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知道趙姓的歷史和名人,陸姓的來源,陸姓人口總數
歷史名人:
趙匡胤:本為後周大將,"陳橋兵變",代周為帝,建立宋朝,立國320之久,使趙姓的宗族聲望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趙文淵:北周著名書法家,擅長楷、隸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
趙 勝:平原君,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是趙氏有史以來最負盛名的人物。
趙 雍:即趙武靈王,他提倡"胡服騎射",始創騎兵,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進步。
趙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廉:清代傑出書畫家、篆刻家。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為"清末三大畫家"。
趙 翼:明代史學家、文學家。長於史學,考據精賅,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趙孟頫:元代傑出書畫家。精於正、行書和小楷,其筆法園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 雲:三國時蜀國大將,為"五虎上將"之一。
趙公明:相傳秦時得道於終南山。人稱之為"趙公元帥",被奉為"財神"。
陸姓起源有四種:
一、傳說帝顓頊的孫子吳回在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個兒子名叫終,因為封在陸鄉(今山東平原縣一帶),所以叫陸終。他的子孫有的以陸為姓,稱陸氏。
二 為戰國時,宣王有個兒子名叫通,字季達,受封於平原縣陸鄉(今山東平原縣陸鄉),是陸終的故地,所以以陸為姓,稱陸氏。
三 為出自陸渾國。春秋時期的陸渾國,是由一支名為陸渾之戎居於伊川(今屬河南境)得名。這支陸渾戎,是允姓戎的別部,最早活動於今陝西、甘肅、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遷到陝西秦嶺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東遷之機,東遷到今陝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帶。公元前638年,被秦晉兩國強行遷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晉國所滅。亡國後的陸渾之遺民依照漢人的習慣,以國為姓,稱陸氏。
四為由他族改姓而得。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今內蒙古南部一帶)鮮卑族復姓步陸孤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陸氏。這一支陸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陽一帶。
陸姓的郡望主要有:
吳郡,三國時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晉義熙初移今吳興)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以及江蘇宜興縣。這支陸氏為陸通的直系後裔,開基始祖為西漢時的陸烈。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以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潁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陽翟(今禹縣)。相當於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這支陸氏是吳郡陸氏的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穎川太守陸閎。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南)。相當於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河、商河、惠民、陽信等縣。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時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陸姓以「河南」、「平原」、「河內」、「吳郡」為堂號。
發源於今山東境內的陸氏和由鮮卑復姓步陸孤氏改姓的陸氏,、發展成為陸姓的兩支主流。
