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黃氏宗親是哪裡人

越南黃氏宗親是哪裡人

發布時間:2022-01-23 10:05:14

① 黃氏宗親群

宏惟孔孟道文章,德仲純如體性昌;由義存仁常守信,永崇宗本大邦光
ihuang.org@8888黃玉後裔 133607229

② 黃氏先祖歷史

黃國歷史
黃夷南下中原,東夷少昊的後裔--黃夷的後代建立了黃國。《竹書紀年》載:(夏)後相即位,二年,征黃夷。商代黃夷已在淮水之濱建立國家,與商王的關系不是十分和諧,卜辭中有伐於黃尹的記載。周人滅商後,黃人歸服,得以保留。從出土的東周時期黃國及相關的青銅器看,嬴姓黃國與姬姓曾國等一直保持婚姻關系。黃國故城位於河南潢川縣西北6公里處的隆古鄉。城址長方形,周長6700米,城牆殘高5米-7米,時代為西周到春秋時期。在黃國故城西南約20公里的光山縣寶相寺一帶,發現黃國貴族墓地。1983年發掘出黃君孟夫婦墓,1988年發掘出黃季佗父墓。在黃國疆域內的羅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貴的黃國文物,時代多為春秋早期。黃國史實見於《左傳》者,始於桓公八年(前704年)。這時楚國方興,在楚地約會諸侯,黃、隨二國都沒參加,結果,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淮水的黃國由於相距較遠,躲過一劫,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魯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黃。面對勢力已擴張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國,黃國採取了依靠強齊抵禦強楚的策略。魯僖公二年(前658年),黃國參加了在宋地舉行的謀劃伐楚的齊國、宋國、江國、黃國等四國會盟。第二年,四國又在山東陽谷盟會。前655年秋天,黃、江二國伐陳。隨著齊國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諸國紛紛叛楚附齊。極力北上爭霸的楚國當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將黃國的姻親小國弦國滅掉,弦子逃奔黃國。6年後,即前649年冬,楚國借口黃人不歸楚貢,出師由伐黃。半年後,即前648年夏,黃國終於被楚成王消黃國[待考—公元前648年],原始社會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時期稱黃邑,東周列國時期稱黃國。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地名依然稱黃邑。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稱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縣隆古鄉境內,黃國都城的遺址成了河南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據《黃氏族譜》記載,黃帝的第八代孫,顓頊帝的曾孫南陸公受封黃邑,食邑黃城,以地為姓,成了黃氏的肇基始祖,成為黃邑的統治者。黃氏宗族就是以貴族的地位在黃國的土地上一代傳一代地繁衍分支,發展起來的。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國吞並以後,黃氏宗族結束了一兩千年的貴族地位,變成了平民百姓,變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融合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黃國都城舊址建在今河南潢川縣城以西約十公里的隆古鄉南面,故城略呈長方形,周長為6720米,城牆用灰沙夯土築成,牆高5-7米,基寬5.9米,現尚存三處城門豁口,是目前河南省東南地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由於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經過2650多年的改朝換代和災荒戰亂,時過境遷,古城荒廢倒塌,今天的黃國都城已經盪然無存,已經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黃國都城能夠看到的古跡,只有黃國宮殿池和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在黃國都城故址的一個小山崗上有一個小水池,池邊豎著一塊石碑,石碑上邊刻著「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黃國宮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黃國都城的西面,有戰國四君子春申君黃歇公的墳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其餘的古跡盪然無存。解放後發掘黃國都城時的700多件青銅器的歷史文物,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黃氏宗族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來到黃國當統治者,過著統治者的貴族生活。夏、商、周歷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認黃國的王侯地位,世襲相傳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之後,黃氏宗族結束了統治者的地位,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謀生存,共謀發展。隨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黃氏宗族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多,歷代分支繁衍,必須採取分支遷居的方式,來維持宗族的繁衍與發展的局面。因此,黃氏宗族根據中華民族的留長遷幼的方式,各房留長子往黃國繼承祖業,次子以下的兄弟外遷移居他鄉,另創基業,各自立自強,興旺發達。經過四千多年的歷代遷移傳播,大江南北,黃河之濱,長城內外,海內國外,五洲四海,處處都有黃氏宗親在居住,在創業,在發展。黃氏子孫,勤勞智慧,遵紀守法,艱苦創業,處處繁榮昌盛,丁財日熾,人文蔚起,形勢喜人。黃國是黃氏宗族的發祥地,是黃氏宗族的祖宗鄉。黃國人民勤勞朴實,民風民俗清雅,令海內外每一個到潢川縣尋根訪祖的遊子十分佩服。潢川縣當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積極發掘黃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籌建黃都古跡旅遊景點和相應的旅遊設施,吸引海內外黃氏宗親到祖宗鄉投資置業,觀光拜祖,為黃都增添光彩。由於黃國被楚國所滅和都城的倒塌,黃氏宗族地位的改變,黃氏宗族逐步遷居外地他鄉,另謀發展。今天的黃國都城舊址,幾里路內盡是田野,沒有鄉村,更沒有一戶黃姓人家,十幾里路內的鄉村,黃氏鄉親少之又少。國內外新編的有關黃姓的志書族譜中,對黃國都城的美好描寫提請改寫,不要盲人說瞎話,不要舞蹈海內外鄉親。等到海內外鄉親同心協力,共建黃都旅遊勝地完成之日,我們黃氏宗族開心之時。潢川縣城地處中原腹地,城市規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規劃恰當,街道縱橫有序,街路清潔整齊,令人心曠神怡。潢川縣的父母官,對於尋根訪祖的黃氏鄉親十分熱情,帶領你到黃國都城實地參觀。隆古鄉是黃都所在地,鄉政府官員每年接待著一批又一批的海內外黃氏宗親,黃國的父母官的行為令人欽佩,黃國的人民令人可敬。

