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越南跟美國之間的關系怎麼樣,未來的越南的走向是什麼
越南和美國的關系現在是越來越好,美國想要在南海佔領優勢首先就是和越南達成一致,所以在軍事上面合作越來越多。
更加讓人驚訝的是,美國還邀請越南參加了海上的軍事演習。這場於國際海事演習預計將動員參加的國家非常多、軍事規模也很大,可以說是這次的軍事演習有著重大的意義。對於以後越南的形勢也有了一個答案了,就是依據美國的力量來壯大自己國家的軍事力量,形成一個在東南亞的一個新的合作聯盟。這是美國第一次邀請越南參加國際軍演。也標志著越南和美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❷ 越戰是什麼什麼是越戰美國和越南發生了什麼事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有時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方面稱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是越南共和國(南越)與美國同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民族解放陣線」之間的戰爭。越戰是二戰以來美國參與的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很多人也認為它也是冷戰的一部份,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庭艷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甘乃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詹森將戰爭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尼克森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南越政府軍隊被北越人民軍和南越解放軍消滅,越南獲得最終的統一。
背景
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共產黨」,簡稱「越共」)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越共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共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實行獨裁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步入戰爭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暴動。1960年,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權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甘乃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雪夫肆意欺淩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雪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子試驗。嚴峻的形勢使甘乃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印度支那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甘乃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戰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專制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甘乃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逐步升級
1965年,美軍用凝固汽油彈轟炸西貢南部的一個越共游擊隊的建築。腐敗無能的南越政府軍面對被俗稱為「越共游擊隊」的民族解放陣線節節敗退。為了阻止北越對越共游擊隊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協助,進行電子戰支援。1964年8月2日,一艘執行任務的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遭到北越魚雷艇襲擊。美國隨即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
「東京灣事件」是越戰的重大分水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做出了強硬反應。越共游擊隊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復性攻擊。北越325師進入南越領土集結,標志著北越正規軍(越南人民軍)對南越的公開進攻。美國國會則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可以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對付這一挑釁行為。這事實上給予了總統林登·詹森在不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的權力,詹森隨即將戰爭大大升級。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短短數月之後,美軍在越人數已高達22萬。