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古籍有哪些

越南古籍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6 01:37:17

Ⅰ 了解一下越南的歷史,古代史與中國的關系

越南古代史
在現今越南的國土上,曾發現古猿人的遺骸,以及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其中有著名的和平文化(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和北山文化(新石器早期)。根據對考古發掘材料的研究,自遠古以來,在越南的土地上就有原始人類在生息繁衍。越南最早的居民可能是印度尼西亞人和美拉尼亞人,其後裔是占人和長山山脈中的昧人(摩依人)。但今天越南的主體民族越族的直接祖先,則是起源於「百越」族的一個分支—雒越。雒越人在中國秦代之前的很長時間里就居住在現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越南古籍中曾有「文郎國」、「甌雒國」的記載,反映,反映的是傳說中古代雒越人原始部落社會的一些情況。在越南北部居住的雒越人經歷了由原始部落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度階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原,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前214年,秦始皇出兵平定嶺南「百越」族聚居地,設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其中的象三郡就包括了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此後的一千多年間,今天越南北部一直在中國封建王朝的管轄之下。

秦末,中國封建官吏趙佗割據嶺南,建「南越國」。前111年,漢武帝功滅「南越國」,在其地設置九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亦相當與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區。三國時期,其地又稱「安南」。

唐朝衰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安南地區的封建勢力乘機割據稱雄。公元939年,安南人吳權趕走中國官吏,自立為王。吳權死後,安南地區又出現「十二使君」(即12個封建主)的割據紛爭。公元968年,安南人丁部領削平「十二使君」,統一安南,建「大瞿越國」,隨後派遣使者攜帶方物向中國北宋王朝請封,宋太祖封丁部領為檢校太尉、交趾郡王,將越南視為「藩屬」。學術界一般將公元968年丁部領建「大瞿越國」作為建立自主的封建國家的開始。此後,越南先後經歷了前黎朝(980~1009年)、李朝(1010~1225年)、陳朝(1225~1440年)、胡朝(1400~1407年)、後黎朝(1482~1784年)、西山朝(1788~1802年)、阮朝(1802~1885年)等封建王朝。1802,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阮福映依慣向中國清朝請封。清朝於次年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這是「越南」作為國名的開始。19世紀下半葉,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945年,越南人民取得「八月革命」的勝利,9月2日,越南宣告獨立,越南民主共和國誕生。1976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改稱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Ⅱ 在越南的史書上,把明朝的哪一位將軍稱為凶神呢

說起大明帝國來,人們可能會想起諸如朱元璋、朱棣、藍玉、劉伯溫、甚至是末代帝王崇禎及閹臣魏忠賢等人,但是有這么一對父子倆估計大家知道的不多,這父子倆一個北伐北元王庭,一個南征安南(越南古稱)那可是替初期的大明帝國建立了不朽的功勛,這父子二人是誰呢?答曰張玉和張輔,尤其是張輔那可是在越南的古籍里那可是有著響當當的凶名。

直到永樂六年(1408年)初,這場戰爭才徹底平息,張輔則整軍回到京師,朱棣大悅,隧論功行賞,在奉天殿賜宴招待,並賦寫了《平安南歌》,以昭全軍!

Ⅲ 精通漢語的胡志明,為什麼在越南建國後立馬下令廢除漢字

越南使用漢字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西漢末年,漢字開始傳入越南,並且逐步擴大了影響。 越南上層社會把漢語文字視為高貴的語言文字。朝廷的諭旨、公文、科舉考試,以至經營貿易的賬單、貨單都用漢字書寫,小孩讀書也像當時中國一樣先從《三字經)開始,接著讀「四書」、『五經」,學習寫作古漢語文章詩詞。

比如說,越南的古籍大多是漢字書寫,現在的人根本無法看懂古籍。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很多人家中有族譜,而廢除漢字改用國語字後,根本看不懂漢字。所以,近些年來,很多越南學者呼籲恢復使用漢字。

Ⅳ 中國有沒有出版<<大南實錄>>

越南末代官修史書《大南實錄》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影印出版,國內僅存5套,原價5000元/冊,共20冊)

《大南實錄》是越南最後末一個王朝阮朝的官修史書,國內外所存版本極少。在版本方面,現今流傳的《大南實錄》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於日本昭和三十六年(1951年)至昭和五十六年(1981年)之間陸續出版的,全書共20冊,為日本越南史研究大家松本信廣教授所主編,根據松本信廣教授透露,《大南實錄》原藏於順化安南宮廷,松本先生於日本昭和八年(1933年)到越南調查旅行之際對原書進行影印而得,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所出版的20冊《大南實錄》也是根據當時照片製版而成。越南方面由越南史學院於1962年河內史學出版社出版了拉丁化越南文譯本。

