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杜這個姓氏的起源是怎麼回事
姓氏: 杜 祖籍: 陝西
祖宗: 杜伯 郡望: 京兆郡 寶田堂 寶蓮堂
分類: 以國為姓
歷史名人
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十分出色。最早有酒的始祖杜康;東漢有兩位著名的杜姓大臣,即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曾顯達當朝,官至大司空。在學術方面,又因博洽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之人推崇其為「小學之宗」。杜密,先後事奉桓、靈二帝,是一位重要的大臣。說到杜甫,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唐玄宗和肅宗年間人,由於曾為檢校工產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他所著詩集也叫《杜工部集》。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學家。由於他為時稍晚於杜甫,所以被稱之為「小杜」。不過,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比起「老杜」應當說並不遜色。文字優美,寓意深刻,其不朽之作《阿房宮賦》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兒子二荀鶴,在康代末葉亦是詩名滿天下。他吟詠的「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的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
姓氏來源
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杜氏又稱唐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建國於劉,稱為陶唐氏,裔孫劉累在夏上時為卿龍氏,在商大代為豕韋氏,在周朝為唐杜氏。周成王滅唐,封唐國君於虞,遷唐氏於杜,建杜國,人稱杜伯,定居於杜城,稱為杜氏。周宣王時再次將杜吞並,杜伯的後世子孫仍住於杜,以地名為姓氏。另一支杜姓,是由後魏的獨孤渾氏改姓為杜氏,實際上是魏姓之杜姓。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長安縣東)。
② 杜姓的來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杜蒯,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杜」字作為植物解釋,是中原地區魯、楚國對某一類植物的稱謂,非晉、秦、衛國所據地區的稱謂。
在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通稱宰夫。
後來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諸國仍以「杜蒯」為內宮宰夫的官稱,歷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數人。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杜琪峰
(2)越南杜氏祖籍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年),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台灣謀生。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灣。之後,杜姓人便有進入台灣謀生的,至清代始有記載。
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台灣淡水鎮硬石里進行墾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台灣。杜姓人多分布台灣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區。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1.5%。
其次分布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為杜姓第一大省。
③ 姓杜的祖籍在哪裡啊
發源地在陝西長安,主居地在河北、河南、遼寧、湖北。杜姓歷史來源如下:
一:出自祁姓,以邑為氏。周成王將唐杜氏移於杜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居者以地名「杜」為氏,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建國於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為杜伯。居杜城者為杜氏。
二:為南北朝時鮮卑族姓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獨孤渾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漢字單姓杜氏。
杜姓遷徙繁衍
杜姓雖然源出多頭,但是不外乎出自中原、陝西和北方的少數民族。經過長時間的融合,如今已很難區分誰是從少數民族而來的了。在春秋戰國時期,杜姓人已經是小有名氣了。他們在中原繁衍的同時,不斷向外傳播。
中原的另一支杜氏,繁陽(今河南內黃縣)人杜鄴,漢時為涼州刺史。杜鄴的兒子杜林,字伯山,初居河西(今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而潁川杜氏的杜安,字伯夷,13歲入太學,號稱奇童,當過宛令和巴郡太守,政譽頗佳。
④ 姓杜的祖籍在哪
杜
一、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句容,江蘇淮安,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
杜氏在宋元期間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灣的,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而堯祖居江蘇金湖.