兩支陸姓主要分布在今山東、河、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省。這些地方的陸姓族人大多為陸通的後代。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陸通之子陸發,仕齊為大夫,謚號恭侯。陸發有兩子:陸萬、陸臬。陸萬生陸烈,字伯元,西漢時為縣令、豫章都尉,深得吳人愛載,死後葬於胥屏亭,他的子孫成為吳郡吳縣人。以後子孫不斷繁衍,到東漢時的陸閎為潁川太守、尚書令,生有三子:陸印、陸溫、陸桓,號潁川支。陸桓,字叔文,生子陸續,陸續生有三子:陸稠、陸逢、陸褒。陸稠任荊州(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兩省和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荊州支。陸逢為漢尚書僕射,樂安侯,生有五子:陸涉、陸表、陸瓊、陸吳、陸招。後發展為陸氏樂安(相當於今山東博興、高青、桓台、廣饒、壽光等地)支。陸表生子陸穰,陸穰生子陸恢。陸恢為兩晉之諫議大夫,又分出陸姓諫議分支。到南北朝時,南北兩地的陸氏人口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宋元以後,陸姓遍布全國各地。 當今陸氏人口單位面積(即 1 平方公里)內的密度,最高的是在江、浙、滬、皖和粵、桂、瓊地區,每平方公里的陸姓人口達到 0.8 人以上,中心密集點在上海、江蘇東南、浙江北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陸姓人口達到 4 人以上。每平方公里達到 0.8 人的地區,陸姓人口大約 149.3 萬,其覆蓋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 10.6% 。每平方公里不足 0.8 人的陸姓人口大約 222.7 萬,約占國土面積 89.4% 。
陸姓分布很廣,但不平衡。陸姓在兩廣和江浙地區則是常見的姓氏之一,但在北方和西部則難見到。陸姓在人群中的分布密度是:廣西南部、海南、廣東西南地區的陸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 1.5% 以上,其中廣西欽州地區和廣東雷州半島,陸姓人口占當地人口的 3% 以上,最高達 4.2% ,以上地區覆蓋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 2.1% 。在廣西北部、廣東西部、貴州大部、湖南西南部、江蘇大部、浙江北部、安徽東端地區,陸姓人口占當地人口的 0.5 —— 1.5% ,其覆蓋面積占國土面積的 6.3% 。其他地區,陸姓人口占當地人口不足 0.5% ,其覆蓋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 91.6% ,其中人口不足 0.51% 的覆蓋面積占 49% 。
❷ 全國哪裡趙姓的比較多
趙姓分布
山西省
洪洞(古趙城)趙氏。永濟趙氏。聞喜趙氏。武鄉趙氏。汾州趙氏。平定趙氏。五台趙氏。孝義趙氏。沁水趙氏。平順趙氏。太谷趙氏。陵川趙氏。解州趙氏。定襄趙氏。應縣趙氏。原平趙氏。左雲趙氏。
河北省
涿郡趙氏。正定趙氏。蔚縣趙氏。文安趙氏。威縣趙氏。定縣趙氏。井陘趙氏。晉縣趙氏。蠡縣趙氏。保定趙氏。磁縣趙氏。元氏趙氏。黃驊趙氏。易縣趙氏。饒陽趙氏。安國趙氏。昌黎趙氏。平山趙氏。阜平趙氏。深縣趙氏。束鹿趙氏。寧晉趙氏。河間趙氏。贊皇趙氏。大名趙氏。青縣趙氏。宛平趙氏。安次趙氏。雄縣趙氏。盧龍趙
北京 天津
北京趙氏。天津趙氏。
甘肅省
天水趙氏。平涼趙氏。靜寧趙氏。
陝西省
咸陽趙氏。興平趙氏。武功趙氏。華陰趙氏。乾縣趙氏。 府谷趙氏。周至趙氏。耀縣趙氏。西安趙氏。渭南趙氏。戶縣趙氏。
河南省
開封趙氏。洛陽趙氏。滎陽趙氏。汝南趙氏。許昌趙氏。虞城趙氏。南陽趙氏。清水趙氏。淮陽趙氏。郾城趙氏。臨汝趙氏。鄧縣趙氏。淇縣趙氏。西華趙氏。武陟趙氏。內黃趙氏。項城趙氏。偃師趙氏。鞏縣趙氏。永城趙氏。南召趙氏。汲縣趙氏。商城趙氏。夏邑趙氏。博愛趙氏。滑縣趙氏。
山東省
武城趙氏。益都趙氏。莒縣趙氏。平原趙氏。東平趙氏。利津趙氏。濟南趙氏。諸城趙氏。曹縣趙氏。鄄城趙氏。菏澤趙氏。梁山趙氏。肥城趙氏。壽光趙氏。日照趙氏。博興趙氏。海陽趙氏。歷城趙氏。龍口趙氏。煙台趙氏。萊陽趙氏。
河北省
房縣趙氏。安陸趙氏。鍾祥趙氏。黃陂趙氏。麻城趙氏。通城趙氏。崇陽趙氏。
安徽省
休寧趙氏。鳳陽趙氏。廬州趙氏。合肥趙氏。蕭縣趙氏。宿縣趙氏。涇縣趙氏。靈壁趙氏。金寨趙氏。太湖趙氏。
江蘇省
南京趙氏。武進趙氏。徐州趙氏。丹徒趙氏。淮安趙氏。常州趙氏。蘇州趙氏。常熟趙氏。無錫趙氏。六合趙氏。江陰趙氏。吳江趙氏。鎮江趙氏。高郵趙氏。
上海市
上海趙氏
浙江省
杭州趙氏。建德趙氏。歸安趙氏。衢縣趙氏。紹興趙氏。餘姚趙氏。吳興趙氏。青田趙氏。慈溪趙氏。溫州趙氏。寧波趙氏。鄞縣趙氏。蘭溪趙氏。嘉興趙氏。湖州趙氏。縉雲趙氏。文成趙氏。東陽趙氏。海寧趙氏。義烏趙氏。寧海趙氏。瑞安趙氏。麗水趙氏。嘉善趙氏。
江西省
清江趙氏。余干趙氏。宜春趙氏。南昌趙氏。南豐趙氏。貴溪趙氏。玉山趙氏。
湖南省
衡山趙氏。長沙趙氏。瀏陽趙氏。零陵趙氏。湘潭趙氏。益陽趙氏。岳陽趙氏。