③ 廣東黃氏宗親總部在哪

總部好像是在深圳下沙村

④ 尋找黃氏家譜

黃香(18~106年)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為官的品位並不高,最高職務是魏郡太守,大約也就是一個四品官員。但他生命歷程中有兩個亮點:一是他9歲時,母親去世,他對父親格外孝敬,夏天他將床枕扇涼,冬天用身體把被褥溫暖後,才讓父親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時候,便廣泛閱讀儒家經典,精心鑽研道德學術,能寫文章,當時京師稱譽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漢章帝還曾特許他到宮中藏書之所東觀讀書。孔子曾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尊敬長輩,友愛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黃香的這種品行正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標准。舊傳元代郭守正挑選了歷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輯成《二十四孝子》一書,作為做人的楷模,黃香名列其中。子黃瓊曾孫黃琬相繼拜相黃香一直被人們所推崇。
黃氏史料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6、黃淵始祖主要流行於江西、福建、雲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如雲南威信譜在「淵」字條下明言:「世譜錄淵公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譜》之語:「淵公字好善,遷居黃崗之地,子孫多以公為始祖。」
[編輯本段]六、黃姓遷徙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據說就是因黃國江夏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里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贈太尉孝子黃香及子宰相黃瓊與曾孫太尉黃琬都世居江夏,中華黃氏第一狀元黃鳳麟,也出在江夏郡黃州,故其天下黃姓共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後,主要由於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動盪,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為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嘗以道學倡閩,有萬卷書樓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後來的侯官黃氏、莆田黃氏、軍城黃氏和四安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官隨其入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台灣《江夏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彥豐者,於晉永嘉年間(300年)八姓衣冠人閩居候官黃巷,墾荒致富,唐朝進士開國公謚忠義桂州刺史黃岸入莆,黃沖公長子;字宗極,又字魁傑,號彥忠,(674年農歷正月5日-756年農歷3月29日),唐朝秘書監,初居湖北黃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遷福建侯官縣(今福州東街南後街)黃巷,最後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進士,歷任弘文院編修,徐州牧,廣西桂州刺史,陳十要道於唐玄宗,治為天下第一,755年歸養。有惠政,封開國公,進升為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後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則為狀元者有10位:文狀元者7位五代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朴,明代黃觀、黃士俊;武狀元者3位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代黃仁勇;為榜眼者3位:宋代黃洽、黃艾、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3位:宋代黃桂、明代黃暘、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10位:宋代黃鏞、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黃鳴俊、黃士俊、黃道周,清代黃機、黃錫袞、黃廷桂;配趙(封開國夫人),配邱(封吉國夫人);子三(黃謠、黃典、黃樂)其子孫蕃昌為閩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復居福州黃巷。今廣東南雄黃氏,多為這支入閩後徙莆田始祖封開國公桂州刺史謚忠義黃岸次子黃典的後代。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於建陽之東。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人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壠。再如黃振龍,「九世祖黃碣(新唐書、十國春秋有傳)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後遷至中丞。」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軍城黃氏初祖黃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玄孫翰林院館閣校勘黃安石重修《江夏軍城黃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軍城黃氏,忠孝兩全(唐忠臣黃碣宋孝子黃廓),江夏無雙,四代聯登,簪纓世濟,積學多才」的御批。宋代還有莆陽黃巷遷潮始祖黃詹(一名黃汝詹),子孫散處廣東各地,居潮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後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幹,便招他為婿。後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於浦陽。以後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於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薴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薴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黃氏 (屬邵武分支)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台灣的黃姓: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台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台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飢民數萬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最早遷台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據《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還有金墩後裔新加坡已故總統黃金輝,金墩安平黃恩瑞曾孫菲律賓前總統辦公廳主任、農業部長黃嚴輝。潘湖遷台灣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龍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簡稱)種德堂大宗祠。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台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台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於雍正時游學台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台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台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台灣,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跡。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於印支半島各國。 在歷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於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後,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如清代金湖黃伯柳與黃進懷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餘眾、戰船50餘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屬柬埔寨)地區,清代金湖黃伯流徙柬埔寨高綿南榮城金塔大佛色里。從此,這批人及其後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當今,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餘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餘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清代金湖黃高拱徙暹羅國即今泰國望國街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今汶萊)。他到達婆羅後,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後,他以傑出的才幹被推為汶萊華人的領袖。後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後,葬在汶萊,子孫世代留居於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女,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汶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汶萊國王。自此以後,汶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汶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系後裔。歷史上汶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如金湖黃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黃宅子二長鍾瑞徙緬甸次鍾端分泰國汶萊黃厝,公元19世紀,由於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於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余名。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新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於三藩市(即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⑤ 有那位黃氏宗親知道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鎮黃姓來歷謝謝大家!