二、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據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三、郡望堂號
【堂號】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另外還有"京兆堂"、「寶田堂」,"寶蓮堂"等。
【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等。其中,京兆郡最為著名。
京兆郡是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的,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渭縣、濮陽、范縣,山東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四、歷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輝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矚目的大家族。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歷來十分出色,出將入侯,不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揚名青史的傑出人物,在學術和文學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立下功勞。東漢有兩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學術方面。他博學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推崇他為"小學之宗"。杜密,先後事恆帝和靈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蟬"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現尤為出色。大詩人杜甫,人稱詩聖,可謂家喻戶曉。為了和杜牧相區別,人稱"老杜"。杜牧,唐代又一個著名文學家。由於他為時稍稍晚於杜甫,所以被稱之"小杜"。但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比起老杜並不遜色。他的文字優美,寓意警拔。被譽為中國文壇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宮賦》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兒子杜苟鶴,在唐代末葉也是詩名滿天下。他的"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
⑤ 求姓氏「杜」的來源
1、源於祁姓
出自帝堯裔孫劉累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代。
2、源於羋姓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杜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君主名叫熊艱,號稱杜敖,亦稱堵敖、庄敖。
羋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讀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讀作dù(ㄉㄨˋ)亦可。
3、源於鮮卑族
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時期有鮮卑拓拔部獨孤渾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記載,南北朝時北魏政權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鮮卑獨孤渾氏,排在鮮卑貴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區鮮卑族代國舊部。
4、源於姬姓
出自黃帝時期的釀酒發明者杜康,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杜氏是黃帝時期的釀酒發明人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原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黃帝建立部落聯盟後,經過神農氏嘗百草,辨五穀,開始耕地種糧食。黃帝命杜康管理生產糧食,杜康很負責任。另外一種傳說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時期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第五位國王。
5、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杜蒯,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杜」字作為植物解釋,是中原地區魯、楚國對某一類植物的稱謂,非晉、秦、衛國所據地區的稱謂。在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
⑥ 杜姓祖先是誰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祁姓,出自帝堯裔孫劉累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代。 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慶都(居於今河南淮陽的有鋒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長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為姓。 中國古史傳說的「帝」都有氏號,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堯的氏族部落善於農耕和燒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縣)、陶(今山東定陶)地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們尊稱為陶唐氏,故有帝堯陶唐氏之稱號,亦單稱為「唐堯」。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它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姬姓(或祁姓)堯的氏族部落在遷徙中不斷發展,活動范圍不出今河南、山東、河北及山西。其部落中有不少氏族,活動地域亦較多,地名隨族遷移,形成河北「唐」地名,山西的「唐城」、「北唐」、「南唐」、「西唐」、「東唐」,以及山東的「陶」地、山西的「陶城」等。