中越兩國人民曾被稱為「同文同種」,盡管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越兩國曾經發生過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仍然無法抹殺友好仍然是主流的事實。我們今天談及越南曾經長期使用漢字並不是為了宣揚「大國文化沙文主義」,而是告訴人們歷史事實,回顧兩國人民在歷史上曾經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認同。

一、越南現存漢文古籍較少的原因
歷史上越南書籍與中國書籍同樣遭到多次兵火之災,根據原北京圖書館張秀民先生的研究,歷史上越南書籍一共遭受了六次大的災難。越南方面認為越南書籍在歷史上一共遭到了四次大的災難:一是陳末紹慶二年(1371年)占城兵入越南京城(升龍城即今之河內),當時占城軍隊擄掠子女、玉、帛、焚毀宮殿,備籍為之掃空;二是根據越史記載永樂十六年(1418年)夏青進士到越南取有關越南的古今事跡書籍(也有認為是明朝將領張輔悉取古今書籍,部送金陵);三是越南(1516年)的陳暠之亂,「士民爭入禁省取金帛,文書圖籍委棄滿道」;四是後黎克復莫朝京師(升龍),「諸書又毀於火」; 五是元代蒙古軍隊攻打越南時,越南曾向北宋請去的四部印製的《大藏經》和一部《道德經》皆毀於兵火,《大越史記全書》曾記載1295年越南陳英宗遣使赴元收得《大藏經》,留天長府(今南定),副本刊行。 六是根據越南史學家明崢的研究,法軍在河內即將解放時,曾經運走越籍七百箱。此外,日本曾經在越南進行了短暫統治,期間也運走不少書籍,另越南南北戰爭以及南北戰爭結束時遠走海外的越南南方人也帶走了不少的書籍,這也使得本來就不多的越南書籍所剩不多,所剩古籍大多成書書於13、15世紀左右。

二、越南現存漢文古籍現狀
國內學者研究越南越南現存漢文古籍現狀要首推原北京圖書館張秀民先生,張秀民先生曾經於2001年在《中國東南亞研究會通訊》上對越南現存漢文古籍進行了概括性的總結,筆者深感在此領域研究之不大及,但又認為中國研究越南之學者特別是年輕學者很少略知其中一二,故這一內容大部分參照了張秀民先生的研究成果。
1959年5月12日越南中央圖書館阮館長透露,越南博物館館藏漢問書十萬冊,有六千多冊善本被法國人搶走,現中央圖書館藏書三十萬冊,而其中大多為新書。張秀民先生通過統計越南潘輝注《歷朝憲章類志,文籍志》著錄的185種,法國迦節(Cadiere)、伯希(Pelliot)的《史部書目》175種,加上河內新購的78種,日本東洋文庫藏安南本76種,又《河內遠東博古學院圖書館目錄》三本所錄漢文書目3070種,中國書越南印版690種,喃字版628種,三者合計共4388種。可見越南現存漢文古籍之一斑。
《河內遠東博古學院圖書館目錄》三本所錄漢文書中也雜有不少中國人著作,如《高青邱詩》、《人譜》、《欽州志》等,而重復的如《安南志原》、《大南一統志》等又數十種。其中十之八九為後黎朝與舊阮朝的著作。其中詩文集、來華使者的著作又有數十種,如《使清文錄》、《使華叢詠》,還有使閩、使粵、使天津、使燕京等,其中以使燕京的詩集最多。而其中家譜多至一二百種,約有二十餘姓,如丁、李、陳、黎、阮、鄭、武、汝、吳、范、杜、黃、楊、劉、潘、鄧、譚、王、徐、何、郭、裴、張等姓。阮氏族譜又有世譜、合譜、全譜、支譜等二十多種。筆者曾跟不少越南人交流,他們當中的不少人都說自己的祖先是從中國來的。
越南漢文古籍中比較重要的地理書包括《十一省地輿志》、《大南一統志》、《皇越一統輿地誌》、山西、清化、北寧等省志、《宣光省志》、《義安志》、《義靜雜記》、《永祿縣志》、《嘉定城通志》、《南圻六省地輿志》、《龍編百二詠》、《升龍三十詠》、《北城地輿》、《清化紀勝》、《宣光省賦》、《興化省賦》等等。
越南自李朝以來均仿中國科舉制度,我國清末1909年廢科舉,而越南最後一次廷試則是在阮朝啟定四年(1919年),比中國還晚了十年。科舉制度在越南的推行使得在越南也出現了不少關於科舉考試的書,如《舉業津梁》、《辰(時)文集要》、《鄉會試文》、《鄉試文選》、《歷科登龍文選》、《登科錄》、《慈廉縣登科錄》、《大越歷代進士科實錄》等等。
科學方面有《天文體》,還有算書《演算法奇妙》、《演算法大成》、《大成演算法指明》。醫學方面的書有《醫海求源》、《醫理精言》、《醫傳旨要》、《活幼心法大全》、《保嬰良方》、《婦人科》、《外科醫方》、《診脈秘訣》、《驗舌證法》、《南葯神效》、《中越葯性和編》、《南葯考辨》、《南葯正本》、《本草拾遺》、《保生延年纂要、《海上懶翁》等等。
也有一些迷信方面的書,如《乩筆文抄》、《卜雞足全書》、《符咒集成》等等。另外還有一些風水方面的書籍。
類似檔案文書方面的書也不少,如《丁先皇廟歷朝令旨》、《明都王(鄭楹)令旨》、還有一些丁簿、田簿、地簿和國王封贈的赦文如《阮曰庶赦文》和封廟宇的赦文。
除此以外,《河內遠東博古學院圖書館目錄》還有收錄了不少記載越南山區少數民族的書,如《瑤人蠻士》、記載了廣安、安沛、寶光、涼山等省蠻士的資料。還有如《高綿世次略》、《高蠻紀略》、《高蠻事跡》和《萬象事宜》、《南掌紀略》、《暹羅事跡》、《望國(曼谷)功臣錄》、《占城考》、《徵佔日程》、《闍盤城記》,這些與歷史上越南的臨國柬埔寨、泰國、占城有關,可以作為研究這些國家歷史風土的重要資料。
此外,獲越南政府批准成立並於1979年10月13日的越南漢喃研究院的近年來的影響越南越大,從其官方網站所公布的數據顯示,現在越南漢喃研究院收藏的包括喃字版的書籍一共有大約2萬冊書。

