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為什麼緊急求助

義大利為什麼緊急求助

發布時間:2025-04-26 04:25:17

㈠ 義大利醫生哭著選擇救哪個病人,義大利何以被疫情肆虐至此

義大利人前期不重視、中期醫療資源告急,盟友們自顧不暇救援少,最後造成了如今病毒肆虐的局面。

現在疫情已經進擊歐洲大陸,很多國家都手忙腳亂的處理自家事情。義大利只是其中最為嚴重的一國,它對於歐盟國家的求助沒有得到期待的回應,這實屬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沒有別國的幫忙,停工停產的義大利靠什麼養活這六千萬的群眾,食物緊缺造成的恐慌又一次打擊疫情中的民眾。

但是只要萬眾一心,不遠的將來義大利會好起來,疫情終會被控制。

㈡ 110、119、911、999等世界各地緊急電話號碼的由來是怎樣的

人類利用電話的第一次通話正是求助電話。當電話之父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於1876年成功發明電話的時候,他對助手湯馬斯·沃森通過送話機喊道:「沃森先生,請過來!我有事找你!」而今全球有電話幾十億台,需要緊急救助的人也可能有幾十億。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設有緊急救助電話熱線,不同國家的求救電話號碼各有差異,有些國家設有幾個求救電話號碼,以便聯絡不同提供緊急服務的部門。

最早使用的「999」
1937年6月30日,英國倫敦正式啟用緊急救助電話999,這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統一的緊急救助電話號碼,如今已經邁過75個年頭了。999緊急救助電話號碼的誕生,源於倫敦的一次火災。歷史上的倫敦人幾乎是談火色變,1666年的大火差點將倫敦悉數盡毀,於是倫敦政府開始重視城市消防工作。在999急救電話設立以前,英國人遇到緊急情況有兩種求救方式,一是拉響設在街道上的警報裝置,二是用家庭電話撥打「0」等待接線員轉接相關部門。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家庭電話數量並不多,不到300萬台。
1935年,倫敦一幢4層高的住宅發生大火,住在對面的諾曼·麥克唐納先生目睹火災發生,於是他撥通電話讓接線員轉接有關部門求救,電話始終無法接通。後來一名送牛奶的男子拉響了街上的火警警報,但火災仍致使5名婦女喪生。這年11月,英國《泰晤士報》刊登了麥克唐納先生對急救體系表示不滿的來信,引起民眾共鳴。隨後英國郵務大臣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專門研究設立緊急救助電話的方法。由於過去的電話是撥盤式的,撥「1」最快,撥「0」最慢,為了緩解報案人的緊張情緒,需要在號碼中加入「9」或「0」等需要延長一些等待時間的數字。因此排除了111、222等號碼,挑剔的倫敦人最終選定了999這個號碼。
1937年6月30日,英國電信公司正式開通提供緊急救助的999電話,用來聯系警察局、消防車和特快專遞,但只限於倫敦地區。7月8日凌晨4時20分,約翰·斯坦利·比爾德妻子在家門外遭遇竊賊第一次撥通了這個號碼,竊賊湯馬斯·達菲因此被逮捕。1948年,999緊急救助電話正式覆蓋英國全境,到兩年後全年呼叫次數達到8萬。如今,英國平均每星期緊急救助服務被呼喚次數約達60萬次。
既充當火災報警又充當急救求助的電話系統,一方面能夠節省人力,減少國家開支,另一方面則是可以爭取時間,減少人員傷亡。這種統一的緊急救助電話系統後來被其他國家所沿用。

