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在博羅有多少人
一、全縣常住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為1038198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 7633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74898人,增長36.01%。年平均增長率為3.12%。
二、家庭戶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53909戶,家庭戶人口為 873653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 3.4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人減少 0.32人。
三、性別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547040人,占 52.69%;女性人口為491158人,佔47.3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104.15上升為111.38。
四、年齡構成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92277人,佔18.52 %;15-64歲人口為773862人,佔74.54 %;65歲及以上人口為 72059人,佔6.94%。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5.20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 5.3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0.14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3456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 12982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537292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3876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416人上升為3329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9937人上升為125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40511人上升為 51752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2910人下降為22998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2231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6382人,文盲率由5.06%下降為 2.15 %,下降2.91個百分點。
⑵ 博羅縣下面各有多少個鎮
截至2011年8月,博羅縣轄17個鎮,(羅陽鎮、龍溪鎮、龍華鎮、園洲鎮、石灣鎮、福田鎮、長寧鎮、湖鎮鎮、橫河鎮、柏塘鎮、公庄鎮、觀音閣鎮、楊僑鎮、麻陂鎮、石壩鎮、泰美鎮、楊村鎮。
博羅縣為中國廣東省下轄縣份,隸屬惠州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設傅羅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為博羅縣。1963年屬於惠陽專區管轄,1988年屬於惠州市管轄。是廣東省四大古縣之一。
博羅本地居民以漢族客家人為主。博羅亦是少數民族分布較多的廣東縣份之一,有瑤族、畲族等少數民族。
(2)博羅有多少越南人擴展閱讀
部分鎮介紹:
1、羅陽鎮
羅陽鎮,隸屬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中心點為東經114°17′,北緯23°10′,地處東江中下游。因位於羅浮山東麓,故名「羅陽」。處於廣州、惠州、深圳、東莞四大城市的交叉輻射區,是博羅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金融中心。
2、龍溪鎮
龍溪街道是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下轄的一個鎮,地處珠江三角洲東端,東江中下游,南與東莞橋頭鎮、惠城區潼湖隔江相望,北靠太平山,溪從大山出,形似龍舞,是一塊藏龍納福的寶地。
