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許姓現狀如何

越南許姓現狀如何

發布時間:2022-07-06 01:22:32

Ⅰ 姓氏許的始祖 祖籍 郡望 堂號 源流 名人的資料

一、姓氏源流
許(Xǔ 許)姓源出有三:
1、源於姜姓,出自周成王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許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姜姓與姬、媙等二十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姜姓同為神農氏後裔的還有齊、甫申、呂、紀、許、向等姓。
據史籍記載,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西周滅商後,周成王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為太岳之嗣,也稱為許文叔。許國地在今河南許昌市,春秋時為鄭、楚等國所逼,公元前576年許靈公被迫南遷葉地,為楚國的附屬;公元前534年許憚公又被遷城父;公元前538年又遷荊山;公元前529年復遷葉地;公元前506年再遷容城。戰國初期終於被楚國所滅,遷於容城,後子孫分遷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國名為氏,稱為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相傳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領少典的兒子,少典娶嬌氏而生炎帝。由於炎帝居於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他本人也是姜姓部落的首領,號烈山氏,一作厲山氏。後來炎帝向東發展,勢力達到中原地區,這樣就與黃帝的勢力發生沖突,他們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部)進行了一場戰爭,結果炎帝戰敗,於是便退出了中原。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炎帝即神農氏,傳說他是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遠古時代人們過著採集漁獵生活,神農氏用木製作未、耜,教民從事農業生產。他還遍嘗百草,發現葯材,教人治病。
據載,炎帝的後世子孫伯夷,是唐堯時期的四岳,他的裔孫文叔參與了周武王的伐商戰爭,西周建立時大封諸侯,文叔被封於許(今河南許昌東部),世稱許侯,是西周在中原的諸侯國之一。
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如公元前654年,楚國伐許,許侯無力抵抗,遂肉袒謝罪,楚國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時,又一次進攻許國,許侯只好再次肉袒謝罪,使其退兵。在這種情況下,許國所能做的惟有遷徙,以避其鋒芒。公元前576年即許靈公時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葉縣西南部);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於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部);公元前529年再次遷回葉;公元前524年又遷到了容城(今河南魯山東南部)。後來幾乎每三至五年就遷徙一次,可見當時其所面臨的局勢之險惡。
許國遷到容城後,雖然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喘息機會,但是當時周王室衰弱,無力阻止諸侯紛爭,象許國這樣的小國仍不能避免被吞沒的命運。到戰國許元公在位時,便被楚國攻滅了,一說為魏國所滅。
許國滅亡後,國室宗親四散逃走,他們雖散居異鄉,卻不忘故國,便以國為姓,這是許姓的主要來源。
2、源於姜姓,出自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許由之後,屬於以祖先名字為氏。
據文獻史料及考古發掘所證,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逝世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其後人在許由逝世後取其名諱為氏,稱為許姓。
許由,又作許繇,堯帝年老後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避而逃至箕山之下,農耕而食。後來堯帝又請他出來作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
據說,許由之所以這樣做,是受了古代隱士巢父的影響。堯帝先是想請巢父接替自己的君位,巢父不接受。堯又想讓位於許由,巢父便教許由隱居躲避。不過後世的許姓人中到底哪些人是許由的後代,卻不得而知,其世系也需要進行詳細的考證。許姓以汝南(今河南魯山、平輿、葉縣一帶)、高陽(今河北高陽東舊城)為郡望,他們都是許國之後裔,故許姓的起源實際上應以出之姜姓為主。
3、出自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廣西泗城府(今廣西凌雲)土司及滿族、黎族、瑤族、彝族、土家族、阿昌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均有許姓。
二、得姓始祖:許由。
許由亦稱許繇,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帝老了以後,曾打算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堅決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下面,自己農耕而食。後來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就到穎水河邊去清洗耳朵,表示不願聽到這件事。許由逝世後被葬於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許由的後代子孫便以其名諱為姓,稱為許姓,許由則被紀念為許姓始祖。
三、遷徙分布
許姓最初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時,源於姜姓後裔文叔一支,被鄭、楚所逼,多次輾轉於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荊山(今屬湖北省)、容城(今河南省魯山東南)等地,後被楚所滅,子孫有流落於今湖南省新晃、芷江一帶者。這可以說是許姓第一次的繁衍遷徙。秦漢時期,許姓已遍布河南、河北兩省的絕大部分地區,後形成許姓歷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陽郡、太原郡、會稽郡等許姓發展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名門望族。據載,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許猗,其玄孫許德任西漢安定(今甘肅省平涼、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一帶地區)、汝南(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帶)太守,在汝南平輿縣定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為避北方戰禍而南徙的人群,許姓遷居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地。汝南一支後裔許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許式任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地區)太守,許茂任高陽(今屬河南省)太守,許王圭任南朝桂陽太守,許彥任相州刺史,許永慧蕭齊時被封為晉陵縣侯,許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許懋任梁朝天門太守。隋唐時期,社會趨於穩定,不管是居於北方的許姓,亦或是遷居南方的許姓,都得到了相當的發展,許姓人口日益增長。上述汝南許姓一支後裔也有新的發展,如許遜任平原(今屬山東省)太守,許弘周任楚州刺史,許遠任睢陽太守,許峴任袁州刺史。宋元至明清之際,許姓主要特點為南遷及移居海外。宋元時的南遷,促使許姓在南方長於北方的發展趨勢,清代移居台灣的許姓,多出汝南一郡,集居於台北、屏東、高雄等地。至此,許姓可謂枝遍天下,廣播各地。今日許姓以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七省許姓約佔全國漢族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三。
四、許姓遷徒史