推廣艱難的「112」
1991年,歐盟前身歐共體確定建立和推廣112作為通用的緊急救助電話號碼。1998年起,歐盟要求各成員國保證112號碼免費呼叫;2003年起,要求電訊服務商保證向救護部門提供呼叫者的位置。歐盟一直在努力推廣112求救電話,但是推行過程中不斷遭遇各成員國的異議和反對,如今只有四分之一的歐盟民眾知道這個號碼能在歐盟范圍內使用。像荷蘭,盡管幾乎所有公民都熟知112,但只有三分之一的荷蘭人知道這個號碼可以在其他歐盟國家使用。人們更習慣使用本國原有的求助電話,即使他們在國外遇險,首先想到的也不會是112。
歐盟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顯示,人們在使用112救助電話過程中遇到的問題28%是由語言引起的。雖然大多數國家的呼叫中心可提供英語服務,但是像葡萄牙、義大利、保加利亞等國家似乎仍在堅守自己的傳統。對此歐盟曾建議各成員國增加對這一號碼的宣傳,也督促各國的112服務中心能夠配有一支熟悉歐盟所有官方語言的翻譯隊伍。不過,這顯然是一個難以企及的目標。
112作為國際緊急救助電話,國際電信聯盟規定廠家生產手機時都要設置緊急呼叫號碼112,絕大多數使用GSM(全球移動通信系統)的手機網路的系統,發生緊急情況時,除了手機沒有電力的狀況下,就算手機訊號微弱,或者手機沒有插入行動電話卡或被鎖定,仍可免費直撥112發出求救訊號。即使是在不能使用112號碼的國家,也可以用手機撥打這個號碼,然後轉駁至本國相應的求助電話。同時,歐盟還與歐洲汽車製造商達成協議,從2009年起汽車上裝配有112自動求救呼叫系統。當發生車禍時,車內人不用主動撥打,這個系統能自動向服務中心發送顯示具體事故地點的信息。
為了促進112更加廣泛使用,歐盟甚至還推出了亞美尼亞歌手Nara Noian譜寫的「112宣傳區」,並要求每個成員國自行組織相關的宣傳活動,不過能付諸行動的也就芬蘭等少數國家。

此「911」非彼「9·11」
美國統一的緊急救助電話是911,這與2001年「9·11」大災難日期不謀而合。1957年,美國消防長官協會希望設立一個全國性的火警號碼。1967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規定全國只用一個報警號碼911,打破了多個特別服務號碼共存的狀況。第二年2月26日,阿拉巴馬州的哈利維爾小鎮撥通了美國第一個911電話。當時這個基礎應急系統還不能提供呼叫者的相關信息,但這無疑是一次重大變革。其已成為一種容易記憶、不用投入硬幣也可能撥打的、方便公民進行消防、醫療事故、緊急求救的方式。如今,全美97%的國土覆蓋了911緊急求救服務。其中芝加哥的911應急系統保持著全世界響應速度最快的紀錄,98%的呼叫能夠在2秒內得到應答。
過去紐約市各區的緊急救助電話系統是獨立的,數據不能共享,也無法協同配合。今年年初,紐約市911緊急救助電話系統首次完成全面升級,提高了快速反應能力,能每小時處理5萬次呼叫,是日常呼叫量的40倍,實現了紐約市警察總局、消防局和緊急救護服務同步接受求助信息。
美國人每天呼叫911號碼的次數達到28.5萬次,每年約1億次。其中大約80%呼叫聯系的是警察局。據統計數字表明,至少25%的911號碼是利用行動電話進行呼叫的。
不過美國並不是最早使用911電話的國家,加拿大於1959年就已開始使用911。拉美地區的薩爾瓦多、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巴拉圭、烏拉圭等國的緊急救助電話統一是911。

最理想的「119」
在中國的消防員中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90年代深圳一個社區的大樓發生火災,火勢起初很小,後來越燒越烈,而消防員卻姍姍來遲。有居民表示火勢小的時候打了火警電話,但一直沒有接通。消防員問他撥打的是什麼號碼,居民說是999。難怪消防員不能在第一時間趕到火災現場,內地的火警電話是119,而深圳居民因為看多了香港的電視節目,倒是把香港的火警電話999爛記於心。
119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理想的火災報警電話,最早啟用這個電話號碼的國家是日本。1927年10月1日,日本政府統一規定119為火災報警電話。後來這個服務電話也成為急救電話。我國使用的火災報警電話便是沿襲自日本。1950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開始採用119火災報警電話,但是在全國統一推廣使用,則是在1982年。中國台灣是在1970年使用119。在中國、日本,每年的11月9日也被設為消防宣傳日。
與英、美、德等國家使用統一的緊急救助電話不同的是,中、日、韓等亞洲國家除了撥打119進行消防和緊急情況的呼叫外,還有其他特別號碼聯系警局,如中國(包括台灣)、日本是撥110,韓國是撥112。在國內,除了119、110等特別服務電話外,還有急救電話120、交通事故報警電話122等。為了整合資源,如今各地都在陸續建設三警合一,將110、119和122合並成110,統一指揮調度。中國香港、澳門的緊急救助電話統一都是999。
除了緊急救助服務電話,許多國家也推出了非緊急情況下需要尋求幫助的服務電話。這些特別服務電話的推出,使更多人獲益。

