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朝鮮王朝和越南歷史上王朝的有什麼區別呢
易成奎建立了這個王朝。它與明代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親子關系。這是朝鮮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有多位國王,有的強,有的弱。王強盛的時候,一切都亨通。當他虛弱的時候,官吏接管,腐敗無處不在。後來也成為支流州問īng中國,但韓國認為問īng是野蠻的,韓國是華夏文化的繼承人。最後,由於它的傲慢和外國勢力,特別是美國和日本,這個王朝被削弱了。因為中國當時很弱,朝鮮國王宣布自己為皇帝,但君主政體後來消失了,日本吞並了朝鮮,結束了李氏統治和朝鮮本身。
語言
朝鮮人說韓語。主要的書寫系統是文言文,但韓文已經被創造出來並主要被女性用於交流。
Nguyễn人說越南。主要的書寫系統是中國古典,但漢以前使用非正式的期望,和曲ốc Ngữ(拉丁字母)成為在法國殖民遍布整個國家。
② 介紹朝鮮或越南的社會主義特色並作評價
越南、朝鮮、寮國、古巴執政黨繼續進行政策調整,執政地位和作用有所加強,政治與社會保持穩定,但仍面臨著外部敵對勢力的嚴峻挑戰。
越南共產黨(現有黨員247.2萬人)、朝鮮勞動黨(現有黨員約400多萬人)、寮國人民革命黨(現有黨員12.4萬人)、古巴共產黨(現有黨員86萬人)是國外幾個現存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在經受住了蘇東劇變的巨大沖擊後,越、朝、老、古四黨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不變,保持了國內政局和社會穩定,在經濟上進行不同程度的政策調整。相對而言,越、老經濟調整力度較大,政治改革方面也有一些舉措,但四國仍面臨著西方國家分化和打壓的嚴峻挑戰,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矛盾突出,不得不把維護國內政局穩定作為黨的工作重點,特別是在朝、古兩國,維護執政黨地位和政局穩定成為頭等任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本國政策調整和經濟發展進程。隨著來自國內外要求政治改革的壓力越來越大,四國在保持經濟發展與維護社會穩定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會更多。
更多內容見下文:
目前,世界上約有100個國家127個仍保持原名的共產黨或堅持馬克思主義性質的政黨(蘇東劇變前 世界共產黨總數是?80多個,劇變之初降到120多個。此外,還有20餘個從過去的共產黨改名或分裂出來的黨),黨員總人數約700多萬(不包括中共),黨員人數過萬的共產黨有30個,執政和參政的共產黨約25個。共產黨從地區分布看,亞洲29個,非洲8個,歐洲55個,大洋洲3個,美洲32個。從國外共產黨力量現狀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原蘇樂地區國家和越朝老古現存社會主義國家的表現各有不同。
(一)發達國家大多數共產黨仍保持原名稱,但力量有所下降,一些小黨小組織還在為自己的生存問題而努力。
發達國家共產黨受蘇東劇變的沖擊最為嚴重,力量損失很大。西歐地區尚有21個共產黨,近百萬黨員,力量和影響較大的有法國共產黨(現有黨員約14萬)、葡萄牙共產黨(現有黨員9萬)、義大利重建共產黨(現有黨員9.6萬)和義大利共產黨人黨(現有黨員3.5萬)、西班牙共產黨(現有黨員4萬多)、希臘共產黨(現有黨員約3萬)。還有德國民主社會主義黨(現有黨員約7萬),是原民主德國統一社會黨的繼承者,雖不是共產黨稱謂,但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信仰,在德國東部有一定影響。在北歐地區的芬蘭、丹麥、瑞典、挪威等國仍有多個共產黨組織。這些黨的黨員數量多則幾千人,少則幾百人。美國共產黨(現有黨員約8000人)主要是由一些左派和反政府人士組成,但是美國的合法政黨。日本共產黨(現有黨員約40萬)是目前日本所有政黨中組織最為嚴密的政黨,基本形成覆蓋日本全國的組織網,黨支部發展到2.5萬多個。該黨在日本政治生活中有一定影響,在一些縣、 町中的作用明顯。
共產主義仍是多數發達國家共產黨繼續堅持的奮斗目標,但主張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是通過民主的道路來改造蹦虧資本主義,『超越資本主義』,主張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價值觀。圍繞黨的方針政策,在西歐許多共產黨內部,存在著傳統派與現實派兩種勢力的斗爭,這種分歧導致一些分裂,有的正面臨分裂的危險。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和社會階級結構日益變化的新形勢下,特別是在新自由主義和』第三條道路』盛行的情況下,西歐國家的共產黨很少能提出有吸引力的政策主張,影響力大為削弱。法共前主席羅貝爾·於等人認為,在歐洲,『不管什麼類型的共產黨,無論其名
稱如何,無論其參政與否,都無一例外地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如何維持生存,對像北歐、英國等田的小黨而言,始終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二)原蘇東地區共產黨力量繼續存在,一些黨內部派別眾多,情況比較復雜。
原蘇東國家現有共產黨約30個,有一定影響的只有俄羅斯共產黨(黨員約50萬人)、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黨員約14萬人)、烏克蘭共產黨(黨員11萬左右)、亞塞拜然共產黨(黨員約6萬)、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黨員1.6萬)等。該地區有一定影響的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主要是由原來執政的共產黨內不同意改變黨的名稱和性質、仍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派別組成,但多數共產黨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共產黨。除個別黨外,絕大多數政黨是合法政黨,有一部分黨進入議會。在沒有改名的共產黨中,大部分人數不多,影響較小。原蘇東地區的共產黨總體而豈目前已渡過為生存而斗爭的階段,有的黨員人數略有增長,但主要大黨面臨深刻危機。如俄共近年來,在中右翼勢力的夾擊下,社會支持率一再下跌,內部分裂,組織隊伍進一步萎縮,黨員老化,影響力明顯不如以往。在國家杜馬選舉中僅獲得12.9%的選票,不再是杜馬中的第一大黨,明顯被邊緣化。
