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越南還有什麼地方保留著母系氏族的社會結構嗎
在旅遊業高速發展的今天,越南是不少國人喜歡前往旅遊的國家,它和我們中國接壤,有著便利的交通可以進行來往,同時這里物價比較低,生活水平比較輕松原生態,再加上豐富的旅遊資源,所以越南成為了不少國人遊客喜歡前來旅遊的地方。
整體來說,雞村是一個很是獨特的地區,這里有著對外開放的新風,來自外界的卡車和教育以及遊客紛紛湧入這里,但這里還保留著土著居民很是原始的一面,特別神奇。
② 到越南旅遊,那裡的美女為何都那麼瘦
為何越南美女都很瘦?知道真相的網友,不僅不羨慕還覺得可憐!
東南亞旅遊一直以來就就是大部分驢友出國旅遊的首選之地,沒看過地圖的可能不知道,越南其實和我們國家是鄰國,但卻天差地別,這個國家的原生態景點特別的多,而且東南亞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物價低,因此還是有特別多的人去越南旅遊的。
不少網友知道之後,都不會羨慕甚至還會覺得可憐,很多人覺得寧願胖著也不去越南生活,這種艱苦的生活確實不是很多人能夠堅持下來的,當然,我們也沒必要過多的評論,很多越南人的生活其實是蠻幸福的,他們覺得這樣子的日子雖說沒有頭,但是安安穩穩的倒也是還蠻不錯的,相比於我們確實幸福的多。
③ 請問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在我國古籍中的古稱分別都是什麼
越南——安南
菲律賓——呂宋
馬來西亞——柔佛 / 馬六甲
汶萊——泥國
朝鮮 / 韓國:Korea
中國古稱:樂浪 / 高句麗 / 百濟 / 新羅 / 高麗
來源:漢朝設置樂浪郡。公元4世紀時,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建立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本來是中國的民族,因為搶地盤,打不過鮮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趕出國門,流放到朝鮮半島北部。高麗為高句麗的簡稱(但高句麗與高麗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國,國號「高麗」,並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歷時近500年,為各國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稱音譯仍為 Korea(高麗)。1392年,高麗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國名為「朝鮮」,意為清晨之國、朝日鮮明之國或晨曦清亮之國。《東國輿地勝覽》一書說:「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朝鮮語中朝字讀作Zhao,今轉讀成Chao。
在漢朝,如今的韓國地區,分布著三個原始部落,為「三韓」,即馬韓、辰韓和弁辰(弁韓)。1897年2月,朝鮮國王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不過這個「大韓帝國」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廢除了,又改回「朝鮮」。
日本:Japan
中國古稱:扶桑 / 倭奴 / 東夷 / 海東 / 東洋 / 東瀛
來源:古代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語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實際上起源於中國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關於日本的記載。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 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到隋唐時,始稱「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 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Japan 是英語「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對它的稱呼。
越南:Viet Nam
中國古稱:甌越 / 占婆 / 林邑 / 環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來源: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在紅河三角洲建立甌雒國,由甌越和越兩個部落合並而成。中國史書上的占婆(又稱林邑、環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國。漢朝設置交趾郡。唐朝設安南都護府。五代時從中國獨立出來。1054年李朝改國名為大越。以後幾個王朝稱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稱帝,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為越南。1804年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便始於此。越南族就是中國的京族。
寮國:Lao
中國古稱:堂明 / 南掌 / 寮國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訪東吳。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臘幫助下,統一寮國全境,建立了以佬族為主體的封建國家——瀾滄王國。明代永樂二年,瀾滄國獲得中國的承認,封為「寮國宣慰司」,史稱南掌。國內第一大民族寮國族(又稱「老龍族」,中國稱其為「寮人」)佔全國總人口1/3以上,以族為國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 Malay 半島的大部分。1963年,Malay,與加里曼丹島上的沙撈越和沙巴地區,共同組成了一個聯邦國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傳說,蘇門答臘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為了尋找理想地點建立新城市來到淡馬錫。在潔白的沙灘上,王子突然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怪獸向他致意後急弛而去。這怪獸紅身、黑頭、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歡,便問隨從:「那是什麼動物?」隨從信口答到:「獅子。」王子十分高興,認為這里是吉祥之地,便決定在此建都,並取名「獅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獅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國古稱:安息
來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從東遷往波斯,占據了伊朗高原或其東南部地區,並在這兒創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將這片地區稱為 Aryana ,意為「雅利安人的地區」。Iran為其轉音。Persia(波斯帝國)是伊朗歷史上最顯赫的一個帝國。(其實 Persia 並不單只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稱為 Persia 。)
俄羅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輔羅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蘇聯
中國古稱:羅剎
