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hoi an hoard 越南的海撈瓷器值錢嗎
海撈瓷器由於長時間被海水侵蝕一般品相不好,大眾貨價格不高。除非是存世量極少的瓷器。
㈡ 明代安南窯的歷史
安南為越南古稱,包括現廣西一帶。安南一詞,最初於唐代初葉作為政區名出現於中國載籍,歷史上的越南長期臣服於中國,所以「安南」、「越南」這兩個國名均與中國官方有關。唐調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今河內)。安南窯瓷器,即是越南燒造瓷器。
在東南亞地區中,越南的陶瓷業最為成熟且迷人。除了天然資源與地理環境的優渥,越南一向對頂尖陶瓷技術具備極佳的掌握能力。
以青花瓷為例,在十四世紀時,世界上能燒制青花瓷的只有中國與越南兩地,越南青花瓷的足跡也早已透過貿易而遍及海內外各地。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受到中國以及周圍其他國家的影響。在十六世紀以前,越南北方長期服膺中國儒家文化;南方則受到印度文化影響很深。從陶瓷來看,與中國廣東,廣西相連,鄰近的寮國、柬埔寨也是陶瓷生產國,而中國雲南青花瓷則位於紅河流域的上游;同時越南綿長的海岸是阿拉伯和印度船隻的必經途徑。因此,越南青花的誕生,可說是區域間窯業交互影響的結果。
中國陶瓷在宋元時期大量銷售海外,供應亞洲各地的需求。到了明代,卻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人們不得擅自駕船到海外貿易,以致亞洲市場的瓷器短缺,越南青花瓷遂乘勢而起,填補市場需求,並在十五、十六世紀達到貿易的黃金時期;有別於中國青花瓷富麗胸腔的姿態,越南青花瓷以其溫婉內斂的美感風靡了整個亞洲。在琉球王國首里城、印尼東爪哇滿者伯夷王國遺址,都發現了越南青花瓷的殘片;遠在西亞的土耳其炮門宮與伊朗阿德比爾廟,也將越南青花瓷納入皇家收藏。
「安南國」之名,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即見於記載;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入貢,南宋孝宗始正式「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次年八月,又「賜安南國王印」。「安南國」之名自此始。
此後,其國王屢為元、明、清各朝封為「安南國王」。嘉慶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國」為「越南國」,冊封阮朝創立者阮福映為「越南國王」。
為何國名叫「越南」?《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有一個簡短的說明:「先是,阮福映表請以『南越』二字錫封。
上諭大學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亦在其內。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於《時憲書》內,將『安南』改為『越南』,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㈢ 我國哪個地方出產的瓷器品質最佳
首先是江西景德鎮了,意味著瓷器有青花瓷、粉彩、色釉和如意,任何人都了解中國的英語叫China,也是有瓷器的含義,卻不知道China音標發音由何而成---回答便是景德鎮的古稱---昌南,而「景德」一詞又展現了中國瓷器發展趨勢的頂峰階段之一---宋,「景德」恰好是宋真宗的國號,必須留意的是青花瓷因為各種原因變成了近些年連創高價、眾所周知的瓷器,但僅僅瓷器大家族中的一朵奇葩,而全部中國瓷器呈現給大家的是一幅五彩繽紛的畫軸,各種各樣瓷器百花爭艷,百花爭艷。
次之便是五大名窯了,上邊提及的中國瓷器發展歷程的一個頂峰環節---宋代,便是這五大名窯的造成階段,這五大名窯分別是:汝、官、哥、鈞、定。下邊只有得出這五大名窯的窯址,若要進行來的話那便是每一個窯址都是有一段小故事了,這兒就省去幾十萬字吧……
宋元以後的明朝清代也是瓷器發展趨勢得一個頂峰階段,但這時的瓷器經典大多數發生於官窯,如同上文常說,明清時期的官窯都是在景德鎮。
對於瓷器的燒制方式 ,這一樣是門學問,術有專攻,每一種瓷器的燒制方式 都各有不同,依據燒制方式 的不一樣能夠將瓷器分成多種類型,例如:依據燒制溫度的不一樣可分成超低溫釉,高溫釉;依據彩釉相互之間的部位可分成: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上彩這些,燒制的方式稀奇古怪。
各代都是有自身一套與眾不同的技巧沒法一概而論。
㈣ 三大瓷都哪最好
中國三大瓷都介紹
景德鎮陶瓷介紹
悠久的制瓷歷史
中華向號瓷之國,景德鎮歷稱瓷之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的瓷器稱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
