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越南戰爭結束後為什麼又發生了中越戰爭
一、越南因素:
1、越戰結束後,越共自認戰勝美國,狹隘的民族野心暴長,妄想建立地區霸權。
2、在中蘇兩國中選擇了強大的蘇聯為依靠。
3、推測中國剛結束動亂,無力與它一戰。
4、其北部地形,人員基礎、軍事裝備、部隊實戰經驗,越方占優。
5、配合蘇聯圍堵中國發展空間。
6、領土野心。
7、驅趕華僑,給中國帶來壓力。
8、邊境跳起爭端。
9、蘇聯的陰謀和越南的野心。
二、中國的考慮:
(一)國內因素-重聚人氣:
1、提高民族凝聚力:文革剛結束,政治斗爭的影響還在,民族士氣低落,各階層矛盾重重。對越自衛反擊戰可以提高、恢復中國共產黨的領
導核心地位,緩解、轉移國內矛盾,凝聚人心、提高我國軍隊及民族士氣。
2、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及領導:鄧公剛上台不久,需要在中國共產黨中樹立威信及核心位置,並強調「黨指揮槍」,重新握穩槍桿子。
3、操練部隊:文革期間,部隊管理混亂,軍心有待重整,同時通過此戰摸一摸我國軍隊戰鬥力如何。
(二)國際地緣政治因素-爭取更大的國際戰略空間:
1、削弱甚至打破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霸權地位:中蘇交惡,而此時越南倚靠蘇聯甚至受蘇聯支使公然在我邊境及周邊國家滋事,因此打擊
越南就是對蘇聯霸權的回應,樹立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強勢位置。而之前鄧公訪美也是借我國與美關系攀升之勢,先向美國打招呼,以
取得美國認同,另一方面向蘇聯施壓:中國打擊越南蘇聯最好不要插手,在這一點上中美是取得一致的。
2、結合朝鮮戰爭(樹立了我國在世界上的軍事強國地位,確立了中國在東北亞的絕對強勢地位,打出了到現在為止都能看得到的戰略空間,威
震世界)、中蘇珍寶島之戰(表明了中國寧願冒受核打擊之風險也不畏強權爭取國家核心利益的決心,威震蘇聯)、中印之戰(樹立了中國
在第三世界中的老大地位,並通過打壓印度,威震南亞),再通過打擊越南、幫助柬埔寨等國以威震東南亞,從而完善中國的周邊環境並確
立中國在亞洲應有的作用(只可惜現在只差打擊東倭,大家拭目以待)。
國內因素及地緣政治因素並不是直接因素或導火索,其對我國發動對越反擊戰只起推動作用。即:如果此時打一仗會對當時國家內部整體
形勢及我國周邊形勢有利,但若沒有下面的原因,我國也不可能冒然打擊越南。
(三)直接因素-打擊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團結友邦:
越南倚仗蘇聯,全然不顧之前中國對越之友好,公然與我翻臉,侵略柬埔寨(我國友邦),犯我邊境,侵害我國利益。打擊越南以穩定
我國邊防,並通過幫助柬埔寨以團結友邦、維護我國在其利益,也是給越南忘恩負義、無視越南戰爭時我國對其幫助的一個教訓。
再者,越南戰爭時,中國幫助越南紅色政權獲得了生存,但並不想越南真正統一,越南南北分治最符合中國利益,使越南成為中國牽制
美國的另一據點(第一據點就是朝鮮半島,現在仍然是中國牽制美國的一招棋,就看中國怎麼走),卻不想越南北部共產黨統一了南越,現在
打小朋友屁股也是對其不聽話的教訓。
能走好一步棋以獲得多頭利益甚至廣闊的國際生存、發展空間,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放棄的。
Ⅱ 越南戰爭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啊
1、原因
(1)中蘇交惡,越南則走上了擴張的道路,在蘇聯支持下,打著解放被紅色高棉奴役的柬埔寨人旗號,向柬埔寨發動了入侵,並迅速佔領了柬埔寨全境同時越南在國內大規模排華;
(2)越南方面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出兵繼承了越南共和國(南越)對南沙群島部分島嶼的佔領,並與中國發生了邊境沖突。
2、戰爭過程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
中國東線部隊攻克高平、同登,西線部隊攻克老街、柑塘,向越南境內突進了20-50公里。越軍採取地方部隊和公安、民軍在邊境一線節節抵抗,主力步兵師實施機動作戰的戰術,以空間換時間,與中國軍隊進行周旋。因其兵力火力不足,戰術保守,雖然給中國軍隊造成了較大傷亡,但仍抵擋不住,重要戰略城鎮紛紛陷落。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
中國東線部隊攻佔諒山、廣淵,西線部隊攻佔沙巴、封土、鋪樓,完成了預定作戰任務,隨即中國政府宣布從越南開始撤軍。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
中國軍隊邊清剿邊撤退,同時炸毀越北境內的重要軍政設施並擄獲當年支援給越南的大量物資。越軍從柬埔寨戰場調回部分軍隊保衛河內,但其不敢和中國軍隊決戰,只能遠遠尾隨中國撤退部隊。在撤軍過程中,有少數中國部隊遭到越南地方部隊和武裝民軍襲擊,造成了一定損失。3月16日,中國軍隊全部撤回了國境內,戰爭結束。
3、戰爭結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全線推進越南北部境內縱深30-50公里,最遠達100公里。收復了被越軍侵佔的中國領土浦念嶺和庭毫山地區;攻佔越南北部高平、諒山、黃連山、萊州4個省的3個省會、1個市、16個縣城、3個鎮以及廣寧、河宣兩省部分地區;殲滅性打擊了越軍第3、345、346師,重創316A師另7個團、25個營(隊),部分殲滅了越軍325B、327、337、338師另12個團(旅),拔除了35個公安屯,共殲敵57152人(擊斃47700餘人,擊傷7270餘人,俘虜2173人);繳獲各種火炮916門、各種槍支和火箭筒及40榴彈發射器16062支(挺、具)、汽車236輛、蘇制反坦克導彈817枚、導彈22枚,擊毀坦克和裝甲車54輛、火炮781門、汽車594輛,炸毀導彈基地3個、機場3個、導彈發射架2個,同時摧毀了越北的大量軍事、政治、經濟設施。
Ⅲ 越南戰爭的原因
一、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二、日內瓦會議決定將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在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三、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
四、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五、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3)越南為什麼會發現越戰擴展閱讀
一、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國代表又在日內瓦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接收了訓練南越軍隊的工作,並宣布支持吳庭艷政權。
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三、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共產黨政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Ⅳ 為什麼會發生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共產黨稱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為越南共和國(南越)及美國對抗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戰爭。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也是該國至今唯一戰敗的戰爭(雖然美國政府自稱是「光榮的撤退」)。越戰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廷琰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北越政府軍和南越解放軍最終打敗了南越政府軍隊,統一越南。
