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後哪些國家爆發內戰
內戰帶來的結局,或分裂或統一,以下的戰爭都是二戰後爆發的各種類型的內戰,可能會有國外參與,但終歸揭底還是內戰。
中國在二戰結束後一年就開始內戰,結局是基本統一(除台灣)
印度在從英國獨立以後,由於是一個英屬印度被劃分成兩個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他們之間的戰爭也算是一個內戰,印巴戰爭打了三次,結局是分裂並且仇恨。
朝鮮戰爭,也有些類似,也是一個國家分裂成兩個國家。
越南戰爭,是越南的一個國家分裂成兩大陣營的國家後,所進行的統一戰爭,結局是最終統一。
蘇丹內戰,從五十年代一直到現在,至今未消停,由於民族和宗教之間的沖突導致的,結局是2011年南蘇丹獨立,國家分裂。
波黑戰爭,是南斯拉夫分裂後引起的,也是因為民族的沖突,波黑三族互不相讓,最終沒有分裂。
南北葉門之戰,同一國家的兩大陣營建立的兩個國家,和平統一後又分裂,最終北葉門吞掉了南葉門,目前統一中,不過局勢還是有些動盪。
阿富汗內戰,蘇聯解體以後開始的混戰,類似於民國初年期間的軍閥混戰,最終統一。
斯里蘭卡內戰,泰米爾猛虎組織和政府之間的內戰,持續了三十年,直到09年才結束,統一。
利比亞戰爭,去年打響的,雖然有北約參與,但也是反對派和卡扎菲之間的內戰,反對派也是武裝組織,目前取代了卡扎菲,並且統一。敘利亞,現在政府軍和反對派正在打,還不知道最終結果,不過分裂可能性不大
㈡ 近期,葉門在跟哪個國家在打仗
葉門與沙特領導的阿拉伯聯軍作戰,除沙特以外其它國家主要以空軍海軍打擊為主,沙特陸軍已經介入戰爭
㈢ 葉門和那個國家打起來了
葉門目前和國內的胡塞組織發生沖突。胡塞組織佔領葉門大部分領土,逼近葉門南部城市亞丁灣,總統哈迪目前已逃亡沙特首都利雅得。以沙特為主的十多個阿拉伯國家對葉門發動軍事空襲。
㈣ 南非世界盃具體的城市賽程和時間表
2010南非世界盃
第十九屆世界盃足球賽(官方名稱:2010 FIFA World Cup South Africa™)決賽周將於2010年6月在南非的十個城市舉行,本屆是首次在非洲舉行的世界盃。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2隊球隊參加賽事,共進行64場比賽決定冠軍隊伍,除了主辦國南非,其他球隊需要以外圍賽爭取參加決賽周的席位。
競選過程
由於國際足協規定此屆世界盃由非洲國家主辦,因此爭取2010年世界盃主辦權的5個國家全屬非洲國家,分別為:
埃及
利比亞
摩洛哥
南非
突尼西亞
2004年5月8日,突尼西亞由於不可能與利比亞共同主辦世界盃,宣布放棄爭取主辦權。 2004年5月15日,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國際足協執委會會議上,南非以14票對10票壓倒摩洛哥,取得2010年世界盃主辦權,成為第16個世界盃主辦國,而埃及則沒有取得任何票數。
由於利比亞只希望與突尼西亞合辦世界盃,不會獨自主辦,利比亞亦表明不會讓以色列參加世界盃賽事,因此被取消競逐資格。
比賽地點
球場:埃利斯公園球場(Ellis Park Stadium)
所在城市:約翰內斯堡(Johannesburg)
竣工日期:1982
當前狀況:輕度翻新中(2009年完工)
容量:61,000
埃利斯公園球場實際上始建於1928年,50多年來它一致作為橄欖球場來使用。直到1982年該球場被拆掉重建後,歷史也隨之重新書寫,一位名叫JD.埃利斯的約翰內斯堡市政議員提議將該球場改建為足球場,於是就有了今天的埃利斯公園球場。
和自由州球場一樣,埃利斯公園球場也曾經承辦過1995年的橄欖球世界盃比賽,同時他所承辦過的足球比賽也不少,2000年的一場友誼賽,南非和新科世界冠軍法國隊鏖戰90分鍾打成0-0的比賽,就是在埃利斯公園球場進行的。
埃利斯公園球場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它還是南非超級聯賽霸主奧蘭多海盜隊的主場。1995年該隊歷史性的奪得了南非足球歷史上第一個非洲俱樂部冠軍杯冠軍頭銜後,在主場埃利斯公園球場舉行了盛大的狂歡儀式。此外,備受世界和平人士關注的曼德拉慈善賽也曾在該球場舉辦過。
球場:德班大球場(Durban Stadium)
所在城市:德班市(Durban)
竣工日期:2009
當前狀況:新建中(2009年完工)
容量:70,000
南非首都德班市有一座久負盛名的國王公園球場,能夠容納60000人,曾經舉辦過多場大型賽事,如1996年的非洲國家杯賽,2002年南非同英格蘭隊的熱身賽都曾在此處舉辦,但出於其他方面的考慮,南非足協,世界盃組委會和德班市政府放棄使用國王公園球場,而是決定興建一座全新的現代化球場,這就是目前正在興建中的德班市大球場。
建成後的新球場將容納70000名球迷到現場觀看比賽,據南非足協透露,設計師在設計該球場的時候別出心裁,球場上空建有一座貫通東西兩向的高架橋,從國際足聯官方網站提供的照片上看,該橋看上去很像一道亮麗的彩虹,將球場點綴得異常壯美。
