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統一前長期受到外國勢力的控制之下,只有哪個政權屬於本土王朝
薩丁尼亞王國(英文:Regno di Sardegna,1720年—1861年)又作撒丁王國(SARDINIA)。19世紀中期義大利境內唯一獨立的封建王國,位於義大利西北部。在它的基礎上後來義大利實現統一。
2. 義大利政權和軍隊,是如何度過維多利亞王朝的
義大利通過不斷地改革都鐸維多利亞王朝。對於義大利來說並沒有像英國一樣建立王朝進行不斷地軍事政變,但是義大利也是依靠著自己成為歐洲的強國,即使義大利沒有像英國一樣開展過工業革命,但是義大利也是依靠在自己國家進行的改革不斷地發展。
對於義大利來說就是一個典型的悶聲發大財的例子,在世界范圍內的國家義大利並不是非常強大的國家,義大利也沒有建立殖民帝國,但是義大利的領導人進行了改革,並在改革中不斷地發展,所以才成為了歐洲得強國。
3. 義大利是什麼時候統一的過程是怎樣的
義大利統一(義大利文:Risorgimento;英文:Italian unification)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義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義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 義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盡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義大利王國。 由拿破崙統治的義大利共和國及其後義大利王國的成立令國內人民產生民族主義的思想。當拿破崙的君主政權開始衰落,他之前確立的其他君主嘗試透過滿足民族主義者來鞏固他們的政權,為革命製造良好的時機。這些君主中包括向奧地利爭取在義大利王國繼任的義大利殖民統治者Eugène de Beau,以及要求義大利愛國者協助在其統治下統一義大利的若阿尚·繆拉。 隨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戰敗,維也納會議正式召開以重新畫定歐洲大陸。在義大利,會議恢復拿破崙時代前的各國獨立政府,當中一些是直接統治的,一些則受歐洲列強的強大影響。不過,多個義大利國家內都有團體再次推動一個統一的義大利國家的意念,令早已在民眾間點燃了的民族主義的火焰燃燒起來。當時,爭取義大利統一被認定是與奧地利帝國及哈布斯堡王朝對抗,因為它們直接控制著現時的義大利東北部以義大利文為母語的部分,同時亦是對抗統一的最強大的單一力量。奧地利帝國頑抗義大利半島(以及帝國內其他地方)的民族主義思維——當時,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指「義大利」這個詞語是單純的「地理名詞」(Geographical Expression)。藝術和文學思維亦轉向民族主義,其中最著名的也許是亞歷山大·曼佐尼的《約婚夫婦》I Promessi Sposi (The Betrothed)。有些人將這本小說當作對奧地利的統治的批評。無論如何,這本小說在1822年出版,並在其後數年作出大幅修改;1840年版使用標准化的托斯卡納方言,這是作者深思熟慮後為了提供一種所有義大利人都可使用的標准語言而作出的努力。 支持統一的人亦面對教廷的反對,尤其在與給他們某程度上的自治權的教皇國建立邦聯制失敗後。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恐怕放棄當地的勢力會令義大利天主教徒受迫害(Hales, 1958)。 即使是希望見到半島統一成一個國家的人,很多不同的團體亦不能就統一國家的應實行的制度達成共識。其中一個建議(約1847年—1848年)認為應在教宗的統治下建立邦聯制。很多主要的革命團體希望建立一個共和國。但最後卻由一個國王維托里奧·埃曼努埃萊二世及其首相加富爾掌握了統一義大利為君主政體的權力。 糾澤佩·馬志尼其中一個最具影響力的革命組織是燒炭黨(Carbonari),這秘密組織於十九世紀初在義大利南部成立。組織的意念來自法國大革命,成員主要來自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維也納會議將義大利半島分給歐洲列強後,燒炭黨分子分散到教皇國、薩丁尼亞王國、托斯卡納大公國、摩德納公國以及倫巴第-威尼斯王國。這些國家對該組織非常恐懼,因而通過一個條例,對參與燒炭黨會議的人判以死刑。但組織仍繼續存在,並由1820年起發起多次暴動。燒炭黨因拿破崙三世統一義大利失敗而將他判處死刑,更差點成功以此為由刺殺他。統一運動的領袖大多是這組織的成員。 統一運動中兩個重要人物是義大利統一的倡導者糾澤佩·馬志尼和糾澤佩·加里波底。在較保守的君主立憲支持者中,加富爾和其後成為第一個義大利國王的維托里奧·埃曼努埃萊二世同為重要人物。 熱那亞人馬志尼於1830年成為燒炭黨的成員。他在革命運動中的活動令他在加入後不久便被囚禁。在獄中,他斷定義大利「可以並因此應該」統一,又系統化他建立「單一、自由、獨立、共和」的國家並以羅馬為首都的革命活動。1831年出獄後,他到了馬賽,在當地成立了一個新政治組織,名為義大利青年黨 (La Giovine Italia)。