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中國文化與越南文化有什麼不同

中國文化與越南文化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2022-06-18 10:40:47

⑴ 你怎麼看待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文化的異同,請你們舉例說明。

畢竟越南的核心區域 從2000多年前到500多年前這段時間之內都是屬於中國🇨🇳的統治范圍

⑵ 越南文化的特點

越南的文化

專業回答
文 化 習 俗
越南節日風俗
越南的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等。由於受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影響,越南的民間傳統節日、日期和內容,與中國基本相同。春節在農歷正月,是越南最隆重的節日。清明節祭祖掃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明月,吃月餅。
越南的春節在越歷(與中國農歷相同)正月初一開始,這是越南民間最重要的節日。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家家准備年貨。春節期間人們換上節日盛裝,男穿西服,女著長袍。過春節,吃團圓飯,燃放煙花炮仗,祭祀祖宗,串親訪友,互相拜年。家家產戶吃一種方形的肉粽子和圓形的米糕,這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象徵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歲習俗,零點一到,房外鞭炮齊鳴,照亮了整個天空,房裡開始供拜神靈、祖先。除夕拜供結束後,大家都高興地到廟宇亭寺獻上香,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貼春聯、掛年畫,以增加節日氣氛,春聯用漢字或越文書寫,年畫一般為「胖娃娃」、「老鼠迎親」等。各家各戶都要擺設三樣節日裝飾品:一束鮮花、一盆金桔和一個盛有五種水果的盤子,這三樣東西預示著新年吉利,欣欣向榮。在春節期間,有種種禁忌:不能幹農活,不能吵架、講粗話,不能弄壞東西等。

⑶ 中國和東南亞的文化差異有哪些

東南亞包括了十幾個國家,如島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半島上的新加坡、泰國、緬甸,還有越南、柬埔寨、寮國等。
他們各自的歷史情況有差異,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態各不相同。
新加坡屬於香蕉人系列,意思是「黃皮白芯」,其政治和文化理念更多受歐美影響,法制化比較徹底,儒家文化影響力很微弱。但和國內相比較,華人的家族觀念還是比較濃厚一些。
印尼是東南亞的人口大國,穆斯林大國。政治上走總統民選的路子,因為獨立前將近400多年一直是殖民地國家,西方的法制意識對他們影響非常大。雖然也有華人,但主要是廣東和福建移民的後代,這些華人特點是能吃苦,頭腦靈活,注重家族利益,商業意識濃厚,不太注意自身政治形象和不太關注政治。即使是富豪,也缺乏紳士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所以,在印尼政治地位不高。
馬來西亞華人較多,遵循華人傳統,小孩子在華文學校學習「四書五經」等中國儒家文化,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相對較高。但華人對社會公共事務總體關注不夠,政治影響力一般(比其他國家強)。馬來西亞經濟上受日本影響較多,政治立場上上偏於西方。
越南文化,一直以來在自己的文化和華人大陸文化的持續影響中。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越南政治上現在改革的力度大於中國,堅持「藏富於民」戰略。如果中國在文化和政治領域不能具有吸引力,則越南很可能從政治到文化慢慢滑向西方體系,從而脫離中國的文化影響。

在國家關系中,文化影響力、政治影響力和經濟、軍事影響力是相互關聯的。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聯系正日益緊密。人員交往也日益頻繁,規模也在持續增大。但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的弊端,也在被這些國家密切關注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法治精神必須得到廣泛遵守。這些國家不僅僅在看著,也在琢磨著,如果中國能在政治領域內能夠提供模範作用,則這些國家會更進一步向中國靠攏。