來源:9世紀下半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諾曼人在東斯拉夫人地區建立基輔羅斯大公國。斯拉夫人把來他們稱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這個詞起源於古諾曼語 ruotsi,意指「劃獨木舟的人」,後來為斯拉夫人所採用。元朝稱俄羅斯為「羅斯」或「羅剎國」。蒙古人在拼讀俄文 Rocia 時,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個母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時期,Oroccia 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俄羅斯」。蘇聯曾是俄羅斯最強大的歷史時期。
西班牙:Spain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這里野兔出沒,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語 Shaphan)。漸漸的,轉換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爾圖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本來翻譯成波秋歌更為恰當
義大利:Italy
中國古稱:大秦
來源:古希臘人殖民到亞平寧半島的普利亞地區附近後,把這里的維圖利部落稱為 Italoi。後來羅馬人沿用了這個名稱,拉丁語 ltalia,並用它作為義大利半島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稱呼。
④ 非洲原始部落有哪些生活習俗
非洲原始部落的生活習俗:
1.打招呼的方式
非洲流行的招招呼方式--舉起右手、手掌向著對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並沒有握石頭。」顯然,它是在表明:「沒有武器」這個習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採用,只不過樣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說是友好的象徵。
2.negro和black是禁句
美國黑人對Black一詞並沒有抗拒心理。可是,一聽到有人呼他Negro(黑人之意,尤其指原藉非洲,被販賣到美國做奴隸的黑人及其子孫),就勃然大怒。非洲人對Negro、Black二詞不但有抗拒心理,而且不承認它的含意。強調膚色不同,在非洲是最大的禁忌。
稱呼非洲人,最好照他們的國籍來稱呼。非洲人一般說來國家意識相當強烈,直呼其國名,他們聽來就很受用。
3.African的稱呼有特定對象
稱非洲黑人為African可犯了嚴重的錯誤。在非洲,所謂的African並非泛指所有非洲人,而是指特定的一群人,那就是:南非共和國荷裔白人。因此,那些非洲土著,碰到別人稱他們為African,就露骨地表示厭惡。
4.莫拍落後鏡頭
任何國家都有骯臟透頂、窮人群集的地區,世界首富的美國,亦不例外。你若在那些臟亂地區興致淋漓的拍照,跟你同行的當地人就會提出抗議,甚至不肯當你的向導。
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最不喜歡自尊心受損,這是身為觀光客務必認清的事實。一見落後的景象就想拍照留念,這無異在找人家的渣兒,如此欠考慮的行為,還是不做為妙。
5.莫瞪眼看對方
古時候的衣索比亞,侍者是背對主人(或客人)來服務的。衣索比亞有個迷信,那就是:有人瞪你看時,被瞪看的人不是災禍必至,就是死神要找上他。在這個國家,跟當地人交談或碰面的時候,可不能目不轉睛地瞪看對方,這么做,對方一定大感不悅。
6.用力握手是善意的表示
在非洲,握手時如果握得有氣無力,被稱為是「禮貌不周」。握手有氣無力,表示虛與委蛇,毫無誠心,他們會生氣的。尤其在阿爾及利亞,握手是愈用力愈受尊敬。他們認為,用力的程度跟對方好意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最好握得他們手都感到麻木叫痛。
7.女性只限於逛店購物
在阿爾及利亞,女性獨行被列為禁例,唯有逛店購物的時候,才可以私自行動。他們認為,一個女人獨自亂走,是一種喪失「品格」的行為,身為淑女,絕不能幹這種事。當然,她們想獨自進入餐廳、戲院也是免談。
8.從事狩獵旅行時要嚴守規定
想要進行狩獵旅行(Safari),東非可說是最理想的地方。狩獵旅行的禁忌頗多:不能嘰嘰喳喳說話。因為,動物的聽覺敏銳異常;不能任意走出車外。你以為安全無慮,其實,旁邊就有猛獸在虎視耽耽,你卻看不出來;不能任意點火,有人曾經點了煙之後,把火柴隨意一丟,引起一場森林大火。
9.留下一點點
在奈及利亞的西部地方,有個特別的吃飯方式:不能吃得一物不剩,客人至少要留一片東西在碟子上。更怪的是,他們把那一片東西留到第二天,才將它丟入垃圾箱。他們相箱:聖靈會來吃那一片東西。在這個國家,旅客千萬不能為了菜的美味可口,把碟子上的肉或湯,吃得一干二凈。
10.斗篷、白衣可以避險
在阿爾及利亞和幾內亞,常常可以看到穿古時候那種白衣和斗篷的女性。這些白衣、斗篷,是貞節、純潔的象徵。對這一身打扮的異性,無不敬重有加,就是說,視她們為值得尊敬的女性。女性觀光客如果以這種打扮到處走動,保證暢行無阻,又不會遭到任何危險。
11.鏡頭如槍口
非洲人普遍認為相機對准某物,拍下鏡頭,某物的「精氣」就給吸收殆盡,此事自是非同小可。人、房屋、家畜一律不準拍攝。觀光客如想拍攝,之前最好向對方先打個招呼,獲得同意之後再行動,以免被投石、被吊或挨一頓揍。
非洲有一個食人族,在他們部落的人死後大多都會被吃掉的,特別是那些身體強壯沒有疾病的人,比如把眼睛給獵人吃,把腦子給笨孩子吃等等,他們深知吃什麼被什麼的道理.對於入侵的外人,他們也會把他抓住吃掉,不過有一點,他們只吃身體正常的,如果說是一個殘疾人,那麼他們是不會吃的,但是他們會把這個人處死
⑤ 關於東南亞文化圈的資料
一、東南亞基本歷史文化簡介 (九千多字)
東南亞地區深刻地受到世界四大文化體系-印度、中國、伊斯蘭、西洋的影響。首先,最早對東南亞產生影響的是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中的宗教(尤其印度教、佛教)、語文、風俗習慣、法政等可能在公元前就已經傳到東南亞部分地區。東南亞許多地區都有印度教、佛教影響之下所產生的文物,如高棉吳哥(Angkor)的寺廟建築;印度對東南亞的語文影響甚大,早期東南亞多數地區(越南北部及菲律賓除外),若不是直接使用梵文(Sanskrit)或巴利文(Pali),就是借用印度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如柬埔寨(即高棉)的高棉文、緬甸的驃文(Pyu)。
其次,是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早自漢朝即開始與東南亞進行貿易活動,絲綢、陶瓷器外銷各地(東南亞就是「海上絲路」的一部分),茶葉、布帛、紙札、漆器等也都是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而且中國人口因貿易往來等因素南移,唐、宋、元、明以降,都有人移往東南亞。其中東南亞地區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是越南,自秦漢時期至元明清,越南與中國持續政治或軍事上的往來。越南在法政、學術思想、社會制度、宗教及藝術、風俗習慣,以及經濟文化上都與中國有所交流。
第三個對東南亞產生影響的文化體系是伊斯蘭,公元十世紀以後東南亞開始有穆斯林(Muslim/Moslem)活動,其主要范圍大抵在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含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Borneo】、蘇拉威西【Sulawesi】、摩鹿加群島【Molucca,香料群島】等)、菲律賓南部等地方。在十五至十七世紀間,印度尼西亞群島又相繼興起幾個伊斯蘭國家,島嶼東南亞陸續被納入伊斯蘭文化圈(菲律賓中北部除外)。伊斯蘭成為馬來世界的主要宗教,並且深深地影響住民的文學、藝術、生活(食、衣、住、用)等方面,例如不碰豬肉。