福建省
閩侯趙氏。霞浦趙氏。福州趙氏。
廣東省
文昌趙氏。中山趙氏。台山趙氏。新會趙氏。
四川省
中江趙氏。遂寧趙氏。廣漢趙氏。德陽趙氏。新津趙氏資中趙氏。榮縣趙氏。宜賓趙氏。內江趙氏。酉陽趙氏。成都趙氏。達縣趙氏。敘永趙氏。巴縣趙氏。
貴州省
安順趙氏。
廣西壯族自治區
全州趙氏。寧明趙氏。
雲南省
昆明趙氏。劍川趙氏。順寧趙氏。大理趙氏富寧趙氏。
遼寧省
海城趙氏。朝陽趙氏。興城趙氏。新民趙氏
吉林省
臨江趙氏。永吉趙氏。
黑龍江省
樺川趙氏。雙城趙氏。阿城趙氏。
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趙氏。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趙氏。汪古部趙氏。
❸ 趙姓人數為什麼減少
〖"趙"的分布和遷移〗
秦漢時期是趙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滅趙並遷趙國王族於西戎,趙姓始入甘肅地區.秦朝末期,趙佗割據兩廣和越南北部,自稱南越王,定都番禺,即今廣州.直到漢武帝滅南越國,已傳五代93年了.他的後代在兩廣和西南地區形成了趙姓的重要望族,趙佗成為嶺南趙姓的始祖.西漢時期,趙姓已進入遼寧西部,經河南入安徽.東漢時期,四川,江浙等地區已有趙姓的足跡.趙姓進入福建和台灣地區分別在唐朝和明末.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趙姓大約有44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7%,排在王,李,張大姓之後,為宋朝第四大姓.趙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趙姓總人口的14.2%,占河北省總人口的9.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11.6%),四川(11%),山東(9.1%),這四省趙姓大約佔全國趙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湖南(6.9%),江西(6.8%),浙江(6.6%),陝西(6.6%),這四省的趙姓又集中了27%.全國形成了以冀豫魯,陝川,湘贛浙為中心的趙姓三大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趙姓大約僅有1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7%,僅排第十二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趙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趙姓總人口減少了64%,這與元朝滅明,趙氏皇族遭到屠殺,趙氏宗族為避禍而紛紛改姓有關聯.明朝時期,山東為趙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趙姓總人口的16.6%,佔山東省總人口的3.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浙江(16.1%),江蘇(10.2%),山西(9.2%),這四省趙姓大約占趙姓總人口的52%;其次分布於河北(7.6%),江西(6.1%),陝西(5.1%),這三省的趙姓又集中了19%.兩廣與福建的趙姓人數稀少.宋,元,明期間600餘年,趙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減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和西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魯,晉陝兩大塊趙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趙姓的人口2 748萬,為全國第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趙姓人口由160萬激增到近2700萬,增長了近17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可能與在和平年代一部分改了其他姓的趙姓的恢復原姓有關.自宋以來的1 000多年,趙姓人口的增加率呈"V"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18.7%),山東(11%),四川(9.3%)三省,大約佔全國趙姓總人口的39%;其次分布於陝西(7.2%),河北(7.1%),兩省的趙姓又集中了14%.河南為趙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總人口的5%.全國形成了沿黃河省份的高比率趙姓分布區域.在近600年期間,趙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方向.
