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大戰役那支解-放-軍,不依賴外援,打得過二戰時的日本軍隊嗎-
取勝完全沒問題!
抗戰時中國軍隊除單兵素質不如日軍外,雙方最大的差距主要在於中國軍隊嚴重缺少重武器,這也是小日本的炮樓敢建得那麼高牆體又那麼薄的原因。從武器裝備來說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軍事強國中其實是最差的,他們的所謂重武器如果拿到歐洲戰場簡直是不堪一擊。從這點上來看更突顯得我們當時的落後。但在解放戰爭時中國軍隊已是看不上小日本當年在中國橫行的92式步兵炮,因為當時國共雙方都擁有了不少的美式裝備。到建國後,我軍已擁有數量可觀的美式和蘇式重型裝備。建國不久我志願軍憑著蘇聯裝備在朝鮮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了個平手。按當時我軍的實力,如再與當年的日軍相比的話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加上主場的因素取勝自然不在話下。另外,再回看一下蘇聯在取得衛國戰爭勝利後,出兵消滅日軍的最精銳的幾十萬關東軍時那摧枯拉朽的般的速度就知道了!
回應一下ggddzz100 ,人家樓主說的前提是:已建國時的共軍對二戰時的日軍,而且是主場作。當時解放軍的裝備與四五年前的八路軍已不可同日而語,在中國戰場,解放軍有足夠能力摧毀那些日軍機場,他們空中優勢等於空談。國共內戰他們就硬是靠兩條腿賽過了機械化的國民黨軍。而日本與蘇聯的差距是明顯的,1939年5月在二戰全面爆發之前便雙方已在內蒙與蒙古之間境內干過一場「諾門罕之戰」當時日本關東軍的坦克及裝甲車,在蘇式重型裝備面前猶如玩具般的不堪一擊,一敗塗地!只是蘇聯迫於西線壓力才不把戰事擴大。 至於朝鮮戰爭,美國之所以停戰當然不可能是「迫於中國武力」,主要是因為國內的壓力。但也不能抹殺志願軍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難道僅僅是因為隔岸觀火的蘇聯?(蘇聯其實已算是參戰,至少空戰基本上都是他們在打的)在志願軍入朝之前,金日成已作最壞打算,進山打游擊或在中國成立流亡政府。
這場虛擬的中日之戰,結果大概就是日軍退守關東或撤出中國大陸。以當時的戰機的條件,如從日本本土起飛的話大約就是飛到中國東北或大連、上海等地打個轉就得返航。如在沖繩島或航母上起飛的話,充其量就是滋擾一下中國大陸沿海城市。按我軍當時已有的高炮裝備,對日戰機也是能形成威脅的,所以他們也不致太過肆無忌憚。解放軍基本上能叫做保家衛國,至少內陸上沒日軍。
至於朝鮮戰爭。我實在有些搞不明白你的觀點!你強調的「美國人直接打過三八線」是什麼概念?難道你認為美軍在戰爭期間從未越過三八線?那麼,朝鮮戰場上中美之間的五大戰役你認為是在哪兒打的?所謂的五大戰役是國人虛構的?美軍在韓戰中陣亡人數超過三萬人,傷者十數萬(聯合國軍與韓軍傷亡更高)難道他們是給蘇聯那些老毛子嚇死的?事實上志願軍進入朝鮮的時候,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已經快打到鴨綠江旁了,(此前金日成的「進山打游擊或在中國成立流亡政府」實際上是斯大林給他的建議,因為當時中國並未確定出兵)然而最後停戰談判的位置卻是在三八線,難道這是因為美國迫於蘇聯的壓力自動退回去的?實際上美國當時的情況是「騎虎難下」向前吃不下志願軍這塊「硬骨頭」,而後面國內民眾與媒體對這場擴日持久的戰爭的反對之聲早已鋪天蓋地。當時根本就沒有一個美國人相信這場戰爭會有取勝的希望!這才使得高傲的美軍不得不坐下談停戰協議。
另外,蘇聯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即1949年8月29日便已成功試爆出第一顆原子彈,它被美國佬稱作「JOE-1號」(斯大林一1號)蘇制原子彈。
無端端進行了一場辯論,真是有些無厘頭,此問題不再補充!
