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哪些
世界上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共有五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
1、中華人民共和國
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1949年(己丑年)10月1日成立,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徽內容包括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
首都北京,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由56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漢族占總人口的91.51%。
2、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簡稱「朝鮮」(North Korea)。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是朝鮮勞動黨。南部與韓國以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分隔,北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接壤,西臨渤海,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東臨日本海。首都平壤。
3、越南
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越南(Viet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4、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簡稱寮國,寮國是於中南半島北部的內陸國家,北鄰中國,南接柬埔寨,東臨越南,西北達緬甸,西南毗連泰國,其國土面積23.68萬平方公里,人口680萬(2015年),首都是萬象。
5、古巴共和國
簡稱古巴。國名源自泰諾語「coabana」,意為「肥沃之地」、「好地方」。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群島國家,哈瓦那是古巴的經濟、政治中心和首都。古巴島是大安的列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被譽為「墨西哥灣的鑰匙」。古巴島酷似鱷魚,又被稱為「加勒比海的綠色鱷魚」。
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區別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
(1)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權力由人民行使,但不會由全體人民直接行使。
(2)在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是間接的,即通過選舉人民代表由人民代表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
(3)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在於國家是否由人民當家作主。行使國家權力的是直接還是間接,並不是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
㈡ 越南寮國的社會主義長得什麼樣
寮國越南掠影
2015年7月19日至26日,筆者隨團訪問了越南和寮國,先後與寮國社會科學院、寮國國家政治與行政學院、越南社會科學院、越共中央理論委員會、越南國家政治學院、胡志明市鈴中工業開發區、胡志明市委宣傳部等單位的學者和官員座談,對越南和寮國的發展狀況有了一鱗半爪的感性認識,略作整理,與關心越南和寮國的讀者共享。本篇見聞僅僅是筆者個人的觀察,不代表訪問團的正式立場。
寮國:溫和寧靜、自適安和
飛機降落在簡朴的萬象機場,接機的朋友見到我們,雙手合十,滿臉笑容。乘車20分鍾,抵達市中心的賓館,看到沿途兩三層小樓錯落有致。行前,閱讀的資料說,2014年寮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690美元,比印度還低,且文化上是受印度影響很深的國家,以為萬象會跟新德里一樣擁擠、粗陋,但是,兩三天里看到的萬象卻是另一番景緻。作為首都,萬象自然是寮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約4000美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這里沒有摩天大樓、精緻的街道和豪華的商店,政府大樓、會展中心卻有一定的規模,然而並不特別高大,也不富麗堂皇,許多還是中國、越南、日本或其他國家援助建設而成,但是,街道和建築干凈、整潔、疏朗,也沒有無家可歸和衣衫襤褸的人們,似乎反映出這里的貧富差距不太大。
在各種場合的交流中,寮國人對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沒有提及什麼高遠的目標,沒有表現出多麼強烈的強國富民的意志,這跟訪問行程後段越南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寮國歷史上曾經受到緬甸、法國的殖民統治,但是,寮國人談到歷史問題時,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受難意識和復仇意識。寮國人對各種議題都持比較平靜的態度,不像我們在討論一些議題時,容易產生激奮情緒。
關於基本的經濟制度,寮國使用了與越南一樣的概念,即,「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什麼叫社會主義定向?寮國人和越南人的解釋是一致的,就是以社會主義為方向。這就意味著,當前的寮國(以及越南)已經不是資本主義,卻也還沒有達到完善的社會主義,是處於朝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的階段。寮國注意到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認為自己離初級階段也還有一段距離。在相當於中共中央黨校的寮國國家政治與行政學院,學院領導在回答寮國是否關注和如何看待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的社會主義的問題時說,他們比較關注越南和中國,對其他地方的社會主義了解甚少,因為對自己能夠建成什麼樣的社會主義還沒有把握,所以無法評論其他國家和地區。在寮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局的學者告訴我們,寮國在1986年推動革新開放以後,實行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政策,目前,國有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大約為15%。
萬象的上下班高峰期,路上堵的車也不少,但是,沒人按喇叭,大家說話做事不溫不火、安和平靜。寮國人說,這里的社會治安很好,沒有什麼搶劫殺人的惡性事件。寮國在法律上有死刑,但是幾十年來沒有實際執行過死刑。寮國國土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90萬。就國土面積而言,相當於我國中等省份。就人口而言,相當於以色列和中國香港。但是就社會多元化的程度而言,寮國似乎遠不如以色列和中國香港。寮國位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雨水豐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因地廣人稀,人民比較容易謀生,沒有太大的競爭壓力,這大約是人民精神比較舒緩的地理原因。此外,寮國是內陸小國,戰略位置不是那麼重要,不是大國爭奪的對象,外部世界介入的力量較小,受到外部勢力影響也較小,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㈢ 看到您以前找過越共「十大」的政治報告,不知找到沒有,可不可以幫幫我,不過我是新手只有5個財富值
中共十七大和越共十大分別對兩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進行了重要總結。通過對兩黨政治報告的比較,有共性也有差異。通過比較的啟示是:民族特色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理論創新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先導;建設社會主義必須重視解決好民生問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應該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關鍵詞:中共十七大; 越共十大; 政治報告; 比較; 啟示
一、 中共十七大與越共十大政治報告的共性
1.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視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特色
中越兩黨都是馬克思主義性質的執政黨,都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中越兩黨從歷史和實踐的比較中,認識到堅持馬克思主義,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重要的是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兩黨的政治報告都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各自國傢具體實踐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1]中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表現形式。越南共產黨也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與越南實際相結合,指出,越南革新以來取得成就,是因為「堅持民族獨立和以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目標。……正確認識、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並以此作為黨的思想基礎和革命行動的指南。」[2]