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公元前654年,楚國伐許,許侯無力抵抗,遂肉袒謝罪,楚國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時,又一次進攻許國,許侯只好再次肉袒謝罪,使其退兵。在這種情況下,許國所能做的惟有遷徙,以避其鋒芒。公元前576年,即許靈公時被迫遷到了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公元前533年,又遷其國於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公元前529年,再次遷回葉;公元前524年,又遷到了容城(今河南省魯山東南)。公元前523年,許悼公患瘧疾,太子止獻葯,悼公飲後非但沒有治好病,反而送了性命。太子止見闖了大禍,於是便逃到了晉國。此外,楚國有許伯,鄭國有許瑕,晉國有許偃、趙國有許鈞、許歷、魏國有許綰,他們都是因各種原因從許國流亡到各國的,由於無法歸國,便定居於當地。後來幾乎每三至五年就遷徙一次,可見當時其所面臨的局勢之險惡。許國遷到容城後,雖然得到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喘息機會,但是當時周王室衰弱,無力阻止諸侯紛爭,許國這樣的小國仍不能避免被吞沒的命運。
這一時期分布在各國的許姓人大都是許國滅亡後被迫遷去的,他們通常仍可保留貴族的身份。但在戰國後期由於社會變革加快,社會分化劇烈,有一部分許姓人已經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貴族地位,如趙人許歷,便是一例,所以他們必須以自己的才乾重新博取功勛,以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此外,除了以上諸國外,齊、韓、燕等國也有許姓分布,所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其中也有處於社會下層的人。通觀這一時期的各國許姓,人數並不很多。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有二:一是許國本來就是小國,人口有限;二是許國滅亡後,許姓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基礎,他們的活動不為史書記載,故今天便很難了解其全部情況了。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除了高陽地區有許姓分布外,在今山東、河北、河南、陝西、遼寧、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陝西、河南、河北的人數為最多,也最為集中。在這些地區也不是均勻分布,而是集中於某一區域,如陝西主要集中在關中,河南則集中在洛陽及豫南一帶,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隋唐時期
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地,故唐代以後的許姓名人也多出於此地。
宋元時期
遼國地處我國北方,其境內許姓分布較少。金國消滅北宋後,占據了淮河以北廣大地區,這里主要是漢族聚居區,所以金朝統治時期許姓分布要比遼廣泛得多。元朝的統治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民族復雜,故境內分布有大量的許姓人。此外,這一時期許姓的民族構成也發生了變化,在少數民族中也出現了不少許姓人。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人口遷徙相對比較頻繁,有的是政府行為,也有因躲避戰亂,從而構成了這一時期姓氏分布的又一顯著特點明清以來的許姓狀況。明清時期是許姓人口的大發展時期,見之於記載的許姓人數大大地超過了前代。此外,文化素質也大大地提高了,出現了一批學者,考中進士的人數也空前增加。還有一個特點,即這一時期在少數民族中涌現了大批許姓,人數之多遠遠超過了以前歷代的總和。
五、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秦末隱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許猗。
高陽郡:東漢桓帝時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十六國許據的5世孫高陽太守許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許氏,為文叔直系後裔。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東漢末年大名士許劭之後。
會稽郡: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著名文學家許慎之後。
2、堂號
洗耳堂:堯帝時有一位高士叫許由。堯老時,想把天下禪讓給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穎水邊去洗耳朵,認為堯說的話污了他的耳朵。許氏因以「洗耳」為堂號。
得仁堂:伯夷、叔劉在周滅商後,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孔子誇他"求仁而得仁"。許氏因以「得仁」為堂號。
訓詁堂:漢代時有許慎字叔重,博覽經籍,當時人誇他說「五經無雙許叔重」。他著有《說文解字》,集古今經學和訓詁的大成,到現在還是研究文字學必備的工具書。
此外,許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高陽堂」、「汝南堂」、「世德堂」、「永吉堂」、「高麗堂」、「敦敘堂」、「敦本堂」、「麟振堂」、「惜陰堂」、「希范堂」、「懷義堂」、「紹魯堂」、「承文堂」、「聚族堂」、「長興堂」等。
六、宗族特徵
1、以許猗為源頭的汝南許姓,不但是眾多郡望的主幹,而且也是許姓歷史上遷徙的主源,就其本支來說,冠冕累世,簪纓不絕,輝煌至極。
2、許姓稟承先人賢德高潔的品質,仁德克儉、惜陰勤勉,涌現出眾多名人佚事。
3、許姓字行規整鮮明,透出許姓族人獨有的特徵,如許步雲所參與修纂的《許氏家譜》,內有浙江許姓一支字行為:「龍鳳麟彪,聰明智慧,簪纓繼美,耕讀貽謀。」許引之主修的《許氏家譜》,內有河北許姓一支字行為:「立崇文新金學,乃身寶儒以道德。」許秀堂所修《許氏支譜》,內有江蘇許姓一支字行為:「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貽俊澤輝。」
七、許姓典故、趣事
〖許允娶妻〗
許允,許據的子孫,在三國魏影響頗大,許允的妻子阮氏賢而丑,當初許允與其成婚時,交禮完畢,見了其面,竟然大吃一驚,不願入洞房。後來在別人的勸告下,許允勉強入了新房,但稍作停留,便又要離去,其妻急忙攔住。許允問:「婦有四德,你佔多少?」其妻回答說:「我所缺乏的只有『容貌』一條,我還聽說君子有百行,請問夫君佔有幾行?」許允說我全都佔有了。阮氏反問說:「君子有百行,以德為首,今君好色而不好德,如何能說全都佔有了呢?」許允無言以答,知道其妻賢明,肅然起敬,從此夫妻相互敬愛,人皆稱贊。
〖許攸不受帝位〗
許由一作許繇,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年老後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逃至箕山之下,農耕而食。後堯又請他作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他死後葬於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以前許由活動於潁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因此後世許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許攸之死〗
許攸青年時與曹操、袁紹關系密切。初平中(190—193),跟隨袁紹前往河北,成為其主要謀士。袁、曹官渡之戰時,許攸因袁紹不聽勸諫,遂投奔曹操,幫助曹操取得了這一關鍵戰役的勝利。許攸自以為功高,又是曹操故交,時常稱呼曹操的小名,並時常當眾臣之面對曹操說:「你如果沒有我不可能奪得河北。」曹操雖然點頭稱是,但內心十分反感,後借故除掉了許攸。
〖許綰智勸魏王〗
許綰,魏國大夫。魏王欲建造一座高台,取名中天台,意為直插雲天的高台。為了避免大臣諫阻,下令曰:「敢諫者死。」許綰得知此事後,不顧安危,求見魏王。許綰對魏王說:「聽說大王將要興建中天台,臣願意為大王助一臂之力。」魏王見許綰不但不反對此事,而且願意出力,十分高興,便問他有何高見。許綰說:「臣聽說天離地:有一萬五千里之高,即使按一半計,這座台也要高達七千五百里,其佔地至少也要八千里。魏國全部土地也不夠建台之用,大王一定要建此台,必須兵伐諸侯,以攻佔其地。如果仍然不足,還要攻伐四夷,盡占其地,才可以滿足需要,否則就不能稱中天台。八千里之外,才能作為農業耕地,其收入足夠大王建台之費用。請大王立即採取行動,兵伐諸侯。」魏王聽了這些話,無言可答,建台之事只好作罷。許綰機智地阻止了魏王建台行動,使魏國的財力免遭耗費,使姓免受勞役之苦,受到後人的贊揚。
〖貞潔娘子〗
許義方的妻子劉氏,常常以正派貞潔自詡。有一次,許義方出發在外一年多,劉氏在家獨守閨房。
