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越南人嚼檳榔的習俗
嚼檳榔是東南亞許多國家和民族,特別是越南的京人、岱人、傣人、埃迪人的一種特殊嗜好。
檳榔樹是一種常綠喬木,屬棕櫚科植物。有紅檳榔、白檳榔兩種。
白檳榔的果實大,白而硬,嚼時必須把它切成小塊,每次嚼一塊。
紅檳榔的果實橙紅色,像紅棗一般,小而軟,每次可嚼整粒。
嚼檳榔有消積、行水、殺蟲、麻醉等作用,並對牙齒起到保護作用。嚼時,用蔞葉包上一點石灰或硯灰,然後放入嘴中與檳榔同嚼,使檳榔起化學作用,變出血紅色的汁液,吐出渣子,咽下汁液,會使人陶醉,產生一種昏昏然的感覺,久嚼成癮,如抽煙、喝酒一樣。他們多在飯後嚼,待客、送禮尤不可少。今越南京人還把檳榔子當做信物,無論求婚、請客,均送給對方一顆檳榔,如漢族的請柬。
嚼檳榔還有另外一種意義,長期的咀嚼,人的牙齒便被染成漆黑的顏色,這就是我國古籍所說的「漆齒」或「黑齒」,並由此稱這些民族為「漆齒蠻」或「黑齒蠻」。這些民族也自以「漆齒」、「黑齒」為美觀。
⑵ 結婚為什麼要用檳榔
是"定禮"。必須送檳榔,凡是女子受聘某家就叫做"吃某氏檳榔";檳榔又代表貴賓和新郎的意思
⑶ 越南人為什麼喜歡吃檳榔
和越南的天氣有關,應該還有一定的葯用功效
⑷ 檳榔為什麼可以被用來當做結婚禮物
因為我國部分地區人認為檳榔十分貴重,在婚禮上都是先讓客人嚼食檳榔以示禮重。自魏晉時期,檳榔在珠江三角洲逐漸受人重視,後來成為一種重要的禮果,在各種禮節習俗中發揮其象徵作用。而如今,檳榔也代表了更多對新婚男女的美好祝願。
⑸ 越南有哪些奇葩風俗
⑹ 越南人有什麼風俗習慣
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陳、吳、黎等。與中國人一樣,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後,多數是單姓雙字名,少數也有單姓單字名。越南人在稱呼中,除了第一人稱較常用中性的「我」(發音為「堆」)外,第二人稱「你」和第三人稱「他(她)」都沒有中性的人稱代詞,通常根據對方的輩份或身份來稱呼,以表示親熱或尊重。如對父輩的人,第二人稱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稱則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問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見」,通常都用一聲「召」加上稱呼來表示。例如見面時說「召同志」 是「同志你好」,分別時說「召同志」是「同志再見」。越南人稱呼對方時,一般是稱呼與最後一個名字連用,很少帶姓連名都叫,那樣被認為是不禮貌。如一位名叫阮興強的男子,可根據他的年齡和親疏程度,稱為「強伯」、「強哥」、「強弟」或「強先生」、「強同志」。
服飾
祀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赭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袖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婀娜多姿,下擺舒展,開衩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鐲、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於腦後。
嚼檳榔與牙之美
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種嚼食檳榔的特殊愛好。嚼檳榔通常是先苦後甜,可刺激神經,提神醒腦,除積消腫。京人還把檳榔當作信物,無論求婚、請客,均送上一檳榔。嚼檳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風,過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歲就開始染牙。按照他們的習俗,開嚼檳榔、染牙,便象徵已經成年可以成親了。
重要節慶
越南也使用陽歷與陰歷,除了國家法定的節日如元旦、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外,越南也過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越南有一句民謠「肥肉姜蔥紅對聯,幡旗爆竹大粽粑」。在新年與舊年交接之時,越南人也有守歲的習慣。
越南人也過灶君節。灶君也稱為「灶神」(灶王爺),他的任務是客觀地記錄下這個家庭所發生的事。每年臘月二十三是灶君節。中秋節是越南人較為重視的節日。中秋節的晚上,越南人除了吃了月餅、賞月、觀花燈、舞獅子外,在農村,青年男女還舉行對歌,越南人稱為「唱軍鼓調」。