詹森還批准了「轟雷行動」(「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然而美國對北越的所有轟炸行動與目標都由華盛頓進行嚴密的控制,每日的轟炸目標的選擇由國防部和白宮來規劃,前線指揮官無法根據實際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國防部與白宮非常擔心傷及中國或是蘇聯派駐在當地的顧問而引發的正面沖突,對於轟炸目標的選擇與交戰規則有非常多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往往與美國追求的戰術或是戰略目標完全背道而馳。譬如說,美軍在未經批准下無法攻擊北越的軍用機場,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軍的戰斗機在准備起飛,美軍的飛機也不可以發動攻擊。對於北越的交通與重要設施也多半限制在可以攻擊的范圍以外。事實證明,旨在阻止北越對南方的滲透的「轟雷行動」在這種綁手綁腳的指揮下,是徹底的失敗。北越武裝司令武元甲依然將他手下的部隊以驚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團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志明小道,頂著空襲,進入南方集結。
1965年11月14日,美國第1騎兵師和北越66團在德浪河谷爆發第一次遭遇戰,經過3天激戰,北越死亡超過1200人,美軍死亡約200人。美軍取得了勝利,但同以後無數次的戰役一樣,戰術上的勝利無助於改變美國的困境。北越已做好准備承受巨大的傷亡,並且堅信無限制的消耗戰最終會迫使美國人撤出越南。美國駐越軍原司令官威斯特摩蘭(Westmoreland)相信更多的「德浪河谷戰役」將會迫使北越認輸,發動了一系列「搜尋並摧毀(search and destroy)」北越軍隊的行動。北越軍隊則執行武元甲的消耗戰略,在精心准備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軍進攻,激戰至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就撤離戰場。威斯特摩蘭不斷的向國內報告美軍所取得的勝利,宣稱北越的戰鬥力正在被逐步削弱。而實際上,為了應付北越似乎無窮無盡的攻勢,駐越美軍在1967年底已達到50萬,並且威斯特摩蘭還要求更多。
1968年1月底,北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超過8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南越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發起了進攻,其規模和慘烈程度令習慣了威斯特摩蘭戰報的美國人大為震驚:無數的軍事設施和政府建築被破壞;戰斗最激烈的舊京順化幾乎全毀;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在這次攻勢中,北越損失了超過5萬人,但到了5月,他們就恢復了進攻能力。春節攻勢使詹森不得不承認失敗,1968年3月31日,詹森發表演講,終止「轟雷行動」,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Abrams)將軍接替威斯特摩蘭指揮在越美軍。
根據美國政府的邀請,韓國從1965年開始派青龍、白虎、猛虎等戰斗部隊,到1973年的九年間一共有三十萬以上的韓國士兵參加了越戰。其中4,687人戰死,射殺了四萬多名敵軍。為了支付韓國的軍事開支,美國對韓國政府提供了10億左右美元。美國以外,韓國(原名南朝鮮)是最大的派兵國家。
反戰運動
小規模的反戰運動1964年在大學的校園開始,同時發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學生行動主義。人口數量龐大的嬰兒潮一代也到了該上大學的年齡。反戰運動的成長也要部分歸因於廣泛的電視新聞報導,使得大學年齡的美國人比以前幾代能夠獲得更多的有關戰爭的資訊。
到1968年,反戰示威遊行已遍及全國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員警發生大規模沖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為了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10多萬學生湧入華盛頓進行抗議。
上千的年輕美國男人選擇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徵召的風險。當時,全部適齡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適齡男青年還沒有達到投票年齡和允許喝酒的年齡,各個地方的挑選服役系統辦公室(「兵役局」)沒有明確的兵役豁免方針,因此可以很寬松地決定誰需要服役,誰可以得到豁免。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產生了兵役彩票制度,在這一制度中,年輕男性的生日決定了他徵召的相對風險(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處於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輕人被強迫在軍隊中拿生命冒險,但卻沒有選舉權,不允許喝酒,這種情況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國范圍內降低投票年齡,在許多州降低了飲酒年齡。
1977年1月21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赦免了多數在越戰中逃避服兵役者。
「越南化」