中國的軍事影響力,目前被抵觸和提防。但對於這些曾經從殖民地地位站立起來的國家來說,如果中國能在安全領域找到一種同盟的方式,那麼這些國家會逐步真正靠向中國。

⑷ 中國 越南 日本 韓國文化之間有何區別

中國與越南,日本,韓國之間的文化在語言、文字、服飾、飲食等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同和區別,例如:
語言區別:
中國的母語是漢語,漢語方言通常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各方言區內又分布著若干次方言和許多種土語;越南的母語是越南語,越南政府認定的54個民族分屬於下面5個語系:「南亞語系」,「壯侗語系」、「苗瑤語系」、「南島語系」和「漢藏語系,。屬於南亞語系的越南語被採用為全國性官方語言;日本憲法並未規定法定語言,所以日語並非官方語言, 但是實際上日語是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 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國人都通日語,現行的公用語言稱為標准語或共通語,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韓國的語言中10%左右是朝鮮語固有詞,69%左右是漢語的變音,還有10%是英語的變音,剩下的則是其他語言的變音,朝鮮族在19世紀前以漢字為書寫工具。15世紀李氏朝鮮世宗大王遣人完成《訓民正音》,參考漢字外型創造了全新的拼音文字諺文,朝韓分裂後,韓國一度廢除漢字(國語純化運動),但由於拼音文字所產生的諸多不便,後又恢復漢字基礎教育以分辨同音詞彙的不同意義。
文字區別:
中國使用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現使用的漢字是從古文字逐漸演變而來。漢字是漢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一些民族也已經完全使用漢字,同時漢字也是全國各少數民族通用的文字;越南古代使用漢字,19世紀末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後,用拉丁字母拼寫越南語的書寫體系流行起來,之後取代喃字成為當今越南的官方文字,這種文字叫做國語字,是17世紀到越南的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根據先前傳教士的拼寫原則整合而成;日語與漢語的聯系很密切,在古代的時候,由於受到關中文化的影響,大量的古代漢語詞彙隨著漢字被傳入日本,日語書寫一般為漢字和平假名混合書寫。但公務文件 和科技論文多為橫寫。除了漢字和平假名,還可以用片假名和羅馬音;韓語從語法角度,國語階稱的區分相當明晰,在詞彙使用方面,也分為尊敬語和一般用語,韓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
服飾區別:
中國的傳統服飾為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中國隋唐服式和吳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日本人已經接受了這個稱謂;韓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近代被洋服替代,一般只有在節日和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穿。女性的傳統服裝是短上衣和寬長的裙子,看上去很寬松;男性以褲子、短上衣、背心、馬甲顯出獨特的風情。奧黛(Ao Dai),類似於中國旗袍的越南的傳統服裝。越南官方也認為奧黛源自中國旗袍,奧黛是中文對越語Ao Dai的音譯,奧黛通常使用絲綢等軟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長衫,類似中國旗袍,胸袖剪裁非常合身,突顯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而兩側開高叉至腰部,走路時前後兩片裙擺隨風飄逸,下半身配上一條喇叭筒的長褲。

⑸ 中國文化如何影響了越南文化

在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區域里,越南最有代表性。它於939年建立了獨立王朝。從10世紀到13世紀,王室交替頻繁,歷經4個朝代,其中最後的一個朝代李王朝(1009—1225),曾將佛教定為國教,崇尚儒學。直至20世紀初,越南文學一直以儒家思想為正宗。官方還規定漢字為全國通用文字。1226年建立的陳朝,於13世紀開始推廣和運用自創的民族文字——字喃,這一決定不僅改變了漢文文學獨占文壇的局面,而且為越南民族文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具有重大意義。

漢語文學在越南文壇上一直占重要地位,字喃文學登場後,它並沒有因此衰亡,仍繼續向前發展,說明漢語文學對整個越南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可看出中國文化對這一區域影響甚為深遠。

⑹ 越南人的屬性,和中國的屬性一樣嗎。

越南文化與中國文化同源,在習俗上也很相近。越南有與中國幾乎一致的十二生肖,一樣是12種動物,與12地支相對應。越南人使用的十二生肖中只有1個生肖與中國不同——越南沒有「兔」,但有「貓」。因此,中國的「兔年」,在越南成了「貓年」,在中國屬「兔」的人,到了越南就變成屬「貓」的了。卯兔」的「卯」與漢語「貓」的讀音相似,結果「卯年」誤讀成「貓年」;另一種說法是,當時越南尚沒有「兔」這種動物,因此用「貓」來代替,「兔」也就成了「貓」了。

十二生肖在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很多國家都有,但是有很多國家卻有不同。
印度十二生肖有獅子(替代老虎),金翅鳥(替代雞),龍也叫納加等不同。
泰國和中國差不多,就是龍叫納加,和中國龍不同。
越南十二生肖用貓替換了兔子。
日本十二生肖其他都沒問題,但是豬是野豬,不能是家豬。
緬甸生肖不是12個,有7個和8個兩種說法,7個生肖的按星期走,動物也大多不同天竺鼠啊,獅子啊,大象啊,妙翅鳥等。8個的就差別更大,按星星走的。有太陽啊,水星啊,火星等等。
埃及是十二生肖,但是裡面動物有驢,螃蟹,鱷魚,獅子,鷹,貓,紅鶴等
希臘的十二生肖和埃及接近,但是沒有貓,有鴨子
古巴比倫,也就是現在伊拉克的十二生肖里有蜣螂,也即是咱們說的屎殼郎,其他跟埃及差不多。