祖先崇拜
越南人注重孝道,在第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的意識。越南人每家每戶都設有神龕、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越南人視祭祀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恩。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
宗教信仰
從公元前111年中國的西漢時代起,儒教、佛教、道教開始從中國傳入越南,對越南人的意識形態起了很大的影響。從中國傳入的佛教為大乘佛教,越南人稱為「北宗」。此外還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並稱之為「南宗」,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佔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廟不少。佛教徒忌殺生,講因果報應。重大節日、個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獻禮,聽和尚誦經。
天主教傳入越南約有500多年歷史。15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到越南傳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早到越南傳教的是奧德雷科·巴德諾和弗朗西斯·沙維爾兩位法國傳教士。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該教的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為吳文昭、黎文忠於1926年創立。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該教為佛教的變體,由越南人黃富楚創立於1939年,因黃富楚居住的村子名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義為孝和交好。和好教設僧侶,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佛的圖像,信徒早晚供佛兩次,供品為鮮花和清水,鮮花代表堅貞,清水代表純潔。
⑺ 越南有哪些風俗習慣
1、飲食習慣
越南北方的京族有嚴格的飲食禮儀,從平時餐桌上家庭成員的座位,到宴席上菜式的擺設都很講禮儀。烹飪方法非常講究,原料和調料搭配備受重視,要遵循一定的規矩。南方人性情豪放直爽,餐桌上比較隨意。
2、節日
由於受中國文化影響,越南的傳統節日與中國相似。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和送灶王節等。春節是越南民間最盛大的節日。夏歷正月初一日為春節。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就算進入春節了,屆時,各家女主人都要趕制新衣。
3、服飾
越南的國服是奧黛,又稱為越南「長衫」,分為男版和女版,女性身著奧黛更為普遍。奧黛通常使用絲綢等軟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長衫,兩側開叉至腰部,下半身配上一條喇叭筒的長褲。當地人一般在婚嫁、重大節日、外交和會客等正式場合穿著奧黛。
4、婚俗
古代越族人從擇偶到成親要經過六個主要儀式,即:納采、問名、納吉、請期、納幣和迎親。如今這些儀式已被簡化,僅剩下提親、訂親和迎親。
5、禮節
越南人很講究禮節。見了面要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對長輩稱大爹、大媽或伯伯、叔叔,對平輩稱兄、姐,對兒童稱小弟、小妹。在國家機關、工作單位和越軍部隊里,一般稱同志,但在最熟悉的人之間,也有稱兄道弟,而不稱同志。見面時,通行握手禮,苗、瑤族行抱拳作揖禮,高棉族多行合十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南人
⑻ 令人詫異,越南有哪些奇異婚俗
越南婚姻奇異的有:「謝恩」婚俗、「搶婚」婚俗、「入贅」婚俗、「嚼檳榔」的婚俗等。
四、「嚼檳榔」的婚俗:當地人用萎葉包著硯灰與檳榔一起吃,這有一種先苦後甜的滋味,這象徵著血濃於水的情感早生貴子。在求婚的時候送上一顆檳榔。
還有一些其他奇特的婚俗,每個地方都有一些特別的習俗,是不是覺得很有意思!