再說對越自衛反擊戰
中越戰爭,又稱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是指於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越南)之間的戰爭。中國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廣義上是指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間的中越邊境沖突),在民間被習慣稱作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中國軍隊在短時間內佔領越南北部幾個重要城市,一個月之內便凱旋,撤出了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到最低點,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持續逃亡。
在這場戰爭之前,越南在國內大規模排華,由於居住在越南的華僑華裔普遍較富裕,在越共發起排華沖擊後他們都喪失了財產,並受到嚴酷的政治壓迫,許多人不得不拋棄財產甚至家人逃亡;越南方面對位於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出兵佔領了南沙群島部分島嶼,並與中國發生了小規模的邊境沖突。而此前越南(北越時期)曾明確表態承認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中國政府方面聲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攻進越南。
我想現在很少有人談到中越戰爭的原因,可能是在八十年代後期,中國的改革開放吸引的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那時人們都在想著怎麼才能賺到更多的錢,而對邊境慢慢的忽視了.當時中央領導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改革開放上.
Ⅳ 越南戰爭為什麼爆發
統一後的越南並未成為中國可靠的盟國,出於擔心國家利益受到中國和柬埔寨民主共和國的損害,越南倒向了蘇聯。1978年12月25日越南侵略柬埔寨民主共和國,破壞了東盟國家的局勢,中國於1979年2月14日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教訓越南
Ⅵ 越南戰爭爆發是怎麼回事
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越共在北越的幫助和支持下,逐漸改變了斗爭方式,轉向公開的游擊戰術。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向南部提供類似的援助。1963年,美國「軍事顧問」增長到1.5萬人,(包括27名將軍);他們也帶來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越南戰爭
自從一九四五年來越戰可分成下述階段
1.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四年的法越盟軍作戰
2.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三年美軍介入越戰
3.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越戰越南化
4. 一九七九年中越共邊境戰爭
大事記要
1.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胡志明宣布獨立
2.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九法越戰爭爆發
3. 一九五四年五月奠邊府法軍向越盟投降
4. 一九五四年七月廿一日簽署日內瓦協議
5. 一九五五年十月廿六日越南共和國成立
6. 一九六三年十一日一日西貢發生政變
7. 一九六四年八月三日發生東京灣事件
8. 一九六八年一月卅日越共發動第一次春季攻勢
9. 一九六九年七月廿五日尼克森實施越戰
10. 一九七0年五月一日美越軍進入高棉越南化政策
11. 一九七二年三月越共發動第二次春季作戰
12. 一九七三年一月廿七日簽署巴黎和約攻勢
13. 一九七五年一月七日越共再度發動攻勢
14. 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七日阮文紹決定放棄中央高地
15. 一九七五年四月卅日越南淪亡
Ⅶ 為什麼會出現越南戰爭這與美蘇二國的戰略布局有什麼聯系
越南戰爭Vietnam War(1945年-1979年)有多種解釋,包括法國的越南戰爭、美國的越南戰爭、越南內戰、中國的越南戰爭等,一般情況下是指其中最著名的美國的越南戰爭(1961年-1973年)。
越南戰爭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美國稱為光榮的撤退)。越南戰爭是冷戰下的一次實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南越反政府武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的支持下,推翻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廷琰的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越南共和國。最先開始支持越南共和國的美國總統是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在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為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漸將美國國防軍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Ⅷ 為什麼會爆發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據統計,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1176000人死亡(最高估計)、600000人受傷。
南越軍隊死亡人數達22萬,美國軍隊傷亡情況也不輕,傷亡人數達36萬,除此以外,美國還為戰爭耗費了大量財力,甚至還嚴重影響了其國內的經濟狀況。
戰爭死亡人數總計200萬左右,光平民就起碼死了50萬左右。對於付出代價最為慘重的越南。
Ⅸ 越南戰爭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越共在北越的幫助和支持下,逐漸改變了斗爭方式,轉向公開的游擊戰術。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向南部提供類似的援助。1963年,美國「軍事顧問」增長到1.5萬人,(包括27名將軍);他們也帶來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越南戰爭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