2. 改革開放的目的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給社會主義帶來的嚴峻考驗,中越兩黨都沒有垮,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越兩黨對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有著相同的看法。中國共產黨強調,改革開放目的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讓人民富裕起來,就是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和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引領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歸根到底就是要確保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越南共產黨也始終強調在改革開放中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方向,指出,改革不是放棄社會主義,而是對社會主義有更正確的認識和得到更有效的建設。改革不是背離而是要正確認識、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並以此作為黨的思想基礎和革命行動的指南。正是因為有了明確的社會主義目標,所以兩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 從實踐的角度理解社會主義,對新時期經驗進行深刻總結
中越兩黨都很重視總結歷史的經驗,從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中,開辟本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了歷史經驗,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新起點。十七大同樣對改革開放進行了深刻總結,得出了十條經驗,分別是:「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1]
越南共產黨在20年的改革實踐中,也積累了重要的經驗,他們總結為:「在改革過程中要堅持民族獨立和以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目標;改革要全面、同步進行,要有繼承、有適當的步驟、形式和措施;改革必須為了人民的利益,依靠人民,發揮人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從實踐出發,對新事物反應迅速;高度發揮內力,同時努力爭取外力,在新條件下將民族力量與時代力量結合起來;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戰鬥力,不斷進行政治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保證權利屬於人民」。[2]
4. 在發展經濟上,中越兩黨有共同的理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完成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轉軌。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1]越南革新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模式上,與中國有著類似的發展變化過程。在越共十大報告中,把「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一個重要部分進行論述。指出「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經濟成分的經濟,其中,國有經濟佔主導地位;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堅實基礎」。大力發展各種經濟成分,在全民、集體和個人所有制的基礎上,形成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經濟成分,這些主要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人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外資經濟。並強調「要創造環境和條件促進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2] 兩黨都高度重視民生問題
5.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關系人心向背的重要問題。中共十七大報告專門有一個部分對民生問題進行部署,強調了6個方面,分別是優先發展教育,確保教育公平;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形成平等的就業制度;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越共十大政治報告中也集中論述了民生問題,強調要將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緊密結合起來,保障人們在教育、培訓、保健、文化、信息、體育等方面權利平等。對社會保障,醫療體系,教育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等都進行了具體規定。
二、 中共十七大與越共十大政治報告的差異性
差異性體現中越兩黨對社會主義理解的民族性特點。
1. 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目標理解的差異性
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個根本性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鄧小平理論關於「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的基礎上,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一個階段。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就是到2020年中國社會主義「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1]
對於社會主義的本質,越南共產黨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在越共十大報告中他們也對社會主義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指出「我國人民建設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民富國強、社會公平、民主、文明的社會;人民當家作主;依靠現代生產力和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先進,民族特色濃厚;人民脫離壓迫和不公,生活溫飽、自由、幸福、全面發展;越南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是一個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屬於人民、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與世界各國人民建立友好合作關系」。[2]
2. 對黨的指導思想論述的差異性
中越兩黨的指導思想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但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理論成果有不同的理解。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一是毛澤東思想,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關於黨的指導思想,十七大報告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並強調,「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1]這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關於黨的指導思想,越共十大報告只是強調在改革中要堅持「以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目標」,「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並以此作為黨的思想基礎和革命行動的指南。」[2]「堅定馬克思列寧主義、胡志明思想、民族獨立和社會主義的目標。在黨的活動中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胡志明思想。」[2]概而言之,越南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和胡志明思想。越南共產黨也強調馬列主義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成果即胡志明思想。革新開放以來,越南共產黨也進行理論創新,並先後形成了以阮文靈、杜梅、黎可漂、農德孟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可是他們並沒有把自己的理論創新成果體系化,在十大政治報告中也沒有充分的論述。
3. 對黨的性質的概括的差異性
中越兩黨都是馬克思主義性質的黨,但在具體表述上,兩黨有差異性。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經歷從「兩個先鋒隊」到「一個先鋒隊」再到「兩個先鋒隊」的發展過程。十七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七大報告也指出了「黨要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1]
-
越共十大政治報告,在「改革和整頓黨,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戰鬥力」一部分中指出,「越南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勞動人民和越南民族的先鋒隊;忠實代表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民族的利益。」[2]
4. 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整體部署的差異性
