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越南文字的歷史演變,及現在越文的來歷與發展過程
越南古典文書多用古漢語文言文寫成、字典里的單詞有70%以上為漢字詞(漢越詞,"từ Hán Việt"),近代以前多使用漢字以及本民族發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書一般由完全使用漢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書一般使用漢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在13世紀喃字發明之前,越南人一般說越南語的口語,但由於缺乏本民族文字,所以書面上多採用文言文(與古代日本和朝鮮很相似,官方文書多用文言文,而民間的口語仍是本民族語言)。喃字發明以後,越南語從此口語和書寫達到一致。1919年越南科舉廢止、1945年阮朝滅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促使漢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17世紀基督教會傳教士發明的、法國殖民地化政策極力普及的使用羅馬字表記的「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國語)」。殖民地時期國語字被法國殖民者稱之為的「法國人的贈物」的「文明化」的象徴,獨立運動推進以後、民族主義者認為漢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效率性,國語字成為了獨立後的越南語的正式表記法。一般越南國民都毫無疑義地把國語字作為正式標記法。
10世紀以後,出現了越南古代文字——字喃。它是一種方塊字,部分借用漢字,部分使用漢字中會意、形聲、假借的方法構成。 例如""(M懲t tri,太陽);「陵」( M懲t tr╤ng,月亮)。13世紀以後,出現用字喃寫的詩歌,大量作品流傳至今。阮攸(1765~1820)的《金雲翹傳》是字喃詩歌的代表作。17世紀,歐洲傳教士制定了拉丁化的越語拼音方案,用於佈道。1649~1651年間A.de羅德在羅馬出版的《越葡拉丁詞典》 和用拉丁化越南文寫的 《八天講道法》 被認為是越南語拉丁化拼音的開端。拉丁化的越南文已成為越南人民獲取文化知識的工具。
Ⅱ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越南語怎麼讀
一 một 接近漢語的 木
二hai 接近漢語的 孩
三ba 接近漢語的巴
四bốn 接近漢語的 不文
五năm 接近漢語的 南木
六sáu 接近漢語的搜
七bẩy 接近漢語的北
八tám 接近漢語的搭木
九chín 接近漢語的今
十mười 接近漢語的摸一
Ⅲ 越南的官方語言是什麼
越南的官方語言是越南語。
越南是一個多語言、多民族的國家,官方正式認定公布的民族共有54個。依據越南統計總局(Tổng Cục Thống Kê 2010)於2010年所公布,於2009年進行的人口普查結果,全國總人口約8,584萬人。
其中主體民族「京」(Kinh)族佔85.7%,其餘53個少數民族佔14.3%。京族人是狹義上的越南人,其母語就是越南語(越南語稱為Tiếng Việt)。若就語言分類的角度來看,越南的民族數量遠多於54個民族。
(3)越南古代漢語一二三怎麼寫擴展閱讀
越南最大的宗教。越南佛教最原始是從印度傳入,大約在第一世紀初,印度商人已經經由海路進入越南了,其中有許多佛教徒的商人。
因此,佛教開始傳入了越南。東漢末年,大乘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越南人稱為「北宗」。十世紀後,被尊為國教。小乘佛教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稱之為「南宗」。截止2013年全國佛教徒約5000 萬人。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
Ⅳ 越南話一到十怎麼念
正確書寫方式及讀法是:
1:một,中文讀法:mu,wu(連讀)。
2:hai、中文讀法:hai。
3:ba、中文讀法:ba。
4:bốn、中文讀法:bo,en(連讀)。
5:năm、中文讀法:ning。
6:sáu、中文讀法:shou。
7:bảy、中文讀法:bei。
8:tám、中文讀法:tan(二聲)。
9 :chín、中文讀法:jing。
10:mười、中文讀法:me,mei(連讀)。
越南語讀法:
1、固有詞(純越詞)。