黃怡

⑥ 越南人的祖先真的是先秦時代從中原移民過去的漢人後裔嗎

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成立。先不說歷史上很多人都認為越南祖先是炎黃氏後裔,在先秦時代的時候,秦始皇還曾經征戰過越南北部,這就更說明越南人的祖先並不是先秦時代從中原移民過去的,最多可能是兩族進行了通婚,一般諾大的中原不會有人輕易移民到越南地區的,更何況越南還屬於中原管轄范圍內。

綜上所述,簡單的意思是說,這種說法存在的可能性並不大,甚至這種說法都有可能並不成立。但是關於漢人和越南人之間的關系,或許有著緊密的聯系,都是人類的一分子,但不能因為關系親密,就輕易讓漢人後裔成為雲南人的祖先,這種說法其實有點玩笑開大的感覺了。

⑦ 黃氏家族來歷,祖先是誰

陸終。

黃氏淵塬,可追溯至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後,分封諸侯,曾將陸終的子孫賜封於黃。當時的黃,大體相當於今河南潢川以西地域。

春秋時期,黃在諸侯相爭之中,被強楚吞並,但黃氏子孫,仍以國為氏。戰國時期,黃雖不復存在,但黃氏後代卻並未中斷,聞名於世的春申君黃歇,名義上是楚國人,實際上則是被楚國吞並之前黃國後裔。他任楚相二十餘年,門下食客三千多。

(7)越南黃氏宗親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遠古時期,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一帶,為黃姓發源地之一,族人後跟隨顓頊遷至中原地區。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戰國至秦漢時期,黃姓已經大批播遷到湖北地區,逐漸形成江陵、江夏兩個黃氏郡望,以此為基地向江南發展,「浮諸江南,以實海濱」,黃姓的足跡已經西達陝西和四川,東臨東海,南入湖南和江西。東晉末,中原的林、黃、陳、鄭四大姓率先進入了福建。

隋唐時期,黃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發展的行動。一支由江夏向東南遷移,穿過江西,進入浙江,在金華地區形成了金華黃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遷河南固始,再向南經安徽、江西,抵達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黃氏。

由湖北遷到廣西的黃姓與土著結合形成了今壯族、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黃姓先民;一部分進入了越南,成為當地的大姓。黃姓進入台灣地區是在明末時期。

由於黃姓主力在秦漢時期已遷離了北方,所以受中國北方幾次戰亂的傷害較輕。黃姓在中國南方得到穩定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宋、元、明時期,在贛浙閩粵四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⑧ 我想知道我是黃氏哪代的