三、中國和海外現存越南漢文古籍情況
中國現存越南漢文古書其實也不少,但由於從未有學者進行統計,但很多比較重要的古籍都散落於國內私人或各單位的圖書館當中。根據張秀民先生所列的書目得知,目前中國所藏越南漢文古籍也不少,如:《安南行記一卷》(一作天南行記,成書於元代)、《交州藁一卷》(成書於明代)、(平定交南錄一卷)(成書於明代)、《安南圖說卷一》(成書於明代)、《海國廣記安南》(成書於明代)、《安南使事紀要四卷》(成書於清代)、《使交紀事附使交吟》(成書於清代)、《安南軍營記略一卷》(成書於清代)、《越南紀略》(成書於清代)等等 此外根據王曉建先生曾經在國內所見的越南漢文古籍也有不少,較為重要的包括:李常傑著《南國山河》,陳世法著《嶺南摭怪》,陳國峻著《兵書要略》,黎文休著《大越史記》,阮忠彥著《介軒詩集》,朱文貞著《四書說約》,阮�著《輿地誌》、《抑齋遺集》,武軫著《松軒集》,吳士連著《大越史記全書》,黎思誠等著《珠璣勝賞詩集》,阮孚先著《大越史記續編》,黃德良著《摘艷集》,楊德顏編《古今詩家精選》,武瓊著《大越通鑒通考》,黎嵩著《越鑒通考總論》,阮秉謙編《傳奇漫錄》,范公著著《越史全書》,阮儼著《越史備覽》,黎貴敦著《黎朝通史》、《見聞小錄》,阮攸著《北行雜錄》、《清軒詩集》,黎光定著《一統輿地誌》,張登桂等著《大南實錄》,潘清簡著《欽定越史通鑒綱目》,潘輝注著《歷代憲章類志》,潘佩珠著《巢南年表》、《越南亡國史》,鄧博鵬著《越南義烈史》等。
根據筆者近年來的了解,國內越南漢文古書較為集中地收藏於國內下列單位:北京圖書館、廣西民族大學(包括圖書館,小語種資料室,民族研究所、以及有關教師收藏)、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中山大學(廣州)、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暨南大學、鄭州大學越南研究所等等,此外台灣所收越南漢文古籍也不少,如台灣淡江大學、台灣越南研究所等等。
海外方面,收藏最多的莫過於法國巴黎遠東學院、此外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所、京都大學、慶應義塾大學都收藏、甚至再版了越南漢文古籍。美國方面,在1975年前後移居美國加州的越南學者們於2001年成立了越學院,也收藏越南漢文古籍不少,該機構還把很多類似,《大越史記全書》、《大南實錄》等12部越南比較重要的史籍的越文版登載到了網上,免費提供給研究者參考,但遺憾的是沒有附上原版中文。

