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時期部長姓蔡叫什麼

越南時期部長姓蔡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4 02:49:42

A. 姓蔡的人物,有那些淵源流長的歷史

蔡 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 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 襄: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 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並參加革命運動,歷任我黨重要職務,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應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

蔡姓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前景廣闊
中華姓氏文化研究從中華民族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就是研究的熱點課題。姓氏究竟起源於什麼時代呢?大概在母系社會就已經有了。而且隨種族的繁衍,不斷地豐富發展,瓜瓞綿綿,江河泱泱,延續於今,並且還要世代傳承下去。為什麼中華民族會這么重視姓氏文化。班固在《白虎通義》中作了一個回答,他說:「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為重人倫也。」班固的話可以歸結為三大方面:(一)姓是「紀事別類」的。(二)氏是姓的發展,周代往往以氏表彰功勛而示男子,「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以官族;邑亦如之。」(三)姓氏作用:一是「別婚姻」;二是「崇恩愛,厚親親」;三是區別門第、行業和地位。可見,姓氏文化不僅豐富多彩,而且博大精深。
中華蔡氏是中華民族主源——黃帝族群中周族的重要分支,是我國形成最早的姓氏之一。原始社會以「蔡」為圖騰的族群,進入發達的奴隸社會後,以「封邦建國」、「世食采邑」的方式,建立以蔡氏族為主體的邦國。古籍記載有姬姓和姞姓之說,不論是姬姓和姞姓,都是黃帝族群的後裔。雖然目前姞姓的蔡氏已未見其後世的傳聞,而姬姓的蔡氏後裔的記載見諸史料,肇始了後世的大族系。據《史記》和《蔡氏族譜》記載,黃帝的第二十八代孫,周文王姬昌的第五子姬度封於蔡,建立蔡國,稱姬度蔡叔。蔡叔殉,成王命其子仲踐諸侯之位,傳二十五侯,春秋時為楚所滅。蔡亡國後,在漫長歲月中,蔡氏家族經歷了不斷的播遷、融合、發展,卻逐步形成中華民族中的一支具有鮮明特徵、族群穩定,以獨特的風貌、風姿和風情,屹立於中華民族之林的名門望族。由於以宗族蔡命名遠古,原由曲折,奠基人的研究也就產生了爭論。也演繹了「蔡」以國號為氏;以植物蔡草為氏;以動物龜為氏的不同觀點。
此外,從古籍、考古材料看蔡姓氏文化研究,有姓氏淵源、姓氏播蕃、姓氏演化、民族融合、人文歷史、家族習俗、人物傳記、古籍研究、家族文藝、建築藝術、環境保護以及家族精神等等。包含了民族大團結、大聯合的和諧的博大精神,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縮影,是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蔡文化有歷史和現實意義。近幾年來,海內外華人都熱心姓氏文化研究,並且帶動了其他各項工作,也帶來了姓氏文化研究的春天。

