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戰爭的原因
一、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二、日內瓦會議決定將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在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三、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
四、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五、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1)越南為什麼要過緊日子擴展閱讀
一、1954年5月7日,法國軍隊在奠邊府被越南人民軍包圍,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等國代表又在日內瓦簽署了法越停戰協定。1955年2月,美國從法國接收了訓練南越軍隊的工作,並宣布支持吳庭艷政權。
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三、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共產黨政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⑵ 越南有啥禁忌嗎
越南人忌諱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給三個人點煙,不願讓人摸頭頂,席地而坐時不能把腳對著人。
此外,在越南不同民族之間的風俗也有區別;例如:京族人不喜歡別人用手拍背或用手指著人呼喊。外人到他們家時,不能從坐卧的人身上跨過去,不能睡在婦女的房門口和經常來往的過道上,不準進入主人的內房。
在少數民族家中,絕對不能到姑娘住的房間里。有些少數民族住竹木高腳屋,習慣在樓上席樓坐卧。進屋要脫鞋,否則認為是看不起主人。
在北方京族家裡,由最老一輩的男人作主,南方的京族由最老一輩的女人當家。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敬老的習慣,如傣族、佬族家中有一條凳子專供老人坐,青年人和外人不準坐
在越南不能隨意摸別人的頭部,包括小孩。
⑶ 越南為什麼要對中國強硬
越南要對中國強硬的原因:
1、美國從中作梗,支持越南跟中國對著干。
2、妄圖攫取中國南海資源,不斷侵佔中國南海的島嶼。
這種陰謀不會得逞,中國一旦出手,小小的越南乖乖被治服。
⑷ 越戰的起因,背景,以及當時我國的情況和立場
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越戰,應該是美國打越南那次吧?
中國打的那次一般都叫對越自衛反擊戰。
起因: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背景: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統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廷琰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行個人獨斷獨行的威權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1][2])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3我國處於什麼時期:三年自然災害,之後趕上文革。反正是不停的時候。
4我國當時是站哪一邊的: 中國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國給予了越南超過二百億人民幣的援助,客觀上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負擔。統一後的越南並未成為中國可靠的盟友,出於擔心國家利益受到柬埔寨極端政治勢力和中國的損害,越南倒向了蘇聯。在1979年,因為越南入侵柬埔寨打擊中國支持的紅色高棉政權、迫害華僑的「排華」、以及邊境沖突,導致中國出兵越南的中越戰爭。
越戰使得美國總統在未建立外交的情況下第一次訪華,並促使中國重回聯合國,並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為今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了先決條件。92年之後,中越兩國關系正常化,並且實施了有利於雙邊人民的經濟改革。對本地區的人權維護和改善起到積極的貢獻
⑸ 有些同學不明白一個「國家一個政府為什麼要過緊日子」請你運用所學知識為之
