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軍第一次使用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是在什麼戰爭中
1968年越南戰爭, GBU-1首次使用. GBU-1是寶石路1系列中最早型號, 用750磅M117常規炸彈改裝而成.
② 激光制導炸彈的原理有哪些
作為一種機載精確制導武器,激光制導炸彈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起來的。激光制導炸彈,顧名思義,就是與常規自由落體炸彈相比,這種炸彈利用激光的直線傳播特性進行制導,以增強炸彈落點的精確度。具體過程為,載機藉助於「激光目標指示器」,把激光束投射到目標上,激光束在目標表面產生漫反射,總會有一部分激光反射到激光制導炸彈上,被炸彈的「尋的器」所接收,然後通過控制系統進行換算,再控制炸彈的飛行舵調整炸彈航向,直至精確命中目標。這種激光制導的方式,就像給各種炸彈安上了「眼睛」和「大腦」,就像放出獵狗追兔子一樣,緊緊盯住目標,窮追不放,直到將目標摧毀。
激光制導炸彈首次投入使用,是在越南戰場上。據統計,整個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共投擲激光制導炸彈25000枚,炸毀重要目標1800個,其中還包括普通航彈難以摧毀的橋梁106座。其中,美空軍空襲越南清化大橋是激光制導炸彈運用的典型戰例。清化大橋位於河內以南112千米處,是從河內通往越南南部的鐵路、公路必經之處,在1965~1968年的4年裡,美空軍曾出動數百架次飛機對其進行轟炸,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橋梁不僅沒有完全被摧毀,卻損失飛機10多架。
直到1972年,美空軍僅僅出動了幾架飛機,投擲了十幾枚激光制導炸彈,就使得清化橋梁被徹底摧毀。1986年,美軍飛機利用夜幕長途奔襲利比亞,用激光制導炸彈准確地對卡扎菲總部和駐地實施精確轟炸,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運用激光制導炸彈摧毀了大量伊拉克經過嚴密加固的固定目標,包括五分之四的交通設施。
激光制導炸彈雖然有許多優勢,但是劣勢也不可避免。例如,激光制導炸彈不能在復雜的氣象條件下使用,雲霧雨雪都會嚴重影響激光傳播,煙霧、水幕、沙塵都會衰減激光能量,影響激光制導炸彈的正常使用。
另外,激光制導炸彈是一種「點穴式」的精確打擊武器,難以進行大面積轟炸。非編碼激光制導炸彈攻擊聚集在一起的多目標時,同時發射的激光會互相干擾,往往會出現誤炸、重炸、漏炸,所以激光制導炸彈往往是出動小編隊,單獨使用,這就使火力強度不足,編隊容易遭到數量優勢的敵人進攻。而激光制導炸彈投下後,激光照射飛機不能離開,必須在目標上空盤旋,使用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標,這也使得激光照射飛機極易遭到攻擊,載機生存率降低。
③ 1967年美軍首次在越南戰場上使用哪種先進武器
1967年,美軍首次在越南戰場上使用激光制導炸彈;1972年,又在越南戰場上大量使用了激光和電視制導炸彈。越南戰爭中,美軍先後投放25000餘枚制導炸彈,命中概率達60%以上,圓概率誤差提高到2米,作戰效能比傳統的無制導炸彈提高了上百倍。
④ 越戰中美軍的先進武器
1.美國M60式7.62毫米通用機槍.2. M79式榴彈發射器1962年在越南戰場首次使用,便初露鋒芒,取得了滿意的效果3. 美國MK19式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4. 在越南戰爭中,M26和M26A1式防禦手榴彈是美軍的基本裝備之一
⑤ 美國第一次使用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
中文名稱: 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
英文名稱: PAVE WAY Laser Guided Bombs
研製國別: 美國
研製時間: 1965
分類: E927
關鍵詞: 導彈
編輯本段簡介
「寶石路」系列激光制導炸彈是美國在Mk 80系列標准炸彈上加裝激光制導系統和彈翼而成的一類成本很低的精確制導武器,可以從有限的防空區外投擲,准確地攻擊各種地面和水面目標。這種武器使用通用的激光制導系統,只是氣動力面(舵和彈翼)不同,以適應特定尺寸炸彈的需要,而且除普通炸彈戰斗部外,所有其餘的部件(激光導引頭、控制艙、舵和尾部彈翼組合)均以成套制導附件形式由主承包商得克薩斯儀器公司提供。