蔡姓文化內涵豐富涉及海內外
蔡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蔡亡國之後,衍繹出了許多與「蔡」有關的姓氏,除了蔡氏之外,還分衍出許多的支氏,主要有蔡仲氏,蔡丘氏、歸生氏、聲氏、生氏、朝氏、鼂氏、晁(鼌)氏等等。此外,這些姓氏也會融合,如蔡仲氏和蔡丘氏後來演變融合成為蔡氏。因此現在的蔡氏主流是蔡國的後裔,是由蔡國後裔的子孫的各個姓氏融合產生的,其本身就存在多元性。據《元和姓纂》稱:蔡仲氏出自姬姓,西周蔡國的第二任國君蔡仲名胡,其後有蔡仲氏。戰國時期有趙國大將蔡仲其,就是蔡仲的後裔。還有蔡丘氏,也是源於姬姓蔡國。《姓氏急救篇》中記載了蔡丘欽。蔡丘氏和蔡仲氏後來都與蔡氏歸為一體。所以蔡氏本身是一元演繹多元,多元歸一。
蔡氏在播蕃中不斷進行民族融合,產生了不同的堂號和流派;在不同的地域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習俗。蔡氏家族在中原孕育,後裔出現了以蔡家苗和濟陽蔡氏兩支最大的分野。蔡國亡國後,蔡族人向西南地區進發的,和當地的少數民族融合形成了「蔡家苗」等少數民族。留在中原的蔡族人,在陳留復興,南渡江南成長,最後形成以閩浙粵等東南地區為中心的是「濟陽蔡氏」,她是蔡氏中最大的一支。濟陽蔡氏是大家族,歷史上人丁興旺,名人輩出,長盛不衰。「濟陽蔡氏」就成為中華蔡氏的總堂號,以表示族出濟陽郡。蔡姓的子孫遷徙到客家地區,形成客家特色的蔡氏族群。客家家族仍然是漢民族的組成部分,由於他們生存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使他們具有自己比較獨特的外在形式。他們遷到客地山區,帶來了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影響客地的古越族的山地遺民的經濟、文化和習俗。在共同的生存斗爭中逐步融合、漢化,形成了客家共同體。這個共同體被稱為客家人。融入客家人中的蔡氏家族就形成蔡氏客家家族群。蔡氏家族的海外華族群是中華蔡氏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有關單位的不完全統計表明,目前全世界華人中蔡氏家族遍布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等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蔡氏華人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這就是牢記自己的根,牢記著自己的中華蔡氏成員的身份,並以各種方式為故國、故土的振興做出努力。他們有強烈的「根本意識」。中華蔡氏在海外定居的歷史悠久,初移民時有帶家眷、也有不攜帶家眷,故在當地的後裔,有的已經融入當地的民族,產生了新的蔡氏華裔家族,但是他們的中華蔡氏的血統是不會變的,他們是中華蔡氏家族的新成員。蔡氏家族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蔡氏和其他姓氏一樣存在同姓非親,異姓同源的問題。蔡氏族群嚴格地說存在同姓異源和異姓同源的區分,也正是文字或血統上不同,可謂追溯淵源必須觸及的關鍵問題,認同血緣已成為普遍的共識。蔡氏族譜還有「吳柯蔡同祖」、「柯蔡同宗」、「辛柯蔡同宗」和「吳蔡翁曹周同堂」、「吳蔡翁姬周同堂」等記載,對此,需要作一些必要的探討。同姓異源和異姓同源一樣,也是一個復雜的歷史現象。蔡氏中有一種他姓子弟因為避難、投親、收養、入贅改的蔡姓家族。當他們度過難關以後,子孫後代成為蔡氏家族的成員,為蔡氏增添了不少新鮮的血液。不論他們是同姓異源,還是異姓同源,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大融合、大團結的問題。
蔡氏是中華民族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涌現自己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除了蔡國侯外,在《左傳》中蔡鳩居、蔡洧、蔡朝以及蔡墨行傳;在二十五史中記載了112名蔡氏名人傳記,名列前50名。清陳夢雷編輯的《明倫匯編·氏族典·蔡氏》共收集蔡氏名人151名。民國版《中國人名大辭典》記載192人。我的《中華蔡氏》從眾多的蔡氏族譜、家傳中經過篩選、核實、收集古代名人260多人,近現代名人70多人,海外名人47人,共計380多人。他們中有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藝術家、軍事家,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都是締造中華燦爛文明的不朽功臣。蔡氏歷史上出現的人物許多已經事過境遷,但是仍然有不少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也有不少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此外,蔡姓有很多人文歷史,古典古跡,文化藝術、環境保護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蔡姓文化研究與增強中華凝聚力
據不完全統計,蔡氏家族有700多萬人口。蔡氏人口國內552萬,中國人口排名第44位,約佔全國人口的0.46%。我國蔡氏產生的歷史悠久,發展過程迂迴曲折,人口的分布不但地域廣大,在台灣省排名第九同時民族分布廣泛,蔡氏家族不僅是漢姓中的大族,也是回、滿、藏、朝鮮、傣、彝、壯、羌、布依、土家、錫伯、僳僳、柯爾克孜、俄羅斯等少數民族中常見的姓氏。蔡氏家族是中華民族中的名門望族。他們是當地的優秀家族,人才輩出,源遠流長。蔡氏家族的多源性、多民族性決定了蔡氏文化研究的民族凝聚力意義。
蔡氏家族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主要是繼承了漢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以中國字為主要載體,吸收了漢文化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精髓,融合了儒、道、佛思想,同時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在家族心理上形成和諧與統一的整體文化沉澱,再加上宗法意識在心理上的烙印,從而構成蔡氏家族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的主要特徵。因此,蔡氏家族心理文化素質特別重視「天人合一」的「天道」,「政通人和」的大一統國家理念,「家和萬事興」家庭觀念,強調「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家庭與國家的聯系與和諧。一、以忠君愛國惠民為族德的根本。突出孔子的仁禮觀念,是禮教中的孝、悌、忠、恕、知、智、勇、恭、敬、寬、信、敏、惠等內容的濃縮,是人本思想的體現。二、以儒學教育和研究為家學傳承;幾乎所有《蔡氏族譜》多有把儒學作為蔡氏的家學傳承。明文規定:「立家當耕讀」。福建建陽的蔡元定家族,就是理學世家,四代九名儒。把理學作為蔡氏家族的「立家之本」。三、以重教育和崇文藝為素質養成。蔡氏普遍重視教育和文學藝術,祠堂和族譜都大量宣傳蔡氏歷代琴、棋、詩、書、畫等名家名人,這是中華文化與文明在蔡氏家族中的體現。四、堅忍不拔、奮進不息的家族性格;這是蔡氏家族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在多災多難的歷史環境中鍛煉成的。不論在怎樣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都能堅持而不動搖、從而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刻苦精神,在烈火中得到新生,戰勝危機,而重新崛起,緊緊地維系著中華民族的血脈,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同步發展。五、和諧統一大團結大聯合民族心態。六、以「仁義智禮信」作為行為基本規范。七、非宗教性和原始宗教信仰的遺風。蔡氏家族注重人本,注重人文精神。不是神主宰一切,而是以儒學文化為主流,主張積極入世。因而,不會成天崇拜神、崇拜上帝,久而久之,宗教意識比較淡薄。蔡氏是中原移民,長期聚族而居,同時保留了許多遠古、中古的傳統文化習俗和民族禮儀,而且整個族群的民間信仰和風俗習慣比較統一,不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歷史已經證明,蔡氏家族研究好蔡氏文化,發揚光大,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都有積極意義。