❹ 越南總人口多少人
2021年,越南總人口9826萬。有54個民族,京族占總人口86%,岱依族、傣族、芒族、華人、儂族人口均超過50萬。
越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政府認定的有54個。每一個越南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遺產。多數越南西部的少數民族族群被統稱為「山裡人」。
越南民族分布:
越南共有54個民族,如下:哲族、芒族、越族、土族、布依族、熱依族、佬族、盧族、儂族、山澤族、岱依族、泰族、仡佬族、拉基族、拉哈族、布標族、瑤族、赫蒙族、巴天族、巴拿族、布婁族、布魯-雲喬族、遮羅族、戈族、格賀族。
戈都族、葉堅族、赫耶族、抗族、高棉族、克木族、麻族、莽族、墨儂族、俄都族、勒曼族、達渥族、欣門族、色當族、斯丁族、華族、艾族、山由族、占族、朱魯族、埃地族、嘉萊族、拉格萊族、貢族、哈尼族、拉祜族、倮倮族、夫拉族、西拉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越南
❺ 誰知道趙姓的歷史和名人,趙姓的來源,趙姓人口總數,趙姓族譜
一.趙姓概述
趙姓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在全國分布較廣的姓氏。趙姓的血緣祖先是少皋金天氏,血緣始祖是伯益。趙姓是中國的一個大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據歷史記載,趙姓的血緣祖先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傳說,少昊的女兒女修因吞玄鳥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孫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於馴馬和駕車,深得周穆王的寵愛。後由於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亂中及時駕車護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賜給造父趙城(在今山西洪桐)作為封邑,造父的後世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姓氏,形成趙姓。由此,中華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趙姓形成。
另有學者認為:趙姓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孫叔帶因受排擠,率領部分宗族投奔晉國,而沒有遷往晉國的趙氏宗族仍居住在趙城。從此,趙姓不但在晉國紮下根來,而且逐漸昌盛壯大,「三家分晉」後所建立的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趙國被秦滅亡後,趙姓出現了兩大分支—天水趙氏和涿郡趙氏。趙國末代郡王趙嘉被秦始皇遷往西戎,趙姓一部分隨之遷往甘肅,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趙氏;趙悼襄王之子趙遷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其後裔在漢時又自房陵遷居到涿郡蠡(li立)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趙姓另一支派———涿郡趙氏。此後趙氏又不斷向外擴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明時《百家姓》的統計中趙姓排在了第15位。到了宋代,趙姓在《百家姓》中居第一位。2006年前,趙姓全國總人口有2000多萬人。按人口比例,趙姓為中國的第七大姓。2007年,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公布:全國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趙姓是分布很廣、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4.29%,按人口比例,為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八大姓。
趙姓名人不勝枚舉,春秋時有晉國的趙勇,戰國時有名將趙奢、平原群趙勝、秦宰相趙高。西漢有趙嬰棋,關內侯趙廣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營平候趙充國,年逾七十猶馳馬破敵。三國時有名將趙雲。唐代,苗族人國珍任工部尚書,也姓趙。宋代趙氏立國歷經320年,為帝王者有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等,還有名宰相趙普,西夏國君李元昊出自黨項羌族,也被宋太祖賜姓為趙。元代有著名書畫家趙孟俯等。明代有吏部尚書趙南星,清代有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等。近代以來,趙姓名人更多,如作家趙樹理、詩人趙朴初、藝術家趙丹等,都為世人所熟知。中國人民解放軍有12位趙姓當代將軍。他們分別是趙可銘上將,(-——),湖北省武漢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8年晉升為中將軍銜,2004年6月20晉升為上將軍銜。趙南起上將,(-——),朝鮮族。吉林省吉林(今永吉)縣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趙坤中將(1929-——),江蘇省豐縣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趙昭中將(1923-2004),原名趙明發,筆名趙松,河北省安國縣(現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2004年1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趙先順中將(1924-2002),河南省永城縣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2002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趙興元中將(1925-——),山東省濟南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趙國臣中將 (1935-1994),遼寧省綏中縣人。1993年晉升中將軍銜。1994年9月27日因病逝世,終年59歲。趙炳耀中將 (),山東省萊陽縣人。1990年晉升中將軍銜。1993年1月退役。2001年7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9歲。趙文瀧少將(1942-2004),河北省易縣人。1995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4年1月7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62歲。趙本勝少將 (1942-2004),安徽省舒城縣人。1995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4年1月16日逝世,終年62歲。趙宗煥少將 (),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4年2月22日,因病在哈爾濱逝世,終年71歲。趙織雯少將(1935-——),女,上海市人。1990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三.趙姓對世界的影響