⑶ 廣東的人口民族
廣東省是56個民族成分齊全的省份。2011年,漢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97.46%。漢族民系主要有廣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
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漢族與嶺南土著長期融合的結果。這種融合早已有之,而較大規模的融合則始於秦征嶺南,經過兩晉、兩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來自中原地區,還包括楚、吳越、閩等嶺北地區),逐漸形成了三大民系。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長期各自保持其生活習俗、文化意識和性格特徵,共同構成了廣東文化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風情魅力,並以其各自的優勢,促進了嶺南文化的發展。但是,三大民系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背景、自然環境、文化基因、經濟條件,加上語言不通,彼此之間長期缺乏正常的交往溝通,不僅民系之間社會經濟、精神文化的發展極不平衡,就是在同一民系中,邊遠山區與沿海平原地區也有較大差距。
少數民族人口307萬人。世居少數民族有壯、瑤、畲、回、滿族。壯族主要分布在連山、懷集、廉江、信宜、化州、羅定等;瑤族主要分布在連南、連山、連州、陽山、英德、乳源、樂昌、仁化、曲江、始興、翁源、龍門、陽春等;畲族主要分布在乳源、南雄、始興、增城、和平、連平、龍川、東源、豐順、饒平、潮安、海豐、惠東、博羅等;回族主要分布在廣州、深圳、珠海、肇慶、汕頭、佛山、東莞等;滿族主要居住在廣州市。改革開放以後,因人才流動、婚姻、務工經商等遷移或暫住廣東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逾200萬人,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全省有縣級范圍(含縣級)以上少數民族社會團體22個。根據國家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廣東省設立了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3個自治縣和連州市瑤安瑤族鄉、三水瑤族鄉,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始興縣深渡水瑤族鄉,陽山縣秤架瑤族鄉,東源縣漳溪畲族鄉7個民族鄉。 廣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海上貿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重點僑鄉。至2009年,全省有23個華僑農場,安置歸僑、難僑6.9萬人,是歸僑僑眷最集中的地方。
2013年,廣東省有3000多萬海外僑胞,佔中國的三分之二,遍及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越南、柬埔寨,歐美的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南美洲的秘魯、巴拿馬、巴西、委內瑞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非洲的模里西斯、馬達加斯加、南非、留尼汪等國家和地區。
2013年,廣東省內有歸僑10.3萬人、僑眷2000多萬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梅州地區。廣府語系地區的歸僑僑眷有800萬人,閩南語系地區歸僑僑眷有700萬人,客家語系地區的歸僑僑眷有500萬人。
⑷ 歷史南越國和落越族
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4年建立,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所滅,傳五世,歷93年。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 南越國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前203年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定都如今的廣州番禺)。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於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藩」。