(三)發展中國家共產黨繼續在困難中探索。一些政黨通過調整,獲得了新的發展,一些政黨仍未擺脫困境。
亞洲發展中國家共產黨數量較多,黨的力量有強有弱。力量較強的首推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現有黨員79.6萬人,並有下屬群眾組織的會員4059萬人,是全印最大的左翼政黨。印度共產黨現有黨員50多萬人,所屬群眾組織680多萬人。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有黨員11萬左右。在本國有一定影響的還有敘利亞共產黨(費薩爾派)、黎巴嫩共產黨,但黨員都只有數千人。東南亞有些國家的共產黨由於主客觀原因,力量一直下降,近年來逐漸消聲匿跡。 拉丁美洲一些國家的共產黨一直是左翼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本國政壇有一定影響的主要是巴西共產黨(約有20多萬黨員)、智利共產黨(約有4.7萬黨員)等。巴西共支持現在的盧拉政府,動員全黨積極參與國家改革,取得參政地位,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委內瑞拉、烏拉圭等國的共產黨的人數只有數千人,在國內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南非共產黨(黨員約2.3萬人),在其實現了由非法政黨向合法政黨、由在野黨向重要參政黨的兩大飛躍後,近年來積極維護三方聯盟,調整斗爭策略,政策更加務實,黨的隊伍和影響不斷擴大,在南非非種族化、和平民主變革、解決工人階級貧困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中國家多數共產黨都在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一些基本問題,主張從本國實際出發,走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採取合法斗爭方式,逐步積蓄力量,分階段實現自己的斗爭目標。實踐證明,從實際出發,及時調整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走自己的路,這對發展中國家的共產黨而言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如果保守僵化、一成不變,可能引起黨內分裂,導致內外交困、力量萎縮。
(四)越、朝、老、古執政黨繼續進行政策調整,執政地位和作用有所加強,政治與社會保持穩定,但仍面臨著外部敵對勢力的嚴峻挑戰。
越南共產黨(現有黨員247.2萬人)、朝鮮勞動黨(現有黨員約400多萬人)、寮國人民革命黨(現有黨員12.4萬人)、古巴共產黨(現有黨員86萬人)是國外幾個現存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在經受住了蘇東劇變的巨大沖擊後,越、朝、老、古四黨堅持黨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不變,保持了國內政局和社會穩定,在經濟上進行不同程度的政策調整。相對而言,越、老經濟調整力度較大,政治改革方面也有一些舉措,但四國仍面臨著西方國家分化和打壓的嚴峻挑戰,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矛盾突出,不得不把維護國內政局穩定作為黨的工作重點,特別是在朝、古兩國,維護執政黨地位和政局穩定成為頭等任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本國政策調整和經濟發展進程。隨著來自國內外要求政治改革的壓力越來越大,四國在保持經濟發展與維護社會穩定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會更多。
(五)在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國外許多共產黨強調不同形式的左翼聯合並頻繁參與地區和國際性活動。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進程加快,以新自由主義為指向的資本國際化迅速發展。為了反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和適應政黨特別是歐洲各主流政黨建立地區性或國際性聯盟的趨勢,一些國家的共產黨重視對外聯系和交往,通過相互出席黨代會、黨報節,舉行多邊會晤和召開國際會議等形式相互借重、相互支持並交流情況,共同探討新形勢下如何聯合自強的應對方略。
近年來,歐洲共產黨舉行了多次區域性會議,並在左翼論壇的基礎上,建立了統一的歐洲左翼政黨組織。2004年5月8--9日,來自歐洲14國的共產黨和其他左翼政黨的300名代表出席了在羅馬召開的『歐洲左翼黨」成立大會,意重建共、法共、德民社黨、西共、希臘左聯黨等16個政黨成為歐洲左翼黨成員,盧森堡左翼、意共產黨人黨、塞普勒斯勞動人民進步黨成為觀察員。會議通過了歐洲左翼黨宣言和黨章,選舉出黨的領導機構,意重建共總書記貝爾蒂諾蒂當選為新黨的主席。黨的總部設在布魯塞爾。會議強調歐洲左翼黨是開放的,是在尊重各成員黨特性和各國實際的基礎上成立的政治組織,其宗旨是推動左翼聯合與振興,捍衛民主權利,維護世界和平。
拉美國家的共產黨定期舉行地區性國際會議,十多年來一直堅持舉辦每年一次的「聖保羅論壇』,其中2007年12月在古巴哈瓦那召開的第十次會議規模最大,來自86個國家、138個政黨和組織的3000名代表和觀察員與會。』聖保羅論壇』已成為拉美地區左派政黨和進步組織及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左派政黨的規模較大的重要聚會。這些多邊交往活動推動了拉美和相關地區的左翼力量相互間的信息交流和協調配合。