1969年,尼克森成為美國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並於當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軍。但在美越談判進行的同時,戰爭仍在繼續。1969年3月,美軍開始秘密轟炸柬埔寨境內的北越軍事基地;5月,漢堡高地戰役爆發。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親美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的政權;5月,在朗諾的默許下,美軍入侵柬埔寨,進攻那裡的北越軍事基地。到1971年,美軍死亡人數已超過4萬。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了幾乎全部北越軍事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復活節攻勢」。尼克森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進行全面轟炸。北越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職,文進勇接任越南人民軍司令。復活節攻勢的失敗,美國B-52戰略轟炸的威力,以及急於同美國改善關系的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前。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越南、美國、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西貢政權)在巴黎正式簽定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隨後兩個月內,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戰爭結束
1975年,南越平民登上美軍直升機撤離美軍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間的戰爭並未結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游擊戰依舊在進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鄉村。1975年1月,北越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發起了最後的決定性攻勢。短短幾個月內,南越政府軍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繼陷落。四月,北越發動春祿戰役和胡志明戰役,旨在於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貢,以防南越軍隊能重新組織起新的防禦和反擊。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而一家旅館樓頂上的直升機撤退也成了美國捲入越戰的結束的標志。同日西貢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南越政權覆滅。同年,柬埔寨和寮國的共產黨也先後奪取了政權,越南戰爭以共產主義的全面勝利告終。
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統一,組成新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被改名胡志明市。數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處決,更多人被捕。越共取得政權並統治至今。
傷亡統計
北越正規軍和被認為是越共游擊隊的人員:110萬人死亡,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
美軍: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2000多人失蹤。
南越政府軍:死亡13萬人,受傷50萬人。
韓國軍隊:死亡4500人。
澳大利亞軍隊:死亡500人,2400人受傷。
泰國軍隊:死亡350人。
紐西蘭軍隊:死亡83人。
❸ 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是何時簽訂的
遏制中國和共產主義的屏障
——美、英等8國簽訂《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積極支持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戰爭。美國向法國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支持法國的侵略行徑,從1950年到1953年,美國運送給駐越南法軍的軍事物資達40萬噸以上,其中包括戰車、飛機、艦艇、武器彈葯等等。1954年向法軍提供的援助,高達10億美元,幾乎佔了法軍侵越軍費的80%。美國還派遣軍事顧問人員赴越南,協助法軍。
1954年7月,法國與越南在日內瓦會議上達成停火協定,參加會議的美國拒絕在協定上簽字。9月8日,美國與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簽署《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把印度支那三國劃為「保護地區」。
美國的所作所為,目的是在東南亞建立遏制中國和共產主義的屏障。
法國從越南撤軍後,美國立即取代法國控制越南南部。1955年10月,美國扶植吳庭艷在西貢建立「越南共和國」。美國不惜重金,向南越提供大量援助,用先進武器武裝南越軍隊,並在南越建立海空軍基地,試圖將南越建成其在東南亞的反共堡壘。到1960年,美國派到南越的軍事顧問達到2000人。南越軍隊的團、營級都配備了美軍顧問,參與作戰計劃的制定。
南越政權在美國的扶植下,對人民實行血腥的恐怖統治,四五年間就殺害了約8萬群眾,幾十萬人被逮捕迫害。吳庭艷還大量任用親屬、親信,他的妻子、兄弟和其他家庭成員都在政府中位居要職,38個省的省長和各縣縣長都由他指派。
南越人民奮起反抗吳庭艷的反動統治,開展武裝游擊戰,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也大力支持並領導南方人民的武裝斗爭。1960年上半年,南越西南部的游擊區連成一片。12月,游擊隊成立統一的領導機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有20多個政黨和團體參加了這個組織。南越人民的斗爭進入有組織、有領導的階段,武裝斗爭的規模不斷擴大。