固有詞(越:T? thu?n Vi?t)是越南語本身就有的詞彙,這些詞彙多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動、名詞,比如動詞「?i(去)」、 名詞「c?m(飯)」等;以及一些具象的名詞,比如「cay(樹)」、「n??c(水)」等。
在原漢字文化圈的語言中,日語跟韓語至今依然並用著兩套數詞(固有數詞跟漢語數詞),並且大量的數字概念的表達方式都已漢化。而越南語沒有完全採用漢語數詞,一到千的數詞依然有自己固有的表達方式,僅有少量的數字概念的表達方式漢化,「tri?u(百萬)」就是漢字數詞「兆」。
2、漢越詞。
漢越詞(越:T? Hán Vi?t)是越南語中自古漢語派生出的詞彙,即越南語的漢字詞。越南語中漢越詞的數量非常多,其比重不低於60%。在這些漢字詞中,比較少的單音節漢字詞被直接當作詞彙來用,例如:
h?c(學)、t?i(在);多數的單音節漢字詞都被當作構詞的部件來使用,像上面提到的「?? ??nh」即是。
有相當大量的漢越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一致,比如: l?ch s?(歷史)、??nh ngh?a(定義)、phong phú(豐富)、?i?u hoà(調和)、th?i s?(時事)。
漢越詞中也存在大量與現代漢語使用相同的漢字,但意義相異的漢越詞,如: ph??ng ti?n(方便):在越南語中的意思是「手法」、「手段」。
v?n phòng(文房):在越南語中的意思是「辦公室」、「寫字樓」。 ph??ng phi(芳菲):在越南語中的意思是「豐滿」。
phong l?u(風流):在越南語中的意思是「富足」、「富裕」。 越南語中亦存在大量越南自製漢越詞,其特點類似日語中的「和制漢語」這些詞彙由古漢語語素構成,可以直接用漢字寫出,但漢語中並無這些詞彙,如: b?nh c?m(病感):感冒。 kh?u trang(口裝):口罩。
3、外來語。
外來語(越:T? ngo?i lai/)是越南語中由古漢語以外的語言傳入的詞彙。其主要來自近現代的法語、英語詞彙,也有少量來本國少數民族語言或其他語言的。 由於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法語的詞彙也自然流入了越南語中,比如 「ga」(火車站)就是來自法語的「gare」。
4、混種詞。
混種詞是以上三種詞的混合型。如:
v?i hoá/??化 - 鈣化 (「v?i」為固有語素「鈣」,「hoá」為漢越語素「化」) ?m k? - 歐姆表、歐姆計 (「?m」為外來語素「歐姆」,「k?」為漢越語素的「計」) nhà b?ng - 銀行 。
(「nhà」為固有語素「家、房」,「b?ng」為外來語素「銀行」) ngày sinh/??生 - 生日 (「ngày」為固有(純越)語素「日、天」,「sinh」為漢越語素「生」) tr??ng ga - 火車站長 (「tr??ng」為漢越語素「長」,「ga」為法語外來語素「火車站」)。
5、漢越音。
由於越南語引入了大量的漢語詞彙,所以漢字的中古漢語發音在越南語中保留得很好,多數聲母都得到了保留,特別是區分了舌根鼻音聲母 ng(疑母)、喻母跟零聲母的漢字。比如「魚」念 ng?,「俞」念 ,「於」念 ?。當然部分聲母出現了變異,比如「西」念 tay,「民」念 dan。
越南語的漢字音韻尾出現了4個變異,但是卻沒有影響到它對漢字韻尾保留的完整性。中古漢語韻尾收 n、m、p、t 、k的漢字在越南語中依然收 n、m、p、t、k。例如:判 phán、帆 phàm、法 pháp、發 phát、國 quóc(越南語中韻尾「k」寫為「c」或「ch」)。
古漢語尾韻收ng的漢字在越南語中分化成 ng、nh 兩個韻尾,具體的分化規則是韻母是洪音(a、o、?、u、?)的時候,韻尾是 ng(例如:空 kh?ng、光 quang、濃 nùng); 韻母是細音(念/?/時的a、i、e)的時候,韻尾是 nh(京 kinh、生 sinh、成 thành)。
在原漢字文化圈國家中,越南、日本跟韓國在引入漢語詞彙的時候都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漢字的中古漢語發音,但是唯獨越南語引入漢音的時候,連聲調都一並保留(這固然是因為越南語有聲調,但日語、韓語沒聲調的關系)。
雖然越南語將中古漢語的兩個入聲調歸入了兩個去聲調(銳聲跟重聲)中,但是還是完整重現「平上去入分陰陽」的8個聲調,因為入聲字帶有 p、t、ch、c 韻尾,非常容易同去聲字分別開來。
Ⅳ 越南古代使用「漢字」還是「漢語」
越南是宋朝以後才脫離中國領土,成為藩屬國的.在十九世紀法國入侵之前,一直都是使用漢語.漢語的文字叫做漢字.
