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春節的習俗與我國有哪些相似
1、吃粽子
越南過節會吃用芭蕉葉包的四方形大粽子,一般是以黃豆或綠豆豬肉為粽子餡,粽子一般長這樣。
2、購年花
越南人會在春節的時候到花市購買年花,最常見的有桃花、金盞花(當地人稱為梅花)、金橘等。
3、貼春聯
雖然中國也會貼春聯,但越南的春聯和中國還是不太一樣,是用字母(越南文)書寫的,和漢字的意思一樣,當然有的也會附上漢字。
4、迎春幡
農歷新年時期,家家都會在家裡插上春幡子(Cây nêu),由於越南國旗以紅色為底色,現代也有用國旗代替傳統的春幡子,樓房住戶就把春幡子插在窗外,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5、放生鯉魚
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春節前夕的農歷廿三日是灶神節。灶神是主管一家生活之神,而灶神的坐騎是鯉魚,鯉魚會化身成龍,把灶神送回天宮,所以恭送灶神必須准備一條活鯉魚,在燒過祭品後,把鯉魚放生,灶神就正式上路述職了。所以,也就有了這個習俗。
⑵ 越南有哪些風俗習慣
1、飲食習慣
越南北方的京族有嚴格的飲食禮儀,從平時餐桌上家庭成員的座位,到宴席上菜式的擺設都很講禮儀。烹飪方法非常講究,原料和調料搭配備受重視,要遵循一定的規矩。南方人性情豪放直爽,餐桌上比較隨意。
2、節日
由於受中國文化影響,越南的傳統節日與中國相似。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和送灶王節等。春節是越南民間最盛大的節日。夏歷正月初一日為春節。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就算進入春節了,屆時,各家女主人都要趕制新衣。
3、服飾
越南的國服是奧黛,又稱為越南「長衫」,分為男版和女版,女性身著奧黛更為普遍。奧黛通常使用絲綢等軟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長衫,兩側開叉至腰部,下半身配上一條喇叭筒的長褲。當地人一般在婚嫁、重大節日、外交和會客等正式場合穿著奧黛。
4、婚俗
古代越族人從擇偶到成親要經過六個主要儀式,即:納采、問名、納吉、請期、納幣和迎親。如今這些儀式已被簡化,僅剩下提親、訂親和迎親。
5、禮節
越南人很講究禮節。見了面要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對長輩稱大爹、大媽或伯伯、叔叔,對平輩稱兄、姐,對兒童稱小弟、小妹。在國家機關、工作單位和越軍部隊里,一般稱同志,但在最熟悉的人之間,也有稱兄道弟,而不稱同志。見面時,通行握手禮,苗、瑤族行抱拳作揖禮,高棉族多行合十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南人
⑶ 越南的傳統節日
越南也使用陽歷與陰歷,除了國家法定的節日如元旦、國際勞動節、國慶節等外,越南也過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與中國人一樣,陰歷的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有一句民謠「肥肉姜蔥紅對聯,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節到了,要為過節准備豐盛的的肉菜,都好粽粑,門口貼上大紅對聯,高高的幡旗隨風飄揚,爆竹鳴響。從這句名謠中,可見越南人對春節的重視程度。在新年與舊年交接之時,越南人也有寧歲的習慣。除夕夜,人們通常要睡得很晚,合家等待新年鍾聲敲響第一下那神聖的時刻。在農村,家家戶戶都在忙著煮粽粑,孩子們圍著鍋台,焦急地等待粽粑煮熟。供桌上,香火繚繞,擺滿了各式供品。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一家之主要率領全家祭拜神靈然後再祭拜土地。越南人認為,每年上天都要派一名神來看管人間。除夕神靈交接,祭拜審靈是迎新神舊神,祈求神靈保佑全家老少四季平安。
除夕夜,越南人還有「求祿」風俗。一般有兩種「求祿」方式。一種稱為「采祿」。通常從寺廟祭祀返回時,老百姓採摘下一根帶有綠葉的樹枝帶回家,寓意為採集天地神靈賜給的福祿。這根樹枝拿回去後,插在祭壇前,直到樹葉枯殘為止。
另一種叫做「香祿」。不少人在寺廟祭祀時點一把租,站在祭壇前禱拜,然後把點著的香帶回去供奉在祖先祭壇或王爺祭壇的香爐上。據越南民間傳說,香火象徵興旺發達。為此,返回時,常常遇上刮風,香火燃燒加快,人們認為這預示一年萬事如意。
