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觀世音菩薩傳奇片頭曲和片尾曲叫什麼名字
一、主題曲:《鍾鼓同聲》
作曲:彭麗媛
作詞:彭麗媛
演唱:彭麗媛
二、片尾曲:《世上還是好人多》
演唱:阿春
三、插曲:
1、歌曲:《點燈》
作詞:星雲大師
作曲:李秉宗
演唱:蕭蔓萱
2、歌曲:《楊柳觀音》
作詞:陳健瑜
作曲:朱雲嵩
演唱:蕭煌奇
3、歌曲:《叫一聲應萬聲》
作詞:星雲大師
作曲:李秉宗
演唱:李秉宗
(1)越南鍾鼓的名字有哪些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觀世音的前世慈航大士面對佛祖立下宏願,轉世人間度醒眾生,點悟從善之道,使眾生脫離苦海。
正當慈航大士轉世妙庄王國三公主妙善時,黑衣魔女(即魔鯉)亦翻卷烏雲,包圍祥雲一起落入妙庄王的寢宮,言三公主乃妖魔附體,不除掉三公主江山難保的輿論蠱惑大臣百姓。
宰相霍羽一心謀取王位,也以此為由逼迫國王將女嬰投海......三公主得救後,黑衣魔女惡心不死,追至大香山以魔法對冒險救助並精心養育妙善的尹媽一家製造病傷事故威脅尹家夫婦。計不得逞,又將尹妙父女推下山崖,欲置妙善於死地。
妙善經歷種種磨難長大成人,晨鍾暮鼓,一心向佛。她得到佛祖的點化,和其養父一起竭盡全力為山林百姓治病救難,和鄉鄰相親相善。魔女知霍羽謀篡王位更加心切,便告知三公主下落,並稱三公主妙善是奸相奪得王位的最大障礙。
於是魔奸勾結演出了一幕幕陰險殘暴的丑劇。在觀雲洞終被妙善用佛祖賜給的寶匣、凈瓶收滅。妙善請求妙庄王重新修復了白雀寺,她和兩位弟子也修成正果,往升天界,被佛祖賜號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㈡ 請問有一種古代皇宮裡面用鍾敲的音樂,叫什麼名字
編鍾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鍾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鍾,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鍾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鍾,那時候的編鍾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鍾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隨縣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鍾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這套編鍾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台。它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鍾共65件組成。這些鍾分3層8組掛在鍾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鍾,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鍾,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鍾高20.4厘米、質量為 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鍾高達153.4厘米、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鍾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鍾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整套編鍾和梁架氣勢宏大、壯觀無比。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隻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鍾中的每隻鍾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准確地敲擊鍾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鍾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鍾的定音頻率為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中央「C」 頻率幾乎完全相等。出土後經過試驗性演奏,表明它們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樂性能仍然很好,它的發音準確,音色優美,音域可跨五個八度之多,變化音比較完備,因此,古典的和現代的樂曲都能演奏,用來伴唱效果也很好。
編鍾曲目有:
01 竹枝詞(編種與編磬)
02 春江花月夜(古樂合奏)
03 屈原問渡(古樂合奏)
04 楚商(古樂合奏)
05 幽蘭(古琴與編鍾)
06 國殤(古樂合奏)
㈢ 金字旁的字有哪些適合做名字
金字旁寓意好的字
鍾
鍾字取自美好的成語鍾靈毓秀、鍾鼓之色之中,擁有釒字部首,「鍾」在用作男孩名字時,有鍾情專心的內涵,有專心致志,努力奮斗,鍾靈毓秀的含義。
錚
擁有釒字部首,所以五行屬金,人們常常形容一個男生是錚錚鐵骨的男子漢,代表著對男生的肯定,也代表著擁有男子漢的魄力。錚字用於男孩名字代表著卓爾不凡、鐵骨錚錚的氣質。
金字旁的字吉利
鑫
由三個「金」字組合而成的鑫字,寓意著金多,興旺。很多人起名的時候,都喜歡給孩子起「鑫」字,比如台風少年團的隊長丁程鑫,寓指欣欣向榮前景,十分的美好。
錦
一般指絲織物的一種,但是因為成語錦上添花、繁花似錦、錦綉前程等美好的寓意,用於人名中也平添了一些吉祥寓意在,寓意著孩子的美好前程。
金字旁的男孩子名字
晨鑫
金字旁的字——鑫
晨字的意思是報曉,出自《輅別傳》「天時大熱,移牀在庭前樹下,乃至雞向晨,然後出。」,鑫字是由三個金字壘成金字塔形狀,寓意財富興盛,此名非常的吉利。
㈣ 帶有人物名字的詞牌名有哪些
