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的北部灣,原名為啥叫東京灣
我國的北部灣,越南稱為東京灣。
上世紀70年代以前,北部灣沒有劃界,兩國漁民不分彼此在北部灣共同勞動。但70年代後期,中越關系惡化,由於中國漁民的捕撈裝備較好,越南明顯處於下風,於是越方開始採取控制措施,有時甚至開槍射擊、武裝沒收中國漁船。90年代以後,中越關系好轉,但雙方漁民糾紛仍然不斷,越南屢次沒收中國漁船。
1974年,中越兩國開始就北部灣劃界舉行談判,特別是兩國關系正常化、1999年兩國簽署陸地邊界條約後,這項談判進程加快。2000年12月25日,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該協定除序言和約尾外,共有11條,其中第一條確認了雙方劃分北部灣的法律根據,並明確了本協定的劃界范圍;第二條至第五條確定了以21個界點劃定兩國在北部灣的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分界線;協議還明確了對跨界油氣資源和其他礦藏進行開發,以及對生物資源養護利用等事項的合作原則。兩國立法機構先後批准了這一協定,標志著中越在北部灣的海上邊界已然劃定。
北部灣是我國大西南地區出海口最近的通路。其中湛江港素以天然深水良港著稱,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非洲、歐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是中國大西南和華南地區貨物的出海主通道,是全國20個沿海主要樞紐港之一,現已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
⑵ 「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 的問題
不是東京灣是東經灣事件,講的是美國打越南!
⑶ 中越北部灣是怎麼劃界的
中越劃定北部灣邊界海域爭議只剩南海
2004年6月25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的決定。此前,越南第十一屆國會第五次會議於6月15日通過決議,批准了該協定。至此,《北部灣劃界協定》在中越兩國均完成法律程序,具有了法律效力。
北部灣(越南稱東京灣),位於南海西北部,是一個半封閉海灣,為中越兩國陸地與中國海南島所環抱,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北部灣是我國大西南的海上通道,油氣和海洋生物資源豐富,也是著名漁場。
上世紀70年代以前,北部灣沒有劃界,兩國漁民不分彼此在北部灣共同勞動。但70年代後期,中越關系惡化,由於中國漁民的捕撈裝備較好,越南明顯處於下風,於是越方開始採取控制措施,有時甚至開槍射擊、武裝沒收中國漁船。90年代以後,中越關系好轉,但雙方漁民糾紛仍然不斷,越南屢次沒收中國漁船。
1974年,中越兩國開始就北部灣劃界舉行談判,特別是兩國關系正常化、1999年兩國簽署陸地邊界條約後,這項談判進程加快。2000年12月25日,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該協定除序言和約尾外,共有11條,其中第一條確認了雙方劃分北部灣的法律根據,並明確了本協定的劃界范圍;第二條至第五條確定了以21個界點劃定兩國在北部灣的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分界線;協議還明確了對跨界油氣資源和其他礦藏進行開發,以及對生物資源養護利用等事項的合作原則。現在,兩國立法機構先後批准了這一協定,標志著中越在北部灣的海上邊界已然劃定。
劃界與漁業問題關系密切
漁業糾紛是中越兩國在北部灣的重要爭端,因而除劃界外,漁業安排也是北部灣邊界談判的重要內容。兩國對劃界和漁業問題採取捆綁解決的方式,以尋求雙方利益的妥協點,因而《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與《北部灣劃界協定》同時簽署。《北部灣劃界協定》生效後,《漁業合作協定》生效的條件已趨成熟。
這些協定的簽訂,有利於中越兩國邊界的穩定和北部灣地區的長治久安,有利於進一步推動中越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但大量漁船要從傳統作業漁場撤出,仍將對我國瓊桂粵三省區漁業生產帶來影響。過去廣東有6000多艘漁船在北部灣西面海域作業,現在則要退回北部灣東部海域作業;海南省59%的漁船在北部灣海域作業,根據《漁業合作協定》,海南省計劃從2003年起每年淘汰570艘漁船,轉業漁民1.2萬人,2002年至2006年將淘汰報廢2471艘漁船。為應對這種變化,國家已制定漁民轉產計劃,撥專款資助部分漁民上岸轉業。
海上磋商機制繼續運行
中越間的劃界問題包括陸地、北部灣和南海三部分。中越陸地邊界談判歷時22年,於1999年12月30日正式簽署《中越陸地邊界條約》。至2003年底,勘界立碑進程已過半,雙方力爭今年確定另一半碑位。