「寶石路」系列激光制導炸彈1965年開始研製,至今已經發展了三代,即「寶石路」Ⅰ、「寶石路」Ⅱ和「寶石路」Ⅲ。「寶石路」 Ⅰ是在1974年前發展的。1965年4月,美空軍軍械發展試驗中心對在標准炸彈上使用的兩種激光制導概念進行了競爭性鑒定試驗,試驗證明,激光制導概念是可行的,接著成立了「寶石路」計劃辦公室,並選定得克薩斯儀器公司為研製生產成套制導附件的主承包商。首先改裝M117通用炸彈,並於1968年在越南戰場成功地進行了試驗。後來又對Mk82和Mk84兩種通用炸彈和M118爆破彈成功地進行了改裝。1970年研製出「石眼」(Rockeye)子母彈,1971年鑒定「寶石風暴」(Pave Storm)子母彈。到1974年共研製改裝了八種型號,它們適於從中、高空近距投放,並在越南戰場大量使用(約25000枚)。
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寶石路」於1975年開始研製,1977年投產。使用這一代激光制導系統的主要炸彈有Mk 82、Mk83和Mk 84,另外還專門研製了一種破壞堅固目標的「堅固結構彈」(GBU-17/B),這一代適於從中、低空和更遠的防空區外距離投放。
編輯本段發展過程:
寶石路系列激光制導炸彈,是美國於60年代中期,在MK80系列標准炸彈基礎上加裝激光制導系統和彈翼而發展成的一種精確打擊武器,已發展了三代。目前,已經形成系列化裝備,是美國空軍對地攻擊的重要力量。台灣引進的主要有GBU-10E/B(908公斤)、GBU-12B/B(454公斤)、GBU-12D/B、E/B(227公斤)等,屬寶石路第二代。
性能特點:
1.可在較遠的距離上投放,載機生存率高。
2.命中精度高,極大地提高了有效載荷比。
3.可攻擊多種目標。
4.價格低廉,成本效益比高於普通炸彈50倍。
5.需目標照射保障,載機無法在拋投後迅速脫離。
編輯本段主要改型:
寶石路Ⅰ。有3種型號(1967年裝備)GBU-10B、GBU-10A/B、GBU-12A/B。
寶石路Ⅱ。有7種型號(1975年研製,1977年生產)GBU10C/B、GBU-10D/B、GBU-12B/B、GBU-12C/B、GBU-16B、GBU-17B、MK13/18。
射程增大,制導和控制均有改進。
寶石路Ⅲ。有4種型號(1980年研製,1983年生產)BGU-22/B、GBU-24B、BGU-27B、GBU-28。
精度高,射程遠,低空遠距離打擊能力強。
編輯本段基本數據:
攻擊距離 依投擲高度而定
命中精度 Ⅰ型3米;Ⅱ型1~2米;Ⅲ型1米
彈重 12型225公斤;16型455公斤;10、24型908公斤
彈長 12型3.33米;10、24型4.32米
彈徑 12型273毫米;10、24型475毫米
翼展 12型933毫米;10、24型1.17米
戰斗部 高爆炸葯
彈體 12型MK82炸彈;16型MK83炸彈;10、24型MK84炸彈;27型BLU-109鑽地戰斗部;28型BLU-119鑽地戰斗部
載機 F-5、F-16等
編輯本段作戰應用:
越南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了剛剛研製成功的Ⅱ型彈,共投擲25000餘顆,命中率在60%以上。
1986年美利沖突中,美國出動FB-111戰斗/轟炸機與海軍艦載機配合作戰,使用激光制導炸彈成功地襲擊了班加西、第黎波里的預定目標,附加損失較小。
海灣戰爭中,激光制導炸彈是美軍空對地攻擊的重要武器,美軍共投擲9300餘顆,計6000多噸,命中率達85%以上,為癱瘓伊軍防空體系,殺傷消耗其有生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了激光制導炸彈,其中鑽地型GBU-28在摧毀南堅固設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輯本段識別特徵:
1.採用兩組控制面。第一組是位於彈體前部的舵面,4片,尺寸較小。第二組是位於彈尾部的大面積彈翼,4片,尺寸較大,用於滑翔增程。
2.彈頭前為導引頭,有環狀裝置,特徵較明顯。
3.不同重量炸彈的彈體輪廓略有差異
⑥ 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首次使用了精確化軍事武器