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於前111年所滅。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郡縣制國家,它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來源於秦朝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生產技術,使嶺南地區落後的政治、經濟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國君主推行的「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漢文化和漢字得以傳入嶺南地區,改變了嶺南落後的文化狀況。南越國共傳五代王,共九十三年,開國君趙佗,人稱南越武帝。 地理位置 南越國的北部邊界一直到南嶺,包括今天廣西北部的三江、龍勝、興安、恭城、賀州,廣東北部的連山、陽山、樂昌、南雄、連平、和平、蕉嶺一線,大部分地區與長沙國交界;東部邊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與閩越交界;南部邊界一直到今越南中部的長山山脈以東及大嶺一線以北的地區;西部邊界到達今廣西百色、德保、巴馬、東蘭、河池、環江一帶,與夜郎、毋斂、句町等國交界。南越國的領土包括了今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地區(今廣東、廣西兩省區的陸地面積為41萬平方公里),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一小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 建立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七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經過四年努力,終於在前214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秦始皇接著在嶺南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縣令。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繼位。前209年,由於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陳勝吳廣等人的起義,接著就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並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借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前206年,秦朝滅亡。前203年,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 南越國 ,自稱「南越武王。越南人稱作 趙朝 ,亦稱 前趙朝 趙佗統治時期 前202年,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而此時的中原,已經兵亂多年,百姓生活勞頓困苦,所以劉邦沒有用軍事剿滅的方式來對付南越國。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的通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劉邦的妻子呂後掌控朝政,開始和趙佗交惡。她發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趙佗考慮到呂後可能會通過長沙國[3]來吞並南越國,於是趙佗宣布脫離漢朝,自稱「 南越武帝 」( Nam Vit V ),並出兵攻打長沙國,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呂後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一年後,呂後死去,漢朝的軍隊停止了進攻。這時的趙佗憑借著他的軍隊揚威於南越一帶,並通過財物結納的方式,使得閩越、西甌和駱越[4]都紛紛歸屬南越,領地范圍擴張至頂峰。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前179年,呂後死後,漢文帝劉恆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系,趙佗被再次說服,決定去除帝號歸復漢朝,仍稱「 南越王 」( Nam Vit Vng )。