附錄:世界部分國家緊急救助電話
國家 警察 急救 消防
○日本 110 119
○韓國 112 119
○新加坡 999 995
○印度 100 102 101
○土耳其 155 112 110
○馬來西亞 999
○義大利 112或113 112或118 112、115或1515
○奧地利 112或133 112或144 112或122
○希臘 100或112 166或112 199或112
○瑞士 117或112 144或112 118或112
○西班牙 091或112 061或112 080、085或112
○德國 110或112 112
○挪威 112 113 110
○匈牙利 107或112 104或112 105或112
○法國 17或112 重傷:15或112 輕傷:18或112 18或112
○波蘭 997或112 999或?112 998或112
○俄羅斯 02 03 01
○阿根廷 101 107 100
○巴西 190 192 193
○澳大利亞 000
○紐西蘭 111

㈢ 新冠疫情下義大利緊急求助中國,中國還向哪些國家伸出了援助之手

現在疫情發展的越來越激烈中國除了救援義大利之外,還給韓國日本等國家提供了物資的幫助。這次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一些國外的人們都不太注意,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態勢才沒有任何一個人小覷都開始了恐慌。如果不及時處理好這次疫情整個地球都會面臨著災難,並且經濟也會倒退。

如果還有其他國家向我們求助的話,在我們的能力范圍之內我們肯定還會去繼續幫助其他國家,畢竟只有全球戰勝了疫情才是這場疫情的真正勝利。在這種特殊時刻只有全球團結在一起互幫互助才能早日戰勝這場疫情迎來曙光。


㈣ SOSSOS代表什麼是什麼意思

S.O.S是國際摩爾斯電碼救難信號,並非任何單詞的縮寫。

鑒於當時海難事件頻繁發生,往往由於不能及時發出求救信號和最快組織施救,結果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於1908年正式將它確定為國際通用海難求救信號。

這三個字母組合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因為它的電碼是三個圓點、三個破折號、然後再加三個圓點。在電報中是發報方最容易發出,接報方最容易辨識的電碼。光線發射方法為:短光、長光、短光。

(4)義大利為什麼緊急求助擴展閱讀:

很多人認為SOS意味著"拯救我們的靈魂",但實際上SOS是國際電碼遇險信號的常用描述(...---...)。

這個求救信號首先通過了德國政府無線電法規並在1905年4月1日生效,然後成為了全世界標准下的第二國際無線電報公約,在1906年11月3日簽署並於1908年7月1日開始生效。

直到1992年被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所取代之前,SOS仍然是海上無線電求救信號。

㈤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爆發的

1914年6月28日,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大戰歷時4年又3個月(1914.8~1918.11),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戰爭是兩個資本主義列強集團——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蓄謀已久的、為著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而挑起來的。

19世紀70年代,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的煤、鐵、棉布的產量比美、德、法3國的總和還要多。可是過了20年,到了90年代,美國的工業生產就跑到了前面,躍居世界第一位;到了20世紀初,德國的工業生產也超過了英國,躍居世界第二位。1870年,德國生產的煤、鐵、鋼的產量分別為英法兩國總和的21%、18%、26%,到了1913年,則猛增為57%、123%、152%。

19世紀90年代以前,德國根據當時的實力,只推行「歐洲政策」,集中力量在歐洲爭霸;90年代以後,它開始推行「世界政策」,提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當時殖民地主要被英、俄、法等帝國主義列強所搶占,其中搶得最多的是英國。1914年,英國侵佔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公里,約為英國本土面積的130多倍;其次是沙皇俄國,1914年,沙俄侵佔的殖民地面積達1700萬平方公里,約為其本土面積的3.2倍;第三是法國,1914年,法國霸佔的殖民地面積已達1060萬平方公里,約為本土面積的21倍。德國於1884年在非洲奪得多哥、喀麥隆、西南非洲,1885年又在太平洋上強佔了新幾內亞的一部分及其附近島嶼。德國嫌自己的殖民地太少,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這就引起了帝國主義之間的尖銳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主要矛盾有:

英德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英德矛盾激化的結果。英國倚仗自己的實力,通過與荷蘭的競爭、與法國的爭奪,於1815年最終戰勝拿破崙以後,確立了世界霸權,形成一個地跨五大洲、號稱「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國。

德國與英國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是在中近東,這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加上20世紀初,波斯灣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英國不僅要保住自己的霸權地位,還想進一步奪取德國等國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並打敗德國。