黃姓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嬴姓,陸終之後。《元和姓纂》:「黃,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陸終是五帝之一顓頊的曾孫,傳說他娶了鬼方之女,此女長期懷孕而不生產,十一年後,其左肋裂開,生出了三個兒子,同樣右肋也生出了三個兒子。他們的後裔分成了許多氏,其中之一為贏氏。嬴氏又分成了十四個分支,其中之一即黃姓。陸終的子孫在周武王滅商之後被封於黃,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十二里,即今河南潢川西。由於黃國與楚國鄰近,所以長期依附於楚國。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滅亡。黃國滅亡後,其國人不忘故國,遂以黃為姓。他們雖然分散於各地,但多距原黃國不遠,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縣西)一帶聚居最多,故後人遂以江夏為黃姓的郡望。②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四個小邦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這支黃氏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帶。春秋時,黃姓宗族的許多成員在晉國做官任職,如晉國貴族大臣黃淵,就是此支黃氏的後裔。此支黃氏,後代宗族衰弱,載於典籍史書的人物僅見黃淵一人。這支黃氏後來日漸衰落而至於消失。故天下黃姓,都公認祖根在河南潢川。③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蠻族——黃洞蠻。黃洞蠻其實是被楚所滅黃國遺民的後裔,興於南北朝、盛於唐代中期,是我國古代史上最聞名的少數民族黃氏。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黃洞蠻首領黃少卿、黃少高兄弟在廣西黃洞聚眾起義反唐,縱橫嶺南兩廣,公開與唐朝分庭抗禮,其聲威遠振宇內。直到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間(827-835),唐王朝以經略史董昌齡、董蘭父子為帥,採取剿撫齊下的政策,終於討平了反叛的各洞勢力,從此黃洞蠻一蹶不振,族姓成員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入漢族;有的南逃至越南,成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奔至湖南、貴州,成為後世當地侗族、布依族大姓;留居廣西的黃洞余部,則多歸太州刺史黃伯管轄,其後裔演變成今日廣西壯族黃氏。④出自回族,主要有兩支。一是福建泉州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便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二是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⑤出自別姓改黃姓。如王改黃,上古音黃、王相同,今天我國仍有一些地方黃、王不分,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黃得功,安徽合肥人,本姓王,後改姓黃,遷開原衛,封靖南王,後以身殉國;陸改黃,浙江富陽黃氏始祖黃公望,本姓陸,名堅,少孤,依永嘉黃氏,遂改其姓名,後遷富陽,其裔為富陽黃氏;巫改黃,巫、黃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載:黃氏,即巫雙瑞後裔;丁改黃,元朝著名文學家黃溍之父黃鑄,本姓丁,為丁應復之子,入繼義烏人黃塄為後,遂改姓黃,生子黃溍,今義烏黃氏,多為其後;吳改黃,據清總理大臣吳廷芳《續修宗譜序》載:桐城謝河黃氏始祖黃全三,本姓吳,為延陵季子吳季札後裔,原籍鄱陽,元末遷居桐城,為避徭役之苦,投靠親戚鹿城黃氏,後遂改姓黃,成為今桐城黃氏的一派始祖;金改黃,據《棠溪黃氏族譜序》載,南宋初,有金姓武將鎮守江西臨川,居臨川城西,後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難而易金為黃,宋隆興年間,有金氏後裔黃細二遷居崇仁縣穎秀鄉棠溪,成為棠溪黃氏始祖;范改黃,《桐江集·黃堂記》雲,邵武人黃洽,本姓范,婺州蘭溪人,嗣黃氏為後,遂改姓黃。
始祖:陸終。 遷徙: 黃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潢川西部一帶。自黃國被楚所滅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遷入楚國腹地定居於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當地也因黃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東南),後發展成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姓。西晉末年,黃姓與中原士族均大舉南遷,成為後來入閩(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戰國時代能言善辯、博學的春申君黃歇,他的兒孫後來分居於會稽、江夏、零陵、陽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雲夢一帶)成為黃姓的發展繁衍的中心,並且其分支後來在各地都形成瞭望族。唐宋時期,黃姓在今福建、江西、廣東等地繁衍最為旺盛。黃姓後人黃守恭的五子分居於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號稱五安公,繁衍昌盛,逐漸成為閩南之大族。在宋代時,江夏人黃震,官至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並且得到了皇帝「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的御批,後黃姓發展成為廣東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河南固始人黃建聯南徙杭州,後成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饒平、陸豐等地。宋元之際,黃姓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台灣,後來又有不少人播遷海外。由此可見,黃姓雖起源於北方,但從一開始卻主要繁衍於我國南方。現今,黃姓分布主要集中於長江以南地區,以廣東、四川、湖南、廣西和江蘇省比較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姓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目前黃姓人口列全國第八位。 郡望: 江夏郡漢高祖置。此支黃氏,為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
會稽郡秦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黃昌之後。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
巴東郡東漢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蜀將黃權之後。治所在魚復(今四川奉節東)。
