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00年廣西有多少個鄉鎮
靖西下轄8個鎮、16個鄉:新靖鎮、化峒鎮、湖潤鎮、安德鎮、龍臨鎮、渠洋鎮、岳圩鎮、龍邦鎮、同德鄉、壬庄鄉、安寧鄉、地州鄉、祿峒鄉、榮勞鄉、南坡鄉、吞盤鄉、三合鄉、果樂鄉、新圩鄉、大甲鄉、武平鄉、岜蒙鄉、大道鄉、魁圩鄉
『貳』 龍州金龍科甲關口越南那邊叫什麼
歷史沿革
古屬駱越地,早在三千多年前,壯族的先民駱越人便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龍州正式並入中國版圖,屬象郡轄地。漢屬交趾郡龍編縣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龍州,為該縣建置的開始。先天二年(713年)置羈縻龍州。宋皇祐五年(1053年),於下凍、布局等置羈縻凍州,隸屬左江道;原羈縻金龍州改為遷龍寨,同年分封為牧,是為土司世襲之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龍州州治由舊州(今弄崗保護區內的舊州屯)遷至現在的縣城所在地。元大德三年(1299年),升龍州為萬戶府,屬太平路;將羈縻凍州分置上凍、下凍兩土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龍州萬戶府為龍州,屬廣西布政司左江道太平府。洪武九年(1376年)遷龍寨改為金龍峒,屬太平府安平土州(在今大新縣)管轄。清初襲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折上龍、下龍(今龍州)為兩個土檢司,隸太平府;雍正五年改土歸流,廢下龍移太平府駐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於下龍司地復置龍州,上龍司歸龍州承審;乾隆五十七年龍州改龍州廳,仍隸太平府。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上龍土司、上、下凍土州廢除世襲,改隸龍州廳。宣統元年(1909年),金龍峒從安平州劃回龍州廳。民國二年(1912年)升龍州為軍政分府,轄憑祥廳、上龍土司、上、下凍土州及金龍峒。1913年裁軍政分府,置龍州縣。1927年,上龍土司和金龍峒撤並入龍州縣,隸鎮南督察區,區署設於龍州。1928年又將原上龍土司和金龍峒地析出設上金縣。1930年龍州起義,龍州、上金兩縣成立革命委員會。1937年龍州縣更名龍津縣。1949年12月,龍津、上金解放。1951年5月5日,龍津、上金並為聯合縣,縣治龍州鎮。1952年8月改名為麗江縣,隸屬崇左專區。1955年復改名龍津縣。1958年12月,寧明縣、龍津縣、憑祥市合並為睦南縣,縣政府駐憑祥鎮。龍津、寧明各劃為片。1959年5月10日,復分為寧明縣(憑祥市屬寧明縣)、龍津縣。仍稱龍津縣。1961年12月31日恢復龍州縣名至今。 2000年,龍州縣轄5個鎮、8個鄉:龍州鎮、下凍鎮、水口鎮、金龍鎮、響水鎮、霞秀鄉、八角鄉、上降鄉、彬橋鄉、上龍鄉、武德鄉、逐卜鄉、上金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5579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龍州鎮 41317 、下凍鎮 20176 、水口鎮 21309、 金龍鎮 26529、 響水鎮 15295 、霞秀鄉 20276 、八角鄉 10670、 上降鄉 11507 、彬橋鄉 18338 、上龍鄉 18134 、武德鄉 17712、 逐卜鄉 17179 、上金鄉 17348。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3年,霞秀鄉與龍州鎮合並為龍州鎮。 2003年龍州縣行政區劃一覽(5個鎮、7個鄉):(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100龍州鎮轄:康平、北門、新華、龍江、高祥、城東、利民7個社區;貫明、百農、嶺南、板門、鎮秀、新民、河屯、自清、塘巧、東合10個行政村。 101下凍鎮轄:下凍居委會;布局、兩庄、那花、春秀、洞埠、扶倫、峽崗、馱江、下凍9個行政村。 102水口鎮轄:水口居委會;合平、洞桂、共和、埂宜、沿山、羅回、北勝、康寧、思奇、獨山10個行政村。 103金龍鎮轄:金龍、雙蒙、武聯、高山、貴平、立丑、光滿、橫羅、板梯、新興、民建、侵筆、花都、三聖、敢賽15個行政村。 104響水鎮轄:新華居委會;響水、平南、龍江、圖強、紅陽、棉江、高峰、四清、鳴鳳9個行政村。 