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武稱為「瓷都」的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 史書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古代叫新平鎮)。早在漢代,當時的這個地區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這樣,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歷史已有兩千年。
史書上的景瓷生產
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以後的景德鎮地區,已有各種各樣的瓷器生產。晉代時,有個叫趙慨的人,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世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華的庭台樓閣,下詔令要這里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 ,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煬帝又要這里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說明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有了較大的影響。
強盛的唐帝國建立之後,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當時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 個出名的制瓷人物,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他們所造的瓷器"瑩如玉""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送到京都出售,被稱為"假玉器",轟動市場,皇帝下令作貢品,"於是昌南瓷名天下"。
蜚聲中外的德化瓷器
福建德化縣是我國著名的陶瓷產區,也是外銷瓷器的重要基地。 德化瓷業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瓷器質地潔白堅硬,工藝精良、造型雅緻,色澤瑩潤。 遠在宋、元時代就進入國際瓷壇,蜚聲海內外。曾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 大瓷都」。
宋元時代,德化瓷器隨著泉州港商業的繁榮和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暢銷海外。現已發現了30 多處宋元時代瓷窯遺址,在東南亞、東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發現不少當時德化瓷的遺物, 就是歷史的見證。北宋時代德化以碗砰侖窯為代表的窯場,其制瓷工藝已採用輪制、模印 和胎接成型的技術。以龍窯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盤、杯、碟、瓶、 罐、壺、盒、洗、花瓶;少量燒制黑釉茶碗等。使用刻花、劃花和印花等裝飾手法, 於瓷器表面飾以蓮瓣、牡丹、雲水、蕉葉、纏枝花卉等花紋以及篾紋、菊瓣、葵紋、 麥穗、卷草等幾十種飾紋。這些產品在日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等地都有發現。到南宋時,瓷窯燒制技術又有新發展,燒制的白瓷,器型大,胎體薄, 釉色滋潤,白度度,透光度強,已達到秀高的水平。宋末元初,德化瓷窯有很大的改進, 出現了一種介於龍窯和階級窯(又稱蛋式窯)之間,較易控制燒成火爭的「雞籠窯」。 開始改變宋初以來使用還原燒成的老技術進入採用氧化燒成新技術階段。此時窯場的 生產規模亦有很大擴展,1976年考古發掘的屈斗宮宋代窯爐遺址,坡長達57.1米,共 有17間窯室,這樣大型的古窯爐,實為全國所罕見。這一時期的瓷釉,已經出現白中 閃黃或泛紅的新產品,瓷雕佛像已很流行。外銷瓷仍占瓷器貿易的主要地位。 元代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曾盛選德化「瓷市甚多」、 「製作精美」、「購價甚賤」,並把德化瓷器帶回義大利。據英國首任駐大使艾惕 思到德化參觀後證實,至今義大利博物館還保留一件馬氏當年帶的德化家春嶺窯的 小花插作品。
迨至明代,德化瓷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器物造型、燒制技術、產品質量、 生產品種、工藝水平,裝飾藝術等方面的綜合發展水平都遠在宋元之上。以何朝 宗為代表的瓷塑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藝術」和「天下共寶之」的珍品。獨樹 一幟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被稱中國白瓷的代 表,享有「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特別是道釋人物瓷雕,造型逼真, 格調高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達到了德化窯古代工藝技術成就的高峰。在明代, 德化窯爐在砌建技術有新的創造,在全國首次出現了裝燒容量大、既節省燃料, 又易於控制燒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階級窯。這種形式的窯爐流傳到國外,對國際瓷 窯的設計產生了巨大影響。日本1970年出版的《窯爐》一書曾記載:「階級窯在福 建德化最早出現,同時也最著名。日本的窯,是深受德化的影響而設計的,所以日 本把德化的窯估計為串窯的始祖。」時代中葉,釉製作技術有新創造,窯下青花日 漸進入了德化瓷的裝飾領域。