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像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 趙昧統治時期 前137年,趙佗去世,由於他去世時己達百餘歲高齡,其兒子都已經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孫子趙胡( Triu H ),又名趙昧[5]繼承。趙胡即位兩年後,前135年,閩越王郢借機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內民心還不穩,於是就向漢武帝上書,說明閩越侵犯南越的事實,請求漢武帝處理此事。漢武帝對趙胡的做法大加贊揚,稱其忠於臣屬之職,不興兵互相攻擊,並派遣王恢、韓安國兩將軍前去討伐閩越。漢朝的軍隊還沒有越過南嶺,閩越王的弟弟余善就發動叛變,殺死了閩越王郢,投降了漢朝,於是漢朝的軍隊停止了討伐的行動。 漢武帝隨後將余善立為新的閩越王,並派遣中大夫嚴助前往南越國將處理閩越的事告諭趙胡。趙胡得知後,向嚴助表達了對漢武帝的深刻謝意,並告訴嚴助,南越國剛遭受過閩越的入侵,等處理完後事後,他就去漢朝的京城朝見漢武帝。隨後,還派太子趙嬰齊跟隨嚴助回漢朝的朝廷當宿衛。嚴助離開後,南越國的大臣們用趙佗的遺訓向趙胡進諫,勸趙胡不要去漢朝的京城,以免被漢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來南越,就成亡國的形勢了。於是,趙胡在以後統治南越的十二年中,一直以生病為借口沒有入朝見漢武帝。 趙嬰齊統治時期 前122年,趙胡病重,其在漢朝當宿衛的兒子趙嬰齊( Triu Anh T )向漢武帝請求回到南越國。同年,趙胡死去,趙嬰齊繼承王位。趙嬰齊在沒去長安之前,曾經在南越娶當地的南越女人為妻,並生了長子趙建德( Triu Kin c ),趙嬰齊去長安做宿衛後,又娶了邯鄲樛家的女兒做妻子,生了兒子叫趙興( Triu Hng )。趙嬰齊繼承南越王位後,向漢武帝請求立妻子樛氏為王後,趙興為太子,漢武帝批准了他的請求,此舉舍長立幼,為將來南越國之亂種下了禍根。趙嬰齊是一個暴君,喜歡恣意殺人,漢武帝屢次派使者到南越國,婉轉勸告趙嬰齊去長安朝拜漢武帝。趙嬰齊懼怕進京後,漢武帝會比照內地諸侯,執行漢朝法令,因此以有病為借口,一直未去長安,只派遣兒子趙次公去長安當宿衛。 趙興統治時期 前115年,趙嬰齊病死,太子趙興繼承王位,其母親樛氏當上王太後。前113年,漢武帝派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前去告諭趙興和樛太後,讓他們比照內地諸侯進京朝拜天子;同時命辯士諫大夫終軍、勇士魏臣等輔助安國少季出使,衛尉路博德則率兵駐守在桂陽,以接應使者。此時的趙興尚年輕,樛太後是中原人,南越國的實權實際上掌握在丞相呂嘉手中。據《史記》記載,樛太後在沒有嫁給趙嬰齊時,曾與安國少季私通過,安國少季來南越後,他們再次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樛太後。樛太後害怕發生動亂,也想依靠漢朝的威勢,多次勸說趙興和群臣歸屬漢朝。並通過使者上書給漢武帝,請求比照內地諸侯,三年去長安朝見漢武帝一次,並且撤除和漢朝交界的邊境要塞。漢武帝答應了南越國的請求,賜給南越國丞相、內史、中尉、大傅等予官印,其餘官職由南越國自置,這樣意味著漢朝朝廷直接對南越國高級官員進行任免。漢武帝還廢除了南越國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蠻酷刑,比照內地諸侯用漢朝的法律。同時將派往南越的使者都留下來鎮撫南越,力求南越的局勢平穩。趙興和樛太後接到漢武帝的諭旨後,馬上准備行裝,為進京朝見漢武帝而做准備。 南越國的丞相呂嘉年齡很大,從趙眜、趙嬰齊一直到趙興,曾經輔助過三位南越王,他的宗族在南越當官的有70多人,又與南越王室有聯姻,在南越國的地位十分顯要,深得南越人的信任,甚至超過趙興的威望,是南越國的實權掌握者。呂嘉多次反對內屬漢朝,但趙興一直未理,使呂嘉產生了背叛的念頭,屢次託病不去會見漢朝使者。趙興和樛太後害怕呂嘉首先發難,就安排了一個酒宴,宴請漢朝使者和呂嘉,想借漢使之力來殺死呂嘉等人。在宴席中,太後當面指出呂嘉不願歸屬漢朝的行為,想以此激怒漢使出手殺死呂嘉。可此時身為將軍的呂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宮外,安國少季等使者猶豫不決,最終沒敢動手。此時呂嘉見形勢不妙,隨即起身出宮,樛太後大怒,用矛撞擊呂嘉,但被趙興阻止。呂嘉回去後,把他弟弟的兵士分出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處加強防衛,託病不再去見趙興和使者。並暗中同大臣們密謀,准備發動叛亂。 漢武帝得到了南越國政權危機四伏的消息,責怪安國少季等使者的膽怯無能;同時又認為趙興和樛太後已經歸附漢朝,唯獨呂嘉作亂,不值得興師動眾,於是漢武帝於前112年,派遣韓千秋和樛太後的弟弟樛樂率兵2000人前往南越。當韓千秋和樛樂進入南越之後,呂嘉等人終於發動叛亂。