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曾叫什麼

越南曾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2 16:59:42

⑴ 關於越南的問題。

越南曾稱"安南""西貢",後被中國改名為"越南"
清末,法國入侵中國,在越南登陸,當時中國是越南的保護國,史稱"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又稱清法戰爭,是發生於1884年到1885年間清朝中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

除了主戰場的中越國境外,法軍也攻打基隆、淡水,封鎖台灣海峽,並佔領澎湖

中法戰爭

Zhong-Fa Zhanzheng中法戰爭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

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

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由於清朝統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後

法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當時人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法國侵略越南與覬覦中國 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系密切。19世紀

以前法國天主教勢力已侵入越南。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佔越南南

部(南圻,西方人稱為交□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接著就由西貢出發探

測沿湄公河通往中國的航路,在發現湄公河的上游瀾滄江不適於航行後,即轉向越南北部(北

圻,西方人稱為東京),企圖利用紅河作為入侵中國雲南的通道。1873年11月(同治十二

年十月),法國派安鄴率軍百餘人侵襲並攻陷河內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當時

駐扎在中越邊境保勝地方(今老街)的中國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同年

12月,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國,擊斃安鄴,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1874年3月15日, 越

南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在西貢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

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並給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種權益。1875年5月25日,法國照會

清政府,通告該約內容,意在爭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在歷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國在越南

的影響。 6月15日清政府復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 法國畫家筆下的黑旗

軍士兵 1882年3月,法國政府命交□支那海軍司令李維業指揮侵略軍第二次侵犯越南北

部,4月,侵佔河內城砦,進而以兵船溯紅河進行偵察,直到河內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

又攻佔產煤基地鴻基和軍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軍應援。清政府鑒於形

勢變化,命令滇桂兩省當局督飭邊外防軍扼要進扎,但強調「釁端不可自我而開」。5月19

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在懷德府紙橋進行決戰,李維業及副司令盧眉以下三十餘名軍官、兩百餘

名士兵被擊斃。法軍被迫退回河內。法國利用李維業之死,竭力煽動全面的侵越戰爭,除增

援陸軍外,成立北越艦隊,調兵遣將,積極部署。8月間,法軍一面在北越加緊攻擊黑旗軍,

一面以軍艦進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順化。8月25日,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取得

了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侵略者為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及早達到據越南而侵入中國

西南的目的,開始以全力來對付中國。中法之間正面沖突的危機日益逼近。 中法兩國的

直接對峙 越南向法國屈服的《順化條約》簽訂後,中國成為法國佔有越南的唯一障礙,法

國決定消除這一障礙,立即禁絕了越南與中國的一切關系,並強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軍在內

的抗法軍。於是造成了與中國直接對峙的形勢。 法國首先想用外交方式達到其目的。9

月15日,法國政府向中國提出一個解決越南問題的方案,即以劃出一個狹小的中立區的辦法

使中國撤出駐越軍隊,承認法國對整個越南的殖民統治,並向法國開放雲南的蠻耗為商埠,

為法國打開雲南門戶。方案為清政府拒絕,談判毫無結果。這時,鑒於中越兩國的特殊關系

和法國侵越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威脅,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以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

主戰派,力促朝廷採取抗法方針;但掌握清政府外交、軍事實權的李鴻章卻一意主和。清朝最

高決策機構舉棋不定,在軍事上,一面派軍隊出關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訓令清軍不得主動向

法軍出擊。在外交上,一面抗議法國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圖通過談判或第三國的調停達成妥

協。這種自相矛盾的舉措,大大便利了法國的侵略部署。10月25日,法國東京海域分艦隊

司令孤拔受命為北越法軍統帥。12月初,決定向紅河三角洲中國軍隊防地發動攻擊。 戰

爭的爆發 中法戰爭是從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戰開始的。法國的軍事行動第一個目標確定

為山西。山西的防軍主要是黑旗軍,同時也有七個營正規的桂軍和滇軍。法軍於14日發起

攻擊,中國駐軍被迫實行了軍事抵抗。法軍依靠優勢的裝備,16日佔領山西。 1884年

2月,米樂繼孤拔為法軍統帥,兵力增至一萬六千人,圖謀侵犯北寧,籌劃給中國軍隊更大的打

擊,從而迫使清統治者完全屈服。時清政府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但由於將帥昏庸、怯

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鬥志。3月12日,法軍來攻,北寧失守;19日,太原失陷;4

