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戰爭
據了解,越南戰爭(1955年-1975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戰爭。其發生在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
最先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游擊隊最終打敗了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統一了全越南。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戰爭是冷戰下的一次實戰,希望統一越南的越南反政府武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的支持下,推翻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庭艷的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越南共和國。最後美國因為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漸將美國國防軍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⑵ 越南在建國之後和中國發生過哪些戰爭,最後結果分別如何
公元968年之前(中國五代十國時期),越南這個國家不存在,一直都是中國直屬領土,在這一年越南境內建立了一個史稱“丁朝”的朝代,標志著越南正式脫離中國獨立,以一個獨立國家存在,此後不斷發生朝代更替。
雖然越南成為獨立國家,而且越南朝代都是中國朝代的藩屬國,但是不代表越南君主真心臣服中國君主,其內心一直想跟中國君主平起平坐,否則越南君主不會表面對中國君主稱國王,私底下自稱皇帝,也不會擅自建立自己的宗藩體系,周邊更弱的小國比如占城、真臘等,尊越南為宗主國,定期朝貢。
由於在歷史上越南一直沒有真心臣服中國,兩國之間存在諸多矛盾,導致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越南作為獨立國家至今有一千多年歷史,與中國打了六場戰爭,越南竟然打贏了其中四場,中國只打贏了兩場。
⑶ 越南戰爭都有那國
第一次越南戰爭,也就是俗稱的越南抗法戰爭
參與方: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法國、安南王國
中國在幕後,只是派出顧問,沒有直接參戰
第二次越南戰爭,也就是法國撤出後,北越對南越
參與方:美國、越南共和國Vs越南民主共和國
中國、蘇聯都排出防空部隊,但主要在北越,沒有到南越參戰
韓國、澳大利亞、泰國等出兵南越
⑷ 越南國家獨立後都和哪些國家發生過戰爭
50年代的抗法戰爭 美國:60-70年代的越南戰爭 ,越南南北統一後,東南亞美國的勢力退出,自己有點輕飄飄了先是入侵柬埔寨然後對對泰國提出領土要求,結果被泰國揍了一頓。1979年中國一看越南連泰國人妖都打不過就對越反擊戰。
⑸ 越南近代以來共經歷過幾次戰爭如題 謝謝了
(抗美援朝 1950-1953 美國)(炮擊金門 1958-1979 台灣) (中印邊界 1962-1963 印度) (中蘇珍寶島 1969 前蘇聯)(對越自衛 1979-1989 越南) (南海中越海戰 西沙保衛戰1965-1966 越南 )
⑹ 越南戰爭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何特點
階段劃分
吳廷琰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二、三、四階段(1961—1973年)為美國助越戰爭時期。
第一階段:1955—1960年。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南越扶植吳廷艷擔任總理,建立親美民主政權。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琰集團發動「控共」、「滅共」戰役,屠殺北越共產黨。
第二階段:1961—1964年。肯尼迪政府發動「特種戰爭」,由美國出錢出槍派顧問,訓練當地軍隊,以游擊戰對付北越的游擊戰,把農村居民趕進四面圍著鐵絲網、壕溝和碉堡的「戰略村」,妄圖割斷游擊隊與北越之間的聯系。越南北方軍民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打擊敵人,許多「戰略村」被搗毀,一些「戰略村」還變成了人民的戰斗村。1963年南越政權內訌加深,美國策劃軍事政變推翻吳廷艷,隨後楊文明、阮慶等軍人相繼上台執政。
第三階段:1965—1968年。約翰遜政府把「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擴大戰爭規模,開始對越南北方的轟炸襲擊。1965年,約翰遜下令採取「雷聲隆隆」行動,在南越不再局限於使用傀儡軍,美國直接派軍隊參戰。侵越美軍迅速增加,達到50萬人。1968年初,越南南方軍民發動「春季攻勢」,向西貢、順化、峴港等64個大中城市、省會及軍事
胡志明
基地展開猛烈進攻。同年3月,約翰遜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對北越的轟炸。5月越美巴黎談判開始。11月美國宣布完全停止對越南北方的轟炸。至此,「局部戰爭」結束。
第四階段:1969—1973年。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重新採用「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時由於國內壓力和出於人道主義,宣布從南越逐步撤出美國部隊。美越繼續會談,並將雙方會談擴大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及西貢阮文紹政權在內的四方會談。1973年1月27日,美國在結束越南戰爭的協定上簽字。為時12年的侵越戰爭到此結束。
