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楚國國君說「我蠻夷也」,為什麼說自己是蠻夷呢
一、在周初分封制中地位不高。
武王伐紂定鼎天下,分封諸侯時周宗室姬姓諸侯分封最多、爵位也較高、封得的土地也比較好,其次也分封了開國功臣和商朝後裔等等。楚國先祖鬻熊是文王姬昌的火師,曾經“子事文王”多負辛勞,為此在周成王時期封了他的曾孫熊繹為子爵,封地五十里,居丹陽(據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位於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庫淹沒區,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在這種中原諸侯歧視自己的背景下,楚國人是什麼反應?
楚國人並不十分在意,楚國人對待中原王國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是蠻夷這類事情居然是一種實用主義的觀點,他們偏向於承認並且利用蠻夷的身份擺脫了禮制的制約。
周夷王時楚國國君熊渠甚得江漢閑民和,乃興兵伐庸、楊蠆,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雖說“春秋無義戰”,不過中國人自古講究“師出有名”,而這種道義限制了強國對弱國的兼並,可以說是就是當時“國際輿論壓力”,而楚國沒有尊重這種虛禮的打算,他們用一種實用主義的觀點回答說:“我本蠻夷。”對啊,你不是說我是蠻夷,是鄉下諸侯么?我就蠻夷給你看,說兼並你就兼並你,你不是天子是王爵么?我就把我三個兒子都封王(楚國爵位只是子爵),你都說我是蠻夷了,我憑什麼跟你講道理。
Ⅱ 為什麼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可以稱王,他和周天子的地位如何
稱王是他自己的選擇,並不受到承認。就像古代越南也對內稱帝,對中國稱王一樣。相對地位取決於實力。
楚國不是周朝的封國,楚王的地位不需要周朝的支持,因此只要自己強大,不怕周朝,想叫什麼就可以叫什麼。稱帝也沒問題(當時雖然沒有皇帝,但是有「帝」,而且比王還要高)
當然楚國早期並不強大的時候,還是害怕周朝的。熊渠稱王後因為害怕周厲王,曾經又自動放棄王號。齊國召陵之師的時候,楚國也自稱「遠臣」。
在和北方諸侯會盟的時候,楚國的爵位一般模糊處理。既不按照自稱的王,也不按照實際封的子。
Ⅲ 戰國時期 楚國的最後一個國君是誰
戰國時期, 楚國的最後一個國君是昌平君。
昌平君(前271年---前223年),羋姓熊氏,戰國末期楚王,公元前223年在位。其母親為秦國公主,外祖父為秦昭襄王。《史記索隱》:「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為(秦)相,後徙於郢城,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
他是戰國末期楚國公子,受封為昌平君,仕於秦,為秦莊襄王、秦王政之臣。前238年,與呂不韋、昌文君受命平定嫪毐之亂,任相國,遷郢陳以安撫楚民。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反秦於郢陳,後作戰不利,向江南敗退。楚王負芻五年(前223年),秦軍攻佔楚都壽春,負芻被俘。昌平君被楚將項燕擁為楚王,在淮南一帶繼續反抗秦國。王翦、蒙武率秦軍來攻,昌平君兵敗身亡,項燕自殺。楚國滅亡。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政命令昌平君和昌文君發兵進攻嫪毐。(《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帶劍。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後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
這是昌平君事跡最早的記載。司馬貞《史記索隱》據此,解釋道昌平君是楚國公子,在秦國當官,秦王立他為相。學者胡正明認為,昌平君此時並非為秦相,司馬貞的理解是因為他對史記文字的句讀有誤。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韓國首都新鄭爆發反秦之亂,昌平君前往前楚國首都郢陳。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記載,韓王安死,昌平君居住在韓王的所在,有死者。
綜合以上史料和歷史背景,韓國於數年前為秦國所滅,而韓王安在前一年即秦王政二十年被轉移到為秦國攻佔的前楚國首都郢陳,而新鄭反秦,為韓國滅亡的餘波。秦王派昌平君前往郢陳穩定局勢,也利用其楚國公子的特殊身份安撫當地楚人。
《史記·王翦列傳》記載,當年秦國李信等將兵二十萬討伐楚國,朝東南方向深入楚國腹地,攻擊平輿和寢丘,大勝楚軍,兵鋒指向楚國首都壽春。然而此時李信卻轉向西北去進攻後方的郢陳,攻破郢陳後繼續西進,楚軍追隨秦軍西進,大破李信軍,秦軍敗走。楚軍繼續西進。