有些同學不明白,一個國家,一個政府之所以要過幾日子,是因為國家和政府化的每一分錢都是需要靠稅收的,所以說國家和政府節省開支,過緊日子,也就是把錢省下來,可以用在刀刃上,同時也就在另一個層面,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⑹ 越南戰爭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越共在北越的幫助和支持下,逐漸改變了斗爭方式,轉向公開的游擊戰術。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向南部提供類似的援助。1963年,美國「軍事顧問」增長到1.5萬人,(包括27名將軍);他們也帶來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越南戰爭
⑺ 越戰是怎麼回事
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越共在北越的幫助和支持下,逐漸改變了斗爭方式,轉向公開的游擊戰術。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向南部提供類似的援助。1963年,美國「軍事顧問」增長到1.5萬人,(包括27名將軍);他們也帶來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這場殘酷的戰爭有兩個最明顯的後果:南越人民愈加害怕成為越共的敵人,吳庭艷政府變得愈加殘酷,政府拒絕接受美國顧問提出的改革建議。在經濟方面,這些建議可能會使工人的狀況變得好些;在宗教和政治方面,會使佛教徒的處境輕鬆些。庭艷有自己的觀念。他認為持不同政見的一些佛教徒與越共有秘密聯系,因此禁止佛教徒在慶祝佛陀(釋迦牟尼2587年)誕辰時展示國旗。這引起了佛教徒強烈的抗議遊行,警察向群眾開了槍。1963年6月,第一批佛教僧侶在身上澆上汽油,在西貢的街上自焚。僧侶們的極端行為一直持續到10月末,其痛苦場面被全世界的電視播報,給南越政府造成很壞的影響。
狀況變得如此糟糕,使美國中央情報局贊成在西貢實施除掉吳庭艷這一計劃。1963年11月1日,一群南越將軍決定行動:吳庭艷及其兄弟被暗殺,由軍人集團取而代之。該集團做的第一件事是改變佛教徒的狀況。3個星期後,即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達拉斯被謀殺,其原因與越南戰爭沒有直接聯系。副總統林登·B.約翰遜繼任總統,繼續進行越南戰爭。
越共運動范圍更加廣泛,勢力更加強大。游擊隊員們沿公路和小路設置陷阱,誘使警察部隊和南越軍隊落入陷阱。他們還挖掘了3英里長的地道,通過這里他們可以出現在敵人後部。南越軍隊陷入極其困難的境地,約翰遜總統決定擴大美國軍隊的參與。公開戰爭已經一觸即發。
1964年,美國分遣隊增加到24萬人,每年人數仍在繼續增加;到1967年,陸、海、空聯合部隊及海上力量達到45萬人。此外,還有B-25轟炸機,從太平洋的關島軍事基地飛往北越進行轟炸,5萬多名水兵乘坐第七艦隊戰艦到達南越。
1964年公開戰爭開始。8月2日,第七艦隊與北越部隊展開海上激戰。北越部隊襲擊兩艘美國驅逐艦,擊沉一艘,1500名水兵喪命。美國政府及其軍事指揮官立刻宣布要對北越部隊的殘酷襲擊作出報復。但是,《紐約時報》後來駁斥了這種說法(根據五角大樓的報道),揭露這一事件是事先預謀的,是美國為了給其空中力量對北越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城市行動尋找正當理由。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
1964年末,雖然西貢軍政府已經集結了20萬人,但越共部隊仍然控制了南越的三分之二的領土。美國因其在空襲中使用燃燒汽油彈而招致越共的譴責。教皇保羅六世作了大量的和平呼籲。在美國凡是有男孩的家庭到了服兵役年齡就要經歷焦慮與恐懼的日子。同世界各地一樣,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日益高漲。一些來自西方國家的著名知識分子在英國歷史哲學家博特蘭·羅素帶領下建立了審判委員會(後來成為羅素審判委員會),提出要對美國在越南所犯下的「罪行」進行審判。1967年,另一位反對「美國人」戰爭的世界著名傳奇人物格瓦拉打出這樣的標語「創造兩個、三個、幾千個越南」,並組織了遊行示威,高呼「停止轟炸 」的口號,反對戰爭。
然而,無論是否帶有燃燒彈,空襲沒有產生實際效果,美國飛機繼續被蘇制導彈擊落。到1967年春天,在與北越進行了26個月的無效對抗後,美國共有500架飛機被擊毀。戰爭仍在不斷升級。1965年,參與戰爭的部隊已達到十分驚人的數字:其中有60萬名南越人,16.5萬名美國人,20萬名支持美國的韓國人,23萬名越共游擊隊員,2萬名正規北越士兵,再加上少量東南亞公約組織成員,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士兵。
1965年,有美國步兵師參與的陣地戰首次全面打響,同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每小時時速最大為2400公里)轟炸戰斗機繼續轟炸北越,但是沒有產生多少戰略效果。雖然轟炸目標沒有瞄準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城市,然而,這仍不能避免美國遭受整個世界,特別是歐洲各個大學學生的憎惡。
