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戰爭佔多少土地

越南戰爭佔多少土地

發布時間:2022-07-24 07:52:12

① 1979越南戰爭

中越戰爭是於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方面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在短暫侵入越南北部之後,中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戰勝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系惡化,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逃亡。
起因:中-蘇分裂
在與法國開戰的越南戰爭初期,共產主義的中國也和越南有著很緊密的關系。雙方都對越南的統治者法國不信任。在戰爭期間,中國和蘇聯都為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殖民主義敵人。
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關系依然緊張,而中美關系則開始正常化。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實施「地區霸權主義」,建立「印度支那聯邦」。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侵略了與中國的盟友之一柬埔寨,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同時在越南國內進行大規模的「排華」;對中國的領海、領土提出主權要求,宣布把屬於中國領海范圍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並出兵佔領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在中越邊境集結大量軍隊,製造邊境沖突,侵犯中國領土。中國當局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但當時的國際上多數國家卻認為是中國入侵越南,當時的聯合國人權組織還對這場戰爭進行了指責。
戰爭過程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當時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分別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約20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在約500公里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攻擊。戰爭中一度攻佔了越南約20多個城鎮和軍事據點。越軍以6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十六個地方團及四個炮兵團,總兵力約十五萬人應戰。由於當時的解放軍戰斗素質、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與越軍相差甚遠。雖然基層指戰員驍勇善戰,但參戰部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才完成各個階段的作戰任務。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擊退了入侵中國雲南、廣西兩省邊境的越南軍隊;殲滅了以越南境內的高平、老街兩地區為據點的越南侵略軍預備隊。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攻克了越南境內的軍事要塞諒山市;殲滅了沙巴地區的越南軍隊。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政府稱:該階段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
據戰後中國軍方發表的統計:中國軍隊死6954人,傷14800多人;殲滅、擊潰越南人民軍的第3師、345師、356師,越軍死傷約52000人。越南官方沒有正式發表傷亡人數,只在官方的人民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佔過的城鎮做出的大規模破壞項目。包括基建設施、廠礦等。而當時負責該項破壞任務的中國軍人透露,被中國軍方破壞的設施多數是中國在抗美援越期間為越南援助和修建的。
戰爭評述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由於邊境糾紛而引發的局部戰爭。但從其發動背景來看,應該是一場中國對內凝聚民族向心力以鞏固其政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的戰爭。
對內: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始執政。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國內人民造成的對統治階層的信任危機,中國的領導人有必要發動一場「打擊侵略者」的戰爭,以重新凝聚其國民的民族向心力。
對外: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中國在世界上代表第三世界弱小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觀點與美國、蘇聯兩超級大國在多個領域多有不同。同時美、蘇對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支援形成了在戰略上合圍的態勢。為了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中國不對外國勢力低頭的一貫強硬態度。當時越南的「後台老闆」蘇聯發動了入侵阿富汗戰爭,暫時無暇對中國施加壓力。而美國由於剛剛與中國改善緩和了關系,也樂於袖手旁觀讓中國教訓一下蘇聯的「小嘍羅」越南,以報其侵越戰爭被打敗的「一箭之仇」。中國抓住了這個時機發動了戰爭。
按照戰後綜合各方發布的戰爭評述:「中國軍隊在戰爭發動後僅用了不到兩小時,就將越軍逐回國內」來看。越南確實是占據了中國的部分領土,只不過占據是象徵性和少量的。不然以當時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沒可能在120分鍾後就能將越軍逐出國境。而且中國在「教訓越南」的目的達到後,在越南國內沒有「占據一寸土地,留下一兵一卒」,雙方都退回到實際控制線內,不存在「侵略佔領越南領土」的情形。但是該次戰爭並沒有使中越邊境恢復到和平態勢。中國軍隊在撤軍後,越南軍隊重新回到邊界線上,中越邊境的沖突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期間兩國還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邊境戰斗(如1984年4月28日的老山戰役)。戰後中國軍方總結了戰爭帶來的經驗教訓,開始了大規模的軍隊現代化建設。
這場戰爭為中國西南地區創造了比較穩定的周邊環境。
後果
戰爭的後果仍在持續,特別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最大的陸軍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恐懼。1980年代,在雙方的邊界上仍有小的沖突,並造成一千多人死亡。中越的雙方關系直到1990年代早期才得到改善。

② 求越南戰爭的具體介紹

越南戰爭長達12年,美軍死亡5.6萬餘人,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給美國造成了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