美軍精確制導武器的首次使用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越南戰爭中,使用的是激光制導炸彈,也被當時的人們稱為「靈巧炸彈」。
清化橋,是越南北方通往南方的必經要道。它由中國援建,十分堅固。美軍一直企圖炸毀清化橋。
從1965年至1972年初的7年中。美軍對清化橋突擊了數十次,投下了成千上萬噸炸彈,損失了幾十架飛機和十多名飛行員,耗資10億美元以上,但始終未能將其炸毀。美國太平洋空軍把這座「永遠炸不倒的橋」稱為「使我們聲名狼藉的目標」。
1972年5月13日,美軍一架F-104戰斗機利用機載低功率激光發射器先瞄準大橋,然後,8架攻擊機先後向清化鐵路橋投下了激光制導炸彈,當最後一架飛機離開目標時,清化橋的西半部橋身已經從12米高的水泥橋墩上掉了下去。從此以後,美軍在越戰中平均使用14顆精確制導炸彈就可摧毀一個固定目標。
但是,越戰中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率很低,僅占總投彈數的0.2%。真正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是在海灣戰爭中,使用率為8%;其後的科索沃戰爭為35%,阿富汗戰爭為60%,伊拉克戰爭更是達到90%以上。
⑦ 什麼是激光制導炮彈
激光制導炮彈:
激光制導炸彈裝有激光制導裝置、能自動導向目標的炸彈。具有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和較強的抗電子干擾能力。投射時,它是利用載機上的激光照射器,先向目標照射激光束,經目標反射後,由裝在炸彈頭部的激光導引頭接收,再經光電變換形成電信號,輸入炸彈控制艙,控制炸彈舵面偏轉,導引炸彈飛向目標。激光制導炸彈在普通氣象條件下捕獲目標率高,遇有雨、霧、灰塵、水時命中精度降低。
1、被動防護:
對重要目標進行模糊偽裝,設立假目標,建立多個備用機構,或在重要目標周圍設立假目標。使得敵人飛機用機載紅外、可見光、雷達探測設備進行觀察時,整體圖像模糊不清,找不出真正的攻擊目標。這樣一來,無形中增加了飛行員的判斷時間,增加了飛機在目標區的滯空時間,從而使其被擊落的幾率也增加。重要目標建立了多個備用機構後,即使其中一個或幾個被摧毀後,還能保證其他繼續工作。另外,重要目標隱蔽化、地下化,構建堅固防護等,這些都是被動防護的內容。
2、遮障:
激光有「怕」煙霧、水幕、沙塵的弊病。利用這一弱點,可用釋放煙幕、水幕、煙塵的方法對付敵方激光制導炸彈。這種方法非常實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空軍採用激光制導炸彈攻擊越南橋梁和地面固定目標,一開始命中率很高,後來越南載採用了煙霧、水幕遮蔽的方法後,美軍激光制導炸彈的命中率大大下降。例如,越南為了保衛河內富安發電廠,當美軍飛機飛臨時,在電廠周圍燃燒廢棄的輪胎和濕稻草。並往煙霧里噴水,噴水的高度超過建築物3米,面積為目標的2~3倍,濃度為1克/立方米。結果,煙霧干擾了飛行員的瞄準,使其發現不了電廠的關鍵部位,潮濕的煙霧阻絕了激光的傳播,使激光制導炸彈變成了「不精確」、「不制導」,投下的幾十枚激光制導炸彈,僅有一枚落入電廠圍牆附近,而沒有一枚落入廠區。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在奧希拉克核設施周圍部署了大量的煙幕發生器,並向煙幕中淋水,美軍開始投入70多架次常規作戰飛機進行攻擊都沒有見效。後改用F-117隱形飛機在夜間進行偷襲,用激光制導炸彈也未能一次性的摧毀,連續幾個晚上,出動了十幾架次,投擲數十枚激光制導炸彈才達到目的。可見,煙霧、水幕、沙塵在足夠濃度時,可對激光指示器進行遮蔽,影響激光正常傳播,使激光制導炸彈失效。伊拉克戰爭中,我們在電視畫面中往往會看到伊拉克的許多油井都是濃煙滾滾,以為那是美軍轟炸的結果,其實,這是伊軍為了在廣闊、沒有遮掩的沙漠中保護軍事目標,自己把油井點燃的,其產生的濃煙確實很讓美空軍頭疼。
為了提高遮障的效率,就有必要採用煙霧、水幕、沙塵自動施放系統。所謂自動施放系統,就是設置綜合告警裝置並與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施放裝置相連。具體就是計算機控制系統將和預警系統,或者布置在重要目標外圍的硬殺傷防禦系統(比如高炮,導彈)的預警指揮系統相連,當預警系統告警或者激光感應器偵測出目標受到激光束的照射時,會按照程序啟動點火施放裝置,迅速地形成有足夠濃度的遮障。美國研製的XM—57型發煙機和英國研製的SG—18型發煙機,其遮障效果就非常好。在很短時間內,這種發煙機就可在戰場上形成一道高50米、寬30米,持續時間幾分鍾到幾十分鍾的煙霧籠罩地域,並能有效的使受保護目標避開目視和所有的熱成像儀、光學偵查以及激光瞄準,極大地提高了目標的生存能力,成為一種高費效比的現代軟防禦手段。而蘇聯坦克更有一項絕技,除了坦克炮塔上火炮兩側的煙幕發射管以外,蘇聯坦克還可以通過向發動機排氣管中噴射柴油來產生滾滾的煙霧。這都是有效的防禦手段。