球場:足球城體育場(Soccer City)
所在城市:約翰內斯堡(Johannesburg)
竣工日期:1987
當前狀況:大幅度翻新中(2009年完工)
容量:94 700
足球城是南非最大的球場,能夠容納近8萬人,是南非國家隊的第一主場。上世紀80年代,市政府在約翰內斯堡投資興建了南非國內第一座現代化的足球場,這就是已經有20年歷史的足球城體育場。由於球場容量大,設施豪華,再加上常年承辦國家隊大型比賽和其他重要活動與集會的緣故,足球城體育場被看作是承辦南非世界盃的10座球場中的「旗艦店」。
也正是由於近20年間過度使用的緣故,足球城體育場內部的許多建制都被破壞的很嚴重。比如1990年曼德拉被釋放時,數萬南非國民湧入足球城聚會示威發表宣言,這導致球場部分看台曾有不同程度的破損。該球場計劃竣工後容量從現在的80000人擴至94700人,試想近10萬人在比賽里為心愛的球隊搖旗吶喊,會是何種驚天動地的壯觀景象。
球場:自由州球場(Free State Stadium)
所在城市:布隆方丹市(Mangaung/Bloemfontein)
竣工日期:1952
當前狀況:中度翻新中(2008年底完工)
容量:48000
自由州球場擁有60多年的歷史,也是南非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球場之一。自由州球場當前可以容納38000人,南非世界盃組委會認為這個數字似乎難以滿足眾多球迷的胃口,加之該球場部分設施年久失修,組委會和市政府討論後一致通過,將該球場擴容至48000人,08年年底,翻新後的自由州球場將重新投入使用。自由州球場承辦過1996年非洲國家杯賽的1/4決賽,以及1995年的橄欖球世界盃賽。此外,該球場還是南非超級聯賽球隊布隆方丹凱爾特人隊的主場。同納爾遜-曼德拉海灣球場一樣,提前翻新完工的自由州球場也將承辦2009年的國際足聯聯合會杯的比賽。
球場:納爾遜·曼德拉海灣球場(Nelson Mandela Bay Stadium)
所在城市:伊麗莎白港(Nelson Mandela Bay/Port Elizabeth)
竣工日期:2009
當前狀況:新建中(2009年完工)
容量:48000
伊麗莎白港沒有一座專業化的足球場,該市的體育場大都用來承辦橄欖球和板球比賽了,於是市政府在幾年前就開始興建新的球場,據南非世界盃組委會介紹,納爾遜-曼德拉海灣球場將於2009年上半年正式竣工,當年6月,該球場還將舉辦聯合會杯比賽,算是為承辦世界盃比賽做熱身。
球場:姆博貝拉球場(Mbombela Stadium)
所在城市:內爾斯普雷特市(Nelspruit)
竣工日期:2009
當前狀況:新建中(2009年完工)
容量:46000
內爾斯普雷特市位於南非東北部的普馬蘭加省,與足球文化發達的林波波省相比,普馬蘭加省的體育運動發展的較為落後,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南非足協於政府部分商討後達成一致,決定在普馬蘭加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內爾斯普雷特市興建一座球場,2009年10月,竣工後的姆博貝拉球場將是偌大的普馬蘭加省唯一的一座大型體育場,預計將容納46000人。
球場:彼得·莫卡巴球場(Peter Mokaba Stadium)
所在城市:波羅瓜尼市(Polokwane)
竣工日期:2010年
當前狀況:新建中(2010年完工)
容量:46000人
彼得-莫卡巴球場是南非國內為准備2010世界盃足球賽而正在興建的4座新球場之一,該球場將於世界盃前夕完工,預計容納46000人,距離波羅瓜尼市中心僅有5公里遠,非常適合觀眾觀看比賽。興建彼得-莫卡巴球場承辦世界盃比賽對當地居民來說可謂是天大的福音。波羅瓜尼市是林波波省最大的城市,該省注冊的足球運動員人數在南非足協的注冊簿上排在第一位,承辦世界盃這樣的頂級賽事,將進一步促進足球運動在當地的普及。
球場:洛夫托斯球場(Loftus Versfeld Stadium)
所在城市:比勒陀利亞(Tshwane/Pretoria)
建成日期:1906年
當前狀況:小幅度翻新(2008年完工)
容量:52000人
洛夫托斯球場是目前南非參半世界盃的10座球場中建制最為完善的之一,按照世界盃官方網站的說法,洛夫托斯球場只需要進行簡單的維修,更換小部分的設施,以及較低程度的翻新,就可以輕松達到承辦世界盃足球賽的標准。洛夫托斯球場始建於1903年,1906年正式完工並投入於體育運動中。起初被命名為羅伯特·歐文·洛夫托斯球場,這個名字也是該球場創建人的名字。作為南非歷史最悠久的球場之一,洛夫托斯球場先後承辦過1995年橄欖球世界盃賽,1996年非洲國家杯賽,目前,該球場還是南非國內聯賽勁旅馬姆羅迪夕陽俱樂部的主場。很多南非球迷把洛夫托斯球場視為國家隊的福地,因為他們曾經在這塊球場上第一次戰勝了來自歐洲的勁敵瑞典隊。
球場:綠點球場(Greenpoint Stadium)
所在城市:開普敦(Cape Down)