⑺ 中國和越南算是兄弟國家嗎兩個國家的文化相同點有什麼

中國和越南如果算是兄弟國家的話,大概判斷標準是地理位置,但兩個國家確實有不少文化相同點。越南和我國關系匪淺,主要是歷史方面的因素,這一點我們稍等會提到。至於從情誼方面,兩個國家是達不到“兄弟國家”的標準的,即使在位置上十分靠近且都在亞洲,但近兩年很少有越界的行為產生。國家間關系如何是看利益傾向點的發展變化的,兩者的利益點並不太相同。再加上歷史爭端問題,感情較為平淡。不過我國和越南仍然有很多文化共同點。

在宗教信仰方面,兩個國家也略有相似。在我們國家,信佛、信佛教的人數最多,對於其他宗教很少信仰。在越南也是如此,甚至佛教已經成為了越南的國教,地位十分尊崇,幾乎一大半越南人都信仰佛教。從以上內容可見,中國和越南是有很多文化上的相同點的,但不能因為文化相似、有歷史淵源就斷言是兄弟國家,不過兩者的關系近年來還算融洽。

⑻ 中國和越南古代歷史有什麼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都長期受到北方的威脅,中國的威脅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和興安嶺游牧民族,越南的威脅來自中國各朝代(北方受氣,南方撒氣)。
越南在來自北方的侵襲下文化被同化,中國在北方侵襲下同化胡人。
中國領土越來越大(歷代基本屬於上升過程),越南領土越來越小(從江浙退到中南半島)。
打人的總不記得,被打的下輩子也會記仇。中國人印象里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輝煌,越南的歷史是被中國侵略的血淚史。

⑼ 越南當地的文化生活跟中國一樣嗎

越南的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等。由於受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影響,越南的民間傳統節日、日期和內容,與中國基本相同。春節在農歷正月,是越南最隆重的節日。清明節祭祖掃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明月,吃月餅。

越南的春節在越歷(與中國農歷相同)正月初一開始,這是越南民間最重要的節日。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家家准備年貨。春節期間人們換上節日盛裝,男穿西服,女著長袍。過春節,吃團圓飯,燃放煙花炮仗,祭祀祖宗,串親訪友,互相拜年。家家產戶吃一種方形的肉粽子和圓形的米糕,這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象徵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歲習俗,零點一到,房外鞭炮齊鳴,照亮了整個天空,房裡開始供拜神靈、祖先。除夕拜供結束後,大家都高興地到廟宇亭寺獻上香,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貼春聯、掛年畫,以增加節日氣氛,春聯用漢字或越文書寫,年畫一般為「胖娃娃」、「老鼠迎親」等。各家各戶都要擺設三樣節日裝飾品:一束鮮花、一盆金桔和一個盛有五種水果的盤子,這三樣東西預示著新年吉利,欣欣向榮。在春節期間,有種種禁忌:不能幹農活,不能吵架、講粗話,不能弄壞東西等。

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人們互相拜年,也是春節的主要活動。大年初一清晨,第一個進人家門的外人,一般要事先選擇和安排,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全家來年吉凶禍福的兆頭。

春節期間,各大城市都有盛大的花市,北方人喜歡含苞待放的桃花,南方人祟尚臘梅。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到花市參加各種游戲:斗雞、套圈、射擊、插花比賽、摔跤比賽等。京族人過春節都有正月初一趕廟會的習慣,廟會上,五里八鄉的長龍隊、獅子隊聚集在一起,金龍狂舞、雄獅相戲,場面十分熱烈。人們還爭相參加猜謎、對歌等游戲。為婦女組織的煮飯游戲十分有趣,還有水上煮飯比賽更為風趣,先比賽吃甘蔗,不僅要吃得快,還要用吃後的甘蔗渣作燃料燒飯,要求一邊做飯,一邊要照料一個孩子,同時還要守著一隻青蛙,不讓它跳到水裡,最後看誰先把飯煮熟,優勝者被認為這一年會最吉利。城鄉有各種形式的民間娛樂活動,如演出民間傳統戲劇、盪鞦韆、賽船、水上木偶戲等。

