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歐洲最高的山峰排名榜
夏蒙尼·勃朗峰(chamonix
mont-blanc;blanc,
mont)
義大利語作monte
bianco(比安科峰)。
勃朗峰
勃朗峰
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也是西歐第一高峰,海拔4810.90米。法語意為「銀白色山峰」。位於法國和義大利邊境。自小聖伯納德山口向北延伸約48公里,最寬處16公里,包括有塔古爾勃朗、莫迪、艾吉耶、多倫、韋爾特等9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山峰。山體由結晶岩層組成。勃朗峰地勢高聳,常年受西風影響,降水豐富。冬季積雪,夏不融化,白雪皚皚,冰川發育,約有200平方公里為冰川覆蓋,順坡下滑,西北坡法國一側有著名的梅德冰川,東南坡義大利一側有米阿傑和布倫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學研究實驗站。勃朗峰設有空中纜車和冬季體育設施,為登山運動勝地;山峰雄偉,風光旖旎,為阿爾卑斯山最大旅遊中心。勃朗峰下築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國的沙漠尼山谷到義大利的庫馬約爾,長11.6公里,法、意兩國先後於1958年和1959年開工,分別從兩端開鑿,1962年8月會合,1965年建成通車,使巴黎到羅馬的里程縮短了約220公里。
歐洲的山嶽和最高峰(4,807公尺〔15,771呎〕)。山嶽位於阿爾卑斯山脈,沿法義邊界延伸、進入瑞士。自瑞士的馬蒂尼(martigny)起,西南綿亘40公里(25哩)左右,最大寬度為16公里(10哩)。最高峰在法國境內。山嶽四周是格雷晏阿爾卑斯山脈(graian
alps,南),沙莫尼山谷(chamonix
valley)和薩瓦阿爾卑斯山脈(savoy
alps,西),本寧阿爾卑斯山脈(東北)和庫馬約爾(courmayeur)山谷(東)。山嶽內其他主要山峰有塔庫爾的白朗峰(mont
blanc
tacul)、莫迪山(mont
maudit)、若昂峰(aiguille
geant)、大若拉斯山(les
grandes
jorasses)、多朗山(mont
dolent)和南峰。
白朗峰大約有100平方公里(40平方哩)覆蓋著冰川(因而其名意為「白山」)。一些冰河自中央冰丘瀉下至1,490公尺(4,900呎)以下處。阿爾卑斯山脈第二大冰川——冰海冰川(mer
de
glace)在1930年海拔達1,250公尺(4,100呎)。在17世紀初,冰川前移到沙莫尼山谷底部,摧毀或掩埋了耕地和住房。此後,冰川不時前移和後退。
編輯本段發現
勃朗峰風光
科學家馬泰爾(p.
martel)於1742年,德呂克(jean
a.
deluc)於1770年,及以後的索緒爾(horace
benedict
de
saussure)最早使人們注意到白朗峰是西歐最高的山,促使一些探險家去攀登此峰。沙莫尼的一位醫生帕卡德(michel-gabriel
paccard)及其腳夫巴爾馬特(jacques
balmat)於1786年征服了這座最高峰。帕卡德的成就為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第二年索緒爾也登上此峰,超過了他的成就。登山失敗的布里特(marc-theodore
bourrit)出於嫉妒心理,出版了一本書對第一次登山大肆歪曲,揑造謊言說登山之舉應完全歸功於農民巴爾馬特。
Ⅱ 義大利一共獲得過幾次世界盃冠軍,分別在哪一年
義大利截止到2015年,一共獲得過4次世界盃冠軍,分別是1934年、1938年、1982年和2006年。
義大利國家男子足球隊是義大利足協所組織的國家級足球隊,代表義大利足球的精神面貌與最高水平。義大利隊曾贏得四屆世界盃冠軍,國家隊的傳統球衣是藍衫白褲藍襪。其綽號是Azzurri (藍色,義大利語)。
Ⅲ 二戰時期義大利有哪些著名將軍
喬瓦尼·梅塞(義大利語:Giovanni Messe,1883年12月10日-1968年12月19日)是一位義大利將軍、政治家和陸軍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過北非德意聯軍和蘇德戰爭中義大利征俄軍的指揮官,是少數善用裝甲部隊的義大利將領。
格拉齊亞尼1882年出生,早年加入義大利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27年起,格拉齊亞尼在駐利比亞的義大利軍任職。1930年,晉升為少將,1932年,晉升為中將。1935年,格拉齊亞尼任意屬索馬里總督,晉升為上將,指揮所部義大利軍入侵衣索比亞。1936年5月,晉升為元帥,接替巴羅格利奧元帥任衣索比亞總督。1937年2月,格拉齊亞尼遇刺;12月,奉命返回義大利。1939年9月,格拉齊亞尼任義大利本土軍司令。1939年10月,任義大利陸軍參謀長。義大利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0年7月至1941年3月,格拉齊亞尼任利比亞總督兼駐北非的義大利軍總司令,指揮對英軍的作戰,但因其有「恐英症」,一再遭到失敗。此後,被召回義大利並解除指揮職務。