建成日期:1906年
當前狀況:小幅度翻新(2008年完工)
容量:70000人
開普敦是南非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亦是開普敦都會城區的組成部分。開普敦是西開普省的省會,亦是南非的立法首都,因為南非國會及很多政府部門亦座落於該市。開普敦以其美麗的自然景觀及碼頭聞名,知名的地標有被譽為「上帝之餐桌」的桌山、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匯點好望角。因其美麗的自然及地理環境的關系,開普敦被標示為世界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所以亦成為遊客到南非其中一處必到之地。
至於體育活動,開普敦最主要的體育活動有欖球、曲棍球和足球,足球雖然不是最受歡迎的運動,但由於近年來多數的球星從開普敦走出,足球在這個城市的地位也與日俱增。開普頓分別有兩支屬於南非超級聯賽的球隊,分別是桑托斯(Santos)和於1999年由七星隊(Seven Star)和開普敦熱刺隊(Cape Town Spurs)合並而成的開普敦阿賈克斯(Ajax Cape Town),該俱樂部還扮演這歐洲聯賽豪門阿賈克斯在南非的衛星俱樂部的角色,近年來多名登陸歐洲聯賽的南非球星如本尼·麥卡錫,莫科納,史蒂芬·皮納爾等人,都是在阿賈克斯嶄露頭角,然後以阿賈克斯作為跳板走向歐洲五大聯賽的。
綠點球場(Greenpoint Stadium)是一座正在興建中的多功能性球場,按計劃將於2009年完工。竣工後,該球場的容量將達到70000人,僅次於目前正在翻新中的約翰內斯堡市足球城體育場(能容納90000人)。
外圍賽
國際足聯執委會會議中,執委會最終確定了2010年南非世界盃各大洲的參賽名額分配方案。在中國球隊最為關注的亞洲名額分配中,最終獲得了全部32個名額中的4.5席,第五名將與來自大洋洲的球隊爭奪附加賽資格。
國際足聯執委會為期兩天,會議討論的焦點就是2010年世界盃各大洲的參賽名額分配。最終分配名額為:東道主南非隊、歐洲共13席、非洲5席�不含東道主南非、亞洲4.5席、大洋洲0.5席�與亞洲第5打附加賽、南美洲4.5席、中北美洲3.5席,第4與南美洲第5打附加賽。2010年世界盃決賽階段的比賽從2010年6月11日到7月11日。
歐洲區:
亞洲區:
南美洲區:
大洋洲區:
非洲區:
南非 (主辦國)
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
2010年世界盃預選賽規則
網易體育10月13日訊 2010年南非世界盃預選賽將分為歐洲,南美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區一共六個大區進行比賽,六個賽區將決出31支參賽隊,加上東道主南非,一共32支球隊參加2010年南非世界盃。
歐洲區
共有53支球隊參加預選賽,共有13個出線名額 預選賽將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53支球隊分為9個小組進行主客場雙循環比賽,其中8個小組每組6個隊,另外一個小組每組5隊;每個小組第一的9支球隊直接獲得世界盃參賽名額;成績最好的8個小組第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8支球隊捉對進行主客場淘汰賽,獲勝的4個球隊獲得世界盃參賽名額。
*在計算小組第二成績時,由於小組參賽球隊數量不一,歐足聯一般只計算小組第二和同小組前4名或者前5名之間的交鋒戰績。
南美區
共有10支球隊參加預選賽,共有4.5個出線名額 預選賽只有一個階段
南美區10支球隊進行主客場雙循環比賽,前4名自動獲得世界盃參賽名額,第5名將和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區的第4名進行主客場淘汰賽,勝者獲得世界盃參賽名額。
亞洲區
共有43支球隊參加預選賽,共有4.5個出線名額 預選賽將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際足聯排名第6—43的38個國家捉對進行主客場淘汰賽,19支獲勝球隊中國際足聯排名較高的11支隊伍將直接進入第二階段,剩下來的8支隊伍還將捉對進行主客場淘汰賽,獲勝的4支隊伍進軍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沒有參加第一階段比賽的5支高排名球隊,加上通過了第一階段的15支隊伍,總共20支球隊分成5個小組進行主客場雙循環比賽,每個小組前兩名一共10支球隊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10支球隊分成2個小組,每小組5個球隊進行主客場雙循環比賽,每組前2名直接獲得進軍世界盃名額,每個小組的第3名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兩個小組第三進行主客場淘汰賽,勝者將和大洋洲第一名進行主客場淘汰賽,勝者將獲得世界盃參賽名額。