他被眾部落首領推舉為「帝」後,定都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帝堯聰明通達,善於團結天下各部落,又帶領百姓從事原始農業生產,從事制陶器和貨物交換,掌握天氣變化和春夏秋冬時令,又不誤農時地勸民播種、收割,使百姓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合和萬國。帝堯又信任和重用華夏、東夷的部落首領,帶領百姓導河治洪水,平水土,威望大增,被尊為「文祖」。正因為如此,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後,禹王又封帝堯的後裔於唐(今山西翼城故唐城),稱唐國。徐才宗在《國都城記》中說:「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有晉水。」禹初都於今山西臨汾市,不久,又遷都於今山西夏縣,再遷於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他封堯的後裔於晉南,一是說明對帝堯的尊奉,二是說明對堯、舜故都地區的重視。「晉南有汾水,堯舜禹為都」,就反映了晉南在古代社會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姬姓唐國傳到夏朝中期後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過黃河,定居於今河南魯山縣的劉村,更姓劉氏。其後,劉氏人又建立弱小的劉國(今河南偃師二里頭)。劉國貴族劉累被夏王孔甲任命為馴養龍的官員。因他曾從師於豢龍氏,故孔甲封劉累為「御龍氏」。龍本是炎黃以來華夏族的圖騰崇拜物,被崇奉為「神龍」,神聖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卻以死去的雌龍(母龍)肉食之,味美無窮。他又令劉累另外尋找雌龍馴養,供其食用,劉累知難以找到,必被孔甲處死,便悄悄逃回劉國。夏王孔甲怒,滅其祖先的姬姓唐國,余眾四散,一支余眾乘夏末之亂,在今山西太原復建立弱小的北唐國,以與翼城故唐國相區別。 公元前1600年成湯建立商王朝後,都於西亳(今河南偃師)。魯山的劉國(劉累後裔)、太原的北唐國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視夏王朝,所以在成湯滅夏時,均紛紛歸服於成湯。據史書記載,夏王桀被商軍打敗後退守於鳴條(今山西夏縣故夏邑城),商軍追擊並包圍了夏墟,故唐國余眾做內應,助商湯軍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立下功勞。因而商王湯又恢復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國,稱「南唐」。商王湯又滅親夏王室的韋國(亦稱豕韋,彭祖後裔),封劉累的後裔於韋,恢復其祖姓姬或祁,仍稱韋國(今河南滑縣廢滑城,今名妹村)。 韋國、南唐、北唐忠於商王室,關系密切。尤其是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市)而更名殷朝後,晉南成為殷的王畿地,與唐國的關系更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關於殷王去唐國田獵的記載,還有唐國奉殷王命討伐鄰近的長人國、苦方國等記載。專家們認為這個唐國指的是「北唐國」,當時國力比較強盛,南唐國則比較弱小。殷王武丁時,遷封韋國國君劉姬貢於夏墟(今山西夏縣),稱唐國(西唐),封其子於韋(豕韋),成為子姓韋國。這樣一來,商朝時山西地區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個姬(或祁)姓唐國,國君均為帝堯的後裔。 周成王時,親商的西唐國暗中參與紂王之子武庚的叛亂,被周公旦大軍征服,強遷於周朝鎬京(今陝西長安鎬京村)東南的杜村(今陝西長安曲江鄉三兆村),封其弟姬虞於唐(今山西夏縣),稱唐叔虞,國號仍為唐,後改稱晉國。 杜村的得名,是因姜姓炎帝裔支族後土部落曾居於此,其圖騰崇拜為杜樹(古稱甘棠樹,今稱野刺梨),遂將居地稱「杜」。唐國遷於杜地時,國君為姬(劉或祁)暉,依附於周,更國名為杜國。姬暉娶王氏女為妻,生子姬智。姬智妻魏氏生子姬皙,晳妻金氏生子姬貫。貫妻熊氏生子姬行義,行義妻姜氏生子姬知。知妻魏氏生子姬鼎方,鼎方妻戎氏生子姬聰,聰妻曾氏生子姬伯。伯為杜國國君後,稱杜伯國(非西周的伯爵國),人口已較多,經濟有所發展,國力已較強盛,成為周王朝的親近國。於是,周宣王召杜伯人王室做官,封為「伯」爵。這就是《漢書》記載晉國大夫范宣子所說「祖自虞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的發展史。唐朝史學家顏師古對這段話注釋說:「唐、杜,二國也。殷末,豕韋氏徙於唐。周成王滅唐,遷至於杜,為杜伯。」周宣王一行巡視杜國時,就住在杜伯家,還令工匠鑄銅禮器相贈送,關系相當密切。 周宣王時,唐杜國君在朝任大夫,人稱杜伯。周宣王有個寵妃叫女鳩,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設法去引誘他。杜伯是個正直的人,拒絕了女鳩的勾引,女鳩惱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欺負她。周宣王輕信了女鳩的話,就把杜伯抓起來處死。杜伯被屈殺死,他的子孫大都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國為氏,稱杜氏。春秋初年被秦所滅。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縣,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南,西漢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宣帝築陵於此,改名杜陵。據有關史料所證,杜陵杜氏具體世居地在今陝西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貴族,故唐時便在此地設置杜曲地名。後又因其南設杜固地名,後世便稱杜曲為北杜,杜固為南杜,史稱杜姓正宗,為杜氏家族主要組成部分。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黃帝時釀酒發明者杜康,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世本》所載,相傳是黃帝時期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第三個淵源: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記載,南北朝時後魏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族人,後漢化改革時改漢字單姓杜,是為河南洛陽杜氏。 金朝時期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等均改漢字單姓杜。 明朝丹徒人(今江蘇鎮江)陸堇、清末杭州人戴杜衡、民國廣東大浦人曹傳美(改名杜埃)、河北饒陽人王潤象(改名杜澎)、湖南寧鄉人戴杜波(改名杜波)等。他們的子孫仍以原姓氏為姓。
⑦ 杜姓的杜姓名人
