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陸姓的介紹
陸氏是由戰國時期齊宣王少子田通受封於平原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因以得姓。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1,總人口大約近42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
㈡ 陸姓的人口分布
當代陸姓的人口近420萬,排在全國第六十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明朝至今600餘年陸姓人口由57萬增到420萬,增長了近7倍,陸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陸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廣西二省區,大約占陸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廣東、上海、浙江、貴州、安徽,此五省市陸姓人口又佔33%。江蘇居住了陸姓總人口的23%,為陸姓第一大省。全國重新形成了東方江浙和南部兩廣的兩塊陸姓聚集區。在600年期間,陸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人群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的遷移,同時,向南方和西部的移民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移民流向。陸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桂貴海、廣東大部、湖南西南、雲南東部、重慶東南角、蘇滬浙、安徽大部、江西東北、福建北部,陸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42%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3.7%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3%,居住了大約71%的陸姓人群。在湖南東北部、廣東東端、重慶大部、雲南中部、四川東南、贛閩大部、台灣、湖北東南和西南、安徽西北端、河南東南角、山東東南、遼寧、黑吉西部、內蒙古東部、寧夏大部、甘肅中部,陸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1%—0.4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3%,居住了大約21%的陸姓人群。
陸姓在香港各支派及分布情況,沒有詳細的資料。從在香港的陸姓人士來看,不外乎來源於兩方面,一是由中國內地遷居;一是由本埠長大。由內地遷居香港的陸姓著名人士主要活躍在經濟界,其中著名的有陸擎天、陸達兼、陸達權、陸孝佩、陸恭蕙等人。 陸姓在澳門出名的有書法篆刻家陸海。 除漢族外,陸姓在少數民族中分布主要在朝鮮族、赫哲族、蒙古族、壯族、瑤族、布依族、哈尼族中。
瑤族的姓氏有緣自本身民族起源傳說,也有從四面八方陸續遷入瑤族而出現漢姓的,如廣西南丹縣大瑤寨族中10多個漢族姓中就有陸姓。
據對京族老人的調查和當地文物的考訂,可知京族的祖先是從越南的塗山、春花、宜地、瑞溪等地陸續遷來占,其中陸姓遷來較晚,主要遷入瑤山心島居住區。
布依族的姓與漢族已相同,陸姓也是其中常見的姓。
㈢ 陸姓的在中國有多少人都分布在哪裡姓氏排名中排第幾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18
㈣ 誰知道趙姓的歷史和名人,陸姓的來源,陸姓人口總數
歷史名人:
趙匡胤:本為後周大將,"陳橋兵變",代周為帝,建立宋朝,立國320之久,使趙姓的宗族聲望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趙文淵:北周著名書法家,擅長楷、隸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
趙 勝:平原君,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是趙氏有史以來最負盛名的人物。
趙 雍:即趙武靈王,他提倡"胡服騎射",始創騎兵,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進步。
趙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廉:清代傑出書畫家、篆刻家。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為"清末三大畫家"。
趙 翼:明代史學家、文學家。長於史學,考據精賅,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趙孟頫:元代傑出書畫家。精於正、行書和小楷,其筆法園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 雲:三國時蜀國大將,為"五虎上將"之一。
趙公明:相傳秦時得道於終南山。人稱之為"趙公元帥",被奉為"財神"。
陸姓起源有四種:
一、傳說帝顓頊的孫子吳回在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叫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子孫有的以陸為姓,稱陸氏。
二 為戰國時,宣王有個兒子名叫通,字季達,受封於平原縣陸鄉(今山東平原縣陸鄉),是陸終的故地,所以以陸為姓,稱陸氏。