月12日,法軍進駐興化。法國利用軍事勝利的形勢,對越南和中國都展開了進一步的政治脅

迫。6月,法國政府與越南訂立最後的保護條約。 黑旗軍鎮守北寧圖 清

廷得悉前線軍事挫敗的消息後,以撤換大批疆吏廷臣掩飾敗績。全面改組軍機處,恭親王奕

□等被黜退,以禮親王世鐸代之。貝勒(後為慶親王)奕□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實際

大權操在醇親王奕□(光緒帝生父)的手中。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5月11日,

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福協定》)。主要內

容是:①中國同意法國與越南之間「所有已定與未定各條約」一概不加過問,亦即承認法國

對越南的保護權;②法國約明「應保全助護」中國與越南毗連的邊界,中國約明「將所駐北

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③中國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並約明將來與法國議定有關的商

約稅則時,應使之「於法國商務極為有利」;④本約簽訂後三個月內雙方派代表會議詳細條

款。17日,福祿諾交給李鴻章一份節略,通告法國已派巴德諾為全權公使來華會議詳細條

款,並單方面規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國軍隊原駐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沒有肯定

同意這個規定,又沒有明確反對,亦未上報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 法軍突然到諒山

附近的北黎(中國當時稱為觀音橋)地區「接防」,無理要求清軍立即退回中國境內。中國駐軍

沒有接到撤軍命令,要求法軍稍事等待,法軍恃強前進,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擊清軍陣地。

清軍被迫還擊,兩日交鋒,法軍死傷近百人,清軍傷亡尤重。這次事件史稱「北黎沖突」或

「觀音橋事變」。法國以此為擴大戰爭的借口,照會清政府要求通飭駐越軍隊火速撤退,並

賠償軍費兩億五千萬法郎(約合白銀三千八百萬兩),並威脅說,法國將佔領中國一兩個海

口當作賠款的抵押。清政府雖然認為這是無理勒索,但仍派兩江總督曾國荃於7月下旬在上

海與巴德諾談判,以求解決 爭端。談判未有結果,法國重新訴諸武力。 法國將戰火擴大

到中國東南沿海 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製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

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

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 法國將它

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成遠東艦隊,任命孤拔為統帥,乘機分別開進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脅

迫中國接受法國條件,一方面准備隨時發動攻擊,佔領這些口岸。8月5日,法艦轟擊基隆,

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督辦台灣事務大臣劉銘傳統率下頑強抵抗,使法軍不得不退回海上待

機再舉。隨後,法國議會授權政府「使用各種必要方法」使中國屈服,法國政府擬定新條件

向中國勒索,要求賠款八千萬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外交關系正式破裂。

23日,法國以先期駛入福州馬江以內的優勢兵艦向中國船艦猛烈攻擊,中國水師倉卒應戰,

頃刻間,戰艦十一艘或沉或傷,官兵殉難者近八百人。法艦又炮轟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

將其擊毀,並連日對馬尾至海口間的岸防設施大肆破壞後駛出閩江口,集結於馬祖澳。 自

此戰火延至中國本土,8月26日,清廷頒發上諭,譴責法國「橫索無名兵費,恣意要求」,「先啟

兵端」,令陸路各軍迅速進兵,沿海各地嚴防法軍侵入。這道上諭實際上是對法國侵略者的

宣戰書。 10月初,法艦分頭進犯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鑒於兵力不足,放棄基隆,

堅守淡水。法軍在基隆登陸後,再犯淡水,一度抵灘上陸,但很快被擊退。法軍佔領基隆一

隅,無法深入,轉而從10月23日起對台灣實行海上封鎖。1885年初,法軍接連從基隆向

台北進攻;法艦騷擾浙江鎮海,截擊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國軍艦,在浙江石浦擊沉其中

兩艘。3月底,法軍佔領澎湖島及漁翁島。鎮海之戰,法艦遭到扼守招寶山炮台的中國軍隊奮

勇還擊,孤拔的座艦也被擊中,孤拔身受重傷,6月11日死於澎湖島。 中法戰爭中

廣西鎮南關清軍布防圖 鎮南關大捷 中法之間的陸上戰爭仍在中越邊境和越南境內激

烈進行。1884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

關(今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

再犯。時老將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得悉法軍將犯

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里、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