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逐步認識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整體部署由「三位一體」擴展到「四位一體」,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十七大報告也是按照這個思路來進行部署的,即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越共十大政治報告對社會主義的部署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報告明確,越共對社會主義的整體部署分為7個方面,分別是:完善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工業化、現代化與發展經濟相結合;提高教育、培訓和科技的質量和效果,發展人力資源;逐步實現社會公平和進步;加強文化、社會的精神基礎;發揮全民族大團結的力量,繼續革新越南祖國陣線和各人民團體的活動方式;發揚民主,繼續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相比而言,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部署更具有內在的邏輯性,而越南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部署更具體。
三、 比較的幾點啟示
從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與越共十大政治報告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民族特色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列寧說過,「一切民族都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4]實現社會主義是這樣,建設社會主義也同樣是如此。鄧小平也曾說過,「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出來不能得到成功。」[3]這充分說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統一的模式,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體現出本國特色,符合本國實際。中越都曾經照抄照搬過蘇聯模式,並為此付出了代價。改革開放以後,中越兩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逐步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主張馬克思主義民族化,走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越兩黨政治報告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就是民族特色的重要表現。
第二,理論創新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先導。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的水平與社會主義的順利發展是成正相關關系的。什麼時候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獲得重大發展,社會主義就會有重大進步;什麼時候堅持教條主義,固守僵化的理論,社會主義就會停滯,甚至會倒退。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這已被歷史所證明。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改革開放以來,中越兩黨根據本國的實踐和歷史經驗進行理論創新,從而更好的解決實踐中提出的問題。中越兩黨政治報告都體現了重要的創新內容。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十七大報告中,又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深刻論述,並要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越共十大的政治報告,也對改革和整頓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積極主動融入國際經濟、建設定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性的論述。所以社會主義要發展一定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回答實踐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從而開辟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必須重視解決民主問題。民生問題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馬克思曾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這就是說,民生問題是社會存在的一個前提。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它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希望。布爾什維克黨之所以能夠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在「和平、土地、麵包」等問題上,制定了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策。而後來之所以出現蘇聯解體的悲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民生問題沒有解決好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蘇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農輕重比例失調,積累與消費比例失調,導致長期存在的「經濟短缺」現象,後來戈爾巴喬夫也著手解決這一問題,但是沒有成功,使民眾對民生問題的解決看不到希望,最終失去了對蘇聯共產黨的信任。中越兩黨也曾經都學習蘇聯模式,使人民生活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改革開放以後,中越兩黨吸取教訓,從本國實際出發,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來制定各項社會發展政策,越來越關注民生問題。中越兩黨政治報告中對民生問題的論述,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第四,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應該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改革開放前,一方面由於社會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實行封閉的政策,過分強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立性和斗爭性,而忽視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還有學習、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失去了學習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機會;另一方面,由於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照搬前蘇聯模式,導致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單一化,使社會主義遭受挫折。所以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在強調了學習利用資本主義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時,有的人就忽視了社會主義之間相互學習的必要性。需要指出的是,不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需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社會主義國家之間也要相互學習和借鑒。越南革新開放之初,就進行了「北上取經」,對中國經驗進行學習借鑒,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經過20多年的發展,越南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有些方面值得中國借鑒。2006年11月,胡錦濤總書記訪問越南時,中越聯合聲明中也強調了「深化治黨理政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交流」。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農德孟.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戰鬥力,發揮全民族力量,全面推進改革事業,盡早擺脫欠發達狀況——越共十大政治報告[R].古小松.2007年越南國情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㈣ 社會主義國家有哪些
截止2021年7月5日,社會主義國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和古巴共和國。
1、中華人民共和國:
1492年哥倫布航海發現古巴島。1510年西班牙遠征軍征服古巴並進行殖民統治。1868年和1895年先後爆發兩次獨立戰爭。1898年美西戰爭後,被美國佔領。
1902年美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國」。次年美國強租兩處海軍基地。1933年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獨裁政權上台。1959年1月1日,菲德爾·卡斯特羅率起義軍推翻了巴蒂斯塔統治,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㈤ 當今全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有哪些
5個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朝鮮,古巴,越南,寮國.