帶有人物名字的詞牌名有:暗香、卜運算元、採桑子、釵頭鳳、長相思、丑奴兒、搗練子、定風波、芳心苦、風入松、花犯、浣溪沙、浪淘沙、酹江月、臨江仙、六丑。
1、暗香
詞牌名。從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紹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個月,石湖拿出詩箋,向作者索要詞章新作,作者填寫了兩首詞。石湖吟賞不已,命兩個歌妓演唱,音調節律和婉,作者就將這首詞名為《暗香》。
2、卜運算元
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相傳是借用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綽號。駱賓王寫詩好用數字取名,人稱「卜運算元」。
3、採桑子
原唐教坊大麴中有《採桑》,後截取一「遍」單行,取為詞。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詞中又創慢詞,《採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無此詞牌,始於晏殊。
4、釵頭鳳
原名《擷芳詞》,相傳取自北宋政和間宮苑擷芳園之名。後因陸游有「可憐孤似釵頭鳳」詞句,故名。
5、長相思
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又名《長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樂府中有「上言長相思,下言夕別離」一句,故名。
6、丑奴兒
詞牌名。出自唐教坊大麴《採桑》,所以,通稱《採桑子》,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
7、搗練子
詞牌名。以搗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詞調。
8、定風波
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詞中有「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流」一語。此調取名原來有平定叛亂的意思。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等。
9、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詞中有「紅衣脫盡芳心苦」,故名。
10、風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風入松》歌,後取用為詞調。
11、花犯
詞牌名。周邦彥自度曲。「犯」:意為「犯調」,是將不同的空調聲律合成一曲,使音樂更為豐富。
12、浣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
13、浪淘沙
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過龍門》、《賣花聲》。此詞最早創於唐代劉禹錫和白居易。
14、酹江月
即念奴嬌,取蘇軾《念奴嬌》中「一樽還酹江月」。
15、臨江仙
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原曲常用於詠水仙。
16、六丑
周邦彥自創。後人覺《六丑》不雅,易名為《個儂》。傳說當年名妓李師師為宋徽宗唱了這支曲子,徽宗覺得這首曲詞圓婉好聽,就問。「是誰寫的?」李師師說:「這曲子叫《六丑》,周邦彥寫的新調。」徽宗召見周邦彥時問:「為何取名《六丑》?」周邦彥答道:「因為它沖犯了六個宮調,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可是要唱好它並不容易。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而貌。
㈤ 鍾鼓 之樂是誰發明的
鍾鼓,我國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如《詩經·關睢》里,就有演奏鍾鼓古老樂器的詩句:"窈窕淑女,鍾鼓樂之。古代指宮廷或廟堂的音樂或樂舞。
宮廷或廟堂的音樂或樂舞。《墨子.三辯》:「昔諸矦倦於聽治,息於鍾鼓之樂」可見它是諸矦、 王以上享用的樂」
(前16世紀—前221)
這一段歷史長達一千三百年左右,跨越商、西周、春秋、戰國,直至秦統一中國。它又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是商代,西周以後則屬後期。這兩個時期既有共同之處,即以「鍾鼓之樂」為主,又有比較明顯的區別。
商代
商代活動的區域比夏代大得多,但中心地區仍在今河南一帶,和夏代一樣。所以商直接繼承了夏的音樂,並不斷地向前發展,把它推到令人矚目的高度。
商代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尊事鬼神。雖說是「殷因於夏禮」(《論語•為政》),祭祀等巫術活動的繁復卻是大大超過夏代的,所以史家對之有「巫文化」之稱。凡祭祀等「禮」,舉行時必然要伴以歌舞,這是從原始時期以來的傳統,古人所謂「禮沒有樂伴隨便不能施行」的話,正是對於這種傳統作的總結。即使晚至西漢中期(公元前二世紀),哪怕是窮荒之地,在祭祀當地的土地神時,依然要敲打起瓦瓶瓦盆伴奏,齊聲歌唱。早在商代就更不用說,祭祀等巫術活動是一定要伴有隆重的樂舞的。商代的另一個社會特點恰恰是崇尚樂舞。商人以音樂與神鬼對話,是認認真真唱給神鬼聽的。樂舞成為人們進獻、事奉、娛樂神鬼,以使人神溝通的重要手段。
商代樂舞,流行於後代並見於古代史書的有《桑林》和《濩》。「桑林」本是一種大型的、國家級的祭祀活動,性質與祭「社」(土地神)同。直到春秋的墨子時代(約公元前5世紀),「桑林」仍是萬人矚目的盛大祭祀活動。「桑林」之祭所用的樂舞,也就沿用其祭名,稱為《桑林》了。《莊子•養 生主第三》曾用十分流暢的筆調描寫過庖丁解牛時的動作、節奏、音響「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據其間接描述我們不難知道,《桑林》樂舞既強而有力,又輕捷靈巧,而且音樂震撼人心。