南亞、中東及地中海地區的共產黨和其他左翼政黨,也不定期地舉行了地區性國際研討會,共同探討社會主義前景問題。
各國共產黨在保持自主性基礎上交流經驗,團結合作,反映了它們希望通過相互協調與合作來反對資本主義、以國際斗爭來反對資本國際化的客觀需要和主觀願望,這種團結聯合的態勢將進—步發展。
(六)國外共產黨總體上走出困境還需較長時間,但這一批判和取代資本主義的力量是不會退出歷史舞台的。
在當前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風行的情況下,國外共產黨力量還是比較弱小的,雖整體上從蘇東劇變初的動盪、混亂、衰退中穩住了陣腳,但發展空間仍然有限,大多數國家共產黨的生存、發展仍很艱難,少數國家共產黨力量能保持過去水平,在探索中逐漸發展。總體而言,作為意識形態特徵明顯且歷史較長的傳統政黨,國外共產黨曰益邊緣化,現實中的內外環境並不樂觀,世界社會主義在總體上還處於低潮。國外共產黨要從整體上走出困境、實現更大程度的發展,仍然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但這一批判和取代資本主義的力量是不會退出歷史舞台的。
國外共產黨普遍認為,當代世界是多樣和復雜的,充滿活力、對抗和矛盾,同時又是相互依存和聯系在一起的。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之間、資本和勞動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當代的基本矛盾。發達國家的一些共產黨以批判精神探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歷史地位,認為社會主義作為發達國家的重要社會運動,將伴隨著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而始終存在下去,社會主義理想將仍然會成為西方國家不少有志者的奮斗目標。各種社會主義力量將繼續以變革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為使命,深入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反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剝削和壓迫制度。在當前及今後較長一段時期里,由於新自由主義式的全球化所帶來的嚴重弊端加劇了社會的基本矛盾,特別是損害了一度相對平穩的勞資關系,激化了階級矛盾,發達國家已經出現了冷戰時期所未有的諸多新矛盾、新問題。這些新矛盾新問題在給統治階級造成新挑戰的同時,也給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某些新機遇,釀成了反對和批判資本主義的新動力。目前,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各國社會主義力量不僅大都看到了這一新情況,而且還試圖充分利用這一新機會,以實現振興本國社會主義的歷史性任務。從近年來西方左翼力量發起的一系列反全球化運動中,人們已不難看到這一發展趨勢。
從共產黨自身力量發展來看,也出現了一些有利因素。首先,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共產黨,面對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發展的時代浪潮,面對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咄咄逼人的態勢和自身當前的困難局面,都意識到加強聯合、相互借重的重要性。一些共產黨主張加強共產黨之間的區域和國際聯合,制定出』可行』、「有效』的聯盟政策,並探索實行聯合的方式和途徑。還有一些共產黨呼籲,要加強共產黨、社會黨之間的雙邊特別是多邊合作,形成一個包括社會黨、綠黨在內的左翼聯合陣線。有些共產黨組織在分裂多年之後開始出現走向合並的趨勢,紛紛聯合起來以壯大自身力量。其次,隨著現代通訊技術和媒體的不斷發展,國外共產黨的宣傳方式、活動方式也在不斷進步,有利於加快黨的現代化和擴大黨的影響。再次,蓬勃興起的反全球化運動、反戰運動等也已成為除共產黨之外批判資本主義的另一類政治力量。這些社會運動和政治力量擴寬了世界各國共產黨的政治實踐領域,為實現自我突破,擴大生存和發展空間提供了機遇。
③ 朝鮮和越南關系怎麼樣
1、1950年代初-1970年代中期,朝越關系很友好,往來也比較密切,特別是越南戰爭期間,朝鮮也主動地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物質支援和人力支援。
2、越南侵略柬埔寨後,朝越關系急轉直下,朝鮮公開譴責越南的行徑,支持中國自衛反擊,支持民主柬埔寨3方聯合政府,支持西哈努克親王。1980年代朝越幾乎沒有往來,只保持了大使級外交關系。
3、隨著中越關系正常化和柬埔寨問題和平解決,朝越關系有所好轉,但往來一直不密切。
④ 美國讓朝鮮復制越南模式,可能嗎
不存在的,首先從政治上就不可能,本來就你一個人掌握大權,然後突然變成你只能掌握其中一項權力,別的權力都被其他人瓜分,要誰誰都不樂意,只有那些想上位的人願意,但怕不是要被金月半第一個搞掉
⑤ 古巴、越南、寮國、朝鮮的政體、政黨制度和國家結構形式
越南、古巴、寮國都是中國模式的體制。
朝鮮是蘇聯模式,至今仍然是計劃經濟。
⑥ 朝鮮,越南實行什麼制度,也是人大嗎
越南和朝鮮都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越南的叫國會,朝鮮的叫最高人民會議,他們實質上和中國的全國人大是一樣的。