越南春節有立竿驅鬼的習俗,春節時,要立迎春竿驅鬼,迎春竿又稱逐鬼竿,竿長5~6米,春節期間立在戶外。竿梢懸掛竹圈,圈上掛一些小玩具和小鈴鐺,竿梢懸掛物象徵袈裟,使鬼不敢放肆。此俗一直保留至今。

越南的端午節是越歷五月初五,又稱正陽節。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還有端午驅蟲習俗。節日清晨,父母為子女准備糯米酒釀、黃姜糯米飯及桃、李、檸檬等幾種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區讓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雞蛋和飲椰汁,大人飲雄黃酒,並將雄黃塗在小孩頭、額、胸、臍各處以逐蟲。許多地區的孩子用指甲草塗染手指和腳趾,佩戴由巫師用五色線繩編制的符以辟邪。生育少或有體弱多病幼兒的家庭,節前清晨給幼兒穿上這樣的衣服,以辟鬼邪。端午采葯是一項必不町少的活動,人們認為「端午草葯」最為靈驗,許多集市上有此葯專賣攤

哈節是越南京人獨特的傳統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哈」在京語中是「唱歌」的意思,「哈節」直譯就是唱歌的節曰。節日的活動內容以唱歌為主。過節日期各地不盡相同,有的在每年越歷六月初十過節,有的在八月初十過節。京人聚居的村寨都建有哈亭,祀奉神像和各姓氏的祖先牌位。平時,哈亭還可供人們乘涼、唱歌及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訪問京族村寨,如未受到邀請,不要走進哈亭,女性遊客尤應注意,對哈亭供奉娛樂休闊的神像、牌位,不要觸摸、指點。

每逢哈節,男人們聚集於哈亭,祭祖、宴飲、觀戲、角力,徹夜狂歡。哈亭正堂的東、西兩側,築有多級台階,過哈節時,村中的成年男人按照各人所屬的等級分別就座,共有高級、中級、低級、白丁、大力5個等級。這5個等級的劃分,是根據修建「哈亭」時各家所捐獻的錢財數額來決定的,捐獻錢財最多者列為高級,坐在高級的座位上,分得較多的祭品,其餘依次而下,白丁、大力兩個等級除就座於最低的台階外,還負責抬香案、挑水及侍候別人等體力勞動。到會的所有男人,包括外村來的客人均可參加集體宴會,婦女則不能參加。男人們一邊吃喝,一邊聽歌看舞蹈,常常是通宵達旦。在哈節期間,除清歌手到哈亭里唱歌外,還經常請戲班到哈亭唱戲,或者在哈亭外面舉行鬥牛、角力比賽等活動。

中秋節在越歷八月十五,主要是吃月餅。由於中秋節以兒童為主,所以,中秋節又稱兒童節。中秋之夜還有點彩燈習俗。相傳過去有一條鯉魚修煉多年成精,夜晚出來害人,致使家家閉戶,不敢外出,後來黑臉包公教人們製作鯉魚形紙燈—,並在鯉魚腹部插一根棍,夜晚人們挑燈出門,妖精見後卜分懼怕,不敢再來作惡。從此,中秋之夜孩子們拿著各種形狀的紙燈,在月光下玩耍。中秋節農村還組織競舟、祭龍等活動。

盤古節是越南京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越歷臘月下旬。家家戶戶都殺雞宰豬,以做供品,祭祀開天闢地始祖盤古,祈求始祖神的保佑。儀式隆重,人們懷著虔誠的心情進行祈禱,氣氛庄嚴肅穆。

送灶王節在越歷臘月二十三日,起灶王神位,燒化紙錢,供奉麥芽糖福。家家戶戶都要供,希望得到神的賜福。

越南的華人還保持著祭神的習俗,如祭財神、土地神、護財神等,華人視天後母為保護神,天後母的誕辰紀念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民眾的節日。在寺廟的院子里組織從劇表演,人們向天後母獻供各種物品、香火,給佛像沐浴,祈求福祿與平安。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及八月十五,都是華人的重大節日。除了祭祀外,還組織各舞龍隊、武術隊、體操隊在各個寺廟表演,吸引很多觀眾。華人還祭祀其他的神靈,如正月十三祭關公之靈等。這些體現了越南華人的共同信仰與祭祀。

越南人也和其他東方人一樣,注重孝道。在每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模。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後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