第四個對東南亞產生影響的文化體系是西洋文化,西方國家從十六世紀起,為了尋找香料而航向東方。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相繼進入東南亞、建立殖民地。法國、英國也於十九世紀起在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Brunei)等建立殖民地。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列強幾乎已經把整個東南亞都納為殖民地(泰國除外,其忍痛割讓土地以維持獨立)。各殖民者無可避免地把本國文化帶到殖民地,。並且或多或少影響了殖民地。例如菲律賓受西班牙之影響成為東南亞最大的天主教國家。數十年來,西洋文化更藉由新式傳播媒介,深入東南亞多數地區。
四大文化體系影響了東南亞,但東南亞有自己的思維,現有的東南亞文化,應該是外來文化與在地(indigenous)文化融合而成的。東南亞有受到外來文化(尤其四大體系)的影響,但並沒有照單全收;東南亞有自己的在地文化。目前的東南亞文化,並非純由外來文化所成,也非單因在地人士的創發;應該是雙方、多股勢力長期接觸、交織、融合而成的,因此東南亞看來復雜多樣。東南亞的文化持續在變動中。
中國文化圈--越南
越南因為領土與中國相鄰,而且中國較為強勢,所以兩千年來越南受中國的影響很大。在公元前,越南北部已直接由中國統治。千百年下來,進入越南的不只是儒家學說而已,還包括中國一整套的政治、社會、宗教、倫理、家庭、性別、婚姻等觀念以及物質文化。不論是文是武,長久下來,越南深染華風。舉例來說,越南基本上是父系社會,男尊女卑,女性居於弱勢的地位;社會呈階層化,但階層之間可以流動(如透過考試);家族常是維系人倫關系的單位,而且村落密集-這些可能與農業社會、集體稻作有關(因為必須有一定規模的人數以便同心協力進行農耕)。現今的越南中、北部仍有許多帶著大乘或中國風味的文物。但是,不少文化產物別具一格,換言之,越南宗教綜合了儒、釋(大乘佛教)、道等,加上在地的泛靈信仰。越南也有科舉制度,如同中國以考試舉才。但越南儒、釋、道三教並試;這是在中國所未見的。越南的文字「喃字」脫胎於漢字。「喃字」也是方塊字,形狀與漢字相似;它直接借用漢字,或者取漢字的部首、部分、一字抑或兩字予以排列組合,然後變成新字,代表新意。這種字在十二世紀就已經存在了。
以地區來講,越南中部的占婆較少濡染華風。占婆是一個古國,其主要遺跡在峴港(Da Nang)一帶,該國長期與越南北部對立,甚至交戰。占婆在種族上以占人(Cham)為主;越南北部則以越人為主。雖然占婆受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的影響頗深,但該國有自己的社會文化。例如,該國女性地位高,「賤男貴女」,不同於印度。
越南近兩千年來戰爭不斷,男性為了作戰,時常在外。女性遂常成為主要的生產勞動者,做小生意的,也往往是女性;越戰期間,甚至農事也幾乎由女性一手包辦,農業合作社亦由女性掌管。因此,女性也能擁有、繼承土地。戰時她們身兼數職,辛苦度日;戰後因為很多人喪偶(先生陣亡)於是成為女家長,繼續身兼數職。隨著經濟發展,女性成為勞工主流。雖然,依照中國傳統父權式文化來說,女性講「三從四德」,地位低於男性,但是就經濟(實際勞動、肩負家庭生計、成為家裡的支柱)這方面女性在越南的地位、角色非常重要。
越南「好女性」的文化邊界與越南的性別文化變遷有著密切關系。越南性別文化雖然持續變遷,但主要的內涵並未脫1960年代以歐美社會為首的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的訴求,同時也貼近於「母性主義(Maternalism)」的理念;但無論如何發展,越南在十五世紀以前曾經擁有且為學者贊譽為「東亞文明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男女平權現象(Frenier and Mancini 1996:30-34),未曾再出現於越南社會。(台灣東南亞學刊第三卷第一期,2006年4月,P44)
目前越南人的信仰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佛教、道教、祖先崇拜等亦盛。有十分之一為天主教徒,中部與南部有不少信仰印度教教徒;回教亦在中部流行。(越南簡史,2003,梁錦文,P7)
越南教育制度:
越南在教育培育方面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國民識字率達百分之八十八、六。越南教育制度原師法蘇聯及東歐模式,近年來因為開放改革需要,教育制度及內容有相當大變革,其教育學制大抵為五、四、三、四制即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部份學系如建築科系為五年,醫科為六年,碩士二年,博士二年至四年),國民義務教育為九年至初中階段(駐越南代表處,2006)。
在西洋文化影響方面,越南在十九世紀時曾被法國「保護」,法國在越南推行羅馬拼音文字,也連帶改變了越南兩千年來以漢字為主的文化。且宗教增多,加上越戰帶來的沖擊,美、蘇文化的傳入,這種外力相繼進駐的情形,對越南的民族性產生了不小影響,而在此歷史、環境的塑造下,也促使越人的民族性具強韌的生命力、克服困難的毅力及有時願意犧牲小我以成全大我的精神等。
伊斯蘭文化圈—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近五六百年來為伊斯蘭國家,是目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早先就有泛靈信仰,也有原始部落,例如被荷蘭稱為達亞克(Dayak)的人。他們的藝術功力頗佳,伊卡(ikat,染色布料織品)的圖案設計美觀,珠飾細工有名。在第一個千紀里,印度尼西亞受印度文化影響,因此印度教、佛教的色彩清晰。最著名的建築物之一,是婆羅浮屠。其所展現的觀念取自印度;其浮雕內容既有佛教義理之闡發,更有豐富的生活場景、風土民情。其中央大塔和每層的眾多小塔都呈鍾形,頂端都有多角的石質柱狀塔尖。在印度尼西亞古文化里,多角的柱狀立石,乃是祖靈的象徵。於是,我們從這個建築上可以看到印度尼西亞在地的崇拜、印度的觀念、爪哇的詮釋及實踐等三者之結合。另外,印度教的建築,可以普蘭班南(Prambanan)陵廟為。
大約在十三至十五世紀,印度尼西亞走上「伊斯蘭化」之路。清真寺成為主要的宗教建築,亞齊的大清真寺可為代表。但以東南亞自然及人文環境之復雜,東南亞清真寺的狀貌也各有千秋,「在地化」的情況不時可見。清真寺的主體未必都像阿拉伯世界那樣有個穹窿頂,也不一定有瘦瘦高高的宣禮塔。相反的,它們可能有在地傳統建築的造型,也就是上下二或三層,每層周圍都伸出長長的屋檐,而且屋頂呈大斜面(屋檐和大斜面的屋頂,都有利於排水)。
印度尼西亞的「統一與多樣」
印度尼西亞有上萬個島嶼,從西到東,疆域綿延四千八百公里。島上住民的種族、習俗各異,光是時區(從西到東)就有三個。其次,印度尼西亞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國家及朝代,近代被西方長期殖民,二次大戰時又被日軍佔領,戰後復歸荷蘭,然後獨立。在文化上接受過各種體系,也經歷過各種轉變,確實是復雜多樣。印度尼西亞政府自獨立建國後就追求「多樣中的統一」,但「統一中的多樣」似乎與它相伴而生,長相廝守。
※本文資料主要節錄嚴智宏的〈東南亞文化與社會〉,該文收錄於教育部,《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手冊》,頁79-116。
二、略論東南亞的檳榔文化
(南洋研究院04碩專門史 胡堯瑤)
摘要:檳榔在東南亞有一段長久的歷史,檳榔樹是棕櫚科熱帶植物,果實為橢圓形,可以食用,又是葯材,東南亞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嚼檳榔的習慣,早從二千年前就有嚼檳榔這項傳統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它並不局限在某一國家或地區而是廣布在東南亞印度洋至太平洋這片海島之中,范圍大致與南島語系民族的擴張的地區相符。它與東南亞各地域的文化有十分緊密的連結,從語言上、器物上、史籍中都可以找出一些端倪;如:生活口語、神話傳說。在西方人的眼中嚼檳榔是一項不雅的行為,由於這樣的成見,它背後深深扎在傳統文化里的根往往被忽視。其實,這項傳統是十分豐富古老的,即使在日趨全球化、傳統價值屈於西方主流文化的今日,它深入各個文化面向里的根仍是不可否認且值得回頭仔細看看重拾的。關鍵詞:東南亞;檳榔;檳榔文化
