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朝中期時國力強盛,為什麼不收復越南
在清朝鼎盛時期,越南、朝鮮、琉球、緬甸等周邊國家,都是清朝的藩屬國,其中朝鮮、琉球、越南是三個最核心的藩屬國。在19世紀之前,清朝的宗藩體系十分穩固。但是在19世紀中期,這一體系開始土崩瓦解。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曾經的大清國一敗塗地。清朝的東亞宗藩體系開始崩潰,而清朝根本無力維持。當時,印度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在清朝被暴打之後,英國開始從印度染指緬甸。而法國的動作也不慢,法國開始對越南進行滲透。
法國的這一舉動引起了讓清朝十分敏感,因為在此之前,西方列強還都是僅僅在東南沿海地區活動,清朝認為自己的腹地還是太平的。但是現在法國人開始染指越南,越南與清朝的廣西、雲南接壤。如果任由法國控制越南,那自己的西南地區也將不會安寧。出於這個方面的考慮,清朝決定援助自己的藩屬國越南。不要以為清朝這是自不量力,清朝的家底並不差。在鎮壓太平天國之後,清朝自身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清朝擁有了自己的近代軍工業,軍隊的裝備也已經鳥槍換炮。到了80年代,清朝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是主場作戰,完全有能力與法國較量一番。就這樣,1883年,圍繞越南問題,清朝與法國開始大打出手。
法國當時是什麼家底呢?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強國。法國海軍艦艇總噸位達到53萬噸,是北洋水師的6倍多,更何況,當時北洋水師還沒有成立。中法戰爭爆發之後,由於清朝的戰備不足,福建水師被法國艦隊全殲,清朝喪失了制海權。隨後,法軍佔領了澎湖列島,並開始染指台灣島。也幸虧台灣島上的劉銘傳死守,法軍才沒有得手。在西南陸地戰場,由於沒有統一的指揮,前線的清軍一敗再敗。從參戰的兵力上看,清軍有25000多人,而法軍也超過了2萬,清軍並沒有多少兵力優勢。在火炮數量上,清軍遠遠不如法軍。戰爭真正爆發之後,清朝才發現自己還差得遠。不過事已至此,清朝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打。
在這次戰爭中,有一個人不得不說,那就是老將軍馮子材。馮子材老將軍在鎮南關打敗法軍,圍殲了法軍近千人,對於法軍確實是一個挫折。但是鎮南關大捷僅僅是一個局部的勝利,清軍在整條戰線上仍十分被動。法軍損失了近千人,但是法軍的總兵力超過2萬,這點損失還是可以支撐的。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決定見好就收與法國進行和談。熟悉歷史的朋友或許知道因為這次戰爭,法國內閣垮台的事情。但是垮台的原因不是因為前線的失敗,而是這個內閣不同意擴大戰爭規模。1885年,清朝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清朝放棄對越南的宗主國地位。在此之後,越南逐步成為了法國人的殖民地,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一直延續到了1940年。
② 清朝乾隆時期的越南戰爭是怎麼回事呢
清越戰爭,也就是安南之役,是乾隆時期發動的對外戰爭之一。清王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曾經發動過一場進攻越南的戰爭,清軍打出的旗號是扶持黎朝復國,但是由於孤軍深入、將士驕縱,所以南下越南的清軍先勝後敗。
戰後,清朝扶持越南的黎朝復國失敗,而西山朝則完全統治了越南。此後,越南西山朝雖然也想進攻廣西,但是由於兵力不足、准備不充分以及皇帝阮文岳去世等原因,終究沒有能力北上。
乾隆皇帝認為大清兵強馬壯,有義務維持周邊藩屬國的秩序。同時,乾隆覺得黎朝已經統治越南300多年了,對大清一直忠心耿耿,所以在1788年的年底就派兩廣總督孫士毅等率軍2萬進攻越南,打著扶持黎朝復國的旗號。清軍雖然出兵數萬,但實際上除了挑夫和馬夫,真正的戰兵只有一萬餘人。
③ 明末清初時吳三桂為何不攻打越南並自立為王
用最直白的話來說就是吳三桂沒有這個實力,如果他有這個實力的話,他肯定是不甘心位居人下,吳三桂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同樣也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但是最後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還是被康熙給設計了,最後落得一個悲慘的結局。
吳三桂雖然是清朝的開國功臣,但是吳三桂也知道他是一個叛徒,他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得到清朝皇室信任的,吳三桂雖然被封為平西王,但是這個平西王只是一個虛名而已。如果他要南下開疆擴土的話,清軍會馬上殺到他的地盤。吳三桂深知這個道理。就算最後起兵造反,吳三桂也沒有打外部勢力的注意,因為這樣他很容易就會被兩面夾擊,最後只能自取滅亡。
中原是一個富庶的地方,吳三桂也不願意放棄這樣一塊好地方,並且外部勢力的實力其實也不弱,吳三桂其實也沒有足夠的把握戰勝他們。
④ 滿清當年統一了華夏,為何沒能打下跟滿人近在咫尺的朝韓半島和中南半島
因為他們的態度比較的好,主動和善,並且每年都上繳貢品,所以對他們的態度也是非常的溫柔。
⑤ 滿清征服了遼闊的東亞,為何吞並不下朝鮮和越南
當時清朝雖然能夠佔領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但是佔領不了朝鮮和越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要知道當時清朝軍隊的任務是非常多的,所以清朝軍隊也沒有精力去攻打這兩個國家。由於當時清朝軍隊的主要任務另有其他,所以也就讓清朝軍隊暫時放棄去攻打這兩個國家的計劃。