中國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古巴:古巴政體由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國務委員會和部長會議3個重要部分組成。
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享有修憲和立法權,負責一些重要立法工作、選舉國家領導人等。國務委員會是常設機構,在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休會期間代表其行使國家權力。當選的國務委員會主席即為國家元首。國務委員會主席統領第一副主席、5名副主席、秘書和23名委員。此外,古巴法律規定,國務委員會主席兼任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部長會議即政府,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部長會議主席即為政府首腦,由國務委員會主席兼任。部長會議成員經主席建議由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任命,包括第一副主席、若干名副主席、執行秘書、各部部長和法律確定的其他人員。
寮國:1975年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國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和立法機構。政府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越南:憲 法 第四部憲法於1992年4月15日在八屆國會11次會議上通過,憲法繼承和發展了1946年、1959年、1980年憲法,體現了越共七大提出的社會主義目標與國家全面革新路線。憲法規定:不再設置國務委員會,改設國家主席,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家政權屬於人民,越南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胡志明思想為指導思想。國會是人民的最高代表機關,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越南經濟是在國家管理下朝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的多種成份市場經濟。
議 會 稱國會,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任期五年,通常每年舉行兩次例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的立法機構;國會常務委員會是國會的常設機關。國會常務委員會成員有:國會主席、副主席、常委委員;國會代表以普選制投票產生。
政 府 國會的執行機構和國家最高行政機關。越南憲法規定,國家主席是國家元首。國家主席由國會從國會代表中選出,任期5年。國家主席對國會負責,向國會報告作。國家主席統率人民武裝力量,並擔任國防安全委員會主席。
朝鮮:最高人民會議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行使立法權。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是最高人民會議休會期間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最高人民會議代表由選舉產生,每屆任期5年。內閣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行政執行機關和全面管理國家的機關,任期5年。
㈥ 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有哪些
現在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古巴共和國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曾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
捷克斯洛伐克(至1989年)
匈牙利(至1989年)
羅馬尼亞(至1989年)
保加利亞(至1989年)
波蘭(至1989年)
民主德國(至1990年)
阿爾巴尼亞(至1991年)
蘇聯(至1991年)
蒙古人民共和國(至1991年)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至1991年)
國名帶社會主義但一般不認為其屬於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社會主義國家,一般指實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國家。標志是共產黨執政,而且往往是採用一黨制。但要注意的是,有「社會主義」字樣的國家不一定是社會主義國家,沒有「社會主義」字樣的國家不一定不是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主義通過西方模式和蘇聯模式兩種。前者主要是東歐國家,後者有蘇聯、中國。
由於至今為止的社會主義國家普遍採用一黨制,且是共產黨執政,因此西方又稱「共產主義者的國家」(Communist state(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munist_state))。從而,又有「共產主義國家」的稱呼,但實際上這一稱呼不是很確切,也從來沒有社會主義國家說自己是「共產主義國家」。
另外,要也要區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具體關系。雖然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聲稱以馬克思主義為最高信仰,但有不少西方學者認為他們信仰的根本不是馬克思主義,或者說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而是列寧主義,甚至於斯大林主義,這也是蘇式社會主義這一名稱的由來。實際上,這也不是毫無根據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例,翻譯的馬克思的著作只有60多卷,且全由俄文版翻譯,而公認最全的法文版有100多卷。
根據列寧個人的思想,實際上,他更傾向於建立一個多黨制的社會主義國家。但不幸的是,在他完成這一目標之前就逝世了。之後,斯大林建立了一黨制的國家,並成為了後來所有社會主義國家效仿的對象。
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後,大多加入了社會主義陣營。
1989年到1991年間,蘇聯和蘇聯控制下的東歐發生劇烈的政治動盪,共產黨或者共產主義政黨紛紛失去政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使得社會主義國家急劇減少,也令其餘的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空前的危機。因此使得剩餘社會主義國家也開始分裂,以朝鮮為代表社會主義國家繼續實行過去的方針政策,以中國為代表社會主義國家開始進行改革。對於進行改革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西方人眼中已經不再屬於社會主義國家,認為這是「共產主義失敗論」的根據之一,甚至於像朝鮮這樣的保守派社會主義國家也認為這些國家已經「變質」了。但鑒於對「社會主義國家」本身就很難給出一個絕對的定義,現在也很難加以評論。
二戰後的民族獨立浪潮中,除部分國家走上蘇式社會主義的道路,還有相當數量的新獨立國家也曾宣布自己是某種特殊類型的「社會主義國家」,總共約有50多個。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往往具有民族主義或宗教的色彩,如:「國大
㈦ 世界上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哪些
截止2021年5月16號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稱「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國徽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范漢字,首都北京,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
中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的過渡,所以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所在,但前文提到的社會主義改造需要經過一些階段。因為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需要具備一系列必要條件。
1、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
2、全體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新人。
3、全體社會成員的共產主義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極大地提高。
4、在消滅一切剝削階級及其思想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消滅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以及反映這些差別的資產階級權利,這是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社會政治條件。
5、無產階級革命在全世界取得勝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朝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越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寮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古巴
㈧ 世界上主要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哪些
1·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領導,公有制為主體,無產階級專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通過革新開放建設越南特色的社會主義)
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實行主體思想先軍政治下先進的金日成社會主義)
古巴共和國(實行馬蒂革命思想下的美洲解放社會主義)
寮國人民共和國(這個...不太清楚,但我們國家承認其是社會主義國家)
2·其他的國家實施的並非真正的社會主義
北歐等國有些依然保留著皇室 ,有些只是社會民主黨長期執政,學習借鑒了部分社會主義中的福利制度(免費教育醫療養老,高勞工福利,國有企業非營利性提供公共服務等)但其經技制度仍為私有制為主體,控制政權的依然是大資本家,大財團
中東的敘利亞與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都自稱實行「阿拉伯社會主義」,但其領導階級並非工人階級,國際上也不承認其是社會主義國家
美洲的很多國家(如委內瑞拉·巴西·玻利維亞·阿根廷等)只是領導人實行社會主義的政策,但國體還不是社會主義
非洲的部分國家也宣稱實行社會主義,但其實國內很少公有制企業,經濟基礎也很薄弱
鄰國尼泊爾剛從封建制過渡至共和制,有成為新社會主義國家的希望,但國內的工人階級政黨並不團結穩定,派系雲立,各自為政,沒有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形成統一的認識,在議會互相爭鋒作對,互相扯皮
我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幫你進行了整理,方便你看懂,希望能幫助你!!!
