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圩鎮有哪些

越南圩鎮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3 17:51:02

1. 上林縣有哪些鎮

上林縣轄7個鎮.5個鄉.一個民族鄉:大豐鎮.明亮鎮.巷賢鎮.白芋鎮.三里鎮.西燕鎮.喬賢鎮.澄泰鎮.覃排鄉.塘紅鄉.木山鄉.中可鄉.鎮芋瑤族鄉

2. 適合老年人旅遊的地方有哪些

適合老年人旅遊的地方有:成都青城山,西湖,桂林大圩古鎮,廈門鼓浪嶼,湖南鳳凰古城。

3、桂林大圩古鎮

桂林清秀的山水,最適合長者回歸大自然和放鬆身心;結伴遊覽已有千年歷史的大圩古鎮,欣賞清代徽派建築風格的青磚、青瓦樓房。在青石板路大街上漫步,懷舊風十足,很適合知性長者;桂林的農家美食和清新空氣,對久居都市的長者都有著巨大吸引力。

大圩古鎮位於灕江東岸,與賓陽的蘆圩、蒼梧的戎圩、貴縣的橋圩齊稱為廣西古代「四大圩鎮」。石塊砌起的石拱橋——萬壽橋,是長者必去之地,始建於明代,橋面的石頭已被磨得溜光發亮。橋的西面是灕江,所以這里也是欣賞灕江及對岸螺螄山的極佳位置。站在橋上欣賞灕江美景,一邊可以享受遠方小鎮的濃濃古意。

3. 靈川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灕江古東景區
推薦理由:全國少有的可以攀爬的瀑布,周邊景色宜人
2、大圩古鎮
推薦理由:廣西古代「四大圩鎮」之一,現在仍然保存著當年的風光
3、海洋村
推薦理由:中國銀杏第一鄉村,有大片大片的銀杏林
4、大桐木灣村
推薦理由:現存的古建築種類齊全,風格獨特,有海洋鄉最大的一株銀杏公樹
5、毛洲島
推薦理由:百里灕江第一大島,綠樹成陰,果樹成林
6、熊村古鎮
推薦理由:始建於宋代,是湘桂古商道上所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圩鎮
7、九連村
推薦理由:觀賞銀杏的絕佳地點之一,村內有棵"白果皇後"
8、江頭村古民居
推薦理由:古建築保存完好,全村依山傍水,風景宜人
9、桂林逍遙湖景區
10、靈川青獅潭景區
推薦理由:被人們譽為"人間仙境",原始生態自然保護區

還有171條相關問答,更多靈川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4. 廣西有哪些古鎮比較好玩

廣西四大古鎮: 1.揚美古鎮 揚美古鎮距南寧四十公里, 揚美古鎮位於左江下游,三面環江,水陸交通方便。是目前廣西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 2.黃姚古鎮廣西賀州黃姚古鎮 黃姚古鎮,位於縣城東北部40公里(直距),列為廣西名鎮。 黃姚古鎮位於廣西昭平縣,地處桂林灕江下游,距桂林200公里,素有「夢境家園」之稱。古鎮發祥於宋朝開寶年間,全鎮方圓3.6平方公里,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鎮內山水岩洞多,亭台樓閣多,寺觀多,祠堂多,古樹多,楹聯匾額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亭,有亭必有聯,有聯必有匾,構成古鎮獨特的風景。所有古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鑲嵌而成,路面平滑如鏡。鎮內的建築按九宮八卦陣勢布局,屬嶺南風格建築,與周圍環境形成一體,被稱為「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藝術殿堂」,是一個天然的山水園林古鎮。抗戰期間,國內許多著名的愛國人士在此居住。 3.大圩古鎮廣西古代「四大圩鎮」之一。古鎮始建於公元200年。古老的大圩老街順著灕江綿延2公里長,不寬的街道上鋪著青石板,石板路兩邊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古鎮現在還保留著許多竹編作坊、草鞋作坊、傳統的喪葬用品店、草醫診室、老理發店等一批古老的手工作坊。閑著無事的老人們或是在街邊看些發黃的書,或是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平靜地生活著,守望著這最後的古老。4.蘆圩古鎮 蘆圩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南部,距離南寧市67.5公里,地處賓陽縣城,是廣西四大古鎮之一,是賓陽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

5. 廣東省茂名市的歷史!!!感謝!!!