新組織的格言是"God and the People",以統一義大利為目標。 尼斯(後來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分)人加里波底在1834年參與皮埃蒙特的起義,因而被判死刑,但最後逃亡到南美洲。他在當地逗留了十四年,參與多場戰爭,於1848年返回義大利。 早期革命活動(1820年至1830年) 燒炭黨叛亂(1820年—1821年) 1814年燒炭黨(馬志尼,後組『青年義大利黨』)開始在那不勒斯組織革命活動;至1820年組織已強大得足以憑自己的軍隊侵略那不勒斯,迫使國王答應實行燒炭黨草議的新憲法。但翌年革命被奧地利人以「神聖同盟」在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中介人身分鎮壓。 兩西西里王國叛亂 1820年,西班牙人成功推翻憲法,促進了義大利相似的活動。從西班牙人的經驗得到啟發,兩西西里王國的軍隊中由古格雷莫·佩佩指揮的一個團——一個燒炭黨——造反,征服兩西西里王國的半島部分。國王斐迪南德一世同意頒布新憲法。但革命人士無法贏得公眾的支持,更成為神聖同盟的奧牙利軍隊。斐迪南德一世廢除憲法,並開始有系統地迫害革命者。西西里很多革命支持者,包括米謝勒·阿瑪尼,在其後數十年被迫流亡海外。 皮埃蒙特叛亂 皮埃蒙特的革命運動領袖是Santorre di Santarosa,他希望能趕走奧地利人,並將義大利統一到薩伏依王朝下。皮埃蒙特的革命在Alessandria開始,軍隊在當地採用了奇薩爾皮尼共和國的綠、白、紅三色旗。在國王離開國家時代為處理事務的攝政王通過新憲法以安撫革命者,但國王回國後卻推翻了憲法,並向神聖同盟尋求援助。Di Santarosa的軍隊戰敗。 1830年叛亂 1830年左右,支持一個統一的義大利的革命意識高漲;一連串叛亂為在義大利半島建立一個國家奠定基礎。 The Duke of Modena, Francis IV野心很大,希望藉著擴大勢力范圍而成為義大利北部的國王。1826年,Francis明言他不會阻止破壞義大利統一的反對勢力。受到聲明的鼓勵,當地的革命人士開始組織起來。 1831年,法國七月革命期間,革命人士迫使國王退位,並在法國新國王路易·菲利浦的鼓勵下開始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答應包括Ciro Menotti在內的革命人士,如果奧地利嘗試干擾軍隊,他會作出干預。不過,因為害怕會失去王位,路易·菲利浦在Menotti計劃的起義中沒有作出干預。但事實並非如此——在1831年,Papal police得悉Menotti計劃的叛亂,將他和其他謀反者拘捕。 同時,亦有其他叛亂在波隆那、Forlì、拉文納、Imola、費拉拉、Pesaro和Urbino的Papal Legations發生。這些以三色旗取代教皇旗的成功的革命迅速布滿整個Papal Legations,他們新成立的當地政府宣稱建立了一個統一個義大利國家。 在Modena及Papal Legations的革命掀起了Duchy of Parma的類似活動,大公國亦採用了三色旗;Marie Louise公爵離開了城市。 發生叛亂的省計劃統一為Province Italiane unite(統一的義大利省),當時的教宗國瑞十六世向奧地利求助以對抗造反者。梅特涅警告路易·菲利浦奧地利沒有意圖讓義大利的問題自由發展,而且不會忍受法國的干預。路易·菲利浦拒絕提供任何軍事援助,更逮捕了在法國居住的義大利愛國人士。 1831年春天,奧地利軍隊開始進軍義大利半島,慢慢鎮壓每個發生了革命的省中的抵抗,結束了很多成熟的革命運動,並捕獲了其領袖,包括Menotti。 1848年—1849年的革命 1848年1月,革命騷亂開始在西西里島發生。不久,革命擴展至整個歐洲。1848年2月,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被迫逃亡,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告成立。騷亂無可避免擴展至義大利,事實上革命者亦強迫大部分義大利統治者實行君主立憲,而在米蘭和威尼斯的起義亦暫時驅逐了奧地利人。 不久,薩丁尼亞王國國王卡洛·阿爾貝托認定統一義大利的時刻已經來臨。宣稱「義大利會自己建立自己」,他向奧地利宣戰。在Battle of Custoza中,他於7月24日迅速被奧地利元帥約瑟夫·拉德斯基打敗。雙方很快便達成停戰協定,拉德斯基重新控制整個倫巴底-威尼斯大區,但威尼斯得以倖免,一個共和國在達尼埃爾·曼寧領導下於威尼斯宣告成立。 糾澤佩·加里波底當拉德斯基鞏固他在倫巴底-威尼斯大區的勢力,以及阿爾貝托的傷勢漸愈時,事情在義大利其他部份變得更嚴重。三月時勉強答應憲法的君主開始與他們的憲政大臣發生沖突,經常導致正面沖突。最初,共和國取得優勢,迫使君主逃離他們的首都。這包括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庇護九世最初被視為改革者,但與革命人士的沖突令他對君主立憲政府的理念感到酸溜溜。至1849年初他逃離羅馬。激進的義大利民族主義者,包括馬志尼及加里波底,宣告成立羅馬共和國。 列強有機會對羅馬共和國的成立作出回應前,在阿爾貝托的軍隊接受逃亡海外的波蘭元帥Albert Chrzanowski訓練的同時,阿爾貝托決定再次與奧地利決戰。1849年3月23日,但是很快他在Novara中被拉德斯基再次擊敗。