㈨ 社會主義的理論發展
空想社會主義
參見:空想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的最初形態是空想社會主義,時間從16世紀初到19世紀30—40年代,其影響幾乎遍及歐洲,並達於美洲。 社會主義最早產生於英國。1516年英國人托馬斯·莫爾撰寫了一部《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 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由此莫爾而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是空想社會主義產生的現實前提。16世紀的西歐,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勞動分工的細化,促進了商品生產;新航路的開辟,新大陸的發現,擴大了世界市場。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生產方式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步形成;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兩極分化速度加快,資產者和無產者兩支新生的階級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於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
緊隨英國之後的,是法國、德國等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從簡單協作手工業到工場手工業,再到大機器工業階段,期間經歷了地理大發現、德國宗教改革、法國啟蒙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有力催生和促進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並綿延經歷了不同階段。特別是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關系,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然而,在新的社會制度下,廣大勞動群眾處於新的枷鎖之中,仍然是政治上無權,經濟上更加貧困。資本主義社會活生生的現實,打破了啟蒙學者對這個新社會的華美預言,無異於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的:「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在那個時代,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和《大衛·科波菲爾》等作品,都以辛辣尖銳的筆法,無情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貪婪、兇殘,描寫了下層民眾的悲慘處境,反映了勞苦大眾的抗爭。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改變社會現狀的願望和要求日益強烈。
空想社會主義是適應早期無產階級渴望改變現狀的需要產生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利益根本對立的兩大階級,它們從一開始就存在著矛盾與斗爭。最初,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和斗爭是表面的,他們並不理解資本主義的本質,不理解自己遭受剝削和奴役的真正原因,他們採取的斗爭方式,多是本能的反抗和消極的抵制,往往把工廠和機器視為貧困的根源,採取破壞工廠、搗毀機器的行動。這些行動表明,當時的無產階級還非常幼稚,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序幕從此拉開了。在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發展狀況下,不成熟的無產階級渴望改變自身生存條件的需要,導致產生了空想社會主義。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還隱藏在不發達的經濟關系中,所以只有從頭腦中產生出來。」
資產階級啟蒙思想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產生的直接思想材料。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一些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即啟蒙運動。他們運用理性論的思想武器,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這種制度的宗教神學進行猛烈批判。啟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不僅為資產階級革命做好了輿論准備,而且促進了現代無產階級先驅者意識的覺醒。18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如讓·梅葉、摩萊里、馬布利、格拉古·巴貝夫等,就深受啟蒙運動思想家的影響,他們的著作中充滿了「理性」、「平等」、「公平」、「正義」、「和諧」等詞句。19世紀初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也受啟蒙思想家的影響。恩格斯指出,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學說,「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為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學者們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據稱是更徹底的發展。」
19世紀初期的空想社會主義,是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頂峰的時期,其主要特點是:批判矛頭直接對准資本主義制度;理論上提出了經濟狀況是政治制度的基礎,私有制產生階級和階級剝削等觀點,並用這種觀點去分析歷史和現狀,從而預測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在設計未來社會藍圖時以大工廠為原型,完全拋棄了平均主義和苦修苦煉的禁慾主義,使社會主義成為一種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這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以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1824年羅伯特·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買下1214公頃土地,開始新和諧移民區實驗,但實驗以失敗告終。
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
參見:科學社會主義、共產黨宣言、資本論
19世紀30―40年代後,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總結歐洲工人運動的經驗,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特別是19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成果,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並使之與國際工人運動緊密結合起來,得以在工人階級中迅速傳播,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逐步走向衰落。 馬克思恩格斯為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寫下的著作主要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神聖家族》、《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資本論》、《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還有他們寫的其他一些重要文章和書信。在這些主要著作、重要文章和書信中,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全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的實現條件,形成了十分完備的理論體系。
社會主義運動的展開
參見:巴黎公社、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
19世紀60年代,歐洲工人運動重新高漲。無產階級的第一個國際聯合組織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於1864年9月28日在倫敦成立。
巴黎公社是法國無產階級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後建立的工人革命政府,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是在法國同普魯士之間爆發戰爭,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極端激化的情況下產生的。 巴黎公社是在馬克思理論日漸成熟的情況下無產階級革命奪取資產階級政權成立無產階級專政社會的一個嘗試。