美國軍事介入越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寮國、柬埔寨人民經過武裝斗爭和起義,先後取得了獨立。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越南北方的河內以臨時政府的名義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並積極採取行動恢復越南的統一。

與此同時,在越南南方,一直堅持反共的吳庭艷,於1955年10月在美國的支持下,在西貢成立新的政府。

1961年5月,為防止吳庭艷政權垮台,美國派遣100名代號為「綠色貝雷帽」的所謂「特種部隊」進入南越。

1962年2月8日,美國在西貢設立了由保羅·哈金斯將軍指揮的軍事司令部,標志著美國開始直接介入越南戰爭。4月30日,美國副國務卿喬治·鮑爾宣布了一個名叫「戰略村」的計劃,把越南南方游擊隊滲入比較嚴重的地區再劃分為較小地區。主要村莊要用帶刺的鐵絲和�望塔圍起來,進村的人將受到仔細盤查,其中的居民將被遷入集中營。隨後,美偽軍對各「戰略村」進行瘋狂的掃盪和圍剿。

越南南方游擊隊進行了反「戰略村」、反掃盪的戰斗。據統計,從1962年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擊隊的反掃盪斗爭進行了40餘次,美軍傷亡達2000餘人。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擊隊解放了南方2/3以上的土地和700萬人口,美國軍事介入嚴重受挫。

戰爭逐步升級

美軍在南越的軍事受挫激怒了美國統治集團。1963年底,美國總統約翰遜在一次會議上說,吳庭艷政權沒能阻止「紅色浪潮」的蔓延,越南的形勢完全有可能掌控在胡志明手上,這種狀況「極不令人滿意」,「必須有所改觀」。

1963年11月1日,美國在南越策動軍事政變,殺了吳庭艷,換上了新的傀儡楊文明,並積極尋找擴大戰爭的借口。

1964年8月4日,美國政府宣稱,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和「滕納·喬埃」號在東京灣(即北部灣)離最近的陸地大約65海里處的公海上進行巡邏時,遭到數目不定的北越魚雷艇的襲擊。

事後證明,這是五角大樓為擴大對越戰爭而蓄意製造的借口。美國政府趁機出台了「逐步升級戰略」,即所謂「有限度地擴大戰爭」。

接著,美軍開始推行「飽和轟炸」和「焦土政策」,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與此同時,美國還不斷增兵。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軍人數超過50萬。

游擊戰讓美軍吃盡苦頭

美軍和南越軍隊對革命的絞殺激起了更多的反抗。在南越許多作戰區,每家每戶都組成一個戰斗單位。屋內挖有防炮洞,野外挖有防空洞、藏糧洞和藏牛洞。每村每鄉都是一個戰斗堡壘,村有民兵、鄉有游擊隊。大部分村、鄉,尤其是那些靠近敵占區邊緣地帶的村鄉,成了布防森嚴的戰斗村和戰斗鄉。戰斗村組織嚴密,村民有各自的戰斗崗位。游擊隊和民兵站崗放哨,一有情況立即投入戰斗。1965年以後,隨著戰爭的擴大,大量游擊隊員開始轉變為正規軍,投入到前線與美軍作戰。

1965年4月3日和4日,美軍在清化戰役中遭受重創。4月3日上午7時,停泊在南海海面上的美國第七艦隊的飛機,約400架次分批侵入清化省上空。美國飛機對著清化省北部的一些居民區、民用工程和經濟設施進行狂轟濫炸。越南北方清化防空部隊和地方民兵自衛隊,在敵機俯沖下來的一剎那,使用各種火力一齊射向天空,組成強大嚴密的火力網,敵機一架架被擊中,冒著濃煙倒栽下來。這一天,他們擊落17架敵機,生俘1名美國飛行員,創造了一天擊落美軍飛機最多的紀錄。

4月4日,美軍又出其不意對清化突襲,不料當地武裝早有準備。這一次美軍失敗得更慘。清化軍民這一天共擊落敵機30架,活捉1名美國飛行員。這次戰役後,美國的轟炸行動陷入窘境。

從1964到1965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軍和游擊隊機動作戰,進行了一系列奇襲�%

③ 越南戰爭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中越戰爭是於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方面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在短暫侵入越南北部之後,中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戰勝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系惡化,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逃亡。

起因:中-蘇分裂

在與法國開戰的越南戰爭初期,共產主義的中國也和越南有著很緊密的關系。雙方都對越南的統治者法國不信任。在戰爭期間,中國和蘇聯都為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殖民主義敵人。

