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為什麼越南梅雨天氣多

為什麼越南梅雨天氣多

發布時間:2022-07-10 11:11:38

⑴ 為什麼會出現梅雨現象

1.梅雨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所以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徵。
與同緯度地區的氣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區和一定季節內發生的天氣氣候現象。研究發現,歐亞大陸在20N至40N之間,為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的地帶。大陸西岸,夏季受副熱帶南壓東側下沉氣流控制,天氣晴朗少雲,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在西風帶影響下,從大西洋帶來暖濕空氣,形成較多的降水,使氣候變得溫和多雨。即表現為副熱帶夏干冬濕的地中海式氣候。
大陸東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西側控制,下沉空氣原來也較干,但從暖濕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帶來豐沛的降水,產生了副熱帶濕潤氣候。這里由於海陸對比十分強烈,形成了獨特的季風氣候,其顯著特點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與地中海式氣候相反。
如果和同緯度的英國東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國東岸中緯地帶夏季風來臨前後就不會出現長時期的陰雨天氣,人們從未有長期天氣悶熱之感,發霉現象難以出現。可見,在同一緯度上降水季節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大致起自宜昌以東、北緯29度至33度的地區,以及日本東南部和朝鮮半島最南部有黃梅出現。也就是說,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在我國則是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
2.雨帶
雖然梅雨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但它的出現卻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圍雨帶南北位移緊緊相連的。
在110E以東的我國東部地區,在汛期從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帶擺動在南嶺山脈和南嶺以南地區。在個別年份,雖然在某一段時間內移到南嶺以北地區,但是從一個候(五天為一候)或一個旬的多年平均情況來看,它往往是維持在28N,29N以南。這個時期就稱為"江南雨季"或"華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帶北移到29N-33N范圍內(即西自我國宜昌,東經長江口,然後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國兩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穩定少動。這時南嶺以南地區已處在雨帶之外,陰雨天氣結束;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告別了風和日麗的初夏,迎來了陰雨綿綿的季節,大雨、暴雨時而出現,一直維持到7月上旬,這就是長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節。
7月中旬開始,雨帶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區。先後在黃河、淮河流域以及華北、東北等地停滯、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強降雨過程,分別稱為"黃淮雨季"、"華北雨季"此時,長江中下游梅雨結束,驕陽高掛,進入了炎熱的盛夏季節。這種天氣一直要維持到8月下旬,然後雨帶才隨著冷空氣的逐漸活躍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使雨帶一直退到華南沿海地區。雨帶的這種規律性變化,說明長江中下游的梅雨並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氣氣候現象,而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季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主要雨帶向北移動過程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滯的反映。

⑵ 為什麼梅雨季節雨水多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雨帶是如何造成的。為此,我們要從梅雨期間高、低空的大氣環流形勢入手,了解梅雨期的天氣過程。
梅雨期的地面形勢
長江中下游地區處在歐亞大陸東部的中緯度,一方面受到從寒帶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從熱帶海洋北上的暖濕空氣影響。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濕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先至華南地區,嗣後進一步增強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時還可到達淮河及其以北地區。特別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來自海洋的非常潮濕的強偏南氣流,風速達到每秒十幾米到二十米左右。當它進入我國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冷暖空氣相遇,交界處形成鋒面,鋒面附近產生降水,梅雨就屬於鋒面降水的性質。
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雲雨區將隨著冷空氣向南移動;如果暖空氣比較強,雲雨區則會隨著暖空氣向北移動。顯然,在這兩種情況下,它們都不會在一個地區停滯下來。但初夏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一方面暖濕空氣已經相當活躍,另一方面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有一定的力量,特別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氣南下。這樣,冷、暖空氣就在這個地區對峙,互相爭雄,形成一條穩定的降雨帶。這條雨帶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東西長卻可達二千公里左右,橫貫在長江中下游,向東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這條雨帶的影響,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顯。
這條雨帶在短時間里也往往有比較小的南北擺動。當冷空氣加強時,它稍微南移;當暖空氣加強時,它又重新北抬。當這條狹窄的雨帶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擺動時,雨帶附近的地區就會出現時晴時雨的天氣。在這條雨帶上,還不時有一個個降雨強度比較大的中心出現。在降雨中心經過的地區,常常會出現一次次大雨或暴雨。
實際上,這條降雨帶也就是冷暖空氣前鋒所形成的交界面--即氣象廣播中通常說的"鋒面"的產物。不過,這種鋒面與一般的鋒面有許多不同之處。第一,這種鋒面特別穩定。它不僅不象"冷鋒"、"暖鋒"那樣有明顯的移動,而且與一般的"靜止鋒"也不同。通常,"靜止鋒"在一個地區只能停留一、二天,多則三、四天。但是,梅雨鋒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時期,卻正是東亞廣大地區大氣運動發生兩次跳躍性變化之間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冷暖空氣長時間相遇在長江中下游,並且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處於拉鋸狀態。致使這條鋒面及其降雨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穩定,從而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了持續的陰雨天氣;第二,梅雨鋒的南北兩側冷暖空氣性質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空氣的濕度上,即南邊來自海洋上的空氣濕度較大,與北邊的乾冷空氣迥然不同。而鋒面兩側空氣在溫度方面的差異,要比其他季節的鋒面小得多,冷空氣過境之後,沒有明顯的降溫;第三,它的降雨區在南北方向上很狹窄,不象冬春季節的鋒面那樣有十分寬廣的雨區。但其降水強度,卻要比別的季節強烈得多。由於這些特點是梅雨期間所特有的,因此,氣象界把這條鋒面稱為"梅雨鋒"。