Ⅳ 請問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在我國古籍中的古稱分別都是什麼

越南——安南
菲律賓——呂宋
馬來西亞——柔佛 / 馬六甲
汶萊——泥國

朝鮮 / 韓國:Korea

中國古稱:樂浪 / 高句麗 / 百濟 / 新羅 / 高麗

來源:漢朝設置樂浪郡。公元4世紀時,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上建立了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本來是中國的民族,因為搶地盤,打不過鮮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趕出國門,流放到朝鮮半島北部。高麗為高句麗的簡稱(但高句麗與高麗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國,國號「高麗」,並於936年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王國歷時近500年,為各國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稱音譯仍為 Korea(高麗)。1392年,高麗三軍都總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國名為「朝鮮」,意為清晨之國、朝日鮮明之國或晨曦清亮之國。《東國輿地勝覽》一書說:「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朝鮮語中朝字讀作Zhao,今轉讀成Chao。

在漢朝,如今的韓國地區,分布著三個原始部落,為「三韓」,即馬韓、辰韓和弁辰(弁韓)。1897年2月,朝鮮國王高宗宣布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不過這個「大韓帝國」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廢除了,又改回「朝鮮」。

日本:Japan

中國古稱:扶桑 / 倭奴 / 東夷 / 海東 / 東洋 / 東瀛

來源:古代中國人認為日本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來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發扶桑,入於落棠」語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實際上起源於中國文明,中國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關於日本的記載。戰國時代,中國最早稱日本為「倭」,如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北經》說:「蓋國在矩燕南、倭北、倭屬燕。」 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才明白地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另據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後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到隋唐時,始稱「日本」。《舊唐書·東夷傳》中將「倭」 與「日本」分列並敘,還對改稱日本作了說明:「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舊唐書·日本國傳》載明:「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Japan 是英語「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對它的稱呼。

越南:Viet Nam

中國古稱:甌越 / 占婆 / 林邑 / 環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來源: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在紅河三角洲建立甌雒國,由甌越和越兩個部落合並而成。中國史書上的占婆(又稱林邑、環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國。漢朝設置交趾郡。唐朝設安南都護府。五代時從中國獨立出來。1054年李朝改國名為大越。以後幾個王朝稱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稱帝,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為越南。1804年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便始於此。越南族就是中國的京族。

寮國:Lao

中國古稱:堂明 / 南掌 / 寮國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訪東吳。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臘幫助下,統一寮國全境,建立了以佬族為主體的封建國家——瀾滄王國。明代永樂二年,瀾滄國獲得中國的承認,封為「寮國宣慰司」,史稱南掌。國內第一大民族寮國族(又稱「老龍族」,中國稱其為「寮人」)佔全國總人口1/3以上,以族為國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 Malay 半島的大部分。1963年,Malay,與加里曼丹島上的沙撈越和沙巴地區,共同組成了一個聯邦國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傳說,蘇門答臘室利佛逝王國的一位王子,為了尋找理想地點建立新城市來到淡馬錫。在潔白的沙灘上,王子突然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怪獸向他致意後急弛而去。這怪獸紅身、黑頭、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歡,便問隨從:「那是什麼動物?」隨從信口答到:「獅子。」王子十分高興,認為這里是吉祥之地,便決定在此建都,並取名「獅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獅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國古稱:安息

來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從東遷往波斯,占據了伊朗高原或其東南部地區,並在這兒創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將這片地區稱為 Aryana ,意為「雅利安人的地區」。Iran為其轉音。Persia(波斯帝國)是伊朗歷史上最顯赫的一個帝國。(其實 Persia 並不單只是一個國家,而是許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稱為 Persia 。)

俄羅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輔羅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蘇聯

中國古稱:羅剎

來源:9世紀下半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諾曼人在東斯拉夫人地區建立基輔羅斯大公國。斯拉夫人把來他們稱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這個詞起源於古諾曼語 ruotsi,意指「劃獨木舟的人」,後來為斯拉夫人所採用。元朝稱俄羅斯為「羅斯」或「羅剎國」。蒙古人在拼讀俄文 Rocia 時,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個母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時期,Oroccia 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俄羅斯」。蘇聯曾是俄羅斯最強大的歷史時期。