201八角鄉轄:隴均、龍邊、箕斗、菊埂、四平、屏案、八角7個行政村。 202上降鄉轄:上降、永恆、純仁、梓叢、江村、里城、鴨水、呼咬8個行政村。 203彬橋鄉轄:紅嶺、清明、岜苗、念讀、彬橋、垌旦、彬迎、青山、俸村、繞秀、安鎮、安民12個行政村。 204上龍鄉轄:新聯、武權、民權、上龍、民強、弄平、板汪、岜那8個行政村。 205武德鄉轄:三聯、精威、保衛、農干、科甲、群合、近梅、武德8個行政村。 206逐卜鄉轄:牌宗、三叉、廣合、崇德、錦閣、逐卜、板要、衛國、峪陽、立信、弄崗11個行政村。 207上金鄉轄:聯甲、新旺、勤江、聯江、上金、進明、雲江、中山、兩岸、卷逢10個行政村。 現龍州縣共轄5鎮7鄉,117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社區)。 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叄』 歸春河的基本情況
黑水河,地表部分的源頭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新靖鎮環河村漁翁撒網(山名)東側石山腳下的大龍潭,該潭是一個上升泉,潭深且大。其上源為岜蒙鄉同源村百布屯南的百布泉水,夏秋季泉水湧出地面成河,流經塘麻、龍崗、大道、凌愛等村,長約8公里,然後注入溶洞與百布—大龍潭地下河匯合,伏流約10餘公里從大龍潭湧出,潭水南流成龍潭河。在五隆村獅子山附近右納龐凌河,在常富村巴陵屯西左納渠來河,至化峒鎮愛布村能首屯十九渡橋右納鵝泉河。以下稱難灘河,又名難灘水。東南流經岳圩鄉大興村,至斗倫隘74號界碑流入越南境,始稱歸春河(歸春是歸順音轉,因靖西古為歸順州,故名)。折向東行又轉向我國大新縣碩龍鄉德天屯,至大新縣念底屯與邏水(大新縣稱下雷河)匯合,稱黑水河,至龍州縣響水鄉棉江村與崇左縣交界處匯人左江。
從大新縣碩龍鄉德天屯流至念底屯,全長18.93公里,從德天屯至碩龍街頭一段是中越兩國的天然國界。歸春河流經的村屯有:德天、六鄧、隘屯、那涯、隴宏、骨屯、碩龍街、仁屯、 米屯、沙屯、念底。1982年平均流量62.02立方米/秒,躍進渠改道工程就是把歸春河水從大新縣境內引入的。
『肆』 靖西縣有幾個鄉分別叫什麼
2015年7月2日 廣西靖西縣人民政府網站信息:
新靖鎮 化峒鎮 同德鄉 湖潤鎮 岳圩鎮 壬庄鄉 龍邦鎮 安寧鄉 地州鄉 祿峒鎮 南坡鄉 吞盤鄉 龍臨鎮 果樂鄉 安德鎮 新甲鄉 渠洋鎮 魁圩鄉 武平鎮
‍網路:靖西縣地處中越邊境,南與越南高平茶嶺、重慶兩縣山水相連,邊境線長152.5公里,總面積3322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291個行政村,總人口65萬,是百色市人口第一大縣,也是廣西八個邊境縣(市)中人口最多的縣份,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是全國典型的壯族人口聚居縣。
靖西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無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9.1℃,素有氣候「小昆明」之稱。境內以溶蝕高原地貌為主,山明、水秀,以奇峰異洞、四季如春的自然風光聞名遐邇,又有山水「小桂林」之譽,是旅遊、度假和避暑的理想勝地。縣人民政府駐新靖鎮。
『伍』 大甲的介紹
廣西靖西縣大甲鄉位於縣城西北25公里,東連岜蒙鄉,南接新圩鄉,西靠龍臨鎮,北鄰渠洋鎮。明、清為瑤內地,清光緒間設大邦團。民國21年改大甲鄉,屬北區。解放後1950年初屬大道區,區駐大道,後遷岜蒙稱第九區。1951年8月改稱第十一區,區駐新圩,1987年8月從新圩鄉分設大甲鄉,轄9個村(街)公所,49個村民委員會,鄉駐大甲圩,圩場有大甲圩。1990年全鄉有3180戶,人口17066人,均為壯族,其中非農業人口473人。
『陸』 靖西的歷史沿革
靖西的歷史沿革如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尉屠睢率五十萬大軍平定嶺南,在嶺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今縣境屬象郡,郡治臨塵在今崇左縣境。秦末代理南海尉趙佗兼並三郡,建立南越國,縣地屬南越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今縣境屬益州刺史部南部牂柯郡句町縣地,牂柯郡治故且蘭,句町縣治在今雲南省廣南縣境,古為句町國,漢武帝時滅,置句町縣。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以建寧、牂柯郡為興古郡,今縣境屬蜀漢益州南部興古郡句町縣地,郡治宛溫在今雲南省硯山縣。