檳榔的屬名Arecae由馬來西亞土名拉丁化而來,其種名catechu則是馬來語的「一種從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液汁」之意,可見檳榔可以用來做為天然染料。除了中國南部之外,印度、錫蘭、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嚼食檳榔的風俗,至少沿續兩千多年,是平民與貴族共有的嗜好。檳榔見諸於文獻上,可追溯一千年前的南北朝時代。李後主的《一斛珠》:「晚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裡殘殷色可,杯深被香醪涴。銹床斜嬌無那,爛嚼紅葺,笑向檀郎唾。」詞中的「紅葺」即為檳榔。本文首先闡述了檳榔的由來及其盛行原因。接著略述了一下它的葯用和主要功效,最後在此基礎上淺顯探討了檳榔所體現出的東南亞傳統文化,檳榔在東南亞文化重的地位和影響等,不勝淺薄。
一、 檳榔的由來及其在東南亞地區的盛行
據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一卷「檳榔 檳榔別錄中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賓門李當之葯對仁頻音賓。洗瘴丹〔時珍曰〕賓與郎皆貴客之稱。稽含南方草木狀言:交廣人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則檳榔名義,蓋取於此。雷斅炮炙論謂尖者為檳,圓者為榔,亦似強說。又顏師古註上林賦雲:仁頻即檳榔也。〔詵日〕閩中呼為橄欖子,檳榔子。」檳榔樹是棕櫚科熱帶植物,果實為橢圓形,可以食用,又是葯材。檳榔的果實有紅、白兩種,紅的小而軟,白的大而硬,須切成小塊嚼。檳榔的口感通常是先苦後甜,還可使人略生醉意,刺激提神、檳榔汁液呈紅色,長期嚼食,牙齒可被染成黑色,而有的民族也自以「黑齒」為美。
本草綱目還有關於其氣味的記載,曰:「【氣味】苦、辛,溫,澀,無毒。〔甄權曰〕味甘,大寒。〔大明曰〕味澀。〔弘景曰〕交州者味甘,廣州者味澀。〔珣曰〕白者味甘,赤者味苦。〔元素曰〕味辛而苦,純陽也。無毒。〔詵曰〕多食亦發熱。」
中葯大字典中也有關於檳榔的記載:檳榔,Areca catechu L.喬木,高10~18米,不分枝,葉脫落後形成明顯的環紋。葉在頂端叢生;羽狀復葉,長1.3~2米,光滑,葉軸3棱形,小葉披針狀線形或線形,長30~70厘米,寬2.5~6厘米,基部較狹,先端小葉癒合,有不規則分裂。花序著生於最下一葉的葉基部,有佛焰苞狀大苞片,長倒卵形,長達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數,無柄,緊貼分枝上部,通常單生,很少對生,花萼3,厚而細小,花瓣3,卵狀長圓形,長5~6毫米,雄蕊6,花絲短小,花葯基著,退化雌蕊3,絲狀;雌花較大而少,無柄,著生於花序軸或分枝基部,花萼3,長圓狀卵形,長12~15毫米。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6厘米,花萼和花辯宿存,熟時紅色。每年二次開花,花期3~8月,冬花不結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分布海南、廣西、雲南、福建、台灣、廣東等地,以海南為多。本植物的雄花蕾(檳榔花)、未成熟的果實(棗檳榔)、果皮(大腹皮)亦供葯用。
檳榔怎麼包、它的材料組合、形狀大小都隨著地域的差異而不同;最基本的共通元素是以荖藤葉包石灰與檳榔核在口中咀嚼。有的地區食未成熟的檳榔核(也就是檳榔樹的種子)有的則吃已成熟的,未成熟的種子較柔軟多汁也比較甜,已成熟的較苦較硬。檳榔核也分生食與熟食,一般來說,住在潮濕地區的人多為生食,在乾燥地區的為熟食,方法有以水滾燙過、用陽光曝曬乾燥、或是腌漬。老藤葉也是如此,有的地方是趁青綠的時候摘下來,有的是等到轉黃了才採下。石灰有的是從岩石里采來,用法是磨成粉再參水成膏狀。臨海的地方則來自海底的貝類、珊瑚、軟體動物,要用時得以火燒之再擊碎磨粉。有出產香料的島嶼會在檳榔中加入麝香、胡椒、丁香等香料 。
對此本草中也有相應的記載:「【修治】頭圓矮毗者為榔,形尖紫文者為檳。檳力小,榔力大。凡使用白檳及存坐穩正、心堅有錦文者為妙。半白半黑並心虛者,不入葯用。以刀颳去底,細切之。勿令經火,恐無力。若熟使,不如不用。〔時珍曰〕近時方葯亦有以火煨焙 用者。然初生白檳榔,須本境可得。若他處者,必經煮熏,安得生者耶?又檳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賁灰為使,相合嚼之,吐去紅水一口,乃滑美不澀,下氣消食。此三物相去甚遠,為物各異,而相成相合如此,亦為異也。俗謂"檳榔為命賴扶留"以此。古賁灰即蠣蚌灰也。賁乃蚌字之訛。瓦屋子灰亦可用。」
嚼檳榔所帶來的輕微興奮麻醉作用大概是使它如此流行的主要原因,檳榔核中的生物鹼與單寧會刺激神經放鬆肌肉,使人覺得放鬆。此外也可以幫助中和胃酸、鎮定胃痛。吃檳榔所散發出來的香氣主要是因為老藤葉,其汁液也有抗菌的效果常被用來治療傷口、皮膚病、或是發燒頭痛。在食物的分類上,檳榔核屬熱,檳榔葉屬寒,是十分相配互補的食物。檳榔有其療效也有致病的風險,如口腔癌、牙周病。長期的嚼食檳榔會將牙齒染成黑色、嘴唇變成紅色。在西方文化尚未滲入東南亞之前,這樣的外表被為視為美麗的,因為當時的人認為它有別動物的白牙齒顯現出人的不同。至今,愈來愈少人堅持這樣的審美觀了。
東南亞許多國家和民族自古就有嚼檳榔的習慣。檳榔還被人們當作待人接客的禮物,甚至是表達愛情的信物,在求婚、請客和辦紅白喜事時,均送擯榔。人們對盛檳榔的器具也很講究,甚至可以通過檳榔盒判斷一個人的地位。嚼檳榔的習俗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東漢時,楊郛在《南洲異物志》中記載:「(南人嚼檳榔)則滑美下氣及宿食消谷。」這一古老的習俗,一直傳至今天。
激起活力、使人看起來好氣色(嚼過檳榔後的紅色嘴唇被視為美麗的象徵)、帶來好運、唇齒留香、預防疾病,這幾項嚼檳榔的原因在第六世紀時曾在印度的典籍上記載。此外,嚼檳榔也被列為人生八大享受之一。檳榔在社交活動是個重要的角色,借著彼此分享、贈送,他們傳達了一些訊息。如,送人一簍檳榔,表示了此人的大方、慷慨與對對方的重視。這些使得檳榔在東南亞地區十分盛行。
二、 檳榔的葯用和功效
本草三十一卷載:「【主治】消谷逐水,除痰澼,殺三蟲、伏屍,療寸白。別錄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穀道。傅瘡,生肌肉止痛。燒灰,傅口吻白瘡。蘇恭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氣,下水腫,治心痛積聚。甄權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症結。大明主賁豚膀胱諸氣,五膈氣,風冷氣,腳氣,宿食不消。李珣治沖脈為病,氣逆里急。好古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發明】〔元素曰〕檳榔味厚氣輕,沉而降,陰中陽也。苦以破滯,辛以散邪,泄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葯至於下極,故治諸氣、後重如神也。〔時珍曰〕按羅大經鶴林玉露雲: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久之,則熏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祛痰"也。三曰飢能使之飽。四曰飽能使之飢。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又且賦性疏通而不泄氣,稟味嚴正而更有餘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又朱晦庵檳榔詩雲:憶昔南遊日,初嘗面發紅;葯囊知有用,茗碗詎能同。捐疾收殊效,修真祿異功;三彭如不避,糜爛七非中。亦與其治疾殺蟲之功,而不滿其代茶之俗也。」可見其功效是十分顯著且多樣的。
《中葯大辭典》是這樣記述檳榔的功效,將其分為幾個方面:「【葯理】①驅蟲作用 檳榔鹼是有效的驅蟲成分。對豬肉絛蟲有較強的癱瘓作用,使全蟲各部都癱瘓,對牛肉絛蟲則僅能使頭部和未成熟節片完全癱瘓,而對中段和後段的孕卵節片則影響不大。體外試驗對鼠蟯蟲也有麻痹作用。檳榔鹼對蛔蟲也可使之中毒而對鉤蟲則無影響。檳榔與雄黃、肉桂、阿魏混合的煎濟給小鼠灌服,對血吸蟲的感染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但與萱草根、黃連及廣木香一起用於治療小鼠血吸蟲病則無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 水浸液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煎劑和水浸劑對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製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與其中所含鞣質有關。