今茂名市轄境屬百粵(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今茂名市轄境分屬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 建立漢朝後,趙佗建立南越國,今茂名市境屬之。

元鼎六年(前111) 今茂名市轄境屬蒼梧郡端溪縣和合浦郡高涼縣地。

西漢 開采今高州東岸一帶滑石礦。

東漢永和二年(137) 高興(今化州)農民子弟李進出任武陵太守;中平三年(186)升任交趾刺史部刺史。

今電白縣各港口與海外通航。

三 國

建安二十五年(220) 置高涼郡,今茂名市轄境屬高涼郡高涼縣和蒼梧郡端溪縣地,隸廣州。



東晉永和七年(351) 蒼梧郡分置晉康郡,今茂名市轄境屬高涼郡高涼縣和晉康郡端溪縣地。

南北朝

宋元嘉三年(426) 檀道濟築石城於陵羅江口(今化州縣境),置羅州。

梁天監元年(502) 析端溪縣置梁德郡和梁德縣(今信宜縣境),隸瀧州。

梁大通元年~三年(527~529) 羅州領高興、石龍2郡。州、郡治所在今化州縣東北舊城嶺。

梁大同初年(535或536) 羅州刺史馮融,為其子高涼太守馮寶聘俚族大姓冼氏女冼英為妻。馮冼聯婚後,冼英積極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推行中央政令和中原先進文化,促進嶺南社會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

梁太清三年(549)秋 前高州刺史蘭裕作亂,陳霸先率師討伐。

梁大寶元年(550) 高州刺史李遷仕作反,冼英率師奇襲,遷仕敗逃。

陳太建二年(570) 冼英平定歐陽紇之亂有功,朝廷封其子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

中大通元年~朝末(529~589) 今茂名市轄境分屬羅州、高州、瀧州的高興、石龍、電白、連江、南巴、海昌、梁德、務德等8郡地。



開皇九年(589) 省電白、海昌2郡置電白縣。

開皇十八年(598) 置茂名縣。

仁壽元年(601)末 冼英逝世,被朝廷謚為誠敬夫人。開皇九年~十八年(589~598),冼英先後被領南各族酋長推為首領,譽為「聖母」,被朝廷冊封為譙國夫人、宋康郡夫人。

仁壽二年(602) 高州酋長馮盎平定潮(今潮陽縣西北)、成(今封開縣東南賀江口)等五州僚叛,隋朝廷冊封馮盎為金紫光祿大夫,授漢陽太守。

大業十二年(616)秋 高涼通守冼瑤徹起兵抗隋,很多部族響應。

大業十四年(618) 漢陽太守、冼夫人之孫馮盎和曾孫馮智戴回嶺南,聚集各部落酋長,擁兵5萬,守土防亂。

隋朝 桑蠶術從中州(今河南)傳入石龍(今化州)。唐代荷村一帶農民普遍種桑養蠶。

隋末 電白縣治所(今高州縣長坡舊城)建成冼太廟。

今茂名市轄境分屬高涼、永熙2郡的電白、連江、石龍、茂名、懷德5縣地。



武德四年(621)析懷德縣增置信義縣,隸南扶州(後2次廢置),州治所駐信義縣(今信宜縣鎮隆鎮)。

貞觀二十三(649)高州治所從西平(今恩平)移至良德(今高州縣東北)。

長壽三年(694)潘州刺史馮君衡(冼夫人的玄孫)遭誣陷,家產全部被沒收,殃及馮、冼家族。

大歷十二年(777)唐代宗為高力士立巨碑。高力士(今高州人),開元元年(713)以內給事身份,助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亂,被提升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官階三品)。天寶初,加封為冠軍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寶應元年(762),高力士逝世,享年70歲。代宗以其 保護先朝勛勞卓著,賜為揚州大都督並陪葬泰陵(唐玄宗墓)。大歷十二年(777),為其立巨碑,銘雲:「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諛,諫而不犯」。

咸通年間(860~874)信義(今信宜)、茂名等縣山區農民在

房前屋後挖凼蓄水養魚和防火災。後又在稻田中散養魚,魚稻雙收。

唐朝茂名荔枝進貢朝廷。

番禺(今廣州)經高州、辯州(今化州)至雷州(今海康)的驛道開通。

唐末今茂名市轄境分屬高州、潘州、辯州、竇州4州的電白、保寧、南巴、良德、茂名、潘水、石龍、信義、懷德、潭峨、特亮等11縣地。



開寶五年(972)信義(今信宜)瑤人在渤垌大嶺頭采礦煉錫,礦坑深數百米,縱橫交錯。

太平興國元年(976)信義縣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名信宜縣。

太平興國五年(980)辯州改稱化州。

熙寧四年(1071)信宜縣劃屬高州。自此,高州統轄茂名、電白、信宜3縣,隸屬廣南西路。

紹興五年(1135)二月初,高州創建博茂鹽場。

紹興三十一年(1161)化州知州李丹,把治所從河東舊城嶺遷至河西,築建磚石結構的化州城。

紹興年間化州知州沈舉雲在化州興建孔廟。該廟後來幾經重建修葺,保存至今(今化州一中院內)。

嘉泰元年至嘉定元年(1201~1208)電白、信宜兩地出土銅鼓各1個,高1尺余,寬2尺余。

祥興元年(1278)五月元兵犯宋,危及硇洲(今湛江市硇洲島),高州巡檢黃十九抗擊元兵,保護在硇稱帝的趙脫險。黃因寡不敵眾,戰死於電白庄山北麓。趙念其精忠報國,敕封為「忠烈侯」。後人將其安葬於電城庄垌大岡嶺下。