Ⅱ 越南人民軍的裝備實力
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地方部隊、預備役部隊和民兵自衛隊組成。正規軍又稱主力部隊,分陸軍、海軍、防空-空軍三個軍種。正規軍48.4萬人。 陸軍規模目前已大大縮減,盡管它仍是一支可觀的力量。其主要重點仍是保衛越南的大陸地區。軍隊的大多數裝備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印支戰爭,目前還在繼續使用。
陸軍兵力41.2萬人。劃分為8個軍區、2個特區,編有14個軍部、幾個步兵師、3個機械化步兵師、10個裝甲旅、15個獨立步兵團、若干個特種作戰部隊(含空降旅和爆破工兵團)、約10個野戰炮兵旅、8個工程兵師、10-16個經濟建設師、20個獨立工程兵旅。其中4個野戰軍是陸軍中的王牌和主力。第1軍下轄4個師,號稱決勝兵團,軍部駐寧平省寧平;第2軍下轄3個師,號稱香江兵團,駐河北省涼江縣;第3軍下轄3個師,號稱西原兵團,駐太原;第4軍下轄3個師,號稱九龍兵團,是侵柬的急先鋒.陸軍裝備主要有:主戰坦克:共1315輛,其中:T-34型45輛、T-54/-55型850輛、T-62型70輛、PT-59型350輛。輕型坦克:PT-76型300輛,PT-62/-63型320輛。裝甲偵察車:BPдM-1/-2型80輛。步兵戰斗車:BMJI式120輛。裝甲運輸車:BTP-40/-50/-60/152等型1500輛。牽引火炮:130毫米200門,152毫米250門,以及100毫米、105毫米、122毫米、155毫米等若干門。自行炮:155毫米90門,以及 100毫米、105毫米若干門。火箭炮:107毫米、122毫米、140毫米若干門。迫擊炮:81毫米、82毫米、120毫米、100毫米若干門。反坦克導彈:AT-3耐火箱式若干具。無坐力炮:57毫米、75毫米、82毫米、88毫米、90毫米、107毫米等若干門。高炮:14.5毫米、23毫米、 30毫米、37毫米、57毫米、85毫米、100毫米等共8000門。地空導彈:SA-7若幹部。 越南海軍現有5.5萬人(含海軍陸戰隊2.7萬人),劃分為4個沿海地區(柬埔寨磅遜和雲壤港為越海軍第五沿海地區),一個艦隊、艦艇旅、陸戰旅、運輸旅、航空團以及導彈、偵察、通信、雷達、工兵等部隊。 海軍裝備包括驅逐艦、護衛艦、潛艇在內的各型作戰艦艇120餘艘,其中潛艇2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5艘、小型護衛艦5艘、巡邏艇和導彈艇、魚雷快艇 40餘艘、掃雷艦5艘、掃雷艇8艘、登陸艦6艘及小型登陸艇30餘艘。其中90%以上購自俄羅斯、波蘭和朝鮮,剩下的也多是越南在俄方技術援助下自主建造。潛艇:朝鮮制小型潛艇2艘。護衛艦:共7艘,即原蘇制「別佳」級3艘,原蘇制「別佳」2型級2艘,「巴奈加特」(美製「卡特爾」)1艘,124A型1艘。巡邏艇和導彈、魚雷快艇:共41艘,其中原蘇制「黃蜂」Ⅱ級導彈快艇8艘,原蘇制「蝗蟲」級導彈快艇4艘,原蘇制「圖利亞」級水翼魚雷快艇5艘,「大胡蜂」級魚雷快艇5艘,原蘇制SO-1級巡邏艇4艘,美製PGM-59/-71級3艘,小於100噸的近海巡邏艇10艘,原蘇制「圖利亞」級沿海掃雷艦 3艘,「連雲」級掃雷艦2艘,「瓦尼亞」級掃雷艇1艘,「葉夫根尼亞」級近海獵雷艇2艘,小掃雷艇5艘。登陸艦:共6艘,即美製LST-510/-511坦克登陸艦3艘,原蘇制「北方」級中型登陸艦3艘。小型登陸艇:共30艘,包括機械化登陸艇12艘、通用登陸艇18艘。
越南的主要軍港有:海防港:較大型的艦般可以順利出入,以前蘇聯援助的導彈快艇及大部分配套設施均在此港。峴港:越南重要的海軍、空軍基地,駐有越南海軍一個艦艇旅,裝備有護衛艦、掃雷艦和導彈快透過。峴港機場可容納數百架噴氣式飛機,駐有一個飛行團,其裝備主要為蘇-22殲轟機。金蘭灣是越南最大的軍港,周圍被陸地和半島環抱,具有極好的隱蔽性。金蘭灣曾是蘇聯在海外的最大軍事基地。俄羅斯曾表示要從這里撤走駐軍。1992年7月俄羅斯又宣稱要保持這一基地,以彌補美國從菲律賓撤軍後的軍事真空。越軍在這里部署有一套完善的監聽設施和不確知的艦艇,設有機場,停駐著為數不少的轟炸機和戰斗機。現在,金蘭灣是越南革新以來僅存的一個拒絕開放,仍處於保密狀態的軍港。歸仁灣位於越南東岸,歸仁港南口,可作海軍艦艇後備基地。芽庄灣位於越南東南岸,為島嶼和丘陵地環抱,隱蔽性很好。西貢港位於越南東南岸,港外海域寬闊。越南地處中南半島東部,呈南北走向的「S」形狹窄狀,東部和南部瀕臨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有大小島嶼2600個,港灣數十處。越南認為,外來威脅主要來自海上,因此必須要鞏固和提高海軍的地位。
從海軍實力上看,越南許多艦艇嚴重老化,武器裝備水平落後,難以高效保障海上巡邏、偵察、護航等任務。由於自身研發能力有限,越南實行了向外購買武器與自行研製相結合的道路。近年來,越南主要從俄羅斯采購了大批海軍裝備。在購買了11架蘇-27戰斗機後,海軍的空戰能力得到大大增強;越南還購買了4艘俄制「毒蜘蛛」級導彈艇,並利用俄羅斯的技術在國內建造了6艘BP50型導彈艇和KB02000型導彈護衛艦,使越南水面作戰能力有了質的飛躍。現在越南還計劃從俄采購2艘20382「虎」型輕型護衛艦和「基洛」級柴電潛艇。此外,越南海軍近年來也從其他國家進口武器。如從澳大利亞得到4艘44噸級護衛艇,從瑞典得到12艘巡邏艇,從朝鮮買來2艘小型潛艇。越軍稱,越南海軍裝備的更新換代有望在2015年前完成,屆時,越南海軍的遠洋護航能力和海上作戰能力將接近現代化海軍的要求。