非洲區
共有53支球隊參加預選賽(包括南非),共有6個出線名額(其中一個已經被東道主南非所佔) 預選賽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際足聯排名最低的10支球隊捉對進行主客場兩回合淘汰賽,獲勝的5支球隊進軍第二階段預選賽;
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獲勝的5支球隊和未參加第一階段資格賽的43支球隊(包括南非)一起分成12個小組,每組4支球隊進行主客場雙循環比賽,12支小組第一和8支成績最好的小組第2總共20支球隊進軍第三階段預選賽;
第三階段:20支球隊被分成5個小組進行主客場雙循環比賽,每個小組第1獲得進軍2010年南非世界盃名額
*由於非洲足協將世界盃預選賽和2009年非洲杯預選賽混合,因此南非隊將參加這一預選賽,如果南非進入第三階段小組賽,則他和小組對手的比賽成績將不會計算到世界盃預選賽的小組成績。
大洋洲
共有11支球隊參加預選賽 共有0.5個出線名額 預選賽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除紐西蘭之外的10支球隊參加第一階段比賽,10支球隊將南太平洋地區運動會的足球比賽作為第一階段比賽,排名前三名的三支球隊將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通過第一階段的3支球隊將和紐西蘭一起參加第二階段比賽,4支球隊進行主客場雙循環比賽,前兩名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通過第二階段的2支球隊將進行主客場比賽,勝者將和亞洲區的第5名進行主客場比賽,勝者獲得世界盃參賽名額。
中北美及加勒比地區
共有35支球隊參加預選賽,共有3.5個出線名額 預選賽將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際足聯排名13-35名的23支球隊參加第一階段,其中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將直接進入第二階段,其餘22支球隊捉對進行主客場淘汰賽,獲勝的11支球隊和聖文森特和格瑞那達一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沒有參加第一階段的12支球隊將和通過第一階段的12支球隊捉對進行主客場淘汰賽,獲勝的12支球隊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12支球隊被分為三個小組,每個小組4支球隊進行主客場雙循環淘汰賽,每個小組前兩名共6支球隊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6支球隊進行主客場雙循環的比賽,前3名直接獲得世界盃參賽名額,第4名將和南美區第5名進行主客場淘汰賽,勝者獲得世界盃參賽名額。
電視直播權
國際足協於2004年開始向全球的電視台提出邀請,競投2010年及2014年世界盃賽事的直播權。然而國際足協在標書上作出新規定,倘若收費電視頻道投得世界盃賽事直播權,則必須將其中22場賽事(包括揭幕賽、14場分組賽、十六強賽、八強賽及四強賽各2場及冠軍戰)於免費電視頻道播出。但收費電視頻道仍可決定分組賽、十六強賽、八強賽供免費電視頻道直播之場次。
南美區預選賽最新積分榜
Team MP W D L GF GA Pts
巴拉圭 6 4 1 1 13 5 13
阿根廷 6 3 2 1 9 3 11
哥倫比亞 6 2 4 0 4 2 10
智利 6 3 1 2 9 9 10
巴西 6 2 3 1 8 4 9
烏拉圭 6 2 2 2 15 6 8
委內瑞拉 6 2 1 3 9 10 7
厄瓜多 6 1 2 3 7 13 5
玻利維亞 6 1 1 4 7 17 4
秘魯 6 0 3 3 3 15 3
2010年南非世界盃32強
A組:南非 丹麥 哥斯大黎加 卡達
B組:巴西 韓國 比利時 喀麥隆
C組:德國 巴拉圭 捷克 巴拿馬
D組:法國 克羅埃西亞 墨西哥 象牙海岸
E組:阿根廷 美國 日本 荷蘭
F組:義大利 中國 瑞典 迦納
G組:英格蘭 俄羅斯 埃及 沙烏地阿拉伯
H組:西班牙 澳大利亞 突尼西亞 葡萄牙
㈤ 近一百年世界上發生的戰爭.含有時間 發生地 國家 名稱 傷亡
大中型戰爭主要有一戰1914-1918,
二戰1939-1945,朝鮮戰爭1950-1953,
越南戰爭,
印巴戰爭
兩伊戰爭
中東戰爭(從48年第一次到80年第五次),
阿富汗戰爭(79-89),
馬島戰爭(82年)
還有海灣戰爭
具體的如下:
1900-1901 八國聯軍之役 又稱庚子拳變.清政府策動義和團進行排外活動,引發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戰爭
1903-1906 第二次西藏戰爭 不列顛入侵西藏的戰爭
