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勃是什麼人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中國山西河津)人。初唐時代的詩人。
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麟德元年,王勃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後任虢州參軍。王勃私匿罪奴曹達,被告發。王勃懼事泄,殺曹達,以「擅殺官奴」論死。父親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今越南北部)縣令。不久,幸遇大赦,僅去官職,遂前去交趾省親,渡海溺水而死[4](一說溺水後受驚嚇而死),只活了二十幾歲。
現時在越南乂安省義鹿縣義春鄉仍然有王勃的墳墓。
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滕王閣序》
② 後人對大唐詩壇神童王勃的評價是怎麼樣的
在唐代大詩人中,人們對王勃的評價普遍較高,不僅因為其少年成名,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難得的詩壇神童,更因為他早年創作的駢文名篇《滕王閣序》名垂千古,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代表著作有《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同為初唐四傑之一的著名詩人楊炯,在他的《王勃集序》中提到,王勃「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無怪乎太常伯劉公對其文采亦贊不絕口,稱其為神童,對王勃的評價可謂高大上。
③ 王勃寫滕王閣序,他親身經歷了什麼,才會寫滕王閣序
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內)探望做縣令的父親.途經洪都(今江西南昌)時,都督閻伯嶼因重修的滕王閣落成,定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在那裡宴請文人雅士和賓客朋友.他的女婿吳子章很有文才,閻伯嶼叫他事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時當眾炫耀.王勃是當時有名文士,也在被請之列.宴會上,閻伯嶼故作姿態,請來賓為滕王閣作序.大家事先都無准備,所以都托辭不作.請到王勃時,他卻並不推辭,當場揮毫疾書,一氣呵成,寫就了著名的《滕王閣序》,各賓客看了一致稱好.閻伯嶼讀後也深為欽佩,認為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寫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讓吳子章出場著文了. 《滕王閣序》構思精絕,文氣通順暢達,而又縱橫交錯.序文在鋪敘盛會勝景的同時,也流露出王勃壯志難酬的感慨:「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幾句的意思是:關山重重,難以攀越,有誰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與會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他鄉之客.表達了他生不逢時,慨嘆自已命運不佳的心情. 不久,王勃離開洪都,前往交趾.不幸的是在渡海時遇難,死時才26歲.
④ 《滕王閣序》中的滕王,應該如何評價
《無字碑歌》的李元嬰
有關李元嬰的上述史料,也被歐陽修等史官采入《新唐書?滕王李元嬰列傳》中。傳中還說李元嬰後因「坐法」被削去爵封一半,貶謫滁州。這一處分,應該也與他做的那些缺德事不無關系。李元嬰從滁州被貶之地「復出」後,又被授任壽州刺史,其後從壽州又被徙往隆州,在那裡「復不循法」,並污辱 「諫正其失」、敢於對他提出批評的隸事參軍事裴聿,再次被舉報到高宗皇帝庭上。另據《舊唐書?江王李元詳列傳》所載,李元嬰的哥哥李元詳「體質洪大,腰帶十圍」,吃喝抵得上好幾個壯漢,也是個「性貪鄙,多聚金寶,營求無厭,為人吏所患」的貪官。當時,人們把江王李元詳的貪暴,同滕王李元嬰、蔣王李惲、虢王李鳳並列起來,凡被除授到這四個王府中為官的士人,都比被派駐到嶺南蠻荒之地的人發牢騷更多。人們還編了個口訣:「寧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蔣、虢。」由此可見一斑。
⑤ 王勃在詩歌形式上的貢獻表現在什麼方面
王勃約在649年出身於一個聲名卓著的貴族世家。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王氏,乃河東望族,世代為官。王勃的祖父乃隋末大儒、名醫王通;叔祖王績,亦通醫術,唐初曾兩度入仕,後隱居,以嗜酒而聞名。《五斗先生傳》即出自其筆下。王勃的父親名福峙,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
王勃幼時已負文名,九歲著《漢書指瑕》,朝中一位主管司法的官員(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譽之為「神童」,向朝廷表薦。王勃通過「對策」這種特殊的考試進入宮廷,授朝散郎。此時王勃尚是一位14歲的少年。後來,因戲作《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於是,王勃出遊巴蜀,不久,謀得一個虢州參軍的官職。再後來,他因擅殺官奴而獲罪。只是趕上唐高宗冊立太子,大赦天下,王勃方掙脫了縲紲之苦。其父王福峙因此受累,被貶到交趾(今越南)任縣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六月,王勃南下交趾看望他的父親,在渡海北返時,墜海而死,時年約27歲。據當代作家王充閭先生《千載心香城外燒》一文所述,王勃的屍骨葬於今越南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藍江左岸,後人還為其建有祠廟。但墳墓和祠廟在1972年被美國飛機炸毀,只留下一處荒榛遍地的遺址。
初唐四傑,才高命蹇,王勃的生命尤為短暫;然而,在四人中,王勃的文學成就是最大的。
一篇《滕王閣序》,光耀千古,但是,王勃對中國文學的貢獻,主要的不是在這篇駢體文,而是在他的詩歌。
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大分裂時代,權利在一些「野蠻」的貴族手中更替,士大夫們的理想破滅了。尤其是在南方,詩歌只掌握在皇帝和氏族手中,淪落為宮廷的裝飾品,變成他們高雅的消遣,詩風柔靡輕艷。初唐,當時代表性的詩人都是陳隋遺臣,他們的作品從題材到格調,仍承襲齊梁時的舊習,詩風綺麗、婉媚、雕琢,「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隋・李諤《上高祖革文華書》)如上官儀描寫春色的句子:「晚樹流蔦滿,春堤芳草積。風光翻露文,雪華上空碧。」如虞世南詠早朝的詩:「玉花停夜燭,金壺送曉籌。日暉情瑣殿,霞生結綺樓。」而蘇�則這樣寫:「曉光雲外洗,晴色雨餘滋。降鶴因韶德,吹花入御詞。」
宮廷詩也不是一無長處。宮廷詩人把詩歌語言改造得精煉靈巧,使句法更加自由、詞類更加多樣,為「近體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無論如何,宮廷詩對人們的束縛和不良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損本逐末,流遍華壤;遞相師祖,久而愈扇。」「世俗以此為高,朝廷據茲擢士。」(隋・李諤《上高祖革文化書》)
同為「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在《王勃集序》中寫道:「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骨氣都盡,剛健不聞。」
王績,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王勃的叔祖,是一位特立獨行者。詩風簡凈,意境高古,迥異於當時流行的「宮廷體」。但他一個人的影響畢竟是太弱了,形不成氣候。真正改變齊梁遺風的正是「初唐四傑」楊王盧駱。