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關系依然緊張,而中美關系則開始正常化。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實施「地區霸權主義」,建立「印度支那聯邦」。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侵略了與中國的盟友之一柬埔寨,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同時在越南國內進行大規模的「排華」;對中國的領海、領土提出主權要求,宣布把屬於中國領海范圍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並出兵佔領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在中越邊境集結大量軍隊,製造邊境沖突,侵犯中國領土。中國當局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但當時的國際上多數國家卻認為是中國入侵越南,當時的聯合國人權組織還對這場戰爭進行了指責。

戰爭過程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當時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分別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約20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在約500公里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攻擊。戰爭中一度攻佔了越南約20多個城鎮和軍事據點。越軍以6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十六個地方團及四個炮兵團,總兵力約十五萬人應戰。由於當時的解放軍戰斗素質、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與越軍相差甚遠。雖然基層指戰員驍勇善戰,但參戰部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才完成各個階段的作戰任務。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擊退了入侵中國雲南、廣西兩省邊境的越南軍隊;殲滅了以越南境內的高平、老街兩地區為據點的越南侵略軍預備隊。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攻克了越南境內的軍事要塞諒山市;殲滅了沙巴地區的越南軍隊。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政府稱:該階段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

據戰後中國軍方發表的統計:中國軍隊死6954人,傷14800多人;殲滅、擊潰越南人民軍的第3師、345師、356師,越軍死傷約52000人。越南官方沒有正式發表傷亡人數,只在官方的人民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佔過的城鎮做出的大規模破壞項目。包括基建設施、廠礦等。而當時負責該項破壞任務的中國軍人透露,被中國軍方破壞的設施多數是中國在抗美援越期間為越南援助和修建的。

戰爭評述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由於邊境糾紛而引發的局部戰爭。但從其發動背景來看,應該是一場中國對內凝聚民族向心力以鞏固其政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的戰爭。

對內: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始執政。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國內人民造成的對統治階層的信任危機,中國的領導人有必要發動一場「打擊侵略者」的戰爭,以重新凝聚其國民的民族向心力。

對外: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中國在世界上代表第三世界弱小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觀點與美國、蘇聯兩超級大國在多個領域多有不同。同時美、蘇對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支援形成了在戰略上合圍的態勢。為了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中國不對外國勢力低頭的一貫強硬態度。當時越南的「後台老闆」蘇聯發動了入侵阿富汗戰爭,暫時無暇對中國施加壓力。而美國由於剛剛與中國改善緩和了關系,也樂於袖手旁觀讓中國教訓一下蘇聯的「小嘍羅」越南,以報其侵越戰爭被打敗的「一箭之仇」。中國抓住了這個時機發動了戰爭。

按照戰後綜合各方發布的戰爭評述:「中國軍隊在戰爭發動後僅用了不到兩小時,就將越軍逐回國內」來看。越南確實是占據了中國的部分領土,只不過占據是象徵性和少量的。不然以當時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沒可能在120分鍾後就能將越軍逐出國境。而且中國在「教訓越南」的目的達到後,在越南國內沒有「占據一寸土地,留下一兵一卒」,雙方都退回到實際控制線內,不存在「侵略佔領越南領土」的情形。但是該次戰爭並沒有使中越邊境恢復到和平態勢。中國軍隊在撤軍後,越南軍隊重新回到邊界線上,中越邊境的沖突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期間兩國還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邊境戰斗(如1984年4月28日的老山戰役)。戰後中國軍方總結了戰爭帶來的經驗教訓,開始了大規模的軍隊現代化建設。

這場戰爭為中國西南地區創造了比較穩定的周邊環境。

後果

戰爭的後果仍在持續,特別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最大的陸軍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恐懼。1980年代,在雙方的邊界上仍有小的沖突,並造成一千多人死亡。中越的雙方關系直到1990年代早期才得到改善。

這場戰爭還造成在越的華裔受到歧視並被迫移民。他們從新在一些唐人街定居,或移居到澳大利亞、歐洲或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

④ 簡述越南戰爭的原因經過及歷程

越南戰爭 (1961----1975) 這個長達14年,美軍死亡5萬6千人,受傷30萬人,耗資4000億美元,給美國帶來無限創傷的戰爭,距今已經整整三十年.三十年前的歷史經過無數個電影機構與作者的不斷演繹,展現給無數的觀眾與讀者太多的遐想空間.這場戰爭的純粹內幕至今未能充分解密,或許,有關戰爭與政治的真實內情,永遠也不可能道盡清楚......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河內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 法國扶持的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越南控制權,越共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戰爭. 1954年10月10日,首都河內宣告解放. 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的決議,南北越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 在美國支持下成立西貢新政府.1961年5月,為防止吳庭艷政權垮台,肯尼迪派遣了一支代號"綠色貝雷帽"的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1962年2月8日,美國在西貢設立了由保羅·哈金斯將軍指揮的軍事司令部,標志著美國開始直接介入越南戰爭.