1904-1905 日俄戰爭 日本與俄羅斯爭奪滿洲和大韓的戰爭
1905-1906 第三次坡尼戰爭 尼德蘭敉平坡尼布吉斯人和望加錫人抵抗的戰爭
1906 第四次巴厘戰爭 尼德蘭征服巴厘島上巴東、塔巴南等國的戰爭
1906-1910 義兵運動 大韓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的起事
1910-1917 墨西哥革命 墨西哥人反對迪亞斯獨裁統治的革命及其後的內戰
1911-1912 意土戰爭 又稱的黎波里戰爭.義大利從奧斯曼奪取的黎波里地區的戰爭
1911-1929 第一次抗意戰爭 昔蘭尼加地區塞努西教團政權反抗義大利入侵的戰爭
1912-1913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巴爾干同盟脫離奧斯曼控制的戰爭
1912-1915 孔特斯塔多* 巴西南部孔特斯塔多異端教派領袖若昂.馬利亞發動的起事
1913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巴爾干各國反對保加利亞的戰爭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集團(其後改稱中歐強國)與協約國集團(其後改稱盟國)間之戰爭
1915-1916 護國運動 中國南方軍閥蔡鍔等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戰爭
1917-1918 第一次護法運動 中華革命黨反對北洋政府的運動
1917-1921 吉朗起事 波斯森林軍與革命民主聯盟在吉朗地區的起事
1918-1922 蘇維埃國內戰爭 俄羅斯(蘇維埃政府)肅清白衛軍和擊退盟國干涉的戰爭
1918-1933 巴斯馬奇運動 中亞之巴斯馬奇封建武裝聯合白衛軍反抗蘇維埃政權引發的內戰
1919 第三次英阿戰爭 阿富汗爭取脫離不列顛的戰爭
1919 第一次武裝干涉 盟國策動西伯利亞進攻俄羅斯(蘇維埃政府)的戰爭,為蘇維埃國內戰爭的一部分
1919-1920 第二次武裝干涉 盟國策動高加索地區白衛軍進攻俄羅斯(蘇維埃政府)的戰爭,為蘇維埃國內戰爭的一部分
1919-1922 基馬爾革命 奧斯曼軍官基馬爾反對盟國佔領軍的民族解放運動
1919-1922 第二次希土戰爭 希臘在盟國支持下入侵奧斯曼的戰爭
1920 直皖戰爭 中國直系和奉系軍閥聯合反對皖系軍閥的戰爭
1920 粵桂戰爭 中國廣東軍閥陳炯明與桂系軍閥爭奪廣州的戰爭
1920 第三次武裝干涉 盟國策動克里米亞白衛軍進攻俄羅斯(蘇維埃政府)的戰爭,為蘇維埃國內戰爭的一部分
1920-1921 蘇波戰爭 盟國策動波蘭進攻俄羅斯的戰爭,為蘇維埃國內戰爭的一部分
1920-1922 第二次護法運動 中華革命黨反對北洋政府的運動
1921-1926 里夫部落起事 西屬摩洛哥里夫地區12個部落反抗西班牙統治的起事
1922 第一次直奉戰爭 中國直系軍閥擊敗奉系軍閥,獨掌北洋政府的戰爭
1924 第二次直奉戰爭 中國奉系、皖系軍閥種國民軍聯合推翻直系軍閥的戰爭
1925-1926 反奉戰爭 中國奉系將領郭松齡聯合國民軍首領馮玉祥反對奉系首領張作霖的戰爭
1925-1927 普列斯特斯縱隊長征 巴西起事軍普列斯特斯縱隊轉戰各地的戰事
1926-1927 護憲戰爭 尼加拉瓜自由黨反對保守黨的戰爭
1926-1928 北伐戰爭 中國(國民政府)討伐北洋軍閥的戰爭
1926-1933 桑地諾運動 尼加拉瓜軍官桑地諾反抗美國入侵的戰爭
1929 蔣桂戰爭 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與桂系軍閥的戰爭
1929 中原大戰 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與反蔣派的戰爭
1930-1933 薩耶.山起事 緬甸咖龍會首領薩耶.山發動的反不列顛起事
1931-1932 九.一八事變 又稱沈陽事變.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地區的戰爭
1927-1937 第一次國共內戰 中國***反對國民政府的起事
1932 一.二八事變 又稱上海事變.日本進攻中國上海的戰事
1932 制憲派戰爭 巴西制憲派反對總統瓦加斯的起事
1932-1935 查科戰爭 又稱格蘭.查科戰爭,亦譯作大廈谷戰爭.玻利維亞與巴拉圭爭奪北查科地區的戰爭
1935-1941 第三次埃意戰爭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其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36-1939 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右翼軍人佛朗哥推翻人民陣線政府的戰爭