⑦ 越戰到底是怎麼回事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現越南政府稱之為: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為新民主主義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所謂越共)反抗美國及其傀儡政權越南共和國(南越)的戰爭。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美國在本次戰爭中失敗(雖然美國政府自稱是「光榮的撤退」)。越戰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南方反政府軍「民族解放陣線」在北越領導人胡志明的支持下,反對南越吳庭艷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扶植南越的美國總統是Dwightd David Eisenhower(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John Fitzgerald Kennedy(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在Richard Milhous Nixon(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北越軍和南越共軍最終打敗了南越政府軍隊,統一了越南全境。
[編輯本段]戰爭的背景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印度支那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年)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行個人獨斷獨行的威權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編輯本段]步入戰爭
受傷的美軍士兵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顛覆。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府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曉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曉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中南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陣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權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⑧ 朝鮮現在的國家性質是什麼
按照內地的官方說法 朝鮮當是處於斯大林模式下的 由工人階級領導的 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 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形態國家 使用計劃經濟 與曾經的蘇聯 中華人民共和國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相似
而西方世界則普遍認為朝鮮是奉行共[和諧]產極[和諧]權主義意識形態的邪惡[和諧]軸心
值得注意的是 在西方 多數學者認為社會主義一詞僅可用以形容經濟與社會 不存在所謂社會主義性質國家
然而 在09年朝鮮修改憲法以後 共產主義一詞被其官方逐漸抹去 取而代之的是先軍思想和主體思想 因此 人們似乎不能再憑借馬克思先生的階[和諧]級理論來劃分朝鮮是何種社會性質國家
或者 折中一些說 我等可以稱呼其是具有朝鮮民族特色的 符合其具體國情的 社會主義國家
⑨ 越戰是什麼什麼是越戰美國和越南發生了什麼事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有時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方面稱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是越南共和國(南越)與美國同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民族解放陣線」之間的戰爭。越戰是二戰以來美國參與的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很多人也認為它也是冷戰的一部份,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庭艷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甘乃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詹森將戰爭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尼克森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南越政府軍隊被北越人民軍和南越解放軍消滅,越南獲得最終的統一。
背景
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共產黨」,簡稱「越共」)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越共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共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實行獨裁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步入戰爭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暴動。1960年,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權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甘乃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雪夫肆意欺淩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雪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子試驗。嚴峻的形勢使甘乃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印度支那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甘乃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戰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專制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甘乃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逐步升級