從1962年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擊隊針對美國 "戰略村掃盪計劃" 的反掃盪斗爭進行了40餘次,美軍傷亡達2000餘人.越南南方游擊隊解放了南方2/3以上的土地和700萬人口,美國軍事介入嚴重受挫. 美國政府趁機出台「逐步升級戰略」.

1963年11月1日,美國在南越策動軍事政變,殺了吳庭艷,換上了新的傀儡楊文明,並積極尋找擴大戰爭的借口.1964年8月4日,美國政府宣稱,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和「滕納·喬埃」號在東京灣(即北部灣)公海上進行巡邏遭到北越魚雷艇的襲擊, 隨即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 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與此同時,美國還不斷增兵,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 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軍超過50萬人. 美軍和南越軍隊對革命的絞殺激起了更多的反抗, 在南越許多作戰區,每家每戶都組成戰斗單位, 投入到前線與美軍作戰.

1965年4月3日和4日,美軍在清化戰役中遭受重創. 這次戰役後,美國的轟炸行動陷入窘境. 1965年6月,南越軍人阮文紹發動政變上台,成立戰時內閣,任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
1967年9月,阮文紹當選越南共和國總統.

從1964到1965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軍和游擊隊機動作戰,南方軍民共殲滅美軍近6000人,超過1961年到1964年12月底所殲滅的美軍總數的一倍.1967年7月底,南越政府將武裝力量增加6.5萬人,總數超過100萬,美國總統約翰遜也公開宣布,把美軍在越南的布防人數增加到4.5萬到5萬人,到1968年,美軍各兵種將達到52.5萬人.

1968年,越南南方人民武裝發起「新春攻勢」.經過45天激戰,殲滅美軍15萬餘人,沉重打擊了美國的「逐步升級」戰略. 由於南方人民武裝的堅決抵抗和越南軍民團結一致,美國在越南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卻沒有取得預想效果,遭致國內外一致反對,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一浪高過一浪.1969年1月,尼克松迫於國內外的強大壓力,找到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希望他能幫助美國走出越戰泥潭.於是基辛格開始積極奔走斡旋, 與越南政府及蘇聯進行了接洽,蘇聯態度冷淡,此後美國多方進行談判,進展依然緩慢.

1969年5月31日,美軍司令部宣布:自從1961年美國參加越南戰爭以來,美軍官兵死亡已達3.5萬人,損失飛機5400架.尼克松政府上任4個多月,侵越美軍又有4000多人喪命,平均每月大約被打死1000多人. 於是,1969年6月8日,尼克松總統在中途島宣布:在當年8月底以前,從越南撤出美軍2.5萬人.這是尼克松政府從越南的第一次撤軍,但美國仍希望奇跡能夠出現,1969年11月3日,尼克松在白宮向全國發表了一篇電視演說,主張「邊戰、邊談、邊化(越南化)、邊撤」,遭到群眾反對.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北越軍事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復活節攻勢", 尼克松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進行全面轟炸, 北越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職,由文進勇接任. 復活節攻勢的失敗,美國B-52戰略轟炸的威力,以及急於同美國改善關系的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前. 1973年1月27日,美國經過長期談判,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在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協定》上簽字,宣告美國在越南軍事行動的失敗. 美軍撤出後,在南越留下了2萬多名軍事顧問,並保留相當規模的海空部隊,支援110萬南越軍隊作戰.1974, 游擊戰依舊在進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鄉村. 1975年1月,北越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1975年春,越南北方軍隊和南方人民武裝發動了著名的春季攻勢,經過西原、順化—峴港、西貢三大戰役,擊潰了南越軍隊.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成了美國捲入越戰的結束的標志. 同日西貢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南越政權覆滅.越南戰爭以越共的全面勝利告終.