楊炯,是「四傑」中生活相對安穩的一個。他的邊塞詩風格遒勁,但總體成就卻小一些。盧照鄰,是他們中命運最悲慘的一位。他中年時,因身患風疾而癱瘓,後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詩尤其是病後的作品,如《五悲》中句子:「孤猿哀怨,獨鶴驚鳴,蘿月寡色,風泉罷聲。嗟昊天之不弔,悲後土之無情。」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一字一句,鏤出肺腸」,讓人不忍卒讀。這是在矯飾、優雅、節制的「宮廷體」中所找不到的。「四傑」中,駱賓王最富傳奇色彩。孤傲的性格,不羈的才情,使他的詩呈現出清剛勁健的美。「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是寫古人,也是在寫自己。
盧照鄰背離宮廷體,採用的是楚辭體;與他不同,王勃寫得最好的作品是律詩和絕句。他使律詩轉向簡單化和個性化,但仍不失嚴謹。這正是他對發展盛唐律詩的貢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最著名的一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不同於宮廷體的地方起碼有二:一、這是表達自己感情的,而宮廷式只有脫離社會現實的贊美;二、它的表達直接、樸素,而後者語言矯飾是共性。這首詩語言的清新之處還在於,一洗送別詩的窮愁傷感之態,代之是昂揚奮發的風貌,這與初唐的氣象是一致的。
再者,宮廷體多用一些妙語和警句,尤其是在結尾。如上官儀《詠雪應詔》:「禁園凝朔氣,瑞雪掩晨曦。花明棲鳳閣,珠散影娥池。飄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幸因千里映,還繞萬年枝。」但王勃的詩句則追求含蓄蘊藉的美。他的五言絕句《山中》最能體現這一特徵:「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從詩的取材上,王勃走向了外部更廣闊的世界,他對大自然有自己獨特的觀察和感受。
魚床侵岸水,鳥道如山煙。
――《春日還郊》
復此涼飆至,空山飛夜螢。
――《易陽早發》
江皋木葉下,應想故城秋。
――《臨江》
當然,王勃仍從宮廷體詩中繼承了很多東西,他的詩仍不失整飭和雅緻。這從王勃留下的大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出來。他沒有像李白、杜甫那樣完全與宮體詩分裂。因此,我們稱王勃創造了一種新的典雅。
⑥ 名人對王勃的評價。
胡應麟:王勃興象宛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抒寫悲涼,洗盡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鄭振鐸:「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稱贊王勃作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
毛澤東:「這個人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態,很可以讀。這個人一生倒霉,到處受懲,在虢州幾乎死掉一條命。所以他的為文,光昌流麗之外,還有牢愁滿腹一方。」並且把他和賈誼、王弼、李賀、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評點,「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他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雖然在宦海中幾沉幾浮,但最終難以割捨的依然還是何時濟世和如何濟世。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是儒家之狂者。
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王勃崇信佛教,認為佛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⑦ 王勃過海探父,為何被改變國籍
王勃被稱為初唐四傑,他是山西人,出生在山西龍門王氏望族。王勃從小天資過人,6歲就顯露出了過人的才華。
當時的唐高宗李治剛剛修建完乾元殿不久,正在同眾人一起觀賞,這時有侍衛送來朝中官員推薦的一篇文章《乾元殿頌》。高中開卷閱讀,連連拍案稱贊,乾元殿頌文采斐然,辭采華麗,堪稱一絕。看的高中直誇:真是我大唐奇才。
這件事王勃被官府緝拿,他的父親也被發配到了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一帶。還好趕上高宗更改年號,大赦天下,在牢中呆了一年多的王勃被釋放了。
之後王勃就准備到交趾去找自己的父親,這就相當於出國了。他經過滕王閣,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但沒成想,因中途遇風暴,王勃一代天才從此隕落。
⑧ 王勃的簡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於龍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於」,亦稱「初唐二傑」。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績的侄孫。
王勃才華早露,14歲,應舉及第,後來他的才華更是鋒芒畢露,在那時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為初唐四傑。乾封初(666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其詩力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閣序》就出自他之手。今存有《王子安集》。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歲。據此推斷,王勃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種說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據此,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現在大多數學者多以後一種說法為准,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
生平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
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勃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斗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一篇《檄英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並非真的因《檄英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便去游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思革其弊,用光志業」,致力於改革六朝文風,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余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經過他與同時代的人的努力,「長風一振,眾蔭自偃,積年綺碎,一朝清廓」,以獨具特色的文風,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葯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葯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總之王勃兩次遭受打擊,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王勃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時遇難不幸而死,還是自殺,無從查考,總歸是懷著一腔愁憤離開人世的。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冠,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准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叫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著作
