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緬甸是聯邦制國家還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呢
緬甸是聯邦制國家,聯邦制是一種國家行政區組成形式,相對聯邦制的是單一制中央集權制。 緬甸不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名義上是民主共和制總統制,實際上軍隊能量大,而被認為是軍閥統治的軍政府。
政體:總統制——議會制(內閣制)
國體:聯邦制——單一制
共和制——君主制
總統制,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總統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
總統制國家總統和國會可能是對立的(現在的美國總統和國會),也可能是一夥的(這種選舉前的美國總統和國會)。
憲法往往已經規定了哪些權利屬於總統,哪些權利屬於國會,所以國會也不可能通過手中的立法權來捆死總統,比如現在的布希總統即使選舉失利仍然是很囂張的
議會制(內閣制),有兩種情況,一種有國王的(君主立憲制)比如英國;另一種沒有國王的比如印度。議會制國家總理或首相是由議會多數黨派領袖擔任,總理(首相)和議會是屬於同一政治派別,一個鼻孔出氣的。
一般聯邦制國家地方權利比較大,而單一制國家地方權利比較小
聯邦制國家:美國、俄羅斯,單一制國家:中國、日本。
聯邦制國家的憲法一般會規定哪些權利屬於中央,哪些權利屬於地方,雙方都不能違反。任何一方想要擴大自己的權利就需要通過全民公決的形式投票修改憲法。
而單一制國家,中央只需要一紙法律就可以擴大自己的權利或者下放權利。
有國王的就是君主制,沒有國王的就是共和制。
❷ 緬甸是社會主義嗎
緬甸政府實質是軍政政府,軍隊首長當然就是國家權力掌控者咯。。
1948年3月4日,緬甸獲得獨立以來,實行的是多黨民主議會制。
1962年,奈溫將軍推翻了吳努政府,開始實行由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一黨執政的一黨制。
1963年初緬甸軍政府對地上眾多新老緬族政黨,如反法西斯自由同盟、聯幫黨、聯合工人黨等,進行黃鼠狼給雞拜年的「誠邀和談」,半年後就追殺圍剿無赦,大規模屠殺各政黨領袖。
1988 年9月18日,緬甸軍隊接管政權以後,緬甸政治迎來了短暫春天。成立了以蘇貌大將為首的軍政府,取消舊的人民議會和國務委員會,成立了新的國務委員會,宣布解散原來的社會主義綱領黨,廢除一黨制,實行多黨議會制。 目前,緬甸主要民主黨派大約有10個,最大的是全國民主聯盟,國父昂山將軍的女兒昂山素季為該黨主席。 其次是緬甸民族團結黨,由原綱領黨重新組建而成。第三大民主黨派是撣邦民主聯合會。但是好景不長。
1990年5月,緬甸舉行多黨制民主大選,大選結果,大大出乎緬甸軍政府的預料,以昂山素季 為首的緬甸民主聯盟在大選中獲勝。但軍政府以必須先制憲才能交權為由,拒絕交權。緬甸人民與軍政府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和激化。
軍政府悍然廢除聯邦憲法,那是1947年組成緬甸聯邦大家庭的唯一條約,殘忍殺害與拘禁各邦各族領袖,致使簽約的撣族、克倫族、克欽族、欽族、孟族等悲痛無比,憤怒抗爭。1963年,軍政府「邀請」撣邦獨立軍、撣邦解放陣線、克欽獨立軍及吉仁自衛隊等到仰光協商和平。至該年11月,軍政府賊喊捉賊,祭出「捍衛聯邦,反對分裂」大旗,至今一直在有組織的燒殺搶劫眾土族村莊,大打種族滅絕內戰,並用強奸少數民族婦女為戰爭手段——這些使得各族人民更深惡痛絕大緬族沙文主義、賊喊捉賊的卑鄙行徑與野蠻的強迫同化政策,以及要把內戰打到底的禍國殃民做法——這就是緬甸半世紀來大民族欺騙、屠殺眾小民族,眾小民族為求自保而堅持自決權的主要根源。
目前制憲大會已經召開了近7年半之久,但至今仍沒有達成一致,仍在斷斷續續召開,結束遙遙無期,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會議。軍政府答應,待國民大會結束、新憲法制定後,緬甸將按新憲法規定的程序再次舉行大選,然後,軍政府將把國家政權移交給大選獲勝者。近年來,軍政府一面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將各個民主黨派逐一瓦解、摧毀,一面組織 成立了「緬甸聯邦鞏固和發展協會」,作為自己的後備力量.