越南人每家每戶都沒有神龕、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在城裡,由於住處狹窄,祭壇的設法小型多樣。如在牆上釘塊板或使用櫃頂作為供奉祖先的祭壇。祭壇中央擺上一個香爐,兩旁是兩根香燭。香爐前擺上用細腰紅漆木盤或塑料。玻璃盤盛放的水果,此外還擺上一對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壇兩邊還貼有對聯,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昌」、「福生禮儀家堂盛,祿發榮華福貴春」等。

越南人視祭把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思。許多家庭盡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節來臨前,必須重新布置祭壇,插上香燭,擺上供品。春節三天期間,祭壇總是香火擦繞,合家吃團圓飯前,家長和族人都要禱拜。

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平時,子孫忌提到祖輩、父輩的名字,如果現實生活中一些名詞與祖輩、父輩的名字相重,要迴避或用同義詞代替。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不讓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亂喊,對先祖不敬。如果被別人指著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罵,被奚落或被辱罵者會認為是受了奇恥大辱,會激起深仇大很。近年來,忌名在城市已少見,但在農村,這一習俗仍保持。

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風水、精靈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樹、野獸、刮風下雨等,在他們的心目中,都有精靈寄寓其中,應當供奉祭掃,以求祛災降福。如在河內棟多郡的金蓮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立於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銘。在農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樹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裡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們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談舉止中不能冒犯它,低聲稱它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還要供奉上各種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葉茂的古樹,他們認為這些長期經受狂風暴雨、雷電襲擊的大樹能存活下來,樹下必定有神靈,因此經常有人在樹陰下,尤其在榕樹下擺設香案或在樹旁空地建蓋廟宇,風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於此。

基本禮儀

越南人的禁忌也很多。隨著赴越南旅遊的漸興,這個長久以來半封閉的國家正在逐步進入中國人的視野。這里介紹一些越南人最常見的禁忌,是在公眾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許多人對傳統的禁忌已並不在意。此外,不同職業、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們對禁忌也持不同態度。但是,作為旅遊者,「入鄉隨俗」可是旅途中的一大樂趣呢。

(一)言語禁忌

1.年初、月初說話,不說可能帶來壞運氣的詞,如猴、死等;
2.年初、月初忌發脾氣,怕全年、全月都愁眉苦臉;
3.年初、月初忌說粗話,怕給全年、全月帶來惡運;
4.釣魚忌諱說貓,怕因此釣不到魚;
5.寫文章時忌諱聽到悲慘的聲音;
6.忌諱稱贊小孩胖;
7.孩子忌諱說祖父母、父母的名字。

(二)飲食禁忌

1.小孩上學忌吃飯鍋巴,怕變得愚笨;
2.小孩上學忌吃雞爪,怕寫字時手抖;
3.經商的人忌諱吃燒焦了的飯,怕不吉利;
4.打牌的人忌諱吃燒焦了的飯,怕輸;
5.出門的人忌諱吃燒焦了的飯,怕遇到口舌是非;
6.學生考試忌諱吃蝦,因為蝦的形狀同「劣」字第一個字母大寫「L」很相像;
7.喝酒忌諱把酒杯扣過來,或把酒瓶倒過來;
8.打牌忌諱吃鴨頭,怕輸;
9.打牌忌諱吃甘蔗,怕早散;
10.在廟里忌諱吃狗肉。

(三)婚喪禁忌

1.牛月不嫁娶,怕夫婦倆像牛郎織女一樣分離;
2.婆婆懷孕時不娶兒媳婦;
3.忌諱一年之中連嫁兩個女兒;
4.忌諱父母送女兒到婆家;
5.家有喪事,忌諱紅顏色;
6.守孝的人不吃檳榔,不參加喜慶活動,不穿絲綢衣服;
7.忌諱穿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忌諱睡死者生前睡過的床;
8.忌諱外村抬死人經過本村的地界,特別忌諱外村抬死人經過本村祠堂前。

(四)建房禁忌

l.年底、月底不建房,怕不吉利;
2.建房間數不能是雙數,只能是3間、5間。7間等單數;
3.房屋大門不能正對著別人家的大門,怕鬥口吵架;
4.房屋的正間不能正對池塘的角、祠堂的飛檐和別人家的屋頂;
5.建房埋柱子,忌諱木柱倒置;
6.忌諱別人在自家門前蓋房;
7.年初村裡舉行動土儀式之前,不能挖土,不能動碓臼。