《濩》在周代被用來祭祀周的先母姜 ,其內容應與這一祭祀性質有關。我們知道商也有一位先母,名叫簡狄,傳說簡狄在水邊洗浴時,遇見玄鳥下蛋,簡狄吞下了玄鳥蛋,便生下了商的祖先契。所以《詩經•商頌》說:「天生玄鳥,降而生商。」看來玄鳥是商的圖騰。「濩」字的甲骨文字形即是一短尾鳥(隹),兩邊加上水滴,與玄鳥翔於水上正相符合。推斷《濩》的內容應與簡狄和玄鳥的故事有關。惟其如此,周代才會用它來祭先母姜 。
除傳世文獻外,甲骨文中也記錄有一些祭祀樂舞,但過於簡略,很難詳考。例如《 雩》,我們只知道它是求雨的祭祀性樂舞,而且從古代漢字的結構規律可推斷,它是一種規模很大的樂舞,因為古代漢字中凡是以「於」這個符號表示讀音的字,其詞義差不多都含有「大」的意思。
商代音樂發展水平之高,從樂器上也可窺知一二。夏代音樂雖較原始時期有了明顯提高,但夏代樂器,從相當於夏的時間和地點的出土物來看,無論品種和質量,都還沒有在原始樂器的基礎上得到大幅度提高(希望這不會是因為至今的出土物尚不具有代表性而產生的誤斷)。商代的樂器卻已十分神氣,可算是「有聲有色」的了。
商代的樂器,在當時既重要,對後世影響又深遠的當數鍾和磬。用青銅鑄造的商鍾(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比例很講究),其橫截面不是圓形或橢圓形,而是橄欖形(但兩端要更尖些),構成它主體的兩孤形板片形狀有點象中國的瓦,所以人們稱之為「合瓦形」。這個名稱在西方是不太好理解的,因為他們不用這樣的瓦。正是這種「合瓦形」結構,構成了中國鍾的一大特色,而且為在同一個鍾的不同部位敲擊出兩個不同音高的音提供了最隹前提。「合瓦形」結構在商代以前的遺址中至今還沒有被發現過,它很可能是商人的一大發明。商鍾極少單獨使用,基本上是成組的,大多為三個一組,並以其中空的柄套入木(?)架的豎著的棒中,即植置,與後世的鍾懸吊於架上相反。如果在靠近鍾口部的正中(1/2)和左或右(1/4)處敲擊,商鍾已有不少能發兩個不同的音,歷史時代早些的,兩音之間以大二度關系居多,後來則以小三度關系居多。這種傾向和規律性現象,恐怕不能說是毫無意識的「偶然」現象,而應承認:商代的樂器製造家和演奏家,已開始有意識地鑄造並使用這些鍾上的另一個音了。經測音可知,有些三個一組的商鍾,已具備五聲音階的五個音。
磬是用石塊打製成的。上鑽一孔,吊起敲擊。磬在新石器時代遺址即有出土,一般單個存在,
打制則比較粗糙。在石器時代,石制的磬是比較突出的發音響亮,穿透性強(不易被其它聲音淹沒,傳得遠),又不易敗壞的樂器。大約因此而在社會上享有較大的知名度。所以商代甲骨文聲音的聲字,就是「畫」一個吊著的磬,旁邊再「畫」一隻耳朵(或加「畫」一手執槌敲打)來表示的。這等於說,磬可以作為發「聲」的代表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商代的磬也製作得越來越精美。例如,1950年發掘河南安陽武官村一號大墓,出土的伏虎紋石磬,長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是用白而帶青的大理石經精雕細磨而成的,外觀莊重端雅。磬的一面以細雙線刻一伏虎圖案,姿態優美,設計巧妙,與器形渾然融為一體。即使以現代的審美眼光看,整個磬也不失為一件上等的工藝品。經測音,它的音高比#c1略高。發音渾厚洪亮,音色近似青銅,並有較長的延續音。這枚伏虎紋大石磬是單件,不成組,這樣的磬又稱特磬。特磬以單音加入演奏,只能起加強節奏和強調穩定音的作用,這是它作為能發一定音高的樂器的欠缺之處。但商代成組的編磬尚未發展成熟,這個題目,要留待周代去完成了。
商代的鼓也很有特色。現存僅兩件,都是以青銅鑄的仿木鼓。一件是傳世品,鼓麵皮紋十分清晰;另一件1977年出土於湖北崇陽,鼓面光潔無紋,應是仿牛(?)皮面。這兩件鼓仿製得逼真,但限於系青銅鑄造,比起它們的原型木製鼓來,恐怕要小得多,不過我們仍可以由它們而看到商代木鼓製作的精美,繪飾的華麗,尤其是它的形制,其側面(木腔面)形狀與商代甲骨文之鼓字字形正相彷彿。
甲骨文中另有一些字,專家考證它們應是樂器,其中有簧管樂器竽,多管編排的樂器龠等,該是可信的,但因為竹器易朽,至今不能見到當時的實物。
商代高度發展的音樂,為周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為周族的文化本不及商,其文化技術均取之於商。周滅商以後,在商的中心地區分封了衛國,而沒有把自己的政治中心遷到商地去。周的音樂,也就是岐周(今陝西關中一帶)的本土音樂,即是其原有的音樂。大約是出於籠絡人心,緩和氏族矛盾的目的,周人往往自稱「夏人」,後來因為「夏」、「雅」兩個字那時讀音一樣,習慣上便把周人的所謂「夏」寫成了「雅」(這至少有利於把前後相差好幾百年的兩個「夏」相區別)。所以「雅言」就是周地的語言(音);「雅詩」(《詩經》中的大、小《雅》)就是周地的詩;「雅樂」,其實也就是周地的音樂(舞蹈)。
周代
周代是最早對「禮」(祭祀、朝饗等儀式)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規定的時代,這就是所謂制定禮樂。據說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開始頒行的。禮樂制度影響及於其後幾千年一直到清代結束,每個時代的具體內容並不相同,但理論上都以周為法式卻是一律的。如果說商代人尊事鬼神的話,那麼周代人尊事的則是禮,對於鬼神,卻是雖敬但卻「遠之」的。周代的禮樂制度有兩條基本內容,一是規定等級,二是規定伴隨禮的樂舞基本是雅樂。
因為禮樂完全是局限於社會上層的活動,所以,為了了解周的禮樂制度,有必要先了解其社會上層的結構。從歷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諸侯的現象,因為領土大了,分封便於統治。但商代沒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周代也搞分封,應該說是取法於商的,但周人的分封,絕大部分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國各地去成為當地的統治者。例如周初封到商的故地建立衛國的就是周公的弟弟叔康,西周末年被封建立鄭國的則是周宣王的庶弟友。因此周代的分封諸侯,是把「宗法」與「封建(封侯建國)」結合起來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圍繞姬姓宗族的層層「大、小宗」的嚴密等級關系。諸侯對於周天子,是小宗跟大宗的關系;諸侯又分其領土給卿大夫,這些卿大夫對於諸侯,是另一層的小宗跟大宗的關系;卿大夫再把領土分給末等貴族士,這些士對於卿大夫,又形成一層小宗對大宗的關系。
