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國是怎麼造紙的
外國也學習了我們的造紙術,用我們的造紙術造紙的,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於西漢時期、改進於東漢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造紙術流傳: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
紙漿主要由大麻、藤條、竹子、麥桿中的纖維提取。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
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610年,朝鮮和尚曇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推廣全國,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Ⅱ 造紙一般都用的什麼木,為什麼
松木,便宜
Ⅲ 什麼木材可以做紙漿,廢棄的木做傢具可以做木漿嗎
現在用得最多的木材就是桉木和松木,一般半徑10cm以下為佳,國內的貨源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為多,國外的主要從越南進來,經過廣西憑詳進入境內,當地有個火車站,附近有個集散地,買的時候要注意干噸還是濕噸,廢棄的木做傢具一般用不的不多,大的紙廠一般都有跟固定的林區簽定采購合同,但是現在造紙行業不是很好,很多生產線都停了,但是木材的供應倒是很充足,價格上不去,所以建議先詳細考察當地市場,跟紙廠采購聯系好才決定做不做,還有要注意的是紙廠的付款一般都很拖拉,一兩個月很正常,這個利息成本也要考慮下
Ⅳ 造紙用的木材都有哪些有具體要求嗎
造紙用的木材以針葉松、闊葉松為主,可生產新聞紙、衛生紙、膠版紙等。楊木、雜木、木粉可少量用於生產箱板紙的漿料使用,能提高紙頁濾水、紙張厚度、韌性等。紙業綜合信息網 會員回答
Ⅳ 現代是怎麼造紙
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調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
1、制漿的過程
制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
2、調制過程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一般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三步驟: 散漿、打漿、加膠與充填。
3、抄造過程
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乾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
(5)越南用什麼木材造紙擴展閱讀
中國造紙術的傳播:
中國造紙術最早是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朝鮮半島造紙是在魏晉南北朝之際,生產的主要是麻紙,後來才有楮皮紙和桑皮紙。現存最早的紙寫本是韓國湖岩博物館館藏754年新羅的楮皮紙寫本《華嚴經》。朝鮮造有皮紙,其特點是紙質較厚重、強韌而又潔白。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采購,「東羅馬使臣或亞歷山大城商人來中國廣東通商,途經越南時,將當地所造沉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
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Ⅵ 在朝鮮和越南傳播的紙將與蔡倫罩子所用的原料相同嗎分別是什麼
我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加快了人類。文化的發展進程。東漢圓心圓肩宦官蔡倫利用樹皮等原材料經過一系列的加工工藝改進了造紙術。成為現代紙張的源頭。造紙術在中國不斷發展到了唐代已經發明出了很多各式原材料不同的紙張。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現代造紙術都源自於中國的古造紙術。
造紙術向西傳播的過程就與戰爭有密切的關系。當時中國的俘虜中有造紙術的工匠在其中。造紙術從中國傳到撒馬爾汗由於中國俘虜為薩馬爾罕對外貿易的一種出口品造紙術興盛抄寫方便不僅經濟而且也是全世界人類的福利。因為美觀而且價格低廉,取代了之前用以書寫的埃及紙草以及羊皮紙。爾羅斯之戰的戰俘就是造紙術的傳播者。
而傳播的紙張製作方法與蔡倫造紙所用的原材料並不一定相同,因為都是就地取材進行造紙,只要大體方法知道了,那麼去尋找類似的原材料是要方便的,各地的物產並不相同,所以造紙的原材料肯定是不相同的。
Ⅶ 哪位了解越南木材有哪些
越南現有林業用地1