迄今為止,中越間的領土、海域爭議只剩下南海問題。中越已於1995年成立海上問題專家小組,就南沙群島爭議問題進行談判。海上問題磋商機制現在繼續運行。該機制堅持先易後難的原則,力求通過和平談判,找到正確和長久的解決方法。
北部灣劃好界後的坐標1-9為領海分界線第1界點北緯21度28分12.5秒,東經108度06分04.3秒;第2界點北緯21度28分01.7秒,東經108度06分01.6秒;第3界點北緯21度27分50.1秒,東經108度05分57.7秒;第4界點北緯21度27分39.5秒,東經108度05分51.5秒;第5界點北緯21度27分28.2秒,東經108度05分39.9秒;第6界點北緯21度27分23.1秒,東經108度05分38.8秒;第7界點北緯21度27分08.2秒,東經108度05分43.7秒;第8界點北緯21度16分32秒,東經108度08分05秒;第9界點北緯21度12分35秒,東經108度12分31秒;
以下為經濟區分界線:
第10界點北緯20度24分05秒,東經108度22分45秒;第11界點北緯19度39分33秒,東經107度55分47秒;第12界點北緯19度39分33秒,東經107度31分40秒;第13界點北緯19度25分26秒,東經107度21分00秒;第14界點北緯19度25分26秒,東經107度12分43秒;第15界點北緯19度16分04秒,東經107度11分23秒;第16界點北緯19度12分55秒,東經107度09分34秒;第17界點北緯18度42分52秒,東經107度09分34秒;第18界點北緯18度13分49秒,東經107度34分00秒;第19界點北緯18度07分08秒,東經107度37分34秒;第20界點北緯18度04分13秒,東經107度39分09秒;第21界點北緯17度47分00秒,東經107度58分00秒;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的決定
(2004年6月25日通過)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批准外交部部長唐家璇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0年12月25日在北京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締約雙方」),為鞏固和發展中越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睦鄰友好關系,維護和促進北部灣的穩定和發展,在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本著互諒互讓、友好協商和公平合理地解決劃分北部灣問題的精神,達成協議如下:
第一條
一、締約雙方根據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認的國際法各項原則和國際實踐,在充分考慮北部灣所有有關情況的基礎上,按照公平原則,通過友好協商,確定了兩國在北部灣的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分界線。
二、在本協定中,「北部灣」系指北面為中國和越南兩國陸地領土海岸、東面為中國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海岸、西面為越南大陸海岸所環抱的半封閉海灣,其南部界限是自地理坐標為北緯18度30分19秒、東經108度41分17秒的中國海南島鶯歌嘴最外緣突出點經越南昏果島至越南海岸上地理坐標為北緯16度57分40秒、東經107度08分42秒的一點之間的直線連線。
締約雙方確定,上述區域構成本協定的劃界范圍。
第二條
締約雙方同意,兩國在北部灣的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分界線由以下21個界點以直線順次連接確定,其地理坐標如下:
第1界點北緯21度28分12.5秒,東經108度06分04.3秒;
第2界點北緯21度28分01.7秒,東經108度06分01.6秒;
第3界點北緯21度27分50.1秒,東經108度05分57.7秒;
第4界點北緯21度27分39.5秒,東經108度05分51.5秒;
第5界點北緯21度27分28.2秒,東經108度05分39.9秒;
第6界點北緯21度27分23.1秒,東經108度05分38.8秒;
第7界點北緯21度27分08.2秒,東經108度05分43.7秒;
第8界點北緯21度16分32秒,東經108度08分05秒;
第9界點北緯21度12分35秒,東經108度12分31秒;
第10界點北緯20度24分05秒,東經108度22分45秒;
第11界點北緯19度57分33秒,東經107度55分47秒;
第12界點北緯19度39分33秒,東經107度31分40秒;
第13界點北緯19度25分26秒,東經107度21分00秒;
第14界點北緯19度25分26秒,東經107度12分43秒;
第15界點北緯19度16分04秒,東經107度11分23秒;
第16界點北緯19度12分55秒,東經107度09分34秒;
第17界點北緯18度42分52秒,東經107度09分34秒;
第18界點北緯18度13分49秒,東經107度34分00秒;