呂嘉首先製造輿論,稱趙興太年輕,樛太後是中原人,又與漢朝使者有姦情,一心想歸屬漢朝,沒有顧及南越國的社稷,只顧及漢朝皇帝的恩寵。隨後呂嘉乘機和他弟弟領兵攻入王宮,殺害了趙興、樛太後和漢朝的使者。 滅亡 呂嘉殺死趙興之後,立趙嬰齊和南越籍妻子所生的長子趙建德為新的南越王,並派人告知了蒼梧秦王趙光及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官員。這時韓千秋的軍隊進入南越境內,攻下幾個邊境城鎮。隨後,南越人佯裝不抵抗,並供給飲食,讓韓千秋的軍隊順利前進,在走到離番禺40里的地方,南越突發奇兵進攻韓千秋的軍隊,把他們全部消滅。呂嘉又讓人把漢朝使者的符節用木匣裝好,並附上一封假裝向漢朝謝罪的信,置於漢越邊境上,同時派兵在南越邊境的各個要塞嚴加防守。漢武帝得知後,非常震怒,他一方面撫恤死難者的親屬,一方面下達了出兵南越的詔書。 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第一路任命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從長沙國桂陽(今湖南境內),直下湟水;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將軍,走豫章郡(今江西境內),直下橫浦;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兩個歸降漢朝的南越人為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走出零陵(今湖南境內),然後一路直下灕水(今廣西灕江),一路直抵蒼梧(今廣西境內);第五路以馳義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調動夜郎國的軍隊,直下牂柯江。 這場戰爭十分激烈,持續了一年,一直到前111年的冬天,樓船將軍楊仆率領精兵,搶先攻下尋峽,然後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門,繳獲了南越的戰船和糧食,乘機向南推進,挫敗南越國的先頭部隊,率領數萬大軍等候伏波將軍路博德的軍隊。路博德率領被赦的罪人,路途遙遠,與楊仆會師時才到了一千多人,於是一同進軍。楊仆率軍隊在前邊,一直攻到番禺,趙建德和呂嘉都在城中固守。樓船將軍楊仆選擇有利的地形,將軍隊駐扎在番禺的東南面,天黑之後,楊仆率兵攻進番禺城,放火燒城。而伏波將軍路博德,則在城西北安營紮寨,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聞伏波將軍路博德的威名,於是紛紛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時分,城中的南越守軍大部分己向路博德投降。呂嘉和趙建德見形勢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領幾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在詢問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後,才知呂嘉和趙建德的去向,並派兵追捕他。最後,趙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馬蘇弘擒獲,而呂嘉被原南越國郎官孫都擒獲。 呂嘉和趙建德被擒之後,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包括蒼梧王趙光,桂林郡監居翁,揭陽縣令等皆不戰而下,紛紛向漢朝投降。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的軍隊,以及馳義侯調動的夜郎軍隊還未到達,南越已經被平定了。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後,將原來的南越國屬地設置了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這樣,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於被漢朝消滅了。
⑸ 廣東惠州博羅縣有多少人口多大面積,謝謝
面 積 2858平方公里人 口 120萬
博羅縣是廣東省惠州市轄縣,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北部,東江中下游北岸。東與惠州市區相接,南與東莞隔江相望,西連增城,北靠龍門、河源,毗鄰港澳,是京九鐵路經濟增長帶的咽喉地帶。
⑹ 客家人的人口分布
在中國,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廣西、福建、四川、台灣、湖南、海南、浙江、香港、澳門、陝西、江蘇(約2萬)、安徽(約2萬)、湖北、貴州、新疆(約0.5萬)等地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占漢族人口的5%。 其中,香港(約125萬)與澳門(約10萬)的客家雜居各處,並且佔了當地居民相當的比例。
