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儂智高起義原因是什麼 對儂智高起義的評價
儂智高一起的原因有三點。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他請求內附,他本身是壯族人,但是他希望與漢族人一起生活,他想要求附於中國,但是卻被拒絕了。
第二個原因也是他想要互市,他這個想法也是沒有錯的,因為互市有利於經濟的發展,而且可以滿足各族人民的利益,並且有利於各族人民的生活改善,提高他們的生活條件和質量,但是他這個提議是違反廣西發展的,所以當時陳琪不答應他的請求也是因為害怕會影響自己的官路,所以依舊不同意他的意見。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他去參加科舉考試,但是他特別厭煩當時的考試制度,因為他去了3次中選,但是都落選了,所以他當時起義也是因為覺得自己很委屈。他的仕途也是很不順利的,他想要當官向宋朝申請,但是兩次都被拒絕了,最後他不想要官職了,只想要一個官服來證明他是宋朝的官員,但是還是被拒絕了,最後他想要互市,也被拒絕了,北宋的朝廷對他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對,這一系列的拒絕也成為了一根導火索,讓他有了反宋的想法。儂智高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絕,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壓制了自己太久之後,發起了這一場起義,以上所述,就是儂智高起義的原因。
Ⅱ 為什麼宋朝不答應儂智高的歸附
1、儂智高的大本營廣源州並不屬於宋朝
廣源州,名義上是宋朝邕州所屬四十四個羈縻州之一。羈縻州,僅僅是名義上歸屬朝廷,實際上朝廷沒有駐軍、征稅、任免官員的少數民族地區。而且「廣源雖號邕管西羈縻州,其實服役於交趾」,也就是說儂智高實際上是越南人。各個時代這些「羈縻州」都是同時歸附幾個強國,首領同時接受各強國冊封的三姓家奴。
2、拒絕儂智高內附,有利於宋朝國家安全。
上面說的,儂智高實際上是越南人。越南內亂北宋袖手旁觀,坐看雙方鷸蚌相爭,坐等漁翁得利。交趾與西南少數民族勢力相互消耗,對北宋有益。如果接受儂智高內附,對於國家來講,沒有一點實際的好處,羈縻州又不用交稅、不用對國家承擔任何義務。
3、拒絕內附,可以避免北宋三面作戰的不利局面
北宋北面要抗擊契丹人、西面抗擊西夏、吐蕃。可以說國際形勢很不利。儂智高內附是因為在爭斗中被交趾打敗了。北宋接受其內附後,北宋還得在南方出兵,替儂智高與交趾作戰。三個方向作戰極其不利。強大如同今天美國,國家軍事戰略也只是「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宋朝三面作戰是不明智的。
4、南方被儂智高荼毒,根本原因不是拒絕儂智高內附的決定。而是北宋南方軍的問題
北宋為了避免出現後唐五代的藩鎮割據、軍事叛亂,採用「守中虛外」政策。也就是強軍都吸納成禁軍,駐扎到都城周圍,朝廷就近牢牢掌控,地方軍隊則多是戰鬥力低下廂軍。加上北方、西方長期與契丹、西夏作戰。優秀的將領、士卒,精良的軍械都被充實到了這兩個方向。南方軍事力量在虛弱的基礎上,進一步被削弱,加上長期和平,士卒疏於戰陣。弱上加弱。才會在儂智高的進攻中一敗塗地。
Ⅲ 儂智高起義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
如果儂智高起事成功:一是把宋朝變儂朝。二是他在南寧所建的大南國從宋脫離而實際形成,和北宋西夏大理金國等樣,成為中國史的一個組成部份。那麼,其歷史地位則不言而愉。還有個事,他的大歷國,南天國已建立,雖失敗,但為何不列入宋夏金之列。關於他入大理後是不知而終。很有可以探的是,他帶隊最後入了泰國,泰王很可能是他的後代或血脈。儂智高在南寧建大南天國後,立已為仁惠皇帝,他是在兩個漢人進士幫助下做的這個決定,大南國此含有將來還要納安南交趾地之意,也有再造一個趙陀式南越國之說,他揮師攻打廣州,便是這個方略的措施之一,長遠戰略還想把北宋與安南都統一了,只是他戰敗了,如此而已。
Ⅳ 儂智高叛亂,大多知州棄城逃跑,王安石等名臣為何還幫他們洗白呢
公元1052年,北宋仁宗皇佑四年,在宋朝的廣南東路(今廣東)和廣南西路(今廣西)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戰爭,史稱儂智高叛亂,也有稱是儂智高起義。
儂智高是宋時廣南西路治所邕州(今南寧)下轄的廣源州(一部分在廣西,一部分在今越南境內,當時屬羈縻州)的土司首領。
在北宋朝廷眼中,南方只有能貢獻糧食和稅收的川蜀、江南、兩浙地區是有用之地,其餘的都是無用之地,沒見宋太祖當初打到大渡河邊,就禁止向南了?