越戰期間,美國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葯,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場投彈量的總和,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美國自己也損失慘重,5.6萬餘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時間拖延最長,前後14年,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國外戰爭,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心靈創傷。

在戰爭中失去雙腿的倫道夫·巴克憤怒地控訴道:「政府要我們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戰斗,而戰爭卻使我永遠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了一種什麼樣的理想和自由去戰斗,每年我除了與那些悲慘的戰友們淚流滿面地團聚外,似乎痛苦與孤獨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越南戰爭也許是一場悲劇,美國本來是根本不應該闖進去的.」資深參議員喬治·麥戈文說:「我認為,印度支那戰爭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和道義的錯誤.」

越戰之後,卸任了近30年的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於1995年發表了《回顧:越南的悲劇與教訓》一書.麥克納馬拉認為:美國政府決策人沒有意識到,無論是我們的人民,還是我們的領袖,都不是萬能的.在不涉及我們自身存亡的事務中,要判斷什麼是另一個國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應由國際社會進行公開辯論來決定.我們並不擁有天賦的權力,來用我們自己的理想或選擇去塑造任何其他國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我們仍然在重復著類似的錯誤......

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統一,組成了新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被改名胡志明市.數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處決,更多人被捕, 越共取得政權並統治至今.

傷亡統計:
北越正規軍和被認為是越共游擊隊的人員:110萬人死亡,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
美軍: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2000多人失蹤.
南越政府軍:死亡13萬人,受傷50萬人.
韓國軍隊:死亡4500人.

澳大利亞軍隊:死亡500人,2400人受傷.
泰國軍隊:死亡350人.
紐西蘭軍隊:死亡83人.
摘自鐵血網,謝謝。

⑤ 對越反擊戰時,我國28天內攻陷諒山,為何突然撤軍不佔一寸土地

眾所周知,在越南戰爭期間,我國曾經給予越南大量的幫助。然而越南戰爭結束後,越南卻對我國恩將仇報,多次侵犯我國西南邊界地區。不僅如此,越南當時還糾結蘇聯,要爭奪東南亞霸主的地位,對柬埔寨出兵。最終,我軍在忍無可忍,退無可退的情況下,被迫打起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此戰中,我國調集20萬重兵對越南北部6個省11個縣發動了進攻。

另一方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國要防範蘇聯的威脅,當時蘇聯與越南剛剛簽署協議,一旦越南開戰,蘇聯有出兵增援的義務。所以當時我國一開始就不準備打長久的戰爭。當時蘇聯的精銳部隊全部在歐洲防範北約的威脅,而蘇聯要調兵到越南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我國之所以在對越反擊戰中速戰速決,就是要讓蘇聯來不及反應。即便這樣,蘇聯在當時也出動了大批坦克,裝甲車輛等武器,在中蘇邊界蘇聯一側進行了規模巨大的演習,所以當時我們還得防範蘇聯潛在的威脅。所以我國並沒有戀戰,不得不說當時我國的這一選擇還是很明智的。

⑥ 越南戰爭是什麼回事

戰爭長達12年,美軍死亡5.6萬餘人,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給美國造成了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

美國軍事介入越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寮國、柬埔寨人民經過武裝斗爭和起義,先後取得了獨立。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越南北方的河內以臨時政府的名義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並積極採取行動恢復越南的統一。

與此同時,在越南南方,一直堅持反共的吳庭艷,於1955年10月在美國的支持下,在西貢成立新的政府。

1961年5月,為防止吳庭艷政權垮台,美國派遣100名代號為「綠色貝雷帽」的所謂「特種部隊」進入南越。

1962年2月8日,美國在西貢設立了由保羅·哈金斯將軍指揮的軍事司令部,標志著美國開始直接介入越南戰爭。4月30日,美國副國務卿喬治·鮑爾宣布了一個名叫「戰略村」的計劃,把越南南方游擊隊滲入比較嚴重的地區再劃分為較小地區。主要村莊要用帶刺的鐵絲和�望塔圍起來,進村的人將受到仔細盤查,其中的居民將被遷入集中營。隨後,美偽軍對各「戰略村」進行瘋狂的掃盪和圍剿。

越南南方游擊隊進行了反「戰略村」、反掃盪的戰斗。據統計,從1962年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擊隊的反掃盪斗爭進行了40餘次,美軍傷亡達2000餘人。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擊隊解放了南方2/3以上的土地和700萬人口,美國軍事介入嚴重受挫。

