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戰如果越南以主力迎戰結局如何

越戰如果越南以主力迎戰結局如何

發布時間:2022-06-25 08:33:06

㈠ 越南戰爭的結果及產生的巨大影響是什麼呢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國西南邊境爆發了一場戰爭: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不僅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邊境利益,還樹立和鞏固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為改革開放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創造了穩定的周邊環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場為一個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的戰爭。


中國通過對越自衛反擊戰,打破了越南企圖佔領柬埔寨的野心和建立「印度支那聯邦」帝國的迷夢,消除了東南方向的威脅,為改革開放贏得和平穩定的環境。


越南戰爭的影響是無窮的。最重要的是,越南入侵其他國家,企圖改變東南亞的格局,並對中國發動戰爭。他們快速戰爭的目的是使他們的國家迅速發展。最後,他們用戰場留下的先進武器欺負附近的小國。

㈡ 美國侵略越南戰爭的戰爭結局

中美蘇三方都不是贏家。李丹慧還指出,四個三角角力的結局是:中美蘇三方誰都不是贏家,只有力量最弱的越南獲得實際利益,實現了民族統一,並利用大國間的矛盾,藉助蘇聯實力提高了自身地區性大國的地位,從而走上了聯蘇抗華,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道路。在中越兩黨這一對歡喜冤家的「恩仇記」中,兩國領導人的個人意見有時左右了局勢,深化了矛盾,加上兩國之間歷史上從屬關系遺留下的成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形成的利害關系,更使積怨日深,以致連蜜月時期的頻繁交往及好話說盡的外交辭令也無法消融這些嫌隙,最後使關系迅速裂變。
共產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往往可由兩國領導人的言辭交鋒中尋出。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提供了一批非常重要的文件,其中就有根據俄國解密檔案文件英譯的中越、中老及中柬領導人七十七次談話的珍貴記錄文本。中國學者據此向越南學界覆核其中一些資料,加上注釋,除選出一部分譯成中文首次披露外,其他部分則引入各自相關論文中。

㈢ 越戰中南越軍隊的結局

1975年4月30日,南越統帥部要求官兵放下武器投降的命令,大部分南越官兵向北越投降,少部分在美軍的幫助下潰逃至國外。

1975年1月越南民主共和國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發起了最後的決定性攻勢。短短幾個月內,南越國防軍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繼陷落。4月越南人民軍發起春祿戰役和胡志明戰役,旨在於5月1日之前,攻克越南共和國首都西貢市,以防止南越國防軍能重新組織起新的防禦和反擊。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國國防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而一家旅館樓頂上的直升機撤退也成了美國捲入越南戰爭的結束的標志。同日越南共和國首都西貢市陷落,越南人民軍攻陷了美國駐越南共和國大使館和越南共和國總統府,越南共和國政府覆滅(1975年4月30日越南共和國覆滅日)。

㈣ 中國與越南之戰的起因,過程和結局是什麼

中越戰爭的起因有不少說法,有說是中國向美國納的投名狀,有說為了打破蘇聯對中國的戰略包圍態勢的,但我個人最為贊同的說法是:為了阻止了越南統一東南亞,從而避免了東亞出現另一個像日本那樣重量級的挑戰者。

結果是中越戰爭歷時一個月(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方以傷亡2萬餘人的代價,消滅了越南近10萬,重創了越南的經濟基礎,使得越南北方地方造到了嚴重的破壞,使越南喪失了與中國長期對持的經濟和物質基礎。

㈤ 美帝打的越南戰爭最後贏了么

沒有,從戰略目的來看美軍算是失敗了,最終越南北方統一了南方,雖然從軍事上看,美軍並未失敗,越南的損失遠遠大於美國,至於美國失敗的原因,看下文吧
1975年4月30日,西貢的美國大使館上空最後一架直升機落荒,幾個小時後,越南人民軍的坦克踏破南越總統府的圍牆,南越政權(越南共和國)宣布投降。這標志著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美國在越南歷時十餘年,以花費1500億美元(相當於今天7000多億美元)、陣亡五萬多人的代價,打的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局部戰爭,最終卻全盤輸光。

越戰是一場背景復雜、過程混亂的戰爭,雖然發生在電視普及的年代,是第一場被「現場直播」的現代戰爭,留下了汗牛充棟的影像和文字記錄。但令人奇怪的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一本具有權威性的關於越戰的歷史著作,很多疑團和誤讀延續至今。美國在越南自始至終犯下了太多錯誤,導致在擁有相對於對手無可匹敵的資源與實力的前提下,輸掉了這場戰爭。

本文將檢討美國犯下的一個個錯誤,以期對越戰有較新的認識。

越戰中士氣低落的美國士兵

▍對敵人缺乏認識

美國當初是在對印度支那的局勢、對越南的國情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捲入越南沖突的。

美國認為,北越在1959年決定向南方派遣幹部、骨幹人員,秘密輸送武器,發動游擊戰爭以推翻南越政府,是因為南越總統吳庭艷開展了數年「肅共」活動,即將把南方潛伏的地下黨組織消滅殆盡。事實上,根據最近的研究,北越決定對南方開戰,從根本來說,固然是渴望重新統一——對《日內瓦協議》造成越南分裂現實的不滿,但也包含著現實政治動機和考量。當年北越國內面臨著一系列棘手問題。

1954年越南南北分治,次年北越推行了激進的土改政策,數以千計的地主、富農被處死,甚至包括抗法斗爭期間因大力支持越盟而被胡志明樹為標桿的開明地主代表。1956年,北越又推行了鎮壓知識分子運動,著名的現象學派哲學家陳德草(薩特的同學)的個人遭遇就是這場運動的縮影。同期,北越還推行了邁向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造成經濟蕭條、民生困難。打一場革命戰爭,可以有效轉移國內外注意力。

美國人一開始以為領導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作戰的是林彪,過了很久才確認是彭德懷。美國人在越南問題上犯同樣錯誤的時間更長,他們認為胡志明在北越是類似於斯大林、金日成在各自國家的地位,同時認為武元甲是北越最高軍事領導人。著名的1968年春節攻勢,就被美國人誤以為是武元甲的傑作。