1870年7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崙三世)為爭奪歐洲霸權,發動了對普魯士的戰爭(普法戰爭),結果法軍慘敗。於1870年1月28日同普魯士簽訂了《停戰和巴黎投降協定》。2月17日,梯也爾組織了新政府,繼續執行出賣民族利益和反對無產階級的政策。2月26日,梯也爾同俾斯麥簽訂臨時和約,把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割讓給普魯士,並賠款50億法郎。激起人民群眾的極大憤慨。巴黎民眾紛紛要求成立公社,以監督政府。
1870年3月26日,巴黎人民進行了公社委員的選舉。28日,新當選的公社委員朗維埃宣布:「我以人民的名義,宣告公社成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誕生了。巴黎公社成立後的兩個月里施行了許多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措施:宣布公社委員會是取代舊政府的唯一政權,新建10個委員會(執行、軍事、財政、司法、治安、勞動與交換、糧食、教育、社會服務、對外聯絡)以取代過去政府的各部;取消徵兵制和常備軍,宣布以工人為主體的國民自衛軍是唯一的武裝力量;實行民主選舉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的民主制度;廢除高薪,實行兼職不兼薪的制度。公社還頒布了一系列保護勞工的法令。這些措施為無產階級政權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於:它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 5月28日,政府軍反攻取得勝利,巴黎公社被終結。
19世紀70年代以後,世界形勢和國際工人運動發生巨大變化。資本主義經過一段時間的和平發展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各國無產階級在新的歷史時期的任務是建立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積聚和訓練本階級的力量,准備迎接未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在馬克思、恩格斯指導和幫助下,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旗幟的各國無產階級政黨和組織相繼建立起來。1869年成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於1875年與拉薩爾派合並,改名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1890年又改名德國社會民主黨。它經歷了反抗俾斯麥政府的社會黨人法的艱巨斗爭,是當時最有影響、走在前列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19世紀70年代,在丹麥葡萄牙、美國、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比利時和西班牙;19世紀80年代,在匈牙利、義大利、俄國、英國、挪威、奧地利、瑞典和瑞士等歐美國家,先後建立社會主義政黨或團體。
1889年7月14日,在恩格斯倡導下,有22個國家的393 名代表參加的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創立無產階級新的國際組織第二國際。它是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和工人團體的國際聯合,一開始就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上,比第一國際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較為一致的思想前提。但它相當龐雜和鬆散,沒有明確的綱領,它以每隔幾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為其主要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從成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瓦解,共召開 9次代表大會。第二國際,特別是它的前期(1889~1900)在組織、積聚革命力量,團結教育工人階級;積累議會斗爭經驗,開展反對資本主義和軍國主義斗爭;傳播馬克思主義,清除無政府主義影響;加強國際主義團結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20世紀上半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嚴峻考驗而進一步壯大,社會主義首先在俄國、隨後在歐亞一系列國家贏得勝利。
修正主義的泛濫和列寧主義的形成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後,隨著資產階級策略的改變,國際工人運動內部發生新的分化,出現伯恩施坦修正主義。自1896年起,E.伯恩施坦在一系列文章和著作中從理論上篡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否定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修正主義從一開始就是國際現象,各國的機會主義者麇集在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旗幟之下。各國無產階級政黨中的革命左派,首先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 A.倍倍爾、W.李卜克內西、R.盧森堡、F.梅林、K.李卜克內西、C.蔡特金等人,在不同程度上對修正主義進行了斗爭。其他一些國家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人,如法國的J.蓋德、俄國的..普列漢諾夫、保加利亞的.布拉戈耶夫等人,也對伯恩施坦及其實踐中的同夥法國的米勒蘭分子進行了批判。
列寧為代表的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從思想上粉碎了小資產階級的民粹主義以及伯恩施坦主義的變種──經濟主義,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 2次代表大會上制定了黨章和黨綱,為建設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奠定了基礎。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了帝國主義時代第一次人民革命運動──1905~1907年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見俄國1905年革命)。
社會主義國家的產生
參見:十月革命、蘇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1915年 9月齊美爾瓦爾德和1916年4月昆塔爾兩次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會議(見齊美爾瓦爾德會議和昆塔爾會議)所形成的短暫的、過渡性的國際聯合,被稱作齊美爾瓦爾德國際(齊美爾瓦爾德聯盟)。由這次會議開始的活動,被稱作齊美爾瓦爾德運動。1915年12月,歐洲和美國28個社會民主黨中有13個黨和兩個黨內的8個反對派聲明加入這個國際,其後還有一批社會主義政黨和團體參加。考茨基中派在這個組織中居主導地位。由於以列寧為首的革命左派堅持斗爭,該國際宣言指出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譴責社會沙文主義,批評社會和平主義。齊美爾瓦爾德運動最重要的成果是鍛煉和加強了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組成齊美爾瓦爾德左派集團,為創立新的國際組織第三國際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列寧在同第二國際修正主義和孟什維克的斗爭中,在指導俄國革命實踐和進行理論總結的過程中,全面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帝國主義論、社會主義將在一國或幾國首先勝利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民族解放運動、戰略和策略、黨的建設以及在小農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都作出了光輝的理論貢獻。