針對大型水面艦艇數量不足的現狀,2006年1月越南海軍與俄61型「獵豹-3.9」護衛艦和一套裝配「紅寶石」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的最新型岸基反艦導彈系統「稜堡」。11661型護衛艦船體堅固,雜訊和輻射水平較低,隱形能力強,裝備現代化武器、指揮控制和無線電電子系統,可起降卡-28或卡 -31直升機。主要武器裝備是「天王星-E」反艦巡航導彈、「松樹」防空彈炮系統、533毫米反潛魚雷和AK-760艦炮,主要攻擊潛艇和水面艦艇,可摧毀空中目標。越南購買後可大大加強其近海防禦和遠海作戰能力。同時從2007年開始,在越南東北部城市海防市修建佔地3000公頃的大型軍港。據估計,這個軍港一旦建成,將能停靠4萬噸級的戰艦,不僅緩解了越南戰艦只能停靠在南部金蘭灣基地的困境,而且還極大加強了越南海軍的基礎設施建設,將越南軍隊戰斗保障能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越南空軍成立於1956年,1976年效法蘇軍,將空軍分為前線航空兵與國土防空軍,採用師的編制,每個師由3個飛行團組成,每個飛行團有飛機45架到60架不等。一般每個師裝備一種作戰飛機,單獨使用一個空軍基地。除簡易機場外,越南共有近60個空軍基地,進入戰爭狀況時,一個師可分別部署在多個機場。這樣可以便於靈活部署部隊,進行疏散,使飛機有較大的機動餘地,並在必要的情況下將飛機疏散到地下掩體,以提高其地面生存力。越南空軍總兵力為3萬多人,具體分為1個空軍司令部,4個航空師,總計12個飛行團,其中戰斗機團5個,運輸機團3個,教練機團3個,強擊機團1個。另外,越南還有6個高炮旅,6個雷達旅,100個防空分隊。
空軍裝備各型飛機約480架,其中作戰飛機240架。執行空戰任務的飛機包括:124架「米格-21比斯」,40架「米格-23M」,12架「蘇 -27」。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飛機包括53架「蘇-22」。武裝直升機:米-24型26架。海上偵察機:貝-12型4架。反潛直升機:共15架,即卡 -25型3架、卡-28型10架、卡-32型2架。航測機:安-30型2架。運輸機:共28架,包括安-2型12架,安-26型12架,雅克-40型4 架。直升機:米-6型4架,米-8、米-17型共30架。教練機:L-39型18架,米格-21U型若干架,雅克-18型10架,BT-6型10架。空對空導彈:AA-2、AA-8、AA-10型若干枚。空對地導彈:AS-9型若干枚。地對空導彈:SA-2/-3/-6/-7/-16型地對空導彈若干枚。高炮:37毫米、57毫米、85毫米、100毫米、130毫米高炮若干門。對空警戒雷達:約1000部。1995年和1997年從俄羅斯采購了12架蘇一27SK/UBK殲擊/強擊機;2003年年底訂購了4架蘇-30MK2多用途戰斗機,此外還可再訂購8架;2003年年中訂購了可裝備兩個炮兵連的S-300PMUl地對空導彈系統。
海灣戰爭使越南感到武裝直升機的重要性,因此,更新自己的武裝直升機力量乃是當務之急。目前,越南只有為數不多的且早已落後的「米-24」直升機,為了提高自己的反裝甲能力,越南決定在今後15年左右的時間里使自己的武裝直升機現代化。首先是改進現役的「米-24」直升機,其次是從俄羅斯購買 60~100架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的「米-28H」武裝直升機,首批20架左右的「米-28H」已於2002年交付。越南在15年左右的時間里接受大量復雜新式的俄制武器,將帶來兩個問題,其一是經費問題,現在越南尚欠俄羅斯巨額外債,俄羅斯出售武器雖然在對方付款方式上較西方靈活但與前蘇聯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允許賒銷。這對越南有較大壓力。預計越南空軍現代化約需75億美元。這筆開支還不包括機載武器與零配件。
2004年3月,越南已從捷克共和國獲得10架沃多喬迪L-39C初級教練機/輕型攻擊機,彌補機隊中的飛機損耗。越南空軍原有24架飛機,首批飛機是1980年交付的,在新飛機到來前,這些飛機只剩18架還在使用。近來,印度加大了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合作。據2005年11月印度國防部官方網站披露,為落實印度與越南業已達成的防務合作協議,印度計劃近期向越南提供用於越南「米格」戰斗機檢修和蘇-27戰機升級的零部件。作為回報,越南將在叢林戰方面向印軍提供幫助。實際上,近年來印度納西克軍工廠已經幫助越南改進了現役約200架米格—21殲擊機。
Ⅲ 越南有能力打到北京
可以達到北京,只要他們能買到射程4000公里以上的戰略導彈裝備部隊就可以。
不過陸軍?不可能!因為越南打過來要路過我們雲南,而我們雲南有我就夠了。
Ⅳ 能體現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思想的戰例
哎,單獨舉很簡單,但是兩點融合在一起的戰例,不是太多.只能說給你點參考啊,外國的可以寫越南戰爭,美國集結其他多國幫凶,以聯合國軍之名出戰,在輿論宣傳上佔有大量的優勢,武器科技更不用說,但是越南人民利用當地叢林密部潮濕悶熱的地理優勢,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敢於犧牲自我,硬把美國打了回去.典型的天時不如地利人和.另外,解放戰爭是個相當典型的戰例.下邊是轉貼的,懶的自己寫了,你看看能參考不.
1946年6月26日,停戰有效期剛過,國、共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交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長達三年多的全國內戰就此開始。國民黨軍隊仍稱國民革命軍,共產黨軍隊則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這一時期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戰略防禦時期。期間,國民黨依靠優勢兵力對共產黨解放區展開了全面進攻,但被解放軍挫敗。
共產黨方面並沒有擺出主力決戰的樣子,採用邊打邊撤的方針將軍隊轉移到山區以保存實力,主動撤出其中國民革命軍在劉峙、程潛的統率下,以20萬優勢兵力攻打共產黨中原解放區的核心宣化店,解放軍被迫開始全線撤退,將主力調往延安地區。史稱「中原突圍」。