西班牙:Spain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這里野兔出沒,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語 Shaphan)。漸漸的,轉換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國古稱:佛郎機(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稱)

來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爾圖的名字演變而來的,本來翻譯成波秋歌更為恰當

義大利:Italy

中國古稱:大秦

來源:古希臘人殖民到亞平寧半島的普利亞地區附近後,把這里的維圖利部落稱為 Italoi。後來羅馬人沿用了這個名稱,拉丁語 ltalia,並用它作為義大利半島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稱呼。

Ⅵ 古代越南一帶,當時的秦朝究竟有沒有管理過呢

公元前214年,秦朝基本徵服了南越和西甌,設置了三個郡,分別是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而其中的象郡是秦朝領土的最南端的一個郡,但是具體設置在何處,還尚有爭議。中國大部分學者認為象郡應位於當今越南境內;而越南歷史學家陶維英、法國漢學家H.馬司帛洛、 日本史學家佐伯義明和譚其驤等人認為象郡在廣西境內。當然小編認為秦朝的象郡是在越南地區。

Ⅶ 越南廢除漢字後,過年仍需寫年紅,看到成品後,國人為何費解

放眼全球的文字,應該很少有文字能夠像漢字一樣發揮這么大的作用。長久以來文字的作用性體現在記錄史實和溝通上,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是單一民族組成的,而各個民族在歷史的發展中都會孕育出屬於自己的語言,而一個民族一個語言,自然也就讓溝通成了困難,因此古代的帝王登記之後,首先普及的就是文字教育,它能夠將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到一個高度,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