支持蘇聯的國家給北越以幫助,並直接向戰場上的越共游擊隊員輸送援助。蘇聯支援了卡車、米格-21飛機、SAM導彈和直升機�中國支援武器,包括殺傷地雷和迫擊炮;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支援了大炮和船隻;民主德國支援了汽車、摩托車和自行車;羅馬尼亞進行了醫療援助。面對這樣無休止的戰爭以及穩定增長的死亡人數,美國公眾分成了兩派:「鷹」派和「鴿」派,前者人數少,後者人數多。
美國每年面對著300億美元的參戰經費,華爾街擔心會重演1929年經濟衰退的歷史。華盛頓一些戰略家認為,當時蘇聯和中國之間存在的摩擦可能會對河內不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中國和蘇聯卻在支持越盟所需要的軍事援助方面展開了競爭,看誰能夠向胡志明提供更多的武器援助。
西貢的每一個軍政府都顯得無能。1965年7月19日,35歲的空軍將軍阮高其身穿飛行服,主持了政府會議,在會上大肆宣揚自己的反共情緒。但在反共前線,美國總司令威廉·威斯特摩蘭將軍猶豫不決的態度才是真正的致命弱點。威斯特摩蘭是二戰期間西西里登陸及朝鮮戰爭中的一名身經百戰的將軍,目前被從西點軍校調到南越前線。總的來說,他算是一名理論家,在越共陣地散發了10億張反共傳單,而沒有對其採取猛烈殘酷的進攻,導致約2000名越共分子「開小差」,「逃到」南越部隊,它們不是來與南越合作,而是來充當間諜,破壞其行動的。
在14年的越南戰爭中,1968年是最殘酷的一年。這個遙遠的東南亞國家由血腥的戰爭產生的情緒,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革命運動。後來,這個年代被稱為「68年代」。1968年,美國在形象上受到一次最沉重的打擊,這一打擊始於春節進攻。1月30日,越共和北越部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約5萬名越共隊員和越盟正規軍同時進攻了140個各種戰略性重要地點,其中有南越部隊在西貢的總部; 11個師級指揮部中的8個,30個地方城市以及20個空軍基地。毫無疑問,這是整個越南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攻擊。西貢的一部分落入越共的控制中,越共甚至還在那裡建立了臨時革命政府。一支越共突擊隊企圖攻入美國大使館,但被擊退,損失慘重。這次行動十分殘酷。威斯特摩蘭向所有軍事力量發布總動員,要求立即從前一段放鬆時期遭受的損失中恢復過來。他們經過激烈戰斗,重新奪回西貢和其他城鎮,至少有3萬名越共隊員被殺. 春節進攻是一次全面的大規模進攻。雖然這次行動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但並不是一次軍事勝利。美軍幾乎奪回了曾經失去的所有陣地,包括這個國家古老的城市順化。但無論如何,這次行動是整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它向美國和全世界公眾證明,美國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整個三個月期間戰斗一直十分激烈。美國在湄公河三角洲發起反攻,這標志著「稻田地戰爭」的開始。與此同時,越共繼續向美國在溪山的軍事基地施加壓力。後來發生了美國捲入越南戰爭中最嚴重的事件:美來大屠殺。1968年3月16日上午7點30分,美國第
十一團查理連進入美來村。查理連由24歲的陸軍中尉威廉·卡利率領。卡利的頂頭上司歐內斯特·梅迪納命令卡利「消滅全部敵人」。但敵人當時不在美來村。實際上,村子裡沒有多少成年男子,只有婦女、老人和兒童。但「全部消滅」這一命令得到了不折不扣的執行。卡利首先向一個處於恐怖中的當地人的茅屋開槍,並命令手下人效仿他的行為。到11點,共有347人被殺。關於這次大屠殺的消息在幾個月時間內都沒有向公眾報道,但一名結束兵役的士兵羅納德·賴德諾爾從其戰友處了解了這一事件。他立刻採取行動,向國會議員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到了新聞記者西摩·赫什的手中,他對此事進行了調查—後來因其調查和報道而獲得普利策獎。1969年6月,卡利中尉被送回美國,並被指控為戰爭罪犯。6月29日,在一場震驚全國的審判中,卡利被判處有罪,終身監禁。在審判期間,另一名新聞記者約翰·薩克站在被告一方,並寫了一本書,名為《卡利中尉》。在書中,這位中尉認為他並沒有做什麼,只是在執行梅迪納上尉下達的命令。但這些命令只指向越共隊員,要把他們全部消滅,不保留任何俘虜—而不是指向婦女和兒童。尼克松總統將判決終身監禁減刑至20年。卡利並沒有服滿刑期,於1974年底被釋放,做了一名保險經紀人。梅迪納上尉以及美國師指揮官塞納爾·科斯特遞交了退出軍隊的辭呈。這一事件不僅在美國公眾中,而且在軍隊士兵中都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為了進一步了解這一分歧,有必要了解曾試圖阻止這次屠殺的3名士兵。克萊姆森大學(南卡羅萊納)教授大衛·伊根在對美來屠殺的研究中,於1988年發現了這3名士兵。他們是修·湯普森、勞倫斯·科爾伯恩和格倫·安德烈奧塔。他們當時駕駛直升機,湯普森是頭頭(同卡利中尉一樣也是24歲)。湯普森的任務是從空中觀察美來村。上午時分,他們清晰看到一名軍官將一名年輕女孩射倒在地,後來,這名軍官又向其頸部開了一槍,將其打死。湯普森決定降落,他們立刻發現許多婦女、老人和兒童的屍體被扔到溝里。他們還看到一隊士兵走向一間茅屋,一位抱著剛出生的嬰兒的年老婦女和一名兒童嚇得呆站在那裡。飛行員們開了槍,以保衛這些平民。他們解救了十幾名村民。格倫·安德烈奧塔救出了一名緊緊抓住母親屍體的兩歲孩子。3個星期後,安德烈奧塔因飛機墜毀而死。湯普森和科爾伯恩向上司遞交了報告,並因其行動得到嘉獎:湯普森獲了十字勛章,科爾伯恩獲得銅質勛章。