1965年,美軍用凝固汽油彈轟炸西貢南部的一個越共游擊隊的建築。腐敗無能的南越政府軍面對被俗稱為「越共游擊隊」的民族解放陣線節節敗退。為了阻止北越對越共游擊隊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協助,進行電子戰支援。1964年8月2日,一艘執行任務的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遭到北越魚雷艇襲擊。美國隨即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
「東京灣事件」是越戰的重大分水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做出了強硬反應。越共游擊隊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復性攻擊。北越325師進入南越領土集結,標志著北越正規軍(越南人民軍)對南越的公開進攻。美國國會則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可以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對付這一挑釁行為。這事實上給予了總統林登·詹森在不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的權力,詹森隨即將戰爭大大升級。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短短數月之後,美軍在越人數已高達22萬。詹森還批准了「轟雷行動」(「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然而美國對北越的所有轟炸行動與目標都由華盛頓進行嚴密的控制,每日的轟炸目標的選擇由國防部和白宮來規劃,前線指揮官無法根據實際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國防部與白宮非常擔心傷及中國或是蘇聯派駐在當地的顧問而引發的正面沖突,對於轟炸目標的選擇與交戰規則有非常多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往往與美國追求的戰術或是戰略目標完全背道而馳。譬如說,美軍在未經批准下無法攻擊北越的軍用機場,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軍的戰斗機在准備起飛,美軍的飛機也不可以發動攻擊。對於北越的交通與重要設施也多半限制在可以攻擊的范圍以外。事實證明,旨在阻止北越對南方的滲透的「轟雷行動」在這種綁手綁腳的指揮下,是徹底的失敗。北越武裝司令武元甲依然將他手下的部隊以驚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團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志明小道,頂著空襲,進入南方集結。
1965年11月14日,美國第1騎兵師和北越66團在德浪河谷爆發第一次遭遇戰,經過3天激戰,北越死亡超過1200人,美軍死亡約200人。美軍取得了勝利,但同以後無數次的戰役一樣,戰術上的勝利無助於改變美國的困境。北越已做好准備承受巨大的傷亡,並且堅信無限制的消耗戰最終會迫使美國人撤出越南。美國駐越軍原司令官威斯特摩蘭(Westmoreland)相信更多的「德浪河谷戰役」將會迫使北越認輸,發動了一系列「搜尋並摧毀(search and destroy)」北越軍隊的行動。北越軍隊則執行武元甲的消耗戰略,在精心准備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軍進攻,激戰至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就撤離戰場。威斯特摩蘭不斷的向國內報告美軍所取得的勝利,宣稱北越的戰鬥力正在被逐步削弱。而實際上,為了應付北越似乎無窮無盡的攻勢,駐越美軍在1967年底已達到50萬,並且威斯特摩蘭還要求更多。
1968年1月底,北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超過8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南越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發起了進攻,其規模和慘烈程度令習慣了威斯特摩蘭戰報的美國人大為震驚:無數的軍事設施和政府建築被破壞;戰斗最激烈的舊京順化幾乎全毀;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在這次攻勢中,北越損失了超過5萬人,但到了5月,他們就恢復了進攻能力。春節攻勢使詹森不得不承認失敗,1968年3月31日,詹森發表演講,終止「轟雷行動」,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Abrams)將軍接替威斯特摩蘭指揮在越美軍。
根據美國政府的邀請,韓國從1965年開始派青龍、白虎、猛虎等戰斗部隊,到1973年的九年間一共有三十萬以上的韓國士兵參加了越戰。其中4,687人戰死,射殺了四萬多名敵軍。為了支付韓國的軍事開支,美國對韓國政府提供了10億左右美元。美國以外,韓國(原名南朝鮮)是最大的派兵國家。
反戰運動
小規模的反戰運動1964年在大學的校園開始,同時發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學生行動主義。人口數量龐大的嬰兒潮一代也到了該上大學的年齡。反戰運動的成長也要部分歸因於廣泛的電視新聞報導,使得大學年齡的美國人比以前幾代能夠獲得更多的有關戰爭的資訊。
