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美國打越南出於什麼理由

美國打越南出於什麼理由

發布時間:2022-07-10 19:29:17

㈠ 美國為什麼要打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是1955年11月至1975年3月間冷戰中,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二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美國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場戰爭之一,美國在這場戰爭中打了20年,花費超過2500億美元。更是付出了近6萬人死亡,30餘萬人受傷的代價,光飛機就損失8612架飛機。給越南和寮國等國造成的損失更為慘重,直接死亡100多萬人,經濟損失不計其數,中國和蘇聯為支持北越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另外還有大量的物資支援,直接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在這場戰爭中,可以說美國是失敗的,既輸掉了戰爭,也輸掉了民心,後期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更損失了大量的經濟。

那麼美國人為何又要不遠萬里,來到東南亞打戰場戰爭呢?目的又是什麼呢?其實目的非常簡單,和朝鮮戰爭一樣,目的在於扶持親美政權,而且不管是朝鮮還是越南,地理位置和中國都接壤。一旦美國在中國和蘇聯的周邊扶持起來大量的親美政權,對我們來說將沒有戰略緩沖可言,處於親美勢力的包圍圈中,經濟發展將會受限,國防安全直接受到威脅,美國可以直接將軍力部署在你的家門口,這樣做可以為美國謀求霸權地位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從二戰結束後到今天,美國一直喜歡在全球拉小弟,拉幫結派,目的在於對抗競爭對手。在歐洲建立有北約組織,目的在於俄羅斯的軍力、經濟和政治發展,在中東有沙特、伊拉克和以色列等親美政權,目的在於遏制伊朗、敘利亞的發展,控制中東石油,從而掌控世界石油市場。在亞洲,美國在韓國、日本、菲律賓和關島等地建立有軍事基地,目的是啥?很顯而易見就是為了遏制中國發展,這些國家就是美國的跳板,一顆棋子。

這就是為什麼,二戰結束後美國會在世界各地積極發動戰爭的原因,其目的就是圍困對手,鞏固美國在全球的霸主地位。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不惜代價出兵朝鮮,抗美援朝和援助北越的原因。如果美國把軍事基地建在了我們的門口,親美政權建在我們門口,對我們形成合圍態勢,未來的發展將會受到更多的限制。

所以,美國人為何要不遠萬里在越南發動戰爭,而且一打就是20年,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

㈡ 當年美國為什麼要打越南

提到美國發動的對外戰爭,人們就不能不想起「越戰」。這場戰爭是美國人心中一個永遠的傷痛。然而,製造這個傷痛的正是美國政府。

1964年夏天,美國總統約翰遜請求國會給他授權,以武力還擊越南北方政權的挑釁。約翰遜的理由是,停泊在越南北部港灣的美國軍艦遭到了北越政權的無端襲擊。國會最終同意了約翰遜的請求,美國出兵越南。到1968年,有50萬名美國大兵在越南作戰,他們中的5萬人再也沒能活著回國。然而,美國政府利用軍艦遭襲事件發動越戰的做法一直都遭到質疑。許多歷史學家的研究表明,越戰前夕,美國中央情報局想方設法通過越南北部海灣向北越政權進行滲透,刺探情報,美國派駐此處的軍艦遭襲並非如美國政府告訴老百姓的那樣,是在沒有發起任何挑釁行動的情況下遭到襲擊的。

多年後,越戰時的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反省那段沉痛的歷史時說:「約翰遜政府有充分的依據將北部灣事件作為其後來採取一系列軍事行動的理由嗎?答案是:絕對沒有。」以上例子只是越戰中眾多謊言中的一個。多少美國優秀青年就這樣被政府「騙」上了戰場,又把命丟在了越南。對此,美國人自己也深有感觸。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好萊塢反戰電影《生於七月四日》就描寫了一名越戰老兵從雄心壯志上戰場到頹廢沮喪回祖國的慘痛經歷。主人公最終認識到,自己受了政府的謊言欺騙,並加入反戰的隊伍。如今,當伊拉克沙漠上的美國大兵因屢屢遭襲,而氣憤地要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下台時,美國人似乎再次聽到了越南戰場上那些孤魂的呼喚。

㈢ 請問美國為什麼要和越南打戰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印度支那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年)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行個人獨斷獨行的威權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編輯本段]步入戰爭
受傷的美軍士兵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顛覆。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府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曉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曉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中南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陣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權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http://ke..com/view/14949.html?wtp=tt