宋朝農民引湖塘水灌溉,可灌溉的耕地一年三熟。大量糧食、耕牛輸出海南。

茂名縣長坡白監村附近民間煉鐵。

編修《化州舊圖經》、《高涼舊圖志》和《陵水志》等。

宋末高州領茂名、電白、信宜3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翔龍4縣,均屬廣西西路。



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元兵直逼高州,知州李象祖降元,茂名縣尹潘惟賢拒降,不屈而戰死。

高州改為高州路安撫司。翌年,屬湖廣行中書省海北海南道。

化州改為化州路安撫司。至元十七年(1280),由安撫司改設總管府,屬海北海南道。

至元二十四年(1287)電白下冰雹。

大德八年(1304)高州路治所從電白縣(今高州縣長坡)遷茂名縣(今高州城),至正十五年(1355)還治電白。

至正十年(1350)海寇麥福攻入信宜縣城,搶走縣署大印,被信宜人黃子壽逐出縣境。明朝初年,黃子壽接應征南大將軍廖永忠,再敗麥福,奪回縣署大印。

泰定四年(1327)高州瑤族人民起義,攻陷電白縣城,殺千戶張恆。

至正十四年(1354)信宜縣在縣城(今鎮隆)東創建學宮。清咸豐十一年(1861),陳金在學宮設大洪國王宮。學宮在今鎮隆小學院內。



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高州府,化州路改化州府,屬廣東行省。

洪武初年信宜瑤民在貴子平民爐堂下村和洪冠樓垌等地開采鐵礦煉鐵,鑄造鐵鑊和農具等。

洪武二年(1369)設博茂場鹽課司,隸屬海北道提舉司。

洪武九年(1376)化州降為縣,屬高州府。

洪武十四年(1381)化縣復為州,復轄吳川、石城(今廉江)2縣,仍屬高州府。自此,高州府統轄信宜、茂名、電白縣和化州及其轄縣吳川、石城。

洪武二十四年(1391)設神電衛於電白縣白石坡(今電城鎮),隸屬廣東都司前軍都督府,管理電白、茂名、信宜、陽江、陽春和吳川等縣的治安防務。清雍正三年(1725)撤。

正統十一年(1446)廣西瑤民暴動,攻 陷化州,執知州茅自得,殺千戶汪義。正統十三年(1448)六月,都指揮僉事陳德、布政使吳揚率兵俘殺信宜瑤人。年末,瑤民趙音旺率眾進攻瀧水、電白等處,攻陷神電衛城,自稱|「天賢將軍」。成化二年(1466),起義瑤民十餘部屯駐高州境內,屢受官軍鎮壓,信宜西垌瑤民攻至高州、雷州,與官兵激戰,雙方死傷慘重。高州知府孔鏞通過招撫,瓦解部分起義隊伍。

天順四年至成化三年(1460~1467)廣西壯族起義軍和當地起義農民攻陷信宜縣城。孔鏞派部將符瓊率兵往信宜夜襲起義軍侯大六(廣西博白人)營寨,符瓊戰死。

成化五年(1469)電白縣疏浚電城河,與海道連通,船行5天可達廣州。

成化七年(1471)雲爐山賊夜陷神電衛城,指揮馬常、范忠棄城而逃,城中居民被劫掠。事後,馬常、范忠和掌印、千戶均以棄城罪被充軍。

正德三年(1508)隕石墜於電白經堂,聲響似雷,入地尺余,隕石光滑渾圓,直徑2尺。

正德四年(1509)茂名、化州地震。

正德十四年(1519)廣州市舶司(相當今海關)遷來電白。其時,暹羅(泰國)、占城(越南)、爪哇(印尼)、佛郎機(葡萄牙)等國商人,常到電白港、蓮頭港等處互市。嘉靖十四年(1535),市舶司遷往豪鏡(今澳門)。

正德年間(1506~1521)電白沿海造船業發達,成為廣東四大造船中心之一。

嘉靖元年(1522)葡萄牙商人被明兵驅逐,逃至電白港互市。

嘉靖三年(1524)電白縣地震。

嘉靖十一年(1532)春,陽春瑤民首領趙林花率眾攻陷高州府城。

嘉靖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1548~1552)化州知州傅昂倡議修築高嶺陂堤,長百餘丈;在州署前建鼓樓。此樓後經多次修葺,1985年重建。