這不是愚昧和自大,是當時的普遍認知造成的結果,不能因此否定當時北宋朝堂上掌權人的智慧,但就是這個認知,沒有重視儂智高的請求,激怒了他。
皇佑四年四月,苦等宋朝消息的儂智高很乾脆地發動了叛亂,一舉攻進邕州,因發現知州陳珙扣押的奏疏,一怒之下,拒絕了陳珙的投降,將他和另外不願意投降的邕州官員全部處死。
Ⅳ 誰知道濃志高的歷史
距今九百五十多年前的北宋皇佑年間(1052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次驚天動地的事件——西南邊疆的壯族首領儂智高為反抗宋廷的壓迫,在廣西毅然發動起義,並以雷霆萬鈞之勢,不到一個月就攻陷邕州(今南寧),隨即建立了大南國——古城南寧。
儂智高,世居廣源州(今廣西靖西,田東一帶),其父為當地壯族首領,因不堪交趾國(今越南北部)的欺壓、掠奪,又得不到對交趾一味遷就的宋廷的保護,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出兵反抗交趾,後被擒殺害。
儂智高成年後,繼其父為廣源首領,為擺脫為之深惡痛絕的交趾的控制,曾累次上書宋廷,並獻上巨額的黃金和貢物,要求歸附。(據《宋史·廣源州蠻傳》)但當時庸懦的趙禎統治集團,卻因怕冒犯交趾,竟然拒絕了儂智高要求內屬的真誠請示。因此,在多次請附未果、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儂智高發動了這次其迅猛程度與聲勢均為宋廷始料不及的大起義。
聚眾舉義
儂智高自小聰敏過人,他飽讀詩書,成為廣源州惟一中舉的讀書人。
儂智高得到了廣東的進士黃師宓等人的鼎力相助,為這次舉事作了充分的准備。他一方面探明了邕州軍防的虛實,一面又麻痹對方,甚至故意示弱,誑語:「本洞飢,部族離散。」(《宋朝記實》)致使邕州知府陳珙信以為真,以為儂智高微弱,不是宋廷敵手,因而毫無戒備。
一日,儂智高暗中派人故意放火燒了自家的村寨,對眾人說:「鄉親們!我們平生積聚的財產,現已被天火燒光了,無以為生,辦法都想盡啦!只有一個出路:那就是聚集隊伍,舉行起義,去奮力打下邕州城,再進一步攻佔廣州,自己稱王!」(見《宋史記事本末》)
儂智高的計策十分成功。在各族群眾的擁護下,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農歷(下同)四月初六,儂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境)組成了五千人的大軍宣告起義。
義軍浩浩盪盪,下德保,過田陽,沿右江東下,次日即抵達邕州管轄下的橫山寨(一稱橫江寨,今田東縣境),首戰大捷——一舉攻該寨,殺死了寨主張日新、邕州都巡檢高士安及欽橫州同巡檢吳香,義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皆打開倉庫,賑濟飢民,甚得人心。
建「南天國」
時值初夏雨豪,江水上漲,戰船倍速。儂智高率義軍沿江而下,很快就抵達邕城西郊的心圩,與守候在那裡的永寧郡(今南寧邕寧區)太守吳某父子三人所率之守軍交戰。起義軍將宋軍團團包圍,使其水斷糧絕,又得不到援兵,因此很快遭敗績,吳父子皆死戰中。