三 為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期的陸渾國,是由一支名為陸渾之戎居於伊川(今屬河南境)得名。這支陸渾戎,是允姓戎的別部,最早活動於今陝西、甘肅、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遷到陝西秦嶺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東遷之機,東遷到今陝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帶。公元前638年,被秦晉兩國強行遷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所滅。亡國後的陸渾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姓,稱陸氏。
四為由他族改姓而得。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今內蒙古南部一帶)鮮卑族復姓步陸孤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陸氏。這一支陸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陽一帶。
陸姓的郡望主要有:
吳郡,三國時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以及江蘇宜興縣。這支陸氏為陸通的直系後裔,開基始祖為西漢時的陸烈。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以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陽翟(今禹縣)。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這支陸氏是吳郡陸氏的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穎川太守陸閎。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相當於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河、商河、惠民、陽信等縣。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時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陸姓以「河南」、「平原」、「河內」、「吳郡」為堂號。
發源於今山東境內的陸氏和由鮮卑復姓步陸孤氏改姓的陸氏,、發展成為陸姓的兩支主流。
兩支陸姓主要分布在今山東、河、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省。這些地方的陸姓族人大多為陸通的後代。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陸通之子陸發,仕齊為大夫,謚號恭侯。陸發有兩子:陸萬、陸臬。陸萬生陸烈,字伯元,西漢時為縣令、豫章都尉,深得吳人愛載,死後葬於胥屏亭,他的子孫成為吳郡吳縣人。以後子孫不斷繁衍,到東漢時的陸閎為潁川太守、尚書令,生有三子:陸印、陸溫、陸桓,號潁川支。陸桓,字叔文,生子陸續,陸續生有三子:陸稠、陸逢、陸褒。陸稠任荊州(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兩省和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荊州支。陸逢為漢尚書僕射,樂安侯,生有五子:陸涉、陸表、陸瓊、陸吳、陸招。後發展為陸氏樂安(相當於今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廣饒、壽光等地)支。陸表生子陸穰,陸穰生子陸恢。陸恢為兩晉之諫議大夫,又分出陸姓諫議分支。到南北朝時,南北兩地的陸氏人口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宋元以後,陸姓遍布全國各地。 當今陸氏人口單位面積(即 1 平方公里)內的密度,最高的是在江、浙、滬、皖和粵、桂、瓊地區,每平方公里的陸姓人口達到 0.8 人以上,中心密集點在上海、江蘇東南、浙江北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陸姓人口達到 4 人以上。每平方公里達到 0.8 人的地區,陸姓人口大約 149.3 萬,其覆蓋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 10.6% 。每平方公里不足 0.8 人的陸姓人口大約 222.7 萬,約占國土面積 89.4% 。
陸姓分布很廣,但不平衡。陸姓在兩廣和江浙地區則是常見的姓氏之一,但在北方和西部則難見到。陸姓在人群中的分布密度是:廣西南部、海南、廣東西南地區的陸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 1.5% 以上,其中廣西欽州地區和廣東雷州半島,陸姓人口占當地人口的 3% 以上,最高達 4.2% ,以上地區覆蓋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 2.1% 。在廣西北部、廣東西部、貴州大部、湖南西南部、江蘇大部、浙江北部、安徽東端地區,陸姓人口占當地人口的 0.5 —— 1.5% ,其覆蓋面積占國土面積的 6.3% 。其他地區,陸姓人口占當地人口不足 0.5% ,其覆蓋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 91.6% ,其中人口不足 0.51% 的覆蓋面積占 49% 。
㈤ 陸姓的人口數量
陸姓的人口數量約有403萬,佔全國0.31%。陸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七十位。
傳說帝顓頊的孫子吳回在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叫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子孫有的以陸為姓,稱陸氏。戰國時,宣王有個兒子名叫通,字季達,受封於平原縣陸鄉(今山東平原縣陸鄉),是陸終的故地,所以以陸為姓,稱陸氏。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陸姓活動在陝西、河南、山東、湖北地區。