(五)經商禁忌

1.商店開門要選吉日,忌諱不吉利的日子開張;
2.經商忌諱碰掉煙斗、碰倒魚露、碰倒石灰桶;
3.經商忌諱賒賬;
4.忌諱債主在年初、月初討債。欠債人怕因此帶來惡運,整年整月有人上門討債。還不起債的人除夕出外躲債,過了午夜才敢回家。債主也總是要在大年三十之前把債收回來;
5.經商忌諱顧客還價一次,怕因此貨賣不出去。顧客既然還價,不想買也要討價還價幾次;
6.經商忌諱說猴、綿羊、虎、豹,怕貨賣不掉。

(六)其他日常生活禁忌

1.年初、月初忌穿白色、藍靛色衣服,白色、藍靛色是喪服的顏色,年初、月初穿白色、藍靛色衣服怕成為凶兆。
2.在喜慶和祭祀活動中,忌諱穿白色服裝,辦喪事除外;
3.夫婦倆忌諱用一條洗臉毛巾;
4.夫婦倆忌諱互遞牙簽;
5.忌諱除自己丈夫或妻子以外的人用自己的梳子;
6.忌諱床上的席子反著鋪;
7.忌諱背對供桌而坐;
8.忌諱在屋內戴斗笠;
9.照相時忌諱三個人合影,據說中間的人將遭遇不吉利;
10.忌諱在年初打掃屋子。這樣做,據說會一年辦事不順利;
11.妻子懷孕時,忌諱丈夫殺生或打樁;
12.懷孕的婦女忌諱宰雞宰鴨;
13.忌諱孕婦從外地回家裡生孩子;
14.家有產婦,忌諱外人進屋;
15.孕婦忌諱靠近死者,忌諱參加葬禮,家裡有大喪事除外;
16.忌諱用拼接起來的布為小孩做衣服;
17.不在夜晚摘水果;
18.不在大樹底下小便,怕遇到鬼。

(七)姓名與稱呼

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越南人在稱呼中,除了第一人稱較常用中性的「我」(發音為「堆」)外,第二人稱「你」和第三人稱「他(她)」都沒有中性的人稱代詞,通常根據對方的輩份或身份來稱呼,以表示親熱或尊重。如對父輩的人,第二人稱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稱則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問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見」,通常都用一聲「召』朝上稱呼來表示。例如見面時說「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別時說「召同志」是「同志再見」。越南人稱呼對方時,一般是稱呼與最後一個名字連用,很少帶姓連名都叫,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如一位名叫阮興強的男子,可根據他的年齡和親疏程度,稱為「強伯」、「強叔」、「強哥」、「強弟」或「強先生」、「強同志」。

(八)越南社交禮儀

越南人很講究禮節。見了面要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招呼時對長輩稱大爹、大媽或伯伯、叔叔,對平輩稱兄、姐,對兒童稱小弟、小妹。見面時,通行握手禮,一般不採用擁抱、接吻等方式。一些少數民族如苗、瑤族行抱拳作揖禮,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如高棉族)多行合十禮(雙手合十齊唇或齊額為宜,過頭則是拜鬼)。見面說話要先稱呼對方,尤其對長輩更應如此,否則會被認為沒有禮貌。做客時用水、用煙或用飯前要先說一句:「您先請」,以示禮貌。越南人說話聲音較小,溫文爾雅,很少大喊大叫。

尊老愛幼,對老年人特別禮貌。在北方的京族家裡由輩分最高的男人作主.南方的京族是老太太當家,凡事要多徵求他們的意見,他們同意的事,其他人一般不會表示異議。

各族群眾都特別好客,越南各族人常用他們最喜歡的酒和肉、菜等食物待客,即使不合口味,也要盡量多吃,否則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客人走時,主人還要把自己種的水果、蔬菜和加工的食品送給來客,如果拒絕,會產生誤會,一般客人總要多少收下一些,並相應還禮。南方山區少數民族,喜歡在節日喜慶時邀請客人一同喝壇酒,即輪流用管子從酒壇里吸酒喝,第一輪不能拒絕,否則認為是掃興、失禮。第一輪以後,如不想喝,以雙手抱拳向右肩舉一舉,表示致謝不再喝了。

與越南人交往,可以送對方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禮品,但禮品價值不可過大,否則會受到對方拒絕,有行賄之嫌。但請越南朋友進餐,則在情理之中。

宗教信仰

從公元前111年中國的西漢時代起,儒教、佛教、道教開始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人的意識形態起了很大的影響。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大乘佛教,越南人稱為「北宗」。此外還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並稱之為「南宗」,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佔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廟不少。佛教徒忌殺生,講因果報應。重大節日、個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獻禮,聽和尚誦經。