起義軍馬不停蹄,乘勝進擊邕州,知州陳珙萬分驚慌,忙命令通判王乾佑、權都監李肅守大門,武官守朝天門,並急派司戶參軍孔旦飛報附近各州及下游沿江郡縣,請求兵援。馬平(今柳江縣)的宋士堯首先開到,與儂軍交鋒,不敵,宋本人在馬上被砍下頭顱。
五月初一,張立的賓州(今賓陽縣)援軍到邕,陳珙大喜,在城上設宴犒軍。可笑的是,酒未過三巡,在席上聽到城破的消息,眾皆大驚失色——知州陳珙、張立、乾佑及節度使推官陳輔堯當場束手就擒被殺,守軍千多名亦同時被殲。
儂智高的起義軍舉事不到一個月,就攻取了嶺南重鎮邕州,迅捷地奠定了舉義的基礎,說明儂智高的起義符合了嶺南邊疆各族人民的要求,並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擁戴。
儂智高奪取邕州後,馬上著手建立了「大南國」,他完全採用了中國官制,自己黃袍加身,稱為「仁惠皇帝」、改年號為「啟歷」,封其母為皇太後,十四歲的長子為太子,黃師宓以下,皆稱中國官名。他還下令打開監牢,大赦境囚。
儂智高心高氣傲,他設想的所謂「大南國」的疆域不僅僅局限於廣西。因此,在邕只停留了短短8天——五月初九,儂智高便高擎著「大南國」的大旗,以「仁惠皇帝」的架勢,按既定方針進行東征與北伐了。
揮師東進
經短期休整後的起義大軍,士氣十分高漲,一舉開抵橫州(今橫縣),知州張序等嚇得棄了城,逃之夭夭。十二日,大軍攻陷貴州(今貴港市),知州李琚亦聞風而逃。兩日後,義軍又進抵潯州(今桂平市),知州急調本州各鎮兵丁和請調容州(今容縣),上林等地兵員來救援。可是,由於久無戰事,平日又疏於演練,守軍作戰能力很差,猶如飛蛾撲火,屍棄遍野。
攻破潯州後,五月十六日,起義部隊又開抵龔州(今平南縣),知州懼怕,棄城逃遁。十七日,勢如破竹的大軍又相繼攻陷了藤州(今藤縣)、梧州——該兩州的知州李植、江某同樣棄城逃命了。
聲勢越來越大的起義軍,又神速地從梧州突入廣東境內後,一樣呈現摧枯拉朽之勢——未經激戰,便兵臨封州(今廣東封川縣),知州曹覲早有防備,事先就募集了五百人的敢死隊守衛,但仍無濟於事,最後城破被擒。
儂智高軍士氣大增,繼續揮師東指康州(今廣東德慶縣),知州趙師旦到任才一天,他還算有幾分豪氣,敢將儂智高派去勸降的人殺死,領兵三百頑抗。五月十八日,終於城陷陣亡。次日,大軍攻陷瑞州(今廣東高要縣),三日後進逼三水,後為避台風,途中滯留了數天。
五月二十六,起義大軍浩浩盪盪地開抵南海重鎮廣州——儂智高率師東征,短短的十多天便攻下兩廣的橫、貴、潯、龔、藤、梧、封、康、瑞九州,直達千里以外的廣州。正是義旗一舉,四方響應,起義大軍也從舉事時的五千人增至近三萬之眾。
兵臨羊城
羊城畢竟是南海大邑,城固兵眾——儂智高在廣州著實打了一場艱苦的攻堅戰。
起義軍把廣州城水泄不通地團團圍困。開始,攻勢十分凌厲——運用了多種攻城的方法。但時值夏天台風季節:高高架起的雲梯被狂風吹折;改用火攻,又被暴雨澆滅,想掘地道又未果——幸有雨水飲用,守軍不至缺水,軍心得以安定。因此,從五月二十六至七月十九日,儂軍整整圍攻五十七天,依然攻不下廣城。由於曠日持久,令起義軍疲憊不堪。
儂智高的起義大軍如火如荼,只月余便破邕州,圍廣州,席捲嶺南大地。緊急軍情傳至汴京開封,震驚了宋廷,被嚇壞了的仁宗趙禎急忙於六月初二起用「前衛御史」楊畋等率師討伐加上,四處的援軍紛紛開到——在這種極為不利的局面下,起義軍不得不撤圍而去。