越南人也過灶君節。灶君也稱為「灶神」(灶王爺),他的任務是客觀地記錄下這個家庭所發生的事。每年臘月二十三是灶君節,這一天灶君要去拜謁玉皇大帝,報告在人間的所風所聞。臘月二十三,人們供奉灶君,有的地方還供上一條活鯉魚,傳說鯉魚是灶君上天的坐騎。供畢,人拉將鯉魚往江河或湖泊里放生,鯉魚將化為龍送灶君上天。
中秋節是越南人較為重視的節日。中秋節的晚上,越南人除了吃月餅、賞月、觀花燈、舞獅子外,在農村,青年男女還舉行對歌,越南人稱為「唱軍鼓調」。軍鼓調多以情歌對唱為主,也是日常生活內容。相傳古代時,越南軍隊常以擊軍鼓對歌供士兵娛樂,後傳入民間。所謂的軍鼓實際上是一隻木桶或洋鐵桶,在村頭立兩根柱子,用麻繩或鋼絲繩將桶綳緊後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繩子使其發出咚咚的響聲,男女雙方各站一邊,邊敲邊對歌,笑語歡歌匯集在一起,氣氛歡快熱烈。一些青年男女通過對歌建立感情,確立戀愛關系。
越南節慶
1月 1日 新年元旦
2月 3曰 越南共產黨創立紀念日
4月30日 西貢解放
5月 1日 國際勞動節
5月19日 胡志明誕辰
9月 2日 越南共和國國慶節
⑷ 接灶神用什麼魚
用紅鯉魚。
越南農歷臘月二十三灶君節,是越南人放鯉魚送灶王爺上天的節日,是越南人非常重視日子,也是越南春節的開始。越南家家戶戶在這一天都按習俗祭祀,供奉灶神,放生鯉魚「送灶神上天」。
⑸ 請灶神用什麼供品拜
祭灶所用的供品各不同,但突出甜和粘,如麥芽糖、棗、柿餅、糯米餅、棗糕等。據說是讓灶王爺吃了嘴甜,也有說是粘住他的嘴,叫他上天不好說壞話。
祭灶節,中國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過了二十三,中國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
⑹ 年三十接灶神要准備什麼祭品
麥芽糖、棗、柿餅、糯米餅、棗糕等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
根據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自古就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漢族民間祭祀灶神的歷史十分悠久。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冀中地區供張奎、高蘭英。)
祭灶神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⑺ 小年拜灶神需要准備什麼
小時候祭灶時,我們都是在一旁,看著大人在忙碌地大掃除以及准備食材,然後就吃到很多美食。那麼大家是否還有印象,過小年的時候,祭祀灶王那天都有哪些物品,是不是只記得灶糖了呢?想不起來沒關系,下面就帶各位一起來回憶一下。
除夕-無字(1)
祭灶需要准備什麼
這一天需要擺好祭果、酒和菜,供的時候點香、點燭。除此之外,還要准備酒,黃酒或者老酒都可以。如果是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就需要用到酒,農歷二十四不拿出酒也是可以的。還有豆腐也是必備的,上面印有紅色「福」字的最好。瓜果方面的話,糖果、桔子等都可以。一般十樣,或不少於十樣。十,代表十全十美。最後就是給灶神燒的紙錢,一般燒金元寶,按需求購買即可。
人們吃什麼食物
在北方地區,人們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而在山區則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這個節日除了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條。
這天大掃除要注意什麼
現在工作繁忙,這個節日大掃除還是有很多訣竅的。首先不能變動的是,要做完大掃除後才能祭灶。然後遵循這三個原則,第一先收納,再打掃。家用電器、衣服雜物等如果亂擺亂放,只會拖慢掃除進程。先處理掉雜物,讓物品各歸其位,才能使後面的掃除順利進行。第二,先廚房,後廁所。先把廚房打掃干凈。卧室清潔先於客廳,可以避免進出弄臟清潔好的客廳。而整個掃除過程都會頻繁出入廁所,因此應該放到最後打掃。第三,從上往下,從里往外,這樣就不會手忙腳亂,能夠非常有效率做好衛生。