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高州小華山前開辦泗水書院。

嘉靖三十二年(1553)化州在化城寶山東辦寶賢書院。

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縣已築塘、陂75處,灌田6.2萬公頃。

嘉靖四十二年(1563)化州知州畢竟立倡議修築平原江堤(今博龍以下鑒江河段),開新塘關。

嘉靖四十五年(1566)電白西部降大冰雹,最大的如谷斗,城西五六十里瓦屋全毀,樹木農作物盡傷,禽畜死傷無數。

隆慶五年至萬曆二年(1571~1574)日本海盜連年搶劫電白、化州、高州等地,兩次洗劫神電衛城,殺害軍民3800多人。後攻化州和高州城,均被官軍擊退。萬曆二年,倭寇夥同陽春黎汝誠匪徒劫掠電白時,其部屬1200多人,全部被殲。

萬曆元年(1573)信宜縣在鎮隆辦竇江書院。

萬曆四年(1576)信宜等地瑤民起義,兩廣總督凌雲翼調集兩廣官兵20多萬人分10路征討,其中1路洗劫了懷鄉,殺害了大批瑤民。高州寶光塔建成。清咸豐六年被洪水沖崩一角,九年重修。

萬曆五年(1577)信宜縣的定康、信豐、感化、從善、鎮南5個都劃給新設的西寧縣(今鬱南縣),稱「新圖」。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除鎮南都留屬西寧縣外,其餘4個都還屬信宜縣,仍沿稱撔巒紨。

萬曆六年(1578)四縣執行「一條鞭法」,賦役合並徵收。次年,清丈耕地,按田畝徵收田賦。

萬曆七年(1579)信宜瑤民陸毛率眾起義,把部分地主的土地、耕牛分給農民,萬曆十八年(1590)被官軍鎮壓。

萬曆十五年(1587)電白縣在電城西街辦志學書院。

萬曆二十六年(1598)開采電白馬踏石嶺金礦。

萬曆三十七年(1609)茂名縣水災,城崩。

萬曆三十九年(1611)電白電城附近發生地震,聲響如雷,房屋多倒塌。

萬曆年間(1573~1620)四縣民間設土糖寮生產紅糖。

信宜縣有集市7個,高州、電白、化州均形成一批集市。

弘治元年至萬曆年間(1488~1620)電白先後4次修《電白縣志》,化州、信宜、茂名、高州先後修《化州志》、《信宜縣志》、《茂名縣志》和《高州府志》。

單人木偶戲從閩南傳入。

化州新安麒麟尾村辟辦橙子園。



順治四年(1647)二月五日,清兵攻打電白,電白知縣出降;二月九日清兵攻克高州府。

高州府屬高雷陽道,所領州縣沿明制。

是年,反清復明斗爭連綿不斷。高州原明朝官吏洪天擢招兵買馬,策劃反清復明。信宜、電白縣城,化州城和高州府城先後被反清隊伍攻破,清朝總兵方國泰投降,反清義軍佔領高州府。

順治五年(1648)電白大飢荒,糧價大漲,一擔谷賣一兩銀;以人換糧,一人僅換谷一二斗。

順治二年至八年(1645~1651)信宜、茂名等地連續發生鄧花、韋翅鳴、古道元、高翔、張九龍、郭勇、陳選等多批農民暴動,1649年,3次攻克信宜縣城,陳兵茂名縣城郊。

順治九年(1652)十一月二十五日夜,電白地震。

順治十一年(1654)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將李定國率軍由滇入粵,先後攻佔高州、化州、電白等地,以高州府署為王殿。