這次起義,本按三個步驟:即先拔邕州,繼取廣州,然後再北伐湘(湖南)荊(湖北)。現雖受挫於廣州,但其軍力未損。因此,儂智高仍然決定揮師北上。
連斃兩員名將
儂軍開始北伐時,依然勢如破竹,銳不可當,他們首先攻陷了清遠,在開抵英州時,在那裡守備的楊畋因怕被圍攻,竟然採用了堅壁清野的辦法——棄地燒糧。起義軍繞過該城,繼續向北進軍韶州。這時宋軍早有防備,儂智高吸取了死圍廣州的教訓,不再屯兵城下,轉戰湟州(今廣東連縣),直指桂中、桂北。那裡的守軍潰不成軍,聞風披靡。廣西賀州很快被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起義軍在那裡取得極其輝煌的戰績:接連擊斃了兩個著名宋將——廣南東路鈐轄張忠及廣南東西路鈐轄蔣偕這兩個高級將領(據《太賓士跡種類》)。
宋朝廷極為驚恐,仁宋趙禎孤注一擲——任命了樞密院(宋朝最高軍事機關)副史狄青為征南節度使,統領二十萬大軍(包括一支驃勇的西夏吐蕃騎兵),從京都日夜兼程南下鎮壓起義。宋軍的先鋒即赫赫有名的楊家將傳人楊文廣(《宋史·楊文廣傳》)。
九月十二日,儂軍在龍岫洞殲滅了桂、宜、柳三州巡檢李貴的隊伍,隨後進擊昭州(今平樂縣),九月十八日破城,知州逃離。
重創楊文廣
按原計劃,起義軍是要在向湘荊進軍後,便打算以主動的地位與宋朝廷議和的,然而,儂智高清醒地認識到,面對著比起義部隊強大近十倍的敵軍,他們是根本無法與之抗衡的。因此,在佔領全州後,和黃師宓等人進行密議後,毅然作出回師邕州的重要決定。班師南下時,儂軍兵鋒仍然很銳,一路攻破桂州(今桂林市)、柳州,又派部隊去攻打宜州。
正在此時,狄青的先頭部隊開到了,先鋒楊文廣率兵在桂州附近與起義軍正面相遇,戰斗十分激烈,結果宋軍受創,楊文廣被困得脫。
儂智高班師抵邕州時,兵力仍盛,知州宋克隆聞風棄城逃了。
重據邕州後,智高清醒地認識到:與宋廷已無妥協餘地,但當前自身力量不足,正准備返回廣源,聚合三十六洞壯族等少數民族土酋,鞏固好後方,然後再興師北上。他在邕時,曾題下一聯曰:
帝業未成人已老;王封申錫國同休。
上聯表達了他無奈的感嘆,下聯則點明了他的部屬和大南國休戚與共的關系。
與狄青決戰
儂智高班師邕城的一段時間內,兵力仍然很強大,宋軍未敢來戰。在舉義後的南征北戰中,起義軍所向披靡,從而滋長了驕傲鬆懈的情緒。對宋朝廷大軍的整體動向無從探察,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狄青於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率領主力抵達向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天險——昆侖關附近的賓州。這位足智多謀的大宋名將,故意放出「宋軍只儲有五日十日口糧」的假訊。儂智高聞之,竟信以為真,毫不戒備,加上時值元宵,陰風細雨,致使狄青精選的近四萬官兵,成功地偷渡昆侖險關,並於正月十八日,突然精兵天降,直面儂軍,在距邕只有二十里的歸仁鋪擺開戰場(據《宋史·狄青傳》)。
在這極為嚴峻的情勢下——儂智高只好倉促應戰。這時他知道:這是舉兵近十個月以來首次遇到的強敵,歸仁鋪一仗非同小可,它關繫到大南國的生死存亡!