一天,許義方處理完事務後突然回到家裡,對妻子說:「我出門在外,一年有餘,你在家中獨居無聊,豈不經常和鄰居親戚們走動走動嗎?」
劉氏告訴他:「自從郎君外出後,我就像沒了頭魂一般,每天只是閉門自守,從來沒出過家門。」
許義方聽了,連連嘆息不已。又問妻子平時如何自尋樂趣,劉氏答道:「哪裡有什麼樂趣?只不過經常作點小詩以寄託情性罷了。」
義方聞之甚喜,便讓妻子把詩取來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開卷第一首詩的題目就是:《月夜招鄰僧閑話》。
——宋·范正敏《遁齋閑覽》
八、歷史名人
許 行:最早出現於史籍的許姓著名人物,是戰國時楚國人,主張「賢者與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會中農民的一種理想,有學生數十人。
許 慎: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中國古代首部字典作者,著有《說文解字》十四卷並敘目共十五卷。
許 劭:汝南平輿(今屬河南省)人,三國曹魏時名士,喜評人物,其評曹操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許 衡:元朝理學家。元世祖即位後,與劉秉忠等定朝儀官制,為元統治者策劃「立國規模」。與劉因、吳澄並稱為元朝三大理學家。
許 劭:三國魏大名士。好評論人物,每月更換一名,時稱汝南「月旦評」。曾評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幾乎稱為曹操一生的定論,「一代奸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詞。
許 渾:唐代詩人。其詩作中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句為世人傳唱。
許孟容:唐代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官至吏部侍郎、東都留守等職。
許敬宗:唐初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陽西南)人,歷任著作郎、中書舍人、侍中、中書令等職。助武後逐褚遂良,逼殺長孫無忌、上官儀等。參與編撰了《武德實錄》、《貞觀實錄》、《晉書》等。
許道寧: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宋代畫家,擅畫林木、平遠、野水三景。
許道寧:宋代畫家。以擅寫林木、平遠、野水三景聞名。張士遜曾贈詩有「李成謝世范寬死,惟有長安許道寧」之句,以贊其作。
許叔微:真州(今江蘇省儀征)人,宋代醫學家,著作有《傷寒發微論》等。
許夫人:元初畲民起義女英雄。1278年,她聯合黃華起義。當時,元軍已入福建,宋臣蒲壽庚降元。抗元將領張世傑轉戰至閩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討伐蒲壽庚及元軍,屢次獲勝。
許有壬:湯陰(今屬河南省)人,元代著名政治家,他歷官七朝近五十年,官至中書參知政事、集賢殿大學士。
許天賜:閩縣(今福建省閩侯)人,明朝弘治年間進士,為官剛直不阿,著有《黃門集》。
許孚遠:明代浙江省德清人,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著有《敬和堂集》。
許自昌:明代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好奇文異書,作傳奇《水滸記》、《靈犀佩》等,另著有《樗齋詩鈔》、《樗齋漫錄》、《捧腹編》等書籍。
許鴻磐:清代山東省濟寧人,歷任安徽同知、泗州知州,作品有《方輿考證》、《西遼記》等。
許宗揚:清代廣西省人,太平軍將領。曾隨石達開赴皖,隨韋昌輝殺楊秀清,後不詳。
許景澄:浙江嘉興人,清末外交大臣,曾出使法、德、意、奧、荷等國,後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許雪秋:廣東省海陽(今潮安)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曾任職中華革命軍東江都督。
許廣平:廣東番禺人,魯迅夫人,建國後,任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中華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職。
許地山:原籍福建,生於台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著作有《綴網勞蛛》、《空山靈雨》、《印度文學》、《中國道教史(上)》、《大藏經索引》等。
許世友:河南省新縣人,著名軍事家,少年時曾在少林寺學習武術,早年加入國民革命軍,後入中國共產黨,一生極負傳奇色彩,酒量過人,領導並指揮了許多著名戰役,戰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於1979年中共對越南發動的邊境戰爭中,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指揮了東線的戰斗。1985年10月22日因患有肝癌在南京軍區總醫院去世,享年80歲。去世後,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根據本人「死後盡孝」的意願,特批許世友將軍土葬,鄧小平的批示為,「下不為例」。
九、許姓各支始祖
許必珍:字席儒,由江西南昌縣瓦礫街,明洪武間官湖南省有政聲,明永樂二年占籍於湖南長沙縣舊善邑八都後建家廟於此,士人遂呼許家灣,至今稱巨族公,葬家廟後上首園山癸山丁兼丑未向有碑有圖說。子三。是為湘西許氏始祖。
許君枑:行良二,原貫吳西吉安府吉水縣民籍,元初游學於楚愛其山水秀麗風俗淳美因徙居於潭之姜畲黃泥井今永陂汑黎塘橋田山墓廬俱在卽其下屯處也,傅流至今是為我族之始祖,生沒葬地舊譜未詳。子一。是為湘潭許氏始祖。
許通一:字覺富,原籍豫章吉水元至正年間游於楚愛瀟湘山水秀麗風俗淳美因攜妻絜子來長沙府湘潭縣地名洙洲白石港,明洪武元年徙居新康五十八都卽今寧邑四都九區長沖社路遂入籍焉。元順帝元統年卽至元二年丙子正月十六日辰時生,明建文三年辛巳二月初四日辰時沒,葬寧邑四都九區長沖尾南嶽沖住屋上首雷打嶺龜形山亥巳向有碑墓華表,清乾隆乙丑年許江有業售崔驚伯契批其有許宅覺富墳山田塅中兩小蕊上齊橫溝左右下齊田邊為界同治七年又價買崔寅樓加丈禁一契在橫溝上加扦二丈五尺周圍砌石為界契存祠。元配:魯氏,元元統三年卽至元元年乙亥八月初六日午時生,明洪武三十一年茂寅七月十八日未時沒,葬合夫冢丑山未向共碑。生子一:顏。湘潭顏家壩許氏始祖。
許覺富:號通一,原籍江右吉安府永豐縣宋德佑二年現子正月十六日辰時生,元至正無年辛巳二月初四日申時沒,元元貞年來湖廣長沙府湘潭縣洙洲白石港至元元年徙居新康五十八都後改名寧鄉四都九區卽今寧鄉麟峰鄉十四保長沖社路,遂占籍焉,葬本縣本鄉十三保長沖尾南獄沖住屋上首雷打嶺龜形山亥山巳向有墓有華表有寧潭嗣孫豎立石碑有石圖周圍一圍有許江有售崔管業契批南獄沖住屋上首田段中二小乳許覺富公夫婦墳二家不入契內為據清同治七年崔寅樓於來脈上加遷丈禁有契存湘潭潮瑞公祠抄契附刊。元配:魯氏,宋德佑元年乙亥八月初六日午時生,元至元五年已卯七月十八日未時沒,葬與公合冢丑山未向共墓共碑共批。生子:子顏。是為溈寧許氏始祖。
許 荊:字孟和,會稽人也,東溪司曹武公五世藻仕潢歷官桂陽太守。東陽一世祖:許志,字大節,登後唐天成戊子科進士授慶元府慶支員外郎由前塘遷於治南通儒坊今為東陽第一世祖。巧溪一世祖,許驥,行正四,居策山外婆家復遷金華婺東巧溪而居焉。是為浙江金華許氏始祖。
十、許氏歌
無邑兮鄦都;言午兮許男。
尚祖兮上古;伏羲兮華胥。
雷澤兮履跡;成紀兮降登。
懷崩兮媧繼;觀物兮作卦。
日食兮屠鰲;煉石兮驅尨。
少典兮皇夫;姜氏兮皇女。
赤色兮火德;火德兮炎帝。
蒙峪兮降卋;龍泉兮沐浴。
斫木兮作耜;揉木兮作耒。
天地兮八卦;八八兮成爻。
療疒兮嘗艸;天台兮誤食。
炎居兮帝承;帝臨兮帝朙。
帝直兮帝來;帝衰兮榆罔。
八卋兮帝傳;榆罔兮干戈。
神農兮數終;五帝兮歷始。
三卋兮不仕;四岳兮助堯。
伐摯兮興夏;拔舜兮納賢。
東岳兮伯夷;由降兮崩嚳。
封鄦兮始侯;賜許兮興族。
天下兮圾乎;洗耳兮潁水。
窮達兮皆樂;寒暑兮一也。
由子兮皐陶;大理兮刑服。
助禹兮平水;東流兮九河。
舜崩兮禹立;立政兮先卒。
伯益兮繼政;餘子兮英六。
禹崩兮喪畢;益賢兮讓啟。
歸耕兮潁水;以德兮事夏。
桀淫兮夏終;湯兵兮商興。
妲妃兮滑商;干戈兮牧野。
夷齊兮逃嗣;文叔兮從周。
稱霸兮諸侯;名齊兮申鄘。
五卋兮尚禮,穆游兮贈駿。
幽王兮戲姬;周都兮東遷。
春秋兮失序;諸侯兮紛爭。
庄公兮敗鄭;家運兮始衰。
穆後兮才佳;作馳兮述愁。
僖公兮面縛;背祖兮降楚。
昭公兮盟扈;靈公兮御荊。
悼公兮送櫬;子止兮弒君。
元公兮無力;即崩兮國亾。
族人兮四奔;家統兮四散。
楚臣兮許行;耕後兮得食。
西漢兮叔重;說文兮解字。
曺魏兮仲康;戎陣兮西涼。
晉中兮季義,至性兮孝友。
盛唐兮仲晦;遙夜兮清瑟。
兩宋兮知可;辯證兮傷寒。
元初兮姽嫿;衛夏兮抗狄。
朙初兮武毅;驅狄兮復夏。
滿清兮胤泰,撰譜兮俎祖。
民國兮崇智;放帝兮共和。
新華兮卋友;抗日兮安民。
千秋兮四千;相傳兮皕代。
子孫兮五洲;七十兮萬計。
滔滔兮族脈;長流兮不絕。
復興兮家業;列祖兮共望。
許者,「言」、「午」二字所成也。言者,有言子者、言午者之分。言子者,言密;言虛者也。言午者,言朙;言實者也。故,為許氏子弟者,應以「言朙」、「言實」、「不偽」、「不諱」為立足之本。今,吾不才,提筆於閑寧之中,實錄我許氏五千年史,以告先祖;以示後人。