900萬hm2,其中森林面積為911.7萬hm2,森林覆蓋率為28%。森林蓄積量為5.8億m3。森林資源中有天然林764.7萬hm2,經濟林69萬hm2,竹子40億根。
越南地處熱帶,森林樹種資源豐富,已知樹種有1 000種之多。主要用材樹種有柚木、紅木、鐵木、越南紅木、花梨木、樟木、格木、烏梅木等。越南木材生產量為356.2萬m3,由於越南農業與農村發展部依據採伐配額制度限制天然林的開發,所以採伐的木材幾乎都來自人工林。越南名貴樹種較多,是近年來中國紅木材料的主要來源地,越南的紅木市場直接影響到中國國內的木材及紅木傢具市場。不過,這幾年中國市場最看重的主要是越南大紅酸枝、黃花梨和花梨木。
Ⅷ 造紙術的發源地是哪裡
發源地是中國古代東漢時期的洛陽。
從考古發掘的文物可知,早期的紙是由植物纖維(麻類)製成,因而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的「紙,絮,一曰苫也」中的「絮」指的就是麻纖維。
1933年,北京大學教授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泊漢烽燧遺址首次發現一片麻紙,「同時出土者有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之木簡,為漢宣帝年號,則此紙亦為西漢故物也」。
直至1990年,學者們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先後八次發現西漢初年至末年製造的麻紙,時間均在東漢蔡倫「造紙」之前。
到了東漢,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製造麻紙技術的經驗並進行技術革新,組織生產了一批質量更好的麻紙。不僅如此,他還突破了木本韌皮纖維的造紙技術,主持研製成功楮皮紙,使得造紙原料更為廣泛,推動了造紙術與造紙業的發展。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麻紙、楮皮紙外,又製造出桑皮和藤皮紙;中原地區則普遍使用竹簾床模具抄造,使得紙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書寫材料。隋唐五代時期是麻紙的全盛時期,而雕版印刷的發明更進一步促進了紙業的興旺。
唐末南方製造出竹紙,這一時期還發明了在色紙面上飾以金銀粉的金花紙、水紋紙和砑花紙。宋元時期皮紙與竹紙由於技術的進步而成為主要紙類,麻紙則因原料問題開始衰落。
明朝是造紙術的集大成階段,其技術也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殺青》中記載下來。中國造紙術在發明之後,開始向外傳播到世界各地。
(8)越南用什麼木材造紙擴展閱讀:
中國造紙術最早是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朝鮮半島造紙是在魏晉南北朝之際,生產的主要是麻紙,後來才有楮皮紙和桑皮紙。現存最早的紙寫本是韓國湖岩博物館館藏754年新羅的楮皮紙寫本《華嚴經》。朝鮮造有皮紙,其特點是紙質較厚重、強韌而又潔白。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采購,「東羅馬使臣或亞歷山大城商人來中國廣東通商,途經越南時,將當地所造沉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
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日本的造紙術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據《日本書紀》記載,中國紙和造紙術是通過朝鮮傳入日本的,實際上,日本造紙早於此時,傳授造紙技術的是450年從百濟來日本的漢人五經博士王仁及其隨行的漢人工匠。
根據對日本法隆寺、東大寺所藏飛鳥與奈良時代的用紙化驗結果,當時造紙原料多是破麻布、楮皮和雁皮。其紙制漿技術同中國一樣,用植物灰水對原料蒸煮,更在漿液中加澱粉糊。
日本典籍《延喜式》(905年成書)、《令義解》(833年成書)和《源氏物語》(1007年)等中均有關於日本官方造紙機構、材料與類型的論述。鐮倉時代以後,日本麻紙漸少,皮紙佔主要地位。江戶時代手漉和紙得到較大發展。和紙文化在今天的日本仍受到高度重視。
陸上絲綢之路造紙術的外傳。中原地區有兩條陸上通道可達西域:一是從西藏經喜馬拉雅山口南下,一是從今新疆經克什米爾至印度西北部。兩條通道的中國一側,新疆在十六國時期(304—439年)已於當地造紙,而西藏從唐初(7世紀前半葉)起就有了造紙作坊。
印度造紙法及紙的型制與新疆、西藏類似,印度現存最早的紙寫本年代為1231年或1241年,因此在12—13世紀印度已有自己的造紙業。
Ⅸ 越南產什麼普通木材
紅椆、槭木、龍腦香、紅心漆木:此四種木材產地特性等較為復合,你沒有發詳細的圖片等資料做參照所以只能幫你到這里
。其他需要可以留言。
Ⅹ 越南造紙業怎麼樣發達嗎
越南的工業化大部分都不發達 靠外資引入 但是原材料多 就是說造紙用的木材多 而且便宜 人力成本低 大多做這些造紙生意的都是外國人 比如中國 台灣 韓國之類的 包裝業應該很有前途 在工業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