洛陽郡即今洛陽,為江夏分支。
晉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州)。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屬河南)。
東陽郡治所在長山(今浙江金華)。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隴西渭水東岸)。
西郡為酒泉黃衍之後。在今甘肅永昌一帶。
江陵郡在今湖北荊州。
松陽郡治所在今浙江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固始。 堂號: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於平反昭雪。
江夏堂大量黃氏族譜記載:因惠連公受封於黃國而得勝。黃國被楚所滅之後,子孫四奔他鄉,大部分向楚國腹地內遷,分別定居於湖北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地,並逐步形成黃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遷徙至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東南至武漢)一帶,繁衍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這支黃姓宗族世居江夏,代為冠族,至東漢孝子黃香,才傾天下,黃瓊、黃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內,時人譽稱「江夏黃氏,天下無雙」。今海內外黃姓子孫萬派朝宗江夏,認江夏為郡望與發祥地。江夏堂源此。
熾昌堂以黃峭山公外八句詩末」熾昌「二字為名。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江夏、會稽、零陵、巴東、洛陽、晉安、濮陽、東陽、南安、西郡、上谷、房陵、櫟陽、漢東。②自立堂號:誠明、古本、四元、一誠、惇倫、月會、望煙、聚斯、五桂、永思、彝倫、德永、志堅、雲積、慎明、崇德、雙井、追遠、忠孝、兩義、保粹、思敬、逸敦、敦睦、紫雲、種德、志堅、幽燕等。 字輩: 某支黃氏字輩:由聰及均厚,誠伯孟本中。士正必明良,和平行令式,先兆升元吉。延家世永昌,富大廷希應,尤立寧東方。
湖北慎明堂字派:源遠流長世緒昌,本深枝茂振綱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繼述從先永慶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黃氏四修族譜字派:良慶詒謀遠,謨猷一本傳,發祥徵孝友,積善啟英賢,錦緒宜增美,芳聲永紹先,恢宏昭世德,國士克長綿。續派語:立志光庭訓,信心金石堅,山川鍾毓秀,日月復周全,慎修垂典範,敬業守清廉,蘭桂馨香繼,詩書福祿延。
湖南常德回族黃氏字派:隆德從景,朝廷友紹,門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純仁,賢為國瑞,有道方享,樹高聲遠,本固枝榮,先澤孔長,萬代永典。
江西龍山黃氏字派:基業恢廣,嗣續延綿,頂理永盛,禮全資順,榮華富貴,金玉滿堂,賢良方正,智仁信義,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寬裕溫柔,發強剛毅,博厚高明,悠久遠定,繼往開來,奕葉衍慶。
湖南靖州渠陽黃氏字派: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昌傳漢保進。後續百字派語:大費生民始,淵源少昊長。名官懷德遠,佑後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發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善欲功欽衍,分封域共江。會齊交自正,在楚祚彌昌。國仰春申義,篇成博士章。中山聞詔語,東觀啟書藏。西代通侯貴,千秋且葉光。合宗文書續,先業炳淮陽。
湖南湘潭茶園黃氏字派:國正添心順,官廉澤自長。洪教敷華夏,家聲永振揚。文章傅奕世,禮樂紹書香。源本垂謨遠,常倫聚一堂。
湖南中湘黃氏派語:啟甲昭先佑,顯光裕俊英,忠良開世澤,孝友振家聲。江夏芳詒遠,湘南氣運清,修培延福履,興育慶□明。
江西興國黃氏派語百字歌:夢子昌先緒,明良敏鳳文,發祥原有本,善積植家禎,宜思功德重,崇厚裕傅承,廕嗣貴賢哲,志立震坤聲,和能襄永祚,謙必兆長榮,慎履孚中可,□得心向仁,開來更繼上,率論典常敦,澤遠方蕃盛,升行定克徵,恢宏紹懋業,仕學濟康盈,迪紀循彝序,安居以壽凝。新增字派:文連開隆治,科元必顯明,宗功垂貽厚,永錫作朝卿。
江夏堂某支黃氏派語:國文隆道德,孝友兆蕃祥,培植英才盛,同臻大業昌。
湖南益陽黃氏派語:永守以光之,科國正亨時,忠義承先澤,經書啟繼英,大費生民始,淵源少昊長,名官懷德遠,佑後作虞良,受命垂型日,建家食采方,發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
宣統己酉江夏堂黃氏四修友譜派語:老派:家慶祖壽有念文,許金興仕國中登。續派:光大世賢,良可立功。通派:功費生民始淵源,少昊長名官懷德,遠佑後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恩食,采方發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善御,勛欽衍分封域共,江會齊交自正在,楚祚彌昌時仰春,申義篇成博士章,豐都聞詔語東親,啟書藏雨代通侯,貴千秋學業張合,宗高節績先澤炳。
湖南湘陰黃氏喬醡房支譜派語:志鼎開南楚,良學繼之夏,宗流傳世澤,長本枝先化。洪鐸公房支譜派語:添世本思興,祖正武堪繩,金玉榮華貴,芳名允代稱。今所遵老譜派語:祖德前功大,光宗鎮福庭,均繼顯學時,垂謨裕後昆,孝義承先澤,賢儒慶熾昌,家聲徑濟振,禮樂煥文章,積善明仁壽,開來達典常,升恆欽道範,晉鼎懋平康,勛業興衡岳,恢宏發楚湘,西南皆有耀,敦厚紹傳良。春去儀國器,秋桂瑞名揚,守緒修宣召,清基得久長。
湖南資陽黃氏派語:鼎寬玉廷人,章國世維順,孝友美隹聲,文明昌景運。林煥培金潤,松輝基鉅深,林熙堅錫溥,相烈堂鈞清。
黃州黃氏老派:延中文武,靖國安邦。新派:名存簡冊,功利旅常。
湘潭鴻橋黃氏派語:子友秀萬國克德,義嗣新紹流康泰。正順家興盛,光明世永昌,文章增貴顯,經濟佐賢良,振起承先代,傳延衍上祥,毓才儲遠大,立本務端方,志繼功能建,謀貽道守常,修齊昭美善,福澤慶舒長,大費生民始,淵源少昊長,名官懷德遠,佑後作虞良,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發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善御功欽衍,分封域共江,會齊交自正,在楚祚彌昌,國仰春申義,篇成博士章,中山聞詔語,東觀啟書藏,兩代通侯貴,千秋祖業光,合宗文節織,先澤炳淮陽。
湖山黃氏排行歌:宮商角徵羽,聲音諧律呂,君臣民事物,繁會昭規矩,章社張紓循,環賡續翕純。
幽燕堂黃氏原派:隆德從景,朝廷友紹,門民之自,世家文盛,修善純仁,賢為國瑞,有道方亨。續派:樹高聲遠,本固枝榮,先澤孔長,萬代永興。
莆陽拱溪黃氏派語: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木火土金水千萬億兆慶福祿壽元亨利貞仁義禮智信忠孝廉節溫良恭儉讓。
青山黃氏派語:世守儒宗訓,家傅正學書,宏綱開瑞運,嘉社錫禎符,勤業前徵遠,通經聖緒孚。時雍元會合,雅化紹唐虞。朝廷尚文德,萬國景賢良,忠信心常泰,嚴恭體益壯,孝慈家道善,仁厚祖功長,誠正修齊治,隆平世永昌。 。