同時潛入山區的解放軍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的運動戰戰略,利用國民革命軍分散搜索的契機,集中2-6倍的兵力展開包圍進攻。這種方式成為人民解放軍的首要作戰策略。經過8個月的作戰,國民黨方面戰斗減員約71萬人,可用於一線作戰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個旅,下降至85個旅。
第二階段——戰略反攻(1947年3月—1948年9月)
國民政府的8個月的全面進攻並沒有收到預想中的效果,解放軍主力依然存在。這樣國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面對20餘萬國民革命軍,中共中央主動從延安撤退,胡宗南占入空城,謊報大勝。同時解放軍開始在陝北高原進行游擊戰,運動戰,分別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馬河、沙家店等地的勝利,國民黨方面經過3個多月的「蘑菇戰」,即游動作戰,軍力、士氣下降嚴重,最終放棄了陝北高原的戰斗。
同時,山東的解放區遭到逾60萬國民革命軍的圍攻。由於國民革命軍採用了齊頭並進的戰術,將軍隊控制在一個范圍內,導致解放軍的游擊戰術無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東解放軍主力決戰的方式粉碎圍攻的方式最終被採用。在孟良崮戰役中,號稱「王牌部隊」的國民革命軍整編74師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陣亡,國民革命軍全線撤退。由此,人民解放軍軍力上升至280萬人,裝備了重炮兵與工兵,基本具備了同國民革命軍決戰的實力。
另外,由於國民政府集中兵力進攻延安及山東解放區,導致後方兵力空虛,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制了南線國民黨軍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區由國軍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後方變成了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這是一個對戰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勝利,它帶動了中國各個戰場的戰略進攻,整個戰爭格局從此發生根本的轉變。
第三階段——戰略轉戰(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戰役:遼沈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平津會戰)
國民黨方面的作戰失敗,不但喪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國民革命軍損失了主力近150萬人,更有超過100萬的部隊與國民黨政府官員起義。林彪、羅榮桓領導的東北野戰軍,集中了53個師,70餘萬人,1948年9月12日發起遼沈戰役,歷時52天,先後佔領了錦州、長春、沈陽,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經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外,全部獲得解放。
1949年4月,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舉行談判(即所謂「劃江而治」),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團。但是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協定,談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拂曉5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九江東北)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擊潰沿江防禦的國民黨軍,4月23日解放南京。接著各部隊展開猛烈追擊,先後佔領蘇南、浙東、閩北、贛東北廣大地區及杭州、南昌等地。5月17日解放武漢三鎮,5月27日攻佔全國經濟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島。7月上旬解放軍向福建進軍,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福建全省。由於解放軍准備不充分,攻打金門失敗。
渡江戰役後,各野戰軍立即按照中央軍委的既定部署,分別向中南、西北、西南、東南地區進軍。1949年4月解放軍進軍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贛西北、贛南廣大地區。5月解放軍進軍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解放蘭州、西寧,9月解放寧夏。同月25、26日,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國民黨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先後攻克湖北.湖南和廣西,劉伯承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林彪羅榮桓率第四野戰軍一部由鄂西和湘西分路出發,突破國民黨川鄂湘防線,佔領秀山、西陽、彭水等地,賀龍也率第一野戰軍翻越秦嶺,乘勝追擊,殲敵宋希濂、羅廣文兵團大部。30日蔣介石匆忙逃往成都,當日重慶解放。
1949年11月初,雲南省主席盧漢和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在雲南通電起義,劉伯承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迅速攻佔邛崍和雅安,在成都的國民黨精銳部隊外逃的道路被全部封鎖。