北越的體制和同期社會主義兄弟國家並不相同,北越基本貫徹了集體領導制度,胡志明只是名義上的領袖,政治局更喜歡讓他在群眾面前和外交活動中發揮作用,具體工作另有他人負責。

領導對美、對南越斗爭的核心人物,是北越黨中央第一書記黎筍。黎筍曾長期擔任南方局書記,在南北分治的兩年過渡期內,主持了南方黨組織和人員的潛伏工作,在南越政府、南方社會各個角落布置了大量潛伏人員,奠定了越戰勝利的基礎。1959年以後,黎筍隱藏於胡志明巨大光環的後面,一手主導了北越對外作戰行動,並在黨內制定重大決策時,巧妙地將胡志明、武元甲及其支持者排除在決策圈子外面。

胡志明和黎筍

美國人第三個嚴重誤解是,一直以為1959年後南越不斷惡化的局勢是一場內戰。因此美國國內存在一個強大的聲音,反對捲入一場內戰並去支持一個「腐敗的、不得人心的」政府。從表面上看,1960年南越成立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宣稱自己僅僅是一個反對南越政府並開展游擊戰的聯合組織。1969年,解放陣線還在根據地成立了「越南南方臨時革命政府」。按照字面上的含義,南越似乎發生了人民起義,北越只是給予支援。

在巴黎和談期間,就出現了這樣有趣的一幕,美國不顧盟友南越政府的強烈反對,接納南方臨時革命政府為四方談判的一員。因此,1973年簽訂《巴黎協定》時,南越認為,南方臨時革命政府是北越一手控制的政治實體,沒有獨立資格來談判;北越則認為南越是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南方臨時革命政府才是南部國土的合法代表。最終,南越外長阮文藍和南方臨時革命政府外長阮氏萍拒絕簽字,只有北越和美國簽署協定。

事實上,解放陣線正是北越決定對南方發動游擊戰後的產物。北越很清楚,朝鮮戰爭表明美國在其盟友遭到常規軍事入侵時會出兵制止,但盟友內部發生「內戰」,美國就有些不知所措了。當肯尼迪政府意識到南越的「內戰」究竟是什麼情況,並派出顧問、增加軍事援助後,果不其然,美國國內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認為美國不該捲入南越「內戰」。

1973年美國根據《巴黎協定》撤軍後,雖然留下了價值6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但很快切斷了對南越的援助。到1974年下半年,南越總統阮文紹不得不號召打一場「窮人的戰爭」,進行嚴格的彈葯定量供給,南越士兵平均每人每天只有一枚手榴彈,八十五發子彈,每門炮每天四發炮彈。

當1975年決戰時刻到來時,白宮緊急要求美國國會批准給南越提供7.72億美元軍事援助,但國會否決了這一提案。而北越同期接受了軍事和經濟援助合計達30億美元。最終,在蘇聯提供的T-55式坦克、130毫米遠程加農炮、薩姆地空導彈的援助下,北越正規軍推過了軍事分界線。

北越人民軍和蘇制T-55坦克

▍不斷犯錯的白宮和五角大樓

美國在越戰中的基本政策是阻止北越南下,同時制止南方解放陣線的「叛亂」活動,維護日內瓦協定所劃定的南北分界線。因此,1965年美國正式大規模出兵越南,出現了「南打北炸」的局面,美軍在南方展開大規模地面作戰,同時只以空中力量轟炸北越。這些軍事行動的目的,意在迫使北越停止對南越的軍事行動。當時有批評意見認為,美國實質上是在打一場「不求勝利」的戰爭,只求北越坐到談判桌前,承諾在南方收手。

戰爭期間,美國為了表示求和的誠意,曾數次自動停止對北越的轟炸;同時利用各種公開與秘密的渠道,向河內表示盡快談判解決問題的意圖。在1969年尼克松上台主動向河內伸出橄欖枝、開啟巴黎和談之前,約翰遜總統就曾親自給胡志明寫信,提出和談的要求。總之,美國派兵到越南打仗,追求的不是勝利,而是含混不清的「和平」,美軍上上下下在這種追求目標不明確的戰爭中,喪失了方向感,不知打仗的目的究竟為何,士氣自然越來越低迷。

約翰遜總統

從軍事角度來說,美國在越南犯下了一系列錯誤。最為人詬病的是,美軍在越南採取了奇怪的人事制度。約翰遜總統派出五十萬大軍赴越參戰,卻拒絕徵召預備役部隊以彌補本土後勤和訓練單位出現的空缺。約翰遜的算盤是藉此博取好名聲,換取更多選票。但是,當美軍現役部隊因傷亡巨大需要增加兵員時,卻只能徵召更多的義務兵——這直接導致了擔心自己被徵兵入伍的青年學生發起的反戰運動,在1967年以後像燎原烈火一樣蔓延。約翰遜自私的小算盤不但砸了自己的腳,而且讓後任總統頭疼不已。

美軍在越南戰鬥了十年,卻「沒有積攢十年的作戰經驗,而是積攢了十個一年的作戰經驗」,這句話挖苦的就是美軍在人事上實行的輪換制度。因為現役兵員有限,美國採取了朝鮮戰爭期間行使過的人員輪換制度,任何官兵只需在越南服役一年即可輪換回國。然而越戰的情況和朝鮮戰爭全然不同,嚴重的傷亡使老兵不願再回越南打仗。這導致美軍完全無法保持必要的作戰經驗,剛剛熟悉戰場就輪換回國了。同時,美軍各部隊也喪失了起碼的凝聚力,官兵之間總覺得陌生,無法通力協作。

越戰後,美軍痛定思痛,認為越戰失敗,軍事上最大的教訓就是人員輪換制度。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長期化以後,美軍仍實行輪換制度,但不再採取單個人員定期輪換的做法,而是整支部隊集體輪換。

▍華盛頓數度錯失取勝良機

此外,白宮和五角大樓還數次錯失取勝良機。第一次,1955-1960年,美國派赴南越的軍事顧問團堅持認為南越面對的威脅是朝鮮戰爭式的常規入侵,於是將法國人組建的反游擊戰為目的的輕型作戰部隊統統解散,代之以美式常規重裝師。多年後,南越軍最善戰的將軍吳光長中將回憶,南越政府本來可以做好反游擊戰准備,堅守農村地區,但被美國顧問引到錯誤的方向。