這次戰敗是最後一次。阿爾貝托退位,由他的兒子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接任,皮埃蒙特人統一義大利或征服倫巴底的野心亦已經——至少暫時——結束。戰爭於8月9日簽署條約後正式結束。 戰後剩下羅馬及威尼斯共和國。四月,Nicolas Oudinot下的一支法國軍隊被派遣到羅馬。表面上,法國人希望協助教宗及其國民和解,但不久法國人被迫傾向某一方,並決定恢復教宗的地位。經過兩個月的圍城,羅馬於1849年6月29日投降,教宗復位。加里波底和馬志尼再次流亡海外——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國紐約市。同時,奧地利人包圍威尼斯,威尼斯被迫於8月24日投降。奧地利人亦發起恢復義大利中部的秩序,恢復被逼走的太子的地位,並建立他們對教皇國的控制。革命因而完全瓦解。 1848年革命,也被稱作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義大利國家的建立 1859年戰爭及結果 主條目: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盡管卡洛·阿爾貝托已經被奧地利人徹底擊敗,但是皮埃蒙特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加富爾在1852年成為首相,同樣也有著擴張的雄心。但是他已經察覺到僅憑撒丁王國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因此,他希望藉助英法的力量趕走奧地利人。 為此,撒丁王國在1855年加入了克里米亞戰爭並支持英國和法國。但是這一做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義大利人的利益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被忽視了。盡管如此,這場戰爭還是取得了一個有益的結果,奧地利被孤立了,因為它試圖在戰爭中對戰爭雙方搞平衡,以至於戰爭雙方對其都沒有好感。 在1858年1月14日,一個義大利民族主義者Felice Orsini試圖行刺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失敗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寫信給拿破崙三世,呼籲他給予義大利民族主義者以幫助。拿破崙三世在年輕的時候曾加入過燒炭黨,他還認為自己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在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開始堅信自己應該為義大利的命運做些什麼。1858年夏,加富爾與拿破崙會面,雙方同意對奧地利聯合作戰。按照協議撒丁王國在戰後接收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領地(倫巴第和威尼斯)以及帕爾馬和摩德納,與此同時,法國將獲得撒丁王國在阿爾卑斯山麓的領地薩伏依和尼斯。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將保持原樣,盡管據傳皇帝的侄子將取代哈布斯堡家族而成為托斯卡納的主人。為了使法國的干涉不被視為侵略行徑,加富爾將煽動倫巴第的革命活動,從而引誘奧地利的入侵。 然而,事情的進展並不如計劃的那樣順利。奧地利人在處理皮埃蒙特人引發的叛亂時表現得出奇地有耐心。皮埃蒙特人在1859年三月的總動員在一定程度上宣告失敗,從而使得引誘奧地利入侵的計劃破產。沒有奧地利的入侵,法國就無法名正言順地「干涉」。失去了法國的支持,加富爾就無法承擔戰爭的風險了。正在這個時候,奧地利發出了解除動員的最後通牒,皮埃蒙特當然加以拒絕,使得奧地利看起來是入侵者,使得法國能夠順利「干涉」。 這場戰爭很快結束。即使奧地利推進至皮埃蒙特,亦無力對抗。在由拿破崙三世帶領的法國軍隊抵達前,奧地利已無法保住阿爾卑斯山的路線。6月4日的馬真塔戰爭中,法國和薩丁尼亞戰勝Gyulai伯爵的奧地利軍隊,奧地利由倫巴底的大部分地區撤軍,拿破崙和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米蘭。6月24日,兩軍之間的第二場戰爭於蘇法利諾爆發。奧地利國王弗朗茨·約瑟夫亦有親自指揮其軍隊,雙方皆展示了一些作戰技巧,但法國亦再次戰勝。奧地利撤軍至Venetia邊境的要塞。 第三次獨立戰爭 (1866年) 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匈帝國與普魯士競爭在德意志諸國的領導或優勢地位.義大利王國抓住這個機會佔領於奧匈帝國手中的威尼西亞和與普魯士結成盟友. 奧地利試圖去說服義大利王國政府去接受威尼西亞以作為代價以不插手戰事. 然而,於4月8日義大利王國與普魯士兩個政權簽訂一個協議去支持義大利王國取得威尼西亞,在6月20日,義大利王國公開宣布與奧匈帝國發生戰爭. 在義大利一統的背景當中,普奧戰爭被稱為「第三次獨立戰爭」。