順治十二年(1655)一月,高州、化州等地復歸清王朝。

信宜知縣徐鳴主持在縣城外建鳳崗書院。

順治十五年(1658)三月,四縣竹開花結籽,時值飢荒,民眾采竹籽充飢。

信宜縣知縣徐鳴纂修《信宜縣志》十二卷(已佚)。

順治十七年至康熙二十年(1660年~1681)信宜白石、懷鄉等地瑤民先後造反,屢遭官軍鎮壓,瑤民幾乎被趕盡殺絕。

知縣李翼鵬以建房、送牛、給種子等辦法,招人開發信宜縣的懷鄉、白石等地,當地瑤民不從,高州總兵栗養志派武裝強行移民。

順治十七年(1660)電白知縣相鬥南主修《電白縣志》8卷66篇。

順治年間(1644~1661)化州建成合江高步塘,庫容10.2萬立方米。

康熙元年(1662)清政府推行「遷海」政策,電白沿海村民被迫內遷50里。

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十九日夜十時,電白縣地震。

康熙二十四年(1685)十二月,茂名、信宜地震。

於電白縣水東設粵海關水東分口。

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鄭梁、知縣錢以塏在高州城東二里開辦三至書院。

康熙三十九年(1700)信宜縣硃砂溪蘭勾嶺建瓷窯。

康熙五十二年(1713)茂名、化州發生大飢荒、大瘟疫,死人過半,地丁錢糧及各年積欠賦稅均免。

雍正二年(1724)茂名鐵爐山屢生虎患,1月內傷害鄉民37人。

雍正八年(1730)五月,高、廉二府與雷州府合並為高雷廉道,道城設在高州。

雍正八年(1730)電白縣開辦蓮峰書院。

雍正十一年(1733)在化州城北岸設羅江稅廠,徵收過往船隻及貨物稅金。民國23年(1934)裁撤。

高州府在梅、安鋪、石城(今廉江)設總口徵收落地雜稅。

乾隆元年(1736)信宜縣藍靛大量外銷, 以雲開為中轉站,經羅鏡從水路運往梧州、廣州。道光二十六年(1846)信宜藍靛業開始衰落。

四縣已建圩鎮84個,四縣縣城有商號300餘家。

乾隆三年(1738)在電白縣設電茂鹽場課司,總管電茂和博茂兩鹽場鹽稅。

乾隆八年(1743)化縣開辦羅江書院。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皇帝詔書:廣東高州、雷州、廉州三府荒地多,墾耕者,不增稅。信宜等縣民眾畏懼差役,多由富紳報墾,富紳從而大量佔有土地。

乾隆二十一年(1756)電白縣開始修築生鹽田,至嘉慶四年(1799),共築成鹽田629漏。逐漸改灶制熟鹽為曬生鹽,改曬沙為曬水。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九月初九日,茂名、信宜、電白等地發生大地震,聲如雷,瓦屋幾乎全部倒塌。

乾隆年間(1763~1795)化縣官橋旺竹山村陳延魁捐款,在官橋河上游用石築大錦陂,東南挖山洞15米引水,西南挖渠引水,共灌田100公頃。

嘉慶六年(1801)海盜集船千餘艘於電白蓮頭港,妄圖搶劫電城,後遇強風,船被毀,海盜被淹無數。

嘉慶七年(1802)電白竹開花結籽,時值飢荒。

道光十年(1830)信宜縣平塘鎮沙子村張國瑚在沙子窯坑建碗廠。

道光十八年(1838)化州尖崗嶺崩,出土一銅鼓。

咸豐十年(1860)信宜縣水口甘棠村劉世珍在該村創辦陶器作坊,生產日用陶器。同治年間,該村劉懷芬到江西景德鎮,裝聾扮啞3年,學到彩陶術歸來,創辦奇玉陶器廠,生產花盆、花窗和日用陶器等,年產萬余件,產品銷兩廣各地。

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月,電白縣下暴雨,石壁嶺開裂口數十米長,從中流出古木1根,粗數圍。

道光二十二年(1842)茂名縣大旱,失收,飢民四起索奪富戶糧物,知府馬麗文令各地團練武裝鎮壓。

道光二十三年(1843)信宜縣流行鼠疫。

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化州降大冰雹。四月,電白連降大雨,石壁嶺開裂數十丈,地下深處流出古樹1株,樹干大數圍。

道光三十年(1850)夏,電白竹開花結籽。七八月,信宜縣凌十八率拜上帝會會眾數千人(含凌十八父子兄弟4人)在大寮拜旗聚義,多次挫敗信宜練勇的進攻,致信宜知縣宮步霄被撤職。又用妙計扣押前來「招撫」的茂名知縣胡宗政。咸豐元年(1851)正月,凌十八起義軍擬赴金田與洪秀全軍會師,進軍廣西,圍困玉林州城(今玉林市)36天,先後擊敗北流、博白、貴縣、廉州的援兵,殺死興業團總生員梁拱辰。欽差大臣李星沅奉旨調動滇桂黔3省清兵與地方練勇萬餘人進行反包圍。凌軍寡不敵眾,於四月初主動撤離玉林,回師信宜。途經化州平定時,擴充吳三率領的拜上帝會眾和飢民