雖然美來屠殺不是特種部隊所為,但如果不提及神秘的「綠色貝雷帽」,還無法講述越南戰爭的故事—哪怕是簡短的故事。這支精兵受到極端右翼分子(不僅在美國)的肯定,但同時也因其極端民族主義傾向及殘暴行為而受到垮掉的一代和世界各地自由主義領導人的憎恨。「綠色貝雷帽」由一些志願者組成,他們特別擅長反游擊戰以及叢林戰。他們由越南軍事協作指揮部和研究觀察組指揮,通常稱為特別行動組,於1964年成立。起初,特別行動組的任務是為南越提供訓練及戰略建議,後來,「綠色貝雷帽」便逐漸開始採取秘密軍事行動。他們執行間諜任務,查找越共游擊隊員藏身之處,他們的行動也被稱為黑色行動,包括非法謀殺、蓄意破壞、心理戰以及提供反面消息。他們有直升機和船隻,供他們進入敵人領地,返回他們的基地。特別行動組由2000名美國人和8000名越南人組成,他們都是嚴格按標准挑選的。總部位於西貢附近。他們從邦美蜀、昆嵩和峴港等前方觀測基地接受特別任務。1967年11月後,「綠色貝雷帽」主要集中在三個地點:峴港為北方行動基地,昆嵩為中部及寮國和柬埔寨行動基地,邦美蜀為南部行動基地。他們的標准行動小組(特別偵察組)由3名美國特種部隊士兵和9名南越當地人組成,特別擅長與越共在叢林地區交戰,並同越過北緯17度線的北越人作戰。越共付出了沉重代價後才意識到,這些「綠色貝雷帽」藏在森林中,突然間以極強的火力和強壯的身體及勇氣出現在面前,令他們難逃厄運。
經過1968年的春節進攻以及美國的反擊後,北越正規軍將承擔戰爭的主要壓力。但美國的政治及軍事威望也嚴重受損。共和黨人查理德·尼克松經過競選成為下一屆總統,雖然他是右翼派,但也於1969年1月在巴黎倡導和平談判。
美國基本上承認取得越戰的勝利是不可能的。隨著美國在東南亞地區遭受的軍事失敗,尼克松政府不得不正視國內出現的越來越強烈的不滿情緒。一些情緒激昂的抗議者,如世界著名的重量級拳王卡休斯·克萊拒絕服兵役。電視上有關戰爭的報道更多地強調戰爭的負面影響。越南已經成為窮人反抗帝國主義的一個象徵。大學校園中的抗議活動也十分普遍。在俄亥俄大學,國民警衛隊非法使用武力,在格鬥中打死4名學生。這一騷亂很快傳遍了歐洲的大學,「68年代」一詞(自1968年開始,學生的抗議活動從巴黎遍及德國及義大利的主要城市)成為抗議活動的同義詞。抗議活動以「偉大的越南人民」的名義進行,得到蘇聯國家安全組織—克格勃的組織領導與經濟上的援助。從1970年開始,戰爭波及柬埔寨和寮國。柬埔寨發生的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朗諾將軍在首都金邊奪取政權。在寮國,政府繼續抵抗游擊隊員。1970年底,根據尼克松總統顧問亨利·基辛格起草的計劃,美國開始逐漸減少駐在南越軍隊的數量。南越將要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戰爭,因為美國將限制對其提供武器、彈葯及葯品方面的支持。
美軍開始逐漸撤回美國,到1972年末,在南越只剩下4.3萬名美國士兵� 他們也
即將離開那裡。1973年1月27日,美國在巴黎與北越簽訂和平協約。這場戰爭使美國損失了5.7萬人。在南越的屍體堆積如山。在寮國,巴特寮佔領首都萬象後,掌握了權力。在柬埔寨,紅色高棉領袖波爾布特推翻了朗諾政府。由阮文紹統治的南越一直抵抗到1975年4月30日。這一天,越南人民軍進入西貢,當最後一名美國人乘坐一架直升機從美國大使館上空逃走時,整個世界都感到十分震驚。這場20年前開始的戰爭,旨在阻止印度支那成為共產主義國家,最終以美國撤離而結束。這對西方來說是痛苦的。對越南人而言,戰爭最終使200多萬人死亡,300萬人受傷,1200萬人流離失所。對美國人而言,共有57685人死亡,15.3萬人受傷。在第三個千年到來之際,越南處於和平之中。西貢,現在改為胡志明市,以紀念這位於1969年去世的共產主義政治家,新的一代正在以愛和良好的願望重建這座城市。
⑻ 越南戰爭爆發是怎麼回事
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越共在北越的幫助和支持下,逐漸改變了斗爭方式,轉向公開的游擊戰術。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向南部提供類似的援助。1963年,美國「軍事顧問」增長到1.5萬人,(包括27名將軍);他們也帶來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越南戰爭
自從一九四五年來越戰可分成下述階段
1.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四年的法越盟軍作戰