蔡姓的文化研究與構建和諧社會
蔡氏家族以漢民族特有的「溫、良、恭、儉、讓」的民族本質陶冶情操,其核心是和諧與統一。她們追求家族的和諧統一,各個家族之間的和諧統一,民族的和諧統一,地方的和諧統一,國家的和諧統一。在「四海皆兄弟」說中「情誼」的博愛觀念的推動下,不論在什麼地方,都能顧全大局、維護和平、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首先,在宗族內「睦宗親」,只要是天下蔡氏都是一家,敦親睦族,互相幫助,尋求共同發展。在國內主張「睦鄰里、息爭訟」是蔡氏家規的重要內容。不僅要把族人團結起來,共同發展,還要和睦鄰里,互相幫助。安徽合肥有「一家大小各安其分,太和元氣,便覺藹然可親。」廣東潮汕的祖訓規定:「不事訴訟,和睦鄉里」。蔡襄家族族譜的《五戒》等等。在多姓氏雜居的地方,也以大家族出面維持社會安定,如福建晉江市青陽鎮現在還保留有「青陽鄉約記」碑刻一方。該碑系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知事張瑞圖會同青陽八名蔡氏鄉賢牽頭與庄、林等各姓記18名鄉賢協商制定的鄉規民約。這種大團結大聯合的觀念為歷代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輔助統治,維護安定團結的手段。在國外居住國,蔡氏家族以中國人故有的自己為正四周為夷的傳統觀念,積極支持和幫助四夷的發展,很早就融入當地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中。他們和當地人民友好相處,帶去了中國當時的先進手工業、農業技術和文化,為當地的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他們參加當地人民民族獨立斗爭和自由民主運動,為居住國的獨立解放作出了努力。聚族而居,必然有比較嚴謹的各種相應的族規家規,才能保持社會的穩定,家族的發展。族規淡化了階級對立,強調血緣關系(九族)和擬血緣關系(天地君親師),所有的族人的各種關系都被掩蓋在宗族甚至民族的整體內部。族規家訓是封建社會各個家族制定的用以規范族人思想行為的文獻條文。宋代以後普遍修了族譜,撰寫了規范族人行為的家法家規家訓,有的還刻印分發族人,有的立碑警戒。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族訓雲:「仁以待人,遇事忍讓,信以立德,一言九鼎。」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這在當時為當地的社會安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後漢書》卷九七黨錮傳記載:東漢大臣蔡衍,汝南項人,「少明經講授,以禮讓化鄉里,鄉里有爭訟者,輒詣衍決之,其所平反皆無怨。」在聚族而居的地方,族規往往和鄉規民約是一致的。
中華蔡氏是中華民族中的一支重要家族,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有著絢麗多彩的文化傳承。隨人口的增殖,姓氏成為人口發展、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的信息符號。她是人類社會進步、智力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十分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蔡氏和其他的姓氏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力量。但是她又有自己的獨特性,而且其人口分布具有多民族性和世界性,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宗族,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博大精深的歷史、社會、文化內容是中華民族的一份豐富遺產,有著積極的社會歷史意義。通過研究,發掘蘊藏在我們民族之中的智慧和力量的寶藏,對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無疑有著實際作用。
我們研究蔡文化要以滿腔熱情,要冷靜思考,要以歷史的眼光認真研究有關經濟、政治、地理、歷史、哲學、文化、民族等方面的特徵,使自己的觀點不斷豐富和臻於完善。還要花更多的時間認真撰寫蔡氏的族譜和地方誌。使蔡氏文化研究沿著民族大團結大聯合的方向不斷發展,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