第五階段:1973—1975年。美國軍事力量從南越撤出後,南越阮文紹政權十分孤立。1975年越南人發動總進攻,打垮南越政權,解放了西貢,完成了南北統一。越南戰爭結束。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共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彈,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個戰場投彈量的總和,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美國自己的損失也非常慘重,超過5.8萬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
⑺ 70年代中越戰爭情況有哪些
中越戰爭是於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方面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在短暫侵入越南北部之後,中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戰勝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系惡化,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逃亡。
起因:中-蘇分裂
在與法國開戰的越南戰爭初期,共產主義的中國也和越南有著很緊密的關系。雙方都對越南的統治者法國不信任。在戰爭期間,中國和蘇聯都為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殖民主義敵人。
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關系依然緊張,而中美關系則開始正常化。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實施「地區霸權主義」,建立「印度支那聯邦」。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侵略了與中國的盟友之一柬埔寨,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同時在越南國內進行大規模的「排華」;對中國的領海、領土提出主權要求,宣布把屬於中國領海范圍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並出兵佔領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在中越邊境集結大量軍隊,製造邊境沖突,侵犯中國領土。中國當局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但當時的國際上多數國家卻認為是中國入侵越南,當時的聯合國人權組織還對這場戰爭進行了指責。
戰爭過程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當時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分別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約20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在約500公里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攻擊。戰爭中一度攻佔了越南約20多個城鎮和軍事據點。越軍以6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十六個地方團及四個炮兵團,總兵力約十五萬人應戰。由於當時的解放軍戰斗素質、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與越軍相差甚遠。雖然基層指戰員驍勇善戰,但參戰部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才完成各個階段的作戰任務。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擊退了入侵中國雲南、廣西兩省邊境的越南軍隊;殲滅了以越南境內的高平、老街兩地區為據點的越南侵略軍預備隊。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攻克了越南境內的軍事要塞諒山市;殲滅了沙巴地區的越南軍隊。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政府稱:該階段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
據戰後中國軍方發表的統計:中國軍隊死6954人,傷14800多人;殲滅、擊潰越南人民軍的第3師、345師、356師,越軍死傷約52000人。越南官方沒有正式發表傷亡人數,只在官方的人民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佔過的城鎮做出的大規模破壞項目。包括基建設施、廠礦等。而當時負責該項破壞任務的中國軍人透露,被中國軍方破壞的設施多數是中國在抗美援越期間為越南援助和修建的。
戰爭評述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由於邊境糾紛而引發的局部戰爭。但從其發動背景來看,應該是一場中國對內凝聚民族向心力以鞏固其政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的戰爭。