俄德矛盾。俄德兩國爭奪的地區主要是在巴爾干半島和土耳其。沙俄一直把巴爾乾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勢力范圍;德國也想在此建立自己的統治。1903年,德國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這條起自博斯普魯斯海峽,經小亞細亞進入美索不達米亞,直抵波斯灣的巴格達鐵路,使柏林—君士坦丁堡—巴格達聯成一氣,德國的軍事和經濟勢力就能直搗近東和波斯灣,控制整個土耳其和小亞細亞。這不僅激化了俄、德矛盾,也加劇了英、德矛盾,因為它威脅著英國在北非、西亞和印度的殖民利益。

法德矛盾。1871年普法戰爭後,通過《法蘭克福和約》,德國強佔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強迫法國賠款50億法郎,還想通過戰爭徹底摧毀法國;法國則一直在准備著「復仇」戰爭,要收復被德國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想奪取德國的薩爾區。此外,德國要按實力重新瓜分世界也威脅了法國,因為法國的殖民地僅次於英俄兩國。20世紀初,法德矛盾的焦點集中在對摩洛哥的爭奪。

19世紀90年代,當德國資本主義日益趕上並超過英國的時候,英、德關系驟然大變。英國面臨著德國與它爭奪世界霸權的嚴重挑戰,便力求與其他國家聯盟。鑒於法國一直是德國誓不兩立的敵人,英國便轉而和法國接近。共同的利益和要求使英法冰釋前嫌,結束了長期的宿怨,於1904年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法國放棄幾十年來對英國佔領埃及所抱的敵對態度,正式承認埃及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則同意法國奪取摩洛哥。英、法協約使兩國的爭斗得到了緩和,促使它們一起來對付德國。

1891年~1893年,俄、法進行了一系列外交協商,簽訂了軍事協定,這些協商和協定統稱為「俄法協約」。俄國為了對抗德國,除了法國的援助外,還需要尋找一個更強有力的同盟者英國。英俄兩國在1907年締結協約,調整了雙方在伊朗、阿富汗和中國西藏的勢力范圍。他們把伊朗劃分成三部分:北部屬於俄國,南部屬於英國,中部是緩沖區。俄國還承認阿富汗為英國的勢力范圍。關於中國的西藏,英俄雙方都詭稱負有不幹涉的義務,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同西藏交涉要通過中國政府等等。英俄協約的簽訂標志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至於「同盟國」集團,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已形成了。1879年,德、奧兩國為了共同對付俄國在巴爾乾的擴張,也為了孤立法國,就訂立了軍事同盟條約。1881年,義大利在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加上德國的拉攏,義大利便投向德、奧一邊。1882年,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三國同盟中,德國是盟主,義大利是不穩定的暫時的同盟者。

20世紀初,國際政治危機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例如1905年~1906年發生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8年~1909年的波斯尼亞危機;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年~1912年的意土戰爭;1912年~1913年的兩次巴爾干戰爭。這一系列危機和戰爭,終於導致了1914年世界大戰的爆發。

20世紀初,巴爾干半島成了大國激烈爭霸的場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仍然控制著巴爾干半島的大片領土。不少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還受著土耳其封建主的統治和壓迫,阿爾巴尼亞人也還沒有得到完全獨立。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土耳其的統治,建立自己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俄國竭力利用巴爾干各族人民的反土斗爭,以擴大自己在巴爾干半島的勢力,奪取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奧匈帝國則害怕巴爾干民族解放運動會影響自己多民族國家的統治,堅決反對民族解放運動。德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阻撓巴爾乾的民族解放運動。1908年,奧匈帝國正式吞並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1911年,德法之間因爭奪摩洛哥引起新的戰爭危機。英國出面支持法國,德國被迫暫時讓步。摩洛哥危機尚未過去,義大利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又接連爆發。義大利為爭奪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里,乘英、德、法等國捲入摩洛哥危機時,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土耳其很快被打敗,被迫把的黎波里和普蘭尼加割讓給義大利。

