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有越南的文字、為啥他們的姓名都是用中國漢字
一、受漢文化影響深遠。如今越南的中北部自秦朝開始便是其領土的一部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集結大軍越過南嶺山脈,占據了今天廣西、廣東和福建大片土地,當地的百越族不敵秦國軍隊臣服於秦朝統治。但秦朝末年,中原起義四起,混亂不堪,南海郡尉趙佗抓住時機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國。雖然南越國脫離漢王朝統治,但其仍然使用漢字,漢武帝時期,南越國覆滅,百越之地重新回到漢王朝控制下,自此以後,雖偶有獨立,但其漢文化基礎沒有更迭,官府公文、科舉考試、民間商貿交易都使用漢文。
如今的越南文字為國語字,是由法國傳教士利用拉丁字母改編過來的。在最初,越南國內曾出現過利用漢字融合創造的喃字 ,即由兩個漢字組成新的喃字,但並未受到政府的重視。直到17世紀,出現了拼音化文字,其優勢就是簡單易懂,易於理解,也方便書寫。在1945年,越南獨立後,越南政府廢除了漢字和喃字,使用國語字作為正規的文字。但其姓氏名稱仍然使用漢字,算是對古代文化的一種尊敬。
⑵ 為什麼越南有那麼多的古文化字體和古文化類的建築
越南古建築上的“天書”財富,國人一看就明白,當地人卻並不知道
越南作為中國的陸上鄰國,近年來也是最受國人熱愛的一座旅遊國之一,比起歐洲發達國家,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消費水平更低,更適宜中國的工薪家庭。其實,說起越南這個國家,與我國的歷史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很多國人去越南旅遊從當地的古建築上就看得出來,這些在越南當地人看來的“天書”文字,國人一看就明白,當地人卻表示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筆者常在想,如果沒有殖民統治,越南現在會不會是中國的一個省份,而越南是不是都說著漢語呢?實際上,漢字在越南存在了1000多年,可能真的與中國無緣,雖然歷史的建築上仍留有漢字的輝煌,但終歸人的思想對漢字仍然很陌生。雖然如今很多越南人開始學習漢文化,但大多都是為了生計,招攬生意作為商用。這么一座有著漢文化的國家,你們願意去越南旅遊嗎?
⑶ 獨立時期漢文化對越南文化有怎樣的影響
胡朝皇帝胡季犛曾寫過這樣四句詩:「欲問安南事,安南風俗,淳,衣冠唐制度,禮樂漢群臣」,形象地反映了中國文化在越南的廣泛影響。除了前述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之外,更能反映這種影響的或許還是漢字和文學。
在古代越南吸收儒學為主的古代中國文化的意義上,漢字起了關鍵性作用。可以說,越南古代的文化傳統,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漢字的廣泛、長期的使用而得到繼承和發展的。正如越南著名史學家陶維英在其所著《越南古代史》中所說,漢字是「越南的文化寶庫」。
越南獨立之前,漢字雖已使用了1000多年,但這1000年間越南當地人所撰寫並流傳於後世的漢文著作,幾乎一部都沒有。而在獨立之後,特別是李朝以後,漢字在越南社會和文化上的作用,卻顯得更為重要。漢字,不僅是傳播文化信息的主要載體,而且成了創造性地發展越南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基礎和重要工具。這顯然與李朝之後,儒家學說成為越南封建國家主要的和正統的意識形態密切相關。隨著儒家思想的作用和影響的不斷擴大,中國古代文化在越南的影響與作用也在不斷擴大。儒學教育的發展,科舉制度的推廣,更使得每一個讀書人都必須努力學習並掌握漢字漢文。
越南獨立時期,其哲學、經學、史學等方面的著作,大部分是用漢文寫成的。僅在李朝至陳朝的400多年中,越南學者用漢文撰寫的著作就達40多部,其中政法著作有《刑書》、《國朝通禮》、《刑律》、《建中常禮》、《陳朝大典》等;軍事著作有《兵家要略》;歷史著作有《中興實錄》、《越南世志》、《越史綱目》、《大越史記》等;經學著作和雜記有《四書說約》、《越甸幽靈集》等。黎朝時期,漢文書籍更多。有關史地的著作有《大越史記全書》、《大越通鑒》、《國史實錄》、《越史標案》、《安南一統志》等;有關經學的著作有《易經膚說》。《書經演義》、《春秋管見》等;另外還有不少有關刑律、官制。醫學等專著。阮朝前期用漢文撰寫的重要著作有《大南會典》、《大南實錄》、《大南列傳》、《大南一統志》、《皇越地輿志》、《欽定越史通鑒綱目》、《歷朝憲章》、《明命政要》、《南士英華錄》、《一統地輿志》以及《安南志》等。