伊塔洛·巴爾博 Balbo,Italo(1896.6.6~1940.6.28)義大利空軍將領,法西斯頭目之一。先驅飛行家、黑衫黨領袖、殖民地統治者、墨索里尼的指定接班人和私交好友。有超凡個人魅力。是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義大利法西斯理想的典型人物。
Ⅳ 世界上著名的芭蕾舞者都有誰
1、Polina Semionova,德國國家芭蕾舞團首席之路。
1984年9月13日出生於莫斯科,1994年起進入莫斯科芭蕾舞學校學習,2002年畢業後被「世紀舞神」德國國家芭蕾舞團團長Vladimir Malakhov看中並加盟德國柏林芭蕾舞團任首席獨舞演員,以18歲的年紀成為該團最年輕的首席女演員。
(4)1930年義大利語怎麼寫擴展閱讀:
芭蕾舞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即女演員表演時以腳尖點地,故又稱腳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鵝湖》、《仙女》、《胡桃夾子》等。芭蕾舞是用音樂、舞蹈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芭蕾藝術孕育在義大利,降生在十七世紀後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代。
芭蕾的歷史,最早的肇端可追溯自歐洲文藝復興鼎盛時代的意年大宮廷,及法國南部的貝根弟處所的宮廷里。每當成婚喜慶,接見外國元首,或其他年夜慶典,即表演這種舞蹈以示祝或助興。
芭蕾成長史上第一部斗勁完整的芭蕾舞劇——《皇後喜劇芭蕾》上演於1581年,當洛蕾娜(Lorraine)的瑪格麗特蜜斯和凡爾賽(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成婚瞬息,這場芭蕾舞的音樂曲譜迄今仍保留,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樂。
Ⅳ 義大利曾奪得過幾次世界盃
世界盃是從1930年開始的,至今為止義大利共得過4次冠軍:
第一次:
1934年在義大利舉行,總決賽 - 義大利 vs 捷克斯洛伐克,2比1得勝.
第二次:
1938年在法國舉行,總決賽 - 義大利 vs 葡萄牙,4比2得勝.
第三次:
1982年在西班牙舉行,總決賽 - 義大利 vs 德國,3比1得勝.
第四次:
2006年在德國舉行,總決賽 - 義大利 vs 法國,5比3得勝.
Ⅵ 外國對中國的稱呼有哪些
歐洲一些國家稱中國為「China」、「Chine」是源於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詞則是由
「China」一詞派生來的,而不是「China」是從「c
hina」派生的。說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無中生
有,挑撥離間。隨便問問你身邊的美國人或英國人就會得出答案。
Chinese硬譯是「秦人」。就像早先的華人自稱「唐人」,
絕不會有人說這其實是蔑稱「糖人」。歐洲從羅馬帝國時就知道
中國,那時中國是「大秦」。俄國知道中國比較晚,那時已經是
北宋。但和他們更臨近的是遼。所以他們稱中國「契丹」。把自
己稱作「瓷人」的中國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國人稱作「瓷人」的
外國人是別有用心。問問任何一個說英語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語里叫「china dolls」。真正罵人的話是「C
hina-man」。聽見別人這么稱你再抗議不遲。至於稱我
們「秦人」,雖然使巫婆、任丁他們顯得更「正宗」,但沒什麼
不好。秦帝國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皇朝,當時世
界上最強盛國家。如果歐洲也是和俄國人一樣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個中國,管咱們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氣得肝兒疼。
至於字尾,加州人、德州人這些「外來戶」倒是「an」結尾了,
也不知為什麼當年參與美利堅立國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給他們了。就連當年最被歧視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實在是顛倒了耶!