1997年11月15日,將法律與秩序委員會改名為緬甸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現政府有31個部,具體如下:農業與灌溉部、郵電通訊部、建設部、合作社部、文化部、國防部、邊境與少數民族發展部、教育部、能源部、財政稅務部、林業部、衛生部、內政部、移民與人口部、飯店與旅遊部、第一工業部、第二工業部、宣傳部、 勞工部、畜牧水產部、礦業部、國家計劃與經濟發展部、鐵道運輸部、宗教事務部、社會福利與救濟安置部、科學技術部、體育部、經濟與商務部、交通部、外交部、仰光市發展委員 會(相當於部級)。
1963 年初緬甸軍政府宣布「國有化法案」,所有工商業經濟命脈都要由民族資本家與外僑手中,無償收歸「國有」。緬甸軍政府用社會主義之名,行排外肥己之實,做起打家劫舍的強盜本行!
1963年2月23日所有外資銀行,僑資銀行一律由軍政府的聯邦銀行接管。
1964年1月緬甸兩大出口商品——大米與木材,分別由軍政府的農業局與林業局獨家經營。
1964年3月2-19日,全國工商業12,212家(95%為外僑所有)被收歸「國有」。電台播音剛停,各廠店各企業門口就有兵士奔來,鐵門一拉,宣布里內所有東西都已屬於「國家」,並規定立即據實上報所有財產物業等,否則坐牢十年。
1964年5月17日宣布流通的100元、50元大鈔作廢,對民族資本家與外僑再來一次毀滅性打擊。全緬流通貨幣共為2,230百萬元,民族資本家與外僑所持的大鈔占流通貨幣的97%, 攜帶不方便的10元、5元小鈔只佔3% 。華僑等正當財產被無償沒收,正當工作生活被無理禁止,完全違背了聯合國人權宣言的最低要求——生存權,華僑求生不得,求救無應,成了絕地孤兒。
自從緬甸軍政府掌政40年來,緬甸長年名列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❸ 柬埔寨、寮國、越南、孟加拉國、印度、哈薩克,分別是什麼制度的國家
柬埔寨的國體是君主立憲制、寮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越南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孟加拉國實行議會制、印度實行議會民主制、哈薩克總統制共和國、泰國是君主立憲制。
無論是實行議會君主制,還是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或總統制共和制的國家,都是資產階級當政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普選制,都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制度,只不過分權程度不同而已。
(3)越南緬甸都實行什麼制度擴展閱讀:
國家制度介紹
1、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國家以世襲的君主為國家元首,君主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互相妥協的結果。
2、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是指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它是多數資本主義國家採用的政體。
3、議會制共和制
政府(內閣)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來組織,政府對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不信任案時,政府就得辭職或呈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❹ 緬甸是封建制度國家嗎(有國王和首相)
緬甸不是封建制度國家,而是總統制共和制國家。
一、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簡稱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7月,因經濟形勢惡化,緬甸全國爆發遊行示威。同年9月18日,以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宣布廢除憲法,解散人民議會和國家權力機構。1988年9月23日,國名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緬甸聯邦」。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2月4日,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15日,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2005年,緬甸政府將首都從最大城市仰光遷至內比都(前稱彬馬那)。緬甸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超過60%,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甘蔗等。
二、總統制:
總統制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與議會內閣制相對稱,指由選民分別選舉行政和立法機關,由總統擔任國家元首,同時擔任政府首腦的制度。
實行總統制的國家,在憲法中都規定了總統的職權。與議會內閣制相比較,總統制的特點是以總統為行政首腦,行政機關從屬於總統而非議會。在總統制下,總統獨立於議會之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總統只向選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有些國家雖然也設總統,但總統只是國家元首,不兼任政府首腦,內閣由議會產生,只對議會負責。這種情況屬於半總統制或者雙首長制。
❺ 東南亞十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
越南:一黨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寮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代議制政體;柬埔寨:代議制;泰國:泰王國是以國王為國家元首的民主體制國家;緬甸:議會制;馬來西亞: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印度尼西亞:總統制;汶萊:君主制;菲律賓:總統制;東帝汶:混合政體;新加坡:議會共和制。
❻ 緬甸是什麼制度的國家
緬甸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緬甸政府是一個民族主義政府。
緬甸局勢一直比較動盪,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西方國家對緬甸軍政府統治的不滿。而最近是因為風災。
國名
緬甸聯邦 The Union of Myanmar
國旗
緬甸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谷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谷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
緬甸國徽中心為一個由谷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谷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志。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歌
《我們必須熱愛緬甸》Gba Majay Bma
獨立日
1948年1月4日
國慶日
1月4日
建軍節
3月27日
❼ 緬甸果敢是不是一夫多妻制
是的,緬甸果敢實行一夫多妻制度。
果敢是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族就是漢族,據說是明朝末年跑到那裡的。果敢的首府是老街,那裡用漢字,講雲南話,用的所有東西都是中國運去的。2009年8月後果敢被政府軍佔領。
果敢於2014年5月宣布獨立成為一個主權國家。但國際上大多數國家並不予以承認。
實行一夫多妻制度的其他國家和地區:
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敘利亞、 沙烏地 、非洲史瓦濟蘭 、印度 等
❽ 東盟國家政治體制有哪四種
1、人民代表制國家:越南、寮國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中國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2、議會共和制國家: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3、總統共和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