2.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三年美軍介入越戰
3.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越戰越南化
4. 一九七九年中越共邊境戰爭
大事記要
1.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胡志明宣布獨立
2.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九法越戰爭爆發
3. 一九五四年五月奠邊府法軍向越盟投降
4. 一九五四年七月廿一日簽署日內瓦協議
5. 一九五五年十月廿六日越南共和國成立
6. 一九六三年十一日一日西貢發生政變
7. 一九六四年八月三日發生東京灣事件
8. 一九六八年一月卅日越共發動第一次春季攻勢
9. 一九六九年七月廿五日尼克森實施越戰
10. 一九七0年五月一日美越軍進入高棉越南化政策
11. 一九七二年三月越共發動第二次春季作戰
12. 一九七三年一月廿七日簽署巴黎和約攻勢
13. 一九七五年一月七日越共再度發動攻勢
14. 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七日阮文紹決定放棄中央高地
15. 一九七五年四月卅日越南淪亡
⑼ 越南戰役為什麼爆發
1953年,朝鮮和平暫時結束了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血腥對抗。3年以後,即1956年,這一對抗重新在越南展開。
這場長期鏖戰不止、無盡無休的戰爭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峙。越南戰爭同朝鮮戰爭一樣,起因於對國家的分割: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這一決定是在法國結束對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後,1954年7月21日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作出的。
日內瓦會議決定將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寮國和柬埔寨獨立,越南沿北緯17度線分為兩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領導的共產主義國家,成員大多數為越盟人員。越南獨立聯盟一直為將法國趕出東南亞而戰斗。南部,保大國王領導的國家公民也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而斗爭,但這些公民同國王一樣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國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國,首都西貢。195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承認該王國,准備向西貢派出駐兵和軍事顧問。從歷史上講,這是美國首次捲入越南未來的悲劇。
日內瓦條約規定,兩年內進行自由選舉,該國將由獲得多數票的政府所領導,實現國家統一。這一方案,或者說這個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在武元甲將軍最後進攻法國奠邊府防禦工事前,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提議,由美國代替法國進行干預,但遭到堅決反對。但無論如何,美國根據日內瓦條約決定幫助新獨立的南越。
首先,華盛頓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選擇的總理,至少要安排華盛頓認為的「他們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國的吳庭艷成為總理。但他對權力追求家長式的風格,正合美國之意。吳庭艷的到來正巧與保大最後的離去(從政治舞台退出)同時進行。大約225名美國軍官和60名士兵於1964年夏到達西貢作為教官,訓練當地部隊。根據日內瓦公約,南越和北越都不應建立自己的防禦工事,更不能與外部結成軍事聯盟。
簡而言之,典型的冷戰機制已經開始形成。美國成立了東南亞公約組織,即東南亞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巴基斯坦、菲律賓與南越簽訂的公約。這一行動受到中國、蘇聯的抗議。統一兩個越南的公民復決計劃沒有實現:兩個政府均對此加以反對。吳庭艷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沒有政治自由,因此,人們應當按他們的願望進行投票。而胡志明認為,只有西貢脫離東南亞公約組織,他才會相信人民有自由選舉的權利。