⑨ 黃姓祖先是誰

黃姓主要源流

1、源自嬴姓,以國名為氏。

遠祖可追溯到帝舜時代的東夷部落首領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其後裔中有黃氏者,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2、源自官位,以官職稱謂為氏。

出自遠古伏羲下屬之官黃龍師。黃龍師,亦稱黃龍、黃師、黃中官、龍師等,是伏羲設置的官名,為中官。黃龍師之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官稱為姓氏者,稱黃龍氏,後簡稱為單姓黃氏、龍氏等。

3、源於改姓而來

其他漢姓改為黃姓:上古時候,黃、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為黃姓;還有其他原因改姓黃的:如陸姓、巫姓、吳姓、金姓改黃姓等。

(9)越南黃氏宗親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黃姓遷徙傳播

遠古時期,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一帶,為黃姓發源地之一,族人後跟隨顓頊遷至中原地區。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等地。

戰國至秦漢時期,黃姓已經大批播遷到湖北地區,逐漸形成江陵、江夏兩個黃氏郡望,以此為基地向江南發展,「浮諸江南,以實海濱」,黃姓的足跡已經西達陝西和四川,東臨東海,南入湖南和江西。東晉末,中原的林、黃、陳、鄭四大姓率先進入了福建。

⑩ 客家黃氏遷徙史

黃姓遷徙史簡述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它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今日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就是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

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

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又據禾坪譜、鸛藪譜、潮州譜、三台譜、岳池譜、武隆譜,威信譜、江夏黃氏宗譜等多種族譜載,黃歇居江夏,為江夏黃氏肇基祖,遇害後歸葬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又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漢孝子黃香、太尉黃瓊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後,主要由於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動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為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後來的莆田黃氏、侯官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官隨其入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台灣《紫雲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守恭者,於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69年)隨陳政、陳元光人閩,墾荒致富,其子孫蕃昌興旺,成為閩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門黃氏,多為這支隨陳淵入閩的黃姓後代。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於建陽之東。