⑶ 梅雨形成的原因

梅雨天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亞洲緯度較高的地區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同時中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平直,頻繁的短波活動為江淮流域提供了冷空氣的條件。

同時冷空氣的條件導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濕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在這種環流條件下,梅雨就出現了,且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中尺度系統活躍。


(3)為什麼越南梅雨天氣多擴展閱讀

梅雨時節

梅雨開始的日子為「入梅」,結束那天為「出梅」。梅雨開始的時間,大致上緯度越高則時間越晚。台灣地區大約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農歷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

典型梅雨一般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陰雨,一般開始於4月中旬,為期約半個月。

⑷ 梅雨季節為什麼會那麼多雨。

氣象學上,梅雨是東亞大氣環流春夏之交季節轉換期間特有的氣候現象,可分為典型梅雨和迎梅雨(早梅雨)。典型梅雨一般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陰雨,一般開始於5月中旬,為期約半個月。迎梅雨後,雨帶常一度南退,此後再次北進而為典型梅雨。多數年份,梅雨期持續20-25天,長的可達一個多月,短的只有幾天。少數年份不出現梅雨,雨帶從華南迅速越過江淮流域而進入華北一帶,稱為「空梅」。湖北省的梅雨季節通常從6月中下旬開始,近30年裡梅雨結束時間為7月9日

⑸ 越南6月的天氣好嗎,會天天下雨嗎

你好,
1、越南六月的天氣是比較炎熱了的,由於越南是海邊國家,下雨肯定是會有的,建議您在出行之前先多看看天氣怎樣,這個很難說的,
2、我去的時候,我看天氣都是下雨的,結果去到,只有河內下雨,其餘後面六個城市都是大晴天,而且就算下雨他們那邊不是想我們這邊的梅雨天氣這樣一直下不停的,六月的時候下的也是陣雨這樣,或者過雲雨,只要帶好雨具,出行就沒事啦。

⑹ 梅雨的成因是什麼

義2:
初夏時期從中國江淮流域經朝鮮半島南端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
所屬學科:
地理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
定義3:
初夏中國江淮流域或日本一帶經常出現的一般持續時間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
所屬學科:
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氣候資源學(二級學科)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所以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徵。 與同緯度地區的氣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區和一定季節內發生的天氣氣候現象。研究發現,歐亞大陸在20N至40N之間,為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的地帶。大陸西岸,夏季受副熱帶南壓東側下沉氣流控制,天氣晴朗少雲,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在西風帶影響下,從大西洋帶來暖濕空氣,形成較多的降水,使氣候變得溫和多雨。即表現為副熱帶夏干冬濕的地中海式氣候。 大陸東岸,夏季受副熱帶高壓西側控制,下沉空氣原來也較干,但從暖濕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帶來豐沛的降水,產生了副熱帶濕潤氣候。這里由於海陸對比十分強烈,形成了獨特的季風氣候,其顯著特點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與地中海式氣候相反。 如果和同緯度的英國東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國東岸中緯地帶夏季風來臨前後就不會出現長時期的陰雨天氣,人們從未有長期天氣悶熱之感,發霉現象難以出現。可見,在同一緯度上降水季節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大致起自宜昌以東、北緯29度至33度的地區,以及日本東南部和朝鮮半島最南部有黃梅出現。也就是說,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在我國則是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 (2)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人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晴雨多變的春天一過,初夏隨著而來,但不久,天空又會雲層密布,陰雨連綿,有時還會夾帶著一陣陣暴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梅雨"來臨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 范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⑺ 梅雨季節為什麼會多雨呢