3、有源干擾:
致盲式干擾法是一種重要的有源干擾(又稱積極干擾),它是利用強光束直接瞄準對方激光接收系統中的「眼睛」——感測器,干擾其工作或者令其無法工作,甚至將其摧毀。一般來說,光電設備上的光敏元器件通常比較脆弱,所能承受的光強度有一定限制,一旦超出上限,則會使光敏元器件過載、失靈,甚至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壞,從而使整個光電設備癱瘓。而致盲式干擾就是利用光電設備的這一弱點,趁虛而入。用強激光束照射激光制導炸彈,使炸彈上的光電探測器件失效,最終使炸彈致盲失控。
另一種有源干擾法是欺騙干擾法,即當探測到敵人的激光束脈沖後,以相同的脈沖欺騙激光制導炸彈。比如,當發現敵人飛機正在用激光指示器照射某目標時,我們用敵人激光制導炸彈所用激光束相同的激光,去照射假目標,或者用特設的反光鏡等物體,把它們反射的激光作用到敵人的激光制導炸彈上,就能有效的誘騙炸彈改變方向,去攻擊假目標,從而保存了真目標。
4、打擊干擾:
激光制導炸彈的戰術運用有雙機協同作戰和單機作戰兩種方式。但是這兩種方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炸彈投下後,照射機必須持續的對目標進行照射,直到激光制導炸彈命中,不能「投了就走」。這使得照射飛機在目標區內滯空時間過長。比如飛機進行中空轟炸時,投彈高度為5000米,那麼無動力炸彈投下後,需要在空中飛行40秒左右才能命中目標,在這段時間內,飛行員不但要不停的將激光指示器對准目標,還要顧及地面威脅,這對飛行員的心理素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這當然也是一個打掉它的良機,如果使用猛烈的防空火力進行轟擊,會給飛行員施加巨大的心理壓力,使其不能專心瞄準。海灣戰爭中,美軍一個F-117飛行員,在攻擊巴格達附近的一個導彈陣地時,遭到了地面防空炮火的猛烈射擊,雖然這些紛飛的彈片對其構不成威脅,但是還使其驚恐萬分,匆忙投下兩枚激光制導炸彈之後,就立馬溜之大吉,根本沒有考慮炸彈是否命中目標。看來,這就是為什麼有了防空導彈,還要配置大量高炮的原因,密集的炮火即使不能打下空中目標,起碼也是對飛行員的心理震懾。
⑧ 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有的實戰應用有哪些
越南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了剛剛研製成功的Ⅱ型彈,共投擲25000餘顆,命中率在60%以上。
1986年美利沖突中,美國出動FB-AAA與艦載機一起使用激光制導炸彈襲擊了利比亞,摧毀了預定目標,附加損失較小。
海灣戰爭中,激光制導炸彈為美軍空對地攻擊的最重要武器,美軍共投擲9300餘顆,計6000多噸,命中率達85%以上,為癱瘓伊軍防空體系,殺傷消耗其有生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索沃戰爭中,美軍大量使用了激光制導炸彈,其中鑽地型GBU-28在摧毀南堅固設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⑨ 1、美軍在越南戰爭中新技術新戰法應用有哪些特點
一,由於越南的地形,美軍大量使用直升機進行運輸人員進行戰斗,稱為「蛙跳」戰術。還是挺成功的,美軍解「溪山之圍」就是有直升機戰術的功勞。
二,戰爭中使用了激光制導武器,美軍一舉炸毀越GONG的「清化大橋」就是激光制導炸彈的功勞。之前的非激導炸彈,根本是戰損率高,成效微。
三,1962年戰略村計劃,將自然的村落集中強制遷入至美軍的控制「戰略村」將糧食與人員控制起來。與越GOGN隔離分開。
以上文字不是抄襲的,只是本人個人理解,希望幫得上你的忙。
⑩ 越南戰爭是哪款激光制導導彈炸了清化大橋
越南戰爭是寶石路GBU-12激光制導導@彈炸了清化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