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皇帝後宮多少位

越南皇帝後宮多少位

發布時間:2022-06-15 14:24:23

㈠ 越南皇帝世系表

文郎國

君主 姓名 領導年代

鴻龐氏

帝明

祿續

帝宜

涇陽王

赤鬼

洞庭君

龍女

崇纜

貉龍君

帝來

嫗姬

貉侯

貉將

官郎

媚娘

蒲政

雄王

蜀朝(甌雒國)

君主 姓名 領導年代

蜀制(開明制) 前?年-前257年

安陽王 蜀泮 前257年--前207年

趙朝(南越)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趙武王(趙武帝) 趙佗 前207年-前137年

趙文王(趙文帝) 趙眜(趙胡) 前137年-前120年

趙明王 趙嬰齊 前120年-前113年

趙哀王 趙興 前113年

趙建德 前112年-前111年

征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征王 征側 41年-43年

征貳(征側同期君主) 41年-43年

後趙朝

姓名 領導年代

趙國達 248年-?年

前李朝(萬春國)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前李南帝 李賁 541年-550年

桃郎王 李天寶 550年-555年

後李南帝 李佛子 555年-602年

趙越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趙越王 趙光復 548年-571年

梅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梅黑帝 梅叔鸞 722年-?年

馮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布蓋大王 馮興 791年-?年

馮安

曲朝

姓名 領導年代

曲承裕 905年-907年

曲灝 907年-917年

曲承美 917年-923年

楊朝

姓名 領導年代

楊廷藝 931年-938年

吳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吳王 吳權

平王 楊三哥

天策王 吳昌岌

南晉王 吳昌文

吳昌熾

十二使君時期(945年-967年)

矯公旱

矯順

阮寬

吳日慶

杜景碩

李圭

阮守捷

呂唐

阮超

范白虎

陳覽

陳明公

丁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大勝明皇帝 丁部領

丁嗣君(丁廢帝) 丁璿

丁璇

黎朝

廟號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黎大行帝 黎桓

黎中宗 黎龍越

黎龍鋌(本為南越王)

後李朝

廟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後李太祖 李公蘊 順天 1010年-1028年

後李太宗 李佛瑪 天成、通瑞、干符有道、明道、崇興大寶 1028年-1054年

後李聖宗 李日尊 龍瑞天平、彰聖嘉慶、龍章天嗣、天貺寶象、神武 1054年-1072年

後李仁宗 李干德 太寧、英武昭勝、廣佑、會豐、龍符、會祥大慶、天符睿武、天符慶壽 1072年-1127年

後李神宗 李陽煥 天順、天彰寶嗣 1127年-1138年

後李英宗 李天祚 紹明、大定、政隆寶應、天感至寶 1138年-1176年

後李高宗 李龍倝 貞符、天資嘉瑞、天嘉寶佑、治平應龍 1176年-1211年

後李惠宗 李旵 建嘉 1211年-1224年

後李昭皇 李天馨 (李佛金) 1224年-1225年

陳朝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陳太祖(陳太宗追崇) 陳承

陳徽宗(陳太宗追崇) 陳守度

陳太宗 陳日煚(陳煚)(陳光昺)(陳日照)(陳昺) 建中、天應政平、元豐 1225年-1258年

陳聖宗 陳日烜(陳晃)(陳威晃) 寶符 1258年-1279年

陳仁宗 陳日燇(陳昑) 紹寶 1279年-1293年

陳英宗 陳烇 興隆 1293年-1314年

陳明宗 陳日爌(陳奣) 開泰 1324年-1329年

陳憲宗 陳旺 開佑 1329年-1341年

陳裕宗 陳日煃(陳皞) 紹豐、大治、大定 1341年-1369年

陳日熞(楊日禮) 1370年

陳藝宗 陳叔明(陳暊) 紹慶 1370年-1373年

陳睿宗 陳日煓(陳曔) 隆慶 1373年—1377年

陳廢帝 陳日煒(陳晛) 昌符 1377年—1388年

陳順宗 陳日焜(陳顒) 光泰 1388年—1398年

陳少帝 陳 建新 1398年—1400年

胡朝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胡季犛(胡一元)(黎季犛) 順天 1400年

胡漢蒼 紹聖、開大 1401年-1407年

後陳朝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後陳簡定帝 陳頠(本為簡定王) 興慶 1407年—1409年

後陳重光帝 陳季擴 重光 1409年—1413年

新陳朝

姓名 領導年代

陳嵩 1427年-1428年

後黎朝前期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後黎太祖 高皇帝 黎利 順天 1428年-1434年

2008-12-3 20:00 回復

巴太祖廩君
2位粉絲
2樓

後黎太宗 文皇帝 黎元龍(黎鱗) 紹平、大寶 1434年-1443年

後黎仁宗 宣皇帝 黎邦基(黎浚) 大和、延寧 1443年-1459年

後黎前廢帝 黎宜民(黎琮)(本為諒山王) 天興 1459年-1460年

後黎聖宗 淳皇帝 黎思誠(黎灝) 光順、洪德 1460年-1498年

後黎憲宗 睿皇帝 黎暉(黎鏳) 景統 1498年-1504年

後黎肅宗 欽皇帝 黎敬甫 泰貞 1504年-1505年

威穆皇帝 黎喧(黎璿) 端慶 1505年-1509年

襄翼皇帝 黎晭(黎瀠) 洪順 1509年-1516年

後黎中廢帝 黎光治 光紹 1516年

後黎昭宗 神皇帝 黎椅(黎譓) 光紹 1516年-1522年

恭皇帝 黎椿(黎懬) 統元 1522年-1527年

莫朝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莫太祖 莫登庸 明德 1527年-1529年

莫太宗 莫登瀛 大正 1530年-1540年

莫憲宗 莫福海 廣和、永定 1541年-1548年

莫宣宗 莫福源 景歷 1549年-1562年

淳福皇帝 莫茂洽 淳福、崇康、延成、端泰、興治、洪寧 1562年-1592年

武安皇帝 莫銓 武安 1592年

莫敬止(莫敬之)

莫敬恭

莫敬寬

莫敬完 順德 16??年-1667年

後黎朝後期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後黎庄宗 裕皇帝 黎維寧(黎寧) 元和 1532年-1549年

後黎中宗 武皇帝 黎維喧(黎喧) 順平 1549年-1557年

後黎英宗 峻皇帝 黎維邦 天佑、正治 1557年-1572年

後黎世宗 毅皇帝 黎維潭 洪福、嘉泰、光興 1572年-1599年

後黎敬宗 惠皇帝 黎維新 慎德、弘定 1600年-1618年

後黎神宗 淵皇帝 黎維祺 永祚、德隆、陽和、慶德、盛德、永壽 1618年-1643年,1649年-1662年

後黎真宗 順皇帝 黎維佑 福泰 1643年-1649年

後黎玄宗 穆皇帝 黎維禑 景治 1663年-1672年

後黎嘉宗 美皇帝 黎維禬 陽德 1672年-1676年

後黎煕宗 章皇帝 黎維祫 永治、正和 1676年-1705年

後黎裕宗 和皇帝 黎維禟 永盛、保泰 1705年-1729年

後黎後廢帝 黎維祊(廢為昏德公) 永慶 1729年-1731年

後黎純宗 簡皇帝 黎維祥 龍德 1732年-1735年

後黎懿宗 徽皇帝 黎維祳 永佑 1735年-1740年

後黎顯宗 永皇帝 黎維祧 景興 1740年-1787年

後黎愍宗 出皇帝或愍皇帝 黎維祁 昭統 1787年-1789年

鄭朝

廟號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鄭世祖 明康王 鄭檢 1545年-1570年

鄭俊德侯 鄭檜 1570年

鄭哲王 鄭松 1570年-1623年

鄭誼王 鄭梉 1623年-1657年

鄭陽王 鄭柞 1657年-1682年

鄭昭祖 康王 鄭根 1682年-1709年

鄭禧祖 仁王 鄭棡 1709年-1729年

鄭裕祖 順王 鄭杠 1729年-1740年

鄭毅祖 恩王 鄭楹 1740年-1767年

鄭聖祖 盛王 鄭森 1767年-1782年

鄭奠都王 鄭桿 1782年

鄭思王 鄭楷 1782年-1786年

鄭晏都王 鄭槰 1786年

阮朝前期

廟號 諡號(皇帝) 諡號(王) 姓名 領導年代

阮肇祖 嘉裕皇帝 阮淦 1533年-1545年

阮太祖 靚皇帝 仙王 阮潢 1558年-1613年

阮熙宗 孝文皇帝 佛王 阮福源 1613年-1635年

阮神宗 孝昭皇帝 上王 阮福瀾 1635年-1648年

阮太宗 孝哲皇帝 賢王 阮福瀕 1648年-1687年

阮英宗 孝義皇帝 義王 阮福溙 1687年-1691年

阮顯宗 孝明皇帝 明王 阮福淍 1691年-1725年

阮肅宗 孝寧皇帝 寧王 阮福澍 1725年-1738年

阮世宗 孝武皇帝 武王 阮福濶 1738年-1765年

阮睿宗 孝定皇帝 定王 阮福淳 1765年-1777年

西山阮朝

泰德帝 阮岳

光中帝 阮惠

景盛帝 阮光纘

小阮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阮孝公 阮寶

阮朝後期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阮世祖 高皇帝 阮福映 嘉隆 1802年-1820年

