規戰。12月中旬,伊姆魯和埃尤厄魯二拉斯的軍隊集群在阿克蘇姆地域對佔領者實施了突然襲擊,擊毀意軍許多坦克。1936年1月,塞烏姆和卡薩二拉斯的軍隊集群在泰姆比恩省打敗了敵人,解放了亞比亞迪城。在衣索比亞軍隊的抗擊下,義大利軍隊一些集團陷入合圍,損失慘重。從1936年1月下旬起,義大利軍隊利用空中優勢,大規模使用飛機和毒劑,整隊整隊地消滅衣索比亞軍隊,使整片整片的和平居民區變成廢墟,戰局急轉直下。同年3月,塞拉西集結重兵在阿桑吉湖一帶與義大利軍隊決戰,但因內奸出賣,衣索比亞軍隊主力被擊潰。4月底意軍逼近首都亞的斯亞貝巴。5月3日,海爾·塞拉西流亡國外,伊姆魯拉斯成為臨時政府首腦。5日義大利侵略者佔領了亞的斯亞貝巴。9日,墨索里尼宣布將衣索比亞領土並入義大利王國。從此,衣索比亞的抗戰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游擊戰爭階段。
首都淪陷後,衣索比亞人民成立了各種抵抗組織,人民游擊戰爭成為主要的抗戰方式。部分埃軍分散到西部和南部各省,同當地人民組成游擊隊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以伊姆魯拉斯為首的衣索比亞臨時政府負責協調各愛國力量的行動。游擊隊經常襲擊意軍駐地,炸倉庫、拆電線、破壞交通,一次次粉碎了意軍的「圍剿」。最後,義大利統帥部把200多架飛機投入戰斗,並繼續大量使用毒劑,於1936年12月底徹底打垮了伊姆魯拉斯的部隊,並俘虜了伊姆魯。1937年2月打垮了德斯塔拉斯的部隊。義大利佔領者一方面加緊清剿主要抵抗策源地,另一方面加強對衣索比亞人民的恐怖手段,殺害無辜平民。在戰爭期間和衣索比亞淪陷期間,衣索比亞軍民共死亡76萬餘人,但殘酷的鎮壓並未能使埃廣大人民放棄與外國侵略者進行斗爭,游擊戰一直持續到1941年1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中,英國軍隊於1941年1月對駐在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和索馬里的義大利軍隊發起了進攻。1月25日,塞拉西率領愛國武裝從蘇丹打回國內,廣大衣索比亞人民和游擊隊也採取積極行動向意軍發起攻擊。4月2日,游擊隊配合盟軍收復首都亞的斯亞貝巴,5月5日塞拉西復位。隨後英、埃聯軍追殲殘敵,於同年11月27日在貢德爾的最後決戰中獲得勝利,衣索比亞抗意戰爭勝利告終。
這次戰爭是衣索比亞反侵略史上的又一光輝篇章,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衣索比亞人民在持續6年的抗戰中給義大利法西斯以沉重打擊,為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也鼓舞了其他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在整個戰爭中,埃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僅死於化學戰毒劑的就有29萬餘人。意軍傷亡14萬人,付出了120億里拉的巨額軍費。衣索比亞在戰爭指導上,充分考慮到敵我雙方的力量優劣,實施山區機動防禦作戰,粉碎了意軍的速勝企圖。在意軍佔領埃首都和部分領土後,埃方軍隊分散各地,組織抗戰游擊隊,消耗敵人,在極為困難和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實力,為最後趕走侵略者奠定了基礎。
⑤ 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指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發動的殖民掠奪戰爭。1870年,義大利國家剛統一就對外發動殖民戰爭。80~90年代,義大利擴張的對象是東北非。1885年,義大利軍隊在英國支持下,在馬薩瓦至欠盧爾沿岸一帶站住腳後,遂向衣索比亞北部腹地推進,迫使衣索比亞於1889年5月2日簽訂了不平等的烏西亞利條約。條約規定,衣索比亞北部領土割讓給義大利。根據補充協定,衣索比亞從義大利得到200萬里拉的賠償。義大利隨心所欲地解釋條約的第17條,於條約簽訂的同年宣布將衣索比亞置於其保護之下,並佔領了衣索比亞的北部領土。