第2個原因就是當時清朝的軍隊並沒有空去攻打這兩個地方。要知道在當時清朝經常會出現一些歧義,所以當時大部分清朝的軍隊都用在鎮壓起義方面了。可以說由於出現了一些內部矛盾,清朝的統治者本身也不願意再擴展自己的疆土,因為管理成本畢竟也是非常高的,要佔領一些土地的話,畢竟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去進行管理。當時清朝統治者肯定想管理好當時的國家才能不斷的去擴展疆土,如果盲目擴展疆土的話,只會讓內部矛盾越來越激烈。
⑥ 歷代中國的王朝為啥都不能征服越南
這個問題問得有些可笑,歷代王朝征服不了越南?要知道越南成為獨立國家的時間,也才1000多年,此前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即使在獨立後1000多年裡,越南也是始終是中國的藩屬國。
越南語中國古代的百越民族有著莫大的淵源,春秋時代吳國在夫差時期被越王勾踐滅國後,族人或者是南遷,或者是並入越國,比如秦漢時期的長沙王吳芮就是吳國的後代。
而越國則是戰國後期被楚國所滅亡,越人很多向南遷徙,與南方的古老民族融合形成了百越民族。
明成祖時期曾征服越南北部地區
而清朝時期,越南為藩屬國,兩國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1883年清朝還為了越南與法國打了一仗,最終越南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才實現獨立。
所以說歷代王朝征服不了越南,顯然是不靠譜的。
⑦ 明末清初吳三桂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為帝
清初的吳三桂在被清王朝封為平西王後,勢力很大,可以說在他的封地平西王府的雲南,一手遮天,連清朝委派此地的官員也必須要通過吳三桂的同意才可以,不然就算來了,吳三桂也有辦法把你趕走。這也成為了日後對付吳三桂的一個理由。吳三桂後來選擇反清復明,而不選擇去攻入越南,主要是越南和中國情況不同,當時的越南地方很小,面積連雲南都不如,不值得吳三桂這么做。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平叛的清軍劇照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初五,吳三桂在攻克湖南衡陽後稱帝國號“大周”,冊妻張氏為皇後,孫吳世璠為皇太孫,加封文武,百官頒制新歷,鑄“昭武通寶”等新朝錢幣。時間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當時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在吳三桂死後戰事開始有利於清廷,三藩的叛亂越來越不得人心,最終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清軍攻克昆明,吳世璠被逼自殺,剩餘眾人全部投降,自此三藩之亂才宣告平定。
綜上所述,吳三桂不打越南,而起兵反清,最主要就是越南太小,文化差異巨大,攻打費錢費力不值得,他真正想的是自己打下中原做皇帝,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
⑧ 清初吳三桂為何不打越南,自己做皇帝,而要反清復明呢
越南當時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且當時清朝統治的中國,還是越南的宗主國。吳三桂打越南的話,越南肯定會要求清政府幫忙。
⑨ 明末清初吳三桂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為帝呢
清初的吳三桂在被清王朝封為平西王後,勢力很大,可以說在他的封地平西王府的雲南,一手遮天,連清朝委派此地的官員也必須要通過吳三桂的同意才可以,不然就算來了,吳三桂也有辦法把你趕走。這也成為了日後對付吳三桂的一個理由。吳三桂後來選擇反清復明,而不選擇去攻入越南,主要是越南和中國情況不同,當時的越南地方很小,面積連雲南都不如,不值得吳三桂這么做。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清軍和三藩戰斗地圖
清廷真正開始對付吳三桂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當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當時的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不得不假裝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望朝廷能夠慰留他不撤藩。可是對於吳三桂的真正想法,康熙皇帝是非常清楚的。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同時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出專使到雲南傳達聖旨,雷厲風行地布置一系列撤藩事宜。同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反清。
⑩ 當年乾隆帝在越南扶持的黎朝被阮朝打敗,為什麼乾隆帝不舉傾國之兵一雪恥辱滅了越南
政治層面:扶持也就是口頭上承諾幫助而已,給點錢給點資源,鼓勵你罷了。你成功了,我和你是邦交友好,你失敗了,我就不認識你了。與其真的動兵所耗甚巨,不如直接和當政者再搞搞好關系。
經濟層面:越南並不是富裕之地,擴充版圖主要還是為了賺錢,打下來花的錢遠遠超過後期回報。
軍事層面:古代清朝軍力大多分布在中原地帶,南疆一脈只是留守駐軍,大量調動中原軍力會惹來羅剎國的覬覦,而且清朝戰鬥力最強的鐵騎軍都是擅長東北作戰,南線相對太熱,容易水土不服,多生疾病。
客觀因素:越南溫度高,天氣潮濕,傳染病多,清朝醫葯方面還遠不如現代,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