阮聖祖 仁皇帝 阮福晈 明命 1820年-1841年

阮憲祖 章皇帝 阮福暶 紹治 1841年-1847年

阮翼宗 英皇帝 阮福蒔(阮福洪任) 嗣德 1847年-1883年

阮恭宗 惠皇帝 阮福膺禛 1883年

協和皇帝 阮福升(阮福洪佚) 協和 1883年

阮簡宗 毅皇帝 阮福昊 建福 1883年-1884年

越南世系表

丁朝[大瞿越](公元968-980年)
丁部領結束了十二使君之亂,建立第一個獨立王朝丁朝。國號大瞿越,被北宋封為交趾郡王。

世系: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事跡
丁先皇(大勝明皇帝)丁部領 968-979年 父子同時為杜釋殺,尊為先皇。
南越王 丁璉 968-979年 為丁部領長子,同時被殺,並未登基。
丁廢帝 丁璇 979-980年

前黎朝(公元980-1009年)
黎桓為丁朝十道將軍,趁丁廢帝年幼試圖篡位。宋太宗派軍來救,黎桓趁機「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並敗宋軍。黎朝分全國為十道,並立佛教為國教。

世系: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天福帝 黎桓 980-1005年 天福、應天 黎桓死後諸子爭立。
中帝帝 黎龍越 1005-1008年 應天、景瑞
帝龍鋌 黎至忠 1008-1009年

李朝(公元1010-1225年)
李朝定都升龍(今河內),並分全國為二十四路,第一次引入科舉制度。李朝亦為佛教國家,國王多出家為僧。李朝建國後,仿效中國唐朝和宋朝而採取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在位的117年裡,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前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公元1127年仁宗去世後,越南國勢開始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末年,發生了范猷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篡奪政權而建立了陳朝。

世系: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李太祖(神武帝) 李公蘊 1010-1028年 順天 李公蘊原本是前黎朝權臣、親衛殿前指揮使。公元1010年,李公蘊趁前黎朝發生內亂而自立為帝,改元順天,定都升龍(河內)。
李太宗 李佛瑪(李德政) 1028-1054年 天成、通瑞、乾符有道、明道、天感聖武、崇興 敗諸弟叛亂而釋之,試圖支持儂志高反宋,最終不成功。
李聖宗 李日尊 1054-1072年 龍瑞太平、彰聖嘉慶、;龍彰天嗣、天祝寶象、神武 改國號大越
李仁宗 李乾德 1072-1127年 太(泰)寧、英武昭聖、廣佑、會豐(符)、龍符、會祥大慶、天符睿武、天符慶壽 派李常傑十萬大軍陷宋三州,終為郭逵所敗。
李神宗 李陽煥 1127-1138年 天(大)順、天(大)彰寶嗣 仁宗侄,國勢始衰。
李英宗 李天祚 1138-1176年 紹明、大定、政(正)隆寶應、天感至寶 宋始封為安南國王。
李高宗 李龍翰 1176-1211年 寶符、天資嘉瑞、天嘉寶佑、治平龍應 陳守度開始專權。
李惠宗 李旵 1211-1224年 建嘉
李昭皇 李天馨 1224-1225年 天彰有道 惠宗女,唯一女王。

陳朝(公元1225-1400年)
1225年,掌握李朝大權的輔國大尉陳承與殿前指揮使陳守度,強迫年幼的女皇李昭聖讓位於陳承之子陳炬,並強迫李姓一概改為阮姓。陳朝分全國為十二路,抵抗了蒙古人的三次進攻。

世系: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陳太祖(初謚徽宗,太宗追崇) 陳守度 1225-1264年 終身為太師,未登基。
陳太宗 元孝皇帝 陳日煚 1225-1273年 建中、天應政平、元豐 守度侄,以李昭皇為後,蒙古第一次入侵。
陳聖宗 宣孝皇帝 陳日烜 1273-1279年 紹隆 以李昭皇為後,為亂倫之舉。
陳仁宗 睿孝皇帝 陳日燇 1279-1293年 元朝第二三次入侵,仁宗臣服於元朝,為安南國王。
陳英宗 仁孝皇帝 陳烇 1293-1314年 擒占城國王制至。
陳明宗 文哲皇帝 陳日爌 1314-1329年 開泰 被迫禪位。
陳憲宗 陳旺 1329-1341年 開佑 國勢始衰。
陳裕宗 陳日煃 1341-1369年 紹豐、大治
昏德公 陳日熞(楊日禮)1369-1370年 大定 被廢被殺。
陳藝宗 英哲皇帝 陳頃 1370-1373年 紹慶 胡氏開始專權。
陳睿宗 欽皇 陳日煓 1373-1377年 隆慶 徵佔城陣亡。
陳廢帝 陳晛 1377-1388年 昌符
陳順宗 元皇 陳日焜 1388-1398年 光泰
陳少帝 陳(上安下炎)1398-1400年 建新

胡朝(1400-1407年)
陳朝八朝老臣,官至輔國太師,廢陳少帝自立,自稱虞舜之後,姑國號大虞。襲殺明朝送來繼位的陳天平,為明朝所敗,以安南為郡縣。第一次統一度量衡。

世系: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帝胡季嫠 1400-1401年 聖元
帝胡漢蒼 1401-1407年 紹聖 開大

後陳朝(1407-1413年)

世系: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簡定帝 陳頠 1407年—1409年
重光帝 陳季擴 1409年—1413年

新陳朝(1427-1428年)

世系:
姓名 在位時間
陳皓 1427年-1428年

北屬明朝時期(1407-1428年)
1406年成祖派八十萬大軍南下,滅安南,分其國為十五府。後宣宗退出安南。

後黎朝(1428-1789年)
黎利於1418年起兵反明,終至1428年迫使明朝退出安南,建國號大越。黎朝時期分佔城為三小國,徹底擊垮了古占城國。分全國於五道,後改十二道。然而1527年後莫氏占據北方建國,黎朝偏安南方,權力盡歸鄭氏。為越南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後鄭氏於1592年雖脅持黎皇短暫統一,但也陷入了和南方阮氏的爭斗。1789年黎朝為西山阮朝所滅。