漢朝時陸姓已經播遷到江西、江蘇、安徽、湖南、河北、浙江等地。陸表生子陸穰,陸穰生子陸恢。
兩晉時期,又分出陸姓諫議分支。到南北朝時,南北兩地的陸氏人口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
唐朝初期,中原地區出發的南下大移民,陸姓首次進入福建,進而向廣東移民。
㈥ 關於陸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根據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里所發布的百家姓最新順序,陸姓排名60位。百家姓排名198位!陸姓分布極為廣泛,是中國一百個大姓之一,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1%,在一百個大姓中排第七十位。主要分布在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等地,這五個省、市、區的陸姓人口佔全國漢族陸姓人口的65%。來源有四1、相傳吳回在帝堯時任火神祝融,他的兒子名終。因為在陸鄉一帶,所以 叫陸終。他的後世有的就以陸為姓,稱陸氏。 2、戰國時田完裔孫齊宣王有個孫子叫通,受封於平原縣陸鄉,即陸終的故地,因此以陸為氏。史稱陸氏正宗,這是山東陸氏的起源。 3、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有一國名為陸渾國,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此國所滅,亡國之後的陸渾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氏,後代以陸為姓。 4、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代北鮮卑有很多鮮卑人復姓「步陸孤」氏,隨魏文帝遷如洛陽後改為陸氏。 遷徙分布發源於今山東境內的陸氏和由鮮卑復姓步陸孤氏改姓的陸氏,發展成為陸姓的兩支主流。兩支陸姓主要分布在今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省。這些地方的陸姓族人大多為陸通的後代。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陸通之子陸發,仕齊為大夫,謚號恭侯。陸發生有兩子:陸萬、陸臬。陸萬生陸烈,字伯元,西漢時為縣令、豫章都尉,深得吳人愛戴,死後葬於胥屏亭,他的子孫成為吳郡吳縣人。以後子孫不斷繁衍,到東漢時的陸閎為穎川太守、尚書令,生有三子:陸印、陸溫、陸桓,號潁川支。 陸桓,字叔文,生子陸續,陸續生有三子:陸稠、陸逢、陸褒。陸稠任荊州(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兩省和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荊州支。陸逢為漢尚書僕射,樂安侯,生有五子:陸涉、陸表、陸瓊、陸吳、陸招。後發展為陸氏樂安(相當於今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廣饒、壽光等地)支。陸表生子陸穰,陸穰生子陸恢。陸恢為兩晉之諫議大夫,又分出陸姓諫議分支。到南北朝時,南北兩地的陸氏人口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宋元以後,陸姓遍布全國各地。 分布情況台灣 陸姓在台灣地區諸姓中,排列較後,據《台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 (盛清沂纂修,由文獻委員會1973年出版,眾文圖書印行)內排列序為第108位,戶數為439。據《台灣區百大姓源流簡介》(林添福、何金賜、何欽藤、林金山撰輯,台灣省名姓淵源研究學會編印,1990年5月出版)書中排 列,陸姓在台灣諸姓中占第94位。據此,陸姓較1973年有明顯增多。該書內還有二則載述:一則稱陸氏族人播遷閩、粵及渡海來台之資料,未詳;一則載陸姓在台灣縣市和鄉鎮地區情況,其中在台灣分布較多之縣市依次為:台北市、高雄縣、台北縣、高雄市、宜蘭縣。分布較多之鄉鎮地區依次為:高雄橋頭、台北市松山區、台北市大安區、永和市、台北市古亭區。 香港 陸姓在香港各支派及分布情況,目前沒有詳細的資料。從在香港的陸姓人士來看,不外乎來源於兩方面,一是由內地遷居;一是由本埠長大。由內地遷居香港的陸姓著名人士主要活躍在經濟界,其中著名的有陸擎天、陸達兼、陸達權、陸孝佩、陸恭蕙等人。 澳門 陸姓在澳門出名的有書法篆刻家陸海。 少數民族中的陸姓 陸姓在少數民族中分布主要在朝鮮族、赫哲族、蒙古族、壯族、瑤族、布衣族、哈尼族中。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朝鮮族人的姓與名的排列形式和漢族一樣,姓在前,名在後。以單姓居多。我國境內朝鮮人姓氏與漢族相近,1999年調查,中國朝鮮族人的姓約100多個,其中有陸姓。 赫哲族:現今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下游的赫哲族人大都取有漢姓,一個漢姓往往來自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赫哲姓,這些漢姓,一般都是單字姓,而且數量不多。目前,在松花江、烏蘇里江沿岸居住的赫哲人中,僅有包括陸姓在內的14個姓。這些單字姓是赫哲族與漢族人民在經濟、文化和長期友好相處的過程中,受漢族的影響,由赫哲姓演變而來。 蒙古族:蒙古人的姓氏較復雜,在姓名中原來多音節,受漢族的影響,逐步演變為單音節,且不少以漢諧音為姓。在蒙古族幾十個單姓中,有的是由蒙古人的姓或部名、人名演變的,也有的採用漢姓,陸姓也在其中。 壯族: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居地以廣西和雲南為主,其餘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等地。歷史上,有一部分漢人居住於漢族地區,與壯人同化,姓氏仍用漢姓。從表面上看,壯族有些姓與漢姓相同,但在讀音與詞義上卻有差異。