意土戰爭的硝煙未散,巴爾干半島上的戰爭又開始了。希臘、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和保加利亞經過長期斗爭,贏得了獨立。已獨立的國家要求徹底驅逐土耳其壓迫者,紛紛結成了同盟。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建立了反土同盟。不久,希臘和門的內哥羅也參加進來,形成四國反土同盟,於10月發動對土戰爭。戰爭開始不久,土耳其軍隊就被擊潰。12月中旬,土耳其被迫求和,這就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不久,巴爾干同盟內部又發生了沖突。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和希臘建立反保同盟,接著羅馬尼亞也參加了這個同盟,它們和門的內哥羅、土耳其一起同保加利亞之間發生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在巴爾於戰爭的影響下,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的民族解放運動繼續向前推進,它們迫切要求擺脫奧匈帝國的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並。奧匈帝國堅決反對,並以吞並塞爾維亞來絞殺南斯拉夫的民族統一運動。

進入20世紀以後,連續出現了幾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催化劑。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的軍隊在鄰近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舉行軍事演習,把塞爾維亞作為假想敵人。6月28日,斐迪南在觀看了三天的軍事演習並檢閱了軍隊之後,到達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訪問。當斐迪南夫婦參加完在市政廳舉行的歡迎儀式,乘車行駛到一個街口的轉彎處時,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林西普當場用手槍把他倆擊斃。

1914年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塞爾維亞嚴厲取締一切反奧組織。決心開戰的奧匈,仍以沒有得到滿意答復為借口,斷絕了與塞爾維亞的外交關系,並於28日向塞爾維亞正式宣戰。俄國出面支持塞爾維亞,宣布戰爭總動員,法國又支持俄國。

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3日,德國又對法國宣戰。4日,德軍侵入比利時,同日,英國以德國侵犯比利時的中立為借口,對德宣戰。5日,門的內哥羅對奧匈宣戰,8日又對德宣戰。23日,日本對德宣戰,25日又對奧匈宣戰。

1914年8月28日,在北海赫耳果蘭附近的海戰中,德國海軍遭受失敗,從此德國的艦隊就被封鎖在自己的海軍基地里;同時,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海岸也都被封鎖了。

大戰爆發後,在歐洲戰場上形成了三條戰線: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構成了西線,那裡主要是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軍作戰;從波羅的海南岸直到羅馬尼亞構成了東線,那裡是俄國軍隊對德奧軍隊作戰;沿多瑙河和薩瓦河構成了巴爾干戰線,那裡是奧匈軍隊對塞爾維亞軍隊作戰。此外,在亞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軍隊交戰;在兩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軍隊交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主戰場在歐洲。

1914年8月4日,德軍右翼首先發動突然襲擊,侵入中立的比利時。德軍統帥部原來以為攻佔比利時是輕而易舉的事,只要一個星期就可以通過比利時攻入法國。不料遇到比軍的堅決抵抗,德軍在列日要塞被阻3天,到20日才佔領布魯塞爾。在此期間,英國遠征軍迅速趕到了法國,22日進入了陣地。德軍在佔領布魯塞爾後,分五路向法國北部挺進。22日~24日,德軍在沙勒羅瓦和蒙斯戰役中擊敗英法軍隊,法軍全線潰退,德軍繼續向巴黎推進。9月3日,德軍前鋒距法國首都僅15公里,巴黎人心惶惶,法國政府遷往波爾多。

9月5日到10日,法、德兩國軍隊在馬恩河進行大戰,雙方投入兵力共達152萬人。戰斗十分激烈,法軍傷亡14萬餘人,德軍傷亡近21萬多人。10日,德軍被迫撤退,據守艾訥河,兩軍形成對峙的局面。

在東線方面,俄軍為了配合協約國軍作戰,牽制德軍,於8月中旬派萊寧堪普和薩松諾夫兩個集團軍向東普魯士發動進攻。東普魯士的德軍約有30萬人,而俄軍的數量幾乎兩倍於德軍。最初,俄國的兩個集團軍都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由於指揮官的無能和參謀工作的缺陷,兩個集團軍沒有密切地配合。中間留有110公里的空隙。德軍從截獲的俄軍電報中,得知俄軍的調動情況,迅速進行反擊。8月末,在坦能堡地區,薩松諾夫集團軍首先被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指揮的德軍包圍、擊潰。近3萬士兵被打死和淹死於湖泊中,9萬人被俘,薩松諾夫自殺。德軍轉過頭來又包圍了萊寧堪普集團軍,這個集團軍損失也達14.5萬人。俄軍被迫退守涅曼河,德軍侵入俄國領土。