Ⅱ 關於許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的結論怎麼寫

關於許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學了課文《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後,我發現姓氏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研究。所以我和幾個同學對於許氏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 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

2、 上網搜集許氏的來源以及歷史上的許氏名人。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
姓氏屬地
高陽郡,即現在山東省臨淄縣西北

網路
許氏的名人
許褚、許攸、許渾……

四、 結論

1、 我國許姓的歷史悠久,早在殷商時期就有許國,但因許國勢弱力薄,所以常被別國欺負,使許國的人經常遷移。

2、 在歷史長河中許姓人才輩出。有三國時期名將許褚、三國時期文士許攸、唐代詩人許渾、宋代學者許衡等。

3、 許氏在全國約有人口300萬,為數不多。許氏排百家姓第三十五位。

Ⅲ 關於許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關於許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內容的概括和總結,以便寫清楚許姓的誕生背景和發展趨勢。

正文如下:

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守漳州招安,後入晉江石龜。

唐以後許姓大舉南遷繁衍於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宋末元初,許姓有一支徙廣東,明代福建人許沖懷、許申移居台灣,此後許姓又多次向台灣遷徙,進而移居海外。

2007年許姓在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八位,人口約八百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6%左右。許姓以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這七個省的許姓約佔全國漢族許氏人口的55%。

相關明細

關於許姓的始祖說法不一,主要的有以下三種:

1、出自姬姓,為顓頊後裔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子曰樊,樊為已姓,封於昆吾,即古帝丘顓頊之虛,為昆吾氏,堯舜時期昆吾氏首領許由為當世大賢,死後葬於箕山,後人多以許由為許氏始祖。夏之昆吾為商湯所伐滅,後人遷徙至河南許昌。

2、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

3、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順布魯氏多冠漢姓為許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許氏。

Ⅳ 關於許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許姓的歷史:許姓以及其它姓氏最早源於南方沿海一帶。南江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存的發現意味著嶺南人類活動史從「馬壩人」時代(距今約13萬年)推至距今約50萬-70萬年。全基因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距今3萬至4萬年前,亞洲人沿著從南往北的路線遷徙,才形成了如今的東亞人群。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結論是:東亞人群是從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時期進行了從南往北的遷徙。
許姓的現狀:許姓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56%左右,以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這七個省的許氏約佔中國漢族許氏人口的55%。2014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許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六位。