4、君主制國家: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汶萊
泰王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5、軍政府國家:緬甸
緬甸聯邦共和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
❾ 緬甸現行的政治體制(整體)是什麼
緬甸國名將為緬甸聯邦共和國,首都為內比都。緬甸實行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同時還是包括三軍總司令在內的國家國防安全委員會的主席。三軍總司令為各種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軍隊將繼續在政治上發揮作用。緬甸實行多黨制、市場經濟制度,奉行自主、積極、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不允許外國在緬甸駐軍。
❿ 東盟各國的政治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如越南,寮國(我國目前不再提寮國為社會主義,但其政體仍是社會主義)
民主資本主義如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汶萊,新加坡,柬埔寨,東帝汶(東還不是東盟成員國)。
軍人政權,如緬甸。(當然,在東盟內,泰國,菲律賓,印尼多少都存在軍人統治的印記)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前身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3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 ASEAN)的成立。成立幾十年來,東盟已日益成為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並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機制。現任東盟秘書長王景榮 。
東盟除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5個創始成員國外,20世紀80年代後,汶萊(1984年)、越南(1995年)、寮國(1997年)、緬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國先後加入該組織,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發展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東盟10國的總面積有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 3億(1998年統計數字)。觀察員國為巴布亞紐幾內亞。東盟10個對話夥伴國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紐西蘭、俄羅斯、韓國和美國。 東盟成員國GDP概況
東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協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遵循正義、國家關系准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國際和地區組織進行緊密和互利的合作。
東盟主要機構有首腦會議、外長會議、常務委員會、經濟部長會議、其他部長會議、秘書處、專門委員會以及民間和半官方機構。首腦會議是東盟最高決策機構,自1995年召開首次會議以來每年舉行一次,已成為東盟國家商討區域合作大計的最主要機制,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外長會議是制定東盟基本政策的機構,每年輪流在成員國舉行。常務委員會主要討論東盟外交政策,並落實具體合作項目。東盟秘書處設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出版有《東盟常務委員會報告》、《東盟通訊》等刊物。
近年來,東盟積極開展多方位外交。1994年7月成立東盟地區論壇,1999年9月成立東亞-拉美合作論壇,10+3和10+1合作機制也應運而生,2002年1月又啟動東盟自由貿易區。
1997年12月15日,首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10+3)在馬來西亞舉行。東盟各國和中日韓3國領導人就21世紀東亞地區的前景、發展與合作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並取得廣泛共識。在10+3合作進程中,外交、財政、經濟、農林、旅遊和勞動等6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已經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相關領域的合作。
與10+3並行的是東盟分別與中日韓領導人(10+1)會議,即三個10+1合作機制。>>
2001年11月,在汶萊舉行的第5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10+1)會議上,雙方領導人達成共識,一致同意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並授權經濟部長和高官盡早啟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後將形成一個擁有17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達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1.2萬億美元的大市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成為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為了早日實現東盟內部的經濟一體化,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1月1日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是實現區域內貿易的零關稅。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6國已於2002年將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降至0-5%。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4國將於2015年實現這一目標。
2003年10月,東盟第九次首腦會議在印尼巴厘島召開。與會各國首腦在會上通過了「東盟共同體」宣言,確立了更為明確具體的目標,向更加密切的共同體邁進。這標志著東盟在政治、經濟、安全、社會與文化領域內的全面合作進入歷史新階段,並朝地區一體化邁進一大步。
同年12月11日,日本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特別首腦會議在東京開幕,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會議上宣布日本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2004年7月,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俄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聯邦法律。>>
隨著經濟實力和影響的不斷加強,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東盟率先發起東亞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其中,東盟與中日韓(10+3)、東盟分別與中日韓(10+1)合作機制已經發展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東盟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歐盟、韓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10個國家形成對話夥伴關系。2003年,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發展到戰略協作夥伴關系,中國成為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非東盟國家。
詳細參看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0/28/content_610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