第19界點北緯18度07分08秒,東經107度37分34秒;
第20界點北緯18度04分13秒,東經107度39分09秒;
第21界點北緯17度47分00秒,東經107度58分00秒。
第三條
一、本協定第二條所規定的第1界點至第9界點的分界線是兩國在北部灣的領海分界線。
二、本條第一款所規定的兩國領海分界線沿垂直方向劃分兩國領海的上空、海床和底土。
三、除非締約雙方另有協議,任何地形變化不改變本條第一款所規定的第1界點至第7界點的兩國領海分界線。
第四條
本協定第二條所規定的第9界點至第21界點的分界線是兩國在北部灣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分界線。
第五條
本協定第二條所規定的第1界點至第7界點的兩國領海分界線用黑線標繪在締約雙方於二○○○年共同測制的比例尺為一萬分之一的北侖河口專題地圖上,第7界點至第21界點的兩國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分界線用黑線標繪在由締約雙方於二○○○年共同測制的比例尺為五十萬分之一的北部灣全圖上。上述分界線均為大地線。
上述北侖河口專題地圖和北部灣全圖為本協定的附圖。上述地圖採用ITRF-96坐標系。本協定第二條所規定各界點的地理坐標均系從上述地圖上量取。本協定所規定的分界線標繪在本協定附圖上,僅用於說明的目的。
第六條
締約雙方應相互尊重按照本協定所確定的兩國各自在北部灣的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
第七條
如果任何石油、天然氣單一地質構造或其他礦藏跨越本協定第二條所規定的分界線,締約雙方應通過友好協商就該構造或礦藏的最有效開發以及公平分享開發收益達成協議。
第八條
締約雙方同意就北部灣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以及兩國在北部灣專屬經濟區的生物資源養護、管理和利用的有關合作事項進行協商。
第九條
兩國根據本協定對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分界線的劃定對締約各方有關海洋法方面國際法規則的立場不造成任何影響或妨害。
第十條
締約雙方對本協定的解釋或適用所產生的任何爭議,應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予以解決。
第十一條
本協定須經締約雙方批准,並自互換批准書之日起生效。批准書在河內互換。
本協定於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簽訂,一式兩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越文寫成,兩種文本同等作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全權代表全權代表
唐家璇阮怡年
(簽字)(簽字)相關文件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於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的決定
⑷ 北部灣的舊稱「東京灣」是因何得名
北部灣處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廣東省雷州半島西部,海南省西北部和越南東部。面積12.8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的著名漁場和海運樞紐。
北部灣地名,是中共中央宣傳部1955年6月12日發文更定的。前名"東京灣",緣起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法戰爭之後,因戰勝國清朝政府的屈膝退讓,越南從中國保護國變為法國殖民地,首府河內被定為"東京",隨即把"東京"瀕臨的與中國接壤的海域命名"東京灣"。
北部灣,是新中國成立後更定的地名,從而維護了國家主權尊嚴,清除意識形態上殖民地化的影響。但是,北部灣地名含義,仍未被人們普遍理解。北部灣現名,具有深遠的科學內涵,強烈的領土主權意識。
商周時期,北部灣地區所出的珠璣、犀象、翡翠等特產已聞名中原。商代已有百越各部族向朝廷進貢的記載。周代的軍事和行政已遠及該地區。因而越海、南海是北部灣最早的泛名。
秦始皇統一中國,設立郡縣,北部灣地區分屬嶺南的象郡和南海郡,北部灣水域屬於包括閩海粵海在內的南海,故南海之名,秦代已普遍使用。
⑸ 北部灣的具體位置和情況介紹
中文名稱:北部灣(舊稱東京灣)
英文名稱:BeibuGulf
范圍:中國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及越南之間的海灣,全部在大陸棚上。大陸棚寬約260里,水深由岸邊向中央部分逐漸加深,最深處達80公尺。有南流江、紅河等注入,由於沿岸河流不多,帶入海灣中的泥沙較少。冬季及夏季表層水溫相差10℃以上。魚類以暖水性種類為主,是捕撈緋鯉、紅笛鯛、金線魚、藍圓鰺等魚類的優良漁場。主要港口有中國的北海市和湛江市以及越南的邊水、海防。