元平元年(前74年),生子劉奭。同年,漢宣帝繼位,封許平君為婕妤。同年十一月,被立為皇後。

Ⅳ 百家姓之一的許姓,有何來歷

許姓的歷史如下:

1、許氏的發源地在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戰國時期,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部一帶遷都。

2、春秋時期鄭、楚等國勢力強大,許國不斷地遭到這些諸侯國的進攻,由於力量弱小,無力抵禦,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

3、秦漢時期除了高陽地區有許姓分布外,在今山東、河北、河南、陝西、遼寧、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陝西、河南、河北的人數為最多,也最為集中。在這些地區也不是均勻分布,而是集中於某一區域,如陝西主要集中在關中,河南則集中在洛陽及豫南一帶,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4、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

5、遼國地處中國北方,其境內許姓分布較少。金國消滅北宋後,占據了淮河以北廣大地區,這里主要是漢族聚居區,所以金朝統治時期許姓分布要比遼廣泛得多。

6、明清時期人口遷徙相對比較頻繁,有的是政府行為,也有因躲避戰亂,從而構成了這一時期姓氏分布的又一顯著特點明清以來的許姓狀況。明清時期是許姓人口的大發展時期,見之於記載的許姓人數大大地超過了前代。

(5)越南許姓現狀如何擴展閱讀

關於許姓的始祖說法不一,主要的有以下三種:

1、出自姬姓,為顓頊後裔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子曰樊,樊為已姓,封於昆吾,即古帝丘顓頊之虛,為昆吾氏,堯舜時期昆吾氏首領許由為當世大賢,死後葬於箕山,後人多以許由為許氏始祖。夏之昆吾為商湯所伐滅,後人遷徙至河南許昌。

2、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

3、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①順布魯氏多冠漢姓為許氏;②伊拉哩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許氏。

Ⅵ 許姓的現狀

許姓,中華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屬舜帝姚重華姚姓媯姓姬姓子孫衍生姓氏。《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位。2007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八位,人口約八百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6%左右。許氏以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這七個省的許氏約佔全國漢族許氏人口的55%。
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僖宗時,侍御史許愛鎮守漳州招安,後入晉江石龜。唐以後許姓大舉南遷繁衍於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廣東。明代福建人許沖懷、許申移居台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台灣遷徙,進而移居海外。遷至四川,湖南、廣東、廣西、福建許氏,有的融入侗、壯、布依、土家等少數民族。

Ⅶ "許"這個姓氏的由來,傳說,歷史,發源地,祖先

許(Xǔ 許)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為炎帝的後裔,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許氏與齊氏同祖,為上古四岳伯夷後。「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跟「子姓」商族平行發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為主的盟軍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姬姓國--西周。周成王時,大規模地分封諸侯,其中商的舊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諸侯國和姜姓諸侯國,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其始祖為文叔,也稱為許文叔。春秋時,許國稱為楚國的附庸,戰國初期被楚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2、出自堯帝時許由的後代,以祖名諱為氏。據文獻史料及考古發掘所證,許由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後被葬在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動於穎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其後人在許由死後取其名諱為氏,稱為許姓。
3、出自其他源流有許氏。清代廣西泗城府(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凌雲縣西南)土司及滿、黎、瑤、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均有許姓。
得姓始祖:許由。許由亦稱許繇,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帝老了以後,曾打算把帝位讓給許由,許由堅決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下面,自己農耕而食。後來堯又請他做九州長官,他就到穎水河邊去清洗耳朵,表示不願聽到這件事。許由死後被葬於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許由的後代子孫便以其名諱為姓,稱為許姓,許由則被紀念為許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許姓最初的發源地是今河南省許昌東。春秋時,源於姜姓後裔文叔一支,被鄭、楚所逼,多次輾轉於葉(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城父(今安徽省亳縣東南)、荊山(今屬湖北省)、容城(今河南省魯山東南)等地,後被楚所滅,子孫有流落於今湖南省新晃、芷江一帶者。這可以說是許姓第一次的繁衍遷徙。秦漢時期,許姓已遍布河南、河北兩省的絕大部分地區,後形成許姓歷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陽郡、太原郡、會稽郡等許姓發展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名門望族。據載,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許猗,其玄孫許德任西漢安定(今甘肅省平涼、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一帶地區)、汝南(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帶)太守,在汝南平輿縣定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為避北方戰禍而南徙的人群,許姓遷居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地。汝南一支後裔許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許式任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地區)太守,許茂任高陽(今屬河南省)太守,許王圭任南朝桂陽太守,許彥任相州刺史,許永慧蕭齊時被封為晉陵縣侯,許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許懋任梁朝天門太守。隋唐時期,社會趨於穩定,不管是居於北方的許姓,亦或是遷居南方的許姓,都得到了相當的發展,許姓人口日益增長。上述汝南許姓一支後裔也有新的發展,如許遜任平原(今屬山東省)太守,許弘周任楚州刺史,許遠任睢陽太守,許峴任袁州刺史。宋元至明清之際,許姓主要特點為南遷及移居海外。宋元時的南遷,促使許姓在南方長於北方的發展趨勢,清代移居台灣的許姓,多出汝南一郡,集居於台北、屏東、高雄等地。至此,許姓可謂枝遍天下,廣播各地。今日許姓以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七省許姓約佔全國漢族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許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三。