詞語作為表達思想的載體,常常被打上時代的烙印、留有
歷史變遷的痕跡,「*****」一詞的稱呼也是一樣。據考證,「
*****」原是「Cina」〔d�in�〕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
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
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據對Cina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1.認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
中國絲(梵文Cina)指稱中國;2.認為Cina是秦國的「秦」的
梵文譯音,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
時期的中國的稱呼;3.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
思;4.認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
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
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
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d�in�〕
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
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
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作為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與中國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漢字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受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
影響極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隨著中國王朝的更迭,對中國的稱
呼主要有「唐國」、「大宋」、「大明」、「清國」等。
Cina進入日本後,大多數音譯為「*****」。日本辭書《廣
辭苑》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於『秦』的
轉訛),初出現於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後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等無意義上的
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軍必讀的《宇內混同秘策》一書中用「*****」指稱中
國,並以輕蔑的態度對待中國人,但「*****」一詞尚未直接與
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
日本社會開始用「*****」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
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
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
為「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
狂呼「日本勝利!『*****』敗北!」從此,「*****」一詞在日
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於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
」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甚至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前的荷蘭字典中,對「*****」的解釋是:「*****,即愚蠢的中
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對「*****」的
解釋也大同小異。
日本等外國用「*****」蔑稱中國,在海外的華僑中引起強
烈反感。有些留學生和華僑投書日本報紙,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一詞,改用「中國」,並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國號
稱謂的爭論。1908年,印尼華僑曾向統治印尼的荷蘭殖民當局
提出抗議,反對「*****」的侮辱性稱呼。在中日簽訂二十一條、
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後,中國國內爆發了更為強烈的抗議「支
那」蔑稱的運動。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國稱為「*****」,但遭到日本的拒絕。到1930年,
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當時的中
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
治會議鑒於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一詞稱呼中國,而日
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共和國』,
認為『*****』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
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後稱呼『中國』,英文須
寫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共和國」為「中
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
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
人」。直到二戰結束後,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後不
許再用「*****」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後發
出避免使用「*****」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之
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二戰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逐漸變成死詞,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會上,至今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仍故意稱
中國為「*****」;極個別人把面條叫成「*****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圖上把中國東海叫成「東*****海」(只不過把「*****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寫),廣大僑胞對此極為反感。有位在東
京開飯館的僑胞為要求取消「*****」稱呼,數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爭,他在餐館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憤寫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國叫『*****』,將使我們回憶起日本侵略中國,侮辱
中國人的那段歷史……」有人憤怒地質問說:把中國叫成「支
那」,如同過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東方人把日本稱呼
「倭」,為什麼不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
日本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稱呼為自己辯解。
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一詞,