1937-1945 抗日戰爭 又稱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其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 盟國反對軸心國侵略的戰爭
1939-1940 蘇芬戰爭 又稱冬戰.芬蘭與蘇聯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0 法蘭西戰役 德意志軍征服法蘭西的戰役,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0-1941 不列顛戰役 德意志空襲不列顛的戰役,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0-1943 北非戰役 盟國與軸心國爭奪北非的戰役,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0-1941 泰法戰爭 泰國侵佔法屬印度***之寮國、柬埔寨部分領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1 十三天戰爭 不列顛推翻伊拉克首相蓋拉尼的戰爭
1941-1944 續戰 芬蘭入侵蘇聯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1-1945 太平洋戰爭 盟國與日本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1-1945 德蘇戰爭 又稱蘇聯衛國戰爭.蘇聯抵抗軸心國軍侵略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6-1949 第二次國共內戰 中國***推翻國民政府的戰爭
1946-1949 希臘內戰 希臘***反對王朝政府的戰爭
1946-1954 第一次印度***戰爭 又稱第一次越南戰爭.[北]越南反抗法蘭西的戰爭
1946-1958 暴力時期 哥倫比亞保守黨和軍人羅哈斯.皮尼利亞高壓統治引發的國內起事
1947 第一次警衛行動 尼德蘭企圖恢復在東印度群島統治的戰爭
1947-1949 第一次印巴戰爭 又稱克什米爾戰爭.印度和巴基斯坦爭奪查謨和克什米爾的戰爭
1948-1949 第二次警衛行動 尼德蘭企圖恢復在東印度群島統治的戰爭
1948-1949 第一次以阿戰爭 又稱第一次中東戰爭或巴勒斯坦戰爭.阿拉伯各國反對以色列建國的戰爭
1950-1953 朝鮮戰爭 又稱大韓戰爭.[北]朝鮮入侵[南]韓引發的戰爭
1950-1955 第一次寮國內戰 寮國左、右派間的內戰
1952-1956 茅茅運動 肯亞部落反對不列顛統治的起事
1954-1962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爭取脫離法蘭西的起事
1955-1972 第一次蘇丹內戰 [東]蘇丹南部反對中央政府的內戰
1956-1957 第二次以阿戰爭 又稱第二次中東戰爭或蘇伊士運河戰爭.不列顛、法蘭西、以色列入侵埃及的戰爭
1956-1959 古巴革命 古巴各左派革命組織推翻總統巴蒂斯塔的革命
1960-1965 [東]剛果內戰 [東]剛果的地方分裂活動和左、右派間之內戰
1960-1975 第二次寮國內戰 寮國人民黨反對右派政府的戰爭,其後成為第二次印度***戰爭的一部分
1960-1996 瓜地馬拉內戰 瓜地馬拉游擊隊發動的反政府起事
1961-1975 第二次印度***戰爭 又稱第二次越南戰爭.美國支持[南]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右派政府鎮壓左翼游擊隊的戰爭
1961-1965 特種戰爭 美國支持[南]越南政府鎮壓左翼游擊隊的戰爭,為第二次印度***戰爭的一部分
1961-1975 安哥拉民族解放戰爭 安哥拉人民爭取脫離葡萄牙的戰爭
1961-1997 尼加拉瓜內戰 尼加拉瓜之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反對索摩查家族獨裁統治及其後右翼游擊隊反對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政府的內戰
1962-1970 [北]葉門內戰 [北]葉門共和政府與保王派之間的內戰
1964 第一次歐加登戰爭 衣索比亞與索馬里爭奪歐加登地區的戰爭
1965 多明尼加內戰 多明尼加左、右翼間之內戰
1965-1966 第二次印巴戰爭 印度與巴基斯坦爭奪克什米爾的戰爭
1965-1970 比夫拉戰爭 又稱奈及利亞內戰.奈及利亞東區和中西區脫離中央政府引發的戰爭
1965-1973 局部戰爭 美國派軍至[南]越南鎮壓左翼游擊隊的戰爭
1966-1990 查德內戰 查德民族解放陣線推翻總統托姆巴巴耶的起事及其後起事軍各派間之內戰
1966- 哥倫比亞內戰 哥倫比亞各派游擊隊的反政府起事
1967 第三次以阿戰爭 又稱第三次中東戰爭或六.五戰爭.以色列侵略多個阿拉伯國家的戰爭
1969 足球戰爭 又稱百時戰爭.宏都拉斯與薩爾瓦多因移民問題引發的戰爭