Ⅵ 越南說什麼語言
越南說越南語。
越南語是越南的國家語言,有85至90%的越南人將之作為母語,另外居住在海外的3百萬越僑、住在中國廣西的京族亦使用越南語。歷史上,越南語曾經使用漢字與喃字表記(即漢喃文),現代則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添加若干個新字母及聲調符號的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𡨸國語)書寫。
現在的越南語使用拉丁字母書寫,叫做國語字(Chu Quoc Ngu)。它是由17世紀到越南的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法語:Alexandre de Rhodes),(1591年-1660年)根據先前傳教士的拼寫原則整合而成。在19世紀法國佔領越南時期,這種書寫體系流行起來,並於20世紀全面開始使用。
越南國語字是使用拉丁字母的。越南國語字書法是越南特有的一門藝術,近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越南各地都有書法俱樂部,其中有不少書法家國語字都寫得很好,作品很有收藏價值。右圖為越南書法家的書法作品,越南國語字書法的特點就是經常是在畫中題詞。
越南古典文書多用古漢語文言文寫成、字典里的單詞有70%以上為漢越詞(từ Hán Việt/詞漢越),近代以前多使用漢字以及本民族發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書一般由完全使用漢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書一般使用漢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1919年越南科舉廢止、1945年阮朝滅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促使漢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漸減少。
取而代之的是17世紀基督教會傳教士發明的、法國殖民地化政策極力普及的使用羅馬字表記的「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𡦂國語)。
殖民地時期國語字被法國殖民者稱之為的「法國人的禮物」、「『文明化』的象徵」,獨立運動推進以後、民族主義者認為漢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效率性,國語字成為了獨立後的越南語的正式表記法,一般越南國民都毫無異議地把國語字作為正式標記法。
越南語是孤立語,動詞沒有型態變化,名詞既沒有文法上的性別跟數的形式,也沒有文法上格的變化,形容詞也不需要跟被修飾的名詞保持文法上的性、數、格上的一致。文句內的詞通過詞序來表達文法作用,所以詞序對越南語非常的重要,更改了詞的排序也就更改了句子的意思。這跟漢語一樣。越南語的文句結構是:主語-謂語-賓語(SVO)。
Ⅶ 越南文字是什麼樣子
是以漢字為基礎,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創造出的一種新型文字,往往用兩個漢字拼成一個新字。
漢字在漢朝傳入駱越(越南)並逐步擴大影響,朝廷的諭旨、公文、科舉考試,以至經營貿易的賬單、貨單都用漢字書寫。因此,當時越南的文學作品也是以漢文、漢詩的形式記錄留存。到公元13世紀,出現了越南文字。
如,越南語中的『二』,音為「hai」,這種新字寫作「台二」;越南語中「三」,音為「ba」,新字就寫作「巴三』;越南語中的「手」,音為「tay」,這個音又同「西」字的音相近,因而新字就寫作『手西」。
(7)越南古代漢語一二三怎麼寫擴展閱讀:
漢字和越南字
越南字不同點