㈣ 美國當年是出於什麼考慮攻打越南

1964年夏天,美國總統約翰遜請求國會給他授權,以武力還擊越南北方政權的挑釁。約翰遜的理由是,停泊在越南北部港灣的美國軍艦遭到了北越政權的無端襲擊。國會最終同意了約翰遜的請求,美國出兵越南。到1968年,有50萬名美國大兵在越南作戰,他們中的5萬人再也沒能活著回國。然而,美國政府利用軍艦遭襲事件發動越戰的做法一直都遭到質疑。許多歷史學家的研究表明,越戰前夕,美國中央情報局想方設法通過越南北部海灣向北越政權進行滲透,刺探情報,美國派駐此處的軍艦遭襲並非如美國政府告訴老百姓的那樣,是在沒有發起任何挑釁行動的情況下遭到襲擊的。

當時越南爆發內戰,北越屬於社會主義大家庭,而南越是資本主義陣營,所以美國出兵支持南越

㈤ 當年美國發動越南戰爭的原因,原因是什麼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共稱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語:Chi�6�5n Tranh Ch�6�3ng M�6�3 C�6�7u N�0�6�6�3c),為越南共和國及美國對抗共產主義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戰爭。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也是該國至今戰敗的戰爭(雖然美國政府自稱是「光榮的撤退」)。越戰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庭艷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北越軍和南越共軍最終打敗了南越政府軍隊,攻佔了全越南。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印度支那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年)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行個人獨斷獨行的威權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㈥ 美國為什麼打越南,理由是什麼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

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島。中南半島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志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系,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1948年12月30日,杜魯門總統批准了一份國家安全委員會報告,即48-2號報告。該報告使美國堅定地建立了「防止共產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這份文件建議「對法屬印度支那應給予特別的注意」。

1950年和1952年,從遏制共產主義的立場出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先後出台了《美國對於印支的立場 》和 《美國在東南亞的目標和行動方針》,認為印度支那沖突是東西方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義。

根據這兩個文件的建議,美國有責任在東南亞採取一切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在中南半島的法國人,阻止共產黨進一步擴張,以保護美國的安全利益。1954年4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首次使用 「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個術語,以說明阻止中南半島「淪陷」的必要性。

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

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肯尼迪主政時期, 「多米諾骨牌效應」理論更是美國對越政策和全部冷戰戰略的指導思想。肯尼迪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拱頂石和提防要塞」。聲稱如果「赤色浪潮」淹沒了越南,東南亞國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

在約翰遜時期,美國政府主張應當不斷加強對印度支那,特別是越南的干涉和滲透。1960年11月,約翰·肯尼迪當選為美國總統後繼承了哈里·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兩位總統在10年前制定的介入越南戰爭的政策。

背景

越南在1885年至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大日本帝國趁法國戰敗佔領法屬印支,維希法國殖民政府仍然運作但其權力被當地的日軍懸空。1945年二戰結束前,日軍發動三九政變解散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改建傀儡政權越南帝國,保大帝為皇帝,以及柬埔寨王國及寮王國等日本傀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戰結束3天後,中華民國國軍及英軍分別進駐了越南北部及南部將當地的日軍繳械。1945年9月底英軍撤離越南南部,並歸還原本的殖民者一法國。

1946年5月中華民國國軍撤出越北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世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

法國為重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以及其傀儡政權越南國進行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國軍隊在美國的支持下,控制西貢、河內等主要城市,但廣大農村已經落在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游擊隊手中。

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

戰事結束後,雙方開始和平談判,談判在瑞士日內瓦舉行,1954年7月21日美國、蘇聯、法國、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南越、柬埔寨、寮國九國外長,達成協議,稱為《日內瓦協定》。根據日內瓦會議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統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日內瓦協定》內容重點是:法國撤出越南,並承認越南、柬埔寨、寮國為獨立國;以北緯十七度為界,分割南北越南;南北越為中立國家,不得與任何國家締結軍事同盟,不得進口軍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團國家;南北越在1956年7月以前實行普選,由普選再統一南北越。

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卻沒有舉行。同時北方也沒有同意進行選舉。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半島一樣。

後來只有法國和北越簽署這個協議。法國撤出印支三國之後,美國為了阻止北越的共產黨勢力向南越擴張,全力支持吳廷琰在南越建立反共政權,打算圍堵共產黨,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推翻保大帝,建立越南共和國,世稱南越,政權更動下選舉機會渺茫。

面對西方國家再度來越南長期駐軍,主張趕走西方勢力的北越更獲得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等共產勢力的支持,武裝沖突升級似乎在所難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越南戰爭

㈦ 美國為什麼要打越南謝謝!