世系:
後黎朝前期(1428-1527)
廟號 溢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黎太祖 高帝 黎利 1428-1434年 順天 倡儒學,貶佛教。
黎太宗 文帝 黎元龍 1434-1443年 紹平、大寶 閱兵途中而卒。
黎仁宗 宣帝 黎邦基 1443-1459年 大和、延寧 為兄所弒。
前廢帝(諒山王)黎宜民 1459-1460年 天興 弒仁宗,為臣下所殺。
黎聖宗 淳帝 黎思誠 1460-1498年 光順、洪德 俘占城王,分其國為占成,華英,南蟠三小國。
黎憲宗 睿帝 黎暉 1498-1504年 景統
黎肅宗 欽帝 黎敬甫1504-1505年 泰貞 在位六月。
黎威穆帝 黎誼 1505-1509年 端慶 莫氏開始專權,為襄翼帝所弒。
黎襄翼帝 黎瀠 1509-1516年 洪順 被明使稱為「豬王」。
中廢帝 黎光治 1516年
黎德宗 建帝(昭宗追崇) 黎鑌
黎明宗 哲帝(昭宗追崇) 黎漴
黎昭宗 神帝 黎懿 1516-1527年 光紹
黎恭帝 黎椿 1527年 統元 為莫登庸所殺,多有重臣罵莫氏而死。
黎朝復辟時期(1533-1789年)
廟號 溢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黎庄宗 裕帝 黎寧 1533-1549年 元和 鄭氏始祖鄭檢立其於哀牢,後回國。
黎中宗 武帝 黎喧 1549-1557年 順平
黎英宗 峻帝 黎維邦 1557-1578年 天佑、正治、洪福 為鄭檢所殺。
黎世宗 毅帝 黎維潭 1578-1600年 嘉泰、光興 鄭氏滅莫朝。
黎敬宗 惠帝 黎維新 1600-1609年 慎德、弘定
黎神宗 淵帝 黎維祺 1619-1643年 永祚、德隆、陽和
黎真宗 順帝 黎維佑 1643-1649年 福泰
黎神宗復辟 1649-1663年 慶德、盛德、永壽、萬慶 永壽
黎玄宗 穆帝 黎維禑 1663-1672年 景治
黎嘉宗 美帝 黎維禬 1672-1676年 陽德
黎熙宗 章帝 黎維祫 1676-1705年 永治、正和
黎裕宗 和帝 黎維禟 1705-1732年 永盛、保泰
後廢帝(昏德公) 黎維祊 1732-1732年 永慶
黎純宗 簡帝 黎維祥 1732-1735年 龍德
黎懿宗 徽帝 黎維祳 1735-1740年 永佑
黎顯宗 永帝 黎維祧 1740-1787年 景興
黎佑宗(愍宗追崇) 黎維禕
黎愍宗 愍帝 黎維祁 1787-1789年 昭統 鄭氏被西山阮朝所滅,愍帝逃往北京。

莫朝(1527-1677年)
莫登庸為後黎朝太尉,殺黎恭帝建立莫朝。但是鄭氏扶黎朝後裔復國於南方,莫朝即為南北朝之北朝。1592年莫朝為鄭氏所滅,但是莫氏仍盤踞高平一地,直到1677年。莫氏甚為畏懼明朝,莫登庸曾經帶數人北上請降,同時安南國被降為安南都統使司。一直為越南所謂史學家所忌,稱為國賊。

世系: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莫太祖 莫登庸 1527-1530年 明德
莫太宗 莫登瀛 1530-1541年 大正
莫憲宗 莫福海 1541-1547年 廣和
莫宣宗 莫福源 1547-1562年 永定、光寶、景歷
王 莫茂洽1562-1592年 淳福、崇康、延成、端泰、興治、洪寧、朝安 為鄭氏所殺,莫氏一蹶不振。
莫景宗 莫銓 1592年 武安
莫閔宗 莫敬止 1592-1593年 康佑
莫代宗 莫敬恭 1593-1623年 乾統
莫光祖 莫敬寬 1623-1638年 隆泰 降鄭氏。
王 莫敬完 1638-1677年 順德 高平為鄭氏所奪,康熙命其歸還而不從,敬完逃中國。

鄭主(1539-1787年)
鄭氏在黎帝時就專權,為莫登庸所迫。莫氏篡位後,扶立黎朝於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始終未曾稱帝。1592年消滅莫朝,但是又與新興的南方阮氏政權沖突,七次大戰。歷時半個世紀沒有結果。後西山三兄弟起義,鄭氏於1787年滅亡。

世系: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事跡
鄭世祖(諒國公,明康王) 鄭檢 1539-1569年
俊德侯 鄭檜 1569-1570年
鄭成祖(哲王,平安王) 鄭松 1570-1623年 滅莫朝。
鄭文祖(誼王,清王) 鄭梉 1623-1657年 取高平,後康熙命其歸還。
鄭弘祖(陽王,西王) 鄭柞 1657-1682年 滅莫氏。
鄭昭祖(康王,定王) 鄭根 1682-1709年
鄭禧祖(仁王,安都王) 鄭 1709-1729年
鄭裕祖(順王,威南王) 鄭杠 1729-1740年
鄭毅祖(恩王,明都王) 鄭楹 1740-1767年
鄭聖祖(盛王,靖都王) 鄭森 1767-1782年
奠都王 鄭桿 1782年
端南王(思王) 鄭楷 1782-1786年
晏都王 鄭槰 1786-1787年 亡於西山阮朝。

前阮朝(1533-1777年)

世系:
廟號 溢號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阮肇祖 嘉裕皇帝 阮淦 1533年-1545年
阮太祖 靚帝 仙王 阮潢 1558年-1613年
阮熙宗 孝文皇帝 佛王 阮福源 1613年-1635年
阮神宗 孝昭皇帝 上王 阮福瀾 1635年-1648年
阮太宗 孝哲皇帝 賢王 阮福瀕 1648年-1687年
阮英宗 孝義皇帝 義王 阮福溙 1687年-1691年
阮顯宗 孝明皇帝 明王 阮福淍 1691年-1725年
阮肅宗 孝寧皇帝 寧王 阮福澍 1725年-1738年
阮世宗 孝武皇帝 武王 阮福闊 1738年-1765年
阮睿宗 孝定皇帝 定王 阮福淳 1765年-1775年
廢王 阮晹 1775年-1777年

西山阮朝[歸仁阮朝](1778-1802年)
1771年,爆發了由阮岳、阮惠、阮侶三兄弟領導的越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西山農民起義。經過20年的斗爭,起義軍於1776年推翻了南方阮氏政權,1787年滅鄭氏,1789年擊退了清朝軍隊的干涉,統一了越南。l787年,阮岳在歸仁稱帝,統治從廣南至順化的中部大片土地。次年,阮惠在順化稱帝,年號光中,建立西山王朝,統治越南北部。後來兄弟反目,互相攻擊,終至滅亡。

世系: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中央皇帝 阮岳 1778-1788年 泰德、明德
孝公 阮文寶 1793年-1802年
光中帝 阮惠 1788-1793年 光中
帝 阮光纘 1793-1802年 景盛、寶興 光中帝子。

後阮朝 (1802-1907年)
阮福映為原廣南王阮福淳的侄兒,十七歲起兵,1802年,阮福映在法國人的幫助下,建立了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國號南越。後嘉慶帝以為不合常理,令其改國號越南。阮氏分全國為二十三鎮四營。

世系:
廟號 溢號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事跡
阮世祖 高帝 阮福映 嘉隆1802-1820年 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為越南國,清政府命廣西按察使齊布森出使越南、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這是「越南」作為國名的開始,同化水真臘。
阮聖祖 仁帝 阮福晈 明命1820-1841年 即位後,漸漸地有排斥法國勢力的舉動,越法雙方關系越來越惡化。於是在咸豐、同治年間,法軍盡佔南圻(按:越南是一個狹長形的國家,分為北、中、南三部份,北圻即北越,中圻法人稱之為越南本部,南析即南越,一稱下交趾),禁止傳教。
阮憲祖 章帝 阮福暶 紹治1841-1848年
阮翼宗 英帝 阮福蒔 嗣德1848-1883年 西貢條約,割讓東三省給法國。
阮恭宗 惠帝 阮福膺 1883年
郎國公 阮福升 協和1883年
阮簡宗 毅帝 阮福昊 建福1883-1884年 由於與法國殖民者簽定第二次越法《順化條約》賣國,朝野氣憤,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大臣所廢。清朝放棄了宗主國地位,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阮宣宗 出帝 阮福明 咸宜1884-1886年 由於不甘心聽命於法國殖民主義者,於1885年7月5日發動順化起義,但有於准備不充分而失敗。咸宜帝阮福明被法國流配至北非阿爾及利亞,越南被分為三個國家。
阮景宗 純帝 阮福昪 同慶1886-1889年
成泰帝 阮福昭 成泰1889-1907年
阮繼帝 阮福晃 維新1907一1916年 由於不願做傀儡,參與越南光復會起義的策劃,被法國殖民者逮捕流放法屬留尼汪群島。
阮弘宗 宣帝 阮福昶 啟定1916—1925年
保大帝 阮福晪 保大1925一1945年 1945年8月30日,保大帝向越南獨立同盟的代表交出權利,宣布退位,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的結束。

阮宣宗 阮福明(阮福膺) 咸宜 1884年-1885年

阮景宗 純皇帝 阮福昪(阮福膺禟) 同慶 1885年-1889年

成泰皇帝 阮福昭 成泰 1889年-1907年

維新皇帝 阮福晃 維新 1907年-1916年

阮弘宗 宣皇帝 阮福昶 啟定 1916年-1925年

保大皇帝 阮福晪(阮福永瑞) 保大 1926年-1945年

㈡ 被人稱為越南版"甄嬛",這位"太太皇太後"有多傳奇

近年來宮斗戲層出不窮,而且一部比一部傳奇,真正的生死富貴全憑智商。

不過,這種事絕對不只出現在中國歷史當中,打開越南史,一位范姓皇後實在堪稱後宮典範,被人稱為越南版"甄嬛"。今天我們就看看這位熬死了越南十位皇帝的太太皇太後,是如何風光終生的。


據說這位太太皇太後最喜歡看的書是中國歷史,什麼晉、魏、梁、陳、隋、唐、宋,人家張口就來的。引經據典,一點也不在話下。試想想,一個熟識了歷朝史記的女人,於後宮之中又如何不呼風喚雨,一家獨大呢?