戰爭逐步升級

美軍在南越的軍事受挫激怒了美國統治集團。1963年底,美國總統約翰遜在一次會議上說,吳庭艷政權沒能阻止「紅色浪潮」的蔓延,越南的形勢完全有可能掌控在胡志明手上,這種狀況「極不令人滿意」,「必須有所改觀」。

1963年11月1日,美國在南越策動軍事政變,殺了吳庭艷,換上了新的傀儡楊文明,並積極尋找擴大戰爭的借口。

1964年8月4日,美國政府宣稱,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和「滕納·喬埃」號在東京灣(即北部灣)離最近的陸地大約65海里處的公海上進行巡邏時,遭到數目不定的北越魚雷艇的襲擊。

事後證明,這是五角大樓為擴大對越戰爭而蓄意製造的借口。美國政府趁機出台了「逐步升級戰略」,即所謂「有限度地擴大戰爭」。

接著,美軍開始推行「飽和轟炸」和「焦土政策」,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與此同時,美國還不斷增兵。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軍人數超過50萬。

游擊戰讓美軍吃盡苦頭

美軍和南越軍隊對革命的絞殺激起了更多的反抗。在南越許多作戰區,每家每戶都組成一個戰斗單位。屋內挖有防炮洞,野外挖有防空洞、藏糧洞和藏牛洞。每村每鄉都是一個戰斗堡壘,村有民兵、鄉有游擊隊。大部分村、鄉,尤其是那些靠近敵占區邊緣地帶的村鄉,成了布防森嚴的戰斗村和戰斗鄉。戰斗村組織嚴密,村民有各自的戰斗崗位。游擊隊和民兵站崗放哨,一有情況立即投入戰斗。1965年以後,隨著戰爭的擴大,大量游擊隊員開始轉變為正規軍,投入到前線與美軍作戰。

1965年4月3日和4日,美軍在清化戰役中遭受重創。4月3日上午7時,停泊在南海海面上的美國第七艦隊的飛機,約400架次分批侵入清化省上空。美國飛機對著清化省北部的一些居民區、民用工程和經濟設施進行狂轟濫炸。越南北方清化防空部隊和地方民兵自衛隊,在敵機俯沖下來的一剎那,使用各種火力一齊射向天空,組成強大嚴密的火力網,敵機一架架被擊中,冒著濃煙倒栽下來。這一天,他們擊落17架敵機,生俘1名美國飛行員,創造了一天擊落美軍飛機最多的紀錄。

4月4日,美軍又出其不意對清化突襲,不料當地武裝早有準備。這一次美軍失敗得更慘。清化軍民這一天共擊落敵機30架,活捉1名美國飛行員。這次戰役後,美國的轟炸行動陷入窘境。

從1964到1965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軍和游擊隊機動作戰,進行了一系列奇襲戰、伏擊戰、攻堅戰、圍點打援和反掃盪戰。據初步統計,南方軍民共殲滅美軍近6000人,超過1961年到1964年12月底所殲滅的美軍總數的一倍。在許多戰場上和戰斗過的地方,美軍屍體橫陳,發出陣陣惡臭。據美國戰地記者埃德加回憶,他1964年到位於西貢不遠的古芝縣采訪報道,發現位於縣城中的甘密河裡漂著一具具美軍屍體,無人處理,河水和血交融在一起,在陽光下泛著恐怖的墨綠色。偶爾幾個兒童經過,用長長的木棍撥弄著屍體,尋找值錢的東西。在美軍的一個戰地搶救部,被炸得缺胳膊少腿的士兵躺在病床上。據護士胡斯小姐講,幾乎每天她都要處理掉四到五袋殘肢。

1967年7月底,南越政府將武裝力量增加6.5萬人,總數超過100萬,同時考慮把徵兵年齡降低到18歲。在8月3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美國總統約翰遜也公開宣布,把美軍在越南的布防人數增加到4.5萬到5萬人,到1968年,美軍各兵種將達到52.5萬人。

1968年,越南南方人民武裝發起「新春攻勢」。經過45天激戰,殲滅美偽軍15萬餘人,沉重打擊了美國的「逐步升級」戰略。攻勢還使美軍士氣低落,國內反戰運動高漲。美國國務卿臘斯克沉重地說:「預料要進行一場長期、激烈和令人失望的斗爭。」

尼克松准備從越南脫身

由於南方人民武裝的堅決抵抗和越南軍民團結一致,美國在越南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卻沒有取得預想效果,遭致國內外一致反對。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一浪高過一浪。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總統時,華盛頓上萬名群眾,高舉著「尼克松是頭號戰犯」、「尼克松是億萬富翁的工具」等標語牌走上街頭,舉行大示威,嚇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彈的「玻璃罩」里發表「就職演說」。