三、歷史名人
許 行:最早出現於史籍的許姓著名人物,是戰國時楚國人,主張「賢者與民耕而食,饔飧(自理炊事)而治」,反映了古代社會中農民的一種理想,有學生數十人。
許 慎:汝南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人,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中國古代首部字典作者,著有《說文解字》十四卷並敘目共十五卷。
許 劭:汝南平輿(今屬河南省)人,三國曹魏時名士,喜評人物,其評曹操為:「清平之*賊,亂世之英雄。」
許 衡:元朝理學家。元世祖即位後,與劉秉忠等定朝儀官制,為元統治者策劃「立國規模」。與劉因、吳澄並稱為元朝三大理學家。
許 劭:三國魏大名士。好評論人物,每月更換一名,時稱汝南「月旦評」。曾評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雄」,這句話幾乎稱為曹操一生的定論,「一代*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詞。
許 渾:唐代詩人。其詩作中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句為世人傳唱。
許孟容:唐代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官至吏部侍郎、東都留守等職。
許敬宗:唐初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陽西南)人,歷任著作郎、中書舍人、侍中、中書令等職。助武後逐褚遂良,逼殺長孫無忌、上官儀等。參與編撰了《武德實錄》、《貞觀實錄》、《晉書》等。
許道寧: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宋代畫家,擅畫林木、平遠、野水三景。
許道寧:宋代畫家。以擅寫林木、平遠、野水三景聞名。張士遜曾贈詩有「李成謝世范寬死,惟有長安許道寧」之句,以贊其作。
許叔微:真州(今江蘇省儀征)人,宋代醫學家,著作有《傷寒發微論》等。
許夫人:元初畲民起義女英雄。1278年,她聯合黃華起義。當時,元軍已入福建,宋臣蒲壽庚降元。抗元將領張世傑轉戰至閩西南,在她的支持下,討伐蒲壽庚及元軍,屢次獲勝。
許有壬:湯陰(今屬河南省)人,元代著名政治家,他歷官七朝近五十年,官至中書參知政事、集賢殿大學士。
許天賜:閩縣(今福建省閩侯)人,明朝弘治年間進士,為官剛直不阿,著有《黃門集》。
許孚遠:明代浙江省德清人,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著有《敬和堂集》。
許自昌:明代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好奇文異書,作傳奇《水滸記》、《靈犀佩》等,另著有《樗齋詩鈔》、《樗齋漫錄》、《捧腹編》等書籍。
許鴻磐:清代山東省濟寧人,歷任安徽同知、泗州知州,作品有《方輿考證》、《西遼記》等。
許宗揚:清代廣西省人,太平軍將領。曾隨石達開赴皖,隨韋昌輝殺楊秀清,後不詳。
許景澄:浙江嘉興人,清末外交大臣,曾出使法、德、意、奧、荷等國,後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許雪秋:廣東省海陽(今潮安)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曾任職中華革命軍東江都督。
許廣平:廣東番禺人,魯迅夫人,建國後,任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中華全國婦聯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等職。
許地山:原籍福建,生於台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著作有《綴網勞蛛》、《空山靈雨》、《印度文學》、《中國道教史(上)》、《大藏經索引》等。
許世友:河南省新縣人,著名軍事家,少年時曾在少林寺學習武術,早年加入國民革命軍,後入中國共產黨,一生極負傳奇色彩,酒量過人,領導並指揮了許多著名戰役,戰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於1979年中共對越南發動的邊境戰爭中,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指揮了東線的戰斗。1985年10月22日因患有肝癌在南京軍區總醫院去世,享年80歲。去世後,當時的國家領導人D.X.P.根據本人「死後盡孝」的意願,特批許世友將軍土葬,D.X.P.的批示為,「下不為例」。

Ⅷ 許姓人口數量2021

中國許姓人口900萬左右。 許姓是中國大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也曾在《百家姓》排列20位,現如今排列35位,中國許姓人口900萬左右,各地許姓分布比較廣,全國各地幾乎都有我們許姓的足跡,全國主要形成了以粵閩台、豫魯冀、皖蘇浙、雲川為中心的四個許姓聚集地區。