⑼ 越南禮儀常識有哪些
服飾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到了15世紀後,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祀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赭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袖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婀娜多姿,下擺舒展,開衩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鏈、手鐲、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發夾束於腦後。
嚼檳榔與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種嚼食檳榔的特殊愛好。嚼檳榔通常是先苦後甜,可刺激神經,提神醒腦,除積消腫。京人還把檳榔當作信物,無論求婚、請客,均送上一檳榔。嚼檳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風,過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歲就開始染牙。按照他們的習俗,開嚼檳榔、染牙,便象徵已經成年可以成親了。
重要節慶越南也使用陽歷與陰歷,除了國家法定的節日如元旦、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外,越南也過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越南有一句民謠「肥肉姜蔥紅對聯,幡旗爆竹大粽粑」。在新年與舊年交接之時,越南人也有守歲的習慣。
越南人也過灶君節。灶君也稱為「灶神」(灶王爺),他的任務是客觀地記錄下這個家庭所發生的事。每年臘月二十三是灶君節。中秋節是越南人較為重視的節日。中秋節的晚上,越南人除了吃了月餅、賞月、觀花燈、舞獅子外,在農村,青年男女還舉行對歌,越南人稱為「唱軍鼓調」。
祖先崇拜越南人注重孝道,在第一個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的意識。越南人每家每戶都設有神龕、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越南人視祭祀供奉祖先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養育之恩。越南人對祖先的崇拜還表現在忌名上。
⑽ 檳榔是什麼呀
檳榔是我國四大南葯之一。海南省是我國檳榔的主要產區,入冬是檳榔收獲季節。在主要產區的萬寧、陵水、定安等縣市的街道上,擺滿了賣檳榔的攤點。到海南來的遊客除了領略寶島自然風光外,還有不少引人入勝的風俗人情,「客至敬檳榔」就是其一。 根據當地人介紹和古書記載,海南一帶很早就有檳榔待客的風俗。早在《南方草木狀-檳榔篇》中已有「廣交人凡貴勝旅客,必先呈此果」的記載。《南方草木狀》為晉代稻穀撰著,成書於304年,是我國最早植物學專著。宋代《嶺外代答》一書寫道:「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為禮」。海南人一直把檳榔作為上等禮品,認為「親客來往非檳榔不為禮」。800多年前,貶居海南島的蘇東坡就曾描繪黎家少女口含檳榔頭插茉莉花的情景。可見海南人愛檳榔、種檳榔、吃檳榔的風俗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廣為流傳。 今天,萬寧、陵水以及五指山區的黎族同胞,依然把檳榔果作為美好和友誼的象徵。客人登門,主人首先捧出檳榔果招待。即使不會嚼檳榔的人,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備有檳榔果,以敬拜年的貴客親朋。 海南吃檳榔很講究,先把檳榔切成片,然後粉上佐料(用貝殼粉調製成膏狀物)卷上蔞葉,再放進口裡慢嚼,初時味澀,並有綠水,待吐完了綠水,又生丹津,吃後面紅耳赤目眩,如醉酒一樣。正如當年蘇東坡即興寫的「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 檳榔還是青年們愛情的象徵。小夥子一旦看中哪一位姑娘,先向女方家贈送檳榔果(俗稱放檳榔),表示求婚之意,如果女方收下,就表示定了婚約。舉行婚禮時,檳榔果更是不可缺少的佳品。新郎新娘都要給登門賀喜的親朋敬獻檳榔果,以表敬意。 但是不宜多吃 檳榔可有很多好處呢 可以促消化、治病、美容 但是!!!!!!!!注意!!!!!!! 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中心最近向國際社會發出警告說,咀嚼檳榔或檳榔子將會致癌。 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中心指出,加入煙草的檳榔可以導致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不加入煙草的檳榔也會導致口腔癌。