南朝420年至589年宋今縣境屬寧州興古郡,郡治漏卧在今雲南省羅平縣;南朝齊復置句町縣,今縣境屬興古郡句町縣地,郡治西中在今雲南省文山州;南朝梁大寶後廢句町縣,今縣境屬興古郡,郡治西中;南朝陳時今縣地屬北朝後周南寧州,州治味縣在今雲南省曲靖縣。
隋大定元年(581年)今縣境屬南寧州總管府地郡級政區,治所昧縣在今雲南省曲靖縣。
唐開元二年(714年)後今縣東境始置歸淳州,隸邕州都督府,府治宣化在今廣西南寧市。元和初(806年)後,歸淳州更名歸順州。
五代十國(907年至960年)廣西地區先是北部屬楚國,南部屬南漢。後來南漢並吞了北部,於是全屬南漢,今縣境屬南漢興王府,治所番禺在今廣州市,縣東部置溫州,西部置安德州,均隸邕州建武節度使。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進兵廣州,消滅南漢,統一嶺南,在羈縻地區實行土司制度。景炎二年(1277年)江西廣信府廣豐縣人張天宗起兵抗元失敗,率眾南來順安州貢峒,更名順安峒。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進兵廣西,十六年(1279年)南宋滅亡,今縣境屬湖廣行中書省,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從湖廣南部地區分置廣西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滅亡,廣西行中書省改為廣西布政使司洪武九年改承宣布政司,鎮安路改為鎮安府,府治從感馱岩移至凍州在今德保縣境。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曆十五年明朝滅亡,統一全國,今縣境置歸順土州,初隸思恩府,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歸流,因去思恩遙隔,復隸鎮安府。
光緒十二年(1886年)歸順州升為歸順直隸州,屬太平思順道,道治今龍州縣,小鎮安廳改為鎮邊縣,與下雷土州原屬鎮安府,均屬歸順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6月廢歸順州,置歸順府。鎮邊縣改隸省,湖潤巡檢裁銷改為團,下雷土州改設彈壓,均屬歸順府。
民國二年(1913年)6月廢歸順府置靖西縣,以舊城名靖城與位廣西西部而名,初隸鎮南道道治今龍州縣,民國十五年6月廢道為區。
民國十六年下雷土州歸並雷平縣今屬大新縣。民國十九年冬廣西劃為十二個區民團指揮部,靖西為第十區,區治靖西縣。
民國二十一年6月又將十二個民團區並為民團六個區,靖西隸龍州區。民國二十二年7月增設天保民團區,靖西改隸天保區,區治天保縣。
民國二十六年天保區民團指揮部移駐靖西縣城,民國二十九年6月民團指揮部改為廣西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民國三十一年3月又改為廣西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轄靖西、天保、向都、鎮結、龍茗、鎮邊、敬德等7縣。
1949年12月13日,靖西縣和平解放。
1950年1月18日,靖西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廣西省龍州專區,專署設在龍州縣,後遷崇左縣。
1952年,壯族聚居的廣西中部和西部,建立桂西僮族自治區,區治南寧市,轄邕寧、宜山、百色3個專區,靖西隸百色專區。
1956年桂西僮族自治區改為桂西僮族自治州,專區改為地區,靖西隸百色地區。1958年1月地區改為專區。
2015年8月1日,撤銷靖西縣,設立縣級靖西市,以原靖西縣的行政區域為靖西市的行政區域,靖西市人民政府駐新靖鎮新華街339號。靖西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百色市代管。
2015年12月12日,靖西市正式掛牌。
(6)岜蒙鄉到越南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區劃沿革
1996年,靖西轄8個鎮、16個鄉:新靖鎮、化峒鎮、湖潤鎮、岳圩鎮、龍臨鎮、渠洋鎮、安德鎮、龍邦鎮、壬庄鄉、同德鄉、安寧鄉、地州鄉、祿峒鄉、榮勞鄉、南坡鄉、吞盤鄉、三合鄉、果樂鄉、新圩鄉、大甲鄉、武平鄉、大道鄉、岜蒙鄉、魁圩鄉。縣政府駐新靖鎮。
2005年6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76號)同意調整靖西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