③對膽鹼受體的作用 檳榔鹼的作用與毛果芸香鹼相似,可興奮M一膽鹼受體引起腺體分泌增加,特別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時可使瞳孔縮小,另外可增加腸蠕動、收縮支氣管、減慢心率,並可引起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免應用後引起冠狀動脈收縮。1%溶液用於青光眼可降低眼壓,但作用持續較短,且對角膜有明顯的刺激性。由於增加腸蠕動,促使被麻痹的絛蟲排出。出能興奮N一膽鹼受體,表現為興奮骨骼肌、神經節及頸動脈體等。對中樞神經系統也有擬膽鹼作用,貓靜脈注射小量檳榔鹼可引起皮層驚醒反應,阿托品可減少或阻斷這一作用。
④其它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檳榔鹼可抑制其一般活動,對氯丙嗪引起活動減少及記憶力損害則可改善。平時嚼食檳榔者有食慾增進,腹瀉少,咽痛者也少並可治腹痛,可能是由於其中含有大量鞣質之故。此外食檳榔者腸寄生蟲少,口渴的感覺少,可能與檳榔鹼的作用有關。毒性 過量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如系內服引起者可用過錳酸鉀溶液洗胃,並注射阿托品。
筆者翻閱了相關文獻,發現記述檳榔功用和葯效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殺蟲,破積,下氣,行水。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症結。以下文獻有相應的記載:(1)《別錄》:"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療寸白。"(2)《葯性論》:"宣利五臟六腑雍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3)《唐本草》:"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谷。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為灰,主口吻白瘡。"(4)《腳氣論》:"治腳氣壅毒,水氣浮腫。"(5)《海葯本草》:"主奔豚諸氣,五膈氣,風冷氣,宿食不消。"(6)《日華子本草》:"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症結,下五膈氣。"(7)《醫學啟源》:"治後重。"(8)王好古:"治沖脈為病,氣逆里急。"(9)《綱目》:"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爭。療諸瘧,御瘴癘。"(10)《本草通玄》:"止瘧療疝。"(11)《隨息居飲食譜》:"宣滯破堅,定痛和中,通腸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堅齒,解口氣。"(12)《現代實用中葯》:"驅除薑片蟲、絛蟲,兼有健胃、收斂及瀉下作用。
近來還有研究擴展了檳榔的功效,美國加州大學葯學博士鄭慧文在「英國心理學期刊」指出,精神分裂患者嚼食檳榔,有助於減輕病情。研究人員針對70位患者,嚼食檳榔的反應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每天嚼食10顆以上時,症狀比較不激烈,比不吃檳榔的人來得舒服。因為,檳榔含有「arecoline」成份,對人體的影響類似於神經訊息傳導物質「acetylcholine」。這種物質會讓腦部的多巴胺減少,達到類似於精神分裂症葯物之治療目的。
三、 從檳榔看東南亞的傳統文化
首先是神話傳說中的檳榔。許多口傳文學中,檳榔是重要的象徵,從中,也可追朔出檳榔傳統的源頭。在高棉,一位名叫Prah Thong的公主送給他的新婚丈夫檳榔,作為對婚姻忠實的象徵,而後世的人則延續之,將檳榔當作男女關系的忠實承諾。在一個越南的傳說中,一對雙胞胎兄弟同時愛上了一位女子,由於兩個兄弟感情十分的好,為了成全對方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投河自殺,哥哥死後成了石灰岩,弟弟在岩石旁成了檳榔樹,那位女子受兄弟情義的感動也投河化成了攀附在樹上的荖藤;國王得知了這件事叫人采了石灰、葉子回來,嘗了之後倍絕美味,自此越南便有了嚼檳榔這項習俗。
再來看看檳榔與皇室文化的關系。皇室貴族的社交生活、外交活動總少不了檳榔。它是一個重要的象徵,當兩個國家相互往來,檳榔是一項貴重的禮物,代表兩國彼此的關系,有時國王會交換彼此的檳榔盒子。而檳榔也是招待貴賓的重要佳餚。國王也是吃檳榔的,其製作檳榔的器具與過程十分考究,身邊也少不了服侍他用檳榔的隨僮。許多工藝精品因此應運而生,就如同中國宋朝、明朝的瓷器一樣;國王貴族藉所使用器具精巧、華麗程度來顯現、誇耀他的財富、地位
檳榔與祭祀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檳榔在東南亞被當成超自然與人之間的媒介,與米同為主要的祭祀品,是當人要酬謝、請求神鬼時的「禮物」。土地與水在從事農業的東南亞是十分受重視的。所以檳榔常被拿來祭祀水神與土地之神,如:在泰國,檳榔是祈雨的獻品。有時也用來驅除邪靈,特別是生病懷孕的時候。在葬禮中,檳榔被視為可幫助死者安息的東西或是在死後的世界有較好的境遇。
另外檳榔在很多地方還與終身大事有著十分奇妙的聯系。除了人與神之間,檳榔在男與女之間也扮演微妙角色。在馬來文中pinang(檳榔核)也有求婚的意思;sireh(檳榔葉)的另一個意思是已達適婚年齡的年輕女孩;Khan mak(一盆檳榔核)也代表了婚禮。由於嚼檳榔使人看來更加有活力、漂亮,往往也容易吸引異性的目光,這可能也是檳榔與男女情事有所關聯的原因之一。在緬甸,當一個女孩中意前來的求婚者,她就請他吃檳榔,並藉此暗示其它追求者知難而退。在馬來西雅的Iban男子以檳榔葉向女子求婚,女方若同意,便接受之。在印尼爪哇,女人以不同的包檳榔方式來暗示對男方的意思;如果她喜歡對方便把朝上的檳榔葉子折在一塊;若是沒意思,便將下頭的葉子折在一塊。雕刻精美的檳榔盒子是泰國新娘的必備嫁妝,在婚禮中父母喂新郎新娘米飯、水果與檳榔,為這對新人的婚姻帶來和諧、幸福。洞房過後,如果新郎將檳榔盒子倒放過來,表示新娘的貞操受到質疑,整個家族對新娘的疑慮也會伴隨而來。
小結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嚼檳榔的傳統已日趨沒落,特別是在繁榮現代化的市區,一些販賣檳榔食用工具的店已逐漸消失。受過教育的年輕人都秉棄了這項傳統,認為是個不雅的舊習。此外,檳榔的製造方式也有所改變:以前人們總是在家裡自己包檳榔,現在則是喜歡到外頭買現成用機器切成、經冷凍包裝的。香煙的傳入也減少了嚼檳榔的人口。現代化的今日,檳榔的衰微是個漸進的趨勢,除此之外,它也以不同的風貌出現在生活之中,在傳統文化中的光輝似乎正逐漸消逝、為人所遺忘。僅寫此文追溯一下檳榔的由來和其所體現反映的東南亞傳統文化。
參考書目:《本草綱目》,《中葯大辭典》,Rooney, D.F. 1993 Betel Chewing Traditions in South-East A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uala Lumpur。
⑥ 原始部落古老而神秘,中國有現存的原始部落嗎
中國現存有原始部落,叫翁丁佤寨。
翁丁佤寨,有著近400年的建寨歷史,位於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原始佤族民居建築風格、原始佤族風土人情……被稱為了「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
翁丁佤寨部落是在我國雲南的臨滄,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年前,這個部落的位置在我國很偏,但是是建立在我國雲南很特別的一個地方,所以這個部落在雲南特別偏,也使得這個部落在現代的生活和社會里依然保持著自己的風土人情。
(6)越南原始部落吃什麼擴展閱讀:
部落的建立在一個古寨里,進入古寨之後馬上被一股原始氛圍所包圍,這里有各種各樣的古老的東西,這里的房子和其他的建築全部都是干欄式的,有上層和下層,上面的一層都是用於居住的,可以不像下面的那層那麼潮。
而且上面的那層的是有窗戶的,下面的這層一般就是我們常說的雜貨室用於對方雜物的,初次之外還可以飼養雞鴨羊牛之類的家禽家畜。通過這個建築的形式個構造就能體現出人類文明的偉大。