1961年,肯尼迪就任美國總統,美國開始更深地捲入越南內戰。5月11日,美國副總統約翰遜訪問西貢,他與吳庭艷共同簽署了聯合公報,決定採取措施擴充南越軍隊,加緊鎮壓南方人民的反抗。從這時起,美國在南越發動了一場「特種戰爭」。
這場「特種戰爭」的方式是:由美國裝備、訓練南越軍隊,並由美國的顧問指揮,實施「反游擊戰」。美國計劃將南越軍隊擴充到50萬人;在18個月內平定南方。為實現這一計劃,吳庭艷大肆擴軍,接連不斷地向游擊隊發動「掃盪」和「清剿」。僅1962年,南越軍隊就殺害了3萬人。
在「特種戰爭」中,美國還發明了「戰略村」戰術,將游擊隊活動頻繁地區的居民,集中遷居到各個「戰略村」。「戰略村」周圍建有壕溝、鐵絲網、碉堡、望塔,再布置上地雷,並派軍隊把守。居民走動和進出,都要憑通行證,沒有絲毫自由。「戰略村」實際上就是一種集中營,美國企圖用這種手段困死游擊隊。
為了更好地進行「特種戰爭」,美國不斷向越南派遣美國軍隊。1962年2月,美國在西貢設立「美國軍事援助司令部」,指揮美軍和南越軍隊,標志著美國開始直接介入越南戰爭。美國在本土的布雷格堡建立一所特種戰爭訓練中心,訓練美國軍人在叢林和山地進行「反游擊戰」的技能;美國空軍在佛羅里達也建立了一個訓練中心,訓練突擊隊員。這些特種兵和突擊隊員受訓後,就被派往南越作戰。到1963年11月,美國派到南越的軍人達到16000人。
但「特種戰爭」並沒有取得預想的戰果,反而激起越南人民更加頑強的反抗,18個月內平定南越的計劃破產。
吳庭艷是天主教徒,1963年5月,他以政府名義禁止在順化市升掛佛教旗幟,引起南越佛教徒的不滿。南越大多數人信仰佛教,佛教徒紛紛舉行遊行示威,抗議政府的行為。南越警察向示威人群開槍,打死打傷數十人。當局還慘無人道地將十幾名僧尼剝去衣服,裸體遊街,憤怒的僧尼以自焚抗議,引起世界的震驚,也激起更大的民憤。美國為了平息南越人民的怒氣,策動南越軍人發動政變,殺死了吳庭艷。
到1964年底,南越人民武裝已經解放三分之二的地區,「特種戰爭」遭到失敗。
約翰遜繼任美國總統後,進一步擴大越南戰爭。1964年8月1日,美國驅逐艦闖入北部灣北越領海,被北越魚雷艇擊退。美國政府連忙宣稱,美國海軍遭到挑釁。8月3日,約翰遜繼續下令美國艦隊到北部灣巡邏。第二天,美國又宣布美國海軍遭到第二次襲擊。8月5日,在國會的授權下,約翰遜派飛機對北越發動空襲,將戰爭擴大到越南北方。
1965年2月,約翰遜命令空軍對北越實施持續轟炸,北越的交通道路、機場、軍事設施、工廠、電站、城鎮,都成了美國空軍的轟炸目標。一時間,越南北方的無數村鎮被夷為平地。
轟炸北方的同時,美國決定將在南越的戰爭升級為一場「局部戰爭」。1965年3月8日,美國3500名海軍陸戰隊員在越南峴港登陸。此後美軍地面部隊源源不斷開到南越,1965年底已達18萬餘人,1966年增加到38萬,1967年超過了50萬。
美國在越南的「南打北炸」,並沒有嚇倒越南人民。1968年1月中旬到2月初,南越人民武裝發動新春攻勢,同時對包括西貢在內的大小百餘個城市以及30多個機場,進行襲擊,殲滅美軍和南越軍隊15萬人。美軍拚命展開反擊,在美萊村,美軍屠殺了500名手無寸鐵的平民,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
戰爭以來,美軍已死傷10萬餘人,軍隊士氣低落,士兵開小差不斷,刺殺官長的事時有發生。龐大的軍費開支,使美國經濟出現危機,國際收支狀況惡化。早在1965年,美國反戰團體就組織了「全國爭取越南停戰委員會」。1967年4月,紐約的一次和平遊行吸引了30萬人參加。1968年,美國國內反戰呼聲更加高漲,美國人民對這場無法取勝的戰爭已經厭惡。
1968年3月,約翰遜宣布不再對北緯20度線以北地區進行轟炸。5月,美國同北越在巴黎開始談判。10月底,約翰遜宣布無條件停止轟炸北越。次年1月,由美國、南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北越四方參加的和談,繼續在巴黎舉行。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宮,他決定讓美國從越南脫身,使越南戰爭「越南化」,用越南人打越南人。這時,南越五分之四的土地已被人民軍隊控制,並建立了各級人民政權。6月,南越愛國力量宣布成立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尼克松也在6月宣布從南越撤軍。從1969年7月到1970年,美國分批從越南撤出了近20萬部隊,駐越美軍不斷減少。
此後,美國在越南談談打打。1972年5月,尼克松下令封鎖北越領海,恢復對北越的轟炸,試圖挽回美國的顏面,但一切都是徒勞了。
經過4年的較量,1973年1月27日,美國政府不得不同北越在巴黎簽署《關於結束越南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美國表示尊重越南的獨立和主權,從越南撤出美國軍隊。同年3月底,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越南戰爭中,美國在越南共投下800多萬噸炸葯,造成越南160萬人死亡。美軍約死亡5萬人,傷30餘萬,這是美國歷次戰爭中最慘重的失敗。這場戰爭還在美國人民心靈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一位美國歷史學家稱,越南戰爭是「使美國遺臭萬年」的戰爭。
中國為越南人民抗美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援助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越南,並派遣工程、防空、後勤保障部隊30多萬人赴越支援。美國正是懼怕中國的力量,始終沒有向北越發動地面進攻。
1975年春季,南越人民軍隊向南越政權發動最後的攻勢,4月30日解放西貢。次年6月,越南宣布南北統一,國名定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❹ 哈里斯大笑回應阿富汗問題說了啥
日前,一則#哈里斯大笑回應阿富汗問題#備受輿論關注。據外媒報道,美國副總統哈里斯目前正在新加坡訪問,當被記者問及有關阿富汗問題時,她的反應竟是哈哈大笑!