所以在越南,漢字春聯有時候比越南語春聯更加流行,即便目前已經不懂得漢字的意思,但越南人也懂得分辨出哪個更加好看。

Ⅷ 越南最早的歷史是用哪國語言寫的

中國的漢語文言文。
遠古時期居於越南北部的民族,為雒越人(又作駱越)。在雒越社會,有「雒王」「雒侯」「雒將」等作為部落領袖,並有簡單的農業方式,就是依循潮水漲退,墾地栽種。《水經注》卷三十七注引《交州外域記》載:「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著作,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根據越南神話傳說,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鴻龐氏。鴻龐氏首位君主祿續,是中國神農氏的後代,獲封為「涇陽王」,治理南方,號「赤鬼國」。涇陽王娶洞庭君龍王之女,生下貉龍君(名崇纜,「貉」又作「雒」)。貉龍君有兒子百人,當中五十人隨母歸山,五十人隨父居於南方,越南人稱貉龍君為「百粵之祖」,而其長子則稱為「雄王」(又作駱王、雒王),繼承王位,建立「文郎國」。雄王家族世襲王位,歷十八代,是為傳說里的鴻龐氏王朝,時間從公元前2879年至前258年,共2622年。後世認為越南民俗文化跟鴻龐息息相關,例如雄王教人民在身上紋龍、水怪等圖案,讓先民進行漁獵時免受蛟蛇所傷。古代越南人以木皮為衣,織菅草為席,以米汁為酒,以榔桄棕桐為飯,製作魚露、刀耕火種等習俗,都被視為從鴻龐時代開創。
越南的各部史籍,對於上古越南民族或鴻龐氏的勢力范圍,有著略有不同的說法。
《越史略》卷上對上古交趾范圍的說法:「昔黃帝既建萬國,以交趾遠在百粵之表,莫能統屬,遂界於西南隅,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越裳氏、武寧、軍寧、嘉寧、寧海、陸海、湯泉、新昌、平文、文郎、九真、日南、懷驤、九德,皆禹貢之所不及。」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鴻厖紀》的說法:「(雄王)貉龍君之子,都峯州。」「其國東夾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胡孫國(即占城),分國為十五部,曰交趾、曰朱鳶、曰武寧、曰福祿、曰越裳、曰寧海、曰陽泉、曰陸海、曰武定、曰懷驩、曰九真、曰平文、曰新興、曰九德、以臣屬焉。其曰文郎,王所都也。」
《嶺南摭怪‧鴻龐氏傳》的說法:「東夾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至狐猻精國(即占城)。分國中為十五部(或作郡):曰越裳、曰交趾、曰朱鳶、曰武寧、曰福祿、曰寧海、曰陽泉(或作陽海)、曰陸海、曰懷驩、曰九真、曰日南、日真定、曰文郎、曰桂林、日象郡等部,分歸弟治之。」
《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對前代古籍說法,辯證為「侈大其辭」:「舊史載文郎國西抵巴蜀、北至洞庭,無乃過其實歟!夫洞庭地夾兩湖(中國湖南及湖北——引者注),實在百粵之北;巴蜀猶隔巂滇(屬中國雲南——引者注),不相接壤,舊史侈大其辭,殆與後蜀王之事皆屬傳虛,而未之考也。況所分十五部皆交趾、朱鳶以內,全無一部在北,可證其誣也。」
附上述所列史籍信息:
《嶺南摭怪》(越南語:Lĩnh Nam chích quái〔Lĩnh Nam trích quái〕/嶺南摘怪〔嶺南摭怪〕),又稱為《嶺南摭怪列傳》,越南古代書籍,用漢語文言文編成。內容以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為主。原作者不詳,相傳由陳世法(Trần Thế Pháp)所撰,而書中的神話故事早在李陳時期已經出現。到15世紀末,出現了武瓊、喬富修訂校正的兩卷二十多篇故事版本。
《越史略》(越南語:Việt Sử Lược/越史略),越南古代歷史文獻,作者不詳。該書共三卷,採用編年體,以漢語文言文寫成。是記載越南上古時代(包括越裳氏、南越國等)至李朝(1009-1225年)事跡的重要典籍(其實亦有陳朝部分,但只介紹歷代年號)。《越史略》作者,已難以稽考。而成書年代,則可從書末的《附陳朝紀年》中的「今王,昌符元年丁巳」推斷,可能是陳廢帝昌符元年(公元1377年)寫成。
《大越史記全書》(越南語:Đại Việt sử ký toàn thư/大越史記全書)是越南的編年體通史,以古漢語文言文編撰完成,也是研究越南歷史最重要的史書。該書從後黎聖宗洪德年間(1470-1497),由吳士連編纂,收錄了自鴻龐氏時代以來的傳說及史實,最後於1697年,由黎僖負責增補至後黎嘉宗德元二年(1675年)的史事,為全書最後修訂本。《大越史記全書》的編纂,可說是繼承了越南人官方修史的傳統。此一傳統,可追溯至陳朝時期黎文休編撰《大越史記》及後黎朝時期潘孚先編纂《大越史記續編》。
《欽定越史通鑒綱目》(越南語:Khâm Định Việt Sử Thông Giám Cương Mục/欽定越史通鑒綱目),是越南重要史籍之一,53卷,采編年體,用漢語文言文編寫。於越南阮翼宗嗣德八年(1856年),由潘清簡(越南語:Phan Thanh Giản/潘清簡,1796年–1867年)開始修撰,其後數次續修,至阮簡宗建福元年(1884年)始行刊布。

Ⅸ 越南曾是中國藩屬國,獨立後他們還依舊過春節嗎

越南古稱安南,在兩年多年的中國帝制社會中有一半多的時間歸於中國王朝統治,其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巨大且深遠,至今越南古籍依舊是以漢字為主書寫而成,其諸多風俗習慣與中國也一脈相承。春節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節日,在被中原王朝統治期間,春節這項習俗也自然而然的由中原傳至越南並被其吸收發展,至今日越南依舊會過春節,只不過與中國春節在許多細節上有所差異。