禮樂制度,正是對於這個嚴密的宗法等級網的強調和固定。某一等級的人,才能享用這一等級的禮樂。就樂而言,等級的內容包含有對樂舞名目,樂器品種和數量,樂工人數等等的絕對限定,超出規格就是嚴重違法。在各等級貴族自己以及他們之間的活動中基本採用所規定的雅樂,也就是岐周音樂,無疑能在一定時期內起到加強宗族觀點,形成「天下一家」思想的作用。
西周時,禮樂制度還能正常地維持,這從出土西周編鍾的規范也不難看出。西周編鍾繼承於商編鍾,但由商編鍾的正著植置而改為倒著懸吊。(按商以前鍾的演奏實際,鍾口朝上為正。)鍾體增大以後,這樣安置無疑穩妥得多,鍾體也就可以加長了(所以西周以後,鍾體比商鍾要長)。但周初的編鍾仍如商編鍾,是三枚一組,音階則與商編鍾的多樣形式不同,一律是:羽(la)—宮(do)—角(mi)—征(sol)。即使後來編鍾增加到八枚一組,其音階仍如上述,與古書《周禮》所表述的典型雅樂的音階形式也相同,可見這一長時期的鍾全都是演奏周雅樂用的。
在周雅樂中,器樂、舞蹈、歌唱往往分別進行,並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與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彈奏樂器瑟或簧管樂器笙伴奏,器樂即所謂「金奏」,是鍾、鼓、磬的合奏。「金奏」規格很高,只有天子、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單單用鼓。鍾和磬以其宏大的音量和特有的音色交織成肅穆庄麗的音響,加上鼓的配合,確實能造成天子、諸侯「至尊至高」、「威嚴」無比的功效。這一類樂器得以長足發展,應當承認是貴族社會所作的准確選擇。
以上古的諸多文獻材料作出的綜合分析告訴我們,西周所用雅樂,其歌唱部分均屬於《詩經》中的《周頌》和《大雅》《小雅》,而這些,全都是岐周樂歌。至於《國風》,只有時代稍早的二《周南》《召南》,可以用於等級較低的「禮」,而且也只是較晚時代才出現的現象,因為二《南》基本上是西周晚期作品。
西周長達三百年,事實上過不了這么長時間,雅樂的岐周音樂的本來意思就慢慢給遺忘了。何況岐周是全國政治中心,「雅」順 理成章轉而產生了「正」的意思。「雅言」的意思已等同於「標准語」(當時的「普通話」),「雅樂」的意思則等同於「正規音樂」、「禮儀用樂」。周雅樂用岐周音樂喚起並統一人們宗族觀念的作用已無從發揮,因為 按禮樂制度規定不能變動的音樂,隨著時間的遠逝,即使是貴族也已越來越對之感到隔膜,逐漸把它們看成只是「古樂」而已;西周雅樂的政治作用將與其無味的「古樂」一起萎縮、僵死,是不可避免的歷史命運。
春秋
春秋(公元前8世紀--前5世紀)時期,開始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春秋時期,宗法制度漸次瓦解,異姓不妨結盟,同姓反會相攻,宗族、血親觀念逐漸被地域性的封國觀念代替,各地區原來只能在社會下層流行的當地音樂隨之而取得了自己應有的地位。《詩經》中的《國風》是各諸侯國的本國歌詩,《國風》絕大部分是春秋時期的作品,正是春秋時期各地音樂逐漸復興才出現的現象。到後來,地方音樂甚至可以取代雅樂,用於禮儀了。鄭國音樂(鄭聲)是首開其端的。正因為此,以維護禮樂制度為己任的孔子才會「惡鄭聲之亂雅樂也」,並說「鄭聲淫」(鄭聲浸淫雅樂),提出要「放鄭聲」(把鄭聲趕出雅樂領域)。但是孔子並不能改變歷史的進程。孔子去世之後,各地方音樂的影響更加擴大,社會上稱之為「新樂」,其中著名的有鄭、衛、宋、齊等地區的音樂。「新樂」是從「新興起」的意義上起的名字,如果從歷史上說,其實不少「新樂」比號稱「古樂」的西周雅樂更加古老。例如鄭、衛、宋等國,鄭是早商活動地區,衛是商王室所在地,宋是商亡後商後裔的封國,它們的音樂都承襲自商,從淵源講,比岐周音樂古老,而且發展水平也較高。更重要的是,一切「新樂」都沒有象「古樂」那樣,被禮樂制度堵死,而是按音樂自身規律發展。所以「新樂」清新活潑,風格多樣,優美感人,連理論上懂得「古樂」重要的貴族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喜好「新樂」,聽「新樂」不覺疲倦。
出土的春秋時期的編鍾,已不再守雅樂「宮-角-征-羽」的音階規律,它們非常生動地為後人保存了當時各地不同風格的音階形式。例如鄭國新鄭編鍾(新鄭是鄭的都城),既可構成歷史上奉為「正統」的升四級七聲音階,也可構成自然七聲音階;並可構成三種調高的五聲音階。晉國侯馬編鍾的音階六聲缺角(mi),甚至與今天這一地區的民歌音階特點相同。
各地「新樂」興起後,不但在當地發展,而且進一步隨著政治和經濟的交往,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得到空前的大交流。春秋中晚期的楚國 編鍾一套十三枚,備有完整的十二律,包含了演奏各地音樂的可能棗它們應是各地音樂大交流的反映。戰國初期曾國的大套編鍾,即最有名的曾侯乙編鍾,不但從鍾的音列上,更以鍾的銘文告訴我們當時音樂大交流的真實存在。
戰國
戰國(公元前475年——221年)時期,各諸侯國紛爭數百年,周王室由衰微而滅亡,各小諸侯國也被幾個大國吞並。這一時期的「新樂」,引人注目的有趙國,其實更應注意的是楚國。但因為最早寫這一段歷史的是漢代人,而「新樂」又是以與「古樂」對立的「壞音樂」的面目被載入史冊的,漢高祖劉邦卻喜愛楚聲,所以史家就不敢把異軍突起的楚聲納入「新樂」范疇了。楚僻處南方,它接受了周文化,但思想上受禮樂的束縛要比中原各國小,春秋時期楚的伶人就是演奏當地音樂的。楚音樂的風格與中原各國也很不同,這從《楚辭》和《詩經》的不同就不難看出。楚國也是南北各地音樂交會的地方,鄭、吳、蔡、越的歌舞都曾出現在楚國。
但是總的說來戰國時代重視的是戰爭和治國方面的學問、人才,而且由於連年戰爭,戰爭的殘酷又遠遠勝過春秋,結果往往是大肆殺掠,對經濟和文化造成 的破壞很為嚴重。所以,雅樂固然已基本無存,「新樂」的發展卻也受到了阻滯。
春秋中晚期編鍾多為九件一組。在西周鍾的基礎上增鑄了低音徵音和商音。在這兩音為正鼓音時,其側鼓音調成大三度的變宮、變徵。從而使整組編鍾的正鼓音構成完整的五聲音階,全部音列可構成六聲或七聲音階。如河南淅川下寺一號墓(春秋楚墓)出土的一組鈕鍾。此時期編鍾,每鍾均發兩音,一般已不在側鼓部鑄鳥紋。
戰國時期編鍾,除仍有九件一組者外,又出現十三件、十四件的組合。