在廣袤的原野上,對峙著的兩軍排開陣勢:起義軍以驍士執標舉盾居於前,羸弱的在後,都穿著絳紅色戰服,儼然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而宋軍則已步兵列前,西夏征來的騎兵殿後,兩軍剛交鋒時,起義軍旗開得勝,先斬了宋的大將孫節:「偏將孫節,祝貴陳於前,石全斌為左翼,劉幾為右翼。狄公暨掛帥,余靖處中軍,李定殿其後……孫節恃勇出,與之爭地形。公疾呼節曰:此豈爭地利處耶?節不聽,兵小,死焉。狄素奇之,失聲驚呼……」(宋龍圖閣學士滕甫《孫威敏征南錄》)宋軍一度被迫退卻。
可是,戰局很快發生劇變。由於宋大將賈逵乘機率兵從山後搶佔了高地,把儂軍的陣勢沖開,一分為二。這時,狄青趁勢急麾騎步軍一齊進擊儂軍,打死起義軍五千多人,並生擒黃師宓、儂智忠(智高之弟)等儂將一百五十七名,徹底擊潰了起義軍。儂軍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儂軍錯誤地布防在地勢開闊的歸仁鋪,較利於敵方的騎兵而不利於自己的步兵作戰。
起義意義非凡
儂智高敗回邕城,狄青軍則乘勝追擊至城北,於現南寧人民公園處紮下大本營,直逼大南國城下。儂智高突陷於寡不敵眾的處境,不得已於宋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八日——亦即是在舉義後不滿10個月時,一把火燒了營房,棄離帝都邕州,遁回廣源,後到了大理國(今雲南大理自治州境),兩年後死在那裡(見《宋史記事本末》)。
壯族領袖人物儂智高的反對宋朝廷的起義,無疑是一場反對內外統治集團的壓迫剝削的完全正義的戰爭,並得到沿途各族人民群眾的擁護:至今還流傳在桂、滇、貴等地的許許多多歌頌儂智高反宋朝廷的詩歌、民間故事等,就是明證。
雖然,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狠狠地教訓了宋朝趙禎統治集團,在平儂後,更改了對廣源等邊疆地區的民族政策,並新設了土州,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但另一方面,宋朝廷對交趾國(今越南北部)新興統治者的庸懦苟安的方針,依然故我。以至令交趾國侵略中國的野心愈來愈大,終於在19年後的1071年,釀成了交趾國大舉進犯廣西,並屠城邕州,殘暴地殺害了成千上萬邕城百姓之罕見的歷史慘案。
摘自《南寧日報》2005.6.17
儂智高是一個頗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儂智高是屬中國,還是屬越南?是英雄,還是盜賊?學術界很有爭議。觀點的對立,恰好反映了歷史觀和歷史文本表述的差異。
認為儂智高是屬越南者,其邏輯是,儂智高是廣源人,廣源州是現在越南境內的廣淵縣,所以,儂智高是屬越南的。其邏輯推理清晰明了。但是,歷史問題不能單憑邏輯推理來解決,而是要充分考慮到歷史事實。譚其驤曾批評這種不顧歷史事實的治學態度:「今天這種反歷史觀點的論述歷史方法在某些領域仍然在流行。例如在講到有關疆域和民族的歷史事件時就是如此。凡是在今天中國疆域以內的地方,都要說成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反之,凡是今天鄰國的地方,歷史上盡管曾經設置過郡縣幾百年上千年,也不許提,硬要把當時內地與邊區的關系說成是國際關系。」
儂智高是民族英雄,還是反歷史進步的盜賊?認為儂智高是反歷史進步的盜賊者,更多是從封建王朝的統一立場出發:儂智高舉兵反宋,便是反封建進步,反「大一統」。
今天,我們在敘述中國歷史時,強調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是,往往由於過於強調「統一」而忽略了對「多民族」的表述,尤其是南方少數民族基本上被完全的納入了「統一」的敘述范圍,而未受應有的表述關注。於是,當把儂智高表述為民族英雄時,便面臨了諸多的爭議和挑戰。藏族的松贊干布,蒙古族的成吉思汗,滿族的努爾哈赤等,把他們表述為中華民族英雄,之所以無可非議,原因是他們都維護「統一」。而壯族的儂智高的歷史地位則頗受爭議。
其實,我們應該質疑的不是儂智高,而是主流的歷史文本表述。現行主流的歷史文本表述過於強調「大一統」,而歷史發展的「多民族」性則往往容易被忽略。
如何平衡歷史文本中「統一」與「多民族」的表述?關鍵是在於,應該充分肯定在多民族互動發展中少數民族的本土經驗對統一國家發展的積極作用。這樣,儂智高也就不應當受到太多的爭議,而應從歷史事實出發,對其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作為一名壯族首領,儂智高領導壯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反抗交趾掠奪騷擾,力圖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在促進民族融合方面也起了積極作用。因此,儂智高不僅是一名傑出的壯族首領,而且也是一名中華民族英雄。
參考資料:http://boofei.bokee.com/1636164.html
Ⅵ 儂智高的評價
如何平衡歷史文本中「統一」與「多民族」的表述?關鍵是在於,應該充分肯定在多民族互動發展中少數民族的本土經驗對統一國家發展的積極作用。這樣,儂智高也就不應當受到太多的爭議,而應從歷史事實出發,對其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作為一名壯族首領,儂智高領導壯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反抗交趾掠奪騷擾有一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