1970-1975 第一次柬埔寨戰爭 高棉勞動黨反對美國和右派政府的戰爭,為第二次印度***戰爭的一部分
1970-1992 薩爾瓦多內戰 薩爾瓦多游擊隊發動的反政府起事
1971-1972 第三次印巴戰爭 印度支持孟加拉脫離巴基斯坦引發的戰爭
1973 第四次以阿戰爭 又稱第四次中東戰爭或十月戰爭.埃及與敘利亞聯合進攻以色列的戰爭
1975-1990 黎巴嫩內戰 黎巴嫩基督徒與穆斯林(其後加上外國佔領軍)之間的內戰
1975-1992 莫三比克內戰 莫三比克全國抵抗運動反對解放陣線政府的戰爭
1975-2002 安哥拉內戰 民族解放陣線和徹底獨立全國聯盟反對人民解放運動政府的戰爭
1976-1991 西撒哈拉戰爭 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反對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佔領的戰爭
1977-1978 第二次歐加登戰爭 衣索比亞與索馬里爭奪歐加登地區的戰爭
1978 以色列第一次入侵黎巴嫩 以色列入侵並佔領黎巴嫩南部的戰事
1978-1993 第三次印度***戰爭 又稱第二次柬埔寨戰爭.越南入侵柬埔寨的戰爭
1979 中越戰爭 中國與越南因邊境糾紛引發的戰爭
1979-1989 蘇阿戰爭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
1979- 烏干達內戰 烏干達全國解放陣線反對總統阿明的起事及其後的派系斗爭
1980-1988 兩伊戰爭 伊朗與伊拉克因領土爭端引發的戰爭
1982-2000 以色列第二次入侵黎巴嫩 又稱黎巴嫩戰爭、第五次以阿戰爭或第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佔領黎巴嫩南部、驅逐巴勒斯坦游擊隊的戰事
1982- 索馬里內戰 索馬里反對總統西亞德的內戰及其後的軍閥混戰
1983-2005 第二次蘇丹內戰 [東]蘇丹南部反對中央政府的內戰
1988-1994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 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爭奪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戰爭
1989-1991 衣索比亞內戰 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發動的起事
1989-2001 阿富汗內戰 阿富汗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內戰
1989- 賴比瑞亞內戰 賴比瑞亞全國愛國陣線反對總統多伊的起事及其後全國愛國陣線的派系斗爭
1990-1991 海灣戰爭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的戰爭
1990-1994 盧安達內戰 盧安達愛國陣線奪取政權的戰爭
1991 斯洛維尼亞戰爭 斯洛維尼亞與南斯拉夫的戰爭
1991-1992 克羅埃西亞戰爭 克羅埃西亞與南斯拉夫的戰爭
1991-1993 喬治亞內戰 喬治亞人民反對總統加姆薩胡爾季阿的戰爭
1991-2002 獅子山內戰 獅子山革命聯合陣線發動的反政府起事
1992-1996 波斯尼亞戰爭 波斯尼亞境內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族和穆斯林族之間的內戰
1992- 塔吉克內戰 塔吉克反對派的反政府起事
1992- 阿爾及利亞內戰 阿爾及利亞***拯救陣線發動的起事
1994 葉門南北戰爭 葉門社會黨割據南方引發的戰爭
1994-1996 第一次車臣戰爭 俄羅斯鎮壓車臣獨立運動的戰爭
1994- 恰帕斯農民起事 墨西哥恰帕斯州農民的反政府起事
1998-1999 科索沃戰爭 南斯拉夫鎮壓科索沃獨立運動的戰爭
1998-2000 幾內亞.比紹內戰 幾內亞.比紹軍人馬內發動的起事
1998- 第一次非洲大戰 [東]剛果民主聯盟反對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統治,其後引發中、南部非洲多國介入的內戰
1999-2000 第二次車臣戰爭 俄羅斯敉平車臣獨立運動的戰爭
2001 反恐怖主義戰爭 美國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府、清剿恐怖組織蓋達的戰爭
2002- 象牙海岸內戰 象牙海岸愛國運動發動反政府起義
2003- 伊拉克戰爭 美國和不列顛推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戰爭
㈥ 科威特對葉門的比賽什麼時候開球
這場比賽不會再進行了,不會再打了
此前,科威特隊的這場比賽已經被國際足聯直接判0比3負了。