此外,客家人還主要分布在以下各洲各國:
亞洲:印度尼西亞(800萬)、馬來西亞(150萬)、泰國(100餘萬)、新加坡(40萬)、越南(30萬)、 緬甸(5.5萬)、印度(2.5萬)、韓國(2萬)、日本(1.5萬)、柬埔寨(1萬)、汶萊(0.9萬)、菲律賓、寮國、尼泊爾、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朝鮮、土耳其、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科威特等21個國家;
美洲:美國(30萬)、秘魯(20萬)、加拿大(10萬)、牙買加(8萬)、古巴、蓋亞那、阿根廷、蘇利南、巴西、委內瑞拉、厄瓜多爾、智利、多米尼加、墨西哥、瓜地馬拉、玻利維亞等16個國家;
歐洲:英國(18萬)、荷蘭(8萬)、法國(5萬)、德國(1.2萬)、葡萄牙、瑞典、前南斯拉夫地區、比利時、西班牙、盧森堡、俄羅斯、丹麥、義大利、瑞士、奧地利、挪威、捷克、冰島等18個國家;
非洲:模里西斯(3.5萬)、南非(2.5萬)、 留尼旺(1.8萬)、塞席爾、莫三比克、奈及利亞、馬達加斯加、迦納、民主剛果、安哥拉、肯亞、獅子山、尚比亞等13個國家;
大洋洲: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約12萬人,分布在1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澳大利亞約8萬人,主要居住在墨爾本、悉尼、新威爾士、維多利亞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亞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譯作塔希堤屬於法國海外省約有2.5萬客屬)、斐濟、紐西蘭、所羅門、馬紹爾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瑞魯、西薩摩亞也有客家人聚居。海外超過1000萬之眾。
七星
當今屬於客家大本營的城市是指廣東省梅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韶關市,江西省贛州市和福建省的龍岩市,以上合共七個城市。
當今與客家大本營接壤,曾被提議歸入客家大本營的城市主要是指廣東省清遠市、福建省三明市。其它與客家大本營接壤,並且客家文化在當地形成較大影響力的城市有廣東省東莞市、廣州市、汕尾市、揭陽市,福建省廈門市、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其中汕尾市是台灣省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東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鄉。遠離客家大本營,而客家文化佔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是台灣的高雄市、台北市、廣西賀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廣東省茂名市、雲浮市、湛江市,以及馬來西亞的沙巴州。沙巴州更是客家海外一個純客家州份。 廣東省境內以客家人為主的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粵東地區: 梅州市:梅江區(100%)、梅縣區(99.99%)、興寧市(98.52%)、蕉嶺縣(100%)、平遠縣(99.98%)、大埔縣(99.99%)、五華縣(99.12%)以及豐順縣(84%);【2區1市5縣客家人約494萬(2009年),豐順縣約有11萬人使用潮汕話】 揭陽市:揭西縣;【15鎮1鄉客家人約佔56%(1994年 )】 粵中地區: 河源市:源城區、和平縣、連平縣、龍川縣、東源縣、紫金縣;【1區5縣客家人約347萬(2009年)】 惠州市: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 汕尾市:陸河縣(100%); 深圳市:龍崗區(含坪山新區)、鹽田區、寶安區(含龍華新區); 粵北地區: 韶關市:新豐縣、翁源縣、仁化縣、始興縣、乳源瑤族自治縣(80%)、曲江區(75.6%)、湞江區、武江區、南雄市(80.5%)、樂昌市(70%);【韶關市各縣通行客家語,但韶關市轄區流行粵語,即使市區客家人數占近8成,而南雄市區為韶州土話分布區,樂昌市區為粵語分布區】 清遠市:英德市(64%);【市區通行粵語】 粵西地區: 湛江市:廉江市;【35%為白話人口】 此外,廣東省境內以下地區也有客家人分布:
粵東地區: 揭陽市(除榕城區):普寧市、揭東區(9%;約11萬)、惠來縣; 潮州市(除湘橋區、楓溪區):饒平縣、潮安區; 汕頭市(除南澳縣、澄海區):原市區(金平區、龍湖區、濠江區)、朝陽縣(今潮陽區、潮南區10%;約29萬);【汕頭市區客家約45萬(2009年)】 粵中地區: 汕尾市(除城區):陸豐(17%)、海豐縣(20%) 惠州市:惠城區(40%)、龍門縣(29%); 廣州市(除荔灣區、海珠區、黃埔區、南沙區、蘿崗區):增城區(40%)、花都區、從化區、白雲區、越秀區洪橋街道、天河區沙河街道與鳳凰街道、番禺區大崗鎮;【廣州市市轄區客家人總數約150萬】 珠海市 :香洲區、金灣區、斗門區; 佛山市(除禪城區、順德區):南海區和順鎮與松崗鎮、三水區大唐鎮、高明區; 肇慶市(除大旺區):鼎湖區、端州區(9%)、四會市(37%)、封開縣、德慶縣、高要市、廣寧縣(9.45%)、懷集縣; 江門市:江海區(如曾志偉家族)、新會區會城街道與大澤鎮、蓬江區杜阮鎮、鶴山市(22%)、台山市赤溪鎮、開平市、恩平市; 東莞市:樟木頭鎮全鎮、清溪鎮(80%以上)、鳳崗鎮(3/4以上),莞城、附城、虎門、南城、厚街、大嶺山、塘廈、黃江、謝崗等鎮有少量客家人; 中山市:五桂山、南蓢鎮、環城、合水、張家邊、三鄉、神灣、板芙、坦洲等鎮街。 粵北地區: 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41%)、陽山縣(35%)、佛岡縣(30%)、清城區、清新區、連州市(22%)、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除連州市市區及大部分為韶州土話分布外,其餘各縣縣城通行粵語】 粵西地區: 雲浮市:雲城區郊區、雲安縣(30%弱)、羅定市 、新興縣 、鬱南縣; 湛江市(除吳川市):市轄區零散分布(8.96%)、遂溪縣(2.3%)、徐聞縣、雷州市(零星分布); 茂名市:茂南區、茂港區(兩區 21.3%)、化州市(30%)、信宜市(24%)、電白縣(21.77%)、高州市(15%弱;約24萬); 陽江市陽春市(1/3強)、陽西縣、陽東縣。 備註:
1、廣東省內客家人口數,除注出外,均以《廣東統計年鑒2010》所公布的2009年數據為基準。
2、在農村沒有客家人聚居村落分布的有汕尾市區、南澳縣、澄海區、順德區、吳川市、陽江市區,其他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人分布。 廣西客家人祖籍在粵、閩、贛客家地區,以客家語為母語並認同於客家歷史、文化,明、清已在廣西落戶。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除桂林市的全州縣、興安縣、資源縣和河池市的鳳山縣沒有客家人居住外,其餘均有客家人分布,人數約600萬(2013年)。 廣西客家人人數10萬以上的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南寧市區、南寧市賓陽縣、柳州市區、柳城縣、來賓市興賓區、賀州市八步區、昭平縣、玉林市區、陸川縣、博白縣、北流市、貴港市區、桂平市、平南縣、北海市合浦縣、欽州市區、浦北縣、靈川縣、防城港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客家人分布情況一覽表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客家人口(單位:人)比例備注代表人物南寧
41.61萬
5.48% 青秀區、興寧區、西鄉塘區
江南區、良慶區、邕寧區 9.35萬(1997年) 9.07% 賓陽縣18萬21%新民話橫縣8萬余(1995年)8.24%新民話武鳴縣2.2萬余(1995年)3.57%漢族13.3%邕寧區2.26萬(1995年)2.72%馬山縣約1萬2.16%上林縣約0.5萬1.19%漢族15%隆安縣0.3萬(1995年)0.84%壯族95%崇州
9.52萬
4.44% 江州區3萬9.5%壯族80%以上寧明縣3.5萬9.6%扶綏縣2萬余(1993年)5.1%漢族16.47%憑祥市0.4萬(1998年)4.6%龍州縣0.32萬(1998年)1.3%漢族5%大新縣桃城鎮、龍門鄉0.2萬0.58%自稱「水話」天等縣把荷鄉0.1萬0.26%壯族98%強柳州
41.5萬
13.53% 柳城縣14萬38%鹿寨縣6.6萬餘15.2%漢、壯兩族為主柳南區、魚峰區、柳東新區10.1萬13.7%柳江縣5.4萬11.55%壯族、漢族為主三江侗族自治縣3.7萬余(1981年)11.6%融水苗族自治縣1.2萬(1995年)2.71%融安縣0.5萬餘1.67%來賓
32.34萬
14.5% 興賓區20萬24%漢族30.47%武宣縣8.4萬餘24%漢族33.17%蕭朝貴等象州縣2.2萬余(1997年)6.7%漢族1/3弱金秀瑤族自治縣1萬7.2%漢族24.3%合山市嶺南鎮、河裡鄉0.41萬3%漢族34.02%忻城縣0.33萬0.85%漢族5.37%桂林
16.66萬
3.7% 象州區、秀峰區、疊彩區、
七星區、雁山區、臨桂區 5萬 9.8% 漢族92%荔浦縣3.54萬餘9.9%漢族82.4%陽朔縣2.05萬7%漢族87.98%平樂縣1.7萬餘4.2%漢族82.42%臨桂區1.66萬4.1%恭城瑤族自治縣1.5萬餘5.62%瑤、壯族50%以上龍勝各族自治縣2.7%漢族23.57%灌陽縣0.3萬1.1%漢族93%永福縣0.33萬1.27%漢族87.1%靈川縣0.13萬0.39%鄉音已改者不計註:全州縣、興安縣、資源縣未見有客家人報道;桂林客家多自江西來。梧州