地理位置:位於我國南海的西北部,是一個半封閉的大海灣。東臨我國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臨我國廣西自治區,西臨越南,南與南海相連。
氣候類型:北部灣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冬季受大陸冷空氣的影響,多東北風,海面氣溫約20℃;夏季,風從熱帶海洋上來,多西南風,海面氣溫高達30℃,時常受到台風的襲擊,一般每年約有5次台風經過這里。
地質地貌:北部灣三面為陸地環抱,水深在10~60米,海底比較單純,從灣頂向灣口逐漸下降,海底較平坦,從陸地帶來的泥沙沉積在上面。屬於新生代的大型沉積盆地,沉積層厚達數千米,蘊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沿岸河流:有南流江、紅河等注入。
洋流水溫:北部灣的海流,在冬季沿反時針方向轉,外海的水沿灣的東側北上,灣內的水順著灣的西邊南下,形成一個環流;夏季,因西南季風的推動,海流形成一個方向相反的環流。這里,1天內只有一次潮水漲落,叫全日潮。漲落的潮差,從灣口向灣頂逐步增大,在北海附近海域,最大潮差可達7米。潮流大體上沿著海岸方向,一來一去地流淌,這叫往復流。年平均水溫高達24.5℃。
自然資源:北部灣的資源豐富,因餌料豐富,盛產鯛魚、金線魚、沙丁魚、竹英魚、藍圓鰺、金槍魚、比目魚、鯧魚、鯖魚等50餘種有經濟價值的魚類,及蝦、蟹、貝類等,是我國優良的漁場之一。沿岸淺海和灘塗廣闊,是發展海水養殖的優良場所,貝類有牡蠣、珍珠貝、日月貝、泥蚶、文蛤等,馳名中外的合浦珍珠(又稱南珠)就產在這里。潿洲島、鶯歌海等海底石油、天然氣資源也很可觀。沿岸河口地區有許多紅樹林。
重要數據:面積接近13萬平方公里,比渤海面積略大。平均水深42米,最深達100米。
戰略地位:北部灣是我國大西南地區出海口最近的通路。重要港口有北海、防城港、欽州和洋浦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位於北部灣畔的我國港口城市廣東的湛江,廣西的北海、欽州、防城港等,都是重要的港口城市。
合浦縣現在屬北海市,早在2000年前。就以採珠業聞名。到明朝洪武年間,在合浦西南的營盤鄉,專門有「白龍」珍珠城。珠城南北長300多米,東西寬200多米,以磚石為牆,高約6米。城門上有瞭望台,可以看到遠近采運珍珠的情況,城內有採珠太監公館,珠場巡檢司和鹽運使等衙門,專門用來監督、采辦珍珠,給皇帝、大臣進貢的。可見當時的採珠業已很發達。在北海合浦一帶,采撈珍珠是當地人民生活的主要來源。這里的合浦珍珠品質優良,遠近聞名。
--
北部灣,特別是廣西北部灣地區,正在進行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而廣西提出的泛北部灣地區經濟合作更是激起了千重浪,引起了國家乃至世界的注意。北部灣,未來中國—東盟經貿一體化的前沿陣地,必將讓北部灣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北部灣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以下簡稱「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06年末總人口1255萬人。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唯一的沿海區域,也是我國與東盟國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接壤的區域,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突出。北部灣經濟區岸線、土地、淡水、海洋、農林、旅遊等資源豐富,環境容量較大,生態系統優良,人口承載力較高,開發密度較低,發展潛力較大,是我國沿海地區規劃布局新的現代化港口群、產業群和建設高質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區域。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北部灣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總量占廣西全區比重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超過5000萬噸,集疏運條件逐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作用得到發揮;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一批國家重大項目已經建成或將開工建設;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與國內其他地區的經濟合作日益深化,在面向東盟開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得到加強。