對內: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始執政。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國內人民造成的對統治階層的信任危機,中國的領導人有必要發動一場「打擊侵略者」的戰爭,以重新凝聚其國民的民族向心力。
對外: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中國在世界上代表第三世界弱小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觀點與美國、蘇聯兩超級大國在多個領域多有不同。同時美、蘇對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支援形成了在戰略上合圍的態勢。為了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中國不對外國勢力低頭的一貫強硬態度。當時越南的「後台老闆」蘇聯發動了入侵阿富汗戰爭,暫時無暇對中國施加壓力。而美國由於剛剛與中國改善緩和了關系,也樂於袖手旁觀讓中國教訓一下蘇聯的「小嘍羅」越南,以報其侵越戰爭被打敗的「一箭之仇」。中國抓住了這個時機發動了戰爭。
按照戰後綜合各方發布的戰爭評述:「中國軍隊在戰爭發動後僅用了不到兩小時,就將越軍逐回國內」來看。越南確實是占據了中國的部分領土,只不過占據是象徵性和少量的。不然以當時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沒可能在120分鍾後就能將越軍逐出國境。而且中國在「教訓越南」的目的達到後,在越南國內沒有「占據一寸土地,留下一兵一卒」,雙方都退回到實際控制線內,不存在「侵略佔領越南領土」的情形。但是該次戰爭並沒有使中越邊境恢復到和平態勢。中國軍隊在撤軍後,越南軍隊重新回到邊界線上,中越邊境的沖突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期間兩國還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邊境戰斗(如1984年4月28日的老山戰役)。戰後中國軍方總結了戰爭帶來的經驗教訓,開始了大規模的軍隊現代化建設。
這場戰爭為中國西南地區創造了比較穩定的周邊環境。
後果
戰爭的後果仍在持續,特別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最大的陸軍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恐懼。1980年代,在雙方的邊界上仍有小的沖突,並造成一千多人死亡。中越的雙方關系直到1990年代早期才得到改善。
這場戰爭還造成在越的華裔受到歧視並被迫移民。他們從新在一些唐人街定居,或移居到澳大利亞、歐洲或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
⑻ 越南的戰爭史
看到很多人現在對越南和中國的這場戰爭很陌生,還到處說什麼中國政府的無能,漫罵我們的烈士,我感到很傷心,一方面因為是年輕一代對於這場戰爭的不了解,另一方面也對一些對國家漠不關心,更有不學無術的,對此真是感到悲哀。
這場戰爭據本人對當時的分析:是因為越南發動了北部灣事件,它想對美國的盟友菲律賓動手,所以就有了美國的默認。在此之前,越南入侵了柬埔寨,將西哈努克親王逼到了中國來避難(為什麼西哈努克和我們中國很好,大家都明白了吧),他希望中國幫他奪回自己的國家,而中國對越南霸佔我南部疆土,殘害我方軍民更是強烈不滿。
越南其真正目的是因為它要在中國的身邊建立一個大越南,加上它叫嚷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有蘇聯當後台,沒把中國利益放在考慮之列,迫使我們對它採取行動,可以說我們對奪回老山戰略就是戰爭的開始。我們的爭奪戰對北部灣事件後有了很大的轉機,因為美國也看不慣越南的所作所為,所以鄧小平和美國總統就有了暫時的握手言合。如果蘇聯有動作,美國也不會只看著,在鄧小平運籌帷幄之後才對世界宣布:「我們中國人是說話算話的!」這才有了這場戰爭!!
戰爭後,越南的軍力一蹶不振,很快從柬埔寨撤軍,大越南的夢想被中國軍隊擊成了泡影,大家應該注意到,我們軍隊打出了士氣,打出了軍威。對越南的打擊甚大可以形容徹底摧毀性的,這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消耗它的元氣,越南到現在男女比例還不平衡,那場戰爭也有一定的原因。
站在越南立場上,我們是侵略者。但作為中國來說,我們是正義之師,出師有名,一舉收復祖國南部疆土——老山,對於我們政府來說,是一個英明的決策,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希望在自己的身邊有個具備威脅自己的國家橫行霸道!~~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毛主席在對印反擊戰的那句話:「要打就打出30年和平!」才真正道出了中國人的氣魄,現在我們看待幾次對外戰爭,其中都包括著那一代領導人的遠見卓識,不是後生晚輩能望其項背的!!
同樣,朝鮮戰爭也包含著中國的遠見,不單是被蘇聯綁上了戰車,我始終認為這場戰爭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有意義的戰爭,他的影響不能估量!使世界真正看清中華民族的存在!
今天忍不住了,不能不說,很多城市的孩子都說他們接受素質教育,但其中一些人我不知道他們的素質是什麼!!他們除了無知還有狂妄以外,沒有什麼優點可以贊揚,,彈個爛吉他煩的我不想吃飯,拿個電腦只會玩游戲,呵呵,還自命得意我比農村來的素質高,我們小鄉鎮的高中像這樣的歷史根本就是大眾文化,前幾天和人聊天說(平凡的世界)這本書,很多人沒看過,我才知道中國的希望,乃至與世界的希望都在我們真正為國擔憂,為國出力的身上!!!這是閑話,不看也罷!!!