Ⅹ 越南人歷史上是不是漢人

是的。
交趾自古為中國固有領土
交趾者,漢代郡縣也。也作為越南的故稱。交趾一直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現在雖稱之為獨立,實際是對於我國固有領土的分裂。
從文化上講,交趾及其左近地區屬於漢文化圈,歷來典籍正統者均為漢字書寫。
從歷史上講,咱們細細道來。
鴻龐氏時期(-2879年~-258年),這只是一個傳說的時間段。是越南傳說中最古老的王朝,也算作是越南作為國家的開端,君主的稱號為「雄王」、「雒王」或「碓王」,曾使用「赤鬼國」、「文郎國」等國號。中國古籍中所提到的駱越(又作雒越),就與鴻龐氏的傳說相關。 。首先看起源,根據《大越史記全書·外記·鴻龐記》、《嶺南摭怪·鴻龐氏傳》等越南古籍的說法,鴻龐氏系出中國傳說里的炎帝神農氏。神農氏三世孫帝明在南巡五嶺時,娶婺仙女,生涇陽王。帝明有意將帝位傳給涇陽王,但本身已有長子帝宜,涇陽王「固讓其兄」,放棄承權,帝明便決定由帝宜繼位,統治北方,並將涇陽王封到南方,實行統治,國號赤鬼國,以「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為元年。據傳說,鴻龐氏共傳了十八世,到前257年,蜀泮興兵滅國。由此可見,此地傳說中就是華夏子孫所治理的地方,就是我國固有領土。
甌雒時期(-257年~-207年),這個時間段有一定爭議,有學者認為是從秦朝滅亡時開始的一小段僅僅持續幾年的短暫時期。但事實上沒有爭議的就是這個小國的開國君主為蜀泮,是戰國時的蜀國的王子。因先世蜀王要求與雄王通婚遭拒,蜀國因此與文郎國結為世仇。在蜀國被秦國滅亡之後,蜀泮率軍南下,到達現在廣西和雲南,隨後輾轉南下,進攻世仇文郎國。最後一代雄王自恃強勇,不為兵備,在蜀泮進攻的時候因酒醉墜井而死。於是蜀泮自立為王,稱安陽王,改國號為甌雒。公元前210年,秦朝任囂、趙佗率軍入侵。趙佗在北江的仙游山與安陽王交戰,安陽王用靈弩擊退了趙佗。趙佗退守武寧山,遣使講和。雙方約定以平江為界,北為趙佗界,南為安陽王界。趙佗子趙仲始娶安陽王的女兒媚珠為妻,入贅安陽王家。仲始竊取了靈弩,用假弩將其掉包。仲始以省親之名義北歸,臨行前對媚珠說:「夫婦恩情不可相忘,如兩國失和,南北隔別,我來到此,如何得相見。」媚珠說:「妾有鵞毛錦褥常附於身,到處拔毛置岐路,以示之。」仲始回到北方後,將這番話告訴了趙佗。公元前208年,任囂病逝,臨死前囑令趙佗掌管嶺南事務。趙佗在嶺南發兵拒險,成為一路割據勢力。趙佗發兵南下進攻安陽王。安陽王不知靈弩被竊,為趙佗所敗。由此可見,此地仍為華夏子孫統治,並滅與華夏人之手,是屬於我國秦朝統一全國的大事件之中。
秦朝時期(-207年~-204年),這個秦朝就是中國的秦朝,這次統一也就是中國的第一次統一,而這次統一中就包括了交趾地區。前221年,秦國已經通過戰爭相繼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此時秦朝最大的威脅為北面的匈奴和南面的百越。前214年,秦始皇派遣任囂、趙佗率領秦軍發動攻勢,把嶺南地區完全納入秦朝版圖。同年,秦朝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尉。南海郡下設番禺、龍川、博羅、揭陽等數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令。陳勝吳廣起義後不久,南海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令的趙佗召來,告訴趙佗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可以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的侵犯,並當即頒布文書讓趙佗接任南海尉的職務。前206年,秦朝滅亡。約前204年,趙佗以番禺為都城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這段時期沒有解釋的必要,我國直接統治,我國的領土。
南越時期(-204年~-111年),趙佗本為秦朝官吏,趁著秦末戰亂割據一方。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於前196年,劉邦頒布詔書,分封趙佗為「南越王」, 趙佗接受了劉邦賜給的南越王印章,對漢朝稱臣。劉邦通過和平方式使南越國歸順漢朝。約前183年, 漢朝呂後統治時期,趙佗宣布與漢朝脫離臣屬關系,自稱尊號「南越武帝」 ,並攻打漢朝分封國長沙國。前179年,呂後病死。呂後死後,漢文帝繼位。趙佗其後表示願意永久成為漢朝的藩臣,並去除帝制,重新稱王。前112年,由於南越丞相殺死南越王,漢武帝平定南越國 ,將南越國領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這樣,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於被漢朝消滅了。由此可見,這根本就是漢朝初年中國統一的一部份。南越國本身就是秦末殘存的一個地方割據而已。
漢魏六朝時期(-111年~544年),這段時期為西漢、新、東漢、東吳、西晉、東晉、劉宋、南齊、南梁直接統治時期。公元40年,交趾征側與妹征貳起兵作反,征側自立為王。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於公元43年斬征氏姊妹平叛。越南分離主義者將征氏姐妹的起義作為他們所謂的第一次北屬時期和第二次北屬時期的間隔,但是這不過是東漢的一次非常小的叛亂而已。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這一時期,是我國的固有領土,並且是經歷多朝統治。
李賁時期(544年~603年),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年號「天德」 。545年十一月,梁廷派楊瞟為交州刺史,陳霸先為司馬,率兵攻擊李賁。548年三月,李賁授首。李賁的兄長李天寶,自稱「桃郎王」,又改國號為「野能」。李賁部下將領趙光復自稱「趙越王」(或稱「夜澤王」)。550年起梁朝政局混亂,陳霸先率軍北上,後來開創陳朝。李天寶於555年病死,由趙光復和李賁部下同姓將領李佛子]分別領導。趙光復和李佛子兩勢力互相爭持,557年李佛子攻打趙光復。最後,雙方以君臣洲]為界,將地盤一分為二:以北屬李佛子、以南屬趙光復。571年,趙光復逝世;李佛子勢力兼並了趙光復勢力,佔領了全部地盤,根據地在峰州。603年年初,隋朝擊敗李佛子。至此,越南分離主義者所謂的前李朝滅亡,共計59年。但是可以看到,這無非是梁朝末年的一個地方割據而已,到隋朝統一時,就又回歸到我國了。可見此地一直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隋唐時期(602年~905年),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將劉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勢力。621年,唐朝取代隋朝並繼續統治安南。
安史之亂後,唐廷的勢力大為減弱。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對安南地區的控制力大為減小。905年,曲承裕成為靜海節度使,建立了割據交州的曲氏政權,也就成為了五代十國的一方割據。
秦漢時期,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仍處在氏族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漢朝雖在其地設立郡縣,但基本上依俗而治。郡守、縣令的統治很松,基層政權仍掌握在雒王、雒將、雒侯手裡,故稱其民為雒越。東漢初期,錫光、任延分別任交趾、九真太守,教其民耕稼,制衣冠履,設媒娉,立學校。這些措施,客觀上有利於交趾地區的氏族社會和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自此後,越南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直至中國宋朝以前都是中國的郡縣,稱為「郡縣時代」。公元10世紀前70年內,出現了12個割據政權,史稱「十二使君之亂」。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設安南都護府,「安南」的名稱由此而來。