天主教傳入越南約有500多年歷史。歷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到越南傳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早到越南傳教的是奧德雷科·巴德諾和弗朗西斯·沙維爾兩位法國傳教士。法屬時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發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兩地已有教區11處,天主教信徒300萬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內、海防、河西、承天、廣南現港、波萊古、平順等地。基督教為天主教分裂出來的新教派,傳入越南只不過近百年的歷史,在越南稱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師大衛·羅拉漢到西貢傳教,隨後陸續有牧師到越南傳教,但遭法國殖民當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腳跟。

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該教的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為吳文昭、黎文忠於1926年創立。該教將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聖道)、老子(仙道)、釋跡(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紙馬,要忌殺生、忌貪欲、忌葷、忌色、忌粗口,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要焚香誦經。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該教為佛教的變體,由越南人黃富楚創立於1939年,因黃富楚居住的村子名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義為孝和交好。與佛教一樣,該教也講慈悲。博愛、大同和因果報應,信徒多為農民,又被稱為「農民佛教」。和好教設僧侶,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佛的圖像,信徒早晚供佛兩次,供品為鮮花和清水,鮮花代表堅貞,清水代表純潔。

美食服飾

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到了15世紀後,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掃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油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啊娜多姿,下擺舒展,開權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閾、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於腦後。

小吃

到越南旅遊,不可不品嘗越南的小吃,以一飽口福。通常在旅遊者下榻的賓館,一般都會提供早餐,但這樣的早餐品種單一,如中餐就是炒粉,西餐無非是麵包、黃油、煎雞蛋之類,這些品種國內都有,毫無新鮮感覺。如果您真的想品嘗越南的小吃,不枉此行,還是要到大排檔去,在那裡才能嘗到地道的越南小吃。當然有些時候需要一點膽量,對衛生條件不要那麼過分挑剔。

首先應該品嘗河內的螺獅粉。清晨,在上班和上學的時間里,在河內的街頭,常可遇到賣螺獅粉的攤檔。這種小攤實際上只是小販挑著的兩個竹籃,上面奶水、爐火、佐料、碗筷一應俱全,外加若干張小小的板凳。當您走到攤前,攤主(通常是中年婦女)會熱情地邀請您落座,然後麻利地取出一碟圓粉條放入開水鍋中燙。這種圓粉條略細於桂林米粉和雲南米線,使用優質大米,粉質細膩柔韌,白凈透明,吃起來很爽口。螺軟是現挑現吃,用竹針挑出放在粉中,然後加上螺獅場、辣椒和其他調味品。一碗二兩的螺獅粉2400越盾,約合人民幣1.6元,味道鮮美。

河內的雞粉久負盛名,也可在河內街頭攤檔上吃到。雞粉用料講究,除雞絲外,還配有肉絲、蛋絲、木耳絲、蔥絲、香菜絲。蛋絲製作獨特,攤成薄薄的片,切成細細的絲,不粘不連,撒在粉上與紅的肉絲、白的雞絲相輝映,格外撩人食慾。吃雞粉時,桌上還擺有切開的鮮檸檬,輕輕一拐,幾滴檸檬汁落人碗中,原先滾燙鮮美的雞粉,又添了一縷清香,吃起來更加爽口。一碗雞粉比螺獅粉資一倍多,約5000越盾,但值得一嘗。

與雞粉齊名的還有河內的牛肉粉。越南的牛肉粉一定要用黃牛肉,使用的米粉比廣西的切粉略薄略細,用優質大米製作。牛肉粉的做法是,將一大塊精黃牛肉加上各種佐料後下鍋煮熟,然後切成薄薄的小塊,將米粉在開水鍋中燙後,加人牛肉、牛肉湯和各種調料,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蝦餅也是越南一道有名的小吃。蝦餅的做法是將加了調味料的麵糊裹上新鮮的大蝦,放入油鍋中炸,出鍋後香味撲鼻,吃起來,香酥可口。在河內西湖邊上有一家餐廳,其製作的蝦餅有較高的聲譽。

肉粽是越南的傳統美食,過去,一般的越南人家只有在節日里才能吃上。這種肉粽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粽粑,是完全用肉來做成的。在農村,每當節日特別是春節來臨前,各家各戶都要做肉粽。將上好的瘦豬肉加入各種香料,放入石田中著成糊狀,然後用芭蕉葉或荷葉包上裹成粽粑狀,放火鍋中煮熟。吃前切成塊或薄片蒸熱,蘸以魚露和胡椒粉,味道鮮美,不油膩,吃後口齒留香。