十月革命的勝利和歐亞革命浪潮沙皇俄國是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集合點。它參加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導致矛盾的激化和人民群眾革命情緒的高漲。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人大規模罷工斗爭,很快發展為武裝起義,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專制統治。俄國二月革命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列寧及時提出由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血腥鎮壓示威群眾的七月事變之後,革命和平發展的可能性業已消失。布爾什維克黨領導彼得格勒工人和革命士兵舉行武裝起義,在1917年11月 7日(俄歷10月25日)勝利地奪取政權。革命從首都向外地、從城市向農村擴展,到1918年 3月,全俄廣大城鄉基本上建立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宣告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開始了人類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進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加深了帝國主義國家全面的經濟政治危機,激起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歐洲和亞洲出現國際性的革命浪潮。在歐洲,主要有芬蘭1918年人民起義,1918~1919年德國革命,1919年 3月匈牙利革命,先後建立為時短暫的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以及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在其他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展開了聲勢浩大的革命群眾斗爭,1919~1920年義大利爆發工人佔領工廠、農民奪取土地的運動,1918年8月日本掀起「米騷動」,直到1923年還發生保加利亞反對贊可夫政權起義,德國薩克森、圖林根工人政府建立和漢堡工人起義以及波蘭克拉科夫工人起義等。所有這些革命斗爭都沖擊了資本主義制度,但在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武裝干涉和血腥鎮壓之下先後遭到失敗在亞洲,許多國家興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國1919年「五四」運動把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階段推進到了新民主主義階段,即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1927年展開轟轟烈烈的反對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革命運動。朝鮮在1919年爆發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三一運動」在土耳其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相繼以不同的規模和方式掀起以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為主要內容的革命運動。
聯共(布)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的爭論蘇維埃國家在列寧領導下取得1918~1920年國內戰爭和反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的勝利以後,從1921年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是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徵集制,在一定程度內允許私有經濟存在,利用商品貨幣關系溝通城鄉和工農之間的聯系,鞏固工農聯盟,發展國家資本主義,逐步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這是一條在俄國這樣一個小農經濟占很大比重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1924年列寧逝世後,圍繞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路線,蘇聯共產黨內多次發生重大爭論。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中央多數成員1924年批判了托洛茨基反對派,1925年批判了所謂..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新反對派,1927年批判了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盟。這幾次爭論對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施加政治壓力,以至採取極端的組織措施,在黨內斗爭中開創了不好的先例。1928~1929年,從如何看待和解決糧食收購危機開始,斯大林與..布哈林之間發生嚴重分歧聯共(布)開展了批判所謂「布哈林集團」 右傾錯誤的斗爭。其結果過早結束新經濟政策,強制推行農業全盤集體化,並在階級斗爭越來越尖銳的錯誤觀點指導下於30年代進行了大規模鎮壓運動,殺害和囚禁了大量無辜的領導人、幹部和人民群眾。
這一時期,蘇聯實行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中心的高速度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盡管存在不少問題,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蘇聯人民還是以極大的革命熱情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的成就。蘇聯的強大及其影響,不僅保證了它在以後的反法西斯衛國戰爭中的勝利,而且極大地鼓勵和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
在十月革命勝利和歐亞革命運動高漲的形勢下,國際共產主義隊伍在世界范圍迅速發展經過多年努力,在新的基礎上實現新的國際聯合。191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改名俄國共產黨(布),7個歐美國家成立共產黨,另外一些國家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1919年3月,共產國際第1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有歐洲、亞洲、美洲21個國家35個政黨和左派組織的52名代表參加。中國、朝鮮和其他東方國家的代表作為觀察員列席。這次大會正式成立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共產國際是統一的世界性的共產黨,總部設在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的各國共產黨是它的支部。它強調集中的領導和嚴格的紀律,共產國際有權決定各國支部的綱領、策略和組織問題。各支部要定期向共產國際報告工作,執行它的決議。
共產國際前期,列寧在世期間,舉行過 4次代表大會。共產國際團結和鞏固了各國革命左派的力量,在它的幫助和指導下,到1922年已有40多個國家建立共產黨。它在繼續批判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同時,開展了反對左傾機會主義和宗派主義的斗爭。它提出建立工人階級統一戰線以及「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號召,有力地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1924年以後,共產國際在斯大林的實際指導下進行活動,共舉行過 3次代表大會。為適應資本主義進入暫時相對穩定的形勢,共產國際總結各國革命運動的經驗教訓,加強各國共產黨的建設。同時滋長了「左」的傾向,把一國黨的經驗絕對化,提出各國共產黨實現布爾什維克化的方針,並在一段時間內把社會民主黨作為主要打擊目標。1935年7、8月間,共產國際第 7次代表大會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強調在共產黨同社會民主黨合作的基礎上建立有農民和其他民主派別參加的人民陣線,批判關門主義傾向,等等,對糾正某些「左」的錯誤起了積極的作用。共產國際中後期活動的主要偏向表現為片面強調高度集中的統一領導,不顧各國的具體情況,任意干涉各國黨的事務,在各國黨內進行過火的斗爭,動輒採取極端措施,以及要求各黨在自己的行動中服從蘇聯外交政策的需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以後,世界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共產主義運動中的集中統一的國際組織形式,不適合各國革命事業發展的需要,不利於廣泛的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1943年 6月,共產國際正式解散。歷史證明,這一決定有利於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創造性地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解決所面臨的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初期的勝利 各國共產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譜寫了光輝篇章。在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下,蘇聯人民發揮了反法西斯戰爭主力軍的作用,為戰勝德意日法西斯作出偉大貢獻。