撤銷榮勞鄉,整建制並入祿峒鄉,祿峒鄉政府駐地不變;
撤銷三合鄉,整建制並入安德鎮,安德鎮政府駐地不變;
撤銷新圩鄉、大甲鄉,設立新甲鄉,原新圩鄉、大甲鄉的轄區為新甲鄉的行政區域,新甲鄉政府駐原大甲鄉大甲街;
撤銷岜蒙鄉,整建制並入渠洋鎮,渠洋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道鄉,原大道鄉大道街和弄貼村劃歸渠洋鎮管轄;原大道鄉馬亮、金色、華表、仙奉、萬隆、凌愛6個村劃歸武平鄉管轄。
2014年7月24日,武平鄉撤鄉設鎮。7月31日,祿峒鄉撤鄉設鎮。
2016年5月19日,地州鄉撤鄉設鎮。
區劃現況
2016年5月,靖西市轄11個鎮、8個鄉;分別為:新靖鎮、化峒鎮、湖潤鎮、安德鎮、龍臨鎮、渠洋鎮、岳圩鎮、龍邦鎮、武平鎮、祿峒鎮、地州鎮等11個鎮;同德鄉、壬庄鄉、安寧鄉、南坡鄉、吞盤鄉、果樂鄉、新甲鄉、魁圩鄉等8個鄉;9個社區、254個村。市政府駐新靖鎮新華街339號。
『柒』 靖西的行政區劃
1996年,靖西轄8個鎮、16個鄉:新靖鎮、化峒鎮、湖潤鎮、岳圩鎮、龍臨鎮、渠洋鎮、安德鎮、龍邦鎮、壬庄鄉、同德鄉、安寧鄉、地州鄉、祿峒鄉、榮勞鄉、南坡鄉、吞盤鄉、三合鄉、果樂鄉、新圩鄉、大甲鄉、武平鄉、大道鄉、岜蒙鄉、魁圩鄉。縣政府駐新靖鎮。
2005年6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76號)同意調整靖西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榮勞鄉,整建制並入祿峒鄉,祿峒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三合鄉,整建制並入安德鎮,安德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新圩鄉、大甲鄉,設立新甲鄉,原新圩鄉、大甲鄉的轄區為新甲鄉的行政區域,新甲鄉政府駐原大甲鄉大甲街;撤銷岜蒙鄉,整建制並入渠洋鎮,渠洋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道鄉,原大道鄉大道街和弄貼村劃歸渠洋鎮管轄;原大道鄉馬亮、金色、華表、仙奉、萬隆、凌愛6個村劃歸武平鄉管轄。 靖西市位於中國南疆邊陲,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邊境,百色市南部,地處東經105°56′~106°48′,北緯22°51′~23°34′。北回歸線橫穿西北隅,境內大部在北回歸線以南。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交界,西與那坡縣毗鄰,北與百色市和雲南省富寧縣相連,東與天等縣、大新縣接壤,東北緊靠德保縣,是禦侮衛國之邊關。東距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公路里程268公里;北距百色市公路里程181公里。
靖西市境內地域西寬東狹,東西最大橫距9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5公里,面積3322平方公里,摺合499.65萬畝,占廣西壯族自治區面積1.41%。 靖西市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略呈階梯形態,西北部海拔706米~1040米,中部700米~850米,東南部中部250米~650米。整個地勢為一石灰岩高原,境內除東部古龍出露一片花崗岩及南部有零星輝綠岩和少部分地區散布有些頁岩、砂岩外,大部分都是由石灰岩組成的峰林、峰叢山地,石山與石山之間有許多較平坦廣闊的溶蝕盆地和槽形谷地。西部為低中山峰叢凹地,其中有小片的溶蝕坡立谷,東南部為低山峰屏坡立谷及峰叢槽谷。
靖西市境內不形成山脈,大部分是岩溶峰叢,孤峰和體積不大的非岩溶土山。峰林、峰叢發育優美,孤峰挺拔林立,奇峰異洞廣布,峰叢相聯如屏,多呈塊狀或條帶狀山體。境內有高山5座,西部有牛松坡、嚇孟山,北部有平橋山,東部有古龍山,南部有排發山,中部有五嶺。
靖西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樹種繁多。百餘年來由於歷代的亂采濫伐和山林火災,原始森林遭受嚴重破壞。至民國22年(1933年)靖西林地面積約計56578畝。1963年靖西森林覆蓋率只有5.13%。據1974年對林業自然資源調查,縣境東南部森林覆蓋率較高,中部、北部森林覆蓋率低,質量差,生態系統脆弱,原始森林小片零星分布。