杜氏於宋、元時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 灣者,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杜氏經過幾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陝西西安東北)、漢陽(今湖北長江以北)、南陽(今河南南陽)三地的杜氏家族最為繁盛。
在中國歷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許多傑出人物。
杜康:相傳為我國歷史上最早釀酒的人,創造了用黏性高粱為原料製成清酒的方法,被後人尊崇為酒聖。
杜伯:為西周初杜地(今陝西西安)的領主,為杜姓始祖之一。
杜宇: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周代末年,七國稱王,杜宇始稱帝於蜀,號曰望帝。
杜倉: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的相國
杜周(?—前95):南陽杜衍(今河南南陽)人。御史大夫中丞,賜謚曰荒侯.西漢著名酷吏,以執法嚴刻著稱。
杜延年(?—前52):南陽杜衍(今河南南陽)人。西漢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謚號敬侯。
杜子春(前30-58):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人。西漢末年著名經學家。
杜度(生卒年不詳):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晉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諱,改稱杜度。東漢著名書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學杜度書,後人並稱為「崔、杜」,為張芝師。
杜詩(?-38):河內汲縣(今河南衛輝)人。東漢官員及發明家。曾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為動力鑄造農具,比歐洲同類產品早了1100年,又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因此被當地尊稱為「杜母」。
杜林(?-47):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東漢大臣、學者。杜林在漢光武帝時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稱為任職相。在學術方面因博洽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之人稱其為「小學之宗」。
杜喬(?—147):河內林慮(今河南林州)人。東漢時期名臣,太子太傅 光祿勛官至太尉。杜喬忠以直言,德以輔政,為當世良臣,與李固齊名。
杜密(?-169):潁川陽城(今河南登封)人。東漢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時,以懲治為惡的宦官子弟而聞名,後官至太僕,被太學生稱為「天下良輔」。
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三國時曹魏名臣,為西漢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代,官至尚書僕射,封豐樂亭侯。
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國時曹魏名臣、學者,著有《體論》八篇,《興性論》一篇。
杜預(222-285):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
杜夔:河南人。三國曹魏時期著名音樂家,他長期總管歌舞音樂,精心研究,以通曉音樂稱於世。
杜育(?-311):襄城鄧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襲之孫。杜育是中國茶史上最早的茶學專家,他同時也是西晉二十四人文學集團中的一員。
杜之偉(508—559):吳郡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騎常侍。
杜稜(?-580):南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國御史中丞秘書監。
杜伏威(598-624):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隋末農民起義首領。
杜順(557-640):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高僧,為華嚴宗初祖。十八歲出家,法號法順,師事因聖寺之僧珍(道珍),受習定業,後住於終南山,宣揚華嚴教綱。後人尊為華嚴宗第一祖,世稱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燉煌菩薩。
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時期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曾訂定各種典意制度,時人合稱「房杜」。
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書右僕射。北周豫州刺史杜業孫、河內太守杜征之子。
杜正倫(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縣)人。唐朝宰相。封襄陽縣公。
杜景儉(?-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益州錄事參軍。
杜審言(645-708):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祖父。
杜暹(678-740):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唐朝宰相。尚書右丞相。謚號貞肅,改貞孝。
南嶽懷讓(677-744):金州(今陝西安康)人。唐代高僧,俗姓杜,禪宗六祖惠能弟子,後弘法於南嶽福嚴寺,六祖下弘傳最盛的兩大法嗣之一,其後出臨濟、溈仰二大宗支。
杜鴻漸(709-769):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唐朝宰相,禮部尚書杜暹族子。封衛國公。追贈太尉,謚號文憲。
杜甫(712-770):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佑(735-812):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史學家。贈太傅,謚號安簡。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覽古今典籍和歷代名賢論議,考溯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為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