B. 姓蔡的古今中外名人有哪些啊

蔡 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 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 襄: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 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並參加革命運動,歷任我黨重要職務,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應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

C. 歷史上姓蔡的名人

歷史上姓蔡的名人:
蔡 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 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 襄: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 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奉獻了終生。
蔡 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歷任全國婦聯主席、中央政府委員、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茄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並參加革命運動,歷任我黨重要職務,後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岩鄉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事業,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蔡錫勇:清末洋務派。他受張之洞之命,創辦湖北炮廠,織布局 ,馬鞍山煤礦局等。並精通速記術,將速記應用於翻譯,是中國速記的創始人。

D. 歷史上姓蔡的名人有哪些

1、蔡倫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

2、蔡邕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徵召之命,後被徵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後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董卓被誅殺後,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

不久便死於獄中,年六十。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

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他生平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後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3、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

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

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4、蔡元培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

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7年參與發起「護國救黨運動」,認為應當清黨但反對殺人。

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1933年,蔡元培倡議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並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5、蔡和森

蔡和森(1895—1931),字潤寰,號澤膺,湖南省雙峰縣永豐鎮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

蔡和森同志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三、四屆中央局委員,第五、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擔任過中共中央代理秘書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共兩廣省委書記。

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於上海,後隨母親回到家鄉湖南雙峰。1913年進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期間,同毛澤東等人一起組織進步團體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參加五四運動。

1921年10月,蔡和森從法國歸來,在中共三大、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局委員,參與中央領導工作。並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隨後又兼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1931年,蔡和森在組織廣州地下工人運動時遭叛徒出賣被捕,犧牲在廣州軍政監獄,終年36歲。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E. 越南五越南國防部長吳春歷簡歷 ,他是親華的,還是親美