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滕王閣序
作者:[唐]王勃
豫章(一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一作「仙人」)之舊館。層台(一作「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一作「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一作"即")岡巒之體勢。
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遙襟(一作「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一作「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一作「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魯(一作「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附文中「四韻」如下)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全集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
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王勃之死
編劇:高峰
導演:鄭大聖
主要演員:劉小鋒、池華瓊
唐朝初年,詩人王勃才名鼎盛,名冠"初唐四傑"之首。因一篇筆墨游戲的《檄英王雞》而蜚聲朝野。唐高宗認為此篇意於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六年後,王勃私自藏匿罪奴曹達,被同僚告發。曹達猝死在王勃府內,"擅殺官奴",依唐律,犯死罪。王勃之父因受累及,被貶官至交趾(今越南北部)為令。
公元674年秋,王勃下獄候斬。卻幸逢皇帝大赦,免過一死,但他被永遠地逐出上流社會。公元675年,王勃遠行交趾去探望老父,這也是他生命的最後篇章。
在山水舟楫之間,王勃邂逅了一位英邁睿智有俠隱之風的老船工秋水翁,這短暫的忘年之交卻是畢生的莫逆知音。他身後,是緊緊追蹤、決意要為夫報仇的曹達之妻;他面對的落霞姑娘,是一位因衷愛他的一篇情歌《銅雀伎》而被貶出宮廷、流落民間的舞伎。落霞積郁成疾、將不久於人世,王勃意欲挽救她的生命卻苦於沒有買葯的銀兩。得秋水翁的鼎力襄助,王勃"借得"一帆順風趕赴南昌滕王閣、去參加懸賞白金的重陽詩會。
滕王閣上,宿儒薈萃名家雲集,而最為年少的不速之客王勃果然文驚四座,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佳句,贏得了賞金。但方葯卻未能救活苦命的落霞……
同年年末,王勃行至南海。人生無非是一次遠行,歷經生死聚散、奇情流轉的王勃百感交集……浪漫不羈的詩人慨然蹈海自盡,時年只有26歲。後世的人們只知《滕王閣序》文採的不朽,卻不知當時王勃對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懷念。
寫作背景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這座江南名樓建於唐朝繁盛時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而很快出名。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寫於何時,有兩種說法。唐末五代時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那時,王勃的父親可能任六合縣(今屬江蘇)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又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之語,也可佐證。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現在越南河內西北)看望父親(那時他父親任交趾縣令),路過南昌時所作。從這篇序文內容的博大、辭採的富贍來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輕無知的謙詞。何況序文中有「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的話,「弱冠」是指二十歲。所以,關於寫作時間,課文的注釋解說採用後一種說法。
《新唐書·文藝傳》記滕王閣詩會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可見當時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語驚四座的情景。王 勃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績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斗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一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並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便去游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台閣移到江山和邊塞,題材擴大了,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於革除齊梁余風、開創唐詩新氣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葯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葯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總之王勃兩次遭受打擊,都與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王勃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時遇難不幸而死,還是自殺,無從查考,總歸是懷著一腔愁憤離開人世的。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傑之首,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後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准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新唐書》本傳說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據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並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王勃雖然只活了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勃在雲門獻之山亭仿蘭亭「曲水流觴」並作《修契序》
《三月上巳祓禊序》又名《修鍥雲門獻之山亭序》
《嘉泰會稽志》卷十載:「六朝宋時,謝康樂與從弟謝惠連人稱大小謝,曾泛舟耶溪,對詩於王子敬山亭。「謝靈雲與惠連聯句,刻於(孤潭)樹側」」 初唐詩人宋之問更開越中唐詩風流之先河。永淳二年(683年)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率浙東詩人曾在雲門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修禊活動,並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鍥雲門獻之山亭序》。王勃也許意猶未盡,於同年秋再次修鍥於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後又有大歷浙東唱和(57詩人)。
⑨ 王勃因其在詩上的才華,被稱為什麼
王勃因其在詩上的才華,被稱為 詩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