杜黃裳(738-808):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國公。贈司徒,謚號宣。
杜元穎(775-838):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孫。
杜環(生卒不詳):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旅行家。唐天寶十年(751),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又名呾邏私城,今哈薩克江布爾)與大食(阿拉伯帝國)軍作戰被俘,其後曾游歷西亞、北非,成為第一個到過非洲並有著作的中國人。寶應初年(762)乘商船回國,寫了《經行記》一書。
杜秋娘(791-?):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唐代著名女詩人。杜秋娘喜詞曲,善歌舞,為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縷衣》。
杜牧(803-852):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傑出詩人、散文家,唐宰相杜佑之孫,人稱「小杜」,並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悰(794—873):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國公。贈太師。唐宰相杜佑之孫,晚唐詩人杜牧之堂兄。
杜審權:京兆(今陝西長安)人。唐朝宰相。尚書左僕射。贈太師,謚曰德。
杜讓能(841—893) :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贈太師。晉國公。
杜荀鶴(846-906):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晚唐著名詩人。
杜稜:新城(今富陽)人。唐朝,司馬,潤州刺史。杜稜有三子:杜建思、杜建孚、杜建徽,後均佐吳越以功名顯。
杜光庭(850-933):處州縉雲(今浙江縉雲)人。道教天師。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一生著作頗多,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虯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
杜重威(-948):朔州(今山西朔縣)人。五代後晉大臣。成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杜曉 :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大臣,右僕射。祖父杜審權與父杜讓能皆為唐代宰相。三世為相。
杜建徽(864—950):五代新城(今浙江富陽)人。杜稜幼子。南唐左丞相,封鄖國公。贈太師,謚威烈。
杜昌業: 南唐翊聖功臣
杜鎬: 常州無錫人。宋朝禮部侍郎。朝廷錄用他的兒子杜渥為大理寺丞,並任用他的三個孫子為官。
杜安世: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北宋詞人。
杜衍(978-1057):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宰相)。封祁國公,謚正獻。
杜默(1021-1089):濮州(今山東鄄城)人。北宋著名歌豪,石介曾作《三豪詩》贈別杜默,詩稱「曼卿(石延年)豪於詩,永叔(歐陽修)豪於詞,師雄(杜默)歌亦豪,三人宜同稱」,故有「三豪」之稱。
杜充(?-1141):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兩宋大臣、宰相。
杜綰: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杜衍孫,北宋礦物岩石學家,著有《雲林石譜》。
杜范(1182-1245):台州黃岩(今浙江台州)人。南宋大臣,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
杜杲(1173-1248):邵武城關人(今福建邵武)人。杜杲是南宋抗元名臣,戰功顯赫的愛國將領,且有文才。朝廷授予工部尚書,以直學士職退休。
杜仁傑(1201-1282):濟南長清 (今山東濟南)人。元代散曲家。
杜道堅(1237-1318):當塗(今安徽當塗)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
杜可用:(今江西都昌)人。元初農民起義首領。
杜瓊(1396-1474):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書畫家、詩人。
杜堇:江蘇丹徒人。明代畫家。
杜濬(1611-1687):黃岡(今湖北黃岡)人。清初詩人。
杜立德 (-1691 ):今天津寧河縣寧河鎮人。大學士,禮部尚書。太子太師。
杜受田(1788-1852):山東濱縣(今山東濱州)人。清代大臣、學者,太師太保。為咸豐皇帝之師。
杜翰(1806-1866):山東濱縣(今山東濱州)人。晚清大臣,帝師杜受田長子。軍機大臣。贊襄政務大臣。
杜庭璞(1852-):山東濱縣(今山東濱州)人。杜翰之子。刑部湖廣司主事
杜文秀(1823-1872):雲南永昌(今雲南保山)人。清代咸豐、同治年間雲南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
杜常立:河南新鄉人。清末民初宜陽縣知事,固始縣知事,彰德縣長.
杜心五(1869-1953):湖南慈利人。清末民初著名武術家。 杜亞泉(1873-1933):會稽傖塘(今浙江上虞)人。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譯家。
杜月笙(1888-1951年):上海川沙人。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稱為「中國黑幫老大」和「中國第一幫主」,一生叱吒風雲,出入黑白兩道,游刃於商界、軍界與政界。
杜斌丞(1888-1947):陝西米脂人。近代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之一。
杜國庠(1889-1961):廣東澄海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
杜重遠(1897-1943):吉林省公主嶺市人。中國實業家,知名抗日愛國人士,《新生周刊》主辦人。
杜聿明(1904-1981):陝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1939年11月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昆侖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1942年3月任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滇緬對日作戰。1943年1月任第5集團軍總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10月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旋迴徐州任原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戰役中所率各部全軍覆沒,於河南省永城市陳官莊鄉被俘。