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和文學作品的影響下,越南古代文學特別是文人們用漢文創作的文學作品,與中國古代文學在思想、意識、風格等許多方面,都有共通之處。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思想和老莊的清靜無為、獨善其身以及佛教禪學的頓悟、壁觀、安心、隨緣之說,始終是主宰越南古代文人的幾種主要思想。「文以載道」、「詩以言志」等文藝主張也一直是影響文人進行文學創作的指導思想,而抒情精神則是古代越南文人共通的文學意識。
李朝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是用漢文創作的。太祖李公蘊為遷都事頒布《遷都詔》,被視為越南文學史上第一篇有影響的文學作品。《遷都詔》一開頭就引經據典,以商朝自湯王(商的建立者)至盤庚(商代國王)的五遷(盤庚繼位時,王室內爭激烈,階級矛盾尖銳,加上天災頻繁,面臨嚴重危機。為了挽救王朝的衰亡,盤庚決定放棄原來的都城,遷都到荒蕪的殷。此後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殷。商朝也被稱為殷朝、殷商),周室自始祖至成王(周成王,名姬誦,武王之子,武王死後繼位。在位後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三徙(xǐ,遷移),作為自己遷都的根據。詔文的最後一段,稱升龍「為萬世帝王之上都」,不但把升龍最適宜建都的理由說得明白透徹,而且文字也寫得十分漂亮,表明越南漢語文學作品從一開始就具有如同中國古典文學的那種「整齊的美」、「抑揚的美」。
由於受到中國晚唐至北宋禪宗及禪詩的影響,李朝時期,越南佛教禪宗盛行,活躍於文壇的多是佛門詩僧。他們借詩言禪,以禪入詩,創作了許多禪詩,其形式多為七言絕句或五言絕句。這類詩,常以比喻表現禪宗哲理,多寫得清新自然,禪味深隱。
陳朝,在漢語文學發展和興盛的同時,也出現了字喃文學。越南封建社會文學,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顯著特點是文學語言工具的雙軌化。這一時期漢語文學的發展與興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學創作隊伍不斷擴大,文壇上涌現出了一大批詩人和作家,如陳光啟、范伍老、陳光朝、阮忠彥、張漢超、朱安、陳元旦等;二是從文學作品的思想傾向看,初期作品側重佛禪(這自然與陳初諸帝好佛有關),中期以後,因為儒家思想居於主導地位,儒家文人學士便成為文學創作隊伍的主力軍;三是從文學作品本身看,形式和體裁更為多樣化,除了詩、詞、文、賦等體裁外,還出現了小說。
陳朝前期的文學,仍以佛學作品和禪詩為主,禪師法螺、玄光等,是這一時期的著名詩僧。除了詩僧,陳朝諸帝也都善作禪詩,比如陳聖宗,他的詩雖不多,但卻清逸而有禪意,所作《宮園春日懷舊》詩雲:「門空塵掩徑生苔,白晝沉吟少往來。萬紫千紅空爛漫,春花如許為誰開?」陳仁宗不但善於用詩談禪,而且還撰有談禪著作,如《僧伽碎事》、《石室寐語》、《禪林鐵匙》、《語錄》等。
陳朝中、後期,隨著儒學地位的日益提高,儒家學士主宰文壇,文風與詩風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儒朱安著有《樵集》,其詩多為言志之作,詩風淡泊;詩人阮忠彥著有《介軒詩集》,他悼念詩人陳國燧的詩《挽岑樓子》,寫得深沉而凝重;文學家張漢超撰有散文《白藤江賦》,被認為是越南文學史上的名篇。賦中,作家發出了「念豪傑之已往,嘆蹤跡之空留」的感慨。詩人莫挺最為仰慕的是中國東晉詩人陶淵明,曾賦詩盛贊陶淵明的品格。他的中國文學修養極高,所作《玉井蓮賦》,語言清麗,形象傳神,窮極越南文學之美。
在中國六朝志怪(一種以描寫神鬼靈異為主的小說)和唐宋傳奇(文言短篇小說,情節大多奇特神異)的影響下,陳朝出現了第一部用漢語創作的、以當地社會為背景的小說《越甸幽靈集》(李濟川編著)。小說講述了自士燮以來越南歷史上英雄豪傑、烈士義女的故事,頌其生而為英,死而為靈,故以《越甸幽靈集》名之。
黎朝時期是越南古代文學的成熟期,其顯著標志是出現了一批大作家,其作品足以代表越南古代文學所達到的最高成就。這批作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是黎朝初年的阮鹿(zhì)。