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爭奇斗艷。全縣已發現的青花瓷窯遺址達120多處。青花 瓷取代建白瓷躍居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豐富,紋畫內容取材很廣,有歷史故事、 人物仕女、生產活動、社會習俗、禽獸花果、山水景物和帶有宗教色彩的紋飾。 畫面明凈素雅,筆法朴實粗獷,構圖簡潔舒展,充滿生活氣息,顯示了民窯色彩 或幽菁淡雅或濃艷麗的新風格,開創了德化窯彩的新紀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 彩瓷日用器皿和陳設供器一樣暢銷國外。目前在英國、法國、日本、菲律賓、印 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越南、印度、敘利亞、坦尼亞等許多國家出土 的德化窯古瓷片或博物館珍的德化古瓷器,就是研究德化古代瓷器發展史和中外 科技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物見證。
晚清以後,隨著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我國城鄉遭受嚴重破壞,德化瓷業走向衰落。 但是,少數民間藝人如蘇學金、許友義等在艱難歲月中,堅持制瓷事業,繼承傳統, 銳意創新,其作品仍獲得很高的評價。1915年,蘇學金首創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馬 萬國博覽會上獲優等獎。之後許友義首創活動瓷練等工藝製作的《木蘭從軍》、 《關公》、《觀音》等瓷雕作品,先後分別獲得在英國、日本和南京舉行的國際和 全國博覽會的金獎。1930年,他為仙游龍紀寺特製的瓷塑《五百羅漢》,形態各異, 生動逼真,亦為中國瓷壇首創的珍品。民國時期,釉下青花逐漸被釉上彩所代替。 1934年,福建省建設廳在德化設改良瓷場,引進球磨、練泥、轆轤車等機械設備, 研製釉上彩繪顏料、電用瓷、瓷磚和鉗鍋、漏斗等化工用瓷。改用石膏模型注漿和 機壓成型新工藝。但是,這一時期,就整個瓷業狀況而言,基本還是沿襲傳統手工操作工藝。
解放後,德化瓷業生產獲得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瓷業進入了新的發展 時期。1988年,經縣工商管理部門記的瓷業廠家有229戶,年末在冊人員11615人, 佔全縣職工總數的11.16%。陶瓷研究所、陶瓷學校、陶瓷機械廠、包裝紙箱廠、花 紙車間等科研、生產配套機構相繼建立,過去落後的手工操作逐步為先進生產所代 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988年全年瓷業產值5400多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0%, 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9.82%。日用瓷器產量佔全省瓷器總產量40%,出口瓷器量占 全省出口瓷器總量三分之二。產品暢銷國內二十多個省市和世界五大洲八十多個國 家和地區。為全省對外貿易的一項重要商品。在中國陶瓷工業上也佔有重要的位置。
馳名中外的德化傳統瓷雕,繼承明代何朝宗的風格重放異彩。動用捏、雕、鏤、刻相 結合的技法,把優質原料和精湛技藝融為一體,具有獨特的風格,現在德化生產的在歷史傳統題材的產品達390多種,各類姿式和規格的瓷觀音有100多種,大型瓷雕《滴水觀音》高達1.90米,氣勢端莊高雅;最小的《披坐觀音》,高僅5厘米,清逸雋秀。這些神態各異的造象,繼承和發展了「傳神寫意」的傳統技法,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備,色彩明凈,蘊含著美好、健康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感受。藝人們善於利用不同質料的泥釉,使瓷雕色澤極富變化。現代題材和各種動物、花鳥、盆景、花籃的瓷雕取材廣泛,品種多種。這些瓷雕藝術品多次被選出國展出,深受國際友人的贊賞。明代被譽為「國際瓷壇的明珠」的象牙白瓷,建國後得到恢復發展,易名為「建白瓷」。復產成功的建白瓷。瓷質細膩滋潤,色澤柔和潔白,微呈乳黃色,宛若象牙。在歷次出口商品交易會和出國展出中,都受到好評,榮獲國有優質產品證書。德化高白度瓷,是建國後德化瓷科研的新成果之一,它以88.1度的高白度被全國陶瓷界評為白瓷之冠。高白度製作的茶具、酒具、餐具、花瓶、台燈等各種工藝品,色如凝霜,釉面晶潔,胎質堅薄,為人喜愛。高白度梅花酒具、水仙花插、蓓蕾酒具曾分別榮獲1982年全國陶瓷美術設計一、二、三等獎。龍鳳花瓶、孔雀雙耳花瓶等產品在國外展覽中被贊為瓷中珍品。目前,即將開工的德化瓷廠「建白」高級成套瓷生產線和德化第二瓷廠的白度高檔成套瓷生產線投產後,將使德化瓷器這兩雜金花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隨著近年來對外開放的形勢及我國建設事業的日益發展,德化瓷器將不斷改進裝飾藝術,增加花色品,提高產品質量,以適應國內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醴陵陶瓷