春秋戰國時期盛行以編鍾和建鼓為主要樂器的樂隊,史稱"鍾鼓之樂"。還盛行笙、瑟等絲竹樂器組合在一起的樂器演奏形式。曾侯乙墓曾出土這兩類樂隊所用的各種樂器。這批樂器品種之多、製作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實屬罕見。其中很多樂器系首次發現,是研究戰國早期音樂發展的重要資料。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的戰國初曾侯乙墓的編鍾、編磬及其它樂器,是迄今所見最龐大的鍾鼓之樂的樂隊配製。墓主是曾國的一位君主,名乙;侯是爵位。棺槨在東室,室內有殉葬的女性青少年八人。此室樂器有十弦琴、五弦琴、瑟、笙、小鼓等,可組成一個小型的絲竹樂隊。殉葬者可能是演奏這些樂器或表演歌舞的女樂。中室有墓主舉行盛大宴樂場面所用的樂隊,即"鍾鼓"樂隊的樂器。如編鍾、編磬、建鼓、排簫、笛、篪、笙、鼓、瑟等。西室又有殉葬的女性青少年十三人。
這套編鍾最為世人矚目。它由六十四件鍾組成,分三層懸掛在矩形鍾架上。上層鈕鍾三組,共十九件;中下層各有甬鍾三組,共四十五件。編鍾的音域跨越達五組,且其中間約三組十二音齊全。所有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無不製作精緻,性能良好,達到了驚人的高度,有些甚至連今人都無法企及。
戰國至西漢時期,在我國西南地區,如雲南、廣西、廣東、四川等地遺址中,發現各種獨具地方特色的雙角鈕形鍾和筒形鍾,它們是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樂器。
迄今為止,先秦編鍾的發現數量已相當可觀,據1988年的不完全統計,共一百一十六批,一百七十四組,九百零三件(型式、組、件不明者未計在內)。其中有銘文者約四百餘件。
秦漢
秦漢時期,周朝以來的禮樂制度徹底崩潰,先秦鍾磐之樂的繁榮局面也結束了,雙音編鍾的製作隨之消失。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在咸陽鑄鍾架的立柱"金人十二",又建"千石之鍾"。這種巨大的鍾應指朝鍾。它是歷代皇權君威的象徵。隨著佛教、道教的興起,東漢之後,寺廟、道觀使用佛鍾(又稱梵鍾)和道鍾。現存年代最早的佛鍾鑄於南北朝時期的陳太建七年(575),現存日本東京井上源太郎處。唐代以後,巨型佛、道鍾常由皇帝鑄造,如唐長安城(今西安)景龍觀內的"景雲鍾"、北京大鍾寺內,明永樂(1403-1424)年間鑄造的"永樂大鍾"。它們的實際用途是報時打點。永樂大鍾高6.94米、下口直徑3.3米。重量達46.5噸。至今音響圓潤宏亮,可傳至數十里。鍾體內外用工整楷書鑄佛經十七種,計二十二萬七千餘字。此鍾以其宏亮的聲響、精湛的鑄造工藝和書法藝術馳名中外,有古代"鍾王"之譽。
秦漢以後
秦漢以後的歷代皇帝為恢復周禮古制,也鑄造雅樂所用的鍾,如南北朝時期,南梁武帝演奏雅樂所用鍾磐達二十六架,五百零四件,均十二律俱備。宋代復古之風尤盛,宋徽宗(1101-1125)時,設置掌管音樂的機構"大晟府",鑄編鍾十二套,約三百餘件,至今,見於著錄和流傳於世的尚有十餘件,其形制仿自當時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出土的春秋時宋國的宋公戌鍾。
清代宮廷所用編鍾為十六件一組。懸於兩層鍾架上,每層各懸八件。從倍夷則到應鍾,共十二律加四倍律
㈥ 中國的四大神獸是什麼嗎,有哪些傳說 。。。國外的了。。。。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本為中國古代星宿崇拜之四靈,經道教演變為四方護衛神。古人以太陽經行之黃道為參照,將恆星分為二十八宿 ,每七宿一組,分別以四靈命名,東方角 、元 、氐 、房 、心、尾、箕為青龍;南方井、鬼 、柳 、星 、張、翼 、軫為朱雀;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為白虎;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為玄武。四靈青白等色,出於五方五行五色之談。《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道教演衍其說,作為老君護衛神,如《抱朴子·雜應》稱老君「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道觀山門有門神,左為青龍 ,右為白虎。道教修煉又有存神之術,以為存思神靈形象名字等,可得神靈護衛,如《北極七六紫庭秘訣》:「左有青龍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監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後有玄武名執明。逢節持幢,負背鍾鼓在吾前後左右,周迎數千萬重。」四方神是存思身外神靈的主要對象,但所說形象名字等不盡一致。宋以後的齋醮道場,則有合役二十八宿降妖除魔之說。
青龍為星名,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尾、箕)的總稱,其狀如一條龍,又稱蒼龍,其色表,表東方。《北極七元紫庭秘決》載:「左有青友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監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後有玄武名執明,建節持幢,背負鍾鼓,在吾前後左右」。
㈦ 《詩經》中「於樂鍾鼓,於樂辟雍」的「樂」怎麼念
原文應是 於論鼓鍾,於樂辟雍 吧? 論,通「倫」,有次序,有節奏。後面的「樂」 是喜歡這個離宮(辟雍--離宮的名字)的意思,故應讀作快樂,樂意的「le」(動詞),而不能讀成樂器,音樂的「yue」(名詞)。
㈧ 中國土生土長的樂器有哪些像琵琶那些傳入中國的不算
民樂器里,基本上名字只有一個字的都可以判定是本土的。
吹管的笙塤笛簫,彈撥的琴瑟箏阮,打擊的鍾鼓鑼鈸
當然,也不是說兩個字的名字就一定不是本土的,比如箜篌編鍾都是我們的傳統樂器
㈨ 武術中有哪些動作名稱
按狗低頭 暗香疏影 獒口奪杖 遨遊東海 拗鞭 拗步拉弓 八步趕蟾
八方藏刀勢 把臂攔門橫鐵閂 霸王扛鼎 霸王卸甲 白帝斬蛇勢 白鵝手
白鶴亮翅 白虹貫日 白虹經天 白露橫江 白馬翻蹄 白蛇吐信 白霧茫茫
白燕剪尾 白猿取桃 白猿偷桃拜天庭 白猿問路 白猿獻桃 白雲蒼狗
白雲出岫 百鳥朝鳳 百丈飛瀑 拜佛聽經 班姬賦詩 傍花拂柳 棒打狗頭
棒打雙犬 棒挑癩犬抱殘式 抱虎歸山 豹尾腳 鮑魚之肆 北回晨風