阮鹿(公元1380~1442年)不僅是文學家,而且是政治家,曾協助黎利建立後黎朝,因有功被封為冠服侯。在古代越南,阮鹿有「文聖」之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尊他為世界文化名人,並曾於1980年為他舉辦了紀念活動。黎朝初年的文獻,大多出自阮鹿之手(輯為《軍中詞令集》及《蘭山實錄》等行世)。他的《平吳大誥》(誥:gào,古代一種告誡性文章),尤為越南人所稱道,甚至被譽為「千古雄文」。諸文寫得氣勢磅礴(pángbó),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
阮鹿也是傑出的詩人,留有漢文詩集《抑齋詩集》和《抑齋遺集》以及喃字《國音詩集》。他的漢文詩感情深沉飽滿,語言清新流暢。晚年,阮麋因不滿黎朝的腐敗政治,曾一度歸隱,其《歸隱崑山感作》詩雲:「一別家山恰十年,歸來松菊半蕭然。林裹有約那堪負,塵土低頭只自憐。鄉里才過如夢到,干戈未息幸身全。何時結屋雲峰下,汲澗烹茶枕石眠。」最終,阮麋遭誣陷遇害,有《獄中詩》存世。寫得極為沉痛。所著《國音詩集》,收有254首喃字詩,是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喃字詩集。
黎朝前期的皇帝也都善於作詩,其中尤以聖宗黎思誠(公元1442~1497年)成就最大,堪稱黎朝第二位有影響的作家。他的漢文詩文集有《明良錦綉》、《瓊苑九歌》、《古舊百詠》、《春雲詩集》、《文明鼓吹》、《珠璣勝賞詩集》等6種,雖多以歌頌封建王朝盛治、宣揚封建倫理為主要內容,但內中也不乏吟詠風物的佳作,其詩聲律嚴謹、風格清新、狀物細膩,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對越南古代文學產生過影響。
黎朝第三位有影響的大作家是阮秉謙,著有《白雲詩集》,詩作多達千首,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儒家士大夫的志趣。其詩不事雕琢,明白曉暢,易為人們所接受。鄭陳琨(公元1710~1745年)被視為黎朝第四位有影響的大作家,他曾出使中國,尤善作漢文詩。其中以描寫婦女命運為主題的長詩《征婦吟曲》,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表現了「天地風塵,紅顏薄命,悠悠彼蒼兮誰造因?」(開篇第一句)的主題。這首長達477句的樂府詩被視為「越南第一流奇書」。後來,越南學者黃克用把這首詩譯成了法文,高春泰又把它譯成了英語,使其蜚聲於國際文壇。
阮朝前期(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法國侵佔越南之前),越南古代文學依然有所發展,儒生文士的作品,仍以漢詩漢文為主,但喃字文學更為成熟。這一時期最傑出的作家是阮攸(yōu,公元1765~1820年),其漢文造詣很高,在越南有「詩聖」之名,傳世作品有《清軒詩集》、《南中雜吟》等。1813年,阮攸曾出使中國,經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抵北京,又經河北、山東、安徽、湖北、湖南、廣西回國,歷時一年余,寫成《北行雜錄》131首,歌詠沿途風景名勝,品評中國古代人物,抒發個人情懷感慨,顯示了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
也正是在杭州時,阮攸有機會讀到青心才人編著、金聖嘆批點的長篇小說《金雲翹傳》(又名《雙奇夢》、《雙歡心》),深為良家女子王翠翹多年淪落風塵卻始終不負金郎的故事所感動。回國後,他以此書為藍本,寫成長達3254行的六八體同名長詩(又名《斷腸新聲》),通過對王翠翹流落青樓十餘年悲慘遭遇的生動敘述,反映了越南封建社會的現實。全詩詞藻哀婉,音韻凄絕.在語言運用和人物塑造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越南的重要作家,還有阮輝似、阮浹、阮公著、阮文超、高伯適等。阮輝似(公元1743~1790年)借鑒中國小說《花箋記》創作了六八體喃字長詩《花箋記》。全詩共1886句,在熟練運用中國典故的同時,又保持了18世紀越南語的精華,也是越南重要的古典名作。阮浹終生隱居不仕,著有《羅山詩集》,詩風質朴,清雅脫俗。阮文超和高伯適以及阮朝宗室的松善王、綏理王均負文名,嗣德皇帝曾賦詩稱贊說:「文如超適無前漢,詩到松綏失盛唐」,這雖是過譽之詞,但卻可見當時四人的文名之盛。