明永樂時期(公元1406年),永樂皇帝派張輔率軍平定叛亂。永樂五年(1407)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轄交州府、北江府、諒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鎮蠻府、諒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順化府、太原直隸州、宣化直隸州、嘉興直隸州、歸化直隸州、廣威直隸州;
安南是今天的越南,明建文帝時處在黎氏王朝的統治之下。16世紀初分裂為兩個對立的集團:北方鄭松集團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則為阮潢集團所控制。為了對付南方的阮氏集團,鄭氏集團急欲結好清廷。1660年(順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節到清朝朝貢,清朝隨即同意冊封黎維棋為安南國王。原來割據於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團到17世紀末完全吞並了南方的占城國。1702年,阮氏集團派遣使節來中國,請求清廷冊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絕,於是自立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為越南國,清政府命廣西按察使齊布森出使越南,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19世紀40至50年代,法國開始武裝侵略越南。1874年3月,法國迫使越南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在條約中法國「承認」越南「獨立自主」,但須由法國主持越南的外交,藉以否定中國的「宗主權」,確立法國在越南的特權地位。1883年,法國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簽訂了越法《順化條約》,越南承認並接受法國的保護權。1884年6月,法國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二次越法《順化條約》,確立了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中法戰爭結束後,1885年6月,中法正式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閱讀全文

與越南古籍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留學公章怎麼寫 瀏覽:381
為什麼印度電影比較好 瀏覽:241
印度大選花費多少 瀏覽:24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為什麼舉重 瀏覽:782
印度銀行有多少家 瀏覽:734
義大利現代輕奢傢具有些什麼品牌 瀏覽:278
為什麼印度人咬腳 瀏覽:854
中國西電歷史最高股價是多少 瀏覽:682
養印尼虎魚用什麼背景 瀏覽:624
伊朗可以用什麼做象徵 瀏覽:596
義大利到底哪裡好 瀏覽:151
中國滿洲里巴達廣場在哪裡 瀏覽:349
越南招聘信息在哪裡看 瀏覽:429
一兆越南幣能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815
伊朗警察抓捕了多少人 瀏覽:869
越南什麼地方有金錢龜 瀏覽:293
歐洲為什麼示弱伊朗 瀏覽:228
伊朗是怎麼回事兒 瀏覽:902
義大利為什麼打不過墨索里尼手 瀏覽:779
伊朗戰爭多的原因是什麼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