2、1.關於炮兵火力實際上,在1979年中越戰爭中,越軍對中國軍隊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中國陸軍占壓倒優勢的炮兵火力。越軍戰俘反映,與美軍作戰時從未遇見過這么猛烈的炮火打擊。美軍由於擁有空中優勢,作戰中主要依靠空中火力支援,而中國軍隊炮兵的配備密度和火力強度遠遠超過越戰中的美軍。通常在師進攻背景下,對尖刀連突破的火力強度為半小時內在1平方公里左右的設防工事區域及敵炮兵、指揮區域進行二至三次火力准備,投射7-8萬發炮彈,其中近半為130-154mm口徑炮彈。1970年的一次連進攻實兵演習一個月後,演習場區內原鬱郁蔥蔥的滿山樹木,竟全部枯黃,死光了。說中國空軍力量不足有道理,但說中國陸軍炮兵火力不足就外行了。實際上,中國由於沿襲蘇聯軍事理論,高度重視炮兵,其炮兵火力與蘇軍不相上下,遠強於北約各國部隊。越軍炮兵在79年戰爭全程中一直被中國炮火有效壓制,直到幾年後老山戰役時得到蘇聯122mm「冰雹」火箭增程彈後,才得以對中國炮兵進行超射距襲擊。79年友誼關突破時中國步兵的較大傷亡,主要是多年來初次作戰無經驗,戰士沖擊時隊型過於密集所致。戰爭開始2-3天後,傷亡率即大幅下降即證明了這一點。
2.關於傷亡人數人們對中國軍隊傷亡人數的臆想,大概是出於中國軍隊人多加上看過去打仗電影得出來的印象所致。實際上,中國軍事理論雖強調集中兵力,在突破地域需數倍於敵,但作戰時隊型相當分散,並非電影里看到的「人海戰術」。步兵間隔多在10-20米左右,火炮間隔多為數百米。這樣拍電影當然不行,攝影師忙活半天,鏡頭里只能收進三、五個人或一門炮。觀眾喜歡的是數十門炮排在一起,一打一大串的火爆場景。但打仗不是那麼回事。看過History Channel最近放的美軍特種部隊訓練的片子嗎?沒意思吧?就那麼三、五個人,槍聲稀稀拉拉。真實的情況是,1979年戰爭的中越傷亡總數近乎相等,中方約6萬多人,越方不到8萬人。但中方傷亡中,傷者佔大多數,死亡僅6000餘人,且多在戰爭最初幾天,越方則死亡率很高,死亡人數約近5萬人。造成如此差別的原因是中方保持著占壓倒優勢的進攻主動權,作戰區域一直向前推進。幾乎所有局部戰斗結束後,戰場均為中方佔領,中方傷員可以得到及時的救護和直升機迅速後送,因此傷員死亡率大為降低。這是中越戰爭中中方後勤的主要經驗之一。而越方一直被迫撤退,大量傷員被遺棄在戰場上,許多傷員未避免被俘,爬到潮濕且蚊蠅蟲蟻孳生的叢林或洞穴中躲避,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死亡。
3.戰爭局限於邊境地區,是出於對北方蘇聯的顧慮,而非中方後勤和防空部隊無力支持。地空導彈只能打50公里的例子實在有些荒唐。導彈不能隨部隊向前移動嗎?當然,為了避免戰爭升級刺激蘇聯,中國在中越數年戰爭中,確實未使用過導彈,中國空軍也從未越過邊界作戰。
中國對越作戰的戰略目標,是以圍魏救趙之策,迫使越軍減輕對柬埔寨梅萊山紅色高棉基地的壓力。以中國軍事實力,若大舉攻越,短期內拿下河內、海防等中心城市,並非難事。實際上,作戰開始一周,越軍邊境地區防禦即已全線崩潰,越314A師據守的諒山三面被圍,而諒山以南為平原地帶,適於中國裝甲部隊作戰,越軍再也無險可守,河內唾手可下。但中國不能不顧慮背後的蘇聯。由於蘇聯絕不會容忍中國奪占其在東南亞的勢力范圍,若中國攻佔河內,更換越南政權,蘇軍在中國北方策應越南的可能性極大。中國對越作戰從一開始就反復申明是邊界反擊戰,就是向蘇聯表明絕無佔領越南之意,防止蘇聯動手。在戰役戰術上,則採用「圍點打援」策略,圍住諒山而不攻陷,吸引越軍主力從柬埔寨回援,殲滅越軍主力部隊後撤軍,這樣,救援柬埔寨的戰略目標就達成了。實際上,越軍開始確實中計,已將6個主力師,包括突破金邊的203師從柬調回,企圖增援諒山。當越軍主力向諒山移動時,中國在諒山東南和西南方向的10多萬部隊隨即向兩側運動,已張開了袋口。但中國由於顧慮蘇聯在北方行動而一再明示自己的意圖終於起了作用,加上蘇軍衛星偵察到這一移動,並將情況通報了越軍,使越南終於明白中國從一開始就說出的戰略企圖是真的,從而明白了中國軍隊對諒山圍而不打的真實意圖。於是,越軍主力不再企圖增援諒山,而回撤到河內以北布防。中國見戰略企圖已暴露,越軍主力不會再上鉤,只得對諒山合圍發起攻擊。攻擊諒山只用一天半解決戰斗,消滅了314A師的情況表明,對諒山包圍20多天,顯然不是中國軍隊打不下諒山,而是典型的「圍點打援」戰術,意在圍殲增援的越軍主力。