縱觀黎朝後期和阮朝前期越南文學三大名作《征婦吟曲》、《宮怨吟曲》和《金雲翹傳》,可以看到它們的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均以婦女命運為主題、通過婦女命運反映社會生活。18世紀末19世紀初,越南還出現了一批頗有才情的女詩人。如段氏點、胡春香、王忻、清關縣夫人等。其中影響最大的女詩人是極具叛逆思想的胡春香,她激烈地抨擊多妻制「與人共夫害煞人」,要求維護婦女的地位和權利,以使她們擺脫「苦頭吃盡甜頭無,無償為人作奴僕」的地位。她的詩文大多散佚,今僅存《春香詩集》,收詩50首,均是喃字文學中的珍品。
⑷ 郡縣時期漢文化如何在越南傳播的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第二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引文見《史記·南越列傳第五三》),建南越國,定都番禺(Pānyú,今廣州)。趙佗在位71年,其南越疆域也不斷擴大,遙遙與漢王朝抗衡,儼然(yǎnrán,形容很像)是百越(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越族」的總稱,亦作「百粵」、「粵族」)之雄長。他的主要貢獻,是開發嶺南(包括南越國所造領的交趾、九真二郡在內),並積極傳播漢文化。
秦漢時期,隨著軍事、政治勢力的南下,民族遷徙(qiānxī,遷移)日漸頻繁,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工具也不斷南傳,使包括交趾.九真、日南在內的九郡之地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西漢元始(漢平帝年號)元年(公元1年),漢中人錫光任交趾太守;東漢建武(光武帝年號)五年(公元29年),南陽人任延任九真太守。作為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錫光和任延不光關心人民疾苦,還教人們使用牛耕,栽培水稻,鑄造鐵制農具;他們同時建學校,教人們以禮義。漢文化的傳播,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中國史籍《後漢書》中有「嶺南華風,始於二守」《後漢書·循吏列傳》)的記載;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外紀》中亦有「嶺南文風始二守焉」之說。
公元187年,蒼梧廣信人士燮遷任交趾太守。士燮早年曾游學京師,不但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在交趾任職達40年之久,政績卓著。在漢末烽煙四起的形勢下,他竟能夠安土守境,「保全一郡」,使那裡的百姓免遭戰亂之苦。正因如此,交趾也就成了中原人士理想的避難之所。當時,南下交趾尋求避難的知識分子多達百人,其中著名學者就有劉熙、程康、薛綜、許靖、許慈、劉巴等。《牟子理惑論》(中國最早的佛教著作之一)的作者牟融,也曾舉家南遷。士燮禮賢下士,對這些避難的學者十分尊重,並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使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取得成就。中國史書《三國志》中記載有士燮的事跡,贊揚他「學問優博」、「達予從政」;越南史學家對士燮的評價也很高,尊他為「士王」。越南歷代統治者同樣推崇士燮,認為正是由於土燮開辦學校,才使交趾成了「通詩書,習禮樂」的「文獻之邦」,士燮堪稱「南交學祖」。
到了唐代,中原與交州地區交通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況。除了海上交通,陸上和內河交通也十分頻繁。唐分全國為十道(行政區劃名),安南都護府屬十道中的嶺南道。在一些較為重要的地理學著作,如賈耽(公元730~805年)撰述的《郡國縣道四夷述》、《貞元十道錄》、《皇華四達記》和樊綽(fán chuò)所著《蠻書》(又名《雲南志》、《雲南史記》)中,涉及中越交通的地方很多。《蠻書》中所記中越交通路線是:長安一成都一戎州(今宜賓)一拓(zhè)東城(今昆明)一大理一安南。
唐代將軍高駢(bián)在率兵駐防西南期間,疏鑿了交州至廣州的內河河道,使其變為「安流坦途」。內河交通的改善,有力地促進了嶺南和安南的交往,密切了安南同內地的聯系。正因如此,高駢同士燮一樣,贏得了越南人民的尊崇。越南史論家吳時仕這樣評價高駢:「高駢在我交南,破南詔以拯一時之生靈;築羅城以壯萬年之都邑,其功偉矣。今國中婦孺猶能言之。前後牧守將帥,皆不能及駢,蓋駢之功名為獨盛也。」