消耗量大於生長量據調查,靖西平均每年消耗量8.82萬立方米,而最高年生產量只有3.28萬立方米,年木材消耗量大於生產量5.54萬立方米,由於砍多於長,毀多於造,森林不斷演變成荒山草坡。 明永樂十年(1412年)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岑氏土司統治300餘年間,教育事業發展較為緩慢。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歸流後,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始設書院,本邑方有貢生、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起,曾慕宋、曾彥先後到日本留學,1931年廢科舉,提倡科學文化,學習西方,先後又有鄧鴻紹等9人考選到日本留學,黃顯璣等4人入廣東優級師范。還有考入龍州師范8人,龍州政法學堂8人,龍州測繪學堂2人,龍州講武堂數十人。
民國時期,各級各類學校逐漸興起。民國元年(1912年)靖西已成立兩等小學1所,初等小學校30餘所。民國三年(1914年),縣中學成立。民國27年(1938年)抗日戰爭初期,省外一批知名學者流入靖西任中學教師。至民國36年(1947年)教育事業已有較大發展,靖西有幼稚園1所,入學幼兒60餘人;有國民基礎村小學校426所,學生16986人,中心國民基礎鄉鎮小學校41所,學生4158人;普通中學2所,學生856人;靖西受初等教育37585人,占總人口15%;受中等教育1290人,占總人口0.52%;受高等教育78人,占總人口0.013%。
解放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50年初,靖西縣人民政府接管教育後,對各級各類學校有計劃地布局設點。至1957年,小學、中學教學質量有顯著提高。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部分中小學教師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9月至1959年1月全民大辦鋼鐵運動,中小學師生停課3個月到鋼鐵工地勞動;1959年至1961年國民經濟困難,給教育事業帶來一定的損失。至1965年,靖西小學校已發展到1032所,學生58689人;中學6所,學生2306人;衛生學校、師范學校也先後建立。
1977年秋恢復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學校恢復「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學內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撥亂反正,落實知識分子政策,500餘名在「文化大革命」及歷次政治運動中蒙受冤假錯案的中小學教師得到平反昭雪。1977年至1990年,教育工作走上正規,各級各類學校數量逐年增加。全市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大學新生691名,中專新生2274名,百色高中新生381名。1990年靖西有幼兒班168班,其中小學附設學前班102班,在園幼兒7910人,教職工123人,在園幼兒數為1954年的149倍;有村級小學校288所,1144個教學點,在校學生79654人,教職工3202人不包括969名代課教師,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4%,在校學生數為1950年的6.13倍;有中學校32所,在校學生16830人,教職工1078人,在校學生數為1950年的18.6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靖西總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1157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2376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7073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280748人。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每萬人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由13人上升到21人,增長61.54%;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由474人下降到436人,下降8.02%;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由1055人上升到1298人,增長23.03%;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由3983人上升到5150人,增長29.3%。1985年經地區檢查驗收為基本無文盲縣。