清康熙初年,廣東開平縣單水口有一座龍崗古廟,供奉有劉、關、張、趙四姓祖先﹝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的神像,並成立了龍崗親義會組織。清光緒年間,僑居美國的四姓宗親重建了龍崗古廟。清宣統二年(1910)又修建了舊金山龍崗公署大樓.此後,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秘魯等國家和地區均成立了龍崗親義公署。1960年,台灣和香港在港籌備成立世界龍崗親義會。1963年, 世界龍崗親義會正式成立。此後,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歐洲均建立了龍崗親義總會。趙姓宗親在世界龍崗親義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香港趙族宗親總會編輯出版了《趙族會訊》,並成立了旅港潮陽仙門城鄉趙氏保堂宗親會有限公司,負責對外開展交流活動。可見我們趙姓宗親在全世界范圍內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❻ 請解答趙姓的起源與來歷
趙姓的起源與來歷:
源流一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源流二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源流三
源於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後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後裔避亂於甘肅陝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源流四
源於冒姓。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其中多數為:清王朝覆滅後,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6)越南有多少姓趙人口擴展閱讀
造父封於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造父的第七代子孫)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後來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
西漢趙王遷的後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
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並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餘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於「靖康之亂」後,紛紛從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等地的趙氏族人陸續遷到台灣、南洋,更有人漂洋過海,移居到歐美各國。
❼ 趙姓人在全世界有多少人
趙姓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在全國分布較廣的姓氏。趙姓的血緣祖先是少皋金天氏,血緣始祖是伯益。趙姓是中國的一個大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據歷史記載,趙姓的血緣祖先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傳說,少昊的女兒女修因吞玄鳥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孫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於馴馬和駕車,深得周穆王的寵愛。後由於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亂中及時駕車護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賜給造父趙城(在今山西洪桐)作為封邑,造父的後世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姓氏,形成趙姓。由此,中華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趙姓形成。
另有學者認為:趙姓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孫叔帶因受排擠,率領部分宗族投奔晉國,而沒有遷往晉國的趙氏宗族仍居住在趙城。從此,趙姓不但在晉國紮下根來,而且逐漸昌盛壯大,「三家分晉」後所建立的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趙國被秦滅亡後,趙姓出現了兩大分支—天水趙氏和涿郡趙氏。趙國末代郡王趙嘉被秦始皇遷往西戎,趙姓一部分隨之遷往甘肅,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趙氏;趙悼襄王之子趙遷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其後裔在漢時又自房陵遷居到涿郡蠡(li立)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趙姓另一支派———涿郡趙氏。此後趙氏又不斷向外擴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明時《百家姓》的統計中趙姓排在了第15位。到了宋代,趙姓在《百家姓》中居第一位。2006年前,趙姓全國總人口有2000多萬人。按人口比例,趙姓為中國的第七大姓。2007年,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公布:全國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趙姓是分布很廣、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4.29%,按人口比例,為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八大姓。