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催促引導軍隊穿過Mincio去入侵威尼西亞,同時加里波底率領他那支名為Hunters of the Alps的志願軍去入侵蒂羅爾.義大利王國陸軍的冒險事業以徹底失敗告終.義大利王國的陸軍在6月24日遭遇奧地利軍隊於庫斯托查之戰中遭受一場決定性的失敗. 7月3日,薩多瓦會戰,奧軍被普軍完全擊敗,普軍進逼維也納.同時,加里波底率領志願軍在蒂羅爾奮戰,連戰獲勝,攻克蒂羅爾南部全境,但國王卻命令志願軍撤退,使得蒂羅爾再次落入奧軍手中。7月20日,義大利的Regia Marina將軍於利薩海戰中遭到慘敗,不但未能攻克利薩島,更損失了一兩艘軍艦,被逼轉攻為守. 義大利命運並未全部如此凄涼的,7月21日加里波底的志願軍戰勝了奧軍於battle of Bezzecca,攻佔大片特倫蒂諾的土地,並朝特倫托進軍. 期間,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見到他的目標已經在戰爭中結局已經達成了,並與奧地利簽訂了一份停戰協定於7月26日.義大利王國已經被她的盟國所離棄,遂正式於8月12日與奧地利停戰.加里波底於勝利的行軍中被召回,並且發出一份簡短的辭職電報,上只有「Obbedisco」(我服從)一字.
4. 求義大利的每個朝代。
樓上的寫了好多無關的啊
義大利這個概念在中世紀根本就是地理概念,無所謂王朝什麼的。所以我只能給你列出在現在義大利國境范圍內存在過的王國。
東哥特王國493-555,被優士丁尼大帝給滅了,義大利基本上從此就陷於分裂:南方被拜占庭控制(但時間不長),北方是倫巴德王國(後來被查理曼在774年給征服了),羅馬附近則因為丕平獻土的原因屬於教皇的勢力范圍。而西西里地區則更是幾易其主,一度被阿拉伯人佔領。
後來,查理曼死後,根據凡爾登條約,他的三個孫子平分了他的領土,長孫羅退爾既得到了大概可視作「義大利」地區的土地,而且繼承了皇帝的稱號。羅退爾死後,他的土地又被瓜分,南方基本就可視作義大利的北部地區。
在整個的中世紀,義大利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共和國(這都算不上朝代吧),比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等。同時,這一時期的義大利也有一些小型的王國,公國割據一方:北方有薩伏依家族統治的薩伏依公國、米蘭公國,南方有那不勒斯王國以及後來的兩西西里王國。
近代之後,經過義大利復興運動,以撒丁王國為中心完成了義大利統一,這才基本上產生一個統一的王朝---薩伏依王朝。而義大利歷史上好像也只有這一個統一的王朝,它在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之後被推翻。
5. 義大利的政體
義大利政治:現行憲法是1947年12月22日由立憲大會通過。憲法規定義大利是一個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民主共和國。總統對外代表國家,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理由總統任命,對議會負責。議會是最高立法和監督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具有同等權力,各自可通過決議,但兩院決議相互關聯。除少數終身參議員外,參、眾議員均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議會的主要職能是:制定和修改憲法和法律,選舉總統,審議和通過對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案,監督政府工作,討論和批准國家預算、決算,對總統、總理、部長有彈劾權,決定戰爭狀態和授予政府必要的政治決定權力等。在總統選舉和宣誓就職等特殊情況下,兩院舉行聯席會議。
軍事:總統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總理對國防政策及軍隊建設負有全部責任。最高國防委員會為國防決策機構,總統任主席。國防部為最高軍事行政機關,負責武裝力量的建設和管理。國防參謀部為最高軍事指揮機構,下轄陸軍、海軍、空軍參謀部和憲兵總部。參謀長委員會為國防部最高咨詢機構,成員有國防參謀長、三軍參謀長、國防秘書長和憲兵部司令,由國防參謀長任主席。國防體制是以國防部長(文官)為首,國防參謀長和國防秘書長分別主管軍事和後勤管理的雙軌制。義大利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北約南歐盟軍5個司令部均設在義大利境內。美國 在意還設有許多軍事基地和設施。2004年7月,義大利眾議院通過軍事改革法案。按照法案,義大利實施了一百多年的義務兵役制度將從2005年1月1日起取消
6. 義大利有哪些朝代
義大利這個概念在中世紀根本就是地理概念,無所謂王朝什麼的。所以我只能給你列出在現在義大利國境范圍內存在過的王國。
東哥特王國493-555,被優士丁尼大帝給滅了,義大利基本上從此就陷於分裂:南方被拜占庭控制(但時間不長),北方是倫巴德王國(後來被查理曼在774年給征服了),羅馬附近則因為丕平獻土的原因屬於教皇的勢力范圍。而西西里地區則更是幾易其主,一度被阿拉伯人佔領。
後來,查理曼死後,根據凡爾登條約,他的三個孫子平分了他的領土,長孫羅退爾既得到了大概可視作「義大利」地區的土地,而且繼承了皇帝的稱號。羅退爾死後,他的土地又被瓜分,南方基本就可視作義大利的北部地區。
