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皖南事變的簡介
皖南事變又稱為新四軍事件,此間的「皖南」即指事變發生地區——安徽南部,而新四軍則是指共產黨轄下;分別由葉挺和項英擔任正副軍長袁國平擔任政治部主任的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該事變發生於民國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與新四軍之間的一次數萬人規模的中等沖突事件。
事件中,新四軍所屬軍部兵力與皖南部隊遭到了嚴重的損失。范力沛認為,此事件起因為此前黃橋事件,是國民政府對黃橋事件的報復行動。
(1)越南事變發生於什麼時間擴展閱讀:
當時擔任新四軍秘書長的李一氓,晚年總結出新四軍十一條失敗原因:「出動太遲,假如能提早四五天,結果也不會如此之難堪;估計敵人太低,估計自己太高,以為四十師不堪一擊;在地形選擇上當把自己放在高山上,放在深谷中毫無作用;
戰斗准備不足,非戰斗員太多,行裝太多;行軍過久,行軍力不強,敵人是每天一百里路,我們僅四十里路;使用兵力不恰當,兵力分散,假如全軍作一路攻擊,不會感到兵力不足與彼此脫節;
缺乏大兵團作戰經驗,過去三年,戰斗都是團為單位,這次六個團一齊打,毫無協同作戰可言;因過去子彈多,不注意節省彈葯,到後來有槍無彈;參謀長工作差,周子昆只能管後方勤務與教育工作,對作戰部署與指導毫無把握;
項指揮大兵團作戰之經驗與能力差;戰時工作全無計劃,對連指導員只要求單純的鼓動工作,缺乏整個戰役的組織工作。」
Ⅱ 皖南事變時間具體是哪一天
皖南事變發生於1941年1月6日,是國民黨頑固派在新四軍軍部和所屬部隊決定北撤到長江以北蘇皖敵後地區時精心策劃的聚殲新四軍部隊於涇縣茂林地區的一個極其險惡的反動陰謀,也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所發動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Ⅲ 皖南事變。什麼時候
1、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白崇禧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名義致電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和新四軍葉挺、項英,強令將在黃河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於1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復電何應欽、白崇禧,據理駁斥了國民黨的無理要求,但為顧全大局,仍答應將皖南新四軍部隊開赴長江以北。而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計劃密令第三戰區顧祝同、上官雲相將江南新四軍立即「解決」。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
2、歷史背景
皖南事變是抗戰期間,國民黨頑固派對華中的新四軍軍部所發動的一次突然襲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頂點。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頑固派加緊製造反共磨擦活動。1940年10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何應欽、白崇禧發出致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和新四軍葉挺軍長的「皓電」。「皓電」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進行了種種攻擊和誣蔑,並要求在大江南北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於一個月內全部開赴黃河以北,並將50萬八路軍、新四軍合並縮編為10萬人。與此同時,國民黨當局又密令湯恩伯、李品仙、韓德勤、顧祝同等部准備向新四軍進攻。「皓電」成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點。
3、影響
1941年2月,蔣介石公開表示「以後再亦決無剿共的軍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事變,驚醒和教育了對國民黨抱有幻想的人們,孤立了自身。中國共產黨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態度,贏得了多方面同情,擴大了群眾影響,提高了政治地位。
Ⅳ 皖南事變發生在哪一年
皖南事變發生在1941年1月4日。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
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皖南事變影響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勢、在軍事上取守勢,堅決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確方針。周恩來領導南方局在重慶,對國民黨頑固派從政治上和宣傳上進行了猛烈反擊。
中共中央軍委還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整編全軍,繼續堅持抗戰。共產黨的正義自衛立場,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黨派的同情和支持。國民黨當局在政治上陷於空前孤立的形勢下,不得不收斂其反共活動。1941年2月,蔣介石公開表示「以後再亦決無剿共的軍事」。
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事變,驚醒和教育了對國民黨抱有幻想的人們,孤立了自身。中國共產黨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態度,贏得了多方面同情,擴大了群眾影響,提高了政治地位。
Ⅳ 皖南事變,是那一年新四軍死了多少
皖南事變發生於1940年。新四軍犧牲了大約7000人。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皖南部隊9000餘人,從雲嶺駐地出發繞道北上。6日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軍隊七個師8萬餘人的包圍襲擊。新四軍部隊英勇奮戰七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約2000餘人突出重圍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壯烈犧牲或被俘。
軍長葉挺在和國民黨談判時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在突圍中被叛徒殺害。1月17日,蔣介石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聲稱將把葉挺交付「軍法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5)越南事變發生於什麼時間擴展閱讀
皖南事變的烈士陵園
1990年,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周年,在安徽省涇縣城郊的水西山修建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佔地15公頃,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傍涇川,鄰城區,環境優美。主碑紀念廣場由紀念碑、紀念廊、無名烈士墓等組成。紀念碑高12.36米、寬27米,碑面鑲鄧小平「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題詞。碑下方為一漢白玉雕刻的花環,環周白色紀念廊內,鐫刻著新四軍軍歌及《皖南事變烈士紀念碑碑記》。
Ⅵ 皖南事變是什麼時候
皖南事變,又稱為新四軍事件,是指發生於民國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與新四軍之間的一次沖突事件。事件中,新四軍所屬軍部兵力與皖南部隊遭到了嚴重的損失。一般認為,此事件起因為此前黃橋事件,是國民政府對黃橋事件的報復行動。
Ⅶ 皖南事變前因後果
前因:
皖南事變發生於1941年1月6日。1940年10月19日,蔣介石發出「皓電」,限令黃河以南新四軍於一個月內撤到黃河以北,同時密令其數十萬軍隊准備進攻華中新四軍,從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中共中央在揭露蔣介石罪惡陰謀的同時,為顧全大局,決定將皖南的新四軍撤到長江以北,並連電東南局和軍分會書記項英,乘國民黨軍尚未部署就緒,迅速率部北移,防止遭到突然襲擊。
後果:
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蔣介石在政治上、軍事上都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在政治上,蔣介石的反共面目在全國人民面前暴露無遺。國內各小黨派和中間勢力對蔣介石已失去幻想;中共敢於斗爭,敢於勝利,贏得了國內外輿論的廣泛同情和支持,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和在全國人民中的聲望。[2]
在軍事上,盡管新四軍在皖南遭受局部失利,但是何應欽、白崇禧「皓電」、「齊電」限令八路軍、新四軍撤至黃河以北的陰謀化為泡影。而皖南事變後不久新四軍軍部的重建,使部隊由原來的6個支隊擴編為7個正規師,新四軍從此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蔣介石妄圖通過圍殲皖南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部隊來達到取消新四軍的陰謀也徹底破產。
皖南事變發生後的1941年1月17日,周恩來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親筆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一切正義的人們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又一次反共內戰的憤怒和譴責。
Ⅷ 請簡單介紹下皖南事變
事件發生於1941年1月4日-1月14日的該事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第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的一次沖突。
總共就十天,其中打了7天7夜。別的就沒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