趙姓名人不勝枚舉,春秋時有晉國的趙勇,戰國時有名將趙奢、平原群趙勝、秦宰相趙高。西漢有趙嬰棋,關內侯趙廣漢,成帝皇後趙飛燕,營平候趙充國,年逾七十猶馳馬破敵。三國時有名將趙雲。唐代,苗族人國珍任工部尚書,也姓趙。宋代趙氏立國歷經320年,為帝王者有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等,還有名宰相趙普,西夏國君李元昊出自黨項羌族,也被宋太祖賜姓為趙。元代有著名書畫家趙孟俯等。明代有吏部尚書趙南星,清代有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等。近代以來,趙姓名人更多,如作家趙樹理、詩人趙朴初、藝術家趙丹等,都為世人所熟知。中國人民解放軍有12位趙姓當代將軍。他們分別是趙可銘上將,(-——),湖北省武漢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8年晉升為中將軍銜,2004年6月20晉升為上將軍銜。趙南起上將,(-——),朝鮮族。吉林省吉林(今永吉)縣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趙坤中將(1929-——),江蘇省豐縣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趙昭中將(1923-2004),原名趙明發,筆名趙松,河北省安國縣(現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2004年1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趙先順中將(1924-2002),河南省永城縣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2002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趙興元中將(1925-——),山東省濟南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趙國臣中將 (1935-1994),遼寧省綏中縣人。1993年晉升中將軍銜。1994年9月27日因病逝世,終年59歲。趙炳耀中將 (),山東省萊陽縣人。1990年晉升中將軍銜。1993年1月退役。2001年7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9歲。趙文瀧少將(1942-2004),河北省易縣人。1995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4年1月7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62歲。趙本勝少將 (1942-2004),安徽省舒城縣人。1995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4年1月16日逝世,終年62歲。趙宗煥少將 (),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4年2月22日,因病在哈爾濱逝世,終年71歲。趙織雯少將(1935-——),女,上海市人。1990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趙姓家譜介紹
趙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譜,宋的《天水堂·趙氏族譜》把西漢名將營平侯趙充國世系的發展、演變做了詳細的記載,在「漢傳至宋系圖」中列了一世祖趙充中至六十七世趙景雍,表明天水遷長安、又遷襄陽樊城、再遷洪州,至趙景雍時移居江南的歷程。趙姓規定每30年修訂一次家譜。現存趙姓家譜多是清代和民國初年纂修的。
趙姓族譜
趙姓族譜雖有以上種種類型,但從其發展歷史來看,這些類型並非同時出現,而是大體經歷了一個從簡易家譜,到族譜、支譜、房譜,再到宗譜、統譜等聯宗合纂的演進過程。同樣,族譜的修撰格式也有一個從簡單譜系、譜表到體例完備的發展過程。就現存清代、民國時期的趙姓族譜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譜序。這是每部族譜都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包括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以及跋語等。外族人寫序通常是當朝、當地的名人,或是與家族有特殊關系的人。譜序跋的內容大致是修譜緣由、修譜經過、家族淵源傳承,有的譜中還闡發一些修譜理論。隨著族譜撰修的次數增多,序跋也不斷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譜,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況是續修次數越多,譜序就越長,譜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歷史的重要資料。
二是譜例,即修譜凡例,主要闡明族譜的纂修原則、體例、領譜和族譜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間所修的《天水堂趙氏合修族譜》凡例共有20則。《山陰華舍趙氏宗譜》除錄舊譜凡例外,還新增凡例若干條。
三是先世考與遺像贊。主要考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和分支遷徙情況,爾後是把本家族中最顯赫、有德行功業的先祖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贊。這方面,民國年間所修的《東萊趙氏家乘》最具典型。不僅考述文字簡明清晰,祖像的繪制也十分精美。在說明本脈出於蜀漢順平侯趙雲,世居成都府紅花市之後,用四言聯句表達家族的遷徙、興盛情況,頗有特色:「聿維我譜,俱詳歷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遷萊,郡城安宅,嘉靖開科,隆萬任職。伯鎮封疆,仲總六卿,武勛相業,朝廷所榮。願紹前烈,德言與切,綿長先澤,睦族敦宗。」另外,趙宋皇室後裔的族譜大多載錄《太祖遺訓》一文。
四是恩榮錄。主要刊載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員對家族或家族成員的封贈文字和匾額。山陰華舍譜中有御印、御押,東萊趙氏有「誥命」、「封贈」、「蔭襲」、「旌表」四項。