迫於國內外的強大壓力,尼克松找到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希望他能幫助美國走出越戰泥潭。於是基辛格開始積極奔走斡旋。

基辛格首次提出美國從越南脫身的計劃,隨後,與越南政府及蘇聯進行了接洽。1969年5月14日,基辛格把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請到白宮辦公室。基辛格說:「要是把態度靈活誤以為是軟弱無能,把通情達理看成是沒有決心,那就要犯絕大的錯誤,我還必須十分坦率地說明白,要是這種無謂的痛苦繼續下去,勢將影響其他方面的決定。這樣拖下去對誰都沒有好處。」

多勃雷寧把美方計劃反映給蘇聯政府,蘇聯表現出冷淡態度。此後美國多方進行談判,但進展緩慢。

1969年5月31日,侵越美軍司令部宣布:自從1961年美國參加越南戰爭以來,美軍官兵死亡已達3.5萬人,損失飛機5400架。這個數字說明:尼克松政府上任4個多月,侵越美軍又有4000多人喪命,平均每月大約被打死1000多人。尼克松在撤軍問題上的猶豫不決終於吃到了苦果。

談判不成,美國只得「體面撤退」。美國國防部長萊爾德提出:「應該加強南越軍隊,使之替代美軍把戰爭進行下去。美軍的撤離取決於南越軍隊承擔美軍作戰任務的能力,『越南化』是用越南人的傷亡代替美國人的傷亡。」

1969年6月8日,尼克松總統在中途島宣布:在當年8月底以前,從越南撤出美軍2.5萬人。這是尼克松政府從越南的第一次撤軍。

但美國仍希望奇跡能夠出現。1969年11月3日,尼克松在白宮向全國發表了一篇電視演說,他主張的「邊戰、邊談、邊化(越南化)、邊撤」的方針,遭到群眾反對。為了回答尼克松具有挑戰性的電視演說,「結束越戰新動員委員會」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向華盛頓進軍」的抗議活動。在同一個星期里,類似的活動多達10餘次。

不得已,美國在加強南越政權力量的同時,加快撤軍步伐,駐越美軍逐步減少。1973年1月27日,美國經過長期談判,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在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協定》上簽字,宣告美國在越南軍事行動的失敗。美軍撤出後,在南越留下了2萬多名軍事顧問,並保留相當規模的海空部隊,支援110萬南越軍隊作戰。

1975年春,越南北方軍隊和南方人民武裝發動了著名的春季攻勢,經過西原、順化—峴港、西貢三大戰役,擊潰了南越軍隊。1976年7月越南完成南北統一。

美國人的恐怖記憶

越戰期間,美國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葯,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場投彈量的總和,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美國自己也損失慘重,5.6萬餘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美國在越南的軍事捲入規模大(1973年美國在越南作戰人數約54萬),時間拖延長(前後12年,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國外戰爭),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心靈創傷。

在戰爭中失去雙腿的倫道夫·巴克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憤怒地控訴道:「(政府)要我們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戰斗,而戰爭卻使我永遠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了一種什麼樣的理想和自由去戰斗。每年我除了與那些悲慘的戰友們淚流滿面地團聚外,似乎痛苦與孤獨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戰爭期間,美國經濟出現大幅度滑坡,美元霸主地位遭到沉重打擊,並出現了巨額財政赤字。

越戰徹底改變了美蘇兩霸爭奪的格局:整個20世紀70年代,美國轉為戰略守勢,而蘇聯則處於戰略攻勢地位。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越南戰爭也許是一場悲劇,美國本來是根本不應該闖進去的。」資深參議員喬治·麥戈文說:「我認為,印度支那戰爭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和道義的錯誤。」

越戰之後,卸任了近30年的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眾多越戰反省者的鼓勵下,於1995年發表了《回顧:越南的悲劇與教訓》一書。麥克納馬拉認為,美國政府決策人沒有意識到,「無論是我們的人民,還是我們的領袖,都不是萬能的。在不涉及我們自身存亡的事務中,要判斷什麼是另一個國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應由國際社會進行公開辯論來決定。我們並不擁有天賦的權力,來用我們自己的理想或選擇去塑造任何其他國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我們仍然在重復著類似的錯誤。」

可惜,這一用血和淚總結出來教訓,在目前的美國政府中依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鑒戒。