此時蔣介石仍想死守成都,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而當時國民黨手中的大城市也只有成都和宜賓了,宜賓是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中共地下黨郭汝瑰時任第22兵團司令兼第72軍軍長,專門負責宜賓防務。
1949年11月末,郭汝瑰主動找到解放軍要求起義,12月11日長江重鎮宜賓和平解放。而前一天,也就是12月10日,蔣介石倉惶逃離成都,前往台北。隨後第二野戰軍進至大邑,新津。胡宗南也逃離成都,成都市區在沒有遭到破壞的情況下開始談判,12月30日,賀龍率第一野戰軍和平解放成都,1950年2月20日解放軍進駐昆明,並相繼解放四川、貴州、雲南、西康等省。
至此,解放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中國大陸幾乎全部解放。中國國民黨僅能掌控中國東南沿海島嶼(台灣、金門、馬祖、烏丘、東引、海南島、舟山群島、一江山島、大陳島、萬山群島)及西南(雲南、廣西、四川)部分山區,國共內戰大勢底定。
Ⅳ 中越戰爭為何師級以上軍官犧牲驚人
因為咱們的戰略戰術還停留在蘇聯的作戰模式。也就是大軍團突擊戰和政委一揮槍同志們為了無產階級烏拉沖鋒那種的,但是越南都是叢林。
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我軍共出動了29個陸軍師的兵力,在東西兩線同時對越南展開進攻。29個陸師執行的任務不同,遭遇的敵人也不同。有的與敵人正面硬碰硬強攻,有的向敵縱深穿插迂迴、孤軍深入;有的面對敵人堅固防禦工事和戰斗經驗豐富的王牌部隊,有的卻與遭遇了敵人小股部隊的層層阻擊、偷襲。
但是,不論哪種情況,全體參戰指戰員都盡職盡責地完成了任務,取得了對越作戰的最後勝利。在28天的戰斗中,在大量殺傷敵人的同時,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中陸軍第41軍121師成了參戰部隊中犧牲最大的部隊(僅以犧牲人員論)。
121師的前身是東野第4縱隊10師,這是一支有著輝煌戰史的部隊,曾經是東北野戰軍中七個主力王牌師之一。在解放東北的戰斗中,4縱10師(121師)先後參加了保衛本溪、鞍海、新開嶺、四保臨江,東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勢,遼沈戰役等多場大戰,戰功赫赫,戰績彪炳,後來又參加了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建國後,121師駐防兩廣,長期擔任戰備值班任務。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之後,121師按照戰前部署,總攻開始後從廣西那坡縣念井地區出境,突破連境當面越南莫隆地區防線後,三個輕裝步兵團沿莫隆、通農、宗梅、黃得一線前進,向省會高平市以西的班庄、董賽、809、841高地迅猛穿插,切斷西去原平的3號B公路,阻止高平之敵西逃與原平之敵東援。
戰鬥打響之後,輕裝前進的121師遭遇了越南層層阻進、節節抵抗。為了搶時間,121師一路避戰、繞路,不與敵戀戰,不顧一切的奪路前行,使得經過的地段殘留了大量的敵人,最後後勤中斷,斷糧斷彈數天之久。最終英雄的121師長途奔襲81公里,老英雄李培江副師長帶令的步兵363團第一穿插到位,先頭2營歷時28小時,全團歷時32小時,沿途戰斗15次。361團歷時56小時,沿途戰斗13次。362團歷時52小時,沿途戰斗14次。
121師穿插途中多次遭遇敵人的伏擊,造成了大量傷亡,成為整個對越作戰期間,犧牲人數最多的一個師,也是連以上幹部犧牲最多的一個師。犧牲達600多人(其中200失蹤,戰後也算作犧牲),其中連以上幹部55人。
犧牲的正團職幹部2人:361人團團長時光銀、政治部副主任王子富。
犧牲的副團職幹部3人:121師後勤部副部長尹慶家、361團副政委鄭贊正、362團副團長王烘。
犧牲的營職幹部12人:363團副參謀長王尚華、361團政治處副主任劉粵鳳、361團政治處副主任鄭金芳、361團1營營長黃友德、361團1營教導員付冠禮、361團3營營長陳欽庭、362團2營營長胡國良、361團1營副營長周梓貴等。
犧牲的連職幹部38人:犧牲師警衛連連長李慶海、361團3連連長曾培夫、361團3連指導員林映欽、361團8連連長肖富洪、362團2炮連連長王碧秋、363團6連連長張亞南等。
值得一提的是361團團長時光銀率領團指在棟替地區遭遇了敵認的突然襲擊,時光銀團長在戰斗中不幸中彈光榮犧牲。他成為了整個對越作戰期間犧牲的唯一步兵團團長。因為條件不允許,時光銀團長被臨時掩埋在受伏擊地區附近,直到交通線打通之後,才又重新挖出來,運回國內安葬。
將軍百戰死,馬革裹屍還,何其悲壯!
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121師在越南境內作戰28天,共殲敵2898人,其中擊斃2615人,傷敵237人,俘敵46人。在29個陸軍師中排名第四,自身傷亡1600餘人。
Ⅵ 三大戰役前後國共軍事力量對比
三大戰役前的國共雙方戰場態勢是,國民黨軍隊365萬,分成幾個重兵集團,其中東戰場北50萬,中原戰場70萬,華北戰場60萬,西北戰場30萬。共產黨軍隊280萬,編成五大野戰軍,東北野戰軍70萬,華東野戰軍36萬,中原野戰軍20多萬,華北野戰軍30萬左右,西北野戰軍不到10萬。
遼沈戰役 國軍50萬,共軍103萬(包括30萬地方部隊)。戰役結果,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代價殲滅國民黨軍隊47.2萬,其中俘敵306200人,斃傷56800人,起義26000人,投誠83000人,繳獲繳獲火炮6546門,輕重機槍16293挺,長短槍203960支,坦克160輛,裝甲車180輛,汽車2261輛,飛機9架,戰馬23595匹,電台353部,炮彈270180發,槍彈2435萬發。東北全境解放。