到美國發動的對外戰爭,人們就不能不想起「越戰」。這場戰爭是美國人心中一個永遠的傷痛。然而,製造這個傷痛的正是美國政府。

1964年夏天,美國總統約翰遜請求國會給他授權,以武力還擊越南北方政權的挑釁。約翰遜的理由是,停泊在越南北部港灣的美國軍艦遭到了北越政權的無端襲擊。國會最終同意了約翰遜的請求,美國出兵越南。到1968年,有50萬名美國大兵在越南作戰,他們中的5萬人再也沒能活著回國。然而,美國政府利用軍艦遭襲事件發動越戰的做法一直都遭到質疑。許多歷史學家的研究表明,越戰前夕,美國中央情報局想方設法通過越南北部海灣向北越政權進行滲透,刺探情報,美國派駐此處的軍艦遭襲並非如美國政府告訴老百姓的那樣,是在沒有發起任何挑釁行動的情況下遭到襲擊的。

多年後,越戰時的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反省那段沉痛的歷史時說:「約翰遜政府有充分的依據將北部灣事件作為其後來採取一系列軍事行動的理由嗎?答案是:絕對沒有。」以上例子只是越戰中眾多謊言中的一個。多少美國優秀青年就這樣被政府「騙」上了戰場,又把命丟在了越南。對此,美國人自己也深有感觸。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好萊塢反戰電影《生於七月四日》就描寫了一名越戰老兵從雄心壯志上戰場到頹廢沮喪回祖國的慘痛經歷。主人公最終認識到,自己受了政府的謊言欺騙,並加入反戰的隊伍。如今,當伊拉克沙漠上的美國大兵因屢屢遭襲,而氣憤地要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下台時,美國人似乎再次聽到了越南戰場上那些孤魂的呼喚。

㈧ 美國為什麼攻打越南

二戰結束之後,胡志明建立了北越政權,法國殖民者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對越南的掌控,扶持末代皇帝建立了越南帝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南越。

北越和南越的內戰一直持續了十年之後,後來胡志明在我國的幫助之下趕走了法國殖民者,豈料吳庭艷又發動政變,乘著法國撤離推翻了越南帝國,建立了南越。

從此南越和北越勢不兩立,將越南分裂開來。此時正好進入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時期,美國當局將東南亞國家視為冷戰之中的關鍵所在,越南和朝鮮一樣成為他們的必爭之地。

(8)美國打越南出於什麼理由擴展閱讀:

美國的亞洲戰略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共產黨中國對美國安全利益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

印度支那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志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系,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越南南北分裂

1955年10月26日,吳庭艷組織了公民投票,結果有98%的人支持廢除保大的王位,於是廢除保大的王位,成立越南共和國。南越得到法國、美國、英國和台灣當局的支持,北越則得到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

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劃界,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卻沒有舉行。最後,美國和南北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南北分治並採取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成為事實。

閱讀全文

與美國打越南出於什麼理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是怎麼出口石油的 瀏覽:668
義大利和瑞典哪個更強 瀏覽:596
美國為什麼要關閉中國駐休斯敦領事館 瀏覽:329
義大利語過了b2證明什麼意思 瀏覽:502
義大利什麼時候搬磚 瀏覽:155
中國南方高溫有多少度 瀏覽:523
英國每天消耗多少食物 瀏覽:145
想去越南買房要辦什麼手續 瀏覽:391
中國貪為什麼不槍斃 瀏覽:909
越南北部有熱帶為什麼有四季之分 瀏覽:459
中國有多少佛祖舍利 瀏覽:562
中國通信郵編是什麼意思 瀏覽:874
英國狼群怎麼打敗的 瀏覽:15
義大利at是哪裡 瀏覽:698
摩洛哥和伊朗怎麼看 瀏覽:416
義大利傢具國內代工廠在哪裡 瀏覽:890
印度產的耐克鞋子怎麼辨別真假 瀏覽:857
佛教起源於印度怎麼傳到中國的 瀏覽:145
中國人口峰值數是多少 瀏覽:319
伊朗怎麼防止無人機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