只能算是知華派。而且現在越猴都是牆頭草,借美帝的亞太再平衡,繼續在南海挑事。越猴的國防部長應該還是親美的

F. 1955 年封的少將里有哪些姓蔡的

1955 年封的少將里有哪些姓蔡的
共五位
蔡永(1919-2001),少將軍銜,江西省泰和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是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戰士、宣傳員、團政治處青年幹事、師政治部青年科科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三、四、五次反「圍剿」戰斗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營教導員、團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團長兼政治委員、支隊政治處主任、支隊政治委員等職,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段村、襄安、錢上集及蘇魯豫、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多次反掃盪、反蠶食戰斗,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師參謀長、副師長等職,指揮所部參加了懷德、昌圖、四平、彰武、聞家屯戰斗和平津、湘西、廣西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師長兼廣西平樂軍分區司令員、軍參謀長、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聯司前方指揮所參謀長、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空軍某軍軍長、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福州軍區空軍第一副司令員(正兵團職)等職,參與指揮了湘西剿匪、抗美援朝中的空戰等戰斗,為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國土防空作戰做出了貢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因病於2001年9月10日在大連逝世,終年83歲。

蔡長元(1917-1995),四川省宣漢縣人,1933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為中共正式黨員。他歷任班長、宣傳隊長、科長、分區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師長、副軍長兼參謀長、軍政治委員,陝西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等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參加了攻打平梁城、羅文鎮、包城、古浪、梅家營子等戰斗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他參加了渾源、青縣、保北、清風店、石家莊、新保安和太原、蘭州戰斗。新中國成立後,他重視加強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帶領部隊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他曾當選為黨的十二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因病於1995年12月0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蔡長風(1910-2001),江西省吉水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紅軍戰士、管理員、股長、處長,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斗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八路軍師留守處主任,科長,魯南縣財政科長兼稅務局長,魯南行署財政科長,旅供給部部長,山東濱海軍區供給部部長、後勤部部長兼政委等職,隨部隊東渡黃河,首戰平型關,回師晉西,挺進魯南,圓滿完成了戰時物資的供應保障任務。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山東野戰軍供給部部長、華東野戰軍供給部部長、華東軍區供給部副部長、第三野戰軍供給部部長,海軍後勤部顧問(正兵團職)等職,參加了魯南、魯中、萊蕪、孟良崮、臨駒、南麻、泰安、濟南、許昌、洛陽、開封、淮海、渡江、南京、上海等戰役戰斗。新中國成立後,他任兵團後勤部部長、華東軍區海軍後勤部部長、海軍財務部部長、海軍後勤部副部長等職,為建立和完善海軍後勤保障體系作出了貢獻。1955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因病醫治無效,於2001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蔡炳臣(1915-1978),1915年出生,河南商城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73師217團排長,商城縣區游擊隊指導員、便衣隊隊長。主力紅軍轉移後,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四支隊7團政治處主任,第2師4旅11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松江軍區第二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長,四野第40軍153師政治委員。建國後任公安軍師政治委員,吉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廣東省公安總隊第二政治委員;1966年調任湖北省軍區獨立師(8201,師長牛懷龍)政治委員。武漢事件以後被免職。1973年3月任河南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78年5月被調到鐵道兵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978年8月24日逝世。

蔡愛卿(1915-1978),少將軍銜,湖南嶽陽(今岳陽市岳陽樓區)人。1915年1月29日生於貧苦農民家庭。3歲喪父,由嬸母撫養。讀了兩年私塾,因家境困難輟學。1930年6月加入紅軍,同年11月加入共青團。1933年8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歷任紅軍通訊員、班長、3軍團4師9團排長、11團連長、連政治指導員,12團副營長,11團參謀長。參加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1936年秋被派往山西抗敵決死隊工作,任炊事兵、第1縱隊中隊長、大隊長、38團團長。1942年,任沁源縣圍困日軍指揮部指揮長。1945年任太岳軍區一分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4縱十一旅副旅長、9縱二十五旅旅長、豫西軍區2分區司令員、河南軍區警二旅旅長。新中國成立後,任第四野戰軍高炮一師師長、華南軍區防空軍副司令員。1953年3月入武漢高級幹部文化速成班學習。1956年夏畢業後,任北京軍區防空軍副司令員。1957年任山西省軍區副司令員。1959年,主持「101辦公室」。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9年,因彭德懷、黃克誠錯案受到批判。1963年退休回鄉。「文化大革命」中被關押審查9年。1978年3月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3歲。湖南省軍區黨委為他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G. 姓蔡的叫什麼名字好