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

犯,馮子材率士卒沖出牆外,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

窺伺。清軍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尼格里。法

軍陷入困境。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導致

茹費理內閣倒台。(見彩圖鎮南關(今友誼關)清軍布防圖 1884年3月,鎮南關大捷使清朝軍

隊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 中法雙方議和 法國發動侵華戰爭後,各方面圍繞和戰問題

的外交活動和秘密談判幾乎沒有停止過。鎮南關大捷本來使中國在軍事上、外交上都處於有

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即使在被迫宣戰以後,也擔心「兵連禍結」會激起

「民變」、「兵變」,因此始終或明或暗、直接間接地向法國侵略者進行求和活動。李鴻章等

人主張「乘勝即收」,把鎮南關大捷當作尋求妥協的絕好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

和約。1885年2月,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屬英籍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

處稅務司金登干赴巴黎促進中法和議。4月4日,金登乾和法國外交部政務司司長畢樂在巴

黎匆促簽訂停戰協定(《巴黎協定書》)。之後,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簡明條約》,並

下令北越駐軍分期撤退回國;法國解除對台灣和北海的封鎖。中法戰爭至此停止,慈禧太後

頒發了停戰詔令。 中法戰爭圖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

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6月9日,

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

十款,主要內容是:①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②中

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辟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雲南、廣西邊界應

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③日後中國修築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④此約簽

字後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⑤法軍退出台灣、澎湖。11月28

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准。 中國在這次反侵略戰爭中,本來有可能取得最後勝利,只

是由於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與法

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務條約》、《中法續議商務條約》等一系列不平

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侵略勢力以印度支那為基地,長

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並使之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范圍。

⑵ 越南人曾被人稱為什麼國

【古稱】交趾、安南、瞿越其實
越南就是
中國的一部分

⑶ 請問中國古代把越南叫做什麼

交趾。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交趾又作交阯、交址)是中國明朝設置的一個地方一級行政機構,布政使司下設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餘縣,統治范圍大致為現在越南北緯十七度以北地區。

於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設置,宣德是從小深受理學在德不在險教誨的君主,謹記洪武的不征之國祖訓,一直有放棄交趾的打算,正值明軍剛受到挫敗,又聽到王通私自求和消息,三楊於是順水推舟,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正式廢除。嘉靖年間再置,為安南都統使司。

(3)越南曾叫什麼擴展閱讀

越南國名來源於中國清代嘉慶皇帝。歷史上,越南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968年正式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之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並不斷向南擴張,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

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八月革命以後,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6年開始施行革新開放,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南共產黨是該國唯一合法的執政黨。越南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之一。

⑷ 越南曾經是中國的廣南省嗎

沒錯,但廣東省管不上。

⑸ 越南在中國唐代時候叫什麼

越南在中國唐代時候叫「安南」。
公元602年,即中國隋文帝仁壽二年,交州有李佛子稱兵割據,隋廷派劉方征討,李佛子懼而請降,越南又歸於中國統治之下。到隋朝亡後,唐朝重新崛起,消滅南方的蕭銑勢力,越南便入於唐。唐朝政府對越南地區的行政建置數有變更,例如有「安南都護府」、「靜海軍節度使」等官署。
在唐代,越南地區受中國內地文化發展,且有著名詩人杜審言、沈佺期等曾在當地任官,使其文風盛行。愛州(在今越南清化)人姜公輔便為唐代越南文士的代表人物,曾在唐廷任職高官,並有作品傳世。然而唐室治下的越南亦常常出現亂事。當地民眾曾發動數起大型叛變,如722年的梅叔鸞起事、791年的布蓋大王馮興起事等等,最終為唐室所平。在對外關繫上,唐代中晚期先後有環王國(即占婆國)、南詔國侵擾越南地區。環王國在9世紀初(時為占婆第五王朝時期)入寇驩州及愛州,唐軍旋即將之擊退。南詔國為唐朝西南方的鄰國,雙方時有交戰,9世紀中期南詔數度攻打安南,863年更占據府城大羅(又稱羅城、安南城,即今河內),866年才由唐將高駢奪回。唐廷從此採行藩鎮制度統治安南,設置「靜海軍節度使」,由高駢任節度使。高駢管治時致力建設,重修大羅城,整頓河道以便航行。唐代人的河渠工程對越北有相當建樹,據《天威徑新鑿海派碑》所述,當地河流原本危險難行,「舟人所歷,毛發自寒」,經整頓後「則安流坦途,不復經斯險矣」。
唐朝衰亡時,交州土豪曲氏家族掌管靜海軍節度使一職,與中國嶺南的南漢政權相爭。930年南漢滅曲氏,但交州本地將領楊廷藝等仍爭奪自主權。938年,廷藝舊將吳權控制當地,南漢出兵討伐,吳權在白藤江植入大樁,待潮漲時引南漢軍船來到,此時潮水退卻,南漢軍船因碰到大樁而擱淺,吳權乘機派舟師擊敗南漢軍隊。戰後,吳權自立為王,建立吳朝