海戰役 國軍70萬,加上後來增援部隊,總兵力達到80萬;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加上地方部隊,共計60萬。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唯一一個兵力少於敵軍的戰役。戰役結果,解放軍以傷亡13.4萬餘人代價,殲滅國民黨軍隊55.5萬人,繳獲火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151045支,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120128發,槍彈2015.1萬發。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主力幾被全殲。平津戰役 國軍60萬,共軍100萬(東北野戰軍80萬,華北野戰軍20萬)。攻打天津,我軍以34萬人歷時29小時全殲守敵13萬。之後以90萬大軍包圍北平守敵25萬,迫其接受和平改編。戰役結果,解放軍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殲敵52萬餘人,繳獲各種火炮5537門,輕重機槍30271挺,長短槍155944支,坦克158輛,裝甲車52輛,汽車2390輛,飛機46三大戰役結束後的1949年1月,國共雙方軍事實力發生了巨大變化,國民黨軍隊下降為204萬人,其中能夠作戰的只有150萬;共產黨軍隊上升為358萬,其中野戰軍280萬。全軍統一整編後繼續上升為400萬。架,炮彈98820發,子彈1207.2萬發。
Ⅶ 在中國歷史上的戰神,誰最厲害的呢
其實歷史上戰神有很多人,其中有不少人是虛構出來的。在我心中有這么幾位戰神。
第一、蚩尤。
蚩尤是黃帝的死敵,雖然蚩尤的評價不好。但是人家可是正兒八經的兵主,可以說是歷史上第一個戰神。我們都知道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吧。按照傳說,大熊貓被稱之為食鐵獸,人家是正兒八經蚩尤的坐騎。炎黃二帝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個領導者。但是炎帝曾經被蚩尤打敗,後來和黃帝合兵一處之後,才得以擊敗蚩尤。
當然,如果讓我說哪位是最厲害的戰神?我一定會回答:當然是彭大將軍了。
Ⅷ 關於地道戰的資料20字。
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冀中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的分布范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面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里。
在修築過程中,為了解決地道里的缺氧、通氣和飲水難題,與負責地道設計的人員一起,將地道的通風口與地面上的建築物、自然物,如煙囪、水井、牆頂等巧妙地結合起來;
在村邊、街道、院落一些有利於發揮火力的角落,修築了掩體和射擊孔,並將其與地道連接起來。
遇到敵情,能將敵人全殲的就全殲,不能全殲的,消滅一部分敵人後,再進入地道與敵人斗爭,直到把敵人拖垮、拖死,最後達到殲滅的目的。
Ⅸ 誰知道山海關保衛戰是怎麼回事,最好詳細點
山海關四野臨時指揮部、山海關保衛戰紀念廳 四野臨時指揮部設在山海關北街招待所內。山海關保衛戰紀念廳記錄了歷時20天之久的山海關保衛戰的過程。
山海關保衛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斗爭的戰略重點集中在搶占東北這一焦點上。山海關作為通往東北之咽喉要地,勢必成為國共兩軍的必爭之地。民國34年(1945)8月3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冀熱遼軍區部隊先機奪取了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多年的山海關,並控制了鐵路、公路和機場,9月中旬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大部隊及中共中央領導彭真、陳雲、伍修權、葉季壯等人經山海關迅速進入東北腹地。國民黨面對這一局勢,在美國援助下,從海上、空中調運大批軍隊集結於秦皇島,開始與人民解放軍爭奪東北的戰斗,山海關阻擊戰即是這場戰斗的序幕。
山海關阻擊戰,從10月25日開始到11月16日結束,激戰達22天。人民解放軍以6個團近萬人的兵力抗擊7萬國民黨軍隊的進攻,為中國共產黨進軍東北的戰略部署贏得了寶貴時間,為先期打開東北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並遲滯了國民黨打通、佔領東北的戰略行動。
第四野戰軍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東北野戰軍於3月1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l955年4月,中南軍區奉命改稱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撤銷,部隊歸廣州軍區指揮。
Ⅹ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戰例
外國的可以寫越南戰爭,美國集結其他多國幫凶,以聯合國軍之名出戰,在輿論宣傳上佔有大量的優勢,武器科技更不用說,但是越南人民利用當地叢林密部潮濕悶熱的地理優勢,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敢於犧牲自我,硬把美國打了回去.典型的天時不如地利人和.另外,解放戰爭是個相當典型的戰例.下邊是轉貼的,懶的自己寫了,你看看能參考不.