㈢ 後宮位分表

皇後
皇貴妃
貴妃
正一品:德妃 淑妃 賢妃 惠妃
從一品:夫人
庶一品:妃
正二品:貴姬
從二品:昭儀 昭媛 昭容 昭華
庶二品:淑儀 淑媛 淑容 淑華
正三品:修儀 修媛 修容 修華
從三品:貴嬪
庶三品:婕妤
正四品:貴儀
從四品:順儀 順媛 順容 順華
庶四品:充儀 充媛 充容 充華
正五品:姬
從五品:榮華婉容
庶五品:婉儀 芳儀 芬儀 德儀 賢儀 微儀
正六品:嬪
從六品:良媛 良娣
庶六品:小媛、小緋
正七品:貴人
從七品:美人 才人 良人
庶七品:常在 答應
正八品:選侍
從八品:娘子 舞涓
庶八品:寶林 娛靈
正九品:芳婉 柔婉
從九品:順常 順成
庶九品:承徽 列榮
正十品:御女 采女
庶十品:充衣 承衣刀人 更衣
末: 官女子
望採納!
^_^^_^

㈣ 越南李氏王朝統治越南多長時間共多少皇帝

公元11 世紀初, 越南前黎朝殿前指揮使李公蘊發動政變, 篡黎立李。李氏得國伊始, 在政治上, 仿唐宋官制, 首次確立了較為完備的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君主制度; 在經濟上, 實行土地國有制, 重農扶商, 詔定稅制; 在對外關繫上, 遣使晉見宋王, 請求宋王冊封其為安南君主。在國力步入強大時, 則推行北犯中國、南侵佔城、西掠哀牢的政策, 稱霸南疆, 但最終國力衰敗, 李氏天下覆亡, 陳氏代之而起。 李朝(1010~ 1225) 是越南第四代封建王朝, 它在前三代(吳、丁、黎朝) 奠基和發展的基礎上, 經40 余載, 至11 世紀中葉, 開始步入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君主制的強國。國勢強大的原因除前三代賜予它的深厚根基之外,還在於在大宋的全力支持和輔助下, 李氏開國君主李公蘊李太祖至第四代國王李乾德李仁宗這幾代君主都頗有政治遠見, 有所作為並初顯成效, 實行了一系列的內外政策, 為李氏的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使李朝在越南歷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和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又受到後來歷代統治者和當代越南學術界的贊許。 李朝和宋朝大致處於同一時代, 宋、李之間的關系時而和好時而緊張。依歷史事實記載, 雙方緊張的原因並非在於宋朝。因為宋朝建國初期, 國力較弱, 它一方面要全力治理五代十國遺留下來的殘破局面, 恢復經濟、鞏固政權; 另一方面還要應付北方遼、金和西夏的侵擾, 無力南顧, 對李朝的多次寇邊, 宋太宗和宋仁宗, 僅是採取「撫寧荒服, 不予問罪」的寬宏大量的睦鄰政策。斯時, 雙方不和的責任在於李氏統治者奉行了北侵中國(從1014年至1076 年間寇邊之事, 不絕於書)、南犯占城國(從1020 年至1104 年間, 李朝軍隊多次侵入占城)、西掠哀牢(從1011 年至1048 年間, 李朝發兵侵掠哀牢) 的政策。但這一政策,最後導致李朝在內外矛盾重重和失道寡助的情況下覆國, 後被權臣陳守度篡權, 取而代之, 陳朝立。 在越南歷史上, 李朝所推行的內外政策,既超過前三代, 又為後五代(陳、胡、後黎、西山朝和阮朝) 所效法, 所以李朝所作所為影響匪淺。對它所實行的政策及其後果, 以前中越史學界鮮為人評價, 為此, 本文較為詳盡地加以論述, 對初學者會有裨益。 前黎朝末年( 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 , 黎龍鋌暴虐無道, 荒淫過度,「是年冬, 終於為其下屬所殺。」[ 1 ]幼子方10 歲, 其弟明提、明昶發兵爭位, 交趾一時大亂。在前黎朝舊臣陶甘沐和萬行的策劃下, 權臣親衛殿前指揮使李公蘊乘前黎朝嗣主沖幼, 遂殺明昶,篡奪王位, 1010 年(宋大中祥符三年) , 改元順天元年, 定都升龍, 建立了李氏王朝(1010~ 1225)。 李公蘊即帝位後, 遂即向宋真宗上表請求冊封。宋真宗認為李公蘊既然已經即帝位,已無法改變現狀, 於是在大中祥符三年二月,封李公蘊為靜海軍留後、檢校太傅、安南都護、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交趾郡王。同年三月, 李氏遣使入貢。宋再次進封李公蘊食邑3 千戶、實封1 千戶、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特賜推誠順化功臣, 贈予襲衣、金器、錢幣等。 宋如此進封新王朝帝王的一系列封號以及珍貴贈品, 對剛剛建立的李氏王朝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李氏在國內的政治威望, 而且在東方封建國際關繫上得到了公認, 特別是中國和安南的國家關繫上, 一度處於和平友好、互通有無的新階段。 李氏王朝的統治時期長達215 年, 是越南封建社會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最長的王朝。 李朝時期, 越南封建制度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在越南歷史上佔有很突出的地位。 李朝開國皇帝李公蘊執政後, 頒布了一系列的治國政策。 (一) 遷都升龍城。李公蘊於順天元年所頒布的第一項政策, 就是將都城從華閭遷到大羅城並將其改為升龍城(即今河內城)。李公蘊下令遷都大羅城, 確有其原因:「朕披觀地圖, 高駢故都大羅城, 居天下中, 有龍蟠虎踞之勢, 四方輻輳, 人物蕃阜, 誠帝王之上都也。朕欲乘此地利, 以定厥居。」李公蘊在朝堂上征詢諸大臣的意見, 群臣皆曰: 陛下言及,此天下萬世之利也。帝大悅, 乃自華閭徙都大羅城。御舟至城下, 有龍見焉, 命改其城曰升龍城。定都升龍後, 李公蘊集全國之資產, 按中國的建築風格, 大興土木。「天德府升龍京內起朝殿, 左置集賢殿, 右置講武殿。左啟飛龍門, 右啟丹鳳門。正陽啟高殿, 皆曰龍墀, 墀內翼以迴廊, 周匝四面。乾元殿後置龍安、龍瑞二殿。左建日光殿, 右建月明殿。後有翠華宮。城之四面啟四門, 東曰祥符, 西曰廣福, 南曰大興, 北曰曜德。又於城內起興天寺, 五鳳星樓, 城離方創勝嚴寺。…… 3 ]與此同時,建寺於天德府。再者「發錢二萬緡, 建寺八所,皆立碑記功於升龍, 城內造興天御寺、太清宮、萬壽寺, 城外造勝嚴寺、天王寺、興聖寺、天光、天德、鄉邑諸寺。觀有頹毀者, 悉令修之。」[2 ] 李公蘊要把升龍建設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升龍位於紅河流域平原, 這里乃是資源豐盛的大平原, 且距大海較近, 作為李朝立國肇基的中心, 一方面能擺脫舊都城山地部落牧農經濟的限制, 另一方面作為政權集中、國家統一的核心, 對新王朝的統治十分有利。 2007-7-10 22:42 回復 220.176.133.* 2樓 (二) 分封李氏及提升有功之臣。據《越史略》卷二載:「順天元年冬十一月, 王即位, 大赦天下, 焚綱羅獄具。……德為太後, 冊王後六。立長子瑪(佛瑪) 為太子, 余皆侯爵,王女十三人皆公主。以長女安國公主嫁於陶甘沐, 封為義信侯; 王兄某為武威王; 弟為翊聖王; 陳鎬為相公; 吳丁為樞密使; 歸碩輔為太保; 鄧文孝為太傅; 裴車磊為左金吾; 譚坦為左武衛; 杜間為右武衛。」這樣, 皇親國戚、貴族功臣各有其位, 使之效忠於李氏。李公蘊又在他之下設文武大臣, 官分九品, 各司其位, 各恪守職責, 從而鞏固和加強了中央機構, 頗有利於李家天下的長治久安。 (三) 改組地方政治機構。在前黎朝時全國分為十道, 各道由武將統轄。其弊病有二,一是擁有軍權的將領, 分兵割據, 時有反抗中央之舉; 二是全國僅分為十道, 權力過於集中, 而地方行政大權, 往往受將軍所左右, 從而使各將領既有兵權又有政權, 最後導致前黎朝被將軍們所推翻。有鑒於此, 李公蘊將全國分為24 路行政區。路的長官稱知府, 委派文官治理。路下設州、府、鄉、社等行政機構。 社為最低機構, 設社官掌戶籍。山區設州、寨,特稱愛州、歡州為寨。太宗時改知府為州牧,軍、政實權均集中於州牧一人手中。爾後又將中央朝廷官員分為文武兩班——以尚書為首的文官班和以都統為首的武官班。並將各級官員確定了1 至9 品的品秩。這一措施不僅使官職有了嚴密的組織, 而且各守官品履行公事。太宗為了使各級官員效忠於朝廷, 規定每年舉行一次盟誓。李朝皇帝又分封各個王子為王, 令其直接鎮守各重要地區。例如愛州、歡州、諒州均由其王族統轄。由以上可見從組織到思想, 李朝都有嚴格的規定, 導致李朝形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的封建國家。 李朝諸帝對少數民族居住的邊遠山區,採取的統治政策與內地不同。在南部邊遠的歡州、愛州設寨, 實行軍事統治。這是因為這兩個州鄰近占城國, 地方封建貴族常有反抗,並往往聯合占城國或者占城國支持他們反叛李朝的統治。對北部山區某些較強大的土酋,則採取懷柔政策, 將帝王的公主嫁給他們。例如, 太宗佛瑪於天成二年(1029 年) , 以平陽公主嫁給諒州牧申紹泰為妻; 後來的金城公主嫁給峰州牧黎宗順為妻; 長寧公主嫁給上威州牧何善覺為妻; 李乾德李仁宗, 在英武紹勝七年(1083 年) 以欽聖公主下嫁謂龍州牧何彝慶, 其目的在於籠絡這些有權勢的酋長,使之團結在李朝的周圍。 (四) 立佛教為國教。李公蘊出身於僧侶,年幼時游於六祖寺。曾就學於僧萬行。在廢黎立李的政變中, 僧萬行立過汗馬功勞。所以李公蘊登基為王後, 僧侶在各階級中處於特殊的地位。首先是在各地大建廟宇、寺塔。前已述:「發錢二萬緡建寺八所」。李朝每隔5 年就派遣使臣入宋求《大藏經》。每年春、秋兩季舉行大法會、花燈佛會作為國家大典以示慶祝, 並設置了法事道場。在李朝統治時期, 共建造寺廟萬余處, 其建築亦十分復雜而豪華。 可供當今人們參觀李朝時的古剎有河內市的一柱寺、鎮國寺; 河北省的章山寺、佛積寺和河東省的天福寺、永慶寺等寺院。 李朝的重大特點之一是佛教曾發展為一支重要的社會政治、文化力量。在全體居民中,「百姓大半為僧, 國內到處皆寺。」