1890年,義大利把在紅海沿岸佔領的全部領土合並為它的厄利垂亞殖民地。衣索比亞拒絕接受義大利的這一要求,不承認它的佔領。1893年2月12日,埃皇曼涅里克二世向意政府宣布:從1894年5月2日起,衣索比亞將不再履行烏西亞利條約所規定的一切義務。為了進行武裝干涉,意政府組建了一個1.4萬人的軍團,由巴拉蒂埃里將軍指揮。1894年7月17日,意軍進入卡薩拉並對埃軍展開戰斗行動。據義大利人估計,埃軍為10萬人,其中有1萬名騎兵。衣索比亞的各大封建主同時也是他們所轄各省的司令官。曼涅里克二世的嫡系部隊是埃軍的核心力量。1895年1月,義大利遠征軍連續八次打敗衣索比亞的一些封建主。這是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的序幕。意軍的全面進攻在3月展開,他們很快就佔領了阿迪格臘特。義大利的侵略促進了衣索比亞各族人民的團結。到這年年底,曼涅里克二世已動員了一支12萬人的軍隊。1895年12月7日,在安巴——阿拉吉附近的戰斗中,衣索比亞的馬科涅諾公爵指揮的埃軍首次大敗意軍。1896年3月1日,在阿杜瓦附近的會戰中,1.8萬人的意軍被擊潰。戰前,埃軍很好地組織了偵察,獲得了敵人的作戰計劃。
因此,埃軍得以各個重創彼此相隔很遠的意軍縱隊。在一系列戰斗中,埃軍指揮部巧妙地把對敵的正面沖擊與翼側的縱深包圍結合起來。主要突擊目標是意軍阿利別爾通將軍的縱隊。盡管意軍炮兵進行了有效射擊,但這個縱隊仍被擊潰,險遭全殲。其餘意軍縱隊也被擊敗。在阿杜瓦附近的會戰中,盡管敵人的技術裝備占優勢。但是,當地武裝力量終於第一次戰勝了帝國主義國家的軍隊。1.7萬名侵略軍,死傷1.1萬人,被俘4000人。埃軍亡4000~5000人,傷6000~10000人。俄國站在衣索比亞一邊,竭力阻止英、法、意在東北非擴張勢力。為向埃軍士兵提供醫療救護,俄國於1896年在國內進行募捐。俄國紅十字會向衣索比亞派出了醫療隊。根據1896年10月26日在亞的斯亞貝巴簽訂的條約,義大利承認衣索比亞主權的完整。
⑥ 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第一次意埃戰爭
1890年,義大利把從衣索比亞奪得的北部領土和厄利垂亞殖民地合並,衣索比亞政府拒絕接受要求,也不承認其佔領。
1893年2月12日,衣索比亞皇帝曼涅里克二世知會義大利政府,自1894年5月2日起將不在履行《烏西亞利條約》的一切權利及義務。為了干涉,義大利准備1.4萬兵團交由巴拉蒂埃里將軍指揮武裝入侵衣索比亞。
1894年7月17日,首批義大利軍團抵達卡薩拉並在那展開第一場戰斗。據義大利的記錄,埃軍是10萬人左右其中有1萬名騎兵。在衣索比亞的各領主同時也是軍隊司令官,曼涅里克二世的嫡系部隊是意軍的核心。
第一次意埃戰爭
1895年1月,義大利軍連續八次擊敗各地封建主。3月,義大利軍開始全面進攻,成功攻佔阿迪格臘特。這年年底,埃軍已動員了12萬人。
1895年12月7日,由衣索比亞的馬科涅諾公爵在安巴—阿拉吉的戰斗中獲勝,義大利軍第一次打敗仗。
1896年3月1日,衣索比亞軍事先偵查義大利兵營得知作戰情報。義大利軍因行軍分隔彼此距離拉大,使得埃軍能逐一地重創分散的義大利軍。衣索比亞指揮部善用正面攻擊和側翼縱深作戰,結合軍隊並包圍敵軍。主要目標鎖定義大利軍阿利別爾通將軍的縱隊,盡管義大利炮兵有效狙擊了進攻,但是義大利軍的縱隊仍舊被擊潰,還差點全殲,其他的義大利軍縱隊也被擊敗。雖然義大利軍擁有良好的裝備和軍事技術,但在阿杜瓦戰役中意軍再度被擊潰。
戰爭的結果,義大利最終敗給衣索比亞武裝力量。出征的1.7萬義大利軍,死傷1.1萬人,被俘4000人。衣索比亞軍死亡在4000人-5000人之間,受傷6000-10000人。
俄羅斯為了遏制英、法、意在北非的勢力擴張,在1896年在國內募捐,透過俄羅斯紅十字會派出醫療隊替衣索比亞士兵進行醫療救護。
義大利和衣索比亞兩國最終在1896年10月26日重新簽訂《亞的斯亞貝巴條約》,義大利承認衣索比亞主權的完整。