這個部落的還有自己的文化習俗,而他們的文化習俗更能顯現出這個部落的久遠和傳統,每當他們舉辦「拉木鼓」的時候,整個畫面及其壯觀,歌聲也是及其的悅耳,所以他們的文化習俗才是真正的傳統和自然。
⑦ 歷史上的越南,為何沒有經歷奴隸社會,而是直接邁入封建社會
歷史上中國曾經是很多周邊國家的宗主國,也有一些國家曾經還是中國直接統轄的領土,比如朝鮮、越南、外蒙古,其中成為中國領土時間最長的是越南,長達1000多年,而且還有900年時間是中國的藩屬國。歷史上的越南,為何沒有經歷奴隸社會,而是直接邁入封建社會?了解下越南的發展史,從中可以知道答案。
從968年獨立,到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越南有900年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
期間,越南經歷長期南北對立,先後建立了多個封建王朝,後期影響最大的有鄭氏、阮氏兩大家族,鄭氏控制越北、阮氏控制越南。直到1698年,阮氏家族攻佔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統一越南,奠定了今天的越南版圖。
60年時間,越南為法國殖民地。
1861法國攻佔西貢(今越南胡志明市),後來又攻佔寮國、泰國,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在內的地區成為法國殖民地,即法屬印度支那。
30年時間,越南南北分治。
二戰以後,根據《日內瓦協議》規定,越南北緯17度為界,實行南北分治,北方由胡志明統治(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越南南方由保大皇帝統治(越南帝國)。
1975年,越戰結束,越南全部解放,統一了越南全國。
⑧ 越南道教的發展歷史
根據越南學者的研究,佛教傳入越南的時間大約是在公元2世紀。至於道教何時傳入越南,至今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在中國的上古三代時期,越南的土地上也有「文郎國」,即雄王時代。當時,越南土地上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向部落王國的進化。公元前111年,漢武帝進兵越南,將越南收入漢朝的版圖,設交趾部(後稱交州),於是,中國和越南的經濟和文化關系開始密切。史書上有中國的方士赴越南的記載。東漢末年,道教創立。東晉末年,五斗米道孫恩在江南發動起義失敗後,其妹夫盧循率部逃至交州。史載越南人李脫幫助盧循進攻交州府城,失敗後赴水自盡。這大概是早期道教傳入越南最早的記載。
⑨ 越南歷史的原始時代
在原始時期,越南國土上已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在諒山省的平嘉發現猿人牙齒、清化省的度山發現舊石器時期的工具。到中石器時期及新石器時期,北部地區出現過數種文化遺址,如「和平文化」(在和平省)、「北山文化」(在諒山省北山)等,當時的先民利用石器、竹木器、陶器等物品,從事狩獵及採集。但因這些文化的相關文物出土量少,未能全面反映當時狀況。南部地區的東那江下游,曾於新石器時代後期與金屬時代之間,出現聚落、作坊及墓葬遺址共80處,被命名為「新石器時代後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4500至2400年之間。該文化使用大量石器,主要是實用、裝飾性不高的器物。
到大約公元前600年至公元1世紀,越南處於金石時代,出現「東山文化」。它的出土遺物數量多,種類繁富,有銅器、陶器、玉器、石器、水晶、鐵器、木器等。東山文化大量使用銅,例如製作銅鼓作為樂器,以及利用銅制農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東山文化也具有一定的航行技術,用劃艇航行本土,並有較大型的船隻,輔以天文知識作遠航。
遠古時期居於越南北部的民族,為雒越人(又作駱越)。越南上古史學家陶維英認為,東山文化就等同是雒越人的文化。在雒越社會,有「雒王」、「雒侯」等作為部落領袖,並有簡單的農業方式,就是依循潮水漲退,墾地栽種。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指出,雒越人早在舊石器時期就生活在紅河流域,到東山文化時代,已從原始族群過渡為氏族公社的階段。
⑩ 各國習俗
懷孕時的迷信 [習俗] 懷孕時有許多事情是需要注意的。現今雖然醫學發達但是還是要注意一些事故及異常現象發生。自古以來在日本有懷孕時若看見火災生出的小孩就會長紅斑,若懷孕時欺負動物小孩就會有兔唇等迷信的說法。雖然這些都無所根據但是這畢竟是古人重要的生活知識,因此就姑且相信之,總是對小寶寶有好處的。
命名 [習俗] 小孩的名字就和小孩剛出生時想知道他的性別一樣的令人在意。而取名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名字的好壞會影響他今後的一切。而一般在取好名字後,會由長輩以一定的格式書寫於紙上供於神壇前。
生產通知信的寫法 [習俗] 寫生產通知信目的和打電話通知消息是一樣的道理,只是通知大家小嬰兒已出生了。所用的信件與過年時一樣,使用印刷的名信片即可。一般來說是於小嬰兒出生後約1~2周間寄出。此生產通知信是由父母親來寫內容,而大致上是寫出生時間、出生時的狀、小孩性別、出生日期、小孩的健康情形、體重、與父母親的樣貌是否相合等資料。
慶賀生產的祝賀語 [習俗] 收到親朋好友來信告知生產的消息,寫些祝賀的話回信是一禮貌上的行事。在此無制式的規定,因此只要適切的表達歡喜之意即可。而在話語上需注意的是要避免「沉」、「回」、「去」等意或與「死」同音的字。此外,如果當面見到小嬰兒的話,只要率直的表達可愛即可,注意別稱贊過頭免得有反效果。
慶賀生產贈禮 [習俗] 一般來說慶賀生產所送的祝賀禮大多以小嬰兒能使用的東西為主。而在送小嬰兒能用的東西時,要注意的地方是這東西最好能使用約一年的時間。為了能更符合小嬰兒的需要,送禮前先尋問其父母也是可以的,必要時包現金禮或百貨公司禮券等也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送慶賀生產贈禮除了慶賀小嬰兒的誕生外,也必需考量到母親,適切的送些吃的或是往後照顧小嬰兒的必需品都是很好的選擇。
第三夜及第五夜 [習俗] 第三夜及第五夜就是指產後第三天及第五天的時候,以前都會和第七夜時一樣盛大的慶祝,最早以前是平安朝時貴族的慶祝活動,現在則幾乎都已不舉行了。一般而言,產婦於第三天起身體及精神就開始恢復狀況,此時即可開始對幫助生產的醫生、護士等表達感謝之意,通常會有送一些和果子及果汁的習俗。第五夜在以前的時候,也是與第三夜一樣會有很多人聚在一起慶祝孩子的誕生及成長。
七夜 [習俗] 所謂的七夜是為慶祝產後已第七天,直到現在也還廣泛的在慶祝著。這天也是為祈福孩子健康成長的日子,大多數的地方會在這天的慶祝會上公布孩子的名字,而慢慢成為習慣後,七夜這天也成為取孩子名的期限。
七夜慶賀法 [習俗] 七夜的慶祝方法有很多種,依據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如果想要實在的慶祝的話,尋問父母親及地方長老是最好的辦法。雖然各地會有些許不同的習俗,但是全國皆相同且相當重要的共同習俗就是一定會邀請近親好友,參加所准備的和風宴。而宴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油飯及帶頭尾的烤魚。需盛上帶頭尾的烤魚是取其首尾一貫的祝福之意,一般是使用鯛魚。此外也有使用具誕生成長意謂的魚種。
神社參拜 [習俗] 神社參拜除了是孩子七五三時的重要行事外,孩子剛出生時到神社參拜感謝氏神也是相當重要的。一般來說男孩出生後第31天、女孩出生後第32天就要到神社參拜。此時會由祖父母抱著穿著正式服飾的剛出生嬰孩再由同樣穿著正式和服的父母陪同到神社參拜
箸ZOME [習俗] 此為一個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所謂的箸就是筷子,ZOME則是帶有開始的意味。此習俗根據地方的不同,舉行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但通常來說是在孩子出生後第100天或者第120天時舉行。這時小孩子當然還不會自己吃東西,只是會准備一些鯛魚、吸物、腌梅乾等食品象徵性的使用筷子吃,來表達祝福的意味。