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宵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緊鄰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總面積215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千公頃。總人口近百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87萬,城區人口16.9萬。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7年增長66.2%,年均遞增10.7%;三次產業結構比由1997年的29.4∶47.2∶23.4調整為20∶51.7∶28.3;完成財政總收入35930萬元(老口徑為38500萬元),年均遞增10.7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8891萬元(老口徑為21904萬元),年均遞增9.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53元,比1997年增加724元,年均遞增5.2%。 1985年撤縣設市,因盛產陶瓷和煙花鞭炮,而享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名。(右圖為:湖南省醴陵市城區)
醴陵,山俊水曲,風物宜人,年平均氣溫17.6℃,雨水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達288天。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紀念地先農壇、東富寺、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佛教禪宗曹洞宗的發源地雲岩寺及醴泉映月、財源塔影、狀元芳洲、紅拂古墓、淥江書院等多處名勝古跡,點綴河山。這片英雄的土地,曾走出了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李立三、抗日名將左權及耿飈、宋時輪、蔡升熙、程潛、陳明仁等一大批叱吒風雲的優秀將軍和仁人志士。
「天下名瓷出醴陵」。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醴陵陶瓷聞名海內外,堪稱醴陵一絕,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歷經世紀滄桑,醴陵瓷器不僅走進了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而且飄洋過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近年來興起的炻瓷,更是風靡全球,成為全市出口創匯的一個拳頭。全市已擁有陶瓷生產企業400餘家,形成了以日用瓷、電瓷、藝術瓷、特種工業陶瓷為主的多元化產品體系,逐步發展成為門類齊全、專業配套的陶瓷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醴陵還是花炮祖師李畋的故鄉,花炮生產,歷史悠久,遍布城鄉。醴陵花炮走出了一條由沒落到輝煌的創業之路,實現了產品由單一向多元轉變,由千百年的傳統生產技術向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成果相結合轉變,由內銷為主向出口內銷並舉轉變,花炮產值位居全國主要產區縣(市)前茅,並銷往80多個國家、地區和全國各地。在′99昆明世博會、′99中國普洱茶葉節、首都國慶50周年及澳門回歸等重大焰火晚會上,醴陵煙花大放異彩,以迷人的魅力贏得了世人的由衷贊嘆。在兩大傳統產業發展的同時,服裝、建築、防水建材、印刷包裝、化工等產業不斷壯大,成為新興產業群,服裝、建材行業年產值分別超過4億元和10億元。(上圖為:贈日本裕仁天皇瓷器)
改革開放以來,醴陵邁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特別是建市以來,全市人民銳意進取,艱苦創業,經濟工作和各項社會事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1990年,醴陵成為長江流域第一個噸糧縣(市)及湖南省首批財政收入過億元的縣(市)之一。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糧食作物朝高產、優質化方向發展,經濟作物朝區域、特色化方向邁進,建立了反季節茄子、早熟黃瓜、無籽西瓜、水藕、荸薺等一批特色基地。鄉鎮企業曾獲全省總產值「五連冠」,撐起了全市經濟的「大半河山」。