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全球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國家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我國與東盟等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將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些為北部灣經濟區營造了和平穩定發展的周邊國際環境。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推進興邊富民行動,鼓勵東部產業和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重大項目布局將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加大力度扶持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展,支持西南地區經濟協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以及國內其他區域合作,為北部灣經濟區加快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快推進,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機制的建立和實施,深化了中國-東盟合作,為北部灣經濟區發揮面向東盟合作前沿和橋頭堡作用奠定了基礎。國家高度重視廣西沿海地區發展,明確將北部灣經濟區作為西部大開發和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重點地區,提出新要求,賦予新使命。北部灣經濟區加快發展的機遇已經來到,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目前,北部灣經濟區總體經濟實力還不強,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低,現代大工業少,高技術產業薄弱,經濟要素分散,缺乏大型骨幹企業和中心城市帶動;港口規模不大,競爭力不強,集疏運交通設施依然滯後,快速通達周邊省特別是珠三角大市場以及東盟國家的陸路通道亟待完善,與經濟腹地和國際市場聯系不夠緊密;現代市場體系不健全,民間資本不活躍,創業氛圍不濃;近海地區生態保護及修復壓力較大;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才開發、引進和儲備不足等。加快推進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既關繫到廣西自身發展,也關繫到國家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快推進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有利於推動廣西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從整體上帶動和提升民族地區發展水平,振興民族經濟,鞏固民族團結,保障邊疆穩定;有利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增強西南出海大通道功能,促進西南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形成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有利於完善我國沿海沿邊經濟布局,使東中西部發展更加協調,聯系更加緊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注入新的強大動力;有利於加快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深化中國與東盟面向繁榮與和平的戰略夥伴關系,北部灣有望成為中國的第二香港。
⑹ 1964年越南東京灣事件
美國的一名歷史學家稱,解密文件顯示,美國情報官員曾就一起有爭議的襲擊事件偽造文件,從而使得美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越南的戰爭行動不斷升級。
這位名叫馬德魯•艾德的歷史學家稱,2004年,他根據美國的《信息自由法案》要求美國國家安全局公開一份機密文件,但遭到該機構的強烈抵制。該機密文件的內容顯示,1964年越南東京灣事件發生後,美國國家安全局在翻譯通過技術手段獲取的情報時,有意對某些詞彙進行有歧意的翻譯,從而使得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遜決定升級對越南的軍事行動。
艾德是一位專門研究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歷史學家,艾德稱,1964年8月4日,美國驅逐艦聲稱在東京灣受到越南巡邏快艇的兩次攻擊,數小時後,約翰遜總統就下令美國空軍對越南實施空襲。8月7號,美國國會通過了《東京灣決議》,允許作為軍隊總司令的總統採取一切必要手段,「擊退針對美國軍隊的襲擊」。從此,美國正式加入越南戰爭並使戰爭不斷升級。