隨後她接著說:「我們現在最優先考慮的是確保美國公民、與我們一起工作的阿富汗人,包括婦女和兒童安全撤離。」
據共同社新加坡8月22日報道,美國副總統哈里斯22日抵達新加坡,這是她首次正式訪問亞洲。報道稱,她此行將訪問兩個國家,另一個是越南。在她訪問亞洲之際,美國總統拜登因為從阿富汗倉促撤軍造成的混亂局面而面臨國內外強烈譴責。
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將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會晤
彭博8月23日報道,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周一將在新加坡召開一系列會議,此行旨在增進與東南亞的關系。
報道稱,哈里斯計劃於周一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會晤,並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她還將於周二出席一場關於供應鏈彈性的圓桌會議。
哈里斯周五表示,全球晶元短缺引發的問題「非常真實」。有限的供應繼續導致美國汽車和消費電子行業生產延遲。新加坡一直在尋求提高晶元製造人才和製造能力。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曾表示,哈里斯將在訪問期間討論合作領域,包括疫情應對和數字經濟。預計雙方還將討論綠色經濟和網路安全問題。
分析認為,由於美國急於從阿富汗撤軍,外界的種種質疑可能給美國與東南亞的關系蒙上一層陰影。
❺ 為什麼美國打越南那麼吃力,打伊拉克很容易
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說美國對伊拉克的攻擊比他打越南要簡單很多。首先我們從最簡單的一個層面分析。越南的地理環境很復,它的天氣炎熱,而且有很多的高山和雨林,美軍在這里作戰發揮不出任何的優勢。反觀伊拉克來說,伊拉克的大部分區域都是沙漠,一眼就能夠望到頭,這無疑為美國的進攻提供了更多的視野和機會。
三,中美蘇形成"三國"格局
對於越南戰爭,美國無疑是主要打手,中蘇兩國也有不同程度的參與,但有關軍事專家分析認為,當時三國都有不同程度的顧慮。美國擔心中國插手,因而接受朝鮮戰爭的教訓,一直不敢跨越南北界線。中國擔心蘇聯介入,所以對北越並無全力支持。而蘇聯則擔心腹背受敵,對越支持同樣持謹慎態度。三方互有顧慮相互制約,都不敢實施更大的動作,致使越南戰爭打成了持續20年的馬拉松戰爭。
而在攻打伊拉克的時候,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中的霸主,他沒有任何的顧慮,只管大規模的轟炸和進攻就好了。僅僅幾天的功夫,美國就將伊拉克的首都佔領宣布戰爭結束。
❻ 美國務卿蓬佩奧什麼時候將首訪越南
越南外交部副發言人吳全勝7月5日在外交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應越南政府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范平明的邀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將於7月8日至9日對越南進行訪問。
預計,訪越期間,蓬佩奧將同越南高層領導人舉行會談。雙方將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
❼ 美國總統訪問越南要解決哪些問題嗎
特朗普於11月10日下午抵達越南峴港,將參加在當地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對越南展開正式訪問。
據越南通訊社報道,2017年APEC高官會主席、越南外交部副部長裴青山7日表示,特朗普此訪是其就職後首次訪問越南,充分體現出美國對越南的關注,也是美國履行對亞太地區合作與繁榮的承諾的舉措。越美於2013年建立的全面夥伴關系正蓬勃發展,此次訪越的目的在於加強雙邊關系,使其符合於亞太地區的發展趨勢。
美國總統訪問越南要解決問題有:
美越防務合作繼續升溫
根據白宮網站日前公布的信息,繼10日訪問峴港之後,特朗普11日將飛抵越南首都河內,對越南進行正式訪問。特朗普將與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和其他高級官員舉行會晤,屆時兩國將強調美越全面夥伴關系的活力。
《海峽時報》報道分析指出,特朗普將前往越南首都訪問這一安排有重要意義。越南外交學院副院長陳越泰(Tran Viet Thai)對《海峽時報》表示,期望特朗普此行會談及美國政府對越南所許下的承諾。