中國和南斯拉夫等國的共產黨獨立自主地領導本國人民抗擊侵略者,勝利地進行了民族革命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法國、義大利等國的共產黨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推動本國反法西斯力量建立統一戰線,組織大規模的抵抗運動和武裝斗爭 東歐和其他各國的共產黨人分別進行了建立人民軍隊、開展游擊戰爭、組織抵抗運動、發動武裝起義以及各種形式的反法西斯斗爭。在世界范圍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歷史條件下,原美國共產黨總書記E.R.白勞德在1943年1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德黑蘭會議之後,宣揚德黑蘭協議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長期的信任和合作提供了保證,主張美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長期實行階級合作,放棄社會主義目標,並在1944年 5月解散美國共產黨,另組共產主義政治協會。白勞德修正主義給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共產黨也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1945年,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共產黨人批判了白勞德主義。在此基礎上,W.Z.福斯特於同年7月重建美國共產黨。
經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的奮斗和戰後初期的較量,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東歐的南斯拉夫、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德國東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亞洲的朝鮮北半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北半部(越南民主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國取得政權,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連同蘇聯、蒙古在內,約佔世界人口1/4的近8億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949年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繼十月革命之後又一個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20、30年代克服黨內「左」、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開創了堅持革命武裝斗爭、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的結果。
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參見:斯大林模式、東歐劇變
赫魯曉夫執政之後,在1956年召開的蘇共二十大上對蘇聯的對外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制定了新的對外戰略,強調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的「三和路線」,其目標是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20世紀50年代初,南斯拉夫首先走上改革道路,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模式。50年代中後期,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開始醞釀和實行改革,但起步並不順利,頗有波折。
1985年戈爾巴喬夫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後開始在蘇聯推行改革。戈爾巴喬夫對現存的社會主義模式進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要對蘇聯整個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確定把「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作為蘇共為之奮斗的目標,宣揚社會主義異化論,倡導社會主義多元化、多黨制,提出全面民主化綱領。
1986年蘇共二十七大對蘇聯幾十年來的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反思,重新估計了蘇聯的發展狀況,提出了新的全面改革路線,並為實施這一路線准備了新的領導機構。在對外政策方面,戈爾巴喬夫於1986年提出了「新思維」概念。1988年6月蘇共第19次代表會議後啟動了以「公開性」、「民主化」為導向的政治改革,後局勢失去控制;1991年8月19日,以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的八人成立「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宣布為了拯救國家的統一,實行緊急狀態,並取代戈爾巴喬夫的權力,對戈實行隔離。「8·19事件」之後,局勢迅速變化。一方面,各共和國獨立勢頭無可挽回,蘇聯註定要解體;另一方面,反社會主義勢力無法遏制,蘇共與社會主義制度難以為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隨之解體了。
在戈氏新思維的指導下,蘇聯的改革逐漸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在蘇聯造成嚴重的後果。最終使蘇聯走向解體,而他也從此被逐出政治舞台。1989年至1990年間,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發生的一系列政局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共產黨領導的政權紛紛倒台,反對派上台執政,東歐各國放棄了原來的社會主義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轉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從1956到1966年,中國共產黨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積累了許多新的經驗,形成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初步理論和實踐成果。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曲折失誤,尤其是在工作的指導方針上出現了嚴重錯誤。
1966年5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但是,黨和人民同「左」傾錯誤特別是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斗爭一直沒有停止過。由於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斗爭,「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並最終糾正了這個錯誤。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走到了一個歷史轉折關頭。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提出要破除長期形成的僵化觀念,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出一條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應人民的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翻開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嶄新的一頁。3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堅定不移、接力探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將社會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1978年12月18—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實現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鮮明提出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同時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黨在政治路線上的撥亂反正。這次會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鄧小平在大會開幕詞中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式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