早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所撰地理巨著《水經注》中,便已提到了交州的「兩熟之稻」和「八蠶之綿」(八蠶,意即養蠶一年取繭八次)。本是荒蠻之地的交趾,經秦、漢、唐長期的開拓與經營,至唐時,已是人丁興旺、財源豐盈。據史書記載,安南的絲,是唐王朝重要的稅收來源之一。
就像養蠶繅絲一樣,在造紙術傳人之後,交趾人也同樣有自己的新創造。他們先是以谷樹皮造紙,後來發展到用香樹皮造紙。他們制出的蜜香紙,以蜜香樹皮做原料,極香,微呈褐色,有紋如魚子,十分堅韌,水浸不爛。
在中原,頗受人們青睞的物品中,不少出交趾、九真。比如九真的竹疏布(用細嫩簟竹捶浸紡織而成。簟:(diàn)、交趾的蕉葛(用芭蕉的絲織成的葛,亦稱交趾葛)和木棉,以及龍眼、荔枝、橘柑等水果。唐詩中有不少寫到來自安南的貢品、禮物乃至動物,如珊瑚樹、翡翠、珠璣和馴犀等。
伴隨著交通的開拓、經濟的發展以及漢文化的廣泛傳播,交趾地區的文化取得了長足進步,從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直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漢至晉的幾百年間,京語(越南京族所操語言)從漢語中吸取了大量詞彙,漢字書面語言在交趾得到廣泛應用。到了唐代,已有不少安南人能夠熟練地掌握漢語;北上中原的安南士人、僧侶,為數也相當可觀。一些著名詩人因為到過安南或與安南僧人有過交往,便把他們的經歷與感受寫進了自己的詩篇。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綱常(「三綱五常」的簡稱)名教(以儒家所定的名分和懦家的教訓為准則的道德觀念)也隨之傳人交趾,並逐漸在越南古代社會占據了主導地位。漢文化南傳,儒家學說是其重要媒介。在漢文化的熏陶下,交趾地區出了不少人才。
東漢光武帝(名劉秀,公元25~57年在位)建武(光武帝年號)五年(公元29年),交州刺史遺使入貢,並請准年遣貢使八名留學。第一批學生李進、李琴、張重等學成後俱獲重用:李進任零陵太守;李琴官至司隸校尉;張重為金城太守。
唐承隋制,在安南所推行的文教制度和選拔人才政策與內地完全相同,也是通過科舉考試廣泛網羅人才。唐武宗(名李炎,公元840~846年在位)會昌(唐武宗年號)五年(公元845年),朝廷明確規定,安南和嶺南、桂府、福建等地一樣,每年可選送進士和明經(唐代科舉制度中的科目之一,與進士科並列,主要考試經義)人仕中央,同時在安南開辦學校,發展文化教育;朝廷還專設南選使,遴選安南人在當地或入朝做官。今清化省安定縣人姜公輔便是其中的一個突出代表。姜公輔官至諫議大夫,其人秉性耿直,直言敢諫,為唐代名相之一。公輔本人能詩能文,其作品《白雲照春海賦》和《對直言極諫策》均被收人《全唐文》卷四四六中。
東漢末年,避難南遷的學者牟融開始在交趾傳揚佛道,成為中國在越南傳播佛教的最早代表。牟融原是儒家學者,後來致力於佛教研究,兼研《老子》。他所撰寫的佛教著作《牟子理惑論》,運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回答了當時以及當地的人們對佛教提出的種種疑難,為自己的信仰進行辯解。有人批評佛教不合儒家經典,違背孝道.《理惑論》則認為佛教與儒家精神並不相悖(bèi),違反),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如「金」與「玉」一樣,並不互相傷害。書中還對當時流行的道教神仙思想作了批駁,並著重宣傳了佛教關於「神不滅」思想。《理惑論》用老子「恬淡無為」的思想解釋「佛道」,認為佛與老子的志向一樣都在於「無為」。該書企把佛教與中國傳統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調和起來,體現了漢末佛教在中國傳播的特點。
牟融之後,交趾佛學大興。三國時,康僧會(公元?~280年,康居人,世居天竺,因隨父經商移居交趾。十餘歲時出家為僧。後到吳都建業,吳國國君專為其立塔建寺,稱建初寺)等高僧曾在交趾從事佛經譯注工作。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交州,篤信佛教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僧侶更以通曉漢文為榮。一些西行取經的中國高僧,往返時也常取道交州。隋代,經隋文帝(名楊堅,公元581~604年在位)批准,交州開始修建寺院,共修得寺院20座,容納僧徒500人。位於越南北方河北省順成縣清康社桑村的法雲寺,是越南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佛教寺院之一。