南越最優秀的將軍,第一軍區指揮官吳光長中將

第二次,1961年以後,南越的游擊戰火越演越烈時,南越總統吳庭艷和美國的矛盾卻激化了。在肯尼迪默許下,1963年底CIA策動南越軍事政變,吳庭艷被殺,從此南越陷入嚴重混亂,直到1965年阮文紹出任總統。在這關鍵的三年時間里,先後發生九次政變,產生了五個政府,改組了十次內閣。由此,很多政府機構成了真空,解放陣線卻乘機坐大。南越有吳庭艷,尚能維持表面的團結,失去了吳庭艷,美國才發現自己作繭自縛。到1965年,南越到了崩潰邊緣,美國不出兵的話,解放陣線和北越就要自動接收政權了。

華盛頓第三次犯錯誤,是在1966年年中,美國空軍在近半年的時間里,實質上切斷了胡志明小道,南方失去了北越源源不斷輸送的作戰部隊和武器彈葯,以及至關重要的糧食、葯品;南方戰場上,傷員也無法及時後撤到北越,這時美軍只要加大打擊力度,南方戰場將難以堅持下去。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美軍在南方的作戰行動突然陷於停頓——南越內部又發生了大規模內訌!這樣,華盛頓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避免南越內部火並上。

最後一次機會,是在1969-1970年。1965-1968年,美國在越南的最高指揮官威斯特摩蘭將軍奉行「搜索與摧毀」戰略,企圖尋找敵軍主力,打一場決戰並殲滅之。但是北越軍和解放陣線非常靈活,美軍難以捕捉到敵人,處處撲空。在此過程中,美軍忽視了在越南南方打仗的目的是反游擊。眼看敵軍越打越多,華盛頓也意識到指揮官有問題而果斷換將。

艾布拉姆斯將軍上任後,轉變作戰重點,不再追求殲滅敵軍有生力量,轉為努力控制更多的地盤、人口,擠壓解放區的空間,「舀水捉魚」。到了1971年,大批南方解放區重新被美軍佔領,地方黨組織被連根拔起。以南方某地區為例,1968年解放陣線可以招募到1.5萬名新兵,次年只能招募到100人,美軍遭遇敵軍襲擊的數字也大為下降。

美國歷史學家長期忽視了越戰期間的這一局面。2007年,劉易斯.索利在《更好的戰爭》一書中對此作了詳細論述。但對美國來說,經過1968年春節攻勢以後,主流民意不願意看到美軍在越南繼續打下去。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決意盡快撤出越南,勝利的曙光已經顯現,但美國已沒有決心再打下去了。

一度扭轉了越戰戰局的艾布拉姆斯將軍

▍越戰的終點:始亂終棄

尼克松上台後,決心盡快、盡可能體面地撤離越南。經過一年的休養生息,1972年4月北越發動了被美國稱作「復活節攻勢」的軍事行動。此時駐越美軍已經很少,地面作戰主要依賴南越軍,美軍只提供火力和後勤支援。在美國威力巨大的空中火力打擊下,北越的進攻被粉碎,損失慘重。

這一年的後半葉,尼克松為了逼迫北越簽訂和平協議,恢復了對北越的大規模轟炸。B-52轟炸機首次直接轟炸北越重要目標。該年12月轟炸達到高潮階段,北越幾乎打光了防空導彈,再也無力反擊。美國卻只求北越盡快簽字,能使其體面抽身。次年1月,《巴黎協定》簽字後,美軍撤出了越南。

B-52轟炸機在越南投彈轟炸

南越一直疑心美國會拋棄自己,尼克松信誓旦旦連續寫了11封信向南越保證如果北越違反《巴黎協定》,美國將全力反擊。但水門事件改變了歷史,尼克松聲譽掃地,美國國會勢力極盛,繼任的福特總統施政空間有限,白宮前主人的承諾變得一文不值。

1975年1月,北越嘗試打下了南越福隆省後觀望形勢——1972年復活節攻勢中,北越的坦克也曾打下一個省,但被美國壓倒性的空中優勢炸了回去。眼看此次美國絲毫沒有出手干預的意圖,當年3月10日,北越再次發動進攻,當戰略要點邦美蜀被攻佔後,南越實質上已被切斷為南北兩段,美國仍然沒有出兵干預的跡象,3月25日,河內的政治局決議將原定的1976年解放全國的計劃提前實施。一個月後,西貢解放了。

美國對南越做的最絕情的也許不是違反承諾見死不救,而是更富有象徵意義的舉動:南越敗亡以後,當副總統阮高祺和第一軍區司令吳光長等大員搭乘美國軍機在夏威夷落地,驚魂未定時,他們滿以為會有美國軍政要員前來迎接,誰知只來了一個態度冷漠的下級軍官,以對待偷渡者的口氣命令他們脫下綴有將星的軍裝,換上便裝——失去了國家後,美國認為他們是身份待定的難民,翻臉不認人了。

據說基辛格為了不讓記者注意到這群怒氣沖沖的特殊人物,特意下令夏威夷方面去掉這批人的制服,將他們從公眾視線隔離開,遠離新聞界,以免發生讓白宮難堪的輿論事件。

就這樣,眼看著紅藍底金星旗插上南越總統府,華盛頓不得不為自己的愚蠢背上沉重的負擔。

㈥ 對越反擊戰越軍實力有多強呢70歲越戰老兵回憶:現在想想還後怕呢

對軍事有過了解的朋友一定對對越反擊自衛戰不陌生,中國和越南在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間,爆發了一場戰爭,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的鄰國柬埔寨被越南全面佔領,越南也由此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境地,眼看著邊界安全受到威脅,我國採取了必要措施,在廣西和雲南中越邊境地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

打擊的對象就是我國一直以來對其實現援助的,在1944年12月22日組建起來的越南軍隊,堪稱是白眼狼,越南在抗法救國戰爭和抗美救國戰爭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軍隊士氣高漲,越來越不知輕重,肆意妄為,姿勢很高,認為自己的軍事實力可以排到“世界第三”,但是這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最後勝利者還是中國。