1946年6月26日,停戰有效期剛過,國、共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交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長達三年多的全國內戰就此開始。國民黨軍隊仍稱國民革命軍,共產黨軍隊則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這一時期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戰略防禦時期。期間,國民黨依靠優勢兵力對共產黨解放區展開了全面進攻,但被解放軍挫敗。
共產黨方面並沒有擺出主力決戰的樣子,採用邊打邊撤的方針將軍隊轉移到山區以保存實力,主動撤出其中國民革命軍在劉峙、程潛的統率下,以20萬優勢兵力攻打共產黨中原解放區的核心宣化店,解放軍被迫開始全線撤退,將主力調往延安地區。史稱「中原突圍」。
同時潛入山區的解放軍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的運動戰戰略,利用國民革命軍分散搜索的契機,集中2-6倍的兵力展開包圍進攻。這種方式成為人民解放軍的首要作戰策略。經過8個月的作戰,國民黨方面戰斗減員約71萬人,可用於一線作戰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個旅,下降至85個旅。
第二階段——戰略反攻(1947年3月—1948年9月)
國民政府的8個月的全面進攻並沒有收到預想中的效果,解放軍主力依然存在。這樣國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面對20餘萬國民革命軍,中共中央主動從延安撤退,胡宗南占入空城,謊報大勝。同時解放軍開始在陝北高原進行游擊戰,運動戰,分別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馬河、沙家店等地的勝利,國民黨方面經過3個多月的「蘑菇戰」,即游動作戰,軍力、士氣下降嚴重,最終放棄了陝北高原的戰斗。
同時,山東的解放區遭到逾60萬國民革命軍的圍攻。由於國民革命軍採用了齊頭並進的戰術,將軍隊控制在一個范圍內,導致解放軍的游擊戰術無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東解放軍主力決戰的方式粉碎圍攻的方式最終被採用。在孟良崮戰役中,號稱「王牌部隊」的國民革命軍整編74師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陣亡,國民革命軍全線撤退。由此,人民解放軍軍力上升至280萬人,裝備了重炮兵與工兵,基本具備了同國民革命軍決戰的實力。
另外,由於國民政府集中兵力進攻延安及山東解放區,導致後方兵力空虛,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制了南線國民黨軍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區由國軍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後方變成了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這是一個對戰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勝利,它帶動了中國各個戰場的戰略進攻,整個戰爭格局從此發生根本的轉變。
第三階段——戰略轉戰(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戰役:遼沈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平津會戰)
國民黨方面的作戰失敗,不但喪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國民革命軍損失了主力近150萬人,更有超過100萬的部隊與國民黨政府官員起義。林彪、羅榮桓領導的東北野戰軍,集中了53個師,70餘萬人,1948年9月12日發起遼沈戰役,歷時52天,先後佔領了錦州、長春、沈陽,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東北全境獲得解放。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經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外,全部獲得解放。
1949年4月,以周恩來為首席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同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舉行談判(即所謂「劃江而治」),4月15日,中共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送交國民黨政府代表團。但是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這個協定,談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拂曉5時許,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九江東北)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擊潰沿江防禦的國民黨軍,4月23日解放南京。接著各部隊展開猛烈追擊,先後佔領蘇南、浙東、閩北、贛東北廣大地區及杭州、南昌等地。5月17日解放武漢三鎮,5月27日攻佔全國經濟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島。7月上旬解放軍向福建進軍,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福建全省。由於解放軍准備不充分,攻打金門失敗。