在當今越南語中,漢語借詞約占越南語全部詞彙的70%左右。這些漢語借詞的發音,完全按照漢越音對照的規律,受著越南語的影響。在越南語中,除其他外語借詞外,詞的構成都來自單音節詞根,這同漢語有特殊的相似之處。越語、漢語音節有對應的形式,每個漢字在越文中都有固定的拼寫法。同時,越語和漢語又都是以聲調區別詞意的語言。漢語普通話四個聲調,越南語有六個聲調。越南語同漢語一樣,其語法功能都是靠詞彙來完成的,所不同的是,漢語的修飾語在前,而越語的修飾語則放在後面。
越南字相同點
越南語中的漢語借詞絕大部分保持了漢語詞的原意,如「政府』、「革命」、「人民」、「歡迎」、「偉大」等等。一些漢語同音同轉到越語中成為字母拼寫完全相同的單詞,客觀上這個越語詞成為一個多義詞。例如,越語中的huong,這是從漢音借來的,但是不論從音還是義,它既是「燒香」的「香」,又是「香味」的「香」,還是「家鄉」的「鄉」;越語中的tai,也是從漢語詞借來的,在越語中既是「才能」的「才」,又是「財產」的「財」,還是「材料」的「材」。這種情況在越南語中很多,但是更多的還是一部分保留漢語詞的原意,同時又加以引伸,或增加了其他的詞義。
參考資料:網路-越南字
Ⅷ 越南語對應中文
越南語和漢語一一對應的詞 叫漢越詞 大多用於人名和地名 比如胡志明是HO CHI MINH
還有一種是純越詞 一般多用於日常對話和生活中
Ⅸ 越南語翻譯
有85至90%的越南人、居住在海外的300萬越南僑使用,中國廣西的部分京族亦使用越南語。歷史上,越南語曾經使用漢字與喃字進行標記。現代越南語則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添加若干個新字母和聲調符號的國語字(Chữ Quốc Ngữ)書寫。
也導致了與漢字關系緊密的喃字的地位下降(DeFrancis 1977:179)。在20世紀上半葉,喃字和漢喃文逐漸沒落,而法國殖民者發明的拼音化文字國語字和國語字文開始標准化,並在越南獨立後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被列為標准文字在越南全國通行。
語言標記:
越南古典文書多用古漢語文言文寫成、字典里的單詞有70%以上為漢越詞(越南:T Hán Vit /詞漢越),近代以前多使用漢字以及本民族發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書一般由完全使用漢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書一般使用漢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
1919年越南科舉廢止、1945年阮朝滅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促使漢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17世紀基督教會傳教士發明的、法國殖民地化政策極力普及的使用羅馬字母表記的「國語字」(越南:Ch Quc Ng )。
Ⅹ 越南最早的歷史是用哪國語言寫的
中國的漢語文言文。
遠古時期居於越南北部的民族,為雒越人(又作駱越)。在雒越社會,有「雒王」「雒侯」「雒將」等作為部落領袖,並有簡單的農業方式,就是依循潮水漲退,墾地栽種。《水經注》卷三十七注引《交州外域記》載:「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著作,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根據越南神話傳說,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鴻龐氏。鴻龐氏首位君主祿續,是中國神農氏的後代,獲封為「涇陽王」,治理南方,號「赤鬼國」。涇陽王娶洞庭君龍王之女,生下貉龍君(名崇纜,「貉」又作「雒」)。貉龍君有兒子百人,當中五十人隨母歸山,五十人隨父居於南方,越南人稱貉龍君為「百粵之祖」,而其長子則稱為「雄王」(又作駱王、雒王),繼承王位,建立「文郎國」。雄王家族世襲王位,歷十八代,是為傳說里的鴻龐氏王朝,時間從公元前2879年至前258年,共2622年。後世認為越南民俗文化跟鴻龐息息相關,例如雄王教人民在身上紋龍、水怪等圖案,讓先民進行漁獵時免受蛟蛇所傷。古代越南人以木皮為衣,織菅草為席,以米汁為酒,以榔桄棕桐為飯,製作魚露、刀耕火種等習俗,都被視為從鴻龐時代開創。