對越自衛反擊戰,越軍的真實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在中越戰爭中,單看武器裝備,越南方面強於我國,畢竟越南在越南戰爭中繳獲了很多先進的美式裝備,還有蘇聯在背後支持,而我國那時工業化水平不高,沒有幾件拿得出手的武器。

越軍裝備的數量和質量都在我國之上,越軍單兵裝備是我國的三倍,還有戰鬥力超強的AK47全自動火器,所以當時世界各國並不看好我們,認為此戰越南勝算更大。

越軍雖然武器裝備先進,但是他們的作戰能力不強,戰術上也比不上我國,從一開始他們就低估了我軍的實力,在實戰中看到我軍真正實力之後,心理難以承受,我軍各個擊破取得勝利。

㈦ 越南戰爭的結局是怎麼樣(中越)

中國勝利,我軍的部隊已經深入到接近首都河內,而且這個時候越南的抵抗已經很少了,已經基本被擊潰。。後來中國因為顧及國際影響,並且因為在戰爭開始之前,我國就宣布這次反擊戰是懲戒性質的,無意佔領越南領土,所以就主動撤出了越南國土。

㈧ 越南戰爭的戰役結果

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1176000人死亡(最高估計)、600000人受傷。
中國:參戰17萬人(1979年),1146人死亡,60000受傷。
蘇聯:參戰3000人,16人死亡。
共計死亡:1177462(最高估計)共受傷:604200人以上。 美國:參戰650000人,58220人死亡、303635人受傷、1687人失蹤。
越南共和國(南越):120萬軍隊;220357人死亡(最低估計)316000人死亡(最高估計)、1170000人受傷。
韓國:參戰53000人,5099人死亡、10962人受傷,4人失蹤。
澳大利亞:參戰7672人,521人死亡、3000人受傷。
泰國:參戰10450人,1351人死亡、5000人受傷。
紐西蘭:552人參戰、37人死亡,187人受傷。
中國台灣:參戰人數不詳;1人死亡。
寮國王國30000人死亡,受傷不明。
總計:315384人至412000人死亡,1490000人以上受傷。 越南平民死亡:200000人至2500000人(估計)
柬埔寨平民死亡:200000人至300000人(估計)
寮國平民死亡:20000人(最少)
總計平民死亡:42萬人—250萬人 越南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戰後,100—250萬南越公民被送進勞改營,估計有165,000名犯人死亡。還有100,000到200,000南越公民被處決。R.J. Rummel估計在被趕到「新經濟區」從事苦役的一百萬南越公民中,五萬人死於重勞動。據聯合國難民署數字,有200,000到400,000越南船民死在海上。在1945年9月2日至1975年4月30日的戰爭中造成了800萬平民的死亡。戰爭結束時給越南留下了一片滿目蒼夷的土地和100萬孤兒、200萬寡婦、50萬殘疾人、70萬妓女。但這還不是苦難的終結,越南又先後與中國和柬埔寨發生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
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越南戰爭結束了美國戰後25年的經濟繁榮,使美國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盡管美國自建國以來在絕大多數戰爭中都是獲利的,但是越南戰爭卻是美國人的滑鐵盧。戰爭初期國防開支急增,到1966年增加幅度為10%以上。與此同時,1965—1966兩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均超過6%。但隨著美國在越南的軍事行動陷入困境,國防開支負擔不斷加重,美國經濟又調頭向下,1967年經濟增長率降到2%。1970年美國經濟增長則完全陷於停頓。事實上,美國從1969年12月爆發經濟危機,到1982年12月經濟才得到復甦。
大陸地區
中國是越南民主共和國最主要的支持國和援助國。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再加上社會制度的因素,中國援助越南800億元人民幣,客觀上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負擔。統一後的越南並未成為中國可靠的盟國,出於擔心國家利益受到中國和柬埔寨民主共和國的損害,越南倒向了蘇聯。1978年12月25日越南侵略柬埔寨民主共和國,破壞了東盟國家的局勢,同時在中越邊境挑起沖突,並在其國內大肆排華。中國於1979年2月17日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教訓越南。
香港地區
1975年越南統一後,有越南難民不斷乘船來港,聯合國在同期推行第一收容港政策,指定香港須首先接收越南難民(港府稱越南船民)。1978年匯豐號事件後,殖民地政府在香港多處地方設立越南難民營,大型難民營包括望後石及深水埗軍營(今西九龍中心),此後不斷有越南人偷渡來港,當局與越南交涉,並遣返越南難民直至2000年望後石難民營關閉為止。
由於越南難民背景不同,香港政府懵然不知而讓北越及南越難民在同一難民營內生活,親共的北越人和反共的南越人曾多次在難民營內進行打鬥,更試過出動駐港英軍鎮壓。由於有部分難民營設置在居民區附近,香港人對經常生事的越南難民反感,越南人在香港的形象十分低落。至今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仍拖欠港府的越南難民處理經費。
膾炙人口的「北漏洞拉」廣播亦是越南難民潮的產物,當時殖民地政府為防止更多越南人來港,實施甄別政策以減少越南難民對香港的負擔。直到今天,因為越南難民問題,香港仍然對越南人實施嚴格的出入境管制,包括禁止他們參與專才計劃。 如同中東戰爭,越南戰爭成為了冷戰中東西兩方新武器、新戰術的試金石,並且由於美國的直接參戰,對美軍1980-90年代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越南戰爭是第一場大量投入直升機進行作戰任務的戰爭;美軍利用直升機快速起降與起降場地需求小的特性,發展出利用直升機快速移動部隊,進行敵後奇襲的空中騎兵戰術,在戰爭期間發揮出相當的效力。此後,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對直升機的倚重進一步增加,直升機空中機動作戰幾乎成為美軍的典型戰術,不過,美軍直升機在越戰後期的損失率節節高升,也顯示出直升機在戰場的脆弱性。
常久以來流行著一種說法,認為越南叢林與農田密布的地型限制了美軍裝甲、坦克部隊的運用,而大大削弱了美軍在傳統武力上的優勢。此論述再加上1973年贖罪日戰爭中以色列裝甲部隊為阿拉伯國家裝配的俄制反坦克導彈重創的戰例,成為了70年代後風行一時的「坦克無用論」的理論依據。然而在實際上,美軍裝甲部隊在越南的部屬與活動受到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的大,更甚至在某些行動中大規模的使用裝甲部隊作戰(如在1965年掃盪湄公河三角洲時,就曾大量投入新式的M113裝甲運兵車,對缺乏重武器的當地北越軍造成很大的沖擊),美軍裝甲部隊在越戰期間的缺乏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交戰對手裝甲兵力上的不足與節制性的運用;直至美軍撤出後,北越軍的裝甲力量才出現長足的成長,不但在越戰末期與南越軍發生過大規模的坦克對戰,同時也在1975年最後的攻勢中發揮舉足輕重的角色。
越南上空的空戰也對美軍戰機發展帶來影響,美國海空軍在質、量上均優於對手北越空軍,但在戰爭的頭幾年間卻無法在空戰中取得優勢,甚至付出了近乎一比一的難堪交換比。美軍戰斗機部隊的拙劣表現之原因在於,作為海空軍主力的早期型F-4幽靈式戰斗機因為當時流行的武裝全導彈化概念而未裝置機炮,而當時導彈的准確性又難以保證,導致美軍飛行員時常出現導彈失靈/脫靶後無法還手的窘境,而美國飛行員教育因全導彈概念而輕視纏斗,編隊戰術上也較為僵化,結果使重型的美軍戰機在面對北越相對輕巧的戰機時陷入苦戰。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後,美軍開始在F-4E以後的各型戰機上重新加裝機炮、加強飛行員的纏斗訓練及獲得可靠性較高的空對空導彈後,美國戰斗機部隊才得以奪回越南空戰的優勢,將敵我交換比拉大到一比三。此外,北越空軍輕型戰機在戰役期間的活躍表現,讓美軍出現了名為戰斗機黑手黨的戰術、設計概念,從而催生出F-16戰隼式戰機。