Ⅸ 姓「許」的來源

【許姓起源】
許姓出自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神農氏是其遠祖,因堯舜時代的著名賢人許由而得姓。許由,一作許繇,字武仲,一字道開,是上古時代一位高潔清節之士 。相傳堯帝要把君位讓給他,他推辭不受,逃於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帝又讓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這些世俗濁言。後世把許由和與他同時代的隱士巢父,並稱為巢由或巢許,用以指代隱居不仕者。堯、舜禪讓的故事,作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範,成為千古美談,許由也因此成為古代隱士中最早名聲顯赫的一位。據傳他曾做過堯、舜、禹的老師,後人因此亦稱他為「三代宗師」。 晉皇甫謐《高士傳》雲:「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陽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帶。許由死後葬於箕山,故箕山也叫許由山。《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就曾說過:「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而《太平御覽》引《西征記》雲:「許昌城本許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許昌市、禹州市、鄢陵縣一帶,沿潁河流域, 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有關許由的傳說,保存著大批有關許由的遺跡。許由及其部族活動的潁水流域,正是一千餘年後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許國的所在地,這從地域上說明許由和文叔之間是有傳承關系的。所以,唐•顏師古在《急就篇•注》中說:「許氏,許由之後也。」南宋文天祥在《五雲夏造許氏初修族譜序》中說:「按許氏,自由隱許,遂以為姓。今許州箕山有由所葬之處,即其地也。」事實說明,許由是許姓的始祖,登封箕山及潁水流域的許昌市鄢陵縣等地是許姓的祖居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訪三皇五帝之後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後,四岳伯夷的裔孫姜文叔,把他封在許地(今河南許昌東),建立男爵許國。古今許多學者均認為四岳伯夷就是許由,文叔和許由一脈相承。春秋時許國為鄭、楚等國所逼,輾轉遷徙,前506年遷於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到戰國初,傳至國君元公結時,被楚國滅掉(一說滅於魏),子孫為紀念故國,以國名為氏,又形成了一批許姓居民,這就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說的:「許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伯夷之後,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以為太岳之嗣,至元公結為楚所滅,遷於容城,子孫分散,以國為氏,」的由來。這些許國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並不姓許,為了紀念故國,即以許國國名為姓,這成為早期許姓的又一個重要來源,是許姓的另一個得姓緣由。
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秦末隱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許猗。
高陽郡:東漢桓帝時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十六國許據的5世孫高陽太守許茂之族所在。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許氏,為文叔直系後裔。
太原郡:戰國的秦莊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許氏,為汝南許氏分支,是東漢末年大名士許劭之後。
會稽郡: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此支許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著名文學家許慎之後。
堂號
洗耳堂:堯帝時有一位高士叫許由。堯老時,想把天下禪讓給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穎水邊去洗耳,認為堯說的話污了他的耳朵。許氏因以「洗耳」為堂號。
得仁堂:伯夷、叔劉在周滅商後,恥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孔子誇他「求仁而得仁」。許氏因以「得仁」而為堂號。
訓詁堂:漢代時有許慎,字叔重,博覽經籍,當時人誇他說「五經無雙許叔重」。他著有《說文解字》,集古今經學和訓詁的大成,到現在還是研究文字學必備的工具書。
許姓在宋人編纂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0位,以現在的人口多寡統計,在大陸排名第35位,在台灣排名第11位,約佔全國人口的0.54%,是源於河南的中華大姓之一。
適用堂聯
△制耒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葯先河。(炎帝)
△徹鍾泰岱;緒衍箕山。(許由)
△評推月旦;緒衍箕山(許劭、許由)
△入潁陽、守睢陽、令旌陽,赫赫神仙之府,漢太傅、唐右傅、明少傅,堂堂宰相之家。(安徽績溪縣家朋村許氏宗祠聯。
上聯:許由、許遠、許遜,下聯:許靖、許敬宗、許存仁)
△箕山仰止敬始祖,潁水長流澤後世。�
△箕潁舊家聲爪瓞漫延光世澤,星洲新氣象美富文章表宗風(新加坡許氏總會堂聯)
△太岳家聲遠;高陽世澤長。(伯夷)
△遠祖不忘追太岳;近宗還是出高陽。(台北許氏宗祠柱聯)
△掬泉洗耳辭堯禪;解字成書費段箋。(許由、許慎)
△摸索賢才,自明幽暗可識;品題人物,咸推月旦公平。(許敬宗、許劭) △隋代神童蜀博士,唐朝宰相漢封侯。(許善心、許慈、許敬宗、許盎)
△魯齋道學;旌邑仙傳。(許衡、許遜)
△派出中州;支分檳州。(馬來西亞檳城許氏宗祠聯)
△太岳煥家聲,稱伯封侯昭史冊;高陽綿世澤,鍾靈毓秀蔚人文。(同上) 箕山揚正氣,潁水振家聲。
拓土宣威功業勛勞推第一,開漳教化仁懷德澤被遐方。(福建詔安昭應侯廟)【許姓名人】
戰國時有楚(今湖北江陵)人許行,是農家著名代表。
西漢末有汝南平輿(今屬河南)人許楊,是當時著名的水利專家,曾修復鴻隙坡;
東漢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許慎,字叔重,是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稱,他所著的《說文解字》至今還被文字學界奉為圭臬;汝南平輿大名士許劭,喜評論人物,曾評曹操為「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三國時有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許褚,為魏國名將。
西晉有著名道士許遜,汝南(今屬河南)人,傳說於東晉寧康二年(374年)在江西南昌西山,舉家42口拔宅飛升為仙,世稱許真君或許旌陽。
唐代,高宗時有宰相許圉師(今湖北安陸人);宰相許敬宗,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陽)人,為武則天的心腹干臣;玄宗時有與張巡協力守睢陽(今河南商丘)、抵禦「安史之亂」叛軍的太守許遠(今浙江海寧人);還有文學家許堯佐;詩人許渾等。
宋代有醫學家許叔微。宋元之際有著名的理學家、能臣許衡,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有《魯齋遺書》傳世。元代有著名政治家許有壬,湯陰(今屬河南)人,官至集賢殿大學士。
明代有文學家許仲琳,應天(今江蘇南京)人,著《封神演義》傳世;詩人許班王,廣東揭陽人,近人輯有《許班王詩集》傳世。
清代有學者許楣;外交官許景澄。
近現代許姓名人主要有文學家許地山;魯迅夫人許廣平;革命家、軍事家許世友、許光達;經濟學家許滌新;教育家許崇清;國民黨進步將領許崇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彭沖,原名許鐵如;還有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嘉璐、乒乓球世界冠軍許紹發、中國第一枚奧運會金牌獲得者、射擊冠軍許海峰、奧運會女子跳水冠軍許艷梅、當今中國象棋第一人、國際特級大師許銀川等。