(1) 造成早梅雨的基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跳提早發生,使得我國東半部主要的降雨帶突然從南嶺以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像1971年的梅雨5月26日就開始了,比正常的梅雨提前半個多月。這一年天氣的轉折變化是從熱帶地區先開始的。在5月下旬短短十天內,西北太平洋熱帶洋面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台風,這些台風發生在副熱帶高壓的南側,並向西北方向移動。它的這種活動,就好象副熱帶高壓受到一個往北的推動力那樣,使這個高壓向北拾升上來,在這個變化期間,高空西風急流北移,長江中下游的梅雨也就因而突然開始。需要說明的是,副熱帶高壓的提早北跳,並不都是熱台風活動所引起的,其他的原因也可造成它的北跳提前發生。只要出現副高提前移到華南沿海穩定的局面,都會造成"早梅雨"。 (2) 遲梅雨:有的年份,初夏南支西風急流強而穩定。6月份,在對流層的中部,從我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一直維持著一支強勁的西風,它的存在,抑制了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使得長江中下游的雨帶久久不能建立。這樣,就造成了梅雨姍姍來遲。如1982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直到7月9日才開始,就是屬於這種情況。這一年在6月20日以前,西風急流偏南,副熱帶高壓也偏南。到20日前後,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伸展在我國東南沿海的高壓脊曾經一度加強,北抬到華南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曾經出現過三、五天的陰雨天氣。但是,這個變化還不是季節性的轉折。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主體尚未北移,特別是南支西風還停留在北緯30度附近。在西風急流影響下,一股股冷空氣南下,副熱帶高壓不久也南退了。直到7月上旬後期,東亞上空的西風急流突然向北撤退,使副高在我國東部沿海及日本上空明顯北跳,梅雨才開始到來。 (3) 特長梅雨:特長梅雨的主要原因是"出梅"特別遲,如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結束。是什麼原因使得梅雨久久不能結束呢?這一年,整個北半球的大氣運動特徵有許多異常之處,從亞洲及西北太平洋這個區域來看,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第一,1954年6、7月間,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很多。尤其是7月份,對流層中部東亞沿海地區副高的脊線位置基本上沿著北緯18度,比常年平均偏南約八百公里。整整一個月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出現如此大的偏差,是非常罕見的。本來"小暑"以後,長江中下游應該在副高控制下,盛行東南季風,天氣晴熱。但由於這種偏差,這一年7月在對流層下半部,暖濕的西南季風代替了東南季風,它為"梅雨鋒"停留在長江流域提供了重要條件;第二,這一年的6、7月間、有一個強大的高氣壓,長期停留在西伯利亞東部上空。它象一座大山那樣,"阻塞"在高空西風帶的通道上,使西風急流分成兩支。-支從它的北邊通過,另一支從它的南邊向東傳播,而且南邊的一支還十分穩定。前面已提到,"出梅"時,急流要移到北緯40至50度之間,而這一年7月的南支急流,卻仍然沿江淮流域伸向日本列島。在這支急流上不斷有一個個低壓槽自西向東移動,每當一次低壓槽通過時,便與副高西北方的西南氣流匯合,引起一次大到暴雨。直到8月初,這個"阻塞"高壓突然消失,急流才向北移,副高也向北跳,梅雨始告結束。上面這兩個特點雖然在1954年最為典型,但它對長梅雨的年份是有代表性的。凡是梅雨在7月下半月結束的年份,大多有這樣的特徵。這是因為進入"小暑"以後,冷空氣通常已侵襲不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只有當西伯利亞上空有強大的高壓"阻塞"在那裡,使得急流分成兩支,一支從高壓南邊通過,位置比正常年份大大偏南時,冷空氣才能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同樣,到那時,只有西北太平洋副高明顯偏南的年份,雨帶才能停留在長江流域。一旦這個高壓加強,控制了長江中下游,那末,就將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了。 (4) "短梅"與"空梅":"短梅"與"空梅"通常是副熱帶高壓與北方冷空氣兩者活動不協調的結果。當冷空氣活動頻繁的時候,副熱帶高壓位置很南,冷暖空氣交匯於南嶺山脈一帶。而當副高北跳到華南沿海,通常長江中下游梅雨開始的時候,高空西風急流卻很快再一次北跳,冷空氣活動就突然減弱了。它使得副熱帶高壓不久再一次北跳並控制長江流域。這樣,梅雨就很短或者不出現。但是,也有些年份,"空梅"是大氣運動狀況十分異常的結果。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特別強,它北上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時間比常年提早了很多,而且很穩定,長時間停留在這個地區。這種"空梅"年份,往往會出現嚴重的乾旱。 (5) "倒黃梅":"倒黃梅"的出現主要是東亞上空大氣運動初夏到盛夏的季節轉變過程中發生反復所造成的。具體說來,主要是高空西風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第二次北跳以後,重新南退一段時間,這好象兩軍對陣,戰線向前推進以後,陣地沒有鞏固,又不得不暫時後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東部的主要降雨帶,重新從黃淮流域移到長江中下游。過一段時間以後,高空西風急流和副熱帶高壓才真正北移穩定下來,雨帶從此北上,"倒黃梅"結束。 (6) 上面從高空西風急流、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方面,說明了異常梅雨產生的原因。但是必須指出,梅雨異常的出現,並不是長江中下游孤立的天氣氣候現象,有些嚴重的年份,還與整個北半球以至全球范圍的大氣活動異常聯系在一起。全球范圍內大氣運動的異常與海水溫度異常變化(如厄爾尼諾、拉尼娜)、全球火山活動、太陽黑子的活動等都有相當大的關系。