安南佛教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三大禪宗派別乃是滅嘉禪宗派(即南方派)、無言通禪宗(即觀壁派)和草堂禪宗派(即雪竇明覺派) , 均流行於世,直至李朝末年才告衰微。 僧侶參與朝政並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僧萬行(? ~ 1018) 是「南方派」第12 代禪宗, 曾因扶助李公蘊創立李朝有功而被封為國師。 史雲:「李朝諸帝, 尊祀僧流, 最為隆重, 太祖之於萬行, 仁宗之於明空、覺海, 或崇以國師之號, 或加尊者之稱, 給戶數百, 賜田千頃, 故天下靡然趨之」[4 ]。僧人參政, 享受封邑, 這是李朝統治中的一大特點。 李朝的文學作品基本上是以詩歌為主體, 但傳世之作多身為佛教僧侶的詩人。文以載道、詩句有志。其作品就是「道」與「志」, 即詩與禪的匯合交融, 或者說是詩的禪化, 成為李朝文藝作品的重要特點。 2007-7-10 22:42 回復 220.176.133.* 3樓 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到藝術與宗教的關系, 很有啟迪作用。他說:「宗教往往利用藝術, 來使我們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 ……於想像。」[ 5 ] (P130) 李朝僧人的「禪詩」, 以藝術的手法表現了「宗教真理」。例如以下幾首「禪詩」, 足以使人有豐富的「想像」。 僧萬行的一首詩(偈) 是南方派的代表作: 身如電影有還無, 萬木春榮秋又枯。 任運感衰無怖畏, 盛衰如露草頭鋪。 覺海禪師的一首詩(偈) 是觀壁派的代表作: 不覺女① 頭白, 報爾作者② 識。 若問佛境界, 龍門遭點額。③ 李朝的幾代君主都曾出家為僧並對佛學頗有研究, 寫有著述。審視李朝留下的詩歌作品, 禪詩佔有很大的比重, 曾影響了李朝一代文壇。如李朝的君主、太後、公主也多信佛並皈依佛門, 也有禪詩傳世。例如太宗李德政(1028~ 1054) , 著有《觀諸禪老參問禪旨》、《追贊毗尼多流支禪師》; 玉嬌公主(1041~1113) 出家為尼, 法號妙因, 著有《生老病死》一詩; 倚蘭太後(?~ 1117) , 著有《色空》一詩。 為了更清楚知道李朝第二代君主李德政的禪詩內容, 現錄於後: 般若真無宗, 人空我亦空。 過現未來佛, 法性本相同。 ——《觀諸禪老參問禪旨》 創自來南國, 問君久習禪。 應開諸佛言, 遠合一心源。 皎皎楞伽月, 芬芬般若蓮。 何時臨面見, 相與話重玄。 ——《追贊毗尼多流支禪師》 由上可知, 李朝的文化藝術受到佛教的影響非常深刻, 但佛教文化雖然很興盛, 然而畢竟是在儒學的深厚基礎上, 才有可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李朝效法宋代尊崇儒學。公元1070 年8月, 李聖宗李日尊下詔在全國修文廟, 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 召集畫家繪制七十二賢像, 四時祭祀。這是越南首次在建立獨立的封建國家之後第一次修建文廟。後來歷代皆尊儒學, 漢文化也就日益處於支配地位。 (五) 實行科舉制度。 中國的科舉考試源於隋火易帝大業二年(606 年) , 以分科取士之法, 代替魏晉以後實行的「九品中正制」。越南統治者從李朝開始意識到儒學思想對建立封建大一統國家的重要性。李聖宗神武二年(1070 年) , 為了適應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需要, 在全國實行尊儒, 取得重大成就。到了李仁宗太寧四年(1075 年) ,「詔選明經博學及試儒學三場, 黎文盛中選, 進侍帝學[ 6 ]」。從此, 越南開始實行科舉制度。1076 年(英武昭勝元年) 李仁宗在升龍設立國子監, 選文職官員識字者入內習文。1077 年, 試官員以書算刑律; 1086 年成立翰林院, 試全國有文學之才者充翰林院官; 1195 年(李高宗天資嘉瑞十年) , 舉行三教考試。至此, 中國的科舉制度已在李朝奠定基礎。李朝開科取士主要在三代國王(仁宗、英宗、高宗) 時期取得初步成就。例如李仁宗, 在位55 年, 開科僅一次, 取10 人; 李英宗在位38 年, 開科一次, 取士不知; 李高宗在位35 年, 開科一次, 取士20 人。 安南仿中國分級考試, 考試有2 級和4 級。2級分為鄉試(地方州縣考試) 和京師考試(省試)。4 級考試分為: 一是科試(小考) , 在縣舉行, 及格者稱為秀才; 二是鄉試, 在省會舉行,中試者為舉人; 三是會試, 在京師舉行, 及格者稱為貢士; 四是殿試, 會試及格者參加殿試, 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 及格者稱為進士。 李朝時期的考試僅有2 級。直到後黎朝時, 才有4 級考試, 實行3 年一科(3 年一大考)。 科舉制度產生於李朝, 這與李朝私有土地制度的發展和地主階級的興起有關。從李朝起, 國有土地雖然占據支配地位, 但同時私有土地制卻正在全國蔓延, 因凡中試者皆入官位, 賞賜封土。實際上李朝為了本身的經濟收入並為繁榮經濟, 大力鼓勵其發展。 儒家與佛家有一點不同之處就在於: 儒家務實。正如我國朱熹對儒家之所求則是「吾儒萬里皆實[7 ]」。而佛家則務空, 即朱熹所說的:「釋氏萬里皆空[7 ]」。孔孟之道中的「禮法刑政」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所追求的。科舉制度的出現委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的歷史之必然。 2007-7-10 22:42 回復 220.176.133.* 4樓 六) 土地制度和稅收制。安南的土地制度基本上有以下幾種形式: 1、土地國有制是李朝實行封建中央集權統治的基礎。全國的土地均由中央王朝來支配, 當時的土地佔有制形式有4 種: 其一, 坊 邑, 即由戰俘或囚犯開墾的庄園, 其產品皆歸王室所有; 其二, 拓刀田, 是由朝廷將一部分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軍政大臣; 其三, 湯沐邑,乃是王室將部分土地分封給各個公主; 其四,寺田, 是由皇帝特賜給各級僧侶、寺廟的, 其廟產相當龐大。 2、公社土地制。它是農村廣為流行的公有地, 乃是全公社的財產, 國家政權賴以存在的牢固基礎。公社在很多方面尚保留著廣泛的自治權, 公社將土地分給公社成員耕種, 他們有自己的生產工具, 僅向國家繳納部分產品、服一定時期的勞役、兵役並納稅。但公社成員只有土地的使用權, 公社土地的最高所有權屬於皇帝。公社的農民屬於皇帝的臣民,他們是公社的主要生產力。 皇帝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有權將土地和依附於土地上的農民分封給各級官員,受封者被稱為「食封戶」和「食邑戶」。凡食邑戶要向受封者納稅, 有時還要服勞役和兵役。 例如, 李朝的太尉李常傑受封4 千食封戶和1 萬食邑戶; 諸侯李冉再受封1 千5 百食封戶和6 千7 百食邑戶; 太傅劉慶覃受封3 千食封戶和6 千7 百食邑戶。王子和公主受封的戶數更多。 凡有功於李氏的貴族、官員, 皇帝均賜給「拓刀田」, 又稱「斫刀田」。據《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二,《李紀》一記載…「奉曉(即黎奉曉) 愛州冰山鄉人, 少雄勇, …太宗南征為前鋒, 大破虜兵, ……凱還定功。奉曉曰: 『不欲爵賞, 願得立冰山, 遠擲大刀, 驗刀墜官地內, 賜以作業。』從之。奉曉登山一擲, 遠10餘里, 刀墜多糜鄉, 即以賜之。」此即常說的「拓刀田」來源於李太宗的功臣黎奉曉。他要求皇帝允許他站在冰山(清化) 上向下擲刀,刀落之處的土地周圍均歸於他。這反映了因功受封土的情況之一。 李朝分封土地的制度是很普遍的。大片大片的沃土分給貴族、官吏, 他們受封的采 邑, 除了一部分不受中央支配成為私田外, 大部分采邑只有使用權, 也可以讓其子孫享受 采邑權, 但國家也有隨即收回的權力, 所以安南封建社會早期沒有像西歐那樣的世襲領地, 也無世代相傳的貴族領主, 然而有一點,一旦到了一個王朝行將滅亡或到安南封建社會晚期, 也會出現世襲領地, 受個人支配的私有土地, 國王無權問津。 封建主對公社農民的剝削量, 基本上是按習慣勢力分配的。例如, 一等田, 每畝繳一百升; 二等田三畝一百升; 三等田四畝一百升[8 ] (P82) 農民蒙受的剝削, 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而定, 但不管如何變遷, 農民受到的剝削和壓迫, 不能超過其承受能力, 否則社會就會發生農民起義, 統治階級被迫退卻, 減輕 農民的負擔, 從而社會才能向前發展。此外,還有國庫田, 由國家直接管理, 並由戰俘、罪 犯以及部分農奴耕耘。例如, 一等田六百八十升, 二等田四百升, 三等田一百升[8 ] (P82)。由此可知, 國庫田對勞動者的盤剝要比公社田、采邑田都重。不過隨著李朝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土地日益集中在豪紳貴族手中, 尤其是土地的買賣、典當和搶占逐漸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李朝時期, 封建貴族家中常畜養一部分家奴, 供其使用, 或加以買賣。買賣奴婢的現象是李朝封建社會的又一個特點。 李朝立國後, 下詔定稅例, 征課有度。 1010 年12 月, 李公蘊下詔:「赦天下三年租稅, 積年逋欠者, 即除之[ 2 ]。」至1040 年(李太宗乾符有道二年) , 李太宗下詔免半稅;1044 年(李太宗天感聖武元年) , 下詔再免半稅。二帝尚制定官吏收納賦稅的條例, 制止某_些官員貪污舞弊, 危害和有損於國庫收入。李公蘊雖免徵租三年, 但絕不是免徵一切租稅, 而是還徵收其他六種稅例。《欽定越史通鑒綱目》正編卷二載:「癸丑四年(1014 年) , 春二月, 定稅例。一潭池田土、二桑洲錢、三山源產物、四關隘譏察鹼鹽、五蠻獠犀象香料、六山頭材木花果, 定例徵收, 賜王侯公主所管有差。」