東西方的輕兵器代表AK-47和M16也在越戰中被廣泛投入(至今其衍生型仍繼續在各國部隊中服役),自動武器的參戰使單兵火力被提升到二戰時期的數倍─這對廣泛以小股部隊甚至單兵進行游擊、騷擾戰術的北越方面帶來的優勢尤其明顯。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主要是步兵)在越南被投入一場沒有決定性的正規會戰、由大量的小部隊交戰與搜索構成的「非正規」戰役,而這種戰爭模式中所需求的戰技(諸如偵搜、班─排級的戰斗教範、叢林-住民地戰斗)多是過去美軍所忽略的。同時,美軍當時大量徵招大專學生擔任尉官的制度,也產生了大量不適任的基層幹部;越戰的教訓無疑使戰後的美軍更重視相關的訓練(其中尤以特種部隊作戰方面獲得長足之發展)。此外,防彈衣也首度在越戰期間被美軍大量發配做為單兵防護裝備。
戰後創傷綜合症(PTSD)也因為越戰返國軍人所出現的問題而廣為大眾所知,因而促進了日後對戰爭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 《越南大戰》Green Berets(1968年)
《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1976年,馬丁·斯科塞斯和羅伯特·德尼羅經典合作)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獵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第一滴血2》First Blood 2(1985年)
《第一滴血4》First Blood 4
《野戰排》Platoon(198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漢堡高地》Hamburger Hill(1987年)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年)
《野狼呼叫21》Bat*21,(1988年)
《西貢小姐》Miss Saigon(1989年)
《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年)
《天與地》Heaven&Earth(1993年)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199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我們曾是戰士》We were soldiers(2002年) 《叢林之狐》系列Viet cong
《戰地風雲:越南》Battlefield Vietnam
《重返狼穴3:越南視線》
《越南地獄》
《使命召喚7:黑色行動》
《彈震症:越南67》
《彈震症2:血跡》
《戰地:叛逆連隊2-越南》
《戰爭之人:越南》
《風起雲涌2:越南》Risingstorm2 Vietnam 《進軍歌》杜友益詞 文高曲
越南軍團,
為國忠誠,
崎嶇路上奮勇前進。
槍聲伴著行軍歌,
鮮血染紅勝利旗。
敵屍鋪平光榮路,
披荊建立根據地。
永遠戰斗為人民,
飛速上前方。
向前!
齊向前!
保衛祖國固若金湯。
越南軍團,
旗標金星,
指引民族脫離火坑。
奮起建設新生活,
打破枷鎖一條心。
多年仇恨積在胸,
為了幸福不怕犧牲。
永遠戰斗為人民,
飛速上前方。
向前!
齊向前!
保衛祖國固若金湯。
《What's Going On》——Marvin Gaye
Mother mother
There's too many of you crying
Brother brother brother
There's far too many of you dying
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
To bring some lovin'here today -Ya
Father father
We don't need to escalate
You see war is not the answer
For only love can conquer hate
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
To bring some lovin'here today
Picket lines and picket signs
Don't punish me with brutality
Talk to me so you can see
Oh what's going on
What's going on
Ya what's going on
In the mean time
Ah what's going on
Right on baby
Right on
Right on
Oh but who are they to judge us
Simply because our hair is long
Oh 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
To bring some understanding here today
OhPicket lines and picket signs
Don't punish me with brutality
Talk to me
So you can see
What's going on
Ya what's going on
Tell me what's going on
I'll tell you what's going on -Uh
Right on baby
Right on baby 內容簡介
越南戰爭開戰伊始在美國就備受爭議。這部饒有興味的歷史著作清晰地講述了美國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就捲入亞洲中南半島事務,並且深刻探究了美國遏制共產主義運動在亞洲蔓延的種種復雜動機,書中向我們揭示了幾個關鍵問題:為什麼艾森豪威爾總統在1954年決定向南越提供援助,而在1965年約翰遜總統卻下令發動戰爭;為什麼北越雖然在1968年的春節反擊戰中失敗但最終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美國到底從越南戰爭中學到了什麼。本書全面介紹了這場曾讓美國付出56000多條生命的地區沖突,有助於讀者從多個角度了解這一美國歷史上失敗的戰爭。
作者:莫里斯·艾澤曼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美國與越南:錯過的諸多良機 亞洲與太平洋,1948
第二章 美國歷時最長的戰爭的背景 北越與南越,1954—1975
第三章 美國介入越南戰爭的原因:1954—1961 湯姆·多利醫生與發生在越南的善惡之戰
第四章 肯尼迪的戰爭:1961—1963 羅伯特·S.麥克納馬拉的反思
第五章 約翰遜的戰爭:1963—1964 1964年的「和平候選人」—林登·約翰遜
第六章 騎虎難下:1964—1965 胡志明小道,1965
第七章 越南戰爭中的美國步兵鮑勃·克雷與美國的痛苦記憶
第八章 地面戰爭:1965—1967 越南共和國,美國軍事力量戰術區,1968
第九章 空中戰爭北越的防空體系,1969—1972河內希爾頓約翰·麥凱恩—廣受歡迎的戰俘政治家
第十章 大後方:辯論與抗議湯姆·海登與芝加哥大街上的善惡之戰
丹尼爾、菲利普·貝里根與天主教反戰抵抗運動「和平與愛情」:越南戰爭與反正統文化
第十一章 春節攻勢春節攻勢,1968年,越南戰爭如何削弱了民主黨
第十二章 尼克松的戰爭:1969—1973俄亥俄州立肯特大學與反戰運動的命運空中戰爭,1972年大選:「和平在望」
第十三章 戰爭結束作戰失蹤:蘭博與美國的越戰記憶「水門事件」:越南戰爭怎樣毀掉了尼克松的總統職務
南越政權的垮台,1975「越戰老兵紀念牆」
推薦閱讀 Acrossstheuniverse(2007年) 越南大閱兵紀念越戰結束40周年
閱兵式上有學生揮舞「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旗幟。西方社會認識的簡稱「越共」一般是指這支由越南共產黨指揮的游擊隊。
越南在胡志明市街頭舉行盛大閱兵式,紀念越南戰爭結束40周年。
越南人民軍副總參謀長阮國慶中將致辭時說:「430勝利是越南人民的黃金轉捩點。」