唐代,中原僧侶與交州僧人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公元820年,中國高僧無言通禪師(公元?~826年)南下安南(交州),在北寧建寺傳法,教人坐禪,影響甚大,被門人奉為無言通派(又名壁觀派)初祖,凡傳15代,對越南佛教禪宗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越南僧人無礙上人、逢定法師、維監法師等都精於漢語,能詩能文。他們也都曾居留長安,並與王維、賈島、張籍等文化名人酬唱和答,過從甚密。據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載,唐代僧侶南下交州弘傳佛法,或與交州僧侶同赴印度求法取經者為數甚眾,盛極一.時。
⑸ 越南人為什麼要學習中文
因為在他們心目中中國發展很快,有他們想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認為中國人過的幸福。
⑹ 為什麼越南文使用過漢字
歷史上,越南中北部地區長期是中國領土,在986年越南正式脫離中國走向獨立,後來一直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藩屬國,近代時期被法國殖民者殖民,1945年在胡志明的領導下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越南實現統一。
越南停用的貨幣
短期來看,廢除漢字確實對越南的發展有一定的好處,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承古老的文化也逐漸成為越南大局肩上的重任,但是他們現在卻遇到了很大的麻煩,許多古老的典籍都是漢字書寫,大街小巷也都殘留著漢字的痕跡,而越南的新生一代極少有人能夠拼寫漢字,意味著越南發掘自身的文化困難重重,不得已陸續開辦漢語學堂,在我們看來這番舉動著實有種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感覺。
一個國家的獨立並不意味著語言就需要徹徹底底的變革,舉個例子,美國、澳大利亞也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這兩個國家獨立以後,仍舊保留著使用英語的習慣,國家和社會依舊在健康發展,可見,越南當時的領導人還是對自己本國古老文化的不自信,一度用狹隘的思維來認為使用中國漢字就會威脅到本國的國家聲望和安全,但事實上卻為自己埋下了苦果,不能正視自己,反而會失去的更多。
⑺ 越南和中國有什麼聯系為什麼在越南古代他們使用的是漢字,
歷史上,越南中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968年正式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之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並不斷向南擴張,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八月革命以後,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86年開始施行革新開放,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南共產黨是該國唯一合法的執政黨。越南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之一。
⑻ 越南曾為中國屬地的,為什麼要廢漢字強推拉丁文字
清朝以前,中國作為文化輸出大國一直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東亞、東南亞范圍內的國家。華夏文明作為僅存的四大古文明之一,有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而面對體系如此完善的華夏文明,其他小國十分羨慕。當他們逐漸了解中華文化之後,紛紛開始效仿,於是儒家文化如同洪流般迅速湧入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國。
近幾年來,不少越南學者對漢字的重要性給予肯定,認為學習漢字有助於了解國家歷史,研習古代遺產,也有不少人呼籲越南再次學習漢字。雖然出發點很好,但是由於漢字的復雜程度,現在大范圍的推廣很難實現,面對越南遺留的歷史文化,後人也只能望而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