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人口近億,面積只有中國一個省大,為何還向中國出口大米
有網友問:越南人口近1億,但這個國家的國土面積還不如雲南省面積大,為什麼還能出口大米?他們人多地少,不但沒有吃不飽飯的問題,還向中國出口大米,真的是地主家余糧多啊!
但是我們有所不知的是,中國人開始吃大量的大米這個習慣,實際上都是從越南學到的。越南是世界上第二大大米出口國,大米不僅出口到中國,還出口到歐洲國家。越南之所以生產如此多的大米跟地理環境和政策有關。
目前越南是東南亞地區產值第一的國家,同時越南米的口感也很不錯,當地會使用稻米做出色澤誘人,口感一流的越南小吃。有想要去越南的朋友一定要多多關注一下。
⑵ 越南領土還沒有我國一個省面積大,為何還有大量糧食出口呢
越南的領土面積只有我國的約3%,但是人口卻接近我國的8%,達到了9733萬多人,這樣來看,越南的土地負擔接近我們的三倍,越南的領土面積約是33萬平方公里不到。越南是大米的主產區,也是大米出口大國,2019年越南大米出口量為637萬噸,那麼越南是怎麼做到糧食除了自給自足,還能夠出口創匯呢?下面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⑶ 越南國土僅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為何還有大米出口呢
越南人口不到一億,國土面積狹長,還沒有我國雲南省大,只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的國土面積,然而卻是糧食出口大國,越南面對的出口國除了中國還有其他歐洲國家,這讓人很是費解。
根據《全球糧食展望報告》來看,2017年的時候全球五大大米產量國,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尼、孟加拉國、越南,其中越南的糧食出口量逐年增加,另外還有個太過的糧食產量也不斷上升,從這里可以看出,越南和泰國都是小國,為何還能在保證自給自足的情況下進行出口,其中原因很多。
況且我國現如今是以工業為主的製造業國家,更本不會大量投入農業,而南方沿海地區都是用來發展高科技產業以及商業化較多,很少有農業種地,西北以及西南,也就是西藏新疆等地又不適合糧食產業,這些都是根據國情決定的,倘若糧食不夠自給自足,肯定是有擴大播種面積。
越南如今就是如此,很多人都在家從事農業,能成為大米出口國並不稀奇。
⑷ 越南人口近億,國土面積也僅有中國的1/30,為什麼還會有大米出口
其實這並不稀奇,就好比河南省一個省的小麥產量就佔全國的近三分之一。平均下來,河南省的小麥就要供應全國14億人口中的三分之一,近4億人使用,比越南供一億人的大米要厲害得多。越南領土面積不足33萬平方公里,國土只有我們的三十分之一,但越南卻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大米出口國,其大米出口從亞洲到歐洲。實這和越南的地理環境和政策有關。
我們是製造業大國,所以不可能把所有資源都去發展農業。我們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農業國家,而是新興的工業化國家,不可能把全部資源投入到農業上面去。比如,廣東、上海等沿海地區,肯定主要發展商業和高科技產業,而不會發展農業。同樣,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也不適合大量的發展農業,因為當地的氣候不適合農業發展。
⑸ 越南出口稻米情況如何
據越南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4月越南出口大米184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約9%,這也是九年同期最低。4月份大米出口量為55萬噸,同比增加21%,接近3月份的水平,當時出口量創下年內最高。今年前兩個月大米出口偏低,造成前四個月的出口低於平均水平。今年1-2月越南出口大米33.7萬噸,低於上年同期的40.9萬噸。
大米,是稻穀經清理、礱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後製成的成品。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適的設備,通過適當的工藝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將混入稻穀中的各類雜質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質量,同時利用磁鐵除去稻穀中的鐵釘、鐵屑等,以保證生產安全。 稻穀的胚與糊粉層中含有近64%的稻米營養和90%以上的人體必須的營養元素,較為均衡,這應該是其所以成為人類主食的根本原因。最新發明專利產品米珍就是以稻米的胚與糊粉層為主的潔凈營養食品,是米糠的升級換代產品,其將成為稻米加工行業的主產品。大米是補充營養素的基礎食物,除了富含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11種礦物質,能為人體提供全面的營養。
⑹ 越南人口近億,國土只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為何還有大米可以出口