⑹ 請問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在我國古籍中的古稱分別都是什麼

越南——安南
菲律賓——呂宋
馬來西亞——柔佛 / 馬六甲
汶萊——泥國

朝鮮 / 韓國:Korea

中國古稱:樂浪 / 高句麗 / 百濟 / 新羅 / 高麗

來源:漢朝設置樂浪郡。公元4世紀時,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建立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本來是中國的民族,因為搶地盤,打不過鮮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趕出國門,流放到朝鮮半島北部。高麗為高句麗的簡稱(但高句麗與高麗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國,國號「高麗」,並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歷時近500年,為各國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稱音譯仍為 Korea(高麗)。1392年,高麗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國名為「朝鮮」,意為清晨之國、朝日鮮明之國或晨曦清亮之國。《東國輿地勝覽》一書說:「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朝鮮語中朝字讀作Zhao,今轉讀成Chao。

在漢朝,如今的韓國地區,分布著三個原始部落,為「三韓」,即馬韓、辰韓和弁辰(弁韓)。1897年2月,朝鮮國王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不過這個「大韓帝國」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廢除了,又改回「朝鮮」。

日本:Japan

中國古稱:扶桑 / 倭奴 / 東夷 / 海東 / 東洋 / 東瀛

來源:古代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語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實際上起源於中國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關於日本的記載。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 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到隋唐時,始稱「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 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Japan 是英語「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對它的稱呼。

越南:Viet Nam

中國古稱:甌越 / 占婆 / 林邑 / 環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來源: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在紅河三角洲建立甌雒國,由甌越和越兩個部落合並而成。中國史書上的占婆(又稱林邑、環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國。漢朝設置交趾郡。唐朝設安南都護府。五代時從中國獨立出來。1054年李朝改國名為大越。以後幾個王朝稱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稱帝,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為越南。1804年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便始於此。越南族就是中國的京族。

寮國:Lao

中國古稱:堂明 / 南掌 / 寮國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訪東吳。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臘幫助下,統一寮國全境,建立了以佬族為主體的封建國家——瀾滄王國。明代永樂二年,瀾滄國獲得中國的承認,封為「寮國宣慰司」,史稱南掌。國內第一大民族寮國族(又稱「老龍族」,中國稱其為「寮人」)佔全國總人口1/3以上,以族為國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 Malay 半島的大部分。1963年,Malay,與加里曼丹島上的沙撈越和沙巴地區,共同組成了一個聯邦國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傳說,蘇門答臘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為了尋找理想地點建立新城市來到淡馬錫。在潔白的沙灘上,王子突然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怪獸向他致意後急弛而去。這怪獸紅身、黑頭、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歡,便問隨從:「那是什麼動物?」隨從信口答到:「獅子。」王子十分高興,認為這里是吉祥之地,便決定在此建都,並取名「獅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獅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國古稱:安息

來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從東遷往波斯,占據了伊朗高原或其東南部地區,並在這兒創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將這片地區稱為 Aryana ,意為「雅利安人的地區」。Iran為其轉音。Persia(波斯帝國)是伊朗歷史上最顯赫的一個帝國。(其實 Persia 並不單只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稱為 Persia 。)

俄羅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輔羅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蘇聯

中國古稱:羅剎

來源:9世紀下半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諾曼人在東斯拉夫人地區建立基輔羅斯大公國。斯拉夫人把來他們稱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這個詞起源於古諾曼語 ruotsi,意指「劃獨木舟的人」,後來為斯拉夫人所採用。元朝稱俄羅斯為「羅斯」或「羅剎國」。蒙古人在拼讀俄文 Rocia 時,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個母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時期,Oroccia 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俄羅斯」。蘇聯曾是俄羅斯最強大的歷史時期。

西班牙:Spain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這里野兔出沒,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語 Shaphan)。漸漸的,轉換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爾圖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本來翻譯成波秋歌更為恰當