郢陳久為秦國所佔,田余慶推測,郢陳叛秦事件,關鍵在當時居郢陳的秦國大臣昌平君身上。昌平君以其楚國公子身份在秦軍後方反秦,郢陳附近原楚地的人民和原韓國的人民響應,雖然在李信回軍後,郢陳一度被秦軍奪回,但最終楚軍擊敗了秦軍。不僅收復了楚國前首都郢陳為中心的失地,更趁勢西進深入至原韓國境內。秦王驚恐,不得不起用王翦。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王翦以六十萬人伐楚國,取得郢陳以南至平輿,俘虜楚王負芻,秦王政到郢陳坐鎮監督。楚國的將軍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於淮南繼續反秦。
睡虎地秦簡《編年紀》記載,當年秦國征發大軍攻楚國。四月,與昌平君一樣,同為楚國公子而仕於秦的昌文君死。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蒙武擊破楚軍,殺其將項燕。」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破楚,虜其王負芻。」 沒有項燕立昌平君為王的記載。這與《史記·秦始皇本紀》不同,而和《史記·王翦列傳》《楚世家》相同。《項羽本紀》也說:「(項)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可見:1.項燕是被秦軍所殺;2.楚王負芻是在項燕死的第二年被俘的;3.立昌平君者另有其人,或根本就沒有這事,司馬遷記錯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軍最終擊敗楚軍,昌平君死,項燕自殺。楚國滅亡。
而《史記·王翦列傳》記載,王翦在決戰中擊敗楚軍,殺項燕,後俘虜楚王負芻。與《史記·秦始皇本紀》先楚王負芻被俘後項燕自殺的順序有所不同。
年表基本根據田余慶的文章《說張楚-關於「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見田余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1993年。此處轉引自陳蘇鎮、張帆編:《中國古代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75頁。
Ⅳ 楚國國君在各諸侯國君以公相稱的時候,為何卻自封為王
周朝末期,國運衰微,雖然名義上周天子還是天下之主,但實際上周天子早已喪失了權威,群雄割據稱王稱霸,也就將時代推入了春秋時期。我們知道周朝實行分封制度,周天子會將天下的領土分封給王侯將相,有著「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級爵位。而到了周朝末期禮樂衰敗,其實這些分封爵位早已沒有了實際效應。
而後來的楚國國君熊通也對子爵封號感到了不滿,他帶著軍隊攻打隨國,要求隨侯去找周天子給楚國國君加封,結果周天子卻毫不懼怕楚國權威,直接拒絕了熊通的要求,隨侯還因此遭了一頓罵。
不過熊通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加封的想法,既然周天子不同意,熊通乾脆竟自封為王,就連隨侯也在無奈之下歸順了楚國,而熊通也就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首位「國王」而非「國君」,此後各國諸侯自然紛紛效仿,而隨著周朝的不斷衰微,各國諸侯的這些做法也自然無人敢於阻攔。
Ⅳ 齊國國君晉國國君楚國國君越國國君的名字是
你問的是春秋五霸嗎?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晉文公(前671年[1] 或前697年[2]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1] 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庄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吳王闔閭(?―公元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左傳》、《世本》作吳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被迫求和。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Ⅵ 楚國的國君為羋姓、熊氏,為何會稱自己的國家為「楚」
楚國祖先族姓羋,熊氏。就跟秦國的嬴氏,但是姓趙是差不多的,羋是楚王族的通姓,凡是楚王族的後裔,如楚國的公族主要有:屈、景、昭、斗、成、班、孫,戰國時期屈、景、昭三家在公族最大,成為楚國的代表。所以盡管三大姓稱謂不同,但它們同宗同源,因此皆以羋為姓;熊是楚王的氏,只有在其當了楚王以後,才能以熊為氏。當然,楚王在以熊為氏的同時,還在以羋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