在東線的西南戰場上,俄軍擊敗了奧匈軍隊;德軍從西線抽調部隊支援奧匈,亦被俄軍擊退。俄軍包圍普熱密斯耳要塞,進抵喀爾巴阡山麓。從9月下旬到12月中旬,雙方軍隊曾多次發動進攻,但彼此進展不大。到12月底,在東線也呈現出近似陣地戰的狀態。在巴爾干戰線上,裝備很差但士氣昂揚的塞爾維亞軍隊英勇抗擊奧匈軍隊。從8月到12月,奧匈軍隊曾三次侵入塞爾維亞,兩度佔領貝爾格萊德,但均被塞爾維亞軍隊擊退。到12月,奧匈軍隊已被全部逐出塞爾維亞。除上述歐洲大陸上的三條戰線外,戰爭也在西亞、非洲和遠東地區進行。土耳其於1914年11月14日正式向協約國宣戰後,英國乘機於18日宣布埃及脫離土耳其,成為自己的「保護國」。以後幾年內,英國又攻入美索不達米亞,佔領巴格達,進軍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地。在非洲,英軍乘機攻佔了德國的非洲殖民地:多哥、喀麥隆、德屬西南非和德屬東南非等地。在遠東,日本在英軍的協助下,佔領中國山東,於11月攻佔了青島。在這個期間,日軍還相繼佔領了太平洋上的馬紹爾、馬里亞納和加羅林等德屬諸群島。

1915年1月至3月,在東線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戰斗。俄軍佔領了喀爾巴阡山隘口,駐守普熱密斯爾要塞的12萬奧匈軍隊向俄軍投降,但俄軍再次進攻東普魯士時卻被德軍擊敗。

5月,德奧集中了18個師和2000門大炮的強大兵力,由德國將軍麥根遜指揮,在俄軍西南戰線長達30公里的地方發動進攻,突破俄軍戰線。俄軍被迫全線退卻,到9月中,俄軍陣線才穩定下來。5個月當中,俄國喪失了波蘭、立陶宛、波羅的海沿岸的部分地區,俄軍傷亡達85萬人,被俘達90萬人。沙皇尼古拉二世撤了尼古拉耶維奇大公最高統帥的職務,自任最高統帥。到9月底,東線進入了陣地戰。

同年4月間,英、法還派遣一支8萬人的遠征軍在達達尼爾海峽的最南端登陸,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的南端,但在德國將領指揮下的土耳其軍隊阻止了英法軍隊的前進。8月,英國又派了10萬軍隊登陸,在佔領了17公里寬、4公里深的狹長地帶後,進路又為土耳其軍隊所阻。1915年底,英軍不得不放棄佔領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將部隊撤走。

義大利於1915年5月底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它原是同盟國的成員之一,戰爭爆發後宣布中立。義大利統治階級向交戰雙方討價還價,經過談判,協約國答應了義大利的要求。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意四國在倫敦簽訂了秘密協定。根據這個協定,戰後,義大利可以得到蒂羅爾南部、特倫的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亞、達爾馬提亞和小亞細亞的部分領土。5月23日,義大利向奧匈宣戰。

義大利參戰,對整個戰局並沒有發生重大影響。從6月6日到12月23日,義大利出動了39個師,在依崇佐河畔舉行了4次進攻,損失了幾十萬人,但未取得什麼成果。

1915年,交戰國雙方都在繼續進行爭取保加利亞的斗爭。保加利亞統治階級也乘機向雙方討價還價,它要求得到馬其頓和多布魯查,同盟國同意了它的領土要求。保加利亞看到同盟國在東線的勝利,以為德、奧必勝,於是在1915年9月3日,同德、奧、土簽訂了軍事協定,決定參加同盟國方面與協約國作戰。

保加利亞參戰後,9月底,同盟國在奧塞邊境集中了35萬德、奧軍隊,在保塞邊境集中了30萬保加利亞軍隊,准備給塞爾維亞以致命的打擊。塞爾維亞只有25萬軍隊在抵抗德、奧、保三國軍隊。10月5日,德奧軍隊從北面進攻,佔領了貝爾格萊德,把塞軍壓向南方。12日,保軍從東面進攻,切斷塞軍退往希臘的道路。

1915年初,英法聯軍按照法軍總司令霞飛的計劃,進行了若干次進攻,企圖突破德軍陣線,迫使德軍退到馬斯河對岸來結束戰爭。結果,損失了幾十萬士兵的生命,卻無進展。在4月間的伊普爾戰役中,德軍第一次使用了毒氣,英法軍隊遭到巨大損失。之後,英法也使用了化學武器。這一年,德國齊伯林飛艇開始轟炸英國,這是歷史上遠距離對敵人大後方的第一次轟炸。戰爭初期,雙方已把飛機用在軍事上,主要是用於偵察和指揮炮兵射擊,以後才較大規模地用在戰爭中。