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入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壟。」再如黃振龍,「九世祖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後遷至中丞。」據宋人何澹《黃公(永存)墓誌銘》記載,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黃惟淡,也是唐末從光州固始人徙昭開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黃氏入閩的一個重要「源頭」或途徑。

據《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體》載,括州松陽郡四姓之首為黃氏,婺州東陽郡五姓有黃氏,濮州濮陽郡六姓有黃氏;據北宋《太平寰宇記》,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為黃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為黃氏,處州縉雲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黃氏。隋唐時期,黃姓由一而二,開始主宗分流,分為兩大支:金華黃氏和邵武黃氏。

還有一支與浙江金華和福建邵武兩派黃氏都有著淵源關系且也屬於江夏分支的著名黃氏宗族——江西盱江黃氏。

盱江,位於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是古代的一個小驛站。盱江黃氏,興起於唐代中期。盱江黃氏是江夏黃香曾孫黃琬的一支後裔,其始祖是黃孟僯。

黃孟僯,字德崇,一字廣成。他是江夏黃香的第十六代孫。生於唐高宗儀風丙子年(676年)2月15日。原籍江夏安陸(今湖北武昌一帶)。唐玄宗天寶丙戌年(746年),黃孟僯以70歲的高齡中進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臨汝府。在巡視途中病於盱江,後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後,合葬於此,即盱江麻姑山。黃孟僯的子孫為了守護祖先墳陵,沒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於盱江,後來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黃氏。他們將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陸,故後世凡以「安陸」為郡名的黃姓,都共宗黃孟僯為始祖。

盱江黃氏發展到第四代也即黃孟僯的曾孫輩黃省諭兄弟三人時,各有功名,家族大昌。這時,宗族也開始分枝。

黃翰長子黃省諭,字保仁,唐憲宗年間(806—820年)進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吳氏,生五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5人,支分數派。黃衰、黃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黃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黃表的後裔,極為興旺,散布於江西全省各地。他成為後世官溪黃氏和撫州、金溪等派黃氏的共同始祖。黃表長子黃琬,後遷居福建邵武,成為福建邵武黃氏的一支。次子黃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縣)楓林鄉大柘村。據《湖南黃氏世譜》記載,僅黃琰這一盱江分支,就裂變出今天的烏石、火源、常豐、桂田、新田、新莊、田步、東鄉、牛頭嶺、五里岡、五鳳、寶峰、貴溪、安仁、團山、峽山、岩背、路口、藍田、瑞州、饒山、砂源、沂陽等不同黃氏支派。

黃翰的次子黃省和,字保義,又字仁甫。生於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縣令,後升節度使,封萬戶侯。生子黃榮。五代時期,為避戰亂,這支家族便從盱江遷居至浙江金華府(今金華市),構成金華黃氏的一支。

黃翰第三子黃省居,字保信。唐憲宗期間(806—819年)官任淮南轉運判官。生二子:寶、賈。長子黃寶,初任僕射之職,後官至銀青光祿大夫。他的後裔,又分居饒州府安仁縣(今江西余江縣),成為今日江西安仁黃氏始祖。次子黃賈,也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黃賈生三子:老大黃實,與妻張氏攜三個兒子黃伯、黃住、黃任一起遷往福建邵武靈槎故城開基立業,是盱江黃氏入閩的又一個重要分支。老二黃陳,其後裔遷居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縣)。老三黃陵,徙江西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市)。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江夏人黃震,官至煥章閣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的御批。宋代還有尚書左僕射黃潛善,他有9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居梅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後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幹,便招他為婿。後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於浦陽。以後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

浦陽黃氏自黃苾開始,祖孫3代8人均為官入仕,並出了3個進士,從而奠定了黃氏家業。但從第四代起,各支大多開始衰落。傳至黃門侍郎(官名)黃汝知一代,浦陽黃氏又家業復興,聲威重振。

婺州(金華郡)浦陽黃氏主宗傳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黃香的第二十六代黃洪、黃浩兄弟二人時,正值唐末五代之際。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個兒子。其中黃洪生子三人:珌、瑕、琰;黃浩生子五人:琛、璞、玘、琬、珍。浦陽黃氏第十八代的這兄弟8人,後來分居各地:黃苾由浦陽遷郯縣(今浙江嵊縣)雙井,黃瑕一支遷江西豐城沇江,黃琰、黃璞同遷江西弋陽,黃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黃圯遷居江西洪州分寧(今修水),黃琬一支徙居建寧浦城(今福建浦城),黃珍的兩個兒子黃蘭、黃苣則分別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黃姓:這支黃氏,最初是由江夏北遷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然後再折而向東,於隋唐之時再遷居於福建邵武。