初節句的贈物及回禮 [習俗] 所謂的節句是指日本一月七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五個民俗節慶。而出節句就是孩子第一次遇到屬於自己的節日。以前在贈禮上,女孩子方面會贈送雛形娃娃,男孩方面則會贈送武者人形,現在則贈送些實用性高的禮物為多。至於回禮方面,其實不必太刻意,一般而言,女生的情況是回以菱餅、雛形娃娃,男孩則回以柏餅或油飯,不管如何只要有感謝的誠心即可。
七五三服裝 [習俗] 七五三的儀式對小朋友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服裝也應相當的正式。此時,女生會穿著振袖和服,男生則是穿著紋付、羽織、褲裙式的和服。但是現在七五三的服裝已不若以往那麼的制式了,有時會出現一些奇裝異服的現象,但是不管如何穿著,其儀式的重要性及所要祈求的重點還是不變的。
女孩的七五三 [習俗] 女孩是於三歲和七歲時慶祝成長,剛開始時是從關東地區開始舉行的。在女孩三歲時會有發置的正式裝扮,七歲時則有結帶的服飾。因慶祝女孩成長是一相當重要的事,而此時所穿的和服等也是出生以來的第一次因此就非常的慎重了。
男孩的七五三 [習俗] 三歲時男女孩的裝扮都大同小異,到五歲時男孩就會穿著褲裙式的和服來慶賀,而此時的儀式及穿著都是相當重要的。江戶時代時的武家社會里,男孩到了五歲時都會以穿著正式的褲裙式和服來象徵將打好根基穩立於基盤。而穩立於基盤上也代表著將成為眾人之上的武士及將踏入另一階段,因此此時的儀式及穿著都相當的重要
第一次生日的慶祝法 [習俗] 因高興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能一切平安,且也為祈求今後能幸福成長,因此於孩子出生的第一次生日時都會慎重的加以慶祝。在慶祝會上會准備「餅誕生」,現在則因地方的不同而會准備有其它不同的餅。此外,還會准備有「一升餅」希望孩子開始踏出背負使命的第一步,同時也證明孩子是健康無恙的。
慶入幼兒園贈禮 [習俗] 可愛的小朋友從出生就一直待在家中,受到周遭所有人的照顧。現在會說話也會基本的活動了,因此將先入幼兒園學習與人初步的接觸,如此的開始是相當重要且值得興奮的,因此送些小禮物來鼓勵孩子更上層樓吧!通常此時會送給小朋友蠟筆、繪本等,但最好的方法還是直接詢問小朋友的喜好。此外,在回禮方面,不必太過隆重通常只需真心的說聲謝謝即可。
慶入小學贈禮 [習俗] 小朋友要入小學代表著將踏入人生挑戰的最初的階段,因此送禮慶賀是代表著祝福與祈許的意味。在上小學前父母通常都會准備許多學前教育的書籍或相關的學習道具來給孩子做上學的准備,因此送禮時就避免再送些學習方面的工具等。通常最常送的禮物為書包,但最好的方法是直接的問小朋友或父母的喜好,再來送禮。若沒有很好的辦法,送些上學能常用的襪子、鉛筆、上衣等也是不錯的。
慶入中學贈禮 [習俗] 因為中學入學也被視為是一種成人的過程,因此在這時送禮祝賀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通常所送的禮物以手錶、鋼筆等上學可使用的東西為主。但是若與此將上中學的小朋友或父母相當熟識的話,當面詢問所喜歡的東西為何再來選擇送些什麼是最好不過的了。此外,禮物盡量不要太過於貴重,只要有祝福的心意即可。
禮簽 [習俗] 帶有慶祝意味的禮物包裝上和水引一樣最後都不可忘記禮簽。禮簽日文漢字為「熨斗」。它的來由是來自於熨斗鮑,以前將鮑魚切成薄片拉長後再拿去曬干是古早各種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而作法中拉長代表了延常伸展等的好兆頭,慢慢的也就演變為慶祝喜事時的必需品了。以前是將真正的鮑魚拿來放在包裝紙上,現在則只留下形狀,一般都是用包裝紙作成的。NOSI一般是紅白色的和紙在上端折出細長的六角型,喜慶事時折兩折,慶祝結婚折半折,探病時則也是折兩折。
惠比壽講 [習俗] 惠比壽講就是於十月二十日舉行的惠比壽祭。此是由為祈求生意興隆的商人之間流傳開來的行事。
PETARA市 [習俗] 所謂的PETARA市就是一販賣腌制蘿卜的市集,十月十九日這天會於東京日本橋的大傳馬町到小傳馬町之間的街道展開PETARA市。在此你會聽到商人叫賣PETARA的聲音,事實上PETARA是腌制物的名稱。原來的PETARA是販售有隔天惠比壽講所需的鹽鯛等物,不知曾幾何時已變為完全賣腌制蘿卜的市集。
御會式 [習俗] 十月十三日這天舉行有日蓮上人的忌日法會,而此法會就稱為御會式。東京池上本門寺的御會式是非常有名的。信者都會舉行萬燈供養的行事。
二百一十日 [習俗] 九月一日這天也稱為二百一十日,從立春開始算起到九月一日恰巧是二百一十日,此時是台風最多的時節,也是農作物收成的時候,因此農家在這段其間都會非常的擔心。所以此時多注意小心並做好萬全的准備是很重要的。
灑豆 [習俗] 在日本每個地方灑豆的時節及名稱都有所不同,有稱為鬼打在除夕或12月27日等日子舉行的一習俗儀式,主要的內容大致都是要驅趕邪氣。而豆子其實也是一種可用來占卜的功具,在和歌山縣,節分的晚上將豆子燒��
�之後用來占算天候,此稱為豆燒或豆占。而有關豆占的事,各地也有許多的方法,其中將豆子由右依續排出12顆代表12個月,再分別將豆子燃燒,當豆子的顏色看起來白白的就代表是晴天,若燒後相當的黑就是代表會下雨,諸如此類的占卜非常的多,是一種相當特殊的習俗。
戎樣 [習俗] 如果在新年10日這天去參拜七福神里的戎樣的話相傳會得到福氣。戎樣原本是兵庫縣西之宮的一個祭神,在關西的商人之間皆非常信奉他。而戎樣頭戴風折烏帽及擺出釣到鯛魚的姿態看起來也非常的能與一般民眾親近似的。
著初 [習俗] 所謂的著初原本的意思是武士的孩子在剛成年時都會舉行第一次穿上鎧甲的行事。著就是穿,初就是初次之意。現在著初的意義為新年時整個人的身心皆應徹底轉換,所有的東西、衣物也都需更新之意。
皇居參賀 [習俗] 皇居參賀於每年的一月二日舉行。在這天天皇、皇後及皇太子夫婦會於上午、下午各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接受全國國民的新年祝賀。
煙火大會 [習俗]煙火大會是夏天最具代表的習俗了。起源是因江戶時代在江戶(現在的東京)隅田川的玉屋及鍵屋兩家煙火製造商比賽放煙火而來的。現在日本夏天各地都會舉行煙火大會,在濕熱且難以入眠的夏天晚上,看煙火大會是最適切且能感受熱鬧氣氛的活動。而煙火在夜空中「砰」一聲瞬間炸開然後消失的情形,就像櫻花一般象徵著純粹與無常。
採茶 [習俗] 綠茶是日本人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飲料。相對的採茶也就成為很重要的活動了。所謂採茶就是摘取茶樹的新芽和葉子,採茶活動大約是在每年的四月中旬到五月下旬的三個星期之間,而從八十八夜〈約在5月2日〉開始後的二~三個星期是採茶最頂盛的時候。摘下來的茶葉在蒸過後當晚就需揉好。在以前採茶時可看見人們都是頭綁紅色的毛巾然後一邊唱採茶歌一邊採茶,如此充滿採茶樂的景象在進入機械化的今日已盪然無存了。
盆 [習俗] 所謂的盆就是中元節,是大約每年的7月13~15日或者是8月所舉行的一種主要在祭拜祖先的佛教儀式。據說在這段期間內祖先都會回到家中,為不讓祖先找不到家,因此會在家門口擺迎火盆,屋內則掛上燈籠。除此之外,佛壇也會整理的很漂亮並擺上蔬菜、水果等供物裝飾。在盆這段期間結束後,就會開始送祖先回去。此時會擺送火盆在門口,還會將供物放入河川及海中漂流,代表著恭送祖先。
跨年蕎麥面 [習俗] 除夕吃跨年蕎麥面的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流傳的。習俗的來由是很久以前在除夕這天大掃除時,金工藝師父在工作場所里將散落的金粉和蕎麥粘合在一起搓成丸子,然後再將丸子放在火盆上燒烤以取丸子上的金粉。所用的蕎麥就是用來收集金子的,之後慢慢的才演變為除夕這天吃蕎麥面的習俗。現在的蕎麥面是細長型的,而吃蕎麥面的目地就是為祈求長壽。
公元3世紀左右,中國發明了黑色火葯,後來傳到了歐洲.到了14世紀,歐洲開始興起盛大的燃放花火,經常一放就是近半日.1613年8月6日,英國和中國明朝的商人到日本晉見的時候,曾在俊府城施放花火展現給德川家康欣賞,據傳這是日本最初的"花火".
能夠清楚的看到花火是首當其沖的,除此之外最先考慮的要素就是-[風向],在下風看的話,不但因為有煙而看不清花火,或許還會遭遇到花火放出的氣體,若進入眼睛裡會很疼的,也很危險.另外就是根據自己的愛好,若想要看清楚花火打上天空後的整體構形等一般要離開放花處400-500米左右;若要身臨其境般體感到花火的魄力看來還是近些好.趁天還沒黑前就提前確認好各種事項,找稱心如意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此外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在通路,擺攤等那種人們頻繁移動的地方附近,否則就不能集中精神欣賞啦.