㈤ 求清朝後宮妃嬪封號~

清代後宮妃嬪稱號按地位高低依次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官女子。

一、皇後

皇後(拼音:huáng hòu)簡稱為後,是世界歷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正配的號。「後」與「後」,古已有之。「後」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啟就稱作夏啟後,後引申指「君主的妻妾」,這是一個位份、稱謂,而不僅僅是」皇帝後面的女人「。

二、皇貴妃

皇貴妃,中國古代皇帝妃嬪的等級之一,清朝沿用,在皇後之下設皇貴妃一人。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續後孫氏。

孫氏自小被接入宮中撫養,宣宗即位後冊封為貴妃,依例,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因宣宗寵愛孫氏,破例讓她得享像皇後一樣的金冊金寶,「皇貴妃」之稱由她而始。宣德帝駕崩,其子朱祁鎮即位為明英宗,因土木堡之變被扣留,其弟郕王朱祁鈺即位為明代宗,年號景泰。景泰帝冊封寵妃唐氏為皇貴妃,由此延續下來。

三、貴妃

貴妃,皇帝妃嬪封號之一。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於孝建三年始設,地位次於皇後,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復。渤海稱王之妻為貴妃,則相當於中原各朝皇後。明成化年間,明憲宗在其上另設皇貴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

四、妃

妃,本意是中國古代皇族太子、王、侯的正室。後來延伸泛指皇帝側室。另有此單獨位號存在。同時用於東亞諸多地區,如古代的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

五、嬪

嬪,古代婦女的統稱,本義為帝王的女兒出嫁,亦是對婦人的美稱,如:嬪婦(國中婦人有德行者);嬪德(婦德);嬪儷(指妻);嬪則(為婦的准則);嬪息(妻與子女)。歷史上有八嬪臨御,指「僖嬪、端嬪、穆嬪、熙嬪、道嬪、通嬪、襄嬪、靜嬪」。

六、貴人

貴人,皇帝妃嬪封號之一,是罕見的在不同朝代地位差別很大的妃嬪封號。東漢光武帝時始置,為最高位妃嬪稱號,僅次於皇後。晉代,為三夫人其三,位於九嬪之上。後世朝代地位較低,清置貴人於嬪位之下,為妃嬪等級第五等。

七、常在

常在,清宮妃嬪制度中的低階稱謂之一,比「答應」這最低級妃嬪位分高一級。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答應或常在。然後其中一些晉升為常在,貴人,嬪,妃,貴妃。

八、答應

明清時對近侍太監和宮女之稱。在紫禁城的三宮六院內居住著皇帝的一大群妻妾,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後,她主治內宮,聲名顯赫;而地位最低的則是官女子,但答應地位低下,平時很難得到皇帝的寵愛,而答應「無定位」,在清代的皇宮中究竟有多少實難計算。