旅居海外的許姓名人有:台灣實業家許勝發,台北市人,發起並成立了世界許氏宗親總會,並任理事長。香港國際投資總商會會長許智明太平紳士,祖籍廣東高州。香港著名演員、導演許冠文,祖籍廣東番禺,其弟許冠傑亦為香港著名演員、歌星。泰國華裔商人許泗漳,祖籍福建漳州,因開發麟郎之功,被暹王封為郎郡侯,稱「麟郎王」,其子許心美,出任泰南普吉府長官,並為橡膠業、錫礦業大企業家。馬來西亞下議院前副議長許天來,祖籍福建永安;馬來西亞著名企業家許平等,祖籍福建同安,其子許子根為馬來西亞民政黨副主席、檳城州首席部長。印度尼西亞企業及銀行家許金安,祖籍福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者許雪秋,新加坡華僑,祖籍廣東潮州。泰國議長許敦茂,祖籍廣東潮州;泰國企業家、社團領袖許朝鎮,祖籍廣東澄海;泰國企業家、金融家許興桐,祖籍廣東普寧。曾任呂宋總督的菲律賓華僑領袖許柴佬,祖籍福建晉江;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夫人,姓許,名寰哥,祖籍福建同安,其曾祖父和祖父許寰哥一世、二世均為菲律賓富商、碾米業和糖業巨頭;菲律賓富商許友超,祖籍福建泉州。美國學者、作家許芥昱,祖籍四川成都。等等。
【名勝古跡】
許姓的祖居地登封市位於河南省中嶽嵩山南麓,東距鄭州74公里,西距九朝古都洛陽75公里,北有嵩山,南有箕山、熊山,潁河貫穿東西。地處登封境內的中嶽嵩山,因居天下之中,環境優美、風光秀麗,自古以來就是文化會萃之地,歷代帝王高官、文人學士、高僧名道頻繁出入其間,留下大量文物古跡,使登封市成為全國著名的文物之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天下名剎少林寺,以武術名揚世界。許姓始祖許由的遺跡主要集中在登封市南部的箕山一代:黃城,在河南登封西25公里的馬鞍山南君召鄉,據魏舊志《雜道書》載:「堯聘許由壇禪於黃城。」三過堯村,在河南登封西25公里君召鄉南山。傳說,堯帝巡訪許由曾三次經過此地。洗耳泉,在河南登封東南15公里箕山下潁河岸邊。傳說許由不願聽堯之召為九州長,乃到此洗耳,當時另一位隱者巢父正在這兒飲牛,問知其故,責怪他應遠避深山,不當浮游釣譽,恐洗耳之水污。許由冢,在登封箕山山頂東端,其牛口,就牽牛犢到上游飲水。原泉現為長3米、寬1.5米、深2米的石砌井,是當地群眾飲用水井。聚石為冢,高約5米,周長60米,向北,東、南臨懸崖峭壁,西北有約300米長石牆圍護,傳說為「許由寨」。西牆有石券門洞高2.5米,寬2米,深3米,寨內綠樹成蔭,北望嵩岳雄踞,俯瞰潁河如帶,風景峻美。許由廟,亦在登封箕山上,南距許由墓約600米,始建於漢。據《河南府志》載,東漢潁川太守朱寵,曾在此建廟,有許由廟闕,至明代仍有重修,現碑存(闕無存)。僅有殿宇三間,土木結構,硬山式,小瓦覆頂,殿內設施無存。另外在許昌、鄢陵、禹州、汝州等地也有許由寨、許由崗、許由祠、許由洗耳河、許由台、許由廟、許由塔、許由寺等文物遺跡和傳說。許由故里,在登封箕山槐里村,現存有許由手植槐(二代),樹干直徑一米,枝葉繁茂。 此外,河南地區有關許姓的名勝古跡較為著名的還有許慎墓、許慎祠、月旦坪、二龍里、許衡故里、許衡墓、許天正公祠等。 許慎墓,東漢許慎因著《說文解字》被譽為「字聖」,其墓在郾城縣許庄村東,墓高3米,周長40米。墓前有清碑兩塊和郾城縣政府新立之墓碑。許慎祠,一在郾城縣許庄村後,毀於明末戰亂,僅存遺跡。另一處在郾城縣城內,名「許南閣祠」,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分前後兩院,門樓五間,現僅存過廳。 月旦坪、二龍里,東漢末年大名士許劭與其從兄許靖俱有名,喜評論鄉黨人物,每月更換品題,故謂「月旦評」,聚論之地稱「月旦坪」,在今河南平輿縣清河中,為一小島,面積約6000平方米,林木叢生,景色秀麗,歷來為平輿名勝。島上原有月旦亭,今亭已不存。許劭兄許虔亦知名,被譽為平輿「二龍」,所居古宅曰「二龍里」,今在平輿縣城內,現名槐樹街,故宅早廢,僅存一石碑,中刻「二龍里」三個大字。� 許衡故里,許衡是元初著名政治家、理學家,號魯齋,祖籍今河南沁陽,其父因戰亂遷居今河南新鄭,因此許衡故里有兩處:一處位於今新鄭市許崗村,村中現存清雍正二年(1724年)所立「許魯齋故里」碑一座。一處位於沁陽市西13公里處魯村,村中原有元代刻立的「許魯齋故里」碑,「魯村」就是因為是魯齋故里而得名。 許衡墓,位於焦作市中站區東南1.5公里,這里是許衡的家族墓地,規模較大,有土冢千餘,許衡墓位於墓地南端,文革前,這里古柏參天,碑碣林立,建築布局完整,文革中慘遭破壞,1987年又重新修復。許衡墓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姓現狀】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現代許姓人口大約有650萬人,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雲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29個省、市、自治區。許姓不僅在國內不斷發展,還播遷到世界各地。海外許姓為了敦親睦族,加強團結,共同發展,成立了多種宗親會,如世界許氏宗親總會、日本許氏宗親會、菲律賓許氏宗親總會、僑港許氏宗親會、新加坡許氏總會、泰國許氏宗親總會,以及聯系北美談、譚、許、謝四大姓的昭倫公所等等。1982年第一屆世界許氏宗親懇親大會在台北召開,以後每兩年一次定期召開,1984年在香港、1986年在新加坡、1988年在台灣、1990年在新加坡、1992年在台灣、1994年在馬來西亞、1996年在台灣、1998年在菲律賓、2000年12月在泰國、2002年在馬來西亞。這一系列懇親大會的召開,極大地促進了海內外許氏宗親的聯系和發展。同時,海內外許氏宗親也加入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的炎黃子孫的「尋根熱」之中:1989年,世界許氏宗親總會秘書長許江富率領許氏宗親祭祖團,到河南許昌尋根祭祖;1991、1992年,台灣同胞李榮一、何長富先後兩次率團到登封箕山朝拜在台灣被譽為「三代宗師」的許由;1995年,馬來西亞許氏宗親組團到登封箕山祭祖;1998年,新加坡許氏宗親組團到登封箕山祭祖;1999年、2000、2001、2003,馬來西亞、泰國、香港、台灣許氏宗親紛紛組團到登封箕山祭祖。與這些海外許氏宗親尋根祭祖活動相適應,許姓祖地的許氏文化研究工作也開展起來,分別成立了河南省許由與許氏文化研究會、許昌市許氏文化研究會和鄢陵縣許氏文化研究會,其中尤以河南省許由與許氏文化研究會取得的成績最大:成功地舉辦了多次許由與許氏文化研討會,究明了許姓姓源上的許多疑案;定期發行《許氏文化報》;出版了許由與許氏文化研討文集《根在箕山》、《歷代名人詠箕山許由詩集》、《中國歷代許氏遷徙圖》等書刊。1995年協助百家姓電視劇組拍攝了《許氏之源》的電視劇;2000年元月協助中央電視台拍攝了《許由、許國與許姓》專題紀錄片,4月8號在中央電視台《天涯共此時》節目中播出;制定了以許由這一歷史文化名人為中心的箕山開發藍圖等等。 1999年,許姓始祖許由被評為鄭州市十大歷史文化名人之一。在中華文明發源地的中州大地,古老的許姓文化正煥發著新的活力。� 作者: 王道生 河南許由與許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李立新 博士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副所長 河南許由與許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閱讀全文

與越南許姓現狀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多少葯娘 瀏覽:390
英國的孩子做什麼去上學 瀏覽:728
和平精英國際服韓文叫什麼 瀏覽:664
伊朗和伊拉克屬於哪個國家 瀏覽:299
在越南做貨運代理怎麼樣 瀏覽:692
印尼雨季是什麼原因 瀏覽:885
義大利哪些收入需要報稅 瀏覽:397
中國的製造業是什麼製造業 瀏覽:821
印度劇有什麼軟體 瀏覽:337
中國最小宜家是哪個 瀏覽:882
英國人脫歐後怎麼居住 瀏覽:667
博爾迪蓋拉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593
中國最老古村在哪裡 瀏覽:173
中國去越南做什麼生意最賺錢 瀏覽:633
中國最長壽的水牛有多少歲 瀏覽:638
印度的茶是什麼 瀏覽:988
硼替佐米印度賣多少 瀏覽:611
印尼清關紅燈期怎麼處理 瀏覽:125
以色列和伊朗哪個國家打仗多 瀏覽:805
函數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