這場比賽本來是要開球的,然而在去年10月,科威特隊因政府幹涉足協內政而受到國際足聯停賽處罰,包括原本與寮國隊的比賽在內的餘下三場比賽科威特隊被國際足聯直接宣判為0比3負,原本排在小組第2位的科威特隊就此失去了爭奪12強的機會
㈦ 葉門因為什麼開戰了
因為支持總統的武裝與反對總統的武裝發生交火。
葉門共和國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與沙特、阿曼相鄰,瀕紅海、亞丁灣和阿拉伯海。1990年(庚午年)5月由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北葉門)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南葉門)合並組成。
葉門有3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是阿拉伯世界古代文明搖籃之一。葉門是世界上經濟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糧食不能自給,約1/2依靠進口。在夏季有著沙漠中常見的沙塵暴,而因過度放牧,沙漠化日漸嚴重。該國的棉花質量良好,每年有大量出口,咖啡種植面積也很大,占重要地位。近年,政府致力於減少預算赤字和政府開支,努力控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
2015年3月,葉門總統阿卜杜勒-拉布·曼蘇爾·哈迪宣布,因其首都薩那被胡塞武裝分子佔領,亞丁為臨時首都。
㈧ 51年後哪個國家和哪個國家打仗
朝鮮戰爭:從1950年持續到1953年,交戰雙方是朝鮮、中國、蘇聯對以美國為首的17國聯軍
越南戰爭:從1955年持續到1975年,交戰雙方是越南和美國
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7日,交戰雙方是埃及對英國法國以色列聯軍
中印邊境戰爭:1962年10月至11月,交戰雙方是中國和印度
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交戰雙方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三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初,交戰雙方是以色列和阿拉伯聯軍
珍寶島沖突:時間為1969年3月,交戰雙方是中國和前蘇聯
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2月3至17日,交戰雙方是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交戰雙方是以色列對阿拉伯聯軍
土耳其入侵塞普勒斯:1974年7月20日—8月18日,交戰雙方是希臘和土耳其
柬越戰爭:1977年持續到1991年,交戰雙方是以及柬埔寨、泰國(泰國是自衛反擊,並非和柬埔寨聯手)和越南
中越邊境戰爭: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邊境輪戰則持續到1990年,交戰雙方是中國和越南
兩伊戰爭:1980年9月至1980年8月,交戰雙方是伊拉克和伊朗
阿富汗戰爭:1979年至1989年,交戰雙方是阿富汗和前蘇聯
英阿馬島戰爭: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交戰雙方是阿根廷和英國
海灣戰爭:交戰雙方是伊拉克對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
第一次車臣戰爭:1994年至1996年,交戰雙方是俄羅斯和車臣武裝分子
科索沃戰爭:1999年3月至1999年6月,交戰雙方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南斯拉夫
第二次車臣戰爭:1999年至2009年,交戰雙方是俄羅斯和車臣武裝分子
反恐戰爭:2001年至今,交戰雙方是美英聯軍和阿富汗塔利班武裝分子
伊拉克戰爭:2003年3月20日~2011年美國完全撤出伊拉克,交戰雙方是美英聯軍對伊拉克
俄格戰爭:2008年8月8日至2008年8月16日,交戰雙方是俄羅斯和喬治亞
利比亞戰爭:2011年2月15日–2011年10月23日,交戰雙方是利比亞政府軍對利比亞反對派和北約聯軍
敘利亞內戰:2011年3月15日至今,交戰過關系比較復雜,主要有敘利亞政府軍+俄羅斯+伊朗,伊斯蘭國極端組織,敘利亞反對派+美國+歐洲+庫爾德武裝,土耳其+沙特等阿拉伯國家。
烏克蘭內戰:2014年至今,交戰雙方是烏克蘭政府軍+北約對烏東三省反對派+俄羅斯志願軍
葉門內戰:2015年至今,交戰雙方是葉門政府軍+阿拉伯聯軍對葉門胡塞武裝+伊朗
㈨ 葉門為什麼要打仗,為什麼多國打葉門
阿拉伯國家教派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