艾德稱,美國國家安全局後來發現了這一錯誤,但其官員並未對此進行糾正,而是竭力加以掩飾。艾德還將美國情報機構的這一失誤與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情報失誤進行對比,稱這很可能是美國政府在製造發動戰爭的借口。
「問題是,美國為什麼不解密這些文件。在我看來,解密這些文件有利於公眾及情報部門弄清這起41年前犯下的錯誤的真相,這和此前美國情報部門稱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一樣的。」艾德說。
美國國家安全局是美國最大的情報機構之一,主要負責所有的密碼破譯及無線電信號監聽工作。美國國家安全局新聞發言人丹•威伯爾在一份書面聲明中稱,美國國家安全局之所以沒有及時解密這份文件,「是為了做進一步的准備,以為美國民眾提供更加連貫的資料。我們不僅僅要公布這份文件,還要解密一系列相關的信號情報以其它機密文件,以使人們得出自己的結論」。威伯爾稱,美國國家安全局計劃於下個月正式解密這份文件及相關的證據資料。
1964年東京灣事件發生後,美國軍隊開始對越南實施「飽和轟炸」和「焦土政策」,從此陷入了一場長達數年的戰爭。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不斷有美國學者質疑東京灣事件的真識性,認為8月4日的攻擊根本就沒有發生過,美國的情報只不過是在為約翰遜總統介入越南事務尋找借口
⑺ 東京灣的東京灣
Tonkin, Gulf of南海西北部的海灣,為中國大陸(北及東)、海南島(東)和越南北部(西)所環繞,長500公里(300哩),寬250公里(150哩),最深處70公尺(230呎),主要航道經過中國大陸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有紅河注入,主要港口包括越南北部的邊水和海防以及中國的北海。1964年北越魚雷快艇向美國兩艘驅逐艦開火,這項報導促成美國國會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支持美國進一步介入越戰。1972年美國海軍在北越各海港入口處佈雷,東京灣海軍活動遞增。
2012年2月,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在東京灣海底20多厘米深的泥沙中檢測出了放射性銫。這個研究小組認為,這些放射性銫都是福島第一核電站核事故中泄漏出來的。
日本近畿大學教授山崎秀夫等人2011年8月在東京灣荒川河口附近的4個地點採集了海底泥沙,結果在海底24厘米至26厘米深的泥沙中都發現了放射性銫。有的地方越深,放射性活度反而越高。
去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大地震並引發巨大海嘯。地震和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多個機組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日本政府將事故等級定為最嚴重的7級,與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等級相同。專家估計,核輻射在未來70年內難以消除。
⑻ 北部灣是什麼情況
北部灣(Beibu Gulf,舊稱東京灣)位於中國南海的西北部,是一個半封閉的海灣。東臨中國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臨越南,與瓊州海峽和中國南海相連,被中越兩國陸地與中國海南島所環抱。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臨岸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崇左、欽州、防城港、南寧、北海組成了北部灣經濟區
北部灣(英文名稱:Beibu Gulf),是中國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及越南之間的海灣,全部在大陸架上。大陸架寬約260里,水深由岸邊向中央部分逐漸加深,最深處達80公尺;面積接近13萬平方公里,比渤海面積略大。
平均水深42米,最深達100多米。有南流江、紅河等注入,由於沿岸河流不多,帶入海灣中的泥沙較少。冬季及10℃以上。魚類以暖水性種類為主,是捕撈緋鯉、紅笛鯛、金線魚、藍圓鰺等魚類的優良漁場。主要港口有中國海口港,洋浦港 ,湛江港、防城港,欽州港和北海港以及越南的邊水、海防。
北部灣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冬季受大陸冷空氣的影響,多東北風,海面氣溫約20℃;夏季,風從熱帶海洋上來,多西南風,海面氣溫高達30℃,時常受到台風的襲擊,一般每年約有5次台風經過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