這是因為越南的耕地資源非常的豐富,再加上越南地處熱帶地區,可以使得越南的稻米可以實現一年三熟。這就使得越南的稻米每年都可以獲得很高的產量。雖然越南人口眾多,但是這些大米產量遠遠是越南人口無法消費的,才會使得越南的大米出口到了其他的國家,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出口大米來換取外匯,促使越南國內的經濟發展建設。
所以我們看到越南現在的農業發展,可以說取得了一個相當出色的水平,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越南的野心有一些膨脹。
⑺ 越南人口近億,國土還那麼小,為何還有大米出口
越南人口近億,國土卻僅有中國的三十分之一,為何還有大米出口呢?其實這並不稀奇,就好比河南省一個省的小麥產量就佔全國的近三分之一。平均下來,河南省的小麥就要供應全國14億人口中的三分之一,近4億人使用,比越南供一億人的大米要厲害得多。
最後,我想說的是,其實在我們國家,基本上就是幾個省的農業養活了全國。現在有的地方發展製造業、有的地方發展金融,有的省份發展農業。雖然大家的分工不同,但其實大家都在給國家作貢獻。
⑻ 越南恢復大米出口,本月供貨約40萬噸,搶購500斤米的人會後悔嗎
這樣的情況,要搞明白越南為何對於出口糧食的態度會變卦?作為一個國家,在疫情全球發展嚴峻的情況之下,綜合權衡得失的一個結果,並不僅僅是出於進出口貿易上的考慮。
一旦糧食出口格局受到影響,那麼,對於暫時糧食的漲價利益來說,根本不值一提。這種短視目光的商人操作行為,在全球疫情爆發的情況下,會被各國鄙視,因為不是你缺糧,而是你囤積糧食待價而沽,發疫情財屬於小人行為,是奸商的代名詞。這已經並不是單純的進出口貿易的問題,說嚴重點,關乎到一些缺糧食國家的人道主義了。基於這種種因素,作為一個國家,權衡各方面的得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越南不會不明白,那麼,越南恢復糧食出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對於國內囤積糧食的國民來說,應該反思一下,以大看小,也許是人類自私的本性使然吧。
⑼ 國土面積小山地多的越南,大米因何會大量出口
歷史上,由於疆域遼闊,我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和消費國,1998年時,大米出口量更是排名世界第四,出口量佔全球的14%。
不過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如今我國不僅沒有大米可供出口,而且還必須從國外進口糧食。這也不難理解,我國有18億畝耕地,全球排名第三,但是攤到每個人後,人均土地僅1.3畝,明顯低於全球平均指數。
目前,我國每年所需進口的稻米約600萬噸左右,這其中,大部分來自越南,其次是泰國、印度。
(正在插禾的農民)
三、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改良。
越南是水稻種植的傳統國家,對於水稻品種和種植技術的改良尤為重視,上世紀90年代開始,越南積極引進我國培育的高產雜交稻,進行大力推廣,從而使越南的水稻產量提升到每公頃6.3噸,比常規水稻多出1.8噸,一下就把出口的糧食份額賺出來了。
越南雖然工業化水平不高,但非常重視水稻種植技術的研究和管理,實行從國家到省、縣、鄉、村的多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每個鄉、村都有完善的合作社之類的農業資金及技術扶助組織,經常搞農業技術培訓,而且每個縣都有農業學校。
四、工業化落後的糧食剩餘。
我國從糧食出口國轉為進口國,除了人口增長,工業化的高速發展也是主要原因。社會的進步推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不再滿足於解決基本的溫飽,更多工業化生產的食品和快消品需求大量增加,部分糧食作為原材料用來製作其它商品或釀酒,有些還成為集約化家禽家畜養殖的飼料。
越南的工業化水平較低,大量的青壯勞動力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提高了糧食生產的效率和產量。而過於富餘的糧食,又沒有轉化為其它高價值商品的途徑,只能通過出口創匯來實現低附加值的收入。
越南在水稻種植上確實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鑒的方面,他們用少量的耕地,不僅養活了龐大的人口,實現糧食自給自足,而且還能有餘糧出口,每年僅此一項創造收入就達幾十億美元。
⑽ 中國對越南大米進口量急劇下滑,真實原因是什麼
中華上下5000年,已經歷經一個漫長的過程,有繁華巔峰時段,也有經歷過落後就要挨打的慘重教訓,這些種種的經歷,都是對我國發展的考驗。時過境遷,我們挺過來了,如今,中國再也不是那個被他國所稱的“東亞病夫”。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的同時,也是一個農業大國,更是一個人口大國。對於具備這三種特性的大國,我國對大米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如今我國人民生活條件與過去大有不同,生活條件不僅滿足了量的需求,同時也達到了質的飛躍,對食品也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吃的方面會追求美味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