杜平(1908-1999):江西省萬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杜義德(1912-2009):湖北省武漢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杜運燮(1915-2002):福建省古田人。現代著名詩人,九葉派詩人之一。
杜鵬程(1921-1991):陝西省韓城市人。現代著名作家,著有長篇小說《保衛延安》。
杜興驥(1931-):1931年生於河南新鄉。教育學專家,心理學專家。
杜近芳(1932-):1932年生於北京。京劇旦角,是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杜祥琬(1938-):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原籍河南開封。應用物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杜憲(1954-):1954年生於北京。中央電視台著名的節目主持人,她是著名影星陳道明的夫人。
杜志國(1954-):1954年生於河北邢台。中國著名影視男演員。
杜傑(1969-):1969年生於河南新鄉。中原網路CEO,中原名吃推廣CEO。
杜淳(1981-):1981年生於河北保定。中國內地著名男演員。
杜麗(1982-):1982年生於山東沂源縣。奧運冠軍,中國女子射擊隊運動員(2004年奧運會獲得10米氣步槍冠軍(首金),2008年奧運會獲得50米步槍3X20冠軍。 杜維明 (1940-):1940年生於雲南昆明,後赴台。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當代研究和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
杜正勝(1944-):出生於台灣省高雄縣。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也是知名的中國上古史學者,曾任台灣當局「教育部」「部長」。
台灣籍杜姓人士的祖先亦有在大陸者,與福建、浙江、廣東的杜姓人有著淵源關系。 杜鄴(赫後裔)——杜林——林喬
杜得臣、杜秉(赫後裔,居衍邑)—杜札(秉之子)——杜周(札之子,遷居茂陵)——杜延壽、杜延考(周之子,居茂陵)、杜延年(遷居杜陵)——延壽或延考後裔杜保——杜保後裔杜廩
(3)杜延年遷居杜陵
杜周的小兒子延年,博通經史,明律令,但性格和為人與其父、兩位兄長不同,斷案公允,執法嚴明,不濫殺無辜,受到朝野稱贊,累遷官為御史大夫,封為建平侯,遷居漢宣帝的杜陵邑(宣帝的杜陵在今陝西長安縣曲江鄉三兆村南,杜陵邑在今長安縣樊川的杜曲鎮)。從此,杜曲成為杜姓宗族的大本營。
杜延年有6個兒子:長子杜緩,在漢宣帝本始年間(公元前73—前50年)任校尉,跟隨中郎將趙充國擊匈奴,出生入死血戰,立下大功,升任諫議大夫。之後,他又出任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都尉,北征防禦匈奴有功,又升任雁門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縣南)太守。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漢宣帝召他回長安,任太常,封建平侯。漢元帝初元年間 (公元前48—前44年)後,經濟衰退,西羌反叛,杜緩捐資數百萬錢支援軍隊,受到朝野稱贊。漢成帝時期(公元前32—前8年),杜緩病逝;二子杜繼、三子杜他,均任朝官或地方官;四子杜欽,字子夏,以才學聞名於京師長安,一目盲,不做官。漢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後,大將軍王鳳聘他為武庫令,不斷上書勸成帝勤政治國,成帝接受勸告。不久,他以眼疾辭官。王鳳慕其才,又聘其為大將軍府吏,對杜欽言聽計從,十分尊重。王鳳去世後,他辭官漫遊天下名山大川,作賦授徒,名聲大振;五子杜緒任地方官,六子杜熊,官至郡太守。從此,又形成六家杜姓人。
杜緩之子杜業,官至太常,剛直不阿,痛恨宦官、外戚專權,被罷官。漢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後,復拜杜業為太常,後病逝;杜熊之子少卿,官至荊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刺史,任職數十年,杜姓人遂慕名遷居荊州郡所,東漢時去世。
杜少卿有子杜穰,字子饒,東漢時任諫議大夫。
穰之子杜敦,字仲信,東漢時任西河郡(治所在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境,後移於今山西離石縣)太守,政績優異,杜姓人就有移人者,匈奴亦有的慕名改姓杜。次子杜篤,文學家;杜業之孫杜操,字伯度。
杜敦有子杜邦,字召伯,東漢時任中散大夫;杜篤有子杜碩,為大商人。
杜邦有三個兒子:長子杜賓、二子杜宏、少子杜繁。
杜賓有兩個兒子:杜翕、杜崇。
杜翕有子杜契,字廣平,三國時期任吳國謀士,後專心學道教,隱居於蜀(今四川),家人亦居蜀;杜崇有子杜畿。杜畿有三個兒子:杜恕、杜理及杜寬。
附:杜陵延年世系示意表
杜周—杜延年—杜緩、杜繼、杜他、杜欽、杜緒、杜熊一緩之子杜業、熊之子杜少卿—少卿之子杜穰—穰之子杜敦、杜篤、業之孫杜操一敦之子杜邦、篤之子杜碩一邦之子杜賓、杜宏、杜繁—賓之子杜翕、杜崇—翕之子杜契、崇之子杜畿一畿之子杜恕、杜理、杜寬。
杜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七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六百四十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左右。
⑧ 我姓杜,宗大有光、子孫昌盛,問我們祖宗是誰,祖籍在什麼地方
杜姓起源有三:
一、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
二、杜的另一起源出自祁姓,為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以國為氏,始祖杜伯。據有關史料所證,杜陵杜氏具體世居地應在今陝西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貴族,故唐時便在此地設置杜曲一地名。
三、出自他族改姓。
據《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後魏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族人,後漢化改革時改漢字單姓杜氏,是為河南洛陽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