德國為了進攻凡爾登,從各個戰場調了17個師27萬人的兵力和1400多門大炮。法國在凡爾登只有10萬名守軍和600多門大炮。1916年2月21日,戰斗開始。德軍以空前強大的火力向凡爾登附近的狹窄的三角地帶猛烈攻擊,整整一天,密集的炮彈和燃燒彈不停地轟擊,還施放了毒氣。德軍炮擊以後,21日黃昏和22日,步兵主力就向法軍沖擊,兩軍展開肉搏戰。25日,德軍佔領了控制凡爾登要塞和整個地區的都蒙高地。法軍陣線被切成數段,與後方的交通線也全被斷絕。6月中,德軍已進逼到距凡爾登只有6公里的地方,法軍拚死抵抗,戰斗一直持續到年底。法國全國軍隊70個師當中有66個師先後參加過這次戰斗;德國則投入了46個師。由於法軍的堅決抵抗,以及其他戰線的配合,減輕了法軍的壓力,德軍始終未能攻佔凡爾登,這場大規模的流血廝殺,雙方傷亡總數達百萬餘人。

協約國於7月1日在索姆河畔發動大規模攻勢,由英軍擔任主攻。這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雙方傷亡達120萬人。這次戰役中,英國研製的新式武器——坦克首次投入戰斗。凡爾登和索姆河兩個戰役一直持續到1916年底,雙方傷亡已近200萬人。

當凡爾登戰役還在激烈進行的時候,德軍指揮部命令海軍出擊,於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軍在北歐日德蘭半島的斯卡格拉克海峽展開了一場惡戰,這就是日德蘭海戰。英國出動151艘軍艦,德國出動了101艘,激戰結果,英艦損失14艘,德艦損失11艘。德國海軍未能打破被動局面,只得退回海軍基地,不敢出海了。

在南部戰線上,奧匈軍隊於5月15日開始向義大利軍隊進攻。意軍損失慘重;奧匈軍突入威尼斯平原,從後方威脅著依崇佐河意軍的防線。義大利向俄國緊急求助,俄國統帥部命令布魯西諾夫指揮俄軍從6月4日起在西南戰線展開全面進攻。俄軍突破奧匈戰線,佔領布柯維納和加里西亞的一部分,並重新佔領了喀爾巴阡山山隘,俘虜了奧匈軍40餘萬人。

俄軍在西南戰線的勝利,吸引了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8月17日,英、法、俄、意和羅馬尼亞簽訂秘密條約,承認羅馬尼亞戰後合並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28日,羅馬尼亞正式對同盟國宣戰。9月,保加利亞軍隊和德軍分別攻入羅馬尼亞;12月,德軍佔領了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被擊潰。德奧集團佔領羅馬尼亞後,奪取了它們所急需的糧食和石油。羅馬尼亞的潰敗,使協約國東部戰線又延長了500公里。

1917年,俄國各地發生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示威和政治罷工。3月12日(俄歷2月27日),在布爾什維克黨的號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統治俄國達300年之久的羅曼諾夫王朝。武裝的工人和士兵在起義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12月,美國又對奧匈帝國宣戰。

美國的參戰,加強了協約國的實力。由於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觸犯了許多中立國,引起舉世義憤。美國抓住這一時機參戰,政治上的影響也很大。許多中立國紛紛倒向協約國一邊,古巴和巴拿馬緊隨美國之後對德宣戰。接著,中國、希臘、巴西、賴比瑞亞和暹羅(泰國)也對德國宣戰。

俄國二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後,在列寧的領導下,布爾什維克黨提出了「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號召人民乘著國內的大好革命形勢,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進到社會主義革命。經過重新組織和積聚力量,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工人和革命的士兵成功地發動了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的第二天,即1917年11月8日,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提出立即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協定的建議。

1917年12月,協約國拒絕了蘇維埃政府的和平建議。於是,蘇維埃政府就同德國單獨進行談判,雙方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8年3月,德軍在西線開始進攻。德軍投入兵力197個師。英法投入167個師。雙方都有近1萬門輕型炮和6000門重炮。德軍有3000架飛機,英、法有3800架。德國有200輛坦克,英法有800多輛。