3000人。七月十一日,佔領羅定州的羅鏡圩,憑險布防,與前來圍攻的萬余官軍展開搏鬥,堅守1年多,最後彈盡糧絕,於翌年七月二十八日,凌壯烈犧牲,全軍覆沒。

十一月,信宜縣天地會首領何名科在安莪集眾1000多人,活動於信宜、茂名、陽春、廣西容縣、岑溪、北流等地,劫富濟貧,

打擊清軍。翌年九月,何在廣西貴縣被捕犧牲。

三合會李英於信宜大沙起義。

咸豐元年(1851)正月初一,化州地震,房屋顛簸。

咸豐三年(1853)廣西謝八、羅四率領起義軍進入化州一帶。

信宜縣建懷新書院。

咸豐四年(1854)開征厘金稅,值百抽一。

夏秋茂名、信宜等地先後遭蝗災,飛蝗蔽天。

咸豐五年(1855)羅定縣張觀年率眾數千,廣西劉亞蒂率眾近萬,先後進入信宜縣;廣西余其璽率義軍進入化州劫富濟貧,後受清軍襲擊,撤往廣西。

夏洪水暴漲,高州城水深丈余,城內外房屋倒塌2000餘間。

咸豐六年(1856)信宜縣德亮圍(今金垌)暴雨,山崩沖出玉石,當地群眾用以雕制玉器出售。

電白水東設抽厘局,徵收出入口貨物厘金。

咸豐七年(1857)四月,茂名、信宜、電白、化州等地大飢荒,斗米千錢。

咸豐十年(1860)正月電白地震。

咸豐十一年(1861)一月一日,化州地震。二十日復大震。

二月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金(三水縣人)率起義軍進茂名、信宜、化州,在信宜縣城建立「大洪國」首府。同治二年(1863),陳金被誘殺。其部將鄭金獻出信宜縣城,投降清軍。

同治元年(1862)電白縣鼠疫流行,降紅雨,民眾稱血雨。

同治三年(1864)信宜縣水口橫茶村開始生產青瓷器。

同治十二年(1873)電白知縣於沆在電城興辦東西義學。

同治十三年(1874)一月,信宜縣特大洪災,淹沒民房數百間,

溺死村民數十人。

光緒元年至六年(1875~1880)信宜縣連續6年流行鼠疫。

光緒二年至十四年(1876~1888)信宜縣山區連續12年老虎傷人。

光緒三年(1877)設電白水東厘廠,轄兩家灘、黃坡、石門(吳川縣)、安鋪(廉江縣)4個分卡,稽徵出入口商貨稅。

光緒七年(1881)三月二日,茂名縣降冰雹大如碗。

三月法、美天主教傳教士在化州縣寶圩陵江東畔贈醫,開用西葯在當地治病先例。

光緒八年(1882)彗星現,亮光成片。

電白縣出土銅鼓1隻,高1.9尺,直徑2.4尺,鼓面周邊鑄有蛤蟆4隻。

光緒九年(1883)十月,電白荔枝開花結實。

光緒八年至十三年(1882~1887)電白縣、化州和茂名縣先後出土銅鼓各1隻。

光緒十一年(1885)冬,茂名縣流 行牛瘟。

六月電白降冰雹。

十月信宜某地星隕如雨。十一月二十一日晚始,電白縣某地連續三晚降隕石,密如降雨。

光緒十三年(1887)七月十三日,高州巡道王之春首次在府城設電報局,開通由岸步(安鋪)經石城(廉江)、化州至茂名電報線路。使用15瓦手搖電報機。

光緒十四年(1888)茂名、電白流行鼠疫。

光緒十五年(1889)七月十五日,茂名縣地震,房屋顛簸,牲畜狂奔,池魚躍岸。

在茂名縣城北門外建立育嬰堂。

光緒十六年(1890)秋,四縣多次發生地震,化州多處地陷。

高、雷、廉各城鎮流行鼠疫。

法國傳教士先後在信宜縣東鎮、電白縣電城和水東等地建天主教堂。

光緒十七年(1891)從順治十五年開始到是年,先後六修《高州府志》共96卷,五修《茂名縣志》共43卷,六修《信宜縣志》共50卷,四修《電白縣志》8冊30卷,四修《化州志》。

光緒十七年至宣統二年(1891~1910)茂名、信宜、化州等地連年流行鼠疫,有些地方1/3人死亡。高州知府英麟死於鼠疫。

光緒十八年(1892)冬,茂名、信宜嚴寒,樹木、屋瓦結冰,屋檐冰凌盈尺,禽畜、河魚、草木凍死。

四縣有集市130個。

信宜知縣敖式設中義學堂。

光緒二十年(1894)水東港復航,有定期客、貨輪直通江門、廣州等地。

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廣西北流農民李兆光、李玲堂率天地會會眾數千人進攻信宜、茂名兩地,後被清兵擊退。

光緒二十六年(1900)夏,茂名縣連續7晝夜降大雨,曹江一帶洪水泛濫,民舍沒頂,人登山,不能熟食。

法國神甫於化州城新街口,翌年於寶圩陳垌鄉茶山村設立天主教堂。

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茂名、信宜大旱,晚造歉收,斗米售價1500文錢,有人餓死。

九月,電白沿海海潮猛漲,鹽場小旦工務段淹 死鹽工30多人。

光緒二十八年(1902)茂名、信宜辦中西學堂,開設英語、算術、理化、體操等課程。

茂名縣在縣城設郵局。次年,化州城設郵政代辦所。

光緒三十年(1904)設電白縣水東郵政局。

茂名縣南盛圩牛坡口和化州城沙堤尾先後設立基督教福音堂。

光緒三十年至三十四年(1904~1908)信宜林雲陔、陸匡文和茂名譚惠泉等在高州城組織「新高同志社」和「雄辯學社」,組織青年閱讀進步書報。該兩社成為南路反清革命活動中心,社內青年後來多數參加同盟會。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頒令廢科舉興學堂。高文書院改為高郡中學堂(1913年改為廣東省立高州中學)。化州石龍書院改為化州高等小學堂。還先後成立茂名縣高郡師范學堂(1935年改為廣東省高州農業職業學校)、廣東省高州農校(1932年改為省立高州農業中等學校)和信宜縣高等小學堂。翌年電白縣成立公立高等小學堂和師范速成館。