㈨ 分析越戰中的大國關系,及其對戰爭最後結局的影響

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越共在北越的幫助和支持下,逐漸改變了斗爭方式,轉向公開的游擊戰術。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向南部提供類似的援助。1963年,美國「軍事顧問」增長到1.5萬人,(包括27名將軍);他們也帶來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這場殘酷的戰爭有兩個最明顯的後果:南越人民愈加害怕成為越共的敵人,吳庭艷政府變得愈加殘酷,政府拒絕接受美國顧問提出的改革建議。在經濟方面,這些建議可能會使工人的狀況變得好些;在宗教和政治方面,會使佛教徒的處境輕鬆些。庭艷有自己的觀念。他認為持不同政見的一些佛教徒與越共有秘密聯系,因此禁止佛教徒在慶祝佛陀(釋迦牟尼2587年)誕辰時展示國旗。這引起了佛教徒強烈的抗議遊行,警察向群眾開了槍。1963年6月,第一批佛教僧侶在身上澆上汽油,在西貢的街上自焚。僧侶們的極端行為一直持續到10月末,其痛苦場面被全世界的電視播報,給南越政府造成很壞的影響。

狀況變得如此糟糕,使美國中央情報局贊成在西貢實施除掉吳庭艷這一計劃。1963年11月1日,一群南越將軍決定行動:吳庭艷及其兄弟被暗殺,由軍人集團取而代之。該集團做的第一件事是改變佛教徒的狀況。3個星期後,即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達拉斯被謀殺,其原因與越南戰爭沒有直接聯系。副總統林登·B.約翰遜繼任總統,繼續進行越南戰爭。

越共運動范圍更加廣泛,勢力更加強大。游擊隊員們沿公路和小路設置陷阱,誘使警察部隊和南越軍隊落入陷阱。他們還挖掘了3英里長的地道,通過這里他們可以出現在敵人後部。南越軍隊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約翰遜總統決定擴大美國軍隊的參與。公開戰爭已經一觸即發。

1964年,美國分遣隊增加到24萬人,每年人數仍在繼續增加;到1967年,陸、海、空聯合部隊及海上力量達到45萬人。此外,還有B-25轟炸機,從太平洋的關島軍事基地飛往北越進行轟炸,5萬多名水兵乘坐第七艦隊戰艦到達南越。

1964年公開戰爭開始。8月2日,第七艦隊與北越部隊展開海上激戰。北越部隊襲擊兩艘美國驅逐艦,擊沉一艘,1500名水兵喪命。美國政府及其軍事指揮官立刻宣布要對北越部隊的殘酷襲擊作出報復。但是,《紐約時報》後來駁斥了這種說法(根據五角大樓的報道),揭露這一事件是事先預謀的,是美國為了給其空中力量對北越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城市行動尋找正當理由。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

1964年末,雖然西貢軍政府已經集結了20萬人,但越共部隊仍然控制了南越的三分之二的領土。美國因其在空襲中使用燃燒汽油彈而招致越共的譴責。教皇保羅六世作了大量的和平呼籲。在美國凡是有男孩的家庭到了服兵役年齡就要經歷焦慮與恐懼的日子。同世界各地一樣,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日益高漲。一些來自西方國家的著名知識分子在英國歷史哲學家博特蘭·羅素帶領下建立了審判委員會(後來成為羅素審判委員會),提出要對美國在越南所犯下的「罪行」進行審判。1967年,另一位反對「美國人」戰爭的世界著名傳奇人物格瓦拉打出這樣的標語「創造兩個、三個、幾千個越南」,並組織了遊行示威,高呼「停止轟炸 」的口號,反對戰爭。

然而,無論是否帶有燃燒彈,空襲沒有產生實際效果,美國飛機繼續被蘇制導彈擊落。到1967年春天,在與北越進行了26個月的無效對抗後,美國共有500架飛機被擊毀。戰爭仍在不斷升級。1965年,參與戰爭的部隊已達到十分驚人的數字:其中有60萬名南越人,16.5萬名美國人,20萬名支持美國的韓國人,23萬名越共游擊隊員,2萬名正規北越士兵,再加上少量東南亞公約組織成員,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士兵。

1965年,有美國步兵師參與的陣地戰首次全面打響,同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每小時時速最大為2400公里)轟炸戰斗機繼續轟炸北越,但是沒有產生多少戰略效果。雖然轟炸目標沒有瞄準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城市,然而,這仍不能避免美國遭受整個世界,特別是歐洲各個大學學生的憎惡。