最後一名法國人於1956年4月28日離開西貢。南越的美國化已經在一段時間前開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語逐漸成為該國第二種語言。吳庭艷沒有遭到美國人的反對,除了任總理外,他還在尋求取代保大(辭職後回到藍色海岸)的國家首腦以及部隊總司令的職位。吳庭艷是一位真正的獨裁者,身邊簇擁著一群像他嫂子那樣的人,使曾經支持過他的美國人感到很尷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殘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產主義的死敵,對佛教毫不接受。吳庭艷從一開始就使其政府的敵人越共日子不好過。
1959年初,村子裡的首領開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蹤。他們殘缺的屍體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纏著一個標有「人民的敵人」的標簽。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頻率達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鎮壓同樣殘酷,只要稍被懷疑,特別警察小組便會加以調查,被捕的越共成員將面臨著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運。1960年至1961年間,1.8萬名越共被處死,1.4萬人被捕入獄等待審判,通常最終被判處死刑。僅這幾個數字便可以說明美國參與這場內戰的殘酷性。首先是杜魯門,接下來是艾森豪威爾,後來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繼續進攻越共游擊隊員,爭取獨立。局勢不斷緊張。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開宣稱要「將南越從美帝國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北越政府在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肯尼迪迅速將語言變成行動: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軍事顧問,而且還派出武裝部隊支援南越的美國總統。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達西貢,一年左右時間,這一數量增加到11.2萬人。
越共在北越的幫助和支持下,逐漸改變了斗爭方式,轉向公開的游擊戰術。美國別無選擇,只有向南部提供類似的援助。1963年,美國「軍事顧問」增長到1.5萬人,(包括27名將軍);他們也帶來了飛機和直升機。第一批美國受傷人員是在反越共行動中受傷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這只是個開始,在今後的幾年中,死亡人數不斷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損失更加嚴重:從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萬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員死亡,15.7萬名越共游擊隊員死亡。
越南戰爭
自從一九四五年來越戰可分成下述階段
1.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四年的法越盟軍作戰
2.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三年美軍介入越戰
3. 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五年越戰越南化
4. 一九七九年中越共邊境戰爭
大事記要
1.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胡志明宣布獨立
2. 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九法越戰爭爆發
3. 一九五四年五月奠邊府法軍向越盟投降
4. 一九五四年七月廿一日簽署日內瓦協議
5. 一九五五年十月廿六日越南共和國成立
6. 一九六三年十一日一日西貢發生政變
7. 一九六四年八月三日發生東京灣事件
8. 一九六八年一月卅日越共發動第一次春季攻勢
9. 一九六九年七月廿五日尼克森實施越戰
10. 一九七0年五月一日美越軍進入高棉越南化政策
11. 一九七二年三月越共發動第二次春季作戰
12. 一九七三年一月廿七日簽署巴黎和約攻勢
13. 一九七五年一月七日越共再度發動攻勢
14. 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七日阮文紹決定放棄中央高地
15. 一九七五年四月卅日越南淪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