⑻ 送灶君上天要准備什麼東西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祭灶果。祭灶果有紅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腳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裡都是又甜又粘。供畢,將貼了一年的「九天東廚司命灶君」神像與紙扎的馬一起燒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無災愁」。祭灶果則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灶果,腳骨健健過」。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來,即將新購來的灶君神像貼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點名冊,所以家庭成員都要回家過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於全家人。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小年是中國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糖瓜)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⑼ 拜灶神需要准備什麼
祭灶需要准備什麼
這一天需要擺好祭果、酒和菜,供的時候點香、點燭。除此之外,還要准備酒,黃酒或者老酒都可以。如果是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就需要用到酒,農歷二十四不拿出酒也是可以的。還有豆腐也是必備的,上面印有紅色「福」字的最好。瓜果方面的話,糖果、桔子等都可以。一般十樣,或不少於十樣。十,代表十全十美。最後就是給灶神燒的紙錢,一般燒金元寶,按需求購買即可。
人們吃什麼食物
在北方地區,人們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而在山區則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這個節日除了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條。
這天大掃除要注意什麼
現在工作繁忙,這個節日大掃除還是有很多訣竅的。首先不能變動的是,要做完大掃除後才能祭灶。然後遵循這三個原則,第一先收納,再打掃。家用電器、衣服雜物等如果亂擺亂放,只會拖慢掃除進程。先處理掉雜物,讓物品各歸其位,才能使後面的掃除順利進行。第二,先廚房,後廁所。先把廚房打掃干凈。卧室清潔先於客廳,可以避免進出弄臟清潔好的客廳。而整個掃除過程都會頻繁出入廁所,因此應該放到最後打掃。第三,從上往下,從里往外,這樣就不會手忙腳亂,能夠非常有效率做好衛生。
⑽ 所有關於灶神節的資料都告訴下,在線=
灶神的起源與傳說
從宗教學來說,有灶才有灶神,但是灶是較晚出現的,在灶之前應有火神,因此,文獻記載最早的灶神是火神。我國古代奉祝融為火神,民間多建有火神廟。其實,還有一種火塘,它比灶更原始,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比比皆是,當地專供火塘神。此神介於火神與灶神之間。隨著灶的出現,才出現灶神,起初是視灶為神,後為人格化的灶神。傳說後漢陰子方在臘日做早飯時,見灶神現形,他家貧,只有黃羊,便用來祭祀。後來他富裕起來,就改夏天祭灶為冬天祭灶,仍用黃羊做祭品。
祭灶
祭灶,又稱送灶、辭灶、小年、小年節等。祭灶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以地區劃分,北方在臘月二十三日,南方在臘月二十四日;另一種說法是"官三、民四、蛋家五"。即官府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灶,沿海蛋民(漁民)在臘月二十五日。主祭人為男性家長。
祭灶前夕,要把舊年的灶神像取下來,曬干,以利焚燒。同時要准備祭品和俗稱"送灶柴"的用松、柏、冬青、石榴等樹枝紮成的小把,供祭灶使用。還購買灶神像,並以秫秸編馬、狗諸物。供品有豬頭、魚、豆沙、瓜、果、水餃、麥芽糖和關東糖等。其中以甜食為主,以便封住灶神的嘴,請他上天言好事。祭灶時必請灶神坐轎子升天,所以祭灶前夕,大街小巷內常有賣紙糊灶轎子、灶元寶的小販,並且唱祭灶歌。
祭灶的目的,是通過灶神上天述職,祈求家庭平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待除夕或初一再將新購買的灶神像貼上,謂之"迎灶"。南方民諺說:"二十四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 今天,中國大多數人家已不再祭灶,但是灶神節的許多習俗卻依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