黃峭山,為海內外黃姓萬派共宗的邵武黃氏大顯祖。其名,其事,雖不見於經傳史志,但在黃氏族人中、在黃氏家乘中,他事跡獨特,名望尊顯,流傳久遠,幾乎無人不曉。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9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入閩」。黃惟淡也於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始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落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優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吳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鄭氏。這三位夫人各生七子。這21個兒子,個個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孫興旺,後嗣蕃昌。

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將21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後當眾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後數百年所積累的祖產——銅錢80萬貫,金銀800餘稱,一並均分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隨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各自自謀發展。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母以盡溫凊之義以外,其餘18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接著,峭山公卜占離家吉日,並於這一天將新修的《黃氏家譜》21套,分授21子,各領一套,囑令他們隨身攜帶,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黃氏的這次大分析,以及隨之而來的遷徙流布,相當多的黃氏譜牒都有詳細記載。父子兄弟作別時,峭山公曾規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稱,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黃氏(屬邵武分支)

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

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11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④ 嘉應客家黃氏(寧化客家黃氏分支)

嘉應客家黃氏的開基始祖名叫黃僚。據寶安坪山譜和鸛藪譜,黃僚,亦作黃遼,字海虎,號良臣,南宋(一說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黃化的裔孫。是南宋時期進士,初任大理寺丞,隆興三年(1165年)升瓊州太守,為官海南。任職期滿後告老還鄉,途經嘉應時,愛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於嘉應州城西廂五馬坊水巷口。黃僚移居嘉應後,家族興旺,成為當地望族。其子孫廣布於粵、閩、贛三省各地。在嘉應州城的黃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黃僚始祖神位。

福建邵武黃氏許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黃膺派也很著名。

黃膺,據多種文獻資料所述,他是唐中葉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後徙居福建邵武,成為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膺的後裔,非常顯貴,北宋時出了著名的尚書右丞黃履和大書法家黃伯思,因此,家族名揚天下。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遷往台灣的黃姓:

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台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台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入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

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飢民數萬人入台,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最早遷台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1637年)移居今台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入台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於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入遷始祖。

據《閩台關系族譜數據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

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

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台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台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於雍正時游學台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台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台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台灣。

解放初期,中國******退守台灣,大批黃氏軍人和家屬隨部隊遷居台灣。

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黃姓海外移民拓殖

哪裡有海水,哪裡就有中國人。作為一個具有強烈開拓精神的族姓,黃姓正是海外華人中的傑出代表。從東亞、東南亞印支半島,到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跡。

黃姓開拓朝鮮半島。朝鮮半島與中國一衣帶水,古代曾經納入過中國勢力版圖。相傳在戰國時期,黃姓就曾到達這里。如有的黃姓族譜記載,黃姓的大顯祖春申君黃歇,自新羅(今朝鮮),回國創業,當了宰相。又如韓國泰昌企業株式會社社長黃英宰先生的族譜記載,他的祖先是1900年前由中國遷往韓國。近年,事業成功,名下十多個子公司遍布韓國。現年事已高的黃先生回國到湖北江夏郡尋根。

黃姓拓殖越南。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於印支半島各國。

堂號: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於平反昭雪。
江夏堂:後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誇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堂聯:
徽流江夏,景煥陽春
穎川世澤,江夏家聲
江夏世澤,賢相家聲
西京賢相府,東觀大儒家

閱讀全文

與越南黃氏宗親是哪裡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icu怎麼看英國人 瀏覽:879
印度汽油為什麼便宜 瀏覽:889
伊朗和巴鐵什麼關系 瀏覽:954
中國茶葉品牌有哪些 瀏覽:274
去印尼不懂語言怎麼辦 瀏覽:358
吃義大利面抹什麼 瀏覽:490
1個人民幣換多少印尼幣 瀏覽:577
韓國和伊朗哪個更強 瀏覽:312
越南沙金帶著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瀏覽:297
中國在伊朗在建的港口是什麼 瀏覽:584
英國細羊毛線可以用什麼替代 瀏覽:59
印尼虎搭配什麼魚好看 瀏覽:819
一中國人民幣等於多少印尼盾 瀏覽:240
義大利哪個味道面醬好 瀏覽:967
越南語導游需要怎麼考 瀏覽:295
英國人怎麼購買suv 瀏覽:49
印度公民修正案什麼意思 瀏覽:446
印度欠下巨債怎麼辦 瀏覽:776
中國中旗在哪裡 瀏覽:569
義大利生產日期怎麼說中文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