⑻ 為什麼稱為梅雨季節!是不是這個季節比較多雨呀

初夏時節,我國長江中下游至日本南部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時間的陰沉多雨天氣。時值江南梅子成熟,故稱「梅雨」或「黃梅雨」。又因此時溫度高、濕度大、風速小、光照奇缺,器物易發霉,所以又稱「霉雨」。

「梅雨」之稱來源於我國的一個氣象名詞,古代稱為黃梅雨。早在漢代,我國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對梅雨更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宋代賀鑄曾被稱譽為「賀梅子」,據說他曾在《青玉案》一詞中寫下「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名句。宋代陳岩肖在《庚溪詩話》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的記述。

歷史上所稱的「黃梅雨」,通常是指「梅」節令內的降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習慣上取「芒種」節氣為梅節令,此時正值梅熟時節,因此也叫「黃梅」。

氣象學上,梅雨是東亞大氣環流春夏之交季節轉換期間特有的氣候現象,可分為典型梅雨和迎梅雨(早梅雨)。典型梅雨一般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陰雨,一般開始於5月中旬,為期約半個月。迎梅雨後,雨帶常一度南退,此後再次北進而為典型梅雨。多數年份,梅雨期持續20-25天,長的可達一個多月,短的只有幾天。少數年份不出現梅雨,雨帶從華南迅速越過江淮流域而進入華北一帶,稱為「空梅」。湖北省的梅雨季節通常從6月中下旬開始,近30年裡梅雨結束時間為7月9日

⑼ 越南和台灣氣候類型及特點

越南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高溫多雨,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兩季分明,大部分地區5~10月為雨季,11月~次年4月為旱季。[12] 越南氣候屬熱帶氣候,整年雨量大、濕度高,北部受中國陸地氣候的影響因此或多或少帶有大陸性氣候。東海對陸地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具有巨大影響。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對越南領土有不同影響,因此越南不同地區有不同氣候特點。越南氣候隨著季節、南北、東西的不同而變化的。由於深受東北季風的影響,越南年均溫度低於亞洲同緯度一帶各國的年均溫度。
北回歸線穿過台灣中南部的嘉義、花蓮等地,將台灣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北部受東北季風影響使1月至3月出現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區沒有受到明顯影響,5月台灣進入梅雨季節。6月到9月為台灣的夏季,天氣炎熱,其中台北都會區是盆地地形,熱能無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熱島效應,夏季最高氣溫常可達35℃及以上,[223] 7月平均氣溫可接近30℃。台灣島四面環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時,冷空氣受海洋調和,冬季氣溫相對華南地區稍顯溫暖。冬季台南以北的平地氣溫偶爾出現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氣溫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氣溫可高達18℃左右。合歡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勢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越南梅雨天氣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精英教育有哪些 瀏覽:274
伊朗人怎麼交流英語 瀏覽:935
義大利宮殿有哪些 瀏覽:274
印度為什麼帶圍巾 瀏覽:827
越南全國人口有多少萬 瀏覽:574
華為公司職稱升格中國應該如何做 瀏覽:669
義大利牛蹄怎麼做好吃 瀏覽:198
印尼人有什麼風俗 瀏覽:889
怎麼和印尼女結婚 瀏覽:63
外派越南打工一個月多少錢 瀏覽:407
伊朗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瀏覽:102
印尼大象的佛像是什麼 瀏覽:590
在伊朗藏紅花多少錢 瀏覽:408
越南禁止大米出口什麼時候 瀏覽:254
英國留學女朋友怎麼挽回 瀏覽:707
伊朗是怎麼出口石油的 瀏覽:674
義大利和瑞典哪個更強 瀏覽:598
美國為什麼要關閉中國駐休斯敦領事館 瀏覽:333
義大利語過了b2證明什麼意思 瀏覽:506
義大利什麼時候搬磚 瀏覽: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