全面實施了「開放帶動戰略」,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展到18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18萬人,形成以城區為中心、建制鎮環繞的城鄉一體化格局。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城市衛生躍居全省先進行列,正向國家衛生城市邁進。全市相續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來自美、荷、德、日等國及港、澳、台的客商來醴投資興業,帶動了三資企業蓬勃發展。全市已有40多家企業直接進行對外貿易,年出口總額1億美元以上。城鄉市場不斷繁榮,「三湘第一市」總投資達3億元的陶瓷花炮大市場已建成。2002年,「川氣入醴」工程將正式啟動,標志著醴陵正式成為受惠於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的城市。(上圖為:淥江書院)
2001年,醴陵市聘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編制了《城市發展戰略概念規劃》,對城市定位、空間布局及功能分區等重大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思路。新的城市定位是: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的陶瓷花炮生產出口基地;以交通區位優勢為依託的湘東贛西現代物流中心;以深厚文化底蘊和秀麗自然資源為依託的山水園林城市。城市空間布局為「一個中心,三個組團」:以城市中心為商業文化行政中心;以西北和南部組團為工業區,以東北組團為休閑居住區。預計到2010年,城市建成區由17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17萬人發展到30萬人。
㈤ 為什麼所謂的海外迴流瓷器這樣火還這樣便宜
這兩種「迴流文物」均存在贗品,且比率不低,還呈逐年升高趨勢。比較而言,第二種情況下的贗品率要高於第一種情況,據文物鑒定專家裴光輝分析,
而且我中國出口瓷器歷史悠久,國外保存條件較好,因為沒有拆建什麼的,中國破四舊 很多東西都沒有保留下來!所以現在國外的中國瓷器比國內還要多。
海外迴流瓷,顧名思義,就是當年出口到國外,而現在又迴流到中國的瓷器。「明清時期是中國瓷器出口的黃金時期,西方人喜歡工筆畫,畫面追求繁復、滿工,欣賞不了中國傳統的大寫意和簡約留白的風格,在顏色上更偏好濃烈鮮艷的色彩,器型上則追求大件……」王亮說。
海外迴流文物現狀:
曾幾何時,去海外淘寶撿漏,成為許多藏家和投資客的欣喜之旅,但如今,那些費盡心力淘來的「海外遺珍」,正成為許多人血本無歸的噩夢:所謂的天價「國寶」,其實不過是些裹著炫目泡沫的普通文物甚至贗品。
㈥ 中國的瓷器到越南那邊受歡迎嗎
還不錯喔,因為之前有見過在中國商家在河內有批發我們中國瓷器的。蠻受歡迎。廣西東興市越南語翻譯考察旅遊為你解答。
㈦ 東南亞的陶瓷生產力如何
世界陶瓷生產大國的印度尼西亞,其產量目前排在世界第六位,是世界陶瓷產業一支強大的發展力量。印尼8家陶瓷企業投資1億美元擴展計劃將使印尼瓷磚生產能力提高到3.65億平方米,超過已經擁有3.3億平方米瓷磚生產能力的越南。越南近幾年建築衛生陶瓷工業發展速度較快,已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陶瓷生產國之一,在全球陶瓷市場所起作用越來越大。在越南有超過150家瓷磚生產企業,15個衛生陶瓷製造商,超過500家企業生產粘土磚和屋頂瓦,越南是東南亞最大的陶瓷生產國之一,也是日益重要的全球性陶瓷生產國。陶瓷生產量從2009年的2.95億平方米增加到了2010年的3.75億平方米(+27.1%),其中涵蓋了瓷質磚5500萬平方米。越南陶瓷行業有70%產於其北方地區,該地區的陶瓷質量較高,產品尺寸較大,這些企業有20%的產量用於出口。在越南的南部由相當數量的外資企業組成(以台資企業為主),它們的瓷磚產量占越南瓷磚產量的30%,但主要用於出口至台灣和其他的周邊國家。越南政府在通貨膨脹達到警戒線後作出回應,推出一系列限制貨幣市場措施,並於今年年初修改了原先的增長目標,減少了公共投資額度。這些措施的出台也使得房地產市場從2011年3月開始出現下滑現象,局部因素是由於銀行利率過高,使得陶瓷生產企業生產受到一定的影響。針對當前的困難,越南生產商持謹慎的態度,試圖重新恢復市場活力。一個廣泛的工藝技術現代化進程仍在進行,其目的在於使當地生產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高企業生產效率。
在東盟各國中,泰國是僅次於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瓷磚生產和消費國。最近幾年,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兩國的瓷磚生產和消費增長明顯,而泰國的生產和消費量均跟往年相差無幾。 泰國的陶瓷行業擁有為數不少的佼佼者。在全球產量排名前25的企業中,泰國的SCG集團和王朝陶瓷集團均名列前茅。
㈧ 這是什麼瓷器
這個東西不是中國的
是越南瓷器
那時候,越南的一部分是中國的領地
和藩屬國,瓷器傳到那裡後
雲南人開始燒造自己的瓷器
這個就是越南綠瓷
時代不是很久遠,價格不過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