背棍撞鍾 背心釘 閉門鐵扇 閉門鐵扇刀 碧雞報曉 碧雞展翅
碧簫聲里雙鳴鳳碧淵騰蛟 避撲擊虛 變勢掌 冰河倒瀉 冰河開凍
撥草尋蛇 撥狗朝天 撥雲見日 搏獅手 搏兔手 捕風式 采和獻花
彩筆畫眉 彩鳳旋窩 彩虹經天 綵樓拋球 參拜北斗 蒼松迎客 蒼鷹搏兔
曹國舅拍板 曹令割鼻 插花蓋頂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長虹經天
長江三疊浪 長空落雁 長者折枝 嫦娥竊葯 朝拜金頂 朝天勢
朝天一柱香 撤身倒步一溜煙 沉肘擒拿 持劍歸原 赤日金鼓 赤日炎炎
赤焰暴長 沖天炮 沖天掌蘇秦背劍 沖陣斬將 抽撤連環 抽梁換柱
出勢跨虎西嶽傳 杵伏葯叉 穿手藏刀 穿心錐 穿掌閃劈 穿針引線
垂手破敵 春風拂柳 春風楊柳 春雷乍動 春雷震怒 春雲乍展 刺肩式
從心所欲 存孝打虎勢 達摩面壁 打八式跺子腳 打草驚蛇打虎式 大纏絲
大關門式 大海沉沙 大海撈針 大江東去 大九天手 大魁星 大力金鋼杵
大漠飛沙 大漠孤煙 大漠平沙 大母哥鹽失,長鵝鹵翼圓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鵬展翅 大三拍 大鐵網 呆若木雞
岱宗如何 帶醉脫靴 丹鳳朝陽 單鞭 單鳳朝陽 單掌開碑 膽裂奈何橋
當頭棒喝 刀光掩映孔雀屏刀槍齊鳴 倒拔垂楊 倒踩七星步 倒踩三疊雲
倒打金鍾 倒跌金剛 倒反乾坤 倒掛金鉤 倒掛珠簾 倒卷珠簾勢 倒輦猴
倒扭金鍾 倒騎龍 倒提金鍾 倒卧虎怪蟒翻身 倒行逆施 倒曳九牛尾
倒栽金鍾 倒折梅 倒轉七星步 搗虛式 羝羊觸藩 狄青降龍 電母照鏡
電照長空 墊步踹腿 貂嬋拜月 弔客臨門 跌撲步 疊翠浮青 定陽針
東施效顰 東展錦羽 斗柄東指 斗柄南指 毒龍出洞 毒蛇擺尾 毒蛇出洞
毒蛇尋穴手 獨劈華山 斷山絞 惡狗攔路 惡虎攔路 惡犬攔路 耳光式
二郎擔山 二郎擔山掌 二郎擔衫 翻身劈擊 翻身劈山 翻身上捲袖
翻身探果 翻天徹地 翻天覆地 反戳狗臀 反躬自省 反身劈山 反身栽錘
反脫袈裟 反腕勾鎖 返腕翼德闖帳 飯角讓粽臭,一官拜馬猴
(萬國仰宗周,衣冠拜冕旒) 飯來伸手 飛來奇峰 飛龍在天 飛瀑流泉
飛沙走石 飛燕穿柳 飛燕迴翔 廢寢忘食 分花拂柳 分花拂柳式
粉蝶翻飛 風擺荷葉 風卷長草 風卷霹靂上九天 風卷雲殘 風掃敗葉
風掃落葉 風沙莽莽 風行草偃 風雲乍起 封閉手 鳳點頭 鳳凰三點頭
鳳凰旋窩 鳳凰旋窩回身轉 鳳凰展翅 鳳棲於梧 鳳曲長鳴 鳳尾手
伏虎式 伏象勝獅 浮丘挹袖 浮雲去來 撫琴按蕭 撫琴式 負子渡河
附骨之蛆 蓋馬三拳 罡風掃葉 高山流水 高四平 高探馬
哥翁喊上來 是橫不敢過(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耿耿銀河 弓步劈打
弓步式 弓步雙推掌 弓箭沖拳 鉤戈握拳 鉤掛進步連環刀 鉤腿反踢
孤形隻影 孤雁出群 孤雲出岫 古柏森森 古道揚鞭 古墓幽居
古松矯立勢 鼓瑟式 瓜棚拂扇 怪蟒翻身 怪鳥搜雲 關平獻印 觀音坐蓮
歸去來兮 貴妃回眸 貴妃醉酒 滾手刺扎 滾手虎坐 海市蜃樓 海燕掠波
寒雞步 寒江獨釣 寒鴉赴水 韓湘子雪擁藍關 漢將當關 漢鍾離玉洞論道
皓腕玉鐲 和風細雨 河朔立威 鶴飛九天 鶴蛇八打 鶴翔手 鶴翔紫蓋
鶴嘴勁 黑雲滿天 黑沼靈狐 恆河入海 橫拜觀音 橫踹虎腰 橫架金梁
橫江飛渡 橫攔天門 橫掃千軍 橫掃千軍,直摧萬馬 橫身攔腰斬 橫拖單鞭
橫行漠北 橫雲斷峰 烘雲托月 紅拂夜奔 紅線盜盒 紅玉擊鼓 洪崖拍肩
鴻飛冥冥 鴻漸於陸 後叉步撩掌 後插步擺掌 後顧無憂
忽聽噴驚風,連山若布逃(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 胡馬越嶺 虎門手
虎跳澗 虎尾鞭勢 虎尾剪 虎爪手 虎縱步 護肩刀 花開並蒂 花開見佛
花前月下 華岳三神峰 劃手 懷心腿 懷中抱月 環抱六合 黃蜂刺
黃龍轉身吐須勢 黃沙莽莽 黃鶯落架 回風步 回風拂柳 回風落葉
回龍杖 回馬彈 回馬槍 回身劈山刀 回頭是岸 回頭望月鳳展翅
彗星飛墮 混沌初開 混飩一破 混元式 或躍在淵 或左或右 甲魚翻身
剪撲自如 見龍在田 見人伸手 諫果回甘 江城飛花 江河日下 江上弄笛
降龍伏虎 降魔踢斗式 蛟龍出淵 截劍式 今朝有女顏如玉金燈萬盞
金頂佛光 金頂九式 金剛掣尾 金剛伏虎 金剛護法 金鉤掛玉 金鉤破冰
金雞獨立 金鉸剪月 金龍探爪 金龍抓爪 金輪度劫 金馬嘶風 金馬騰空
金鵬展翅庭中站 金蛇萬道 金聲玉振 金鎖墜地 金雁橫空 金玉滿堂
金玉瓦礫 金針渡劫 錦筆生花 進步搬攔捶 進步連環 進步提籃
進手連環刀 涇渭同流 荊軻刺秦 荊軻獻圖 井欄 敬德掛鞭 敬德卸甲
敬禮三寶 敬捧寶經 鏡里觀影 九鬼摘星 九連環 九品蓮台 九曲折骨法
九轉丹成 舉案齊眉 舉火撩天 舉火撩天 巨象開山 覺後空空 峻嶺橫空
駿馬脫韁 開門見山 開門揖盜 開天闢地 揩磨塵垢 亢龍有悔 渴馬奔泉
空谷足音 空擊蒼鷹 空碗盛飯 空屋住人 孔雀開屏 枯藤纏樹 苦海回頭
跨虎蹬山 快刀斬亂麻 快活三 魁鬼仰斗撩綠欄 魁星點元 魁星踢斗
魁星踢斗勢 拉弓式 來鶴清泉 攔腰取水四門劍 攔雲手 攬雀尾
懶漢閂門 懶驢打滾 懶扎衣 朗月無雲 浪搏江礁 浪跡天涯 浪子回頭
撈月式 老龍探珠 老枝橫斜 雷公著地轟 雷針轟木 冷月窺人 禮敬如來
李廣射石 鯉魚翻身 鯉魚翻身攪絲腿 鯉魚托鰓 鯉躍龍門 力不從心
力劈華山 力劈三關 麗華梳妝 利涉大川 連環三擊 連環鴛鴦腿簾下梳妝
兩儀合德 亮刀勢 撩陰掌 裂心掌 靈鷲聽經 靈貓捕鼠 靈貓撲鼠
靈山禮佛 靈蛇博擊 靈蛇出洞 靈蛇吐信 靈猿上樹 嶺上雙梅 羚羊掛角
流泉下山 流星墮地 流星飛墮 流星趕月 流星經天 柳林換鐧 柳葉似眉
柳蔭聯句 六丁開山 六神不安 龍卷暴伸 龍騰虎躍 龍騰爪 龍翔鳳舞
龍戰於野 摟頭蓋頂 摟膝勾步 魯達拔柳 鹿死誰手 呂純陽月下過洞庭
呂洞賓咬狗 履霜冰至 綠珠墜樓 羅漢傳經 羅漢斜卧 洛神凌波
洛神微步 洛鍾東應 駱駝扳 落泥招大姐,馬命風小小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麻姑獻壽 馬瞅落花 馬檔推拳 馬面挑心
馬面擲叉 蠻腰纖纖 滿天花雨 沒遮攔 梅雪逢夏 梅雪爭春 美人認針
猛虎伏樁 猛虎下山 猛雞奪粟 孟婆灌湯 夢里明明 密雲不雨 密雲欲雨
面無人色 妙手空空 明駝駿足 明駝西來 明月羌笛 明月照妝成金屋
磨膝式 木蘭回射 木蘭彎弓 木葉蕭蕭 穆王八駿飲瑤池 拿雲式
南海禮佛 南迎艷陽 逆水行舟 牛頭擲叉 弄玉吹蕭 女貌郎才珠萬斛