到1968年,反戰示威遊行已遍及全國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員警發生大規模沖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為了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10多萬學生湧入華盛頓進行抗議。
上千的年輕美國男人選擇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徵召的風險。當時,全部適齡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適齡男青年還沒有達到投票年齡和允許喝酒的年齡,各個地方的挑選服役系統辦公室(「兵役局」)沒有明確的兵役豁免方針,因此可以很寬松地決定誰需要服役,誰可以得到豁免。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產生了兵役彩票制度,在這一制度中,年輕男性的生日決定了他徵召的相對風險(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處於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輕人被強迫在軍隊中拿生命冒險,但卻沒有選舉權,不允許喝酒,這種情況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國范圍內降低投票年齡,在許多州降低了飲酒年齡。
1977年1月21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赦免了多數在越戰中逃避服兵役者。
「越南化」
1969年,尼克森成為美國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並於當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軍。但在美越談判進行的同時,戰爭仍在繼續。1969年3月,美軍開始秘密轟炸柬埔寨境內的北越軍事基地;5月,漢堡高地戰役爆發。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親美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的政權;5月,在朗諾的默許下,美軍入侵柬埔寨,進攻那裡的北越軍事基地。到1971年,美軍死亡人數已超過4萬。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了幾乎全部北越軍事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復活節攻勢」。尼克森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進行全面轟炸。北越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職,文進勇接任越南人民軍司令。復活節攻勢的失敗,美國B-52戰略轟炸的威力,以及急於同美國改善關系的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前。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越南、美國、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西貢政權)在巴黎正式簽定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隨後兩個月內,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戰爭結束
1975年,南越平民登上美軍直升機撤離美軍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間的戰爭並未結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游擊戰依舊在進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鄉村。1975年1月,北越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發起了最後的決定性攻勢。短短幾個月內,南越政府軍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繼陷落。四月,北越發動春祿戰役和胡志明戰役,旨在於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貢,以防南越軍隊能重新組織起新的防禦和反擊。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而一家旅館樓頂上的直升機撤退也成了美國捲入越戰的結束的標志。同日西貢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南越政權覆滅。同年,柬埔寨和寮國的共產黨也先後奪取了政權,越南戰爭以共產主義的全面勝利告終。
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統一,組成新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被改名胡志明市。數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處決,更多人被捕。越共取得政權並統治至今。
傷亡統計
北越正規軍和被認為是越共游擊隊的人員:110萬人死亡,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
美軍: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2000多人失蹤。
南越政府軍:死亡13萬人,受傷50萬人。
韓國軍隊:死亡4500人。
澳大利亞軍隊:死亡500人,2400人受傷。
泰國軍隊:死亡350人。
紐西蘭軍隊:死亡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