渡江戰役後,各野戰軍立即按照中央軍委的既定部署,分別向中南、西北、西南、東南地區進軍。1949年4月解放軍進軍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贛西北、贛南廣大地區。5月解放軍進軍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解放蘭州、西寧,9月解放寧夏。同月25、26日,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國民黨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先後攻克湖北.湖南和廣西,劉伯承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林彪羅榮桓率第四野戰軍一部由鄂西和湘西分路出發,突破國民黨川鄂湘防線,佔領秀山、西陽、彭水等地,賀龍也率第一野戰軍翻越秦嶺,乘勝追擊,殲敵宋希濂、羅廣文兵團大部。30日蔣介石匆忙逃往成都,當日重慶解放。
1949年11月初,雲南省主席盧漢和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在雲南通電起義,劉伯承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迅速攻佔邛崍和雅安,在成都的國民黨精銳部隊外逃的道路被全部封鎖。
此時蔣介石仍想死守成都,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而當時國民黨手中的大城市也只有成都和宜賓了,宜賓是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中共地下黨郭汝瑰時任第22兵團司令兼第72軍軍長,專門負責宜賓防務。
1949年11月末,郭汝瑰主動找到解放軍要求起義,12月11日長江重鎮宜賓和平解放。而前一天,也就是12月10日,蔣介石倉惶逃離成都,前往台北。隨後第二野戰軍進至大邑,新津。胡宗南也逃離成都,成都市區在沒有遭到破壞的情況下開始談判,12月30日,賀龍率第一野戰軍和平解放成都,1950年2月20日解放軍進駐昆明,並相繼解放四川、貴州、雲南、西康等省。
至此,解放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中國大陸幾乎全部解放。中國國民黨僅能掌控中國東南沿海島嶼(台灣、金門、馬祖、烏丘、東引、海南島、舟山群島、一江山島、大陳島、萬山群島)及西南(雲南、廣西、四川)部分山區,國共內戰大勢底定。
淝水之戰
--------------------------------------------------------------------------------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盪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符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符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符堅驕狂地宣稱:「以我百萬大軍,即使將馬鞭扔到長江中,也足以讓長江斷流。」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名恆沖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10月18日,符堅之弟符融率秦前鋒部隊攻佔了壽陽,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佔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裡。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符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揮軍水陸並進,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在八公山邊紮下大營,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苻堅站在壽陽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布陣整齊,將士精銳。連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類似人形,誤認為是晉兵,頗為驚慌,對苻融說:「這是勁敵!怎能說他們是弱敵呢?」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將軍率軍深入晉地,卻緊逼河岸布陣,這難道是想決戰嗎?如果你把陣地稍向後退,空出一塊地方,讓我軍渡過淝水,雙方一決勝負如何!」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沖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示贊同,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了!秦兵敗了!」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竟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沖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單槍匹馬逃回烙陽。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希望能有參考下的價值!謝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