在整個的中世紀,義大利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共和國(這都算不上朝代吧),比如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薩等等。同時,這一時期的義大利也有一些小型的王國,公國割據一方:北方有薩伏依家族統治的薩伏依公國、米蘭公國,南方有那不勒斯王國以及後來的兩西西里王國。
近代之後,經過義大利復興運動,以撒丁王國為中心完成了義大利統一,這才基本上產生一個統一的王朝---薩伏依王朝。而義大利歷史上好像也只有這一個統一的王朝,它在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之後被推翻。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02992022.html
7. 西羅馬滅亡到現代義大利共和國建立期間,義大利處於什麼政權的統治之下 義大利人與古羅馬人的血統差異
自從哥特人和匈奴人來到西羅馬以後,帝國一蹶不振。在最後的20年間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換了一個又一個,但是大權卻一直掌握在蠻族軍事長官里基諾爾手中。雖然如此,但西羅馬與東羅馬仍舊是同等地位的關系。最後擊潰羅馬帝國的是墨丘利角海戰(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會詳述),雖然兩個帝國為了阻止汪達爾人的進攻幾乎耗盡了自己的國庫資財,但這場戰爭終究是失敗了。與此同時,公元469年的羅訥河戰役中得徹底失敗讓西羅馬人不再有任何堡壘可守,只能任憑蠻族的大入侵。
公元472年1月,里奇梅爾在米蘭起兵南下,以擁立奧林布里烏斯為名,向羅馬進軍。雖然有安特米烏斯與比利摩爾得頑強抵抗,但是由於羅馬城裡突然爆發了瘟疫,5個月的守衛前功盡棄,安特米烏斯和比利摩爾雙雙陣亡,羅馬失陷。雖然里奇梅爾攻陷了羅馬,但是他卻沒有好運,僅僅40天後的7月21日,他就吐血而亡。一切好像又要重新開始了。
但事情並沒有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奧雷斯特斯在達爾馬提亞繼位為軍事長官,奧里斯特斯本來是阿提拉的秘書,因為後來西羅馬的四分五裂,羅馬貴族轉向向匈奴人諂媚,自然就把這個掌管著眾多蠻族軍隊的人就會被選上。奧里斯特斯上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公元475年10月31日直接擁立自己的兒子羅慕洛為帝,人稱「奧古斯圖盧斯」(小皇帝或兒皇帝)。其實就算民眾這么稱呼他,他也不可能使羅馬復興了。因為這時羅馬皇帝其實只有義大利本土和達爾馬提亞了。
在這個時候,西哥特國王歐里克正式與西羅馬帝國脫離了法律上的從屬關系,自行頒布了日耳曼國家的第一部獨立法律——《西哥特法典》,從而在法律上宣告了歐洲中世紀的降臨。它是歐洲第一部「庸俗的」日耳曼化法律(雖然是用拉丁文寫成的),它所體現的獨特價值觀念與文化特色,足以令歐里克被稱為歐洲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君主。
為了再次統一帝國,奧里斯特斯到處作戰,但一切都不可能再重現了。擁戴他的蠻族軍隊要求他出讓一塊義大利的土地作為這些人的封地。可是奧里斯特斯拒絕了。軍隊很不滿意,就此嘩變,擁戴他們的首領奧多亞克為王。
奧多亞克(Odoacer,亦作Odovacar)是義大利的第一個蠻族國王(476~493)。人們認為他是黑魯爾人,其實他是斯基里酋長埃德康之子,即阿提拉派往軍士坦丁堡的那個使臣埃德康。斯基里屬於一個小部落,一直依附於強大的黑魯爾人,所以黑魯爾也包括斯基里。奧多亞克後來作為日耳曼武士參加了羅馬軍隊。475年他率眾反叛篡奪者俄瑞斯特斯。至此被軍隊擁為王。而這一年傳統上被認為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
叛軍的推進度非常快,奧里斯特斯只好死守帕維亞,但沒過多久城就被攻破,奧里斯特斯雖然逃跑,但是公元476年8月,奧里斯特斯被俘,之後便在皮亞琴察被斬首示眾。拉文納同時也歸順了奧多亞克。9月4日,奧多亞克進入拉文納皇宮,時年16歲的羅慕洛·奧古斯圖盧斯立即宣布無條件退位。奧多亞克給了小皇帝一座庄園,並且每年給他6000塊金幣的生活費。但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一直到奧多亞剋死去17年後,小皇帝仍然活著。
在義大利雖然已經國破山河在,但義大利人卻仍舊保持著他們的傳統,並沒有像西班牙、高盧那樣和當地的駐軍融合成新的民族,而是又變成了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那個名詞:「羅馬=義大利」。而對於蠻族也一樣,盡管奧多亞克、西奧多里克成為了帝國的主宰,但是義大利仍舊是帝國的一部分,一切都不能改變。