支持蘇聯的國家給北越以幫助,並直接向戰場上的越共游擊隊員輸送援助。蘇聯支援了卡車、米格-21飛機、SAM導彈和直升機�中國支援武器,包括殺傷地雷和迫擊炮;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支援了大炮和船隻;民主德國支援了汽車、摩托車和自行車;羅馬尼亞進行了醫療援助。面對這樣無休止的戰爭以及穩定增長的死亡人數,美國公眾分成了兩派:「鷹」派和「鴿」派,前者人數少,後者人數多。

美國每年面對著300億美元的參戰經費,華爾街擔心會重演1929年經濟衰退的歷史。華盛頓一些戰略家認為,當時蘇聯和中國之間存在的摩擦可能會對河內不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中國和蘇聯卻在支持越盟所需要的軍事援助方面展開了競爭,看誰能夠向胡志明提供更多的武器援助。

西貢的每一個軍政府都顯得無能。1965年7月19日,35歲的空軍將軍阮高其身穿飛行服,主持了政府會議,在會上大肆宣揚自己的反共情緒。但在反共前線,美國總司令威廉·威斯特摩蘭將軍猶豫不決的態度才是真正的致命弱點。威斯特摩蘭是二戰期間西西里登陸及朝鮮戰爭中的一名身經百戰的將軍,目前被從西點軍校調到南越前線。總的來說,他算是一名理論家,在越共陣地散發了10億張反共傳單,而沒有對其採取猛烈殘酷的進攻,導致約2000名越共分子「開小差」,「逃到」南越部隊,它們不是來與南越合作,而是來充當間諜,破壞其行動的。

在14年的越南戰爭中,1968年是最殘酷的一年。這個遙遠的東南亞國家由血腥的戰爭產生的情緒,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革命運動。後來,這個年代被稱為「68年代」。1968年,美國在形象上受到一次最沉重的打擊,這一打擊始於春節進攻。1月30日,越共和北越部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約5萬名越共隊員和越盟正規軍同時進攻了140個各種戰略性重要地點,其中有南越部隊在西貢的總部; 11個師級指揮部中的8個,30個地方城市以及20個空軍基地。毫無疑問,這是整個越南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攻擊。西貢的一部分落入越共的控制中,越共甚至還在那裡建立了臨時革命政府。一支越共突擊隊企圖攻入美國大使館,但被擊退,損失慘重。這次行動十分殘酷。威斯特摩蘭向所有軍事力量發布總動員,要求立即從前一段放鬆時期遭受的損失中恢復過來。他們經過激烈戰斗,重新奪回西貢和其他城鎮,至少有3萬名越共隊員被殺. 春節進攻是一次全面的大規模進攻。雖然這次行動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但並不是一次軍事勝利。美軍幾乎奪回了曾經失去的所有陣地,包括這個國家古老的城市順化。但無論如何,這次行動是整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它向美國和全世界公眾證明,美國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整個三個月期間戰斗一直十分激烈。美國在湄公河三角洲發起反攻,這標志著「稻田地戰爭」的開始。與此同時,越共繼續向美國在溪山的軍事基地施加壓力。後來發生了美國捲入越南戰爭中最嚴重的事件:美來大屠殺。1968年3月16日上午7點30分,美國第
十一團查理連進入美來村。查理連由24歲的陸軍中尉威廉·卡利率領。卡利的頂頭上司歐內斯特·梅迪納命令卡利「消滅全部敵人」。但敵人當時不在美來村。實際上,村子裡沒有多少成年男子,只有婦女、老人和兒童。但「全部消滅」這一命令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執行。卡利首先向一個處於恐怖中的當地人的茅屋開槍,並命令手下人效仿他的行為。到11點,共有347人被殺。關於這次大屠殺的消息在幾個月時間內都沒有向公眾報道,但一名結束兵役的士兵羅納德·賴德諾爾從其戰友處了解了這一事件。他立刻採取行動,向國會議員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到了新聞記者西摩·赫什的手中,他對此事進行了調查—後來因其調查和報道而獲得普利策獎。1969年6月,卡利中尉被送回美國,並被指控為戰爭罪犯。6月29日,在一場震驚全國的審判中,卡利被判處有罪,終身監禁。在審判期間,另一名新聞記者約翰·薩克站在被告一方,並寫了一本書,名為《卡利中尉》。在書中,這位中尉認為他並沒有做什麼,只是在執行梅迪納上尉下達的命令。但這些命令只指向越共隊員,要把他們全部消滅,不保留任何俘虜—而不是指向婦女和兒童。尼克松總統將判決終身監禁減刑至20年。卡利並沒有服滿刑期,於1974年底被釋放,做了一名保險經紀人。梅迪納上尉以及美國師指揮官塞納爾·科斯特遞交了退出軍隊的辭呈。這一事件不僅在美國公眾中,而且在軍隊士兵中都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一分歧,有必要了解曾試圖阻止這次屠殺的3名士兵。克萊姆森大學(南卡羅萊納)教授大衛·伊根在對美來屠殺的研究中,於1988年發現了這3名士兵。他們是修·湯普森、勞倫斯·科爾伯恩和格倫·安德烈奧塔。他們當時駕駛直升機,湯普森是頭頭(同卡利中尉一樣也是24歲)。湯普森的任務是從空中觀察美來村。上午時分,他們清晰看到一名軍官將一名年輕女孩射倒在地,後來,這名軍官又向其頸部開了一槍,將其打死。湯普森決定降落,他們立刻發現許多婦女、老人和兒童的屍體被扔到溝里。他們還看到一隊士兵走向一間茅屋,一位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的年老婦女和一名兒童嚇得呆站在那裡。飛行員們開了槍,以保衛這些平民。他們解救了十幾名村民。格倫·安德烈奧塔救出了一名緊緊抓住母親屍體的兩歲孩子。3個星期後,安德烈奧塔因飛機墜毀而死。湯普森和科爾伯恩向上司遞交了報告,並因其行動得到嘉獎:湯普森獲了十字勛章,科爾伯恩獲得銅質勛章。