義大利:Italy

中國古稱:大秦

來源:古希臘人殖民到亞平寧半島的普利亞地區附近後,把這里的維圖利部落稱為 Italoi。後來羅馬人沿用了這個名稱,拉丁語 ltalia,並用它作為義大利半島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稱呼。

⑺ 越南在古代叫什麼

越南在古代叫安南。
公元10世紀,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越南(當時叫安南)利用中國的四分五裂局面,擺脫了中國的控制。
938年的「白藤江之戰」吳權擊敗中國南漢,939年稱王,史稱前吳王,建立吳朝,是越南脫離中國之始。但吳權只有稱王沒有建立國號,而且未能有效統治越南北部,直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才正式獨立。北屬時期之後的歷史,越南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並且仍未脫離中華文化影響,使用漢字,採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個封建王朝。
968年,丁部領(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國號大瞿越(丁朝),這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國號,兩年後(970年)又自稱皇帝,定都華閭(今寧平省寧平),後來接受中國北宋宋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宋朝皇帝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中國直接統轄的領土。
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並擊退了侯仁寶率領的北宋軍隊的干涉。
11世紀後期,宋朝與越南李朝爆發宋越熙寧戰爭;13世紀中葉,越南陳朝曾擊退蒙古的進攻,中國元朝建立後,越南陳朝又曾兩次擊退元軍的進攻。戰後,陳朝遣使向中國元朝朝貢修好,以示臣服。15世紀明成祖永樂年間,越南陳朝君主遭外戚胡季犛篡位,中國明朝應陳朝遺臣的請求推翻了胡氏政權。明軍順勢收復了越南,設郡縣、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再次進行了直接統治,即「安南屬明時期」。不過在明成祖死後數年,黎利發動藍山起義將明軍驅逐出越南,但承諾維持與明朝的宗藩關系之後,恢復了獨立,建立了後黎朝(1428年~1789年)。

⑻ 越南的古稱

安南,越南都叫過,曾經是中國領土,五代十國時期越南人打敗了南漢,獲得了獨立。明朝一度佔領越南,後來在宣宗時期撤回,越南再次獨立。
越南南邊是占婆,本來是個獨立國家,後來被越南滅了,南北合並,成了現在的越南的雛形。

⑼ 越南以前叫什麼

印度 之 那是指越南,寮國和柬埔寨,歷史上都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在1887年設立印支局,以印支總督管轄東京(越南北部),安南(越南中部),交趾 支 那(越南南部,歷史上的水真臘),柬埔寨,1893年寮國加入,成為一個組成部分.
現在的印度 之 那還說印度之 那半島,那就還有馬來亞和泰國,不過政治上印度之那還是指那三個國家,上世紀越南的野心就是恢復一體的印度之那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古國開始進行輾轉的貿易。在古代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可能的通道有四條: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脈;穿過西域和中亞的戈壁沙漠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經的路線,絲綢之路南支);穿過雲南和緬甸的熱帶雨林(南方絲綢之路);從海路過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繞過馬來半島(海上絲綢之路)。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商人都選用後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於後兩條路線都要經過yinna那諸國,這些國家得以逐漸發展起來。這也是「yinna」名稱的由來。

閱讀全文

與越南曾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是白種人的一種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84
美國日本義大利英國哪個不吃月餅 瀏覽:776
中國女排什麼時候再次奪冠 瀏覽:359
南山印尼鋁廠什麼時候投產 瀏覽:800
英國資產怎麼樣 瀏覽:709
伊朗人喜歡吃什麼菜 瀏覽:817
越南買東西回國後怎麼辦 瀏覽:272
中國人在印尼怎麼求救父母 瀏覽:837
義大利北邊是哪個國家 瀏覽:944
越南語教師試講准備什麼 瀏覽:62
怎麼去印度買赫賽汀 瀏覽:886
義大利cng減壓閥是什麼型號 瀏覽:132
印度人用什麼顏色粉刷 瀏覽:940
中國最大的海邊有哪些 瀏覽:499
義大利有哪些國家免簽 瀏覽:955
中國的武直有多少 瀏覽:955
外派到越南工作現在工資是多少 瀏覽:165
英國畢業需要多少平均分 瀏覽:463
義大利二氧化硅有哪些品牌 瀏覽:42
寮國女孩子跟越南女孩子哪個漂亮 瀏覽: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