第二次意埃戰爭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後,希望擴張領土,妄圖獨霸地中海,重新分割東非和北非的英、法領土。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沖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並阿比西尼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英、法最終對義大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使義大利得以成功侵佔衣索比亞。
法國當時急於拉攏義大利對抗德國,對侵略計劃採取縱容的態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簽署了《意法條約》。而英國則擔心義大利此舉可能動搖其在東非、埃及和蘇丹的統治,所以起初持反對態度。但最後,英國認為和義大利開戰的風險太大,並認為犧牲阿比西尼亞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國結盟,最終給義大利暗示,不會干預侵略行動。
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戰爭。
義大利軍團入侵獨立的非洲王國阿比西尼亞。以東北非意軍總司令E.德博諾將軍為總指揮,分北、中、南三路進攻衣索比亞,其中北路軍為主力。同年11月16日由P.巴多利奧接任元帥。埃軍總數約45—50萬人,但訓練不足,裝備落後。5月5日,意軍攻陷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9日,墨索里尼宣布將衣索比亞領土並入義大利王國。[4]
結果
1936年5月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阿比西尼亞被征服,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被迫流亡英國。英法操縱國聯對意經濟制裁,但拒絕實施兩項重要措施,即禁運石油和封鎖蘇伊士運河。
傷亡與損失
義大利
10,000人陣亡 (1936年5月估計)[5]
44,000人負傷(1936年5月估計)
9,555人陣亡(1936年–1940年估計)
144,000人非戰斗減員或負傷 (1936年–1940年估計)
總計:至多20,000人陣亡,188,000人非戰斗減員或負傷
義大利方面估計;以1940年前6個月的估計作為基礎;綜合了非洲方面的數據。
衣索比亞
約275,000人陣亡
約500,000人負傷
總計:至多775,000人傷亡
衣索比亞被義大利佔領,至1941年,衣索比亞和盟軍共同擊敗了義大利侵略軍,衣索比亞才恢復獨立。
⑦ 義大利是怎樣侵略衣索比亞的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話說辱意圈子裡一直流行個故事,就是義大利在二戰之前,也就是1935年跨國地中海,跑去衣索比亞打了一仗。最後的結局是義大利被一個非洲土包子打的一塌糊塗,最後用上了毒氣彈才慘勝。
先不說這場仗埃塞爾比亞的軍力和義大利對比如何,今天主要和大家談談義大利這么個懶散且戰爭准備程度那麼差的國家,為啥在1935年想著去錘衣索比亞了。
咱們先從19世紀開始說
不過義大利也沒好過多久,即便是佔了衣索比亞,在隨後的幾年中也陷入了無休止的游擊戰。到1941年,義大利徹底被衣索比亞游擊隊和英國人攆了出去。
俾斯曼那句話說的挺對的,義大利胃口好,但牙口不好。滿腦子的想著重回羅馬帝國的榮光,但也不看看自己的工業產能是列強墊底,墨索里尼自己沒幾把刷子還統三軍,沒希特勒那麼牛逼的嘴皮子,就玩賄賂。導致整個意軍從上到下都腐敗的一塌糊塗,之前我寫義大利卡爾卡諾的有效射程是200-400米,為啥差別那麼大?因為他們的子彈工藝就是那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