茂名縣商會成立,領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6縣。

美國公布「禁止華工進口」條例,東南各省掀起反美愛國運動,四縣人民紛紛響應,中秋節,群眾抵制洋面月餅。

光緒三十二年(1906)九月,高州府設官紙局高州分局,專司印刷契據、票券、帳簿等。

電白縣電城設郵局,水東設電報局;開辦霞洞、沙琅、羊角郵政代辦所。

光緒三十四年(1908)茂名縣在秋林開辦瓷業工廠。

宣統元年(1909)廣東省同盟會先後派黃伯群、徐昌等人到化州開展革命活動,秘密組織「拜蘭團」和「同盟會」。

宣統二年(1910)春林樹巍參加廣州新軍起義後,與陸匡文回到信宜,籌建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信宜分會,發展同盟會會員,策劃武裝起義。

是年化州城首家西葯房——乾記開業。

廣東省新軍兵營在茂名縣秋林建成,可駐3000人。

茂名縣「三點會」與「同盟會」聯合開展反清斗爭。

宣統三年(1911)茂名縣城北貧民習藝所建成開業,安裝織布機、印刷機,開始活字印刷。

六月九、十日,茂名刮颶風,降大雨,縣城積水深數尺。

六月九、十日,四縣革命團體發動武裝起義,提出「推翻滿清,殺絕貪官、土豪劣紳」等口號。林雲陔、林伯虎、陸幼剛等在高州府城建立起義總指揮部,彭瑞海等在化州成立統籌部,後攻佔高州府、化州城。十二日至十四日,茂名、信宜、電白、化州等縣城先後成立革命新政府。林雲陔任高州軍政分府分都督,李履正任化州臨時政府民政長,許國鋒任電白軍政長。

茂名縣城新高學社從日本購回鋼板、鐵筆、蠟紙、油墨,刻印時事新聞。

清末化縣寶圩楊官橋的陵江河段有車陂100餘位,灌田66公頃。

6. 靖西有什麼風土人情 - 百度

綉球之鄉,愛情之鄉

7. 適合七八十歲老人旅遊的地方有哪些

1、成都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2007年被評為「中國老年人最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青城山空氣鮮潤,綠樹成蔭,非常適合老年人前往遊玩。青城山具有深厚的道教底蘊,是老年人修生養性的絕佳去處。

這里有老年精修養生節,青城山武館有規模龐大的青城老人長生及太極養生拳表演。在自然、文化氣息中讓思想、精神得到恢復,老年人可以在這里體驗深厚的道教文化和養生文化。在青城的幽靜中修養身心。

2、杭州西湖

「人間天堂」杭州,來到這里需要細細品味。看朦朧煙雨,品西湖龍井……去杭州各個公園看看,而太子灣一年不斷的花展也是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帶著爸媽到杭州,無所謂季節,也無所謂天,你看杭州就像一位魔術師,不管是春夏秋冬還是陰晴雨雪,都能幻化出絕美的姿態。

春有百花齊放,漫步柳堤踏青賞花;夏有荷花開的熱火朝天,夏日賞荷更休閑,秋有滿隴秋雨,桂花十里飄香。

3、桂林大圩古鎮

桂林清秀的山水,最適合長者回歸大自然和放鬆身心;結伴遊覽已有千年歷史的大圩古鎮,欣賞清代徽派建築風格的青磚、青瓦樓房。

在青石板路大街上漫步,懷舊風十足,很適合知性長者;桂林的農家美食和清新空氣,對久居都市的長者都有著巨大吸引力。

大圩古鎮位於灕江東岸,與賓陽的蘆圩、蒼梧的戎圩、貴縣的橋圩齊稱為廣西古代「四大圩鎮」。石塊砌起的石拱橋——萬壽橋,是長者必去之地,始建於明代,橋面的石頭已被磨得溜光發亮。

橋的西面是灕江,所以這里也是欣賞灕江及對岸螺螄山的極佳位置。站在橋上欣賞灕江美景,一邊可以享受遠方小鎮的濃濃古意。

4、廈門鼓浪嶼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廈門,一座風姿綽約的「海上花園」,島、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襯,僑鄉風情、閩台習俗、海濱美食、異國建築融為一體。

四季如春的氣候更為海的魅力錦上添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可以說這里是全國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帶著父母或者爺爺奶奶來廈門,在鼓浪嶼上度過一個悠閑下午,呼吸下清新的空氣,身心都可以得到放鬆。