越式灌腸也是越南人喜歡的美食。其做法是用豬紅調以瘦肉末和各種香菜,灌人豬小腸中,然後煮熟。吃前切成節,蘸上各種調料。

炸春卷是最受越南人歡迎的一道菜,近年來國內不少餐館引進,但做法和吃法均不及越南的地道。越南的春卷皮用糯米做成,薄如蟬翼,潔白透明。將春卷皮裹上由豆芽、粉絲、魷魚絲、蝦仁、蔥段等做成的餡,放入油鍋中炸至酥黃。吃時,用玻璃生菜裹上春卷,蘸以魚露、酸醋、辣椒等佐料,酥脆不膩,十分可口。

越南傳統糕點——綠豆糕也是值得品嘗的風味食品。上等的越南綠豆糕出產於離海防不遠的海洋(地名),且以金龍牌為最佳。越南的綠豆糕選用上等綠豆,磨成十分細膩的粉末,再配以精白糖和油脂,吃起來酥軟香甜。海洋綠豆糕包裝精美,旅遊歸來帶上幾包,用以饋贈親友。

青菜生吃。在越南餐館就餐,您可能會常常看到越南人將鮮綠欲滴的各種青菜生吃,對國人來說,特別是北方人也許會感到大惑不解,不敢問津。其實這種吃法是越南的傳統吃法,恐怕也可以稱得上越南食文化的一大特色,還挺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青菜生吃當然也有些講究,這些青菜主要有洗凈的空心菜、生菜、綠豆芽,此外還有各種香茶,如完萎、薄荷等。生吃的青菜要蘸佐料,主要是魚露、酸醋和鮮檸檬汁。越南地處熱帶,氣候炎熱,青菜生吃有生津降火的作用,且有助於消化和營養吸收。未嘗試過青菜生吃,應當說不能算了解越南的風味小吃。

⑽ 越南文化接近中國文化,但為何很多人認為越南不屬於東亞文化圈

有外國人在美版問答Quora上問:「越南文化接近中國文化,但為為何很多人認為越南不屬於東亞文化圈?」很多了解越南的網民給了他答案,其中一位顯然是專家,甚至解釋了「東亞文化圈」與「漢字文化圈」的不同,摘要如下。

最後,我想問一下題主為什麼這么關心這個問題。

如果題主是中國人或東亞人,也許他/她關注的是東亞文化圈到底有多大的范圍。

如果題主是越南人,那麼他/她可能會把越南與東南亞其他國家區分開來。越南作為一個接受東南亞文化衣缽的國家,歷來認為自己比其他國家優越。

或許題主是一個熱愛越南文化的人,並對東亞不承認更大文化領域的成員感到痛心。

也許題主是一個西方人,他認為人們只是不正確地理解世界,並希望糾正人們的無知。

我可以繼續猜測題主的提這個問題意味著什麼,但我不會,只有他/她知道他/她是從哪裡來的。

然而,如果想把越南與東南亞其他國家區別開來,這是有問題的。越南是東南亞元素和中國元素的混合體。雖然越南一直渴望在宗教、文學、教育、法律和行政等領域採納更高的東南亞文化,但越南文化的許多元素仍然與東亞地區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與中國文化與越南文化有什麼不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男鞋潮品牌有哪些 瀏覽:735
印度辦奧運會辦成什麼樣 瀏覽:210
伊朗怎麼會有新冠 瀏覽:566
為什麼很多人去伊朗 瀏覽:397
印尼榴槤樹怎麼摘視頻 瀏覽:560
上海哪裡能學義大利語 瀏覽:67
印度什麼地方有奇石 瀏覽:285
印尼巴厘島抽什麼煙 瀏覽:125
英國諾里奇住哪裡 瀏覽:598
中國最高身高是多少 瀏覽:815
中國如何從越南進口牛 瀏覽:68
新世界和中國哪個強 瀏覽:551
150萬越南買什麼房子好 瀏覽:721
英國噴氣背包能飛多少米 瀏覽:87
英國膝蓋手術後多久恢復正常 瀏覽:733
什麼是英國普通法 瀏覽:699
去越南工作上哪個應聘軟體 瀏覽:465
越南戰爭燒了多少錢 瀏覽:79
中國哪個死刑犯免死 瀏覽:919
印度男人真的有多少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