2016年5月,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訪越期間宣布,美國將全面解除對越南的武器銷售禁令,但對越武器出口須「逐筆審議」。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在與奧巴馬會談後的記者會上說,越南對此表示贊賞,並稱這顯示出兩國關系已經「完全正常化」。
2016年,特朗普上台後,繼續加強美越兩國的防務合作。
阮春福今年5月訪美前夕,美國向越南海岸警衛隊贈送了六艘巡邏艇及一艘巡邏艦。5月31日特朗普在白宮與阮春福會談時表示,雙方將加強防務等領域的合作。值得注意的是,阮春福訪美期間,還與特朗普討論了航母訪越事宜。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今年8月與到訪的越南國防部長吳春歷會談期間,五角大樓宣布,2018年將派一艘航空母艦訪問越南。這將是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後美國航母首次訪問越南。
新華社報道稱,美越軍事交流頻繁的背後,是美越關系升溫,美國把越南視為在東南亞的重要夥伴,越南則藉助美國增強自身影響力,搞區域制衡。
對此,許利平表示,美越在防務領域的合作是相互利用的,這種合作都是基於兩國短期目標的考量,並非是服務於美越長遠國家利益的打算。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沈丁立對澎湃新聞分析道,盡管美國和越南在繼續防務合作,但幾乎不可能取得突破。兩國擁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這從根本上決定了美越兩國的防務合作帶有各自的目的,必然不會深刻。
此外,《海峽時報》報道援引越南胡志明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張明武(Truong-Minh Vu)的話認為,在越南國內,因為越戰等眾多因素,與美國加強軍事聯系仍是一個敏感的話題。
就在上個月,越南中央軍委常委、國防部副部長阮志詠上將赴美出席2017年越美國防政策對話框架會議期間,在與美國國防部戰俘及戰斗失蹤人員家屬聯合會負責人格里菲思(All Mills Griffiths)會面時,阮志詠表示,美越發展防務等各領域關系仍需克服越南戰爭幾十年來的持續影響,而克服過去越南戰爭的後果,也將成為「打開越美關系長久未來之門的鑰匙」。
❽ 揮不去的越戰陰影 美國VS越南:敵人還是朋友
2005年6月,時任越南總理的潘文凱在白宮與布希舉行歷史性會晤。
越南統一已經有31年了,美軍也早就已經撤出越南。但是越南戰爭至今仍然是美國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它在美國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於今天人們還在用越戰來比擬美軍在伊拉克的狀況。
盡管歷史依然歷歷在目,但是現在的越南已經與1975年統一的時候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與美國的關系也是如此。不過,在橙劑、貿易等問題上的摩擦仍在影響兩國關系的發展。「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適用於今天的美越關系。
美越關系開啟新篇章
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越南在他們的印象中仍然是殘酷戰爭的景象:美軍在越南的叢林里灑下橙劑導致大片森林枯萎,受害者出現癌症和基因異常;B-52轟炸機投下炸彈;外國人爭先恐後地擠上從美國大使館起飛的直升機;全身著火的小女孩在路上哭喊著奔跑……
這個星期五,美國總統布希將踏上越南的土地,出席在那裡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將於本周末在河內舉行的APEC會議,是越南迄今舉辦的最大的會議。
布希將成為第二位到訪越南的美國總統。他將與越南總理阮晉勇、國家主席阮明哲舉行會面。自1995年美越關系正常化以來,越南和美國的關系一直在穩步改善。
2000年11月,美國總統柯林頓對越南進行為期3天的正式訪問。當時,美國媒體乃至世界媒體很是熱鬧了一陣子,認為這一訪問揭開了美越關系的新篇章。
但是真正埋葬美越不愉快歷史的,卻是去年6月越南總理潘文凱對白宮的訪問。潘文凱也成為越南戰爭結束以來首位踏上美國土地的越南領導人。