原因之一是當時正處於「*****」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但從19
05年後,「*****」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
*****」一詞,而是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
命者,他認為「*****」等同於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後改稱「中國」。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指京師、京都;後
來指漢族、華夏族居住地,當時中原漢族以外稱為「四夷」,
「東方一隅為中國,余皆夷狄」。漢族、華夏族居中,稱「中
國」,即中央之國,是地理概念。大約到19世紀中葉,「中國
」一詞才作為國家概念出現,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國作為國號
固定下來,1911年10月11日,革命軍在咨議局議定13條重要方
針,其中第二條即為:「稱中國為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庄嚴宣告:「中國人
民從此站起來了!」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新中國的正式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082505247.html
Ⅶ 義大利的歷史
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義大利這片領土上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在眾多的舊石器時代的遺跡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弗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的波喬洛山,英塞勒尼亞的松林。
在這個考古遺址里,發現人類使用火的痕跡(美國的SCIENCE雜志里曾有提到這一發現),還有巴勒莫的阿道拉洞穴,在洞穴的牆壁上發現大量石器時代的人物和動物的雕刻畫。
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逐漸從獵人演化為農民或牧人,這一時期的典型是卡穆尼人(在卡莫尼卡山谷)。義大利半島史前就有人類活動跡象,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早期。
公元前9世紀伊特魯里亞人曾創造燦爛的文明。公元前754年羅馬建城。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三個階段。
存在長達一千年。羅馬共和時代基本完成疆域擴張,帝國時期,成為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395年1月1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346—395)逝世。
他在臨終前,將帝國分與兩個兒子繼承。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又稱拜占庭帝國。
起初其疆域包括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又將北非以西、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南並入版圖。
最後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滅亡。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
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遂告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奴隸制度在西歐的崩潰。公元962年至11世紀,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成為「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而南部則為拜占庭領土。
直至11世紀諾曼人入侵意南部並建立兩西西里王國。12~13世紀在義大利的神聖羅馬帝國統治瓦解,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 領地。
隨著經濟實力增強,文化藝術空前繁榮。15世紀,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在義大利應運而生,16世紀在歐洲廣泛傳播。15世紀末,法國和西班牙爭奪亞平寧半島斗爭激化。
導致了持續數十年的義大利戰爭。16世紀起,大部分領土先後被法、西、奧佔領。18世紀民族精神覺醒。19世紀義大利復興運動興起。 1861年3月建立義大利王國。
1870年攻克羅馬,完成領土統一。此後,意同其他歐洲列強進行殖民擴張競爭,曾先後佔領了厄利垂亞(1885~1896 年)、索馬里(1889~1905年)、利比亞和愛琴群島(1911~1912年)。
並在中國天津取得一塊商業租界(1902年)。一戰時獲得了東北部特 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斯·朱利亞和多德卡尼索斯等地區。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執政。
實行長達20餘年的法西斯統治;其間包括入侵衣索比亞(1930~1936年)、幫助佛朗哥在西班牙內戰和與德國結成羅馬—柏林軸心(1938年)、隨後捲入二戰(1939~1945年)並淪為戰敗國。
1946年6月2日全民公投,廢除君主立憲,同年7月12日組成共和國第一屆政府。二戰後,參加馬歇爾計劃、簽署「大西洋公約」並積極參加歐洲一體化進程,系歐盟創始國之一。
(7)1930年義大利語怎麼寫擴展閱讀:
在人類文明歷程中義大利一直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古羅馬帝國曾經對西方世界文明進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從公元六世紀開始,作為拜占庭(Bisanzio)在義大利首府的拉文納也被認為是基督教早期建築的發源,這里有著眾多裝潢精美的馬賽克教堂。從西羅馬帝國覆滅到神聖羅馬帝國成立。
說到義大利,就不得不提到藝術與文化,可以說義大利的藝術文化史就是西方藝術文化的縮影。其中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期間涌現出了許多大師級別的人物。文壇三傑與畫壇三傑便是最好的代表之一。
1、文壇三傑:
但丁(Dante):義大利中世紀詩人,現代義大利語奠基人。他的史詩巨作《神曲(Divina Commedia)》被認為是歐洲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在佛羅倫薩能看到他的故居。
弗拉西斯科·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義大利詩人,也被認為是早期的人文主義之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拉丁文撰寫,其中包括最流行的拉丁散文集《De Remediis Utriusque Fortunae》。
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文藝復興時期才華橫溢的作家,人文主義者。《十日談》這本寫實的短篇小說集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
2、畫壇三傑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無法用一個身份來定義達芬奇,他在藝術、科學、醫學、工程學都有頗高的造詣。他的代表作品有《最後的晚餐》(現存米蘭一座教堂中)和《蒙娜麗莎》(現存法國巴黎盧浮宮)。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文藝復興時期著名雕塑家、畫家、建築師、詩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可謂是數不勝數,比如說他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驚艷世人,西斯廷禮拜堂的穹頂壁畫《最後的審判》讓人嘆為觀止,大衛像栩栩如生。在義大利歷史上,米開朗基羅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拉斐爾(Raffaelo):他的畫作以清純秀美著稱,用色彩鮮明的圖畫講述著不一樣的宗教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是《雅典學院》,仔細看看畫作,還能發現許多熟悉的面孔。多以宗教故事為背景的畫作,內容飽滿,色彩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