花見 [習俗] 所謂花見就是一邊欣賞美麗的櫻花一邊享受出外游樂的活動。在日本3、4月時櫻花盛開,這時大家就會和家人、朋友、同事等人一起去賞櫻花。通常大家都會坐在櫻花樹下,一邊喝酒一邊唱歌一同享受這美麗的春天。
年菜 [習俗] 年菜日文稱為「OSETU料理」,是在正月前三天所吃的特別料理。燒物、煮物等各式各樣的料理都會裝在漆器的疊層方盒裡。料理看起來不但非常豪華,而且能保存很久,這樣能使家庭主婦在未來三天中不必大費周張的再准備飯菜,因而可以減輕做家事的負擔。年菜基本上有一些是必備且有特殊意義的,像鯛就有「吉祥、慶喜」的意思,昆布則有「高興」的意思,但根據地方的不同還是會有些微的差異。
七草粥 [習俗] 1月7日時有粥加上芹菜等的「春天七草」一起煮食的習俗。在這天只要吃下此種粥就可遠離百病。此外,七草粥根據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煮法,例如有些地方就會加入小豆等。
鏡開 [習俗] 於1月11日時將裝飾在壁龕的鏡餅拿下來吃稱為鏡開。原本此習俗是在20日舉行的,但因為1651年1月20日時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家光逝世,所以將20日改為11日。正月一到11日就要將鏡餅切開來吃,而因鏡餅是吉祥物要避免用銳利物進行「切」的動作,所以就用手來槌開。而鏡餅槌開有「開」的情形所以稱此習俗為鏡開。
鏡餅 [習俗] 鏡餅就是約10~20公分大小的兩個圓平年糕相疊在台架上的東西。正月時會將鏡餅擺在壁龕用以供奉神明。在日本有一古老的信仰就是,相傳在正月的時候會有年神到家裡拜訪,而為供奉年神就必須准備鏡餅。但是近年來持守此具神話般習俗的人越來越少了。通常都只是將鏡餅當成一裝飾品而已。
稻草繩 [習俗] 稻草繩是正月時掛在門上用來驅邪的東西。稻草繩因為是表示迎神的一個清凈場所代表,所以原本稻草繩是使用橘子、伊勢蝦等吉祥物集合在一起而成的掛飾。橘子有子孫繁榮等意味,其它的吉祥物也都各擁有不同的意義存在。新年結束後稻草繩就會和門松一同拆下來再帶到神社燒掉。
年賀狀 [習俗] 年賀狀就是在過年的時候,寄給好朋友、親戚、長輩等寫有祝賀內容的信。其實也就是所謂的賀年卡。原本年賀狀是在1月2日的時候開始寫,然後在松之內的這段期間〔1月7日為止〕再寄出去。但是現在為配合元旦的特別年賀郵政制度所以都會在年底就開始准備年賀狀,反而1月2日才開始寫的人越來越少了。
屠蘇 [習俗] 日本飲用屠蘇的習俗是從平安初期開始的。屠蘇是一種加有山椒、桔梗、肉桂等葯草的葯酒,據說喝了可以驅除邪氣還可延年益壽,是過年時不可或缺的。通常在家人互祝今年一切健康後,就會依長幼順序來喝屠蘇。
門松 [習俗] 為慶祝新年在家門口皆會擺飾有「門松」,此為一個招神的記號,同時也是一個神降臨世上停留處的代表。以前此擺飾是用松、杉等常綠樹,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就完全以松為主,並因是擺放在門口的,所以被稱為「門松」。現今所擺設的「門松」一般是用三根竹子圍住松枝再用繩子打結做裝飾。但在關西地區也有用和紙結紙繩並裝飾有小飾品的門松。門松和許多的過年裝飾品都會在1月7日撤掉。代表正月過年將告一段落。而從元旦到1月7日這天為止的這段時間,就稱為「松之內」。
<br> 雜煮 [習俗] 雜煮原本稱為「煮雜」,是一種以麻薯為主再加上各式各樣東西於湯汁中而成的,也是新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吃雜煮的習俗傳說是從室町時代的民間開始的。當時新年吃雜煮還特別稱為「保臟」。其意思就是希望吃了身體健康。雜煮的作法因地方而有所差異,大至上關西是用圓的麻薯,關東則用四角形的。吃麻薯就是祈求圓滿吉祥之意。湯汁方面,關東以清湯為主,關西以味噌為主。而其它雜煮里所加的料就以各地的名產為主了。
初夢 [習俗] 字面上的意思是正月第一次夢到的夢。實際上則是開始工作後正月二日晚上所作的夢。初夢此一說法從江戶時代就已存在了。根據德川家康所流傳的吉夢說法是為夢到「一富士、二鷹、三茄子」都是吉祥的徵兆。
鯉魚旗 [習俗] 在端午節懸掛鯉魚旗的習俗是從江戶中期開始的。其由來是根據中國「越過黃河急流龍門的鯉魚會成為一條龍」,這樣的一個龍門傳說而來的。而鯉魚旗隨風飄揚的景像就像是在急流中力爭上游的樣子。因此藉此來祈願孩子向上並有所成就。
菖蒲 [習俗] 此為一種很香的植物,古時胃葯里也有採用。在端午節時會泡菖蒲湯和在玄關插上菖蒲、艾草來驅邪。
粽子 [習俗] 粽子是在奈良時代由中國傳過去的。由於它易於保存與攜帶所以很快的就普及於大眾飲食生活中。江戶時代時粽子成為一種點心,因而更廣受歡迎。此外,日本端午吃粽子的習俗由來也是受中國詩人—屈原故事的影響。
有著幾千年深厚積淀的中國春節文化,被3000萬華僑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那裡,春節的慶祝在飄灑著濃濃中國味道的同時,也摻入了幾許異國情調。
新加坡
柑橘是必購年貨。新加坡華人在拜年時,一定用一個精緻的小紙袋裝上兩個柑橘作為賀年禮,以表達「大吉大利」、「兩粒黃金」和「好事成雙」的多重祝福。「紅包」本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今年「紅包」將被「金包」代替。因為金、藍、黑和白被認為是今年新加坡的吉利色,而華人不喜歡在春節用素色,所以多選金色。
馬來西亞
華人中有20%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徒,而他們也過春節。為此,教堂大年初一開放,供這些教徒做彌撒,教堂還允許華人的舞獅隊到教堂舞獅,象徵興旺發達。在正月十五,未婚男孩向未婚女孩拋蘋果,而女向男拋柑橘,希望未來找一個如意郎君或溫柔女孩。
伊拉克
為數不多的華人們喜歡吃從底格里斯河裡打撈上來的螃蟹,可伊拉克本國人因為不知如何下嘴,不吃螃蟹。哈尼店的伊拉克老闆一般只進少量的螃蟹,如果趕上哪家中國公司來人多,或是使館舉辦活動采購,這家小店的東西就會被搶購一空。所以,要想在節日里能保證吃上螃蟹,就要隔三差五到這家店逛逛。然而,美國的部分華人卻在春節忌吃螃蟹,因其有橫行霸道或不行正路之名,可見同宗、異地文化的差異。
美國
每逢春節,紐約標志性建築帝國大廈上的1327隻彩燈就會一改往日美國星條旗的紅、白、藍三色,亮起華裔喜愛的紅色和金色,表示對中國農歷新年的祝賀。這一形式至今已延續了6年。
加拿大
由於當地中餐文化的興盛,許多華人都選擇在餐館吃年夜飯,然而在飯桌上,有兩種習慣是吸收了當地的文化演變而來的:一個是人們交談大都輕聲細語,少有高談闊論,另一個是個人飲酒隨意適量,少有酩酊大醉。
澳大利亞
春節正逢盛夏,民間便以龍舟賽作為春節慶典活動的壓軸戲,往往能吸引數十萬觀眾。此外,墨爾本有世界最長的巨龍,長150米,有100多年的歷史。每年春節,200多名健壯的澳洲人和華人扛著這條巨龍走街串巷,喜慶至極。
北極
2002年2月16日,我國第一支純粹民間性質的北極探險隊飛向北極,並於除夕在挪威斯瓦爾巴德群島的朗伊爾城舉辦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中國人極地春節聯歡晚會,在極地燃起了紅紅的中國火焰。
世界各國的春節
:餓肚子
印度人在新年這天實行禁食,從凌晨直到午夜。過了午夜,各家才品嘗准備好的飯菜,互相祝賀新年。
法國:存酒喝光
法國人有一種迷信,認為除夕家中有剩酒,來年會交厄運。只有乾乾凈凈,才能迎來一年的好日子。因此,他們寧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將家中的酒喝個精光。
波蘭:吃青菜
波蘭少女在過新年時,要穿上特色的兔行衣服吃青菜,據說吃了青菜會事事順心如意。
巴拉圭:不食煙火
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將年終的最後5天定為「冷食日」。這5天,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時鍾聲敲響後,才能開始點火烹煮佳餚,大擺宴席歡度新年。
馬達加斯加:忌吃肉
在馬達加斯加,新年以前7天時間內不準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類。元旦這天,夫婦要向雙方父母贈雞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贈送雞腿,表示關心和友誼。
越南:禁止喝湯
越南北方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燒香、磕頭,並打一桶水煮年夜飯。煮好後,先祭奠祖宗,然後全家吃年夜飯。吃這頓飯的時候,絕對禁止喝湯。他們認為,喝了湯,種下的莊稼就會受澇。
匈牙利:忌食飛禽
匈牙利人除夕夜不吃禽類,因為他們認為吃雞、鴨、鴿等飛禽,來年的幸運便會飛走。他們在新年送親友的禮物,大都喜歡禮物上有打掃煙囪工人和小肥豬的圖形,打掃煙囪當然是除舊的象徵,胖乎乎的小肥豬,令人喜歡,含意也喜歡。人們在形象上尊重小肥豬,但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他們新年的傳統食品是油炸小乳豬,那是要拿小肥豬開刀的!
保加利亞:打噴嚏得牛羊
你若在保加利亞人家吃年夜飯,一定要打噴嚏,這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當地習俗認為,第一個打噴嚏的人會給全家帶來一年的幸福。於是主任走向自己的農場,將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隻羊,第一頭小牛,或第一匹馬駒牽過來,送給第一個打噴嚏的客人,這個噴嚏打的多麼值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