如「陸」,在漢語中是數詞,也可以指為大陸或陸地,但在壯語里卻是綠顏色或飛鳥的意思。在壯族中陸姓來源有二說。一說是各部落首領在江岩地方集會賜姓,會打鳥的部落從此以壯語(鳥)為姓。另一說是除了從外地遷入帶來的姓以外,主要還有從原 始信仰圖騰而發展為姓的,陸姓很可能因古代崇拜鳥之故。 瑤族:瑤族主要居住在廣西、雲貴和湖南等地山區,以前長期過著游耕的生活。由於不斷的流動遷居,所以他們特別注重彼此之間的聯系和姓氏的延續。瑤族的姓氏有緣自本身民族起源傳說,也有從四面八方陸續遷入瑤族而出現漢姓的,如廣西南丹縣大瑤寨族中10多個漢族姓中就有陸姓。 京族:原稱越族,是我國南方惟一主要從事海洋捕撈的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廣西南部的山心、巫頭、譚吉諸島上。據對京族老人的調查和當地文物的考訂,可知京族的祖先是從越南的塗山、春花、宜地、瑞溪等地陸續遷來占其中陸姓遷來較晚,主要遷入瑤山心島居住區。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順地區及貴陽市郊。這是一個農業民族,喜擇低地近水處聚居。布依族在姓氏及文化上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漢姓初在唐朝,然後大多在明朝時期進入布依族地區。現在布依族的姓與漢族已相同,陸姓也是其中常見的姓。 哈尼族:哈尼族主要聚居於雲南南部紅河和瀾滄江流域,也有部分分布在緬甸、寮國等地。哈尼族的姓使用較晚,范圍也很小。哈尼族最早的姓是在明初雲南臨安知府賜給滇南土官的漢姓,隨著土司開始使用漢姓的傳播,其轄屬下的百姓也逐漸採用漢姓。
㈦ 陸姓是怎麼來的
陸氏是由戰國時期齊宣王少子田通受封於平原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因以得姓。
姓氏起源:
陸姓的源頭主要有四股:顓項、媯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顓項:據說,顓項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
2、出自媯姓(姚姓媯姓->媯姓陳氏->媯姓田氏->媯姓陸氏):戰國時,齊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於陸鄉,子孫以陸為氏。陸鄉即古陸終氏的居地,今山東陵縣。媯姓陸氏也有2300多年的歷史。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進入秦嶺北的駱谷。此地為陸終氏的始居地區,陸終之長子名昆吾,居於駱谷的戎人取陸終昆吾之簡稱為陸昆,因變音為陸渾,史稱陸渾戎。在春秋初陸渾戎一支東遷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縣東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陸渾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25年,晉頃公滅陸渾國,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華夏一份子。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陸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陸通為始祖的「平原之陸」外,還有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改革,由鮮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稱「河南之陸」。
㈧ 姓陸的人,分布在哪裡的最多
姓陸的人,分布在江蘇省的最多。江蘇居住了陸姓總人口的23%,為陸姓第一大省。
當代陸姓的人口近420萬,排在全國第六十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廣西二省區,大約占陸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廣東、上海、浙江、貴州、安徽,此五省市陸姓人口又佔33%。全國形成了東方江浙和南部兩廣的兩塊陸姓聚集區。
陸姓的源頭主要有四股:顓項、媯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顓項:據說,顓項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
2、出自媯姓(姚姓媯姓->媯姓陳氏->媯姓田氏->媯姓陸氏):戰國時,齊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於陸鄉,子孫以陸為氏。陸鄉即古陸終氏的居地,今山東陵縣。媯姓陸氏也有2300多年的歷史。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進入秦嶺北的駱谷。此地為陸終氏的始居地區,陸終之長子名昆吾,居於駱谷的戎人取陸終昆吾之簡稱為陸昆,因變音為陸渾,史稱陸渾戎。在春秋初陸渾戎一支東遷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縣東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陸渾國。春秋時期公元前525年,晉頃公滅陸渾國,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華夏一份子。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陸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陸通為始祖的「平原之陸」外,還有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改革,由鮮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稱「河南之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