各種檳榔製品中含有的檳榔子會導致一種口腔癌前病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隨時可能會轉化成癌症。 據報道,全球每年發生39萬例口腔癌症(口腔癌或咽癌),其中22.8萬例發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佔58%,而這些地區居民大都有咀嚼檳榔或檳榔子的習俗 古時,大戶人家常吃檳榔.它有去口臭之功效.現在的口香糖,清口片都算是檳榔. 檳榔的屬名Arecae由馬來西亞土名拉丁化而來,其種名catechu則是馬來語的「一種從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液汁」之意,可見檳榔可以用來做為天然染料。 除了中國南部之外,印度、錫蘭、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嚼食檳榔的風俗,至少沿續兩千多年,是平民與貴族共有的嗜好。「檳榔」見諸於文獻上, 可追溯一千年前的南北朝時代。 檳榔在阿美族社會具有以下列功能:招待訪客的心意;各種祭儀中的祭品;請親友或鄰居幫忙時的酬勞;訂親、結婚時不可或缺的禮物;表示愛意的象徵;違規賠罪的償金。在阿美族人的眼中,檳榔子(青仔)不只是食物,還有象徵意義:青仔內有水,味道很甜,好像母親的奶水,所以青仔像媽媽。其次,阿美族話的青仔(icep),和女性生殖器名稱相同。雅美人稱吃檳榔為(mamahen),以青仔象徵女孩,荖藤為男孩,白灰表愛情或感情,所以少男如果在夢中,見到認識的少女種檳榔和荖藤,表示和她有緣。當女人懷孕時,先生夢到自己種荖藤,表示會生兒子。夢見自己種下檳榔樹,則是生女的預兆。 排灣族部落,檳榔圍繞住家四周,因為檳榔在該族人的生活上有極大的重量,除了是交際應酬的必備食物,檳榔也是婚禮上不可缺少的禮品,以往排灣族平民家種的檳榔樹,第一把檳榔要獻給頭目,做為繳納地租的象徵。魯凱族以往的田地,檳榔和薴麻是必種的作物,該族以亭亭玉立的檳榔樹,形容端莊的淑女。 卑南族的生活中,除了食用外,祭祀及巫術都用得上。卑南族的海祭 、聚落灑凈祭 、境界拒邪祭的祭品,檳榔是無可替代的物品。卑南族的巫師,施行巫術時,會使用珠子、鐵鍋片、香蕉葉等等,檳榔卻是用得最多的施巫用品。 檳榔除了其果實的運用之外,其樹干亦是早年住屋柱子、桁梁的重要建材。另外,俗稱半天筍的檳榔樹生長點及其花苞,則是難得的佳餚。連橫《雅言》一書:「半天筍,檳榔也。干高兩三丈,葉如鳳尾,搖曳空中,遭風摧折,取其葉心,切片炒肉,較之春筍,味尤甘脆……,故非樹倒難扶,未易嘗此奇味也。」 「檳榔葉鞘」是各族群用來當作餐具的好材料,其把兩端固定,以竹枝穿過,製作得像一艘小船一樣,用來盛湯水。婦女為在田地里工作的家人送點心飯食,只要隨身攜帶用竹筒裝的湯飯,到田地里再倒入「檳榔船」。 檳榔除了社會功能、物質功能之外,最重要的當屬醫療功能。《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雲:〈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薰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去痰也。三曰:飢能使之飽。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在各種中醫的書籍中,都會述及檳榔是中葯的一味,名叫「大腹皮」,有驅蟲、健胃、去瘴癘、止痢的功效。 美國加州大學葯學博士鄭慧文在「英國心理學期刊」指出,精神分裂患者嚼食檳榔,有助於減輕病情。其針對太平洋小島的精神分裂症家族,進行基因分析,結果發現第二對染色體的突變,與精神分裂症的發作有關。研究人員針對 70位患者,嚼食檳榔的反應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每天嚼食10顆以上時,症狀比較不激烈,比不吃檳榔的人來得舒服。因為,檳榔含有「arecoline」成份,對人體的影響類似於神經訊息傳導物質「acetylcholine」。這種物質會讓腦部的多巴胺減少,達到類似於精神分裂症葯物之治療目的。 馬偕醫師林媽利,分析台灣人家族的白血球抗原(HLA),於國際醫學期刊《組織抗原Tissue Antigens》雜志,發表《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的來源》,發現通稱為台灣人的閩南客家,屬於南亞洲人種的「越族」。而越族的所在地,也正是檳榔文化圈的樞紐,越南人在宗教禮品店,也可以買到檳榔,因為青仔是重要的祭品之一。有的神明只要青仔即可,有的要帶果梗的青仔,還有的需用檳榔花祭拜。檳榔也是越南人婚禮中,將青仔表皮刻花,再剖成六塊,荖葉一堆,荖藤一堆的放在盤內,用來宴請客人的重要食品。越族—台灣人—檳榔文化的鏈結關系,讓台灣嗜食檳榔的人口比例,居高不下。看來組織抗原與檳榔文化的關系,可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