九、官女子

官女子是一個漢語詞語,是一個名詞,其意可以指清朝官女子,是宮女與嬪妃之間的,既要幹活又要准備伺候皇上,也是皇帝後宮地位最低的位分。

㈥ 古代皇上後宮有多少妃子

有名分的妃嬪有一百二十一人,各個朝代稍有差異,但最多都是一百多人。《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古人常用「後宮佳麗三千人」來形容古代皇帝嬪妃之眾。因為後宮除去妃嬪,還有更多的侍女,侍女也屬於皇上的。

比如唐朝規定有:

一皇後;

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以上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

二十七世婦: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6)越南皇帝後宮多少位擴展閱讀:

根據皇帝的喜好,他可以滿編運行,也可以不滿編運行,其中皇後和幾個夫人規定必須是諸侯或公卿的女兒。

一百多隻是皇帝後宮中有品級的女人,而事實上和理論上講,後宮中所有的女人也都是皇帝的女人,這意味著,宮女實際上是潛在的妃嬪。

古代皇帝後宮嬪妃都非常多,我們常說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但實際人數是達不到那麼多的,後宮嬪妃越多越能給皇帝孕育出優秀個皇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後宮 (漢語詞語)

㈦ 越南皇帝世系表是什麼

越南皇族的族譜。

㈧ 越南的末代皇後,美艷照人享受萬千寵愛,為何最後遭到拋棄

越南的末代皇後,美艷照人享受萬千寵愛,但是最後卻被拋棄,這主要是因為保大皇帝非常的風流,在她之後又接連娶了幾個妃子,而且外面還有很多的情婦,再加上當時的時局動盪,所以他們的感情越來越淡薄,最終分居了,分居之後保大皇帝也很少去看她,最終她因心臟病突發而離世,享年只有49歲,她就是南芳皇後。

但是好景不長,這種恩愛沒能一直持續下去,後宮佳麗三千,大多皇帝都是風流的,保大皇帝也不例外,最終南芳皇後還是被拋棄了,就連在她去世後,保大皇帝都沒有去參加她的喪禮,當時她的喪禮上只有她的子女和兩位法國的官員,非常的悲涼。

㈨ 越南阮朝有幾位皇帝,他們是誰

越南阮朝有13位皇帝的
他們是:
年號

1.Gia Long 家龍
1802 - 1819
2.Minh Mạng 名命
1820 - 1840
3.Thiệu Trị 紹治
1841 - 1847
4.Tự Đức 嗣德
1847 - 1883
5.Dục Đức 育德
1883-?
6.Hiệp Hòa 協和
1883
7.Kiến Phúc 建福
1883 - 1884
8.Hàm Nghi 咸宜
1884 - 1885
9.Đồng Khánh 同慶
1885 - 1889
10.Thành Thái 成抬
1889 - 1907
11.Duy Tân 維新
1907 - 1916
12.Khải Định 啟定
1916 - 1925
13.Bảo Đại 寶大
1926 - 1945

㈩ 世界歷史上的女皇帝有誰

中國(共4位)
北魏殤帝(528年在位):西元528年,北魏的胡太後殺死了北魏孝明帝元詡,胡太後將潘嬪所生皇女從後宮抱來立為皇帝,假稱為男性,但過沒多久,另立年僅三歲的元釗為帝,是為北魏幼主。在中國歷史上連她的名字都沒留下,一般都稱「元姑娘」。
陳碩真(653年在位):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睦州女子陳碩真自稱文佳皇帝,並建立政權。後被唐朝的揚州刺史房仁裕及婺州刺史崔義玄所鎮壓。

則天大帝武則天(690年-705年在位):即武曌,中國歷史上唯一承認的女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生母,武周皇帝;14歲進入唐帝國皇宮,因美貌和膽識為太宗所賞識,後與太子李治有染;649年太宗死,高宗即位,以先帝嬪妃身份入感業寺出家;651年奉詔重入唐宮;經過一系列宮廷斗爭,於655年成為高宗皇後,開始干預朝政,創垂簾聽政制度,稱「天後」(高宗稱「天皇」),掌握實際權力;684年其夫高宗死後先後立其子中宗和睿宗為帝,以皇太後身份臨朝稱制,繼續掌權;690年迫睿宗李旦退位,遂革唐命,自立為女皇帝,稱尊號「聖神皇帝」,建立大周,史稱「武周革命」;705年因「五王政變」被迫內禪於皇太子李顯,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亦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死後謚號多次改動,其孫唐玄宗時定謚則天順聖皇後。她自從成為高宗皇後起就開始掌握最高權力直到退位,歷時50年;在位期間對外戰爭多數勝利,鞏固並拓展了中華帝國的版圖;開創殿試和武舉,發展了科舉制度;繼續推行均田制,促進了農業生產;國家較貞觀之治時期更有所發展,史稱「武周之治」。
耶律普速完(1163年-1177年在位):即西遼承天太後,年號崇福,在位十四年,西遼仁宗耶律夷列之女。1163年,仁宗病死,由於太子耶律直魯古年幼,遺命其女耶律普速完臨朝稱制。1163年,耶律普速完正式稱制,改元崇福,稱承天太後,但有部分學者認為實際上為稱皇帝,非稱太後。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共3位)
伊琳娜女皇(797年-802年在位):拜占庭帝國伊蘇里亞王朝皇帝利奧四世皇後,君士坦丁六世生母,拜占庭帝國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蘇里亞王朝末代女皇;780年其夫利奧四世死後立其子君士坦丁六世為帝,為皇太後,掌握實際大權;797年又廢兒子,自立為女皇;802年被廢黜,伊蘇里亞王朝告終。她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唯一使用陽性的男皇帝(希臘語:βασιλεύς,英語:emperor)而非陰性的女皇帝(希臘語:βασίλισσα,英語:empress)稱號的女皇。
佐伊女皇(1042年-1050年在位):又稱「正統嫡系佐伊」,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後之女,皇帝羅梅納斯三世皇後,拜占庭帝國第二位女皇;其父死後,夫羅梅納斯三世即位,她與心腹宦官約翰共謀,於1034年殺其夫,同年與出身微賤的帕夫勒戈尼亞人米海爾結婚,助其登位為米海爾四世;1041年米海爾四世死,她立侄兒兼養子米海爾五世為帝;米海爾五世圖謀將她排除,但她被忠誠於馬其頓王朝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市民擁立,廢米海爾五世,作為馬其頓王朝正統嫡系與妹狄奧多拉共同在1042年即帝位;同年,以六十餘歲之身與君士坦丁九世結婚,三位皇帝共同執政。
狄奧多拉女皇(1042年-1056年在位):又稱「正統嫡系狄奧多拉」,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後之女,佐伊女皇之妹,拜占庭帝國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馬其頓王朝末代皇帝;1042年起與其姐佐伊和姐夫君士坦丁九世作為拜占廷帝國共主,三位皇帝共同執政;1052年其姐佐伊女皇死,與姐夫君士坦丁九世兩人執政;1054年君士坦丁九世死後為單獨的女皇;無嗣,1056年臨終前指定米海爾六世即位,馬其頓王朝告終

越南(共1位)
李昭皇[2](1224年-1225年在位):即李天馨,本名李佛金,越南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越南李朝第九位也是末代皇帝,李惠宗次女,初稱昭聖公主;1224年因惠宗長女順天公主已嫁,又無男嗣,乃立其為皇太女;同年權臣陳守度廢惠宗,立其為帝,時年僅七歲,實際權力掌握在守度手中;1225年嫁守度侄陳日煚(即陳太宗),同年禪位於夫君,降為昭聖皇後,李朝為陳朝所取代;因無子嗣,於1237年被陳守度逼令太宗廢其後位,復稱昭聖公主;1258年復被下令嫁給大臣黎輔陳。