越南的各部史籍,對於上古越南民族或鴻龐氏的勢力范圍,有著略有不同的說法。
《越史略》卷上對上古交趾范圍的說法:「昔黃帝既建萬國,以交趾遠在百粵之表,莫能統屬,遂界於西南隅,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越裳氏、武寧、軍寧、嘉寧、寧海、陸海、湯泉、新昌、平文、文郎、九真、日南、懷驤、九德,皆禹貢之所不及。」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鴻厖紀》的說法:「(雄王)貉龍君之子,都峯州。」「其國東夾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胡孫國(即占城),分國為十五部,曰交趾、曰朱鳶、曰武寧、曰福祿、曰越裳、曰寧海、曰陽泉、曰陸海、曰武定、曰懷驩、曰九真、曰平文、曰新興、曰九德、以臣屬焉。其曰文郎,王所都也。」
《嶺南摭怪‧鴻龐氏傳》的說法:「東夾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至狐猻精國(即占城)。分國中為十五部(或作郡):曰越裳、曰交趾、曰朱鳶、曰武寧、曰福祿、曰寧海、曰陽泉(或作陽海)、曰陸海、曰懷驩、曰九真、曰日南、日真定、曰文郎、曰桂林、日象郡等部,分歸弟治之。」
《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對前代古籍說法,辯證為「侈大其辭」:「舊史載文郎國西抵巴蜀、北至洞庭,無乃過其實歟!夫洞庭地夾兩湖(中國湖南及湖北——引者注),實在百粵之北;巴蜀猶隔巂滇(屬中國雲南——引者注),不相接壤,舊史侈大其辭,殆與後蜀王之事皆屬傳虛,而未之考也。況所分十五部皆交趾、朱鳶以內,全無一部在北,可證其誣也。」
附上述所列史籍信息:
《嶺南摭怪》(越南語:Lĩnh Nam chích quái〔Lĩnh Nam trích quái〕/嶺南摘怪〔嶺南摭怪〕),又稱為《嶺南摭怪列傳》,越南古代書籍,用漢語文言文編成。內容以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為主。原作者不詳,相傳由陳世法(Trần Thế Pháp)所撰,而書中的神話故事早在李陳時期已經出現。到15世紀末,出現了武瓊、喬富修訂校正的兩卷二十多篇故事版本。
《越史略》(越南語:Việt Sử Lược/越史略),越南古代歷史文獻,作者不詳。該書共三卷,採用編年體,以漢語文言文寫成。是記載越南上古時代(包括越裳氏、南越國等)至李朝(1009-1225年)事跡的重要典籍(其實亦有陳朝部分,但只介紹歷代年號)。《越史略》作者,已難以稽考。而成書年代,則可從書末的《附陳朝紀年》中的「今王,昌符元年丁巳」推斷,可能是陳廢帝昌符元年(公元1377年)寫成。
《大越史記全書》(越南語:Đại Việt sử ký toàn thư/大越史記全書)是越南的編年體通史,以古漢語文言文編撰完成,也是研究越南歷史最重要的史書。該書從後黎聖宗洪德年間(1470-1497),由吳士連編纂,收錄了自鴻龐氏時代以來的傳說及史實,最後於1697年,由黎僖負責增補至後黎嘉宗德元二年(1675年)的史事,為全書最後修訂本。《大越史記全書》的編纂,可說是繼承了越南人官方修史的傳統。此一傳統,可追溯至陳朝時期黎文休編撰《大越史記》及後黎朝時期潘孚先編纂《大越史記續編》。
《欽定越史通鑒綱目》(越南語:Khâm Định Việt Sử Thông Giám Cương Mục/欽定越史通鑒綱目),是越南重要史籍之一,53卷,采編年體,用漢語文言文編寫。於越南阮翼宗嗣德八年(1856年),由潘清簡(越南語:Phan Thanh Giản/潘清簡,1796年–1867年)開始修撰,其後數次續修,至阮簡宗建福元年(1884年)始行刊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