⑦ 越南戰爭

通常所說的越南戰爭是指美國派出軍隊扶持南越吳庭艷政府,與中國和蘇聯支持的由胡志明領導的北越發生的戰爭。
起因就是胡志明領導下的越南趕走了法國人之後,投向了社會主義陣營,導致美國不滿,於是美國在南越扶植了吳庭艷政權與北越對抗。
期間雙方劃出了分界線(17度線)。美軍經常派出轟炸機轟炸越南北方,而北方支持的游擊隊則經常襲擊美軍。中國向越南派出了大批軍事幹部做為軍事顧問和教官,並向北越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物資援助。
長期的戰爭使得美國國內反戰呼聲高漲,75年,尼克松總統決定結束越南戰爭。北越政權統一了全國。

⑧ 越南戰爭的歷史背景

越戰的背景:
柬埔寨和寮國50年代,獨立建國,並加入聯合國;在我國加入聯合國時柬方了投反對票,寮國投贊成票,越南77入聯,所謂越南建立中南半島國,在各種勢力要求下50年代就破產了,80年代建中南半島國說法是是忽悠人的,柬埔寨問題一直在聯合國的框架下進行,直到90年代初解決!78年阿富汗發生政變,伊朗國內動盪,79年革命爆發,美國忙於出人質安全,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蘇聯戰略印度洋的出口快達成,蘇聯攻擊中國說不現實!國內72年雖然文革,但已經入世界市場,除了美國因台灣事務未建交,德國因東西德事務未建交,其他主要英法日意歐國家都建交,都開始貿易往來,國內在此期間搞了43方案和82方案,43方案為了吃飯穿衣,引進大化肥項目和化纖項目,包括軋鋼,發動機引進,82方案是華帥搞的,,對接國際市場引進寶鋼,包括一些電視機生產線項目,都在80年顯出效益了!76年發生唐山大地震壞事,76年四人幫倒台也算好事,文革結束,國家處於要安心發展良好階段。78年3月,160廣州艦在湛江發生爆炸艦沉,損失11億,130多人死亡,大事故,軍隊整肅開始,人事變動開始!79年2月過了春節,中越戰爭爆發!

⑨ 誰有越南戰爭(美、越)的資料

越南
越南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1945年9月2日~1975年4月30日的戰爭中造成了800萬平民的死亡。戰爭結束時給越南留下了一片滿目蒼夷的土地和100萬孤兒、200萬寡婦、50萬殘疾人、70萬妓女。但這還不是苦難的終結,越南又先後與中國和柬埔寨發生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1970年代後期超過400萬的越南華僑華人和支持越南共和國的受難者乘小船逃離越南。
美國
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結束了美國戰後25年的經濟繁榮,使美國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盡管美國自建國以來在絕大多數戰爭中都是獲利的,但是越南戰爭卻是美國人的滑鐵盧。戰爭初期國防開支急增,到1966年增加幅度為10%以上。與此同時,1965——1966兩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均超過6%。但隨著美國在越南的軍事行動陷入困境,國防開支負擔不斷加重,美國經濟有調頭向下,1967年經濟增長率降到2%。1970年美國經濟增長則完全陷於停頓。事實上,美國從1969 年12 月爆發經濟危機,到1982 年12 月經濟才得到復甦。

閱讀全文

與越南戰爭佔多少土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貿易銀元價格如何 瀏覽:131
伊朗國旗為什麼是紅色 瀏覽:858
英國補辦長期護照要多久 瀏覽:875
中國和印度之間發生什麼 瀏覽:124
義大利語下載什麼軟體 瀏覽:25
法國義大利哪個給的時間長 瀏覽:965
中國到智利有多少公里 瀏覽:497
北京義大利餐廳哪裡最好 瀏覽:754
1965年印尼華人大屠中國做了什麼 瀏覽:809
英國羊怎麼防盜 瀏覽:984
在line上為什麼找不到印尼 瀏覽:338
義大利和法國哪個更加藝術 瀏覽:352
中國最大的卧佛是哪裡 瀏覽:404
1965年印尼對中國做什麼 瀏覽:764
伊朗現在怎麼收款 瀏覽:1002
越南語ba是什麼意思 瀏覽:464
越南女性怎麼上戶口本 瀏覽:176
伊朗文字世界文明怎麼說 瀏覽:974
伊朗為什麼越來越強大 瀏覽:247
印尼魚鷹有什麼用 瀏覽: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