嘔心瀝血 徘徊空谷 排山倒海 排山掌 排雲雙掌 排雲推月 攀雲乘龍
盤弓射鵰 盤肘刺扎 判官翻簿 旁敲側擊 拋磚引玉 沛然有雨 鵬搏萬里
批亢式 批紙削腐 披襟當風 劈卦掌 劈雷墜地 琵琶遮面
屁股向後平沙落雁式 偏花七星 平沙落雁 憑虛臨風 萍姬針神 潑風盤打
破碑腳 破鞭式 破刀式 破盾 破甲 破甲錐 破劍式 破箭式 破金錘
破牌 破氣式 破槍式 破索式 破月錐 破掌式 仆腿穿掌 菩薩低眉
七步追魂 七星聚會 七星落長空 七星手 其利斷金 奇峰突起 騎馬式
啟鶴舒翅 杞人憂天 起鳳騰蛟 起手式 千峰競秀 千古人龍 千斤墮地
千斤墜 千金一刻慶良宵 千鈞壓駝 千里橫行 千里流沙 千刃刀山
千山萬水 千頭萬緒 千岩競秀 前恭後踞 前踞後恭 潛龍升天 潛龍勿用
茜窗夜話 搶背大三拍 搶珠三式 搶珠式 巧扣連環 巧手八打 峭壁斷雲
秦王鞭石 琴心暗通 擒獅搏象 青龍白虎 青龍出洞 青龍出海 青龍出水
青龍卷尾 青龍取水 青梅如豆 青山隱隱 青藤纏葫蘆 輕羅小扇
清澈梅花 清風送爽 清風徐來 清風引佩下瑤台清飲小酌 請手式
窮途末路 秋風掃落葉 曲徑通幽 驅雲掃月 去劍式 泉鳴芙蓉
拳罷庭前五更天 卻扇洞房燃花燭 群邪辟易 讓步跨虎 人鬼同途
人命呼吸 日月晦明 如封似閉 乳燕歸巢 三寶蓮台 三徹連環 三環套月
三連環 三入地獄 三燕投林 三陰手掃盪群魔 掃堂腿 掃雪烹茶
沙鷗掠波 沙僧拜佛 煞神當道 山門護法 山外清音 閃通背
商羊登枝腳獨懸 上步高探馬 上步進肘摑身拳 上步攬雀尾 上步撩刀
上步撩陰 上步劈山 上步搶刀 上步野馬分鬃 上步雲邊摘月 上步摘星刀
上步摘星式 上滑下劫 上馬刀 上勢左手抱刀 上天下地 上下交征
懾伏外道 深藏若虛 深入虎穴 神倒鬼跌三連環 神龍擺尾 神龍抖甲
神駝駿足 升天入地 聲東擊西 獅子搏兔 獅子回首 十二趟犀牛
十萬橫磨 十字手 十字斫 石關回馬 石廩書聲 石破天驚 時乘六龍
手到擒來 手揮琵琶 手揮五弦 守缺式 樹梢擒猴 摔手穿掌 雙打奇門
雙風貫耳 雙貫耳 雙回龍 雙蛟出洞 雙龍出水 雙龍搶珠 雙龍入洞
雙劈雙撞 雙圈手 雙蛇鑽腋 雙駝西來 雙掌移山 水泡出沒 水中捉月
順流而下 順水推舟 朔風忽起 朔風狂嘯 四海邀游 四通八達 四雁南飛
四夷賓服 松濤如雷 松下對弈 池邊調鶴 蘇秦背劍 損則有孚 鎖手攢拳
踏步擊掌 踏雪尋梅 太公釣魚 太乙生萌 太岳三青峰 泰山壓頂
探海屠龍 探海斬蛟 躺擋切掌 桃園奪槊 騰蛟起鳳 踢腿撩陰十字拳
提步高探馬 提撩劍 提撩劍白鶴舒翅 提手上勢 天地同壽
天花落不盡,處處鳥銜飛 天教艷質為眷屬 天靈千裂 天馬行空 天女散花
天如穹廬 天山飛渡 天山雪飄 天紳倒懸 天孫織錦 天外飛龍 天外飛山
天外來雲 天外玉龍 天王托塔 天下無狗 天衣無縫 天柱雲氣 挑袍撩衣
跳箭步 鐵板橋 鐵拐李葫蘆系腰 鐵門檻 鐵門閂 鐵牛耕地 鐵蒲扇手
鐵騎突出 鐵樹開花 鐵樹樁 鐵閂橫門 鐵鎖橫江 通天徹地 同生共死
童子拜佛 偷龍轉鳳 偷天換日 偷雲換日 突如其來 推窗送月 推窗望月
推刀割喉 推山式 推心置腹 腿登九天沖鐵拳 退步跨虎勢 退步收勢
退步斬馬刀 退馬勢 托梁換柱 托天勢 拖泥帶水 脫袍讓位 脫靴轉身
萬斛油鍋 萬卉爭艷 萬劫不復 萬岳朝宗 萬紫千紅 王字四刀 望鄉回顧
望月轉回還 韋護捧桿式 韋陀獻抱在胸前 文丞武尉 文姬歸漢 文君當壚
卧雲翻 烏龜放屁 烏龍出洞 烏龍絞柱 烏龍取水 烏龍掃地 烏龍探海
無邊落木 無常抖索 無孔不入 無欠無余 無色無相 無聲無色 無所不為
無所不至 無中生有 吳王試劍劈玉磚 五丁開山 五鬼投叉 五雷轟頂
霧里看花 霧中初見 西風倒卷 西施捧心 西剔翠翎 西子捧心 犀牛望月
洗劍懷中抱月 喜結絲蘿在喬木峽谷天風 下山斬虎 仙鶴亮翅 仙鶴梳翎 仙劍斬龍 仙人渴盹 仙人指路 掀牛喝水 湘子吹簫 響隔樓台 想入非非 削耳撩腮 蕭史乘龍 小鬼扳城隍 小憐橫陳 小園藝菊 曉星當頭即走拳
笑口啞啞笑語解頤 笑指天南 挾山超海 斜打狗背 斜飛勢 斜掛單鞭
斜批逆鱗 斜身攔門插鐵閂 斜陽一抹 心驚肉跳 心傷血污池 星河在天
星落長空 星丸跳擲 星月爭輝 行步蹬虎 行屍走肉 行雲流水 杏花春雨 雄霸群山 虛式分金 旋風卷黃沙 旋風勢 雪橫秦嶺 雪花六齣 雪泥鴻爪 雪擁藍關 雪擁藍橋 雪中奇蓮 沿門托缽 閻王擲筆 雁翅式 雁回祝融
雁落平沙 雁行斜擊 燕歸巢 燕子抄水 燕子穿雲 燕子掠水 燕子入巢
燕子三抄水 揚眉吐氣 陽春白雪 陽歌鉤天 陽關三疊 陽關折柳
鷂子翻身 鷂子翻身刀 野火燒天 野馬賓士 野馬回鄉攢蹄行 葉底飛燕
夜半烽煙 夜叉鎖喉 夜叉探海 夜闖三寨 夜綉鴛鴦 夜戰八方藏刀式
夜戰八方式 腋底錘 一鞭斷十槍 一夫當關 一鶴沖天 一鶴沖天
一劍落九雁 一氣化三清 一條鞭 一笑傾國 一嘯風生 移形換位
以逸待勞 陰手 陰陽寶扇 陰陽歸一 銀河橫空 銀瓶乍破 飲恨吞聲
印掌 英雄打虎收招勢 英雄獨立 英雄無雙風流婿鷹揚蛇竄 迎風打
迎門腿反劈華山 迎面搶快打三拳 庸醫下葯 游空探爪 有鳳來儀
右穿花手 右攔掃 魚鱗式 魚躍於淵 雨後乍逢 雨急風狂 玉帶圍腰
玉井天池 玉龍倒懸 玉漏催銀箭 玉女穿梭 玉女拈針 玉女投梭
玉碎昆岡 鴛鴦連環 鴛鴦腿 圓轉如意 猿猴摘果 怨魂纏足 月落西山
月色昏黃 岳王神箭 雲橫秦嶺 雲橫西嶺 雲麾三舞 雲里乾坤 雲龍三現 雲起龍驤 雲繞巫山 雲手 雲煙過眼 雲中現爪 栽錘 則天垂簾
沾地飛絮 占斷人間天上福 戰龍在野 張果老倒騎驢 昭君出塞 棹歌中流 震驚百里 震驚百里 枝擊白猿 織女穿梭 直搗黃龍 只手擎天 指打姦邪 指東打西 指南針 指天劃地 智珠在握 中平劍 鍾鼓齊鳴 鍾馗抉目
重節守義 肘錘 竹簾臨池 轉身抱虎歸山 壯士斷腕 捉影式 子胥舉鼎
紫電穿雲 紫氣東來 自在飛花 總訣式 左穿花手 左掛金鈴 左擊右擒
左攔掃 左右逢源 左右開弓 左右跨打
㈩ 男孩金字旁的字有哪些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金字旁的字有哪些男孩子名字,一個人的姓名,傳承著人的情、意、志,也涵養著人的精、氣、神。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給人起名,隨著網路的發達,人們喜歡通過網路來給孩子起名,比如在五行喜金的孩子起名的時候,會在網上找尋五行屬金的字起名,那麼金字旁的字有哪些男孩子名字呢?請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金字旁的字有哪些? 在陰陽五行中,人們會根據五行八字喜什麼而找相應的屬性字來起名,那麼五行喜金的,最直觀的就是找金字旁的字起名,金字旁的字有哪些呢?