奧多亞克雖然已經奧古斯圖盧斯退位,且已經成為蠻族軍隊的國王,但他仍舊心理感到不那麼理直氣壯,因為他終究只是蠻族之王,並不能取得在羅馬人心中的地位。所以在元老院請他披上皇冠和長袍的時候,他婉言謝絕。經過與屬下的一番商議,他決定讓羅馬元老院派遣一個使團到軍士坦丁堡,把皇帝的帝徽送給了東羅馬的皇帝芝諾(474~491)。並且元老院宣稱,西羅馬不再需要皇帝,世上只要有一個皇帝就行了。而奧多亞克智勇雙全,完全有能力作義大利人的執政官。芝諾雖然開始時雖然很不願意,但隨著時間慢慢長久,也不得不承認了這個事實。致函給奧多亞克讓他做執政官。
8. 義大利統一前長期受到外國勢力的控制之下,只有哪個政權屬於本土王朝
只有撒丁王國的 政權是完全屬於自己國家的,在十九世紀中葉,在撒丁王國的首相加富爾的領導下,義大利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
9. 義大利是什麼時候開始統一的
埃瑪努埃爾於1870年實現了義大利的完全統一,並於次年把國都從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第26課 德意志、義大利統一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德意志、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俾斯麥及其「鐵血政策」。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加富爾。加里波第及其紅衫軍。義大利王國的成立。
〔能力目標〕
運用比較的手法,歸納德意志、義大利統一過程中的相似點,提高綜合比較的能力。
〔情感目標〕
(1)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德意志、義大利實現統一的必要前提,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義大利人民的起義和革命斗爭在義大利的統一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知識點撥
〔知識引導〕
1.德意志的統一
(1)背景
①19世紀中期德意志處於嚴重分裂狀態。
②由於工業革命的擴展,資本主義經濟取得進展,要求把統一提上日程,又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③日耳曼民族統一的旗幟,最終轉到普魯士手中,普魯士宰相俾斯麥主張依靠普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實現統一。
(2)過程
①對丹麥作戰,普魯士取得石勒蘇益格,對奧地利作戰,取得荷爾斯泰因。
②對奧地利的戰爭,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除於德意志之外。
③對法戰爭:南德四個邦加入北德意志同盟。
④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統一完成。
2.義大利的統一
(1)背景
①19世紀中期,義大利不僅處在分裂狀態,而且大部分地區和邦國受外國控制。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要求把統一提上日程,又為統一創造了客觀條件。
③撒丁王國擔負起了統一的任務,加富爾任撒丁王國宰相後,通過改革為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
(2)過程
①對奧戰爭:1859聯合法國對奧作戰,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義大利的統一。
②加里波第遠征:l860年加里波第組成「紅衫軍」,遠征南部兩西西里王國,成功後交出政權,兩西西里王國合並於撒丁王國。
③義大利王國成立:1861年義大利北部、南部基本統一,義大利王國宣告成立。
④1870年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重點難點〕
1.德意志的統一由普魯士來完成的原因
資產階級雖渴望統一,但不敢發動群眾來完成這一任務,因此他們與封建貴族地主妥協,乞求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統治者來完成統一。而無產階級本身在政治上、組織上還不成熟,還不可能通過革命方式達到統一。在當時歷史情況下,只能依靠奧地利和普魯土這兩個強邦之一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完成統一。又由於普魯士是一個純粹由日耳曼人組成的國家,國內沒有民族問題,統一運動的領導權必然落到普魯士手中。正如恩格斯早已料及的,普魯士是決定德國未來命運的戰場。
2.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1)內容:使用武器和軍隊發動戰爭,達到排除奧地利、打敗法國,完成德意志統一的目標。
(2)影響:①使德意志完成了統一,有利於該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德國統一強大後,逐漸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德意志、義大利統一的異同
三、能力·思維·滲透
能力素質
例 為德、意統一創造了客觀條件的是
A.奧地利與普魯士之間的爭斗
B. 1848年德、意革命的不徹底