當然,由於蘇聯摯肘,中國被迫暴露戰略企圖,未能達成戰略目標,不能不令人遺憾。中國軍隊在指揮、通信、後勤保障等方面也暴露出大量問題。美軍估計,由於後勤方面的問題,中國軍隊越過邊界300公里(不是區區50公里)後,作戰能力將大幅下降。但在對越作戰的各戰役中,中國軍隊在火力和作戰能力等各方面占壓倒優勢,追著越軍打的情況,是事實。甚至在讓侵越美軍甚為頭痛的小部隊叢林游擊戰方面,中國陸軍對越軍也占壓倒優勢。這都是事實
⑼ 越南戰爭是誰打誰
北越打南越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越南戰爭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二、三、四階段(1961~1973 年)為美國侵越戰爭時期。
第一階段,1955~1960年。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南越扶植吳廷琰擔任總理,建立親美獨裁政權。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琰集團發動「控共」、「滅共」戰役,屠殺南越愛國者。
第二階段,1961~1964年。肯尼迪政府發動「特種戰爭」,由美國出錢出槍派顧問,訓練當地的反動軍隊,以反革命的「游擊戰」對付人民的游擊戰,把農村居民趕進四面圍著鐵絲網、壕溝和碉堡的「戰略村」,妄圖割斷游擊隊與人民之間的聯系。越南南方軍民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打擊敵人,許多「戰略村」被搗毀,一些「戰略村」還變成了人民的戰斗村。1963年南越政權內訌加深,美國策劃軍事政變推翻吳廷琰,隨後楊文明、阮慶等軍人相繼上台執政。
第三階段,1965~1968 年。約翰遜政府把「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擴大戰爭規模,開始對越南北方的轟炸襲擊。1965年,約翰遜下令採取「雷聲隆隆」行動,在南越不再局限於使用傀儡軍,美國直接派軍隊參戰。侵越美軍迅速增加,達到50萬人。1968年初,越南南方軍民發動「春季攻勢」,向西貢、順化、峴港等64個大中城市、省會及軍事基地展開猛烈進攻。同年3月,約翰遜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對北越的轟炸。5月越美巴黎談判開始。11月美國宣布完全停止對越南北方的轟炸。至此,「局部戰爭」失敗。
第四階段,1969~1973年。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重新採用「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時宣布從南越逐步撤出美國部隊。美越繼續會談,並將雙方會談擴大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及西貢阮文紹政權在內的四方會談。1973年1月27日,美國被迫在結束越南戰爭的協定上簽字。為時12年的侵越戰爭到此結束。
第五階段:1973~1975年。美國軍事力量從南越撤出後,南越阮文紹政權十分孤立。1975年越南人民發動總進攻,打垮南越傀儡政權,解放了西貢,完成了南北統一。越南戰爭結束。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共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彈,遠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個戰場投彈量的總和,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美國自己的損失也非常慘重,5.6萬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1000多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