2014年,靖西共有小學校254所,其中城區6所。 2015年。靖西有26所中學;3所高中,其中靖西中學為高級中學,靖西二中為完全中學,靖西縣民族高中是一所新建的高中學校。 明朝時岑氏土司世代相傳岑家武術,教練士兵。清代時城鄉各地舞龍、舞獅等流傳至今。原為靖西壯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投綉球活動,至今演變為群眾喜愛的一種體育項目,盛行於城鄉各地,靖西因此被譽為綉球之鄉。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等現代體育項目,民國15年至20年(1926年至1931年)先後從南寧等地傳入靖西,縣人李質在上海讀大學時。曾獲大學生運動會網球冠軍。球類活動絕大多數先在學校開展活動,然後通過學校傳到城鄉民間。
解放前,無體育機構,日常體育工作由縣政府教育科兼管,遇召開運動會則組織臨時領導機構辦理。解放後1952年至1958年,體育工作由縣人民政府文教科管理。1959年成立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由縣人委領導兼體委主任,配專職幹部1人,體委會與文教局合處辦公,單獨預算經費。
1966年至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動亂,各項體育活動均處於低落狀態。1980年以後,縣體委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工作,投綉球、舞龍、舞獅、搶花炮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均得到進一步發展,活躍於城鄉各地。學校體育項目多種多樣,以現代體育項目為主。 通靈大峽谷
通靈大峽谷位於中越邊境的廣西靖西市,是一個長方形全封閉式的峽谷,長約1000米、寬200多米。峽谷中有一個高100米、寬60米的寬敞的溶洞,洞壁及洞頂布滿各種造型奇異的鍾乳石。整個大峽谷由念八峽、通靈峽、古勞峽、新靈峽、新橋峽共五個峽谷組成。 古龍山大峽谷
古龍山大峽谷位於廣西靖西市境內,古勞峽、新靈峽、新橋峽三個峽谷組成的。峽與峽之間的河流及三個地下暗河溶洞相通。形成三峽三洞連通的大峽谷群。整個峽谷長6.8公里。由峽谷、瀑布、暗河、溶洞、原始植被、峰叢絕壁、溪流奇石構成,有「山水小桂林,氣候小昆明」之美譽。 舊州山水
舊州古名那簽、順安峒、歸順土州,位於靖西市城南9公里,舊州--原為歸順州今靖西州治所在地,清順治六年公元1650年,為抵禦外敵侵攏,州治北遷計峒今靖西市區興建州城,原歸順州址改為舊州。主要景點有綉球街、文昌閣、張天宗墓、紫壁樵歌、土司墓群等。 渠洋湖
渠洋湖是一個大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水庫。庫區總容量9228平方米,水質優良,有大小島嶼十多個,沿岸有海拔一千多米的岜行山,以及掩映在綠樹翠竹當中的幾百個壯族干欄式村寨。 鵝泉
鵝泉,與雲南大理蝴蝶泉、廣西桂平西山乳泉並稱為中國西南三大名泉。是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德天瀑布的源頭,位於廣西靖西市區南約5公里的小鵝山麓。因鵝山像一隻鵝躺在泉水之上,故名。
古橋,建於清朝年間,橋長約60米,寬1.5米,全為石灰料石組成,是由15個涵洞的石拱橋組成,鵝泉古橋為靖西市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古橋。 三疊嶺瀑布
三疊嶺瀑布位於靖西市湖潤鎮新靈村,西北距市區30公里,因地處三疊嶺而得名。瀑布落差100米,寬30多米。
『捌』 請問廣西靖西縣有多少個鄉鎮啊
靖西市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代管的縣級市,總面積3322平方公里,轄11個鎮、8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