德國共舉行了4次大規模的進攻。第一次從3月21日持續到4月4日,德軍進攻的主要目標是亞眠。50萬德軍在長達90公里的戰線上發動進攻,突破了英、法防線,並使英、法軍隊失去了聯系。德軍在一些地方向前推進了60公里。但英軍一邊退卻,一邊增援,終於堵塞了缺口,把戰線穩定了下來,德國的戰略目標沒有達到。

經過這次戰斗,協約國為了加強統一指揮,組成了聯軍指揮部。4月4日,法國福煦將軍被任命為聯軍總司令,英國遠征軍司令海格、美軍司令潘興都受他的指揮。

9日,德軍開始了第二次攻勢。德軍以44個師的兵力向英軍左翼進攻,戰斗一直延續到30日。德軍向前推進了15至20公里,並俘虜了一些英軍,繳獲了許多戰利品,但德軍也傷亡了14萬人。

從5月27日到6月4日,德軍發動了第三次攻勢,佔領了蘇瓦松,渡過馬恩河,距巴黎僅37公里。德軍雖然可用遠程大炮轟擊巴黎,但仍然沒有達到殲滅英、法聯軍的目的。

7月15日,德軍發動了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攻勢,戰線延伸到蘭凱斯兩側長達100公里的地方,德軍向南進攻。戰斗僅兩天,德軍就遭到慘敗,損失了16萬人。

在這為時4個月的4次攻勢中,德軍損失70萬人,德軍兵源枯竭,軍火匱乏。

8月8日,聯軍總司令福煦下令反攻,在亞眠一帶就消滅了德軍16個師。9月,協約國軍隊全線出擊,迅速突破興登堡防線。

同盟國的困難越來越大。首先是保加利亞支持不下去了。1918年9月29日宣布投降。土耳其也於10月31日宣布退出戰爭,與協約國簽訂了投降協定。曾經是中歐龐然大物、多民族監獄的奧匈帝國也開始土崩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蘭、匈牙利相繼宣布獨立,前線士兵拒絕繼續作戰,奧匈帝國也打不下去了,於11月3日宣布投降。至此,同盟國只剩下德國了。它在戰場上的敗局,已無法挽回;國內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勢。1918年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士兵在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等人的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霍亨索倫王朝的反動統治,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蘭。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容克地主為了保存反動政權,加緊與協約國帝國主義集團勾結,希望盡快訂立停戰協定,以便保存反動武裝,鎮壓革命運動。協約國集團也認為,如果德國人民革命成功,協約國利用德國反動勢力來扼殺蘇維埃俄國的企圖就無法實現,革命將危及它們自己的統治。帝國主義列強出於以上共同的目的,雙方都需要停止戰爭。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時,雙方簽訂協定,德國宣布投降。根據協定的條款,德國必須於15天內把在法國、比利時、盧森堡、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萊茵河左岸地區的德軍撤退完畢;德軍還必須全部撤出土耳其、羅馬尼亞、奧匈帝國以及非洲殖民地。協定規定:德國必須交出5000門大炮、3萬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2000架飛機、5000台火車頭、15萬節車廂和1萬輛卡車;德國還必須交出160艘潛水艇以及70多艘各種戰艦。

貢比涅停戰協定的簽訂,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為什麼緊急求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人吃了多少歲 瀏覽:200
英國人怎麼看新型冠狀病毒 瀏覽:397
去印尼拿多少錢 瀏覽:809
越南造耐克質量如何 瀏覽:468
做服裝去越南工作要辦什麼手續 瀏覽:672
印度教om怎麼寫 瀏覽:30
印度產能什麼時候正常 瀏覽:778
4x100義大利隊怎麼了 瀏覽:826
美國斬首伊朗將軍用的什麼導彈武器 瀏覽:275
印度疫情實況怎麼樣 瀏覽:170
印尼做手提包多少錢 瀏覽:386
英國人說包裹怎麼說 瀏覽:814
中國曾有什麼的古訓 瀏覽:355
中國有多少製造廠 瀏覽:454
義大利回來哪裡考駕照 瀏覽:847
伊朗一斤土豆多少錢 瀏覽:899
中國哪裡打獵的地方 瀏覽:167
義大利是什麼調的顏色 瀏覽:385
印度人為什麼吃兔肉 瀏覽:803
印尼春節什麼時間 瀏覽: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