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共4位)
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在位):全名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俄羅斯帝國第一位皇帝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的第二任皇後,俄羅斯帝國第二位皇帝、第一位女皇;本為立陶宛一農民之女,在大北方戰爭中為俄軍所俘虜,旋為彼得一世所寵,成為他的情婦;1712年正式成為彼得一世的皇後;1725年其夫彼得一世死後得到近衛軍支持,成為女皇。在位時間短,政治上無所建樹;她與彼得一世育有二子五女,其中二子三女皆早逝,唯次女與此女長大成人,次女即後來的伊麗莎白女皇;死後無男嗣,令繼孫彼得二世繼位。
安娜一世(1730年-1740年在位):全名安娜·伊凡諾芙娜·羅曼諾娃,俄國沙皇伊凡五世之女,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侄女、彼得二世姑母,俄羅斯帝國第四位皇帝、第二位女皇;1710年與庫爾蘭公爵結婚,但不到三個月其夫死,遂以遺孀身份成為庫爾蘭女公爵,以後終身未嫁;1740年其侄彼得二世皇帝死後無嗣,遂即位為女皇;在位期間長期對外用兵,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與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聯合對抗波旁王室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並取得勝利,但在南下進攻奧斯曼帝國的戰爭(第四次俄土戰爭)中受挫;以風流著稱,無後,令其甥孫伊凡六世繼位。
葉麗薩維塔一世(1741年-1762年在位):全名葉麗薩維塔·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娃,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和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之女,皇帝伊凡六世之舅祖母,俄羅斯帝國第六位皇帝、第三位女皇;1741年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其甥孫伊凡六世,自立為女皇,以彼得大帝合法繼承人自居;在位期間鼓勵商業發展,使俄國經濟有所復甦;資助文學藝術創作,創建莫斯科大學和藝術院;對外參加七年戰爭,與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結盟,對普魯士作戰屢屢獲勝;但她給貴族以特權,使廣大農奴處境更加艱難;亦以荒淫著稱,終身未婚,死後無嗣,令外甥彼得三世繼位。
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在位):即葉卡捷琳娜大帝,全名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三世皇後,俄羅斯帝國第八位皇帝、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本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於後來的彼得三世為妻;1762年伊麗莎白女皇死,無嗣,其夫彼得三世即位,為皇後,同年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其夫彼得三世,自立為女皇。其在位期間發動第五、六次俄土戰爭並取得勝利,擊敗奧斯曼帝國,吞並克里米亞汗國,獲得黑海的出海口;與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使俄國的地位空前提高,成為地跨歐亞大陸的全世界最大帝國,故被尊稱為「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大帝」之一(另一個是彼得大帝);與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等交往密切,但思想仍舊保守,反對法國大革命;亦以風流著稱,男寵眾多,兩個兒子(包括後來繼帝位的保羅一世)都有可能是她與男寵之子(因為其夫彼得三世沒有生育能力)。

日本(共8位、10代)
推古女帝(592年-628年在位):欽明天皇之女,敏達天皇妹、皇後,崇峻天皇妹,日本歷史上第33代天皇、第一位女天皇;592年其兄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殺害後被擁立為天皇;即位初立侄兒聖德太子為皇太子,推行改革;在位期間限制貴族權力,推崇佛教,4次遣使團訪問中國隋朝,開創飛鳥時代;屢次發兵朝鮮半島,討伐新羅,未果。
皇極女帝(642年-645年在位,重祚為齊明女帝,655年—661年在位):舒明天皇皇後,孝德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35、37代天皇、第二位女天皇;642年其夫舒明天皇死後被權臣蘇我蝦夷擁立即位;645年其子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發動宮廷政變,滅蘇我入鹿,乃內禪於其弟孝德天皇;654年孝德天皇死後於次年重祚,而實權掌握在兒子中大兄皇子手中;統治後期奢侈揮霍,廣營宮室;在位最後一年發兵朝鮮半島,支援百濟,對抗新羅和大唐聯軍,未交戰先病逝。兩年後(663年),日本、百濟聯軍在白江口之戰中大敗。
持統女帝(690年-697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天武天皇侄女、皇後,日本歷史上第41代天皇、第三位女天皇;686年其叔兼丈夫的天武天皇死後臨朝稱制;689年其子草壁皇子死,乃於次年正式即位;697年內禪於其孫文武天皇,稱太上天皇;統治期間日本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開始了白鳳時代。
元明女帝(707年-715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持統女帝妹、兒媳婦,草壁皇子姑母、太子妃,文武天皇姑祖母、母親,日本歷史上第43代天皇、第四位女天皇;707年其侄孫、也是兒子的文武天皇死後,由於其侄兒兼丈夫的草壁皇子早逝,乃即位;715年內禪於其女元正女帝,為太上天皇;710年遷都平城京,開創了日本歷史上的「奈良時代」;715年內禪於女兒元正女帝,為太上天皇。
元正女帝(715年-724年在位):草壁皇子與元明女帝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4代天皇、第五位女天皇;715年其母元明女帝內禪,乃即位;724年內禪於其侄兒聖武天皇,為太上天皇。
孝謙女帝(749年-758年在位,重祚為稱德女帝,764年—770年在位):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後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6、48代天皇、第六位女天皇;749年其父聖武天皇內禪,乃即位;758年內禪於遠房表弟淳仁天皇,為太上天皇,仍掌握實際大權;764年因藤原仲麻呂之亂,廢黜淳仁天皇,重祚;在位期間多次派遣唐使出使中國,是「奈良時代」的全盛期;晚年寵信道鏡法王,頗多弊政。
明正女帝(1629年-1643年在位):後水尾天皇與德川和子之女,日本歷史上第109代天皇、第七位女天皇;1629年其父後水尾天皇內禪,乃即位;1643年內禪於異母弟後光明天皇,為太上天皇。
後櫻町女帝(1762年-1770年在位):櫻町天皇之女,桃園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117代天皇、第八位也是至今最後一位女天皇;1762年其弟桃園天皇死,由於桃園天皇之子英仁(後來的後桃園天皇)尚幼,乃即位;1770年內禪於侄兒後桃園天皇,為太上天皇,繼續輔政。

印度帝國(共1位)
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1877年-1901年在位),即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之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第一任英屬印度皇帝,英屬印度唯一的女皇,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獲得「女皇」稱號的君主,英國國王威廉四世的侄女;1837年其伯父威廉四世死後即位為英國女王;1877年接受「印度女皇」稱號; 其在位期間英國空前強盛,經濟、科學、文學、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殖民統治方面,使大英帝國進入全盛時期,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第一個是西班牙帝國),被譽為「維多利亞時代」;如今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等都是以她的名字來命名的;其子女眾多,與歐洲各國王室聯姻,有「歐洲的祖母」之稱。

阿比西尼亞所羅門王朝(今衣索比亞,共1位)
佐迪圖(1916年-1930年在位):阿比西尼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私生女,衣索比亞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正式稱號是「眾王之女王」);1913年其父孟尼利克二世病故,其異母姐妹之子埃雅蘇五世繼位;1916年埃雅蘇五世被廢,遂即位為女皇,以堂弟塔法里·馬康南親王攝政並立為皇儲;後與攝政王在改革還是守舊的問題上發生分歧,秘密策動前夫發動地方叛亂,但被攝政王鎮壓;1930年4月在驚恐中病逝;攝政王即位,即阿比西尼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

伊莎貝爾一世(1846年—1921年):巴西帝國末代皇帝佩德羅二世的長女,1850年弟弟皇儲阿方索去世,她成為女皇儲。1889年他的父親被推翻,君主制覆亡。1891年她的父親去世,她成為名義上的巴西女皇伊莎貝爾一世。但只得到了君主制支持者的承認。
瑪利亞·何塞法(1872年—1949年):墨西哥皇帝阿古斯汀一世的後代,阿古斯汀之子皇儲阿古斯汀的長孫女。墨西哥君主制於1867年覆亡,但阿古斯汀一世的後代仍要求墨西哥的皇位。1925年墨西哥王子阿古斯汀(三世)去世,瑪利亞·何塞法作為他的侄女成為名義上的墨西哥女皇,但只得到了極少部分君主制支持者的承認。

閱讀全文

與越南皇帝後宮多少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有多少雞 瀏覽:655
印度象的學名是什麼 瀏覽:520
中國哪個地方說話慢 瀏覽:231
越南哪裡殺牛的最多 瀏覽:44
中國什麼別稱 瀏覽:444
中國有多少個省匯城市 瀏覽:920
拉脫維亞快遞到中國要多久 瀏覽:966
印尼什麼地方產東革阿里 瀏覽:887
印度西瓜汁怎麼做的 瀏覽:547
李嘉誠英國投資縮水有多少 瀏覽:893
印尼廖內群島多少平方公里 瀏覽:707
義大利語怎麼訓練 瀏覽:313
牛在印度人的心目中是什麼 瀏覽:225
小中國結如何往物品上綁 瀏覽:379
中國船員可以移民哪些國家 瀏覽:738
印度在中國青島的哪個位置 瀏覽:665
印度各地區怎麼劃分地圖 瀏覽:506
印尼抹衣服上怎麼洗 瀏覽:992
在越南買什麼房子比中國貴 瀏覽:999
印尼蜂鳥怎麼樣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