五是家法族規。清末民初所修的趙姓族譜中,一般都是舊規、新規分列,內容龐雜,財產婚姻、祖業管理、家族往來,舉凡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無所不包,且各個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側重,但都不離敬宗收族這一核心內容。
六是祠堂墳墓。趙姓對祠堂、祖墳的修建歷史、建築規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詳盡記載,有些譜中配有簡單的繪圖。其中大量內容是有關宗祠的管理規章,如山陰華舍趙氏譜中有「宗祠條規」、「陵祭條款」、「宗祠禁約」、「宗祠祭典」、「宗祠儀注」、「六陵儀注」、「宗祠儀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聯額」,另外還有歷代相關的碑文、記頌等。
七是世系。這是趙姓族譜中的主要內容,佔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兩種形式,一是世系傳錄,即從一世祖開始到修譜日期止,家族成員的姓氏名號、生卒年月、簡要閱歷、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贈等情況;另一種是世系表或世系圖,即以圖表的形式記載該家族的血緣傳承情況。在筆者所見的趙姓族譜中,後一種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傳記,包括行狀、墓誌銘、神道碑以及年譜等多種形式。傳記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與地方誌的體例大體一致。
九是仕宦錄,或稱科第錄,登載趙姓族內歷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單,並簡要記載他們的業績及著述。
十是族產,包括祀田、祖山、義庄、廟產、房屋等。趙姓族譜對這一點相當重視,族田、祖山都寫明地理位置和面積大小。同時《還記載族產的數量、買賣情況、管理細則、收支賬目以及經營租佃。
十一是藝文或名跡錄。收錄趙姓族人或與家族相關的各種著述詩文。名跡錄則是記載與趙姓家族相關的名勝古跡、山水橋梁、庵寺書院和亭台堂舍等。
十二是字輩譜與領譜字型大小。
山東地區14部,其中有益都青郡趙氏、黃縣東西支趙氏、金鄉趙氏、德州趙氏、城陽趙氏、萊陽趙氏、琅琊趙氏、掖縣趙氏等。
❽ 趙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幾啊
在舊版的《百家姓》里排第一,在新版的《百家姓》里排第12。
舊《百家姓》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新《百家姓》
王李張劉陳楊黃孫周吳徐趙……
雖然大家習慣上吧李王張趙說在嘴上。但是李,王,張姓的人口分別都超過了八千萬。而趙姓人口還不足3000萬
❾ 請問趙姓這個姓的來歷
1、來歷
趙姓來自嬴姓,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孫,被舜帝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
2、遷徙分布
趙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位,在台灣省名列第四十三位,人口約三千二百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左右,發祥地在今山西省。西周時,造父的侄孫非子封於犬丘,建立秦國。造父的第七代子孫叔帶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晉,並且昌盛壯大,在三國分晉時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到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於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秦始皇滅趙後,把代王嘉之後遷往甘肅天水,趙王遷被流放到今湖北房縣。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遷徙至遼西郡,也是趙姓人在東北活動的開始。
3、趙氏名人
趙宣子:名盾,春秋中期晉國的正卿,是晉國歷史上頗有建樹的政治家,趙國的先祖。
趙簡子:名鞅,春秋後期晉國傑出的政治家,趙國的奠基人。
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政治家,與其父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在位期間打敗了強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
趙雍:即趙武靈王,戰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鬥力,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❿ 趙姓起源何地第一位姓趙的人是誰
趙姓起源於山西省,第一位姓趙的人是周穆王時的造父。
造父封於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造父的第七代子孫)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後來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
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
造父
(10)越南有多少姓趙人口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並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
2008年,趙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7.5人以上,有的地區達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6人以上。
趙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趙姓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沿黃河流域的省區是趙姓分布的主要地區。
趙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河北、冀魯大部、山西、陝甘寧大部、內蒙古中部,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5%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