7.13萬
2.88% 蒙山縣2.5萬以上13.5%漢族83.9%鍾文典蒼梧縣2.5萬4.38%客家語藤縣1萬1.3%岑溪市糯垌鎮、安平鄉等0.38萬0.6%萬秀區、龍圩區、長洲區0.75萬2.6未形成村落賀州
46.9萬
26% 八步區32萬41%昭平縣10萬28.7%漢族92.28%鍾山縣4.4萬余(1994年)10.6%客家語;漢族85%富川瑤族自治縣0.5萬2%瑤族50%客家語與桂柳官話為全市通用語言。玉林
176.1萬
32.83% 陸川縣50萬(2005年)69%博白縣85萬(1999年)65%以上新民話玉州區、福綿區、玉東新區20萬23.25%北流市14萬餘14%興業縣7萬余(1999年)10.6%容縣0.1萬0.12%貴港
75.7萬
19.54% 港北區、港南區、覃塘區48.6萬35%漢族70%平南縣14.5萬13.5%漢族94.23%桂平市15.2萬10.74%漢族93.19%楊秀清等備註:貴港客家多自嘉應州和惠州來,少數自福建來,說客家語。北海
34.2萬
27.7% 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3.1萬餘2.5%涯話合浦縣31萬餘30.1%涯話欽州市
53萬
18.58% 欽南區、欽北區20萬以上19.3%浦北縣18萬26.3%新民話靈山縣15萬13%強防城港
18.36萬
34.1% 港口區、防城區、東興市17.26萬50%上思縣1.1萬5.7%壯族85%河池羅城仫佬族自治縣3.5萬余(1989年)10.3%漢族27.5%金城江區0.18萬(1993年)0.6%宜州市0.8萬余(1992年)1.4%漢族17.66%天峨縣0.2萬(1996年)1.5%漢族38.67%南丹縣0.42萬(1998年)1.6%漢族34%東蘭縣武篆鎮、泗孟鄉0.03萬0.11%漢族9%都安瑤族自治縣0.4萬(1995年)0.65%巴馬瑤族自治縣0.05萬0.23%漢族3萬環江毛南族自治縣0.25萬(1995年)0.76%少民95%大化瑤族自治縣0.58萬余(1993年)1.4%少民90%備註:鳳山縣明、清時自始興、廬陵以及福建遷來者土客雜居,風俗雖多仍舊,而鄉音已多變異。百色右江區0.15萬0.5%漢族24.8%凌雲縣0.07萬0.4%平果縣0.6萬1.43%壯族89.1%西林縣0.04萬0.34%10.32%樂業縣0.03萬2.3%德保縣0.017萬0.05%田林縣0.06萬0.3%田陽縣0.12萬0.36%漢族9.5%靖西縣縣城0.006萬餘0.01%壯族99%以上田東縣平馬鎮、義圩鄉0.13萬0.4%那坡縣0.02萬0.1%隆林各族自治縣0.025萬0.77%主要居縣城 客家人遍布全球約80個國家和地區,除中國外,以下國家也有分布: 海外客家人分布情況一覽表所屬洲 國家或地區 客家人口 所屬洲國家或地區客家人口亞洲 馬來西亞 150萬 美洲美國30萬印度尼西亞 800萬 加拿大10萬泰國 100萬余 秘魯20萬新加坡 40萬 蓋亞那0.7萬菲律賓 0.68萬 古巴0.81萬越南 30萬 巴西0.24萬緬甸 5.5萬 瓜地馬拉0.01萬柬埔寨 1萬 多米尼加0.12萬印度 2.5萬 玻利維亞0.01萬寮國 0.5萬 智利0.12萬沙烏地阿拉伯 0.22萬 阿根廷0.5萬日本 1.5萬 厄瓜多爾0.2萬汶萊 0.9萬 蘇利南0.41萬巴基斯坦 0.2萬 委內瑞拉0.2萬尼泊爾 0.24萬 墨西哥0.1萬斯里蘭卡 0.017萬 牙買加8萬科威特 0.017萬 歐洲英國18萬朝鮮 0.1萬 法國5萬韓國 2萬 德國1.2萬土耳其 0.05萬 荷蘭8萬孟加拉國 0.05萬 俄羅斯0.1萬非洲模里西斯3.5萬丹麥0.12萬南非2.5萬挪威0.03萬留尼旺1.8萬義大利0.1萬馬達加斯加0.02萬瑞士0.1萬莫三比克0.03萬比利時0.2萬奈及利亞0.02萬葡萄牙0.5萬塞拉昂0.006萬瑞典0.24萬尚比亞0.006萬前南斯拉夫地區0.24萬迦納0.02萬捷克0.01萬肯亞0.01萬奧地利0.05萬民主剛果0.02萬冰島0.01萬安哥拉0.02萬西班牙0.2萬塞席爾0.05萬盧森堡0.2萬大洋洲澳大利亞約8萬備註:海外客家人分布數據來源:1994年在梅州舉行第12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通過多渠道,包括國內外函調、采訪、採摘報刊材料等方面匯總統計,保守估計客家人在國內外分布人數共4562.429萬人,其中國內(包括港澳台)4107.8萬人,國外456.29萬人。
2011年據有關客屬機構非正式保守統計國外客屬人口約有1200萬人左右,港澳台約600萬人,合計華人華僑及港澳台同胞1800餘萬。分布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屬社團多達數百個。
⑺ 博羅,有多少個菜市場
摘要 剛才為您查詢了一下,博羅縣附近大約有114個菜市場