男的叫蔡建華,女的叫蔡愛蓮……

H. 越南主席叫什麼名字

越南國家主席

越南於第一屆國會至第六屆國會設立國家主席。第七屆國會至第八屆國會不設國家主席職務,由國務委員會主席代表國家集體主席。第九屆國會起恢復以前做法,繼續設立國家主席職務。

胡志明(Hô Chí Minh) (第一屆國會至第三屆國會擔任國家主席)1946年3月2日-1969年9月2日

孫德勝(Tón Dúc Tháng) (第二屆國會至第三屆國會擔任國家副主席)1969年9月3日-1976年7月2日

孫德勝(Tón Dúc Tháng) (第三屆國會五次會議至第七屆國會擔任國家主席)1976年7月2日-1980年3月30日

阮友壽(Nguyên Húu Tho)(代理)1980年3月30日-1981年7月4日

長征(Trùóng Chinh) (第七屆國會擔任國務委員會主席)1981年7月4日-1987年6月18日

武志公(Võ Chí Công) (第八屆國會擔任國務委員會主席)1987年6月18日-1992年9月22日

黎德英(Lê Dúc Anh) (第九屆國會擔任國家主席)1992年9月23日-1997年9月24日

陳德良(Trân Dúc Lùóng) (第十屆國會擔任國家主席)1997年9月24日-2006

阮明哲(Nguyen Minh Triet)(第十二屆國會擔任國家主席)2006年

阮明哲(1942年10月8日— )越南國家主席。

阮明哲1942年10月8日生於越南平陽省邊吉縣富安鄉。他曾先後獲得數學學士和胡志明國家政治學院政治學學士學位。

阮明哲早年參加革命工作。1960年至1975年,他積極投身越南南方的革命運動。1975年至1987年,他在胡志明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工作,任團中央書記。1988年至1996年,他歷任越南小河省委副書記、書記。1997年,他出任胡志明市市委副書記,同年12月在越共八屆四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1998年至1999年,他出任中央民運部部長。2000年初,他任胡志明市市委書記。2001年4月越共九大和2006年4月越共十大上,他連任中央政治局委員。2006年6月,阮明哲在越南第十一屆國會第九次會議選舉中當選為越南國家主席。

阮明哲1995年4月曾率越南小河省代表團訪華,2000年7月率越南共產黨代表團訪華。

I. 越南國防部長是什麼民族

自2006年至今的越南國防部長是馮光青,他是京族人。

京族是越南的主體民族,在越南的54個民族中,京族占越南總人口近90%。

馮光青簡歷:

1949年2月2日,出生於越南河內市麋泠縣。

1967年,加入越南人民軍,參加越戰。

1989年,派往前蘇聯伏羅希洛夫軍事學院學習

1997年12月任越軍第一軍區司令。

2006年接替年屆退休的範文茶大將出任越南國防部長。

閱讀全文

與越南時期部長姓蔡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哪些地方講客家話 瀏覽:434
印尼盾怎麼換紙 瀏覽:701
中國專家怎麼解讀拜登 瀏覽:613
聖誕節義大利吃什麼 瀏覽:922
黑手黨在義大利哪個省市 瀏覽:493
印度廁所為什麼不用手指 瀏覽:951
h1z1為什麼怕中國人 瀏覽:18
越南簽證丟失了會怎麼樣 瀏覽:68
烏克蘭球衣為什麼有英國國旗 瀏覽:521
伊朗多少人接種中國疫苗 瀏覽:541
中國銀手鐲哪個品牌比較好 瀏覽:338
美國ueq發中國快遞多久 瀏覽:341
伊朗地形有什麼特點 瀏覽:829
在印尼買房子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262
為什麼中國孕產婦怕冷 瀏覽:163
印度人種姓制是怎麼來的 瀏覽:330
印尼lampung在哪裡 瀏覽:185
法國跟義大利的首都分別是哪裡 瀏覽:859
100元多少印尼盾 瀏覽:143
越南話哪個城市好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