5、湖南鳳凰古城

老年人的腿腳不如年輕人利索,休閑度假的方式是最適宜的,而鳳凰古城主要旅遊玩樂是玩水、游故居、園林居多,避免了攀登之勞。

一來可以去看看古舊錯落的吊腳樓,老城牆腳下的旋轉水車,清清淙淙的沱江水,二來可以拿著五彩繽紛的許願燈,去沱江去放許願燈,代替家人給全家祈福平安。

清晨,晨霧中看著泛舟江上的扁舟,日落,看著夕陽余暉下的古城,如此安靜美好,身心放鬆。

6、雲南大理、西雙版納

雲南冬暖夏涼,四季如春。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都是不錯的去處。

洱海、雙廊、瀘沽湖等都是絕美景點。在麗江品納西風情,或去看元陽梯田的壯麗等,去普者黑體驗少數民族,在這里你可以賞盡

世外桃源美景,你也可以漫步古城,泛舟洱海,如此美好。在這里和父輩們一起享受溫暖慢時光,或者去大昭寺曬曬太陽,都會是非常難忘的旅遊經歷。

8. 廣西桂平語言

據《桂平縣志》記載桂平縣內居民多是明末清初粵、閩移民的後裔大多數人講白話屬粵方言桂南系。
桂平白話分城區和鄉村土白話。
1、城區白話以桂平市區及金田、江口、石咀、石龍等5個圩鎮為主共約18萬人。
2、鄉村土白話的人數更多全市各地均有南區最多共約86萬人。
3、桂平境內還有部分人說客家話、福建話。說客家話的人主要分布在金田、紫荊約13萬人;說福建話的人大多分布於江口的鄉村以及金田、南木、石咀、木圭等地一些村莊共約6萬人。
桂平境內各民族之間交流多講白話和客家話尤以白話為主,民族雜居地的漢人會說壯話和瑤話。

9. 廣西南寧市有幾個縣

截至2019年8月,廣西南寧市共轄5個縣,分別為:橫縣、賓陽縣、上林縣、隆安縣、馬山縣。

1、橫縣

橫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南寧市東部,居鬱江中游,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東連貴港市,南接靈山縣、浦北縣,西界邕寧縣,北和賓陽縣接壤,享有「中國茉莉之鄉」的美譽,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沿江近海靠城的重點縣域。

2、賓陽縣

賓陽縣處在北回歸線南緣,屬南亞熱帶季風候區,縣境受海洋暖濕氣流調節,高溫多雨,夏長冬短,年平均氣溫為28.8℃,為南亞熱帶氣候區,又有中亞熱帶氣候性,便於多種經營。縣境東、南、西三面邊緣土山連亘,北及東北面邊緣石山崛起,中為廣西第三大沖積平原。

3、上林縣

上林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市轄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南寧市東北部,大明山東麓,溫熱帶氣候。上林縣境西接南寧市武鳴區和國家級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東北毗來賓市興賓區,南接賓陽縣,西北連馬山縣,北靠忻城縣。

4、隆安縣

隆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代管縣,位於中國廣西的西南部、右江下游兩岸,東及東北鄰武鳴縣,西連天等、大新兩縣,西北與著名鋁業基地平果縣相連,南同南寧市西鄉塘區及崇左市江州區、扶綏縣接壤,是大西南鐵路、公路、水路的重要交通樞紐。

5、馬山縣

馬山縣位於廣西中部,地處紅水河中段南岸,大明山北麓。駱越長壽之鄉。東與上林縣、忻城縣交界,西與大化縣、平果縣接壤,南與武鳴縣相鄰,北隔紅水河與都安瑤族自治縣相望,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轄縣。

閱讀全文

與越南圩鎮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為什麼要關閉中國駐休斯敦領事館 瀏覽:327
義大利語過了b2證明什麼意思 瀏覽:500
義大利什麼時候搬磚 瀏覽:153
中國南方高溫有多少度 瀏覽:523
英國每天消耗多少食物 瀏覽:141
想去越南買房要辦什麼手續 瀏覽:389
中國貪為什麼不槍斃 瀏覽:907
越南北部有熱帶為什麼有四季之分 瀏覽:459
中國有多少佛祖舍利 瀏覽:561
中國通信郵編是什麼意思 瀏覽:874
英國狼群怎麼打敗的 瀏覽:13
義大利at是哪裡 瀏覽:696
摩洛哥和伊朗怎麼看 瀏覽:414
義大利傢具國內代工廠在哪裡 瀏覽:888
印度產的耐克鞋子怎麼辨別真假 瀏覽:855
佛教起源於印度怎麼傳到中國的 瀏覽:143
中國人口峰值數是多少 瀏覽:317
伊朗怎麼防止無人機 瀏覽:287
在英國工作一月多少錢 瀏覽:924
印尼有多少年歷史 瀏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