雖然美來屠殺不是特種部隊所為,但如果不提及神秘的「綠色貝雷帽」,還無法講述越南戰爭的故事—哪怕是簡短的故事。這支精兵受到極端右翼分子(不僅在美國)的肯定,但同時也因其極端民族主義傾向及殘暴行為而受到垮掉的一代和世界各地自由主義領導人的憎恨。「綠色貝雷帽」由一些志願者組成,他們特別擅長反游擊戰以及叢林戰。他們由越南軍事協作指揮部和研究觀察組指揮,通常稱為特別行動組,於1964年成立。起初,特別行動組的任務是為南越提供訓練及戰略建議,後來,「綠色貝雷帽」便逐漸開始採取秘密軍事行動。他們執行間諜任務,查找越共游擊隊員藏身之處,他們的行動也被稱為黑色行動,包括非法謀殺、蓄意破壞、心理戰以及提供反面消息。他們有直升機和船隻,供他們進入敵人領地,返回他們的基地。特別行動組由2000名美國人和8000名越南人組成,他們都是嚴格按標准挑選的。總部位於西貢附近。他們從邦美蜀、昆嵩和峴港等前方觀測基地接受特別任務。1967年11月後,「綠色貝雷帽」主要集中在三個地點:峴港為北方行動基地,昆嵩為中部及寮國和柬埔寨行動基地,邦美蜀為南部行動基地。他們的標准行動小組(特別偵察組)由3名美國特種部隊士兵和9名南越當地人組成,特別擅長與越共在叢林地區交戰,並同越過北緯17度線的北越人作戰。越共付出了沉重代價後才意識到,這些「綠色貝雷帽」藏在森林中,突然間以極強的火力和強壯的身體及勇氣出現在面前,令他們難逃厄運。

經過1968年的春節進攻以及美國的反擊後,北越正規軍將承擔戰爭的主要壓力。但美國的政治及軍事威望也嚴重受損。共和黨人查理德·尼克松經過競選成為下一屆總統,雖然他是右翼派,但也於1969年1月在巴黎倡導和平談判。

美國基本上承認取得越戰的勝利是不可能的。隨著美國在東南亞地區遭受的軍事失敗,尼克松政府不得不正視國內出現的越來越強烈的不滿情緒。一些情緒激昂的抗議者,如世界著名的重量級拳王卡休斯·克萊拒絕服兵役。電視上有關戰爭的報道更多地強調戰爭的負面影響。越南已經成為窮人反抗帝國主義的一個象徵。大學校園中的抗議活動也十分普遍。在俄亥俄大學,國民警衛隊非法使用武力,在格鬥中打死4名學生。這一騷亂很快傳遍了歐洲的大學,「68年代」一詞(自1968年開始,學生的抗議活動從巴黎遍及德國及義大利的主要城市)成為抗議活動的同義詞。抗議活動以「偉大的越南人民」的名義進行,得到蘇聯國家安全組織—克格勃的組織領導與經濟上的援助。從1970年開始,戰爭波及柬埔寨和寮國。柬埔寨發生的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朗諾將軍在首都金邊奪取政權。在寮國,政府繼續抵抗游擊隊員。1970年底,根據尼克松總統顧問亨利·基辛格起草的計劃,美國開始逐漸減少駐在南越軍隊的數量。南越將要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戰爭,因為美國將限制對其提供武器、彈葯及葯品方面的支持。

美軍開始逐漸撤回美國,到1972年末,在南越只剩下4.3萬名美國士兵� 他們也
即將離開那裡。1973年1月27日,美國在巴黎與北越簽訂和平協約。這場戰爭使美國損失了5.7萬人。在南越的屍體堆積如山。在寮國,巴特寮佔領首都萬象後,掌握了權力。在柬埔寨,紅色高棉領袖波爾布特推翻了朗諾政府。由阮文紹統治的南越一直抵抗到1975年4月30日。這一天,越南人民軍進入西貢,當最後一名美國人乘坐一架直升機從美國大使館上空逃走時,整個世界都感到十分震驚。這場20年前開始的戰爭,旨在阻止印度支那成為共產主義國家,最終以美國撤離而結束。這對西方來說是痛苦的。對越南人而言,戰爭最終使200多萬人死亡,300萬人受傷,1200萬人流離失所。對美國人而言,共有57685人死亡,15.3萬人受傷。在第三個千年到來之際,越南處於和平之中。西貢,現在改為胡志明市,以紀念這位於1969年去世的共產主義政治家,新的一代正在以愛和良好的願望重建這座城市。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093351.html

㈩ 越戰中南越軍隊結局怎樣,指最後沒能和美國人一塊撤走在海灘上的那些,

北越軍隊佔領西貢(現在的胡志明市)以後,也留下了殘忍的歷史,屠殺居民,對支持南越的人,和在南越政府中工作過的人展開大清洗。大批南越居民被迫逃亡東南亞各地區各國,當年由於南越難民的大量湧入對香港地區治安造成嚴重影響。南越時期的專制統治,北越統一以後也進行了殘酷統治,南越的人民是這場戰爭的最大受害者。現在的南越仍然是越南的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閱讀全文

與越戰如果越南以主力迎戰結局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服如何買女角色 瀏覽:34
和平精英國服怎麼隱身 瀏覽:33
中國哪個黃帝老婆最多 瀏覽:662
印度一座大樓多少時間就蓋好 瀏覽:98
病毒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35
怎麼中國加油 瀏覽:537
印度的自行車之都在哪裡 瀏覽:9
印度毛巾有多少功能 瀏覽:20
中國幫多少國家口罩 瀏覽:760
義大利醫務官是什麼級別 瀏覽:243
海淘怎麼寄回中國 瀏覽:558
伊朗在古代稱為什麼時候 瀏覽:193
中國的麵食有多少種 瀏覽:878
義大利福松布羅內屬於哪個大區 瀏覽:572
英國為什麼可以有兩個足球 瀏覽:220
印尼日期月份怎麼看 瀏覽:163
越南怎麼生活的 瀏覽:377
越南語你好怎麼說中文翻譯 瀏覽:699
印尼的燕窩什麼時候採摘 瀏覽:751
越南人怎麼選人 瀏覽: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