那次訪問除了與布希見面外,潘文凱還會見了包括比爾·蓋茨在內的商界領導人。而潘文凱訪美期間前往紐約股票交易所敲鍾,則被視為越南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及加強美越經貿往來的信號之一。
在越南超過一半的人口在30歲以下,他們沒有戰爭的恐怖記憶。對於年輕人,特別是逐漸出現的中層階級來說,新車、名牌已經成為他們追求的地位的象徵。
在今年6月,潘文凱和國家主席陳德良辭職,取代他們的是更加年輕的總理阮晉勇和國家主席阮明哲。這一變化也被視為越南將更加註重未來,而不是過去。
越戰後遺症留陣痛
阻止東南亞恐怖活動的共同願望,推動了美越關系進入新領域——軍事合作。此前,美越已經在尋找越戰中失蹤美軍問題上展開合作,近年來在軍事領域合作更加密切,兩國去年曾簽署軍事合作協定,內容包括擴大在越南的軍事教育和訓練計劃。今年6月,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首次踏上越南的土地。
日益增長的經濟聯系更進一步促進了美越雙邊關系。越南戰爭結束了30年之後越南已經成為美國商人投資的重要地方之一。雙方2000年簽署貿易協定之後,年貿易額已從當時的15億美元上升到80億美元。
目前已有大批美國商人前來越南投資做生意。微軟總裁蓋茨4月訪問了越南,同越南政府簽署了商業合同,並表示越南可能成為「頂尖的軟體外包」國家。2006年早些時候,英特爾公司和越南簽署了總額6億美元的合同。
盡管如此,美越雙方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解決,影響最大的就是橙劑問題。美軍從1961年到1971年在越南噴灑了約8000萬升落葉劑,其中絕大部分是橙劑。在今年初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大部分由橙劑造成的環境損害至今都沒能夠獲得恢復。
更為嚴重的是,不僅當年的受害者出現癌症和基因異常,他們的子孫也被殃及。在越戰已經過去30多年的今天,越南仍然有大量畸形兒童出生。據越南政府估計,有50萬兒童患有先天性缺陷,其他200萬兒童則遭受癌症和其他病痛的影響。在一些醫院,經常會有嚴重畸形的新生兒遭到父母的遺棄。
此外,雖然這幾年越南與美國的關系已經得到改善,但兩國的關系經常受到華盛頓對河內的人權指責,以及許多越裔美國人反對河內政府而受到影響。
就在布希訪問河內前夕,越南指控包括3名美國公民在內的7人涉及恐怖活動,3名美國公民被宣布恐怖罪成立判以15個月監禁以及驅逐出境。
美越關系發展史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發動了越南戰爭。這場戰爭使300多萬越南人死於非命,1975年4月,越南戰爭以美國的失敗告終。然而,兩國關系仍凍結了整整20年。
1995年7月,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宣布,美國和越南建立正式外交關系。
2000年11月,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越南。這是1969年尼克松總統的訪問後,美國總統首次訪問越南。
2005年6月,越南總理潘文凱訪問白宮,成為首位踏足美國土地的越南領導人。
❾ 援越抗法的戰爭年表
1883年,越南為法國統治的殖民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9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河內奪取政權,取得八月革命勝利。
1945年8月25日,保大帝下詔退位。
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河內成立。
1945年9月12日,法國軍隊乘英國戰艦登陸西貢。
1946年5月30日,胡志明到訪法國,商議越南問題,被法國拒絕。
1946年11月,法國再加派二萬名士兵登陸越南。
1946年12月,法軍向北部進攻,河內失守。
1949年6月14日,以保大為元首的越南國正式成立。
1950年1月,胡志明到訪中國,並向中共要求軍事援助。
1950年7月,中共軍事顧問團,進駐越南,協助北越軍的軍事訓練。
1950年12月,應法國人民要求,法國政府撤軍越南。
1953年,朝鮮半島戰爭完結。美國副總統尼克遜到訪越南,訪問駐越法軍,並宣布美國經濟支持;以及派十二個美軍軍營支援。
1954年3月-7月,法、越奠邊府戰役發生。
1954年7月21日,法國簽署《日內瓦協議》而撤出中南半島。越南於北緯十七度線上劃分為臨時軍事分界線。南北越正式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