金字旁寓意好的字
鍾
鍾字取自美好的成語鍾靈毓秀、鍾鼓之色之中,擁有釒字部首,“鍾”在用作男孩名字時,有鍾情專心的內涵,有專心致志,努力奮斗,鍾靈毓秀的含義。
錚
擁有釒字部首,所以五行屬金,人們常常形容一個男生是錚錚鐵骨的男子漢,代表著對男生的肯定,也代表著擁有男子漢的魄力。錚字用於男孩名字代表著卓爾不凡、鐵骨錚錚的氣質。
銘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濃烈的,是無私的,所以孩子應該銘記父母的愛,此銘字正好是擁有釒字部首,五行屬金,適合喜金的孩子用,用在男孩名字中顯得很正氣。
金字旁的字吉利
鑫
由三個“金”字組合而成的鑫字,寓意著金多,興旺。很多人起名的時候,都喜歡給孩子起“鑫”字,比如台風少年團的隊長丁程鑫,寓指欣欣向榮前景,十分的美好。
錦
一般指絲織物的一種,但是因為成語錦上添花、繁花似錦、錦綉前程等美好的寓意,用於人名中也平添了一些吉祥寓意在,寓意著孩子的美好前程。
銀
是錢財的一種,原指礦物中一種僅次於金子的貴重金屬,後來服也擁它鑄造的貨幣,以及像銀子一樣發白的顏色。所以用於人名中大都取其貴重之義。
適合男孩子金字旁的字有哪些?
鉍、鎳、鍋、鎔、錆、銥、鈦、釤
錳、銀、鋯、鎧、鐧、錐、釺、鏟
鈉、釗、鍚、鈣、釧、釙、鈐、鐮
鋇、鋼、鐔、鈰、銹、鐿、銍、釣
鐺、鎮、鈔、鍾、錚、銖、鍩、鈕
鑄、鋣、鍈、鑰、鐓、鈴、錢、鎰
鍬、鈺、銘、銨、錕、鍛、鏗、銓
鋅、錟、鑲、錦、錙、鏢、鍶、鋥
鉛、鎵、銅、錯、鐵、鉗、銫、鎬
鋟、錠、釔、鉉、銳、鑌、釵、銷
金字旁的男孩子名字 我們都會有自己的名字,而且父母都會經歷給孩子起名的步驟,而好的名字決定人一生的命運,留下了家族血統的烙印。以下小編就來分享金字旁的男孩子名字。
銳軒
金字旁的字——銳
銳的本意是指鋒利、銳利,引申為勇往無前、銳不可當的意思,軒字的本義是古代一種有圍棚或帷幕的車,有氣宇軒昂的成語,銳軒一名給人一種高大挺拔、氣宇軒昂的氣質。
晨鑫
金字旁的字——鑫
晨字的意思是報曉,出自《輅別傳》“天時大熱,移牀在庭前樹下,乃至雞向晨,然後出。”,鑫字是由三個金字壘成金字塔形狀,寓意財富興盛,此名非常的吉利。
達鋒
金字旁的字——鋒
達字的本義豁達,心胸開闊,用作人名表示人品性情。鋒字有鋒利、銳利的意思,是很適合給男孩子起名的一個字,受到很多家長的喜愛,寓意為將來會很有成就,銳不可當,有勇有謀。
振銳、鋯書、維釗、釗霖、銳思
鋯澤、鍛英、懷錦、錦程、鈴鐸
鐸昕、銳逸、銳達、錚亮、銀河
錦凡、銘懷、銳鋒、鋯德、銀漢
釗睿、銳翰、錦弦、鋯然、鈴閣
銘志、金銘、鑫鑫、鑫存、銳精
鑫淼、銳意、偉銘、曦光、鈞天
銘煦、銘凱、鍛剛、鍛礪、序鐸
銳立、鋯明、鍛煜、鋼鋒、鋯瑞
鐸潤、鍛純、錦文、鑠亮、哲錫
銳志、鎵煊、錦心、鎵炫、鈞平
曦成、曦明、銳澤、錦軒、鋯真
鍾山、銳進、一鍩、司欽、欽明
鑫欣、銳利、銘軒、鍛深、鑠輝
曦希、銳智、銘文、鑫昕、賢鋒
如何起一個帶金字旁的男孩名字? 給孩子起名,最重要的就是找對方法,如果孩子本身命就好,再有一個好名字就如同錦上添花。以下小編就來講講如何起一個帶金字旁的男孩名字?
01、運用帶金字旁的字
其實金字旁的字有兩種,其中最容易讓人想到的就是金字旁,想要給男孩起一個帶金字旁的字,那麼就可以用鑫、鑒、鑾、鈭等字,用於人名字寓意著堅強、富貴。
02、運用帶釒字旁的字
還有一種就是帶釒字旁的字,這也是金字旁,是現在的簡體寫法,適合男孩起名的字有鈞、錚、鑫、鎧、鐵、鋼、鋒、鋮、銍、鐸、鎬、鍵等。
03、參考詩詞
詩詞的優美讓無數人為之動容,即使過去了幾千年,我們依然會動情於春花秋月、夏蔭冬雪,依然有著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詩詞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起名的時候參考詩詞,會讓名字更有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