C.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國家統一
D.工業革命的影響
分析:19世紀,德意資本主義經濟取得了顯著進展,而國家的分裂卻成為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礙,經濟的發展為實現國家的統一創造了條件,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故選C。
點擊思維
例 在以下國家中,資本主義制度不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方式確立的有①英國②俄國③日本④美國⑤德國⑥義大利
A.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分析:該題屬組合型單項選擇題,正確選項為B。判斷這一選擇題,首先要弄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革命,二是改革,三是統一戰爭。在此基礎上,對具體國家和四個選項進行分析,C、D項中分別有英國和美國,應排除,A項中的②③⑤符合題干要求,但不全面。答案為B。
學科滲透
例 以下幾組歷史人物中,對自己國家的統一都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是
A.華盛頓、拿破崙、加富爾
B.彼得一世、俾斯麥、拿破崙
C.彼得一世、林肯、克倫威爾
D.林肯、俾斯麥、加富爾
分析:該題綜合性強,涉及的國家較多,林肯之所以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總統,就是由於在南北戰爭中,他積極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俾斯麥、加富爾是德意志義大利統一過程中的主要領導人物,故該題選D。
模擬考場
例 德意志。義大利在統一前最大的不同點是
A.四分五裂 B.部分地區受外國控制
C.有統一中心 D. 資本主義經濟顯著發展
分析:德意志、義大利統一過程中有許多異同點,就統一前不同點而言,雖然雙方都處於四分五裂,但義大利還有一些地方處於外國控制下,這些地方義大利乘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時才收回,故選B。
四、自學階梯評估
知識掌握
1.領導德意志實現統一的領導王國是
A.普魯士 B.奧地利 C.西西里王國 D.撒丁王國
2.義大利最終統一的時間是在
A.1866年 B.1870年 C.1871年 D.1875年
3.德意志統一前,有30多個邦國和自由市,在統一過程中被排斥出德意志的邦國是
A.普魯士 B.不來梅 C.薩克森 D.奧地利
能力提高
1.下列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後,仍然保留大量封建殘余的是①法國②俄國③日本④德國⑤美國⑥義大利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2.閱讀下列材料:
德國所矚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威力……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以等待有利時機。這樣的時機我們錯過了好幾次……當前的重大問題不是靠演說和靠多數通過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錯誤——而是要用「鐵和血」。
(1)以上文件出自哪一國的哪一位首相之口?
(2)該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為什麼政策?
(3)該政策的推行對德意志的統一與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延伸拓展
1.英國干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干涉德意志統一都出於
A.爭奪霸權需要 B.阻止革命和統一需要
C.擴張領土的需要 D.轉嫁矛盾的需要
2.被恩格斯譽為「一個為義大利統一和獨立事業而戰並取得輝煌勝利的人」是
A.加富爾 B.俾斯麥 C.加里波第 D.撒丁王國國王
3.發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向德意志、義大利擴展,兩國經濟取得顯著進展是在
A.18世紀中期 B.18世紀晚期 C.l9世紀 D.20世紀
會考演練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歐洲兩個古老的民族國家完成統一,它們是德意志和義大利,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普魯士能夠完成德意志統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加里波第在攻下那不勒斯以後交出政權,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
(3)比較德、意統一的異同點。
五、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
〔歷史人物〕
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 出身於普魯士大容克地主家庭,1832年起,在格廷根柏林大學學習。
1835年畢業後任候補文官,1847年擔任普魯士議會議員。1851-1858年任普駐法蘭克福邦聯議會代表。1859年、1861年先後出任駐俄公使、駐法大使,1862年任普魯士首相和外交大臣。他認為德意志的統一隻能在普魯士王朝的領導下完成。在當時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俾斯麥審時度勢,看到奧地利為了維護它在德意志的霸權地位,必然極力反對由普魯士來統一德意志,而德意志的東西強鄰沙皇俄國和法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強盛的德國出現。因此,他決心採用「鐵血政策」,通過戰爭掃清一切障礙。他不顧議會指責,撥出大批款項實行軍事改革,同時加緊完善戰備工作,很快建立起一支數量龐大、裝備精良的普魯士正規軍。1864-1871年7年間,俾斯麥通過發動一系列戰爭,終於打敗了他的對手。德國統一後,俾斯麥兼任德意志帝國宰相。他對內鎮壓工人運動,對外先後締結德、奧、俄同盟和德、意、奧同盟。1871年參與鎮壓法國的巴黎公社。80年代,德國開始在非洲、太平洋地區進行殖民擴張,1890年,俾斯麥因與德皇威廉二世意見不合被迫辭職。
〔資料下載〕
「愛姆斯密電」——普法戰爭的起端
1870年9月1日清晨,法國要塞色當,密集的炮火像雨點一樣傾瀉到城內,全城猶如一片火海,法軍官兵東躲西藏無處安身。下午三點,中央塔樓掛出了白旗。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手捧佩劍率領39名將軍及10萬士兵向普魯士軍隊繳械。這就是普法戰爭的最後一幕——色當戰役的場面。這場戰爭以法國的慘敗而告終。但是,這場戰爭是怎樣打起來的呢?當時人們文知道是法國首先宣戰的,直到1898年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回憶錄第二卷出版,人們才頓悟:原來正是這位「鐵血宰相」把一份來自愛姆斯市的密電變成了一塊紅布,像鬥牛士一樣將路易·波拿巴這頭「高盧牛」激上了戰場。
路易·波拿巴是拿破崙一世的侄子。他借拿破崙的聲名,依靠金融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支持,玩弄欺騙手段,建立了第二帝國。他對內進行血腥統治,對外連年發動戰爭,一心想建立世界霸權。對靠近法國邊界的德國南部領土他更是垂涎已久,1867年他在國會叫囂:「德意志應劃為三塊,永遠不得統一」
為完成德意志統一,俾斯麥決心用戰爭掃除障礙,他還想通過打敗法國,奪取礦產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從而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路易·波拿巴為了鞏固法國的霸權,轉移國內矛盾,也急於把德國打垮在統一之前。兩國爭霸之戰一觸即發。但這兩人為了欺騙本國人民和世界輿論,誰也不願搶先下手,都拚命地想讓對方先開第一槍。在這方面,老奸巨滑的鐵血宰相比狂妄自大的法國皇帝計高一籌。
1870年7月1日,歐洲報紙上出現了一條消息:西班牙政府擬請普魯士國王的堂兄利奧波德親王去當西班牙國王。路易·波拿巴憤怒了。他知道這是俾斯麥要在法國背後架刀子,他揚言要同背後指使國開戰。
當時普魯士國王正在德國西北部的濱海城市愛姆斯休養。他聞到了萊茵河兩岸的火葯味兒,很不放心。7月13日他接見法國大使,表示不支持其堂兄去當西班牙國王,利奧波德本人也聲明放棄西班牙王位。俾斯麥失望了——戰爭打不響了。然而,路易·波拿巴又送來了機會:他要法國大使再次去見普王,讓其保證永遠不讓本家族人當西班牙國王。但普王反應很平靜,他拒絕做出這種保證,卻表示此事可從長計議。按照慣例,他將情況用密電告訴了俾斯麥。
愛姆斯密電送到俾斯麥手裡時,他正在宴請陸軍部長羅恩和總參謀長毛奇,商議怎樣向國王施加壓力以早日對法開戰。俾斯麥讀了一遍電文,兩位好戰的將軍頓時沮喪地放開了酒杯,什麼也不想吃了。而俾斯麥卻眼珠兒一轉,拿起筆在電文上興致勃勃地搞起文字游戲來。他一字不改、一字不加,三塗兩抹把電文壓縮成:「在經由西班牙王國政府正式通知法蘭西帝國政府關於霍亨索倫親王(即指利奧波德親王——編者注)放棄繼承王位的要求後,法國大使在愛姆斯向國王陛下提出了補充要求:要求國王陛下授權他發這樣的電報到巴黎,說如果霍亨索倫族人再提出繼承西班牙王位,國王陛下保證在將來永遠不再給予同意。後來國王陛下拒絕接見法國大使,並吩咐值班副官轉告他:國王陛下不再有任何事情通知大使」。這樣,一封和平的電報變成了讓法國受辱的絕交宣言。兩位將軍聽罷興奮地喊道:「上帝猶在,它不會讓我們丟臉的。」遂即舉杯痛飲。
俾斯麥把塗抹過的電文在報紙上公開發表出來,果然,幾天後法國迫不及待地對普宣戰了。「高盧牛」被這塊「紅布」激怒了,但倉促上陣後很快就被嚴